信贷风险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贷风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贷风险

信贷风险范文1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的原因

1.产权关系不明确,大量不良资产产生。四大国有银行产权关系模糊、资本非人格化、所有权与经营权难以分离,由此导致责权利不明、缺乏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经营效率和效益低下等。

2.政府职能尚未转变。

3.贷款风险分散的观念不强.对集团客户多头授信。

4.呆账准备金计提的比例偏低,呆账准备金严重不足,抗风险能力低。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对策

1.资产置换,“改存为股”。

2.提高资本充足率。一可以增加商行的资本;二可以减小风险资产。

3.分类计提呆账准备金。央行应要求各银行在统一的分类发表原则下,按照五级分类结果,对各类不良贷款提取适度水平的专项呆账准备金。

4.调整信贷投资方向,发展银团贷款业务。严格控制对集团客户多头授信及向过度投资的行业和地区发放贷款。

5.适度运用破产方式。

6.建立健全商业银行信贷内部控制制度。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建议

1.努力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

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风险的处理方式。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风险的处理首先体现在将贷款从商业银行的报表上隔离出来。信贷资产证券化后,发行贷款的机构不再吸收由基础信贷所产生的全部风险。贷款不再仅仅集中在发行贷款金融机构的报表上,而是通常被组合为同质的资产组合,然后出售给信托或其他特殊目的机构。这种资产的集中首先方便了保险公司等担保机构分析他们的风险,方便了评估机构和信用增级机构等的第三方来审查和加强担保决定;其次,信贷资产证券化使贷款变得更加透明,并且降低了资本市场投资者的风险。

信贷资产证券化通常将信贷风险分为三个或者更多的部分,并将它们分配给能最好吸收各部分的机构或个人投资者。

信贷风险的第一部分覆盖了与正常或期望的信贷组合损失比率相联系的合理部分。所有在此上限下的损失应当由发起人承担。但发行者不适合对贷款组合的非正常风险承担责任。这种风险来源于发起人试图在一个特定的行业或者地区进行最好的操作而缺乏多样化组合。通过将发起人的风险限制在一个上限的第一损失,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减少多样化带来的风险。第二部分风险覆盖了超过合理损失上限部分的风险。这一波段所描绘的风险通常是资产池预期损失的7~8倍。这部分由一个高级别、资本实力雄厚的贷款增级者来承担。

第三部分是超过第二部分的风险,这些风险由购买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者自己来吸收。

2.加强贷后管理

贷后管理是指在信贷经营管理过程中对信贷资产的检查、回收、展期及不良资产管理等一系列内容,是信贷业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具体体现,随着入世及信贷业务的迅速发展,竞争更加激烈,客户情况的瞬息万变,贷后管理的极端重要性越加突出。然而,实际工作中,贷后管理却成了信贷管理“链条”中薄弱的环节。

(1)目前信贷经营管理中贷后管理存在的问题。①贷后检查不到位。在近年来的各种内审外查中,贷后管理薄弱是反映最多最普遍的问题。②信息采集和处理系统建设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贷后信息采集不力。③贷后管理的观念滞后,存在着种种不良的信贷习惯。一是认为能还息就是好贷款,进而放松贷后管理或盲目办理转贷,忽视了企业的实际情况。

(2)加强贷后管理,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采取的对策。贷后管理既是控制信贷风险的重要环节,又是维护客户的重要手段,为了有效的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贷后管理工作。①加强观念创新,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贷后管理要在与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前提下,对信贷经营人员进行素质及职业道德的培训与控制,树立贷后动态管理观念,人才资源战略观念,贷后管理的效益观念。②规范贷后管理程序和内容。从信用发生到收回必须建立严格、规范、科学的管理程序,明确各环节管理内容和要求,建立考核制度,确保贷后管理程序明确,内容规范,要求具体。③做好贷款风险分类工作,强化贷后管理。做好贷款风险分类工作,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化解措施,克服因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对信贷管理造成的不利影响,使贷后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同时,加强贷款档案管理,建立信贷管理台账与会计系统挂接网络,启动贷款到期预警系统,确保贷后管理的及时高效。④切实将贷后管理工作做到制度化、责任化、精细化。建立和完善一套具体、详细的贷后检查考核管理办法。把客户检查过程、信息分析过程、预警预报过程、客户退出过程等纳入信贷工作整体考核范畴,针对每个管理环节和要素制定考核标准和依据,促使贷后管理人员自觉深入地进行贷后管理;完善激励机制。

3.监管机构实行审慎监管

信贷风险范文2

关键词:贷款风险五级分类信贷风险客户评级

一、贷款风险分类的目标

1.Zeta分析法是“贷与不贷”的贷前审查管理,而贷款风险分类是则是贷后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揭示贷款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掌握资产质量状况,对不同类型的资产分门别类的采取相应的处置手段,提高信贷风险的管理与控制水平,为信贷风险的量化打下基础。

2.发现贷款发放、管理、监控、催收以及不良贷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强贷款管理。

3.判断贷款损失准备金是否充足,从而判断资本是否充足,为监管部门提供最低资本要求监管依据。

二、贷款分类的标准

五级分类是国际金融业对银行贷款质量的公认的标准,这种方法是建立在动态监测的基础上,通过对借款人现金流量、财务实力、抵押品价值等因素的连续监测和分析,判断贷款的实际损失程度。也就是说,五级分类不再依据贷款期限来判断贷款质量,能更准确地反映不良贷款的真实情况,从而提高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评估银行贷款质量,采用以风险为基础的分类方法,从还款的可能性出发。我国《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第三条规定:“评估银行贷款质量,采用以风险为基础的分类方法(简称贷款风险分类法),即把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

使用贷款风险分类法对贷款质量进行分类,实际上是判断借款人及时足额归还贷款本息的可能性,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借款人的还款纪录;借款人的还款意愿;贷款的担保;贷款偿还的法律责任;银行的信贷管理。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包括借款人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影响还款能力的非财务因素等。

贷款风险程度与企业信用等级有较强的内在联系,即信用等级越高,贷款风险越小,分类等级越高。

客户评级虽然在很多情况下与还款能力有正相关关系,但就一笔贷款而言,影响本息归还的因素往往超过借款人信用评级所包含的内容。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AAA、AA级企业中仍然存在大量不良贷款。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借款企业提供虚拟的报表和资料,使信用评级失准。二是一些评估机构对国有、股份制大中企业评级偏高、偏松。所以,有的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借款人的信用等级虽好,但还款能力不一定很强,因此,不能用客户的信用等级代替对贷款的分类,否则就会掩盖影响贷款归还的本质因素,最终影响贷款分类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三、贷款五级分类在信贷风险中的作用

1.促使商业银行加强对信贷资产的关注

由于五级分类较为准确地反映了各类贷款的风险真实状况,为各行采取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风险化解措施提供了依据,一是通过五级分类揭示出贷款的风险程度,对尚未到期但风险度较高的贷款予以关注,发挥了风险预警作用;二是在加强对不良贷款管理的同时,还加强了正常贷款的管理,特别是对关注贷款加强了信贷监督。银行对关注以下贷款形态的客户必须制定风险处置预案,对于在期限内不能解除风险预警信号的,要根据预案实施贷款的主动性和预见性退出,切实掌握风险客户有效退出的主动权。

2.促使商业银行完善内部控制和稽核机制

一是对贷款的发放、管理和信贷资产的保全等分别设置不同的职能部门,对信贷业务的发展以及风险的控制与化解起到了良好作用。二是完善了贷款审批、发放与管理的授权授信等方面的内部控制制度。三是建立、健全了贷款台账管理系统。四是制定了不良贷款责任认定和追究的相关制度;五是根据五级分类结果,改进授信工作,对于次级以上贷款客户进行重新评级、授信,并且把授信作为强化内部控制风险的手段,而不是给予企业的优惠措施。

3.为不良贷款的管理提供了依据

贷款质量五级分类在一定程度上真实的界定了资产质量,有利于银行根据不同风险类别的贷款进行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为银行及时发现不良贷款,采取有力措施收回资本以尽量减少损失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贷款五级分类还可以通过对行业和地区的不良贷款的考查,修订评级指标体系,为银行的风险控制和合理分配资源提供了依据。

四、对于贷款五级分类的几点建议

1.对贷款分类层次更进一步细化

完善的贷款分类体系应该对五级分类进一步细化,并从风险管理的角度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商业银行应认真研究与分析发达国家现有较成熟的贷款细分标准和原则,并结合我国银行业的具体情况,研制出更加合理与更具可操作性的贷款细分标准,以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较为粗放的分类体系。同时,各行还应在人民银行规定的贷款损失计提比例的上下浮动幅度内合理确定细分后应提取的损失准备金,以便更加科学地测算贷款风险度,计算贷款的合理价格,进而判定本行的市场定位。

2.加强培训,提高分类者的综合素质,让分类者成为“专业的把关人和独立的判断者”。

五级分类制度是由专业人员在收集和分析借款人的经营、财务等多方面信息的基础上,对风险影响贷款偿还的程度做出估计,判定贷款的分类级别。要胜任这种重要而复杂的判断,需要具备丰富的经济、金融知识,需要了解借款人所属行业的专业运作规律及其动态行情,还需要积累风险管理实践经验。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对实务操作人员分类技能和方法的培训力度,通过专业化促进分类工作质量的提高。

3.强化贷后管理工作

各行要根据现有的客户情况,合理配置客户经理,并实行科学的量化考核,使客户经理在必要的压力下有较充足的时间对所分管的客户及其担保单位进行日常的、定期的走访与检查,及时地了解相关客户的经营状况及其它非财务因素的变化情况,并根据该变化实时地调整贷款形态,将分类结果的监测、调整与运用工作日常化,以避免季末短时间内集中分类所造成的形式化。

参考文献:

[1]潘文波.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分类实证研究报告.投资研究,2001,(1):22-26.

信贷风险范文3

信贷风险是指银行贷款损益的不确定性,它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担负着“转型与发展”的双重使命。在这种背景下,新旧体制的交错使我国的宏观管理出现了真空地带,银行信贷风险防范能力相对薄弱,伴随银行业自身的高速发展,信贷风险不断积累扩大。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04年第三季度,国内主要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出现近三年来的首次反弹,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绝对值为1.56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5.71%。进入2005年以来,国内银行大案频频曝光,如山西“7.28”特大金融诈骗案、中国银行哈尔滨高山案、农行内蒙古金融大案、中国银行北京分行6亿元骗贷案等,案件主要集中于信贷领域,由此可见当前我国银行业的风险因素大量存在,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多年积累的大量的不良信贷资产,直接威胁着我国银行体系的安全、稳健运行,银行信贷状况堪忧。针对这种情况,只有深入了解信贷风险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加以管理,这对银行的风险管理颇为重要。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分析

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纷繁复杂,从其产生来源可将信贷风险看作借款企业、商业银行、外部环境的函数,表示为:信贷风险=f(借款企业,银行,外部环境)

本文拟从这三个自变量来探析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

商业银行自身的原因

银行间恶性竞争。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和入世后金融准入的逐步兑现,外资银行将大批涌入,银行竞争强度日益加大。各银行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大搞储蓄大战,为争夺客户、抢占市场不择手段,银行在面临吸存工作的“量”与放贷的“质”间的矛盾时,很难正确地处理二者间的关系并把握好“度”,这就给了企业可乘之机,多头开户、多头贷款、短贷长用现象屡禁不止,在人民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不完善的情况下,银行无法了解贷款企业的真实风险状况,致使监管失控,金融秩序混乱。这种恶性竞争循环的后果就导致许多贷款成为不良,信贷风险大增。

行政干预多。实证研究表明,地方政府干预这一历史遗留问题是信贷风险产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银行信贷资金财政化、资本化现象频频出现,商业银行成了企业投资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实际承担者。我国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各级银行都受制于当地政府,这就为政府行政干预提供了可能。行政干预利益与干预损失间的不对称助长了干预之风,这种特定体制下行政干预的再生产机制导致银行贷款自难以落实,成为供给财政资金的口袋和企业经营风险转嫁的牺牲品。有的地方政府则将地方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完全寄托于银行贷款数量的多寡。为提高任职政绩,地方官员会千方百计令银行放贷。贷款一经发放,银行就犹如掉进了无底洞,因为这些项目往往由地方财政支出,而地方财政每年都在透支,拆东墙补西墙,常常只能勉强支付利息,银行出于终止贷款会得不偿失的考虑,只能给企业展期或要求企业资产重组。地方干预导致银行贷出了不少不合规的款项,加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信贷操作不规范。国有商业银行现代企业制度尚未真正建立,仍存在责权利不明晰的问题。虽然各行信贷管理上都强调“三查”,但往往重贷轻管,由于贷前调查不细致、贷中执行不到位、贷后监督不得力而最终流于形式。比如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缺乏企业信息资料数据库,加之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期,经济结构、法律制度等变动很大,历史数据年度过短,不具强可比性,不仅给风险计量增添了难度,同时也不利于信贷员的贷前调查;很多贷款在批复时要求先办理抵押登记手续,根据工程进度发放贷款,而基层行执行时却往往置之不顾,在相关手续尚未办妥的情况下就将贷款一次性发放出去;此外,信贷管理的基础工作也没有做到位,贷款档案严重短缺,不仅使银行的资产保全工作丧失了时机,同时也给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设置了障碍。

贷款资金趋向长期化。由下表可见,近年来我国银行短期贷款逐年减少,而中长期贷款占比则逐年增加。这将导致银行资产的流动性降低,信贷资金周转速度减慢,同时,贷款资金集中化也使得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更加突出,对经济平衡发展带来负面效应。虽然长期贷款可暂缓风险的到来,但却增加了潜在风险。加之我国信用环境不完善,企业信用评级的波动概率很高,贷款期限过长,无疑将会增大银行的信贷风险,一旦累积的信贷风险暴露出来,势必会造成严重的信贷损失,对银行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银行内控机制存在问题。首先,银行管理者贷款决策过程缺乏制约,行政化色彩浓厚,“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其次,银行内部控制还存在空白点,比如很多银行都拥有额度较大的抵债资产,但还未制定抵债资产管理制度等;此外,银行多层次的组织架构导致银行市场反应迟钝,影响了全行统一的风险控制和风险-收益的匹配,导致经营效益低下,不良资产大增。

信贷员综合素质不高。在我国商业银行中,信贷员对贷款的发放享有表决权,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得信贷员工作的风险与回报难以平衡,致使这一职位流动率颇高,很多高学历的毕业生不愿从事这一工作,间接造成信贷人员素质低下,尤其是懂经济、计量、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抵押物估价过高、决策失误以及以贷谋私等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信贷损失。

借款企业的原因

企业体制不健全是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主要根源。产权制度不完善、利益约束机制不对称,使得银行在信贷活动中处于被动状态,信贷配给、投资饥渴症、企业行为短期化等问题接踵而至。转轨时期,大批企业亏损甚至倒闭,很多银行贷款化为虚有。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为支持国家保持社会稳定的政策,往往还得发放大量政策性贷款,诸多风险因素降低了银行信贷风险的可控性。

在体制转轨期,伴随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不少濒临危机、无力还贷的企业借改制之机,逃废银行债务,悬空银行债权。即使有的企业具有还贷能力,但主观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诸如虚报利润额、非法转移资金、非正常压价出售财产等也层出不穷,给银行信贷资金造成巨大损失,加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对于申请正常破产的企业,银行的第一索赔权得不到应有保护的情况也十分常见。目前我国贷款违约案件普遍存在调查取证难、结案审判难、强制执行难的三“难”问题,加上诉讼费用高昂,令有些银行不愿诉诸法律,从而大大降低了法律效力,使得失信行为的法律解决机制大大弱化。

企业为获取贷款,不择手段,导致了寻租行为的出现,这些年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一些银行高级官员被拉下水,成为设租的源头,为一些不合条件的贷款开路,而这些贷款十有八九成为不良贷款,这种现象不仅对银行信贷业务的规范化设置了障碍,而且动摇了社会的信用基础,极大地损害了国家的形象,降低了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外部环境的原因

社会信用环境缺失。据郑州市企调队对该市107家企业调查,发现企业信用缺乏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107家企业参加资信评估的占53.3%,其中没有达到A级的企业占51.5%,AAA级企业只占18.7%。还有近1/2的企业资信观念淡薄,不愿接受评估。银行业是由信用支撑的行业,社会诚信体系不单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生命线,而且是整个金融体系的基本保障。然而由于我国当前经济正处于转轨时期,产权制度改革尚在进行之中,加上法制不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没有建立,社会上坑蒙拐骗、欠债不还、金融欺诈的失信现象时有发生。如果信用缺失者的行为得不到处罚,就会使恪守信用者产生信用缺失“有利、有理”的认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整。银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敢轻易发放贷款,“惜贷”现象一度盛行,同时也导致信贷风险呈现集中化趋势。若任由这种状况持续下去,最终整个经济领域的公信力将会丧失,信用缺失将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成为危害社会经济发展的壁垒,给银行带来的只会是信贷风险的剧增。

法制不健全。虽然目前我国已陆续出台了《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破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但仍有一系列与信贷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信托法》、《政策性银行法》、《社会保障法》等尚未出台,而且出台的这些法律本身内容过于简单,缺乏可操作性,有些甚至与国家政策相悖,致使银行在债权保全工作上障碍重重。根据世界银行的一份调查,我国国有企业的破产过程对债权人保护不够,债权银行一般只能回收其3%-15%的债权。1998年全国法院受理的经济纠纷和债权债务民事纠纷案件为289万件,约占法院全部受理案件的5%,其中,判决未执行的案件数量达53万件,1999年1-5月份,又激增至85万件,未执行的标的数量达2534亿元。“不受理,受理不开庭,开庭不宣判,宣判不执行,执行不见效”这句顺口溜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由于通过法律手段解决债权债务纠纷问题,常常会“赔了夫人又折兵”,故银行一般不愿采用这种途径。如此一来,不但加大了银行潜在的信贷风险,更加剧了社会信用状况的进一步恶化。

金融市场发育迟缓且不规范,使得信贷风险的产生成为必然。一方面,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在直接融资有限的情况下,只好转向银行贷款;另一方面,居民投资无门,大量资金以存款储蓄形式涌入银行。对借款人的软债权和对存款人的硬债务,使得银行成为信贷风险的聚集地,在当前我国信贷衍生工具较为匮乏的条件下,银行只好被动地接受风险。另外,利率自由化进程的加快也可能会使商业银行资产质量进一步下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低、不良贷款比率高问题十分突出。在利率放开以后,银行间竞争将趋向白热化,为吸引资金流入,商业银行将不得不提高存款利率。随着融资成本的提高,贷款利率也会有所上升,大批低风险借款人由于借贷成本较高而更倾向于转向私人金融市场直接融资,这会导致大量优质资金流出银行,出现金融“脱媒”现象,此时那些排队申请贷款的企业通常是信贷风险较高、易造成“逆向”结果的企业,因此往往会加大银行信贷风险。“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出现将驱使银行的信贷资产更集中于高风险项目,从而加剧信贷风险。

信贷风险范文4

关键词:校园信贷;个人信用;风险管理

近年来,校园信贷的信用问题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移动支付在大学生中的逐步普及,使得信贷消M快速风靡全国高校,但高校学生信贷消费信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若把信贷过程看成双方博弈,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企业则处于劣势地位,加上企业信用贷款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信贷风险进一步增加。

一、校园信贷发展现状

当今时代,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对于新产品和新概念有浓厚的兴趣,崇尚个性,追求变化,并且消费过程中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依附性强。然而大学生缺乏消费规划意识,消费过程中不能做到理性思考,并且消费经验匮乏,尤其是大部分人在大学校园已经脱离了父母的监督管理,消费的行为不再受到约束,因此大学生信贷消费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风险。

因为大学生信贷消费行为复杂性、冲动性、多样性的特点,导致企业提供信贷服务时需要承担一定风险。而目前传统银行贷款模式僵化,网络贷款规模迅速膨胀,民间借贷质量又参差不齐,并且企业信用贷款风险管理机制不够完善,使得校园信贷风险管理存在许多问题。

二、校园信贷放贷方风险管理问题分析

(一)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

因为校园信贷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依旧存在在借贷双方中,导致企业很难真实把握大学生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同时无法随时掌握大学生的可支配金额的变化,而且企业也没有办法观察到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所以就无法事先预测到大学生是否会违约,而这种不确定性就会导致信用风险的存在。

(二)企业缺乏对校园信贷信用风险进行管理的动力

企业的运营管理体制不健全,且监督机制不完善是造成这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部分企业例如京东、分期乐的主营业务不在通过信贷服务获得差额利润,他们提供校园白条服务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营业收入;另一方面,客户拖欠贷款,企业也没有较为有效的追究措施,往往靠有损个人信用的威胁。所以企业本身不注重信用风险的管理,考核的指标也往往只是考虑赢不赢利,而忽略了信贷的风险和损失,缺乏管理动力。

(三)企业在校园信贷消费管理的控制机制不完善

尽管近几年来我国部分企业已经开始慢慢重视对信用风险进行管理,大多采取审贷分离、统一授信以及对学生进行信用评估等手段,有的企业还建立了风险管理部门,投入了这么多可风险管理的功效不明显,坏账率仍然居高不下。其主要原因还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第一,风险管理部门和内部控制部门不够独立,且权威性不足,企业也没有真正认识到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第二,实行岗位责任制的企业,这一制度的执行还是不够严格,并没有清楚地将责任和权利划分到每一个人;第三,比如会计以及财务这些辅的管理制度还没有真正做到公开透明,还需要再次完善,信息化建设的脚步也相对落后;第四,有很多业务范围很广的企业,由于自身的管理链过长,导致企业信息流通缓慢,所以上传下达的效率太低,企业控制能力差,也就造成了信用风险。

(四)企业在校园信贷风险管理的经验和技术落后

在我国,很多企业在对大学生的信用进行初始认定时只要求你出示身份证、学生证等基本证件材料,企业也很难了解到一个学生是否遵纪守法,无法对信用状况进行评估,况且还没有正规有效的渠道和程序去进行调查。同时企业在信用贷款发放上表现出来的重放轻管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企业在收取了你的资料后就会决定是否给你贷款,而且发放后也没有制定出一套相对应的管理措施,对大学生的可支配收入情况没有相应的跟踪和监控手段,所以如果借贷大学生的可支配金额发生重大变动造成无力还款,企业也不能及时得知,更别提对大学生的品德、信用以及贷款偿还能力的动态变化的掌控。企业有的只是一些较为笼统且效果不佳的管理制度,不能针对大学生这一群体,实际操作性差。书面上反映的问题往往是企业内部在界定责任时的唯一依据,往往进行简单处理,一般就按照材料情况谈贷款。总之,各家企业既缺乏大学生动态信息的来源,也缺乏一套针对大学生的信用评价体系,所以没有办法做到多全方位并且动态地核对收集到的大学生的信息材料。

三、加强校园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根据目前校园信贷处于的两难境地来看,我国必须加快规范我国个人信用征信体系,规范对个人征信服务机构的管理,同时加快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建立有效的个人信用报告制度。企业也要设计一套适合自己的信用评价体系,选取一定的指标,构建针对大学生的信用评价体系,科学准确地对大学生进行个人信用评估,从源头上减小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企业健全校园信贷贷后信用风险控制机制同样势在必行,要有自己的校园信贷信用风险转移机制,将信用风险造成的损伤控制在最小。

只要我们针对当前信贷消费市场问题对症下药,积极采取对应的措施予以改善和调整,建立起针对高校学生的信用评价体系,引导树立以“信”立“贷”的观念,实现良好大学生信贷消费生态环境的营造,从树立信贷消费理念,构建信贷风险防范机制,完善信贷消费法律体系等角度入手,使得大学生信贷消费在规范化和法律化的背景下开展。同时企业加强监管,完善信贷风险控制机制,提高风险控制的技术,加强借贷双方信息的对称性,我国大学生信贷消费市场定会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英,任慧英.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及教育对策的几点思考[J].社科纵横,2008(11).

[2]孙浩.对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2011(02).

[3]祁问雪.我国消费信贷的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信贷风险范文5

关键词:企业;信贷风险;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540(2015)09-0063-0002

一、随州市某公司基本情况

2014年底,随州市某公司(以下简称“B公司”)在偿还各家银行18582万元融资后出现断贷,后期多家银行贷款到期,公司无法筹资归还,资金链突然断裂,金融风险显现。

(一)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B公司1999年完成股份制改造,通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现集研发、铸造、机加工、模具、有色制品、物流为一体,旗下6家子公司主要涉足生产汽车零部件、有色金属、模具研发制造等产业,主要生产乘用车、商用车、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四大系列零部件及发动机系列配件,具有年产汽车底盘零部件500万台套的生产能力,已通过ISO9000、QS9000、TS16949质量体系认证。该企业是中国重汽、东风汽车、上汽依维柯红岩等汽车集团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其产品批量出口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荣获“全国汽车铸件行业十强企业”、“全省国税百佳纳税人”等殊荣。其品牌为全国汽车铸件行业“中国驰名商标”。

(二)企业的发展情况和行业地位。自2009年以来,B公司的固定资产、职工人数、上缴税收、社会保险、职工工资、出口创汇、产品市场、行业地位不断上升。2009~2014年发展规模:固定资产由2.19亿上升到5.47亿;职工人数由1570人上升到2550人;5年累计缴税1.33亿元;5年累计出口创汇1.62亿美元;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目前商用车系列产品占全国市场份额的22.4%,出口商务车、房车系列产品占欧美市场的10%;企业行业地位显著提升,位居全国铸造行业综合百强第19位,全国铸造行业第9位,全国汽车底盘铸件行业第2位。

(三)企业重组现状。2014年12月,当地政府向省政府提交了“关于恳请支持B公司加入某集团公司的请示”,已达成意向协议框架,商定由某集团公司出资负责保证银行还贷,通过资产重组方式获得资金来维持企业正常运转,但是重组资金并未迅速到位。此后,根据协议某集团公司设立一家特殊目的公司接管B公司财务及经营销售。目前,该企业生产基本正常,在市建行开立银行账户,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由某集团公司提供,企业回笼款项全部进入建行账户,资金由集团公司统一调配管理,目前除建行外,其他贷款银行无一笔B公司现金流。

二、企业总体融资情况

(一)银行融资总额。2013年~2015年3月31日,B公司共在14家银行融资58344万元,其中:本地6家银行融资22484万元,占银行融资总额的38.5%,外地8家银行融资35860万元,占银行融资总额的61.5%。从贷款期限上看,仅有3000万元是中长期贷款,占银行融资总额的5.14%,其余全部为短期融资。

(二)其他融资总额。截至2015年3月31日,B公司除银行融资外的其他融资渠道和融资额见表1。

(三)逾期情况。截至2015年3月31日,B公司银行逾期贷款21446.65万元,逾期贷款占总贷款的36.75%,除银行贷款逾期外,政府委托贷款、财政周转金已经逾期,关联企业借款和民间借贷均无力偿还。

三、银行和企业面临的风险分析

(一)银行多头授信、过度授信给远期埋下风险隐患。一是授信银行个数及授信额增长过快。2010年有3家银行对B公司授信,到2015年3月末共有14家银行对其授信,其中有8家外地银行,融资个数和融资金融分别占总个数和总金额的57.1%和61.5%,外地银行贷款准入门槛较本地银行低,客观上加快了企业非理性融资步伐,贷款增长与企业自身承贷能力不相匹配。二是拉高随州地区不良贷款率。2015年一季度,随州市银行机构不良贷款率2.37%,比年初增长0.25%,其中有2家银行不良贷款率均增至2.37%,分别比年初上升1.67%和1.87%,主要是新增B公司不良贷款所致。有3家银行对B公司贷款本季度尚未进入不良,如果后期企业重组延期或不成功,其在各银行的贷款会相继转入不良,会造成银行个体和整个随州市地区不良率的上升。

(二)企业失信行为引发的道德风险。2014年11月18日,国家外汇管理局随州市中心支局在贸易融资业务合规性专项检查中,发现B集团在2014年1月至8月间,在5家银行办理出口商业发票融资业务21笔,共取得融资总额3595万美元,该公司融资时向银行提交的1316套出口商业单证中,有416套商业单据为重复提供,认定其套取银行融资1567万美元。企业在2014年12月末偿还部分银行贷款后再无一家银行对其续贷。可见企业一旦出现道德风险,银行肯定会第一时间退出融资渠道,企业再难从银行顺利获得资金。

(三)企业管理粗放带来的经营风险。一是企业自身积累少。虽然近几年发展很快,但企业底子较薄,发展只能依靠外部融资,无稳定的资本支持。二是银行资金短贷长用。2014年B公司新投入8000万元,开建生产车间9178㎡,购置高精数控加工设备46台(套),以形成年产10万台(套)汽车发动机罩壳及缸体配套东风康明斯及玉柴等,长期项目投资无配套的长期资金来源,只能挤占大量的短期流动资金。三是企业管理不规范。2014年12月末企业流动资产49993万元,其中:应收账款15370万元、其它应收款10942万元、存货14398万元。“三项”资金合计40710万元,占流动资产的81.43%。一方面是企业资金紧张,另一方面是企业应收资金被大量占用,严重影响企业资金周转。

(四)高成本融资加剧了企业财务风险。为维系正常的资金链,企业常常是“拆东墙补西墙”,不得不借入大量的民间资本,而民间资本往往伴随着较高利息,五年来企业共支付利息2.25亿元,平均年息5%左右,企业大部分利润被高利贷吞噬,本已脆弱的资金链加上高利息的沉重负担,终使本已崩紧的资金链断裂。

四、对策建议

(一)政府方面。一是指导企业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主导组织对企业的财务培训,规范企业的财务管理,完善财产抵押、担保制度,着力培养一支现代企业家管理队伍,引导企业和企业家树立诚信、守法意识,为企业持续稳健发展提供保证。二是转变企业管理理念,摒弃做大做强片面追求速度和规模的旧思想,引导企业稳扎稳打抓发展,为企业提供良好宽松的发展环境,遵循市场规律。三是加强对政府委托贷款和财政周转金的管理,建立企业使用归还台账,随时监督资金的用途、流向等情况,真正发挥财政资金对企业的支持和杠杆撬动作用。

(二)银行方面。一是企业在多家债权银行中,选择一家金额最大的银行作为自己的主办银行,企业定期向主办银行报告其负债信息、企业重大的投资生产经营计划,银行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为企业提供参谋意见,主办银行定期召开各银行债权人会议,互通企业信息,防止贷款被挪作他用或企业出现逃废债行为。二是加强对企业贷款的贷前审查和贷后跟踪审核管理,贷款不能盲目跟风,要与企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相适应,企业效益好的时候,各家行争着抢着对其注资,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企业扩张的冲动和可能。三是及时向政府及相关部门做好汇报沟通,争取政府的支持和理解,如果企业兼并重组或改制,银行要第一时间了解重组进展,确保银行资产在重组中不流失不减损。

(三)企业方面。企业要按照现代企业经营模式来管理企业,企业主或股东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高投资理财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要摒弃传统的家族管理模式,聘用外界熟悉现代企业管理经验的高水平人才参与企业的管理,企业要与银行建立和保持良好的沟通协作关系,及时向银行反映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寻求银行的最大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郑艳丽,刘金珠.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与防范[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2]余敏.关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思考[J].财政金融,2013,(22).

[3]罗亮森,刘海东,李东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基于济宁市中小企业融资情况的调查[J].中国融资,2011,(24).

[4]胡聪慧.小额资款公司的信资风险及其控制———基于平遥模式的调查与思考[J].理论探索,2008,(1).

[5]李振仲.加强信贷档案管理树立风险防控意识[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1,(11).

信贷风险范文6

在向零售转型的过程中,美国银行紧紧盯住了客户的荷包。银行的商业代表们更加主动地向客户兜售各式各样成龙配套的金融服务产品,在适应客户新需要的同时,也拉近了银行同客户的关系。他们希望,客户除了存钱等一般活动之外,能把更多的钱送进银行。更有许多银行注入大量资金改造现有系统,力求提供最新潮的金融零售产品。这些产品花样不断翻新,如:网上多功能银行服务,透支保护,欺诈保护,消费奖励,各种形式的贷款,等等。

零售产品市场的确为许多银行注入了活力,并使其成为近年来银行业务中令人瞩目的新增长点。

今年4月中旬,花旗银行及美州银行两家最大的美国银行同时宣布:它们第一季度的盈余超过专家的预期,其中银行零售业务贡献突出。由于受到贷款利率不断创下历史新低的刺激,美国金融零售市场显得异常活跃,特别是它激发了房屋重新贷款及新房采购的热潮。如:美洲银行21%的升幅来自于客户贷款的激增; 此外,美国老牌银行――西部的富国银行在疲弱的美国经济环境中,今年头3个月的表现也超过了专家们的预期。

然而,潜在的零售风险也不期而至。比如:具有高利息的高风险贷款,它对许多银行或金融机构来说,意味着可以让客户至少在短时间里看到一段漂亮的投资增长曲线,华尔街也为此感到振奋。但令监管部门担心的是,为了生产这类更高风险的信贷产品,许多银行和金融机构不惜降低“进入门槛”,即:降低其正常的借贷标准。结果一时间,“降格审批”竟成了吸引客户借款的一块招牌。行业监管者及经济专家已警告人们:在目前银行零售业务的勃勃生机之中,亦有令人担心的信贷风险及种种操作风险隐隐浮现:

国民债务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国民经济及国民收入增长速度

有人说,美国正在变成欠债王国。连续几年来,美国的个人破产率已经创下惊人的记录。很多美国人没有现金去买房子或供子女上学,但却有大量欠款在手。经历过10年的空前繁荣之后,许多美国人习惯于高薪厚职的生活方式,相当多的人还钱很困难,又无法对突发事件或下滑的经济环境做出必要的自我调整,不惜靠欠债继续维持豪华舒适的日子。最新公布的数字显示:美国国民欠债程度超过以往任何时候,总数达到34万亿美元;即无论男女老少,人均欠债高达11万美元。

盲从的羊群效应大大降低资本的实际效益

美国货币监督部门对一些银行及金融机构拓展市场的方式不无担心。他们认为,在美国银行当前的贷款业务中,存在着某种盲从的羊群效应。比如,先是大肆争抢时髦的“最优”――电信项目;随后又一窝蜂地去追捧“次优”――“房屋净值贷款”项目。货币监督办认为,“房屋净值贷款”还是个未经验证的产品。它的风险最后究竟会转嫁到谁的头上,尚有许多悬念。因此,逐浪追赶热门潮头的投资方式,实属方向不稳定的投资,这种不确定性会大大降低资本投资的实际效益。

过分依赖客户关系可能伤及借贷机构的最终利益

不少业界专家指出,银行与客户之间的特殊关系,常常难以为银行生成最大的利益。为了更多地向客户提供多种金融服务,如今银行所掌握的客户资料越来越全面,也就同客户形成了特殊的纽带。这种日趋深入的特殊关系看上去“牢不可破”,但却令人担忧。首先,它可能把银行与客户的借贷关系变成类似公司内部股东的关系;其次,银行的业务操作将会愈发依赖于一些“软性”数据,例如:个人关系及个人声誉。

一些研究报告认为,这种关系可能会令银行的贷款利率无法适时变化,从而引起借贷利率长期拉平台。平稳的利率变化,虽然有利于零售贷方向客户推销,并扩大客户群,但它同时也可能会伤及借贷机构的总体利益。此外,大型银行建立并维持如此深入的客户关系,成本会异常昂贵。一般来说,大型银行要笼络住大额贷款客户,需要充足的资金,而花费大量时间积累起来的小额客户,往往又难以使银行的资源得到最佳利用。

持续变坏的美国经济亦令许多曾经“良好”的信贷记录变坏

银行监管机构近日特别忙,它们在重新审核一些过去贷款级别为“通过”的贷款项目。因为很多曾经有着优良信贷记录的公司,在受到过去几年美国经济下滑的打击后,其业绩开始变坏。此外,监管机构也非常留意那些在以往的审批中曾经获得“高分通过”的项目,因为现实中的许多案例表明,相当数目的本应是低风险的贷款项目,事实上并没有达到应有的安全度。例如在2000年,位于北卡州的Wachovia 银行忽然增加了2亿美元作为坏账准备金,让全美金融界都感到震惊,因为Wachovia银行曾经素以善长风险管理而称誉。继Wachovia银行之后,美国若干主要金融服务公司都公布过大宗贷款表现欠佳的报告。于是货币监督办认为,眼下更有必要找出那些虽然已经获得批准,但实际藏有巨大潜在风险的投资项目。

大型银行系统缺乏准确记录及评估小额零售借贷交易的功能

通常,由于零售借贷流通性低,而且也很少在二手市场上进行交易,所以银行系统中很多历史性数据的收集并不针对小额零售贷款活动。而且,即使银行系统中收集有一些零售数据,但这些相对小额的借贷项目的绝对数值也常常会被大型系统运算所忽略。虽然在以往,零售借贷个案损失很难引起银行的巨大损失,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现实中,这种个别零售借贷的失败比率正在节节攀升。然而,在采集零售贷款数据时,如果每一单都加以实施复杂的大型系统运算与模拟,也似乎有些大材小用,缺乏成本核算效果。

多种形式的操作风险,特别是银行欺诈防不胜防

操作风险可以来自很多方面,其中可能包括: 没有正确执行内部授权,传递了有问题的数据文件,信息安全程序及系统失败,雇员不诚实,人员缺乏训练及操作失误等等。特别是在网点散落、客户分散、交易额小的金融零售产品市场上,这类操作风险问题将会显得格外突出。在美国以外的其它一些地区,曾经出现过趁着地产炒作之风,银行职员利用密切的客户关系,将仅付了30%首期款的房屋作抵押,循环贷款,从而轻易向银行取得了巨额投资,最终又期望仅以“风险判断失误”作为银行的操作风险,将因此产生的坏账一笔勾销。

银行零售业务尚不具备成熟完整的政策法规指引

长期以来,对于很多美国银行来说,零售业务并非银行的主体活动。最近,货币监督办正在致力于修订同业银行信贷信用评估标准,其中最引起他们重视的是银行零售业务的信贷风险。与规范的大宗商业银行业务完整的政策法规及部署相比较,在目前的银行零售业务操作中,法律环境还很不成熟; 而在现有的一些政策中,许多指引又太过具体。 同时,在银行及整个金融行业的监管中,还十分缺乏成熟的经验与技巧去监控银行零售业务活动。

为了有效地了解银行的零售业务活动,目前美国货币监督办正在埋头于仔细研究《全国信用调查年报》。在这份年报中,许多银行为政府及行业监管部门提供了他们认为合格的信贷项目评估报告。监督办人员试图总结出带有共性的数据与现象,专门留意那些大额贷款项目。与此同时,他们正在着手编制一套更具有通用性的实用手册,专门指引对银行零售业务操作程序进行检测。据悉,这个实用手册将于明年推出。此外,今年夏天,银行监管部门将为银行界提供一个信贷等级分类指引,它将涉及银行必须为其每一类贷款项目放置多少准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