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范文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结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例,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
2、情感目标:平移和旋转给生活带来很多乐趣。
3、能力目标:找到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4、教学重难点:直观区别平移、旋转这两种现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受平移与旋转。
1、师:同学们,你想去游乐场吗?好,现在老师就带大家去游乐场看一看吧,好吗?(出示有小火车、缆车、大摆锤、翻江倒海、旋转木马、通天塔等视频)。
师:好玩吗?其实游乐场里有许多的数学知识呢!仔细观察,它们的运动方式一样吗?你能给它们分类吗?
2、让学生仔细观察汇报。 (你们都同意吗?你第一个回答问题的孩子,加油!)
3、告诉大家,为什么这么分? 说的很对。
4、小结:我们把像缆车、小火车、跳楼机、这样直直、平平的运动叫做平移,把旋转飞椅、大摆锤、翻江倒海这样的运动叫做旋转。
引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平移和旋转。(一起读一遍:平移和旋转)
二、探究新知
(一)感受平移和旋转、区分平移和旋转
1、学生活动(做平移和旋转动作)
我们刚才说过平移都是---直直的、沿直线运动的,旋转是绕一点转动,请一位同学根据平移的特点做一个平移的动作,他的什么在平移?谁来做一个旋转的动作。再请一位同学。同学们做的太到位了!
2、请看,这里有一组运动的物体,我们来判断一下是哪种运动?用手势表示。
3、举例。
同学们,你还知道有哪些平移和旋转现象,你能像老师这么说吗?旋转飞椅 是旋转现象。看谁最积极!
4、判断
你们真是留心观察的孩子,老师也搜集了许多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男生说一个,女生说一个,来比一比好吗?伸出你可爱的小手—
哇,咱班男生女生都这么棒,老师为你们点赞
(二)、体验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1、平移的特征
这是一辆小汽车,请你从这三个方面来观察,(书写:形状、大小、方向、)仔细看,它做了什么运动?平移前后,小汽车的形状变了吗?大小变了吗?方向呢?平移前后物体的形状、大小、方向不变,完全一样,那么它们可以通过平移互相重合吗?一起来看看。
2、旋转的特征。
它做了什么运动?旋转前后图形的形状?大小?方向?
3、你发现了什么?
这里有很多小汽车,哪个是由一号小汽车平移得到的,(因为形状、大小、放向不变)哪个是由一号小汽车旋转得到的?因为形状大小一样,放向不一样。
三.知识应用
来到数学乐园,你想去哪看一看呢,让学生选题。
1、下面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谁来回答,为自己的小组添一枚小小奖励贴呢?找一位声音洪亮的同学。
2、小组活动。
卡纸上有一棵小树,把平移后的小树贴到横线上,贴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贴的方向要一样。看哪一组同学完成的最快最好。(比划手中奖励贴)
完成的小组,安静做好(坐姿端正),你们几个小组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是怎么贴的,要注意什么?大家看一下这一张对吗?为什么?什么变了?那就成了旋转。
3、下面哪些小房子可以通过平移互相重合。
因为大小、形状、方向完全一样,这三个为什么不能?生:因为方向不同。
四、知识延伸
1、有许多的美丽图案都是由平移和旋转来创造的,通过平移画出的美丽图案,一个粉色椭圆花瓣,通过---什么?创造了美丽的花朵。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平移和旋转带给我们的精美图案。
五.小结
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呢?
小结知识:今天我们认识了平移和旋转现象,平移是沿直线运动,旋转是绕中间的轴儿转动,知道了平移前后的物体形状、大小、方向,不变。旋转后的图形,形状、大小不变,方向变了。(学生自由发言,及时鼓励学生)
六、作业:
通过平移和旋转画一个美丽的图案。
教学反思:
1、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
《课程标准》强调“重视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空间与图形的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提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十分重要。本课从小学生喜爱的游乐项目(缆车、小火车、摩天轮、轮椅等)引出课题,再让小学生到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如升旗、拧开关、转盘等。小学生的学习背景是生动的生活实例,小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从而学会数学地看问题和关心、解决数学问题。
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范文2
一、确定目标,宏观定位
(选自长春市汽车区第9中学盛颖群和哈尔滨市风华中学王丽坤的教学目标的相关内容.)
1.知识技能:认识旋转的定义;理解旋转的基本性质.
2.数学思考:经历由实例抽象出旋转定义的过程;感受亲自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数学结论的体验.
3.问题解决:利用旋转定义及其基本性质解决相关的问题及发展学生对知识整理归纳的数学思维.
4.情感态度:学会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知识的时代感;增强探究意识和研究兴趣;从图形的运动变化中体现数学之美.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各位选手都注意通过多媒体信息手段,观察电风扇、风车、发动机、时钟等与旋转有关的信息,直观上感悟旋转的概念、性质.通过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就增强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新鲜感.
三、尝试探究体会新知
三要素和一个基本点的探究:一个基本点统领旋转全局,三个要素揭示一个定义的实质.
1.探究三要素的三步程序
(以下素材选自大连市第35中学赵海英的相关教学内容.)
第一步:演示感知.用多媒体课件反复做演示:一条线段绕一个固定点按不同的方向旋转一定的角度.初步感观旋转的要素.
旋转的定义:在平面内,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 按一定方向转动.
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如图1)
第二步:归纳总结.
第三步:辨析强化.图2、图3、图4是不是同一旋转?
2.一个“动”字力显旋转中心的不确定性
旋转中心的位置是不固定的,为此选手们分别进行了如下的工作.
问题1:在平面内,旋转中心与图形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
问题2:运用画有三角形的透明胶片,任选一点O 作为旋转中心,旋转任意角度后将其固定,连接O和两个三角形各个顶点,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以上素材选自哈尔滨市风华中学王丽坤的教学片段.)
3.三个层次揭示一个基本点的内涵
(本点各选手强化得不够,哈尔滨市风华中学王丽坤有所涉及,这一点是作者的认识和想法.)
本节课的基本点是“对应点”.教材中是这样给出的:如果图形上的点P经过旋转变为点P',那么这两个点叫做这个旋转点的对应点.本定义是描述性的,直观地给出的,它的本质和内涵是什么?这个问题将是解决较复杂旋转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也可以说是一个基本点,它统领旋转的全局.
第一个层次:对应点是对图形旋转前后而言的, P前和P后为对应点.则其到旋转中心O的距离必须是相等的,即OP前=OP后 .
第二个层次:两个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夹的角就是旋转角.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是寻找旋转角的基本方法,而旋转角又是解决旋转问题的突破口.
第三个层次:关于确定旋转角的途径和方法,这是贯穿全章的问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这样从三要素归纳到旋转中心的变化及对应点的深化,就准确、完整、深入地消化理解了旋转的概念,这样学习的概念是全面的、鲜活的,为我们研究旋转的性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灵活运用概念去处理有关知识创造了前提条件.
拉紧4条性质的链条
1.体现类比研究的数学思想.用研究平移性质类比研究旋转的性质,起到了以新联旧、以旧促新的效果
平移的性质:
① 平移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没有变化.
② 图形平移后,对应点的连线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
③ 平移的方向为前后对应点连线方向,距离为对应点之间的距离.
2.用猜想、测量、验证、证明研究旋转的性质
① 通过定义的学习,学生猜想的旋转可能有如下性质:
(1)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2)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3)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4)任意一对对应点和旋转中心连线的夹角都相等.
② 测量操作实验
下面是长春市汽车区第9中学盛颖群设计的实验步骤.本设计目标明确,操作规范,有利于克服合作学习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1)纸板下放一张白纸;
(2)纸板上任意选取ABC外部一点O,用图钉固定;
(3)描出ABC;
(4)将纸板绕点O旋转一定角度后,再描出DEF (使得点A与点D、点B与点E、点C与点F对应);
(5)移开纸板,在纸上描出点O,用虚线连结OA、OB、OC、OD、OE、OF.
探究问题
1.测量∠AOD、∠BOE、∠COF的读数并记录数据,它们有什么关系?
∠AOD=∠BOE=
∠COF=
2.测量AO和DO的长并记录数据,它们有什么关系?BO 和EO呢?CO和FO呢?
AO=DO=
BO=EO=
CO=FO=
3.你能尝试用语言表述数学表达式吗?
(小组选派代表结论.)
下面是沈阳市第134中学刘英葛的操作设计.
小组探究报告
探究目的
探究对象
探究方法
探究数据
探究结论
计算机验证.长春的选手和沈阳的选手都在学生的猜想和测量之后,利用《几何画板》给出相当多的数据进一步验证猜想的正确.
科学证明.几何是一门学问,只靠猜想、有限数据的验证是不够的,利用几何学的相关定理进行严密推理下的论证,才是科学可靠的.
证明:假设A与A'是对应点,由对应点的定义可知
OA=OA',同理OB=OB'、OC=OC'.
∠AOB=∠A'OB',
∠AOB+∠BOA'=∠A'OB'+∠A'OB.
即∠AOA' =∠BOB'.
任意两对对应点和旋转中心的连线所夹的角相等.
易证:AOC≌A'OC',得AC=A'C',同理AB=A'B', BC=B'C' .
ABC≌A'B'C' .
即旋转前后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
这样从猜想实验验证证明,完成了旋转性质的探究.这正是新课程的理念,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经历与体验.
四、多元化的题型,广泛性的训练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有了对旋转三要素的深刻解读和旋转四性质的灵活变式,这就为进行应用性训练作好了可靠的准备.反过来说进行多元化题型的训练又有利于消化、理解、记忆和应用概念及性质.
1.基础性训练题:基础性练习就是围绕着所学的最基本的定义、性质、法则等知识内容设计填空题和选择题,是对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情况的全面考查,要求学生做这类问题速度要快,结果要准.
例1:(1)下图可以看作是一个菱形通过几次旋转得到的?每次旋转了多少度?(选自长春市汽车区第9中学盛颖群的教学设计.)
(2)如图COD是ABO绕点O旋转得到的,已知∠A=25°, ∠B=135°,∠AOD =20°,AB=3, OA=5,则旋转角=( ),CD =( ),OC=( ).
(选自沈阳市第134中学刘英葛的教学设计.)
2.实验操作方案设计练习题:这类练习题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交流的能力(合作交流).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设计设计”等活动,体验数学应用的背景,感悟数学应用的价值.
例2:这个图案可以看作哪个“基本图案”通过旋转得到的?
(选自沈阳市第134中学刘英葛的教学设计.)
3.规律探究题:这类题主要是指条件规律性、结论规律性的探究.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得到规律性的结论,培养数学思维的能力.
例3:分析图中①,②,④阴影部分的分布规律;按此规律在图③中画出其中的阴影部分.(选自长春市汽车区第9中学盛颖群的教学设计.)
4.开放性练习题:这类题主要指条件开放题、结论开放题或条件、结论都开放的题目.通过对一个命题的多角度、多渠道、多视野的审视,评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开阔性和独创性.
例4:(1)如图,等边三角形ABC中,点D为BC边上一点.
①画出ADC绕点A顺时针旋转60°后的图形.
②请根据旋转后的图形,结合本节课所学的旋转知识,提出相关问题并解答.
(选自长春市汽车区第9中学盛颖群的教学设计.)
(2)如图所示,如果把钟表的指针看作是四边形AOBC .它绕O点旋转得到四边形DOEF.在这个旋转过程中,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选自大连市第39中学赵海英的教学设计.)
5.综合性练习题:综合练习题主要体现多个知识点的交汇,多种数学思想的再现,多种解题方法的融通.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5: 将直角三角形纸板按如下方式摆放,并绕点A旋转,使得ABE旋转到ADF 的位置.
(1)观察运动后的结果,你能说说三角形纸板是如何旋转的吗?
(2)已知∠BAE=20°,若使点E落在CD所在直线上,你能求出旋转角的度数吗?
(3)已知∠BAE=50°,若使点E落在CD所在直线上,你还能知道旋转角的度数吗?(选自哈尔滨市风华中学王丽坤的教学设计.)
参考答案
例1:(1) 5 , 60°.
(2) 40°, 3 , 5 .
例2:答案很多,如:
①由一个正方形逆时针(或顺时针)旋转45°得到的.
②由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逆时针(或顺时针)旋转45°,旋转7次得到的.
③由两条等长的有公共顶点且互相垂直的线段旋转45°,旋转5次得到的.
④由一条线段逆时针(或顺时针)旋转45°,旋转7次得到的.如下图.
例3答案例4(1)①答案
例4:
(1)①答案如图.
②a.AEB和ADC有什么关系?
b.如果点M为AB的中点,经过上述旋转后,点M 的对应点在什么位置?旋转多少度?
c.经过怎样的旋转可以与ADC重合?
d.连结DE,AED是什么形状?
e.保持旋转角度不变,ADC经过几次旋转可以与本身重合?
(2)a.旋转方向是什么?
b.如何测量旋转角度?
c.若在四边形AOBC内部任给出一个点,应如何确定旋转后的对应点?
d.若∠AOD =50°,则∠COF与∠BOE的度数分别是多少?
例5:
(1)三角板绕点A逆时针旋转270°或顺时针旋转90°.
(2)①当线段BE落在直线CD上时,三角板绕点A逆时针旋转270°或顺时针旋转90°.
②当点E落在直线CD上,B不落在直线CD上时,三角板绕点A逆时针旋转310°或顺时针旋转50°.
(3)如图①,三角板绕点A逆时针旋转270°或顺时针旋转90°.
如图②,三角板绕点A逆时针旋转10°或顺时针旋转350°
本文力取各选手的精华,进行了如上的最优化的教学设计.按照这个教学设计授课,能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愉悦地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领会数学知识;让学生在规律探究中深化数学知识;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体验数学知识;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应用数学知识;让学生在信息传播中联想数学知识.
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电子白板;乐学兴趣;突破难点;课堂时效
在以往的教学中,许多的教学设计达不预期的效果,效率不高,其原因一是受教学方法模式的局限,二是受教学媒体选择的局限。传统的教学媒体的可操作性和可实现性较差,而利用电子白板辅助教学,集文字、录音、动画等功能于一体,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可贵的是通过电子白板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和老师的讲授处于共鸣状态,从而能够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就谈谈在教学中是怎样合理使用电子白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一、运用电子白板的链接功能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乐学兴趣
对小学生来讲,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也是发展智力的催化剂。一个对数学毫无兴趣的学生,是很难学好数学的。实践证明,学生对具体、形象的东西易产生兴趣。电子白板能创设各种情境,使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生动、有声有色,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动用多种感觉,积极参与教学,形成主导与主体的最佳配合,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学习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这一课时,运用电子白板的链接功能,以小动画的形式出示一些生活中学生常见的画面:急速行驶的火车、电梯的上下运动、转动的风扇和风车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高涨的学习情绪中进入第一个学习环节:认真观察并跟着做动作,体会它们运动方式的不同。从中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运用电子白板的拖拽功能产生互动突破难点
真正的好课不是赢在形式,不是只图课上热热闹闹,是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是学生沉静的心智活动。笔者觉得要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光靠形式不行,还要注重用知识来吸引学生,如:在容易发生分歧的知识点上巧设问题,学生在争论、讨论、辩论中,自然生成了课堂的精彩。
以前讲“平移和旋转”一课在计算平移的格数时,为了形成互动的气氛,常常在黑板上出示一张大的方格纸,让学生在方格纸上平移图片,这种方法不便于操作与观察。如果用幻灯片演示,看起来很清楚,但不能互动。笔者在上“平移和旋转”这一课时,用电子白板的拖拽功能确实解决了这个难题。研究本身占两个格的物体在方格纸上的平移格数是这节课的难点,笔者在讲这节课时是这样突破这个难点的:先显示小狗在方格纸上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小狗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这时产生认知冲突,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出现了3种情况:有的认为向左平移了2格,因为小狗原来的位置和现在的位置之间空2格。有的认为向左平移了3格,中间空2格,说明小狗先向左平移了2格,小狗最后只移动一次就到了现在的位置,也就是向左平移第三个格。还有的认为小狗向左平移2格并不能到达现在的位置,还要继续向左平移2格才能到达现在的位置,这样算它平移的格数就应该是4格。为了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安排了小组合作探究,让他们在方格纸上亲手移一移。但是大部分学生依然坚持自己的意见,这时安排持不同意见的学生代表利用电子白板拖拽功能到白板前移一移,学生通过边移动边分析,最后得出第三种移动方法是正确的,也就是小狗向左平移了4格。这样通过讨论、辨析使学生明确了:不管物体本身占几格,移动时都要按照一格一格去移动。
在以上教学中,学生自始至终处于解决问题的情境之中,面对问题,各抒己见,展开争辩,教师只在旁边适当点拨,帮助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确实把学生放到了主体地位。电子白板辅助教学使教师、学生、资源之间的交互增强了,学生在运用白板拖拽演示的过程中,明确了方法,突破了难点。
三、运用电子白板的手写功能记录生成提高课堂时效
以往的教学,老师要在幻灯片上演示,还要在黑板上进行板书,不但使教学过程出现脱节现象,还费时费力。应用电子白板的书写功能,可以在课件上直接板书,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于所学的内容上。
例如,在“平移和旋转”一课中,笔者利用电子白板页面出示本课的练习题,学生在书上做完后,利用白板的手写功能,直接在白板上连线订正。在这节课上,笔者还应用电子白板的手写功能及时记录了物体平移的格数。手写功能与拖拽功能互相切换,相得益彰,提高了课堂时效性。
总之,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电子白板辅助教学除了生动、易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大课堂容量这些优点外,还有很多其他优点,它正在以很快的速度让人们接受并承认。但是,笔者深刻地认识到电子白板只能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全盘依赖电子白板,而应有选择地使用,以求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笔者期待电子白板辅助教学能够日趋完善,并且相信电子白板会在辅助教学上有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陈兴盛.活用电子白板技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J].中国学术研究,2012(2).
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内容分析;学生分析;实践研究
一、研究的方法
(一)以课例研究为载体,基于教学内容分析技术
(1)第一次教学:原经验阶段(家常课),个人的独立思考对课题的理解与教学设计,充分地暴露问题.
(2)第二次教学:新理念阶段(尝试课),在“数学本质问题驱动课堂,保持学生高认知要求水平学习”理念的指导下,对研究的问题作深层次的思考与验证,从而形成新的教学设计并尝试课堂教学、问题解决及研究目的达成与否.
(二)课题组成员运用录像分析技术
课堂教学分析技术对每节课进行实录,并采用观察与诊断、文献学习、调查测试、个别访谈等方式对课题展开研究.
二、研究的过程
(一)新设计的形成
1. 教学分析――从学习内容分析入手
精彩的生成源于精心的预设.然而,很多时候老师在备课阶段,往往惯性地一下子会想到很多具体的教学细节,那么,教师如何基于教材这一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开展教学设计活动呢?
教学前端分析可以帮助教师在处理教学细节之前从总体上把握一节课的完整思路和理念框架.运用这种方法,教师应该把学习内容分析作为教学设计的切入点,进而延伸到学习需要分析和教学对象的分析.
“相似变换”在教材中所处位置分析:如下图所示,浙教版(七下)为《三角形的初步知识》,在这一章中学生学到了三角形的全等知识,第二章为《图形与变换》,相似变换编排处于轴对称变换、平移变换、旋转变换之后的章节,那么相似变换是不是仅仅又是一种变换而已呢?
各种变换的本质特征:轴对称变换、平移变换、旋转变换均为全等变换,是相似变换的一种特例,而相似变换最本质的特征是保角,即在变换中各个角度不变.数学的学习不仅仅是把新知识与先前的旧有知识产生联系,而是创建了一个丰富的、整合的知识结构.“……当知识被高度结构化的时候,新的知识就能被连接,并被融合进已有的知识网络中,而不是只产生元素之间的单个连接……高度结构化的知识不易被遗忘,它有着多重途径被找回,而孤立的知识片段更难于被记忆.”(宋月庆)其次,知识只有被深刻理解了,才具有迁移与应用的活性,这种迁移能力对个体未来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那么,“相似变换”如何展开研究?
教材内容角度:学什么――学科本质
学生学习角度:如何学――建构联系
教师教学角度:如何教――问题驱动
2. 形成新思路――用学科本质问题驱动教学
相似变换(图形的缩放)通常被安排在轴对称变换、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之后学习,大多数版本的教材也是这个顺序.许多教师在上课时,往往会把相似变换仅仅定位为本章要学习的“第四种变换”,潜在的想法是相似变换与其他三种变换处于并列和平行的位置关系.但相似变换真的仅仅是第四种变换吗?我们尝试运用从学习内容分析切入的前端分析法来重新理解和定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首先,分析这节课内容在整个学科教材中的地位.通读浙教版教材,我们可以发现:在第二章《图形与变换》之前学生学习的是关于全等三角形及其判定的第一章内容;往后看,学生将在九年级学习相似三角形及其判定这一章.这时就会发现,《图形与变换》一章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更进一步分析会发现本章前三种变换(轴对称、平移、旋转)均是全等变换――即变换前后的图形是全等的,具有保持边和角不变的特征,而相似变换只保持角不变,边却同等程度地放大或缩小了.站在高等几何的角度,我们马上会意识到,全等变换是相似比为1时的特殊的相似变换,而整个初中阶段平面几何(欧式几何)的本质特征就是保角性.
其次,分析这节课教师期望达到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前面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分析,我们能够认识到平面几何的本质特征与知识板块之间的相互联系,我们进一步可以确认:通过学生对相似变换的学习,需要让学生体验到相似变换与前面三种变换的共性(角保持不变)和区别(边却同等程度地改变),以此为学生后续学习相似三角形后建立统领性观点做好铺垫――因为九年级学过相似三角形一章后,教师往往会总结“全等是相似的特例”“边决定大小,角决定形状”,而这些思想在这里已经蕴含.
第三,进一步梳理和研究诸多内容目标.考虑到这是相似变换的第一节课,重点目标确定为三个:认识相似图形和相似变换,知道相似变换的性质(知识目标);能够按照要求作出相似变换的图形(技能目标);通过作图和对比辨别,感悟到相似变换与其他几种变换的联系和区别(体验目标).
由此可见,“相似变换”不仅仅是又一种变换.
3. 分析教学对象――学生的起点与需求在哪里
“相似变换”前测的情况分析.
703班前测题:
(1)请你说出轴对称变换、平移变换、旋转变换的异同.
(2)请在方格纸中将原图形扩大两倍.
(3)把ABC边长扩大以后得到另一个DEF,请你说出这两个三角形哪些改变了,哪些没有改变?
前测试题的设计思路:
①了解学生对前面所学的三个变换的掌握情况.这也是本节课学生学习新知时应有的准备知识.这节课的一块内容是要学生对相似变换与前三个变换作比较的,因此我设计了这个题目.
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小学数学;图形旋转;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191-01
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关于图形旋转的知识,只是一些最基础的问题,例如:小学生会对图形有初步的认识,以及会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多边形、角、射线、线段、直线等有初步的认知,对于图形的概念会基本的了解掌握。小学阶段对于数学图形旋转的学习,还可以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一定的培养,同时判断能力也可以得到提高,如果可以灵活的运用图形知识,还可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关于图形特性的简单问题。但是,小学数学图形旋转教学也存在着问题,例如:教学过程中会出现目标偏差、组织设计欠缺、难点重点混同等教学问题,所以必须找到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数学图形旋转的基本概念
图形的旋转是轴对称、平移等图形变换的延伸,是另外一种形式基本的图形变换,同时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学习图形的旋转,必须要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轴对称和平移的基础上,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利于更好的学习图形变化,同时也是之后学习中心对称图形的基础。对于图形的旋转这堂课,它的教学内容比较灵活,且内容丰富,对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图形问题会起到帮助。小学阶段的图形旋转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图形及旋转有一定的基本概念例如:图形在旋转前和旋转后是等同的;图形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都是相等的;对应点和旋转中心连接线段的夹角与旋转角角度是同等的。学生学会图形旋转的问题,就可以对图案做一些基本的设计。数学图形旋转是“空间与图形”方面最基础的知识,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起着衔接的作用。
二、数学图形旋转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图形旋转教学的偏差
教师教学生学习数学图形旋转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分析图形,并可以运用适当的图形旋转方式去处理图形,进一步的了解,图形在顺时针旋转90度的过程,以及图形在逆时针旋转90度的全过程的变换,并且可以在纸上对图形进行90度的旋转,是对数学图形旋转学习的最基本内容。且最主要的目标是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让学生对空间观念的意识增强,培养学生对图形旋转的兴趣,让图形旋转在实际生活中得到运用。但是,我们的小学教师在教授数学图形旋转知识的过程中,并没有做到培养学生对图形旋转的兴趣和主动学习性,教师往往以学生是否正确作答习题来判断学生是否掌握知识,不重视学生对图形旋转学习的创造性。这样对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起到了很消极的影响,教师在教授图形旋转课堂上,在创造情境教学方面没有做到位,致使学生不能进入对图形旋转情境的处理过程中,空间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缺少主动探究的动力,教学效率低,达不到要求。
2、图形旋转的重点和难点混为一谈
教师在教授数学图形旋转的过程中,没有将图形旋转的重点和难点区分开来,将二者混为一谈。教师应该明确教授数学图形旋转的重点是:在课堂上的教学要让学生完全理解及掌握知识点。教学难点是: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能完全理解,难以运用的知识点。教学难点存在与教学重点中,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学重点中都有教学难点。
三、问题的解决策略
1、联系生活,创造学习情境
带动学生去发现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图形、物体的旋转,进一步的感知旋转,日常生活中存在很多物体的旋转,如:钟表的指针总在不停的旋转,炎热的夏季用的电风扇的叶片也是不停的旋转,通过这些实例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到了旋转,并能很好的理解旋转的概念,会让学生对图形旋转存满好奇,从而很好的带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更深入的理解所学习的知识。
2、充分利用现代教学
充分的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创造一个直观的学习环境,形象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可以更深度的掌握图形旋转变换的规律,学生与教师可以很好的配合起来,教师还要不断地激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发言、大胆的思考,这样不仅让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很好的带动了学生的积极心理和态度,可以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素质。
小学数学图形旋转教学,应该从直观的观察感知,日常生活中的动手操作,更进一步的深化理解,这三个方面开展教学活动,将图形旋转的基本思想方法深入到教学当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图型旋转体系,而不是让学生通过不断的做习题来掌握知识。总之,小学数学图形旋转教学,教师作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依据小学数学的主线,根据教材的内容,遵循学生的心里特征,掌握学生的认知能力,通过对小学数学图形旋转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去发现创造。
参考文献:
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范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互动;教学精彩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212-02
新课程指出,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小学数学课堂必将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数学知识为介质的一种沟通与交流。同时《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间互动和生生间互动是课堂教学互动中最主要的形式和途径。就本人多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方面谈以下几方面的感受。
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依据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应重点关注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变被动为主动参与;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而小学数学课堂上互动教学法强调“以人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自身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居高临下的强势位置上走下来,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朋友关系。为此教师要建立以下新观念:①建立以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个性特长和适应社会发展能力为标准的新价值观。②建立以培养儿童自身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新教学观。③建立以“质疑,辨析”,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提出独立见解的新学生观。④建立以师生和谐共处,民主合作,教学相长的新师生关系观。这些新观念的建立是互动教学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
二、教学设计中要充分预设课堂教学互动
充分备课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基础。要做好教学互动,首先在编写教案的时候,就需要思考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传授新知识之前要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在什么地方?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对什么更感兴趣?旧知与新知的距离有多大?需要给学生一些暗示吗?这些暗示会不会降低学生的思维强度?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作出怎样的回答?教师都应充分作好弹性化教学准备。同时在教学设计中也要更多地为学生预留思考和提问的时间,这样学生才能跟着教师的想法行动起来,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展示了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三、营造和谐课堂氛围,注重有效互动过程
1、注重设计发散性问题,扩大互动空间。
学生是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其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究过程,但探究需要问题的“参与”。教师讲究课堂提问艺术,能够提出具有思考性、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儿童的积极思考并在师生、生生交往、互动中把问题一步一步引向深入。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时,当学生掌握了长方形特点后,在学习正方形特点时,我在问题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根据所提问题,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进行探究,学生在汇报学习正方形特点时,有的学生说,我是用研究长方形边角特点时所采用的量、比、折等方法来研究正方形的边、角的特点;有的同学则是通过动手,对折再对折来证明。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受教师“先入为主”观念的制约,而是在发散性问题提出的情况下,结合学生自己的发现,在教师创设的探究环境中,享有广阔的空间,不时迸出创新的火花,拓展学生的互动空间。
2、开展多向合作学习活动,拓宽互动途径。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行动里都潜在着互相帮助、互相协作的动机。“在其驱动之下,学生之间便能建立一种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承担学习的任务和解决问题,学生的行为倾向于维护这种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样,学生相互间的交往与尊重就会促进学习和解决问题。”根据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特点及互动规律,教学活动中可先采用生生互动或组内之间的互动。课堂教学中(1)生生互动由于人数少,则每个成员讲话的机会就更多,学生沉默的机会就更少,通常可以较快作出决定;(2)组内互动,人数较多则可以共同完成一项大任务,如在“长方形的面积”教学中,不同层次、能力差异的同学形成一组。知识基础欠缺,但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很快就会利用所准备的材料,通过图形的组合、分割、平移等方法,一些学生由于受条件限制或操作方法不当,暂时找不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联系,而且有的学生不会过多去思考。 这样在小组合作的同学会利用自己的优势互相帮助,找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从而利用长方形面积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 加深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理念和应用。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有了共同的提高。
3、营造多样教学环境,丰富互动内容。
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利用生活化、情景化、信息化的多样教学环境,真正实现生生互动。教师在选择主题内容时如果能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的兴趣、需求,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这样学生可交流的机会就会增多,也就有利于课堂的生生互动。如在教学 “平移和旋转”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上课前,我先来个小小的调查,哪些同学玩过电脑游戏?玩过电脑游戏“俄罗斯方块”的同学请举手。并让其说说怎么玩“俄罗斯方块”的?随后出示一个图形让学生上前来操作,此时群情激昂。教室里响起了“转,顺时针转、逆时针转,倒……”学生熟练地在方向键上控制方块不断向左、右或向下平移,或旋转后再平移到合适的位置。通过电脑游戏向不同方向平移两次、多次的操作方法,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掌握平移的方法和技巧,这样对平移就有一个更清晰、更全面的认识。
课堂教学互动的主体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教师只有充分做到了教学互动,学生才能主动的学习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教师也才能高效的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互动教学[J]。素质教育博览。 2009(11)
[2] 李秀和。让学生在互动教学中参与[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