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夏天荷花的诗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夏天荷花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夏天荷花的诗句

描写夏天荷花的诗句范文1

一、倒学而导,突破古诗的教学模式

发展性课堂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主动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我们用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教学,大胆尝试。一去传统自上而下的“逐句教学”和“逐环教学”的模式,采用“赏景――悟情――活用”的教学思路,从诗末到诗题,倒学而导,拾级而上,多种教学手段并用,力求将一首简单的古诗,变得既生动鲜活又有血有肉,诗情画意。

二、注重对比,突破古诗的解读模式

1.同一作者描写同一景物――“荷”诗的对比读。在引导学生体会“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莲叶荷花色彩美的遣词之妙,我通过和旧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拓展对比,让学生从读中自主发现旧知是抓动态写出形态美,新知是抓住荷塘的静态写出色彩美。这样的教学,比呆板地向学生介绍色彩美的特点多了一份灵动。

2.同一景点,不同时节――西湖风光的对比读。诗人杨万里从诗一开始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那“六月的西湖和其他季节有什么不同呢?”我链接了其他季节的西湖风光,目的就在于通过时间和空间上的对比,引领学生切己体察,欣赏思考:虽然西湖的四季风光可以说是美不胜收,但诗人之所以爱六月的西湖风光,是因为有那接天的莲叶,别样红的荷花。接着教师创设不同的语境:“此时六月的西湖,不同于春天的杨柳依依,不同于秋天的诗情画意,也不同于冬天的银装素裹”,引导学生反复读“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一唱三叹。

3.不同诗人,抒发同一情感――送别诗的对比读。从某种意义上说,感悟始于疑。小疑问催生小感悟,大疑问催生大感悟。在解读完全诗后,教师巧妙地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质疑:(1)诗学到这里,你还有疑问吗?(2)请你把目光聚焦到课题上,你读懂了什么?(3)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谁也不知道一别之后何日才能再次相见,所以很多人把这种情感寄托在诗歌中。你知道哪些送别名句?(4)再看看我们这首诗的内容,你还有疑问吗?学生质疑:“题目告诉我们是送别诗,可诗中没有一个字提到送别,却描写夏天的荷塘,这是为什么呢?”课堂上让学生主动质疑,就能溅起一圈圈思考的涟漪,学生就能在思维的碰撞中感悟到,原来诗人是在“借景抒情”。古诗的写作“借景抒情”特色就能潜移默化渗透到学生的心中。学生们感受到了古诗的文化魅力,爱上这神奇的古诗文也就成为了一种可能。

三、拓展情读,突破古诗的感悟模式

在教学中,我紧紧扣住“莲叶”“荷花”这一意象,先让学生从诵读中想象整首诗的意境,再在品味推敲词句时体验意境后诵读,最后巧设悬疑喷感后诵读。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在意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洒而出,让学生比较真切地感受到诗情从意境中走来。

1.诗中有画想象读。在初读古诗中,教师通过不同层次的要求和方式,如师生对读、聆听名家吟诵等等,引导学生多次诵读,反反复复,浅吟低唱,不仅巧妙地让学生感受到这首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而且不知不觉地在学生头脑中绘制了这样一幅图画――挨挨挤挤的莲叶上开着千姿百态的荷花。在想象“意象”的画面后进而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品味、感悟并读好“接天,无穷碧”“映日、别样红”这些词和诗句,从而感受西湖的美丽风光。

2.画中有诗赞叹读。让学生在品味“无穷碧”“别样红”后,利用多媒体的视觉冲击,“莲叶、荷花”这如画的“意象”化为学生内心深处的赞叹后,教师激情导入:“你觉得怎样读,怎样的节奏,怎样的表情才能读出这莲叶、荷花的美,读出古诗特有的韵味?”相信课堂上学生就能入境入情地去读古诗。

3.诗中有情入境读。这是别具一格的送别诗,诗中蕴含着诗人强烈的感情。在学生质疑问难后,我补充了自己游赏西湖的经历:“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老师四月底也去了西湖,从净慈寺到荷塘步行不到半个小时。即使走出西湖也不过一个小时左右。诗人和林子方也用了这么短的时间吗?那他们用了多长的时间啊?你从诗中的哪些词看出他们走了很久?”西湖之行不仅让我欣赏到了美景,更让我掌握了一手重要的资料――原来净慈寺到荷塘的距离并不远。一直困扰在我心里的一个问题――如何让学生从诗句里体会诗人杨万里和友人林子方的深情,突然间迎刃而解――原来诗人和友人的离别之意就隐藏在“晓出”和“映日”当中。短短的路程,他们却从“晓出”――清晨很早的时候,走到“映日”――太阳光照射很强烈的时候。这两个词不仅向我们透露出诗人送别花的时间长,还给我们提供了无限想象的空间:这一路上他们有多少的浓情,有多少的不舍啊?“生活即语文”,有时生活的经历就能帮助我们捕捉到文本当中不易被察觉的字眼。此外,我还拓展了诗人和友人的资料:林子方为官清廉,深受南宋百姓的赞赏。淳熙十四年(1187)间,林子方担任直阁秘书。当时任秘书少监的爱国诗人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和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国家大事,一同切磋诗词文艺。二人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之后,林子方升官要去福州赴任,好友杨万里当即作了五首诗文相送,以诗祝友。正因为这些资料的搜集,还原了情景,学生才得以真正走近诗人,才会茅塞顿开――原来诗人是借“莲叶、荷花”这意象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恋恋不舍、深切祝福和殷切期盼之情。因为是朋友,才会有不舍之情;因为是升官,才会有祝福之意;因为是上下级,才会有期盼之心。于是也就有了“别样红”多元而深层的理解――“别样红”还指林子方的前程更美好,两人的友情更加深厚。

描写夏天荷花的诗句范文2

一、品析语句发现美

画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学要从语句入手,在品尝语句中发现美。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我抓住“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疑”字。先引导学生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用“真”而用“疑”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记忆中提调出瀑布从极高处倾泻而下的表象,脑子中出现了“真”有从天而降的图像。接着,再让学生想一想,这可能吗?这样就会理解诗人用“疑”字的原因是:“银河落九天”是不可能的,只是自己的“疑”而已。体会到诗人把情景说得夸张,这种似假还真的写法反而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遐想。假如我们再来个追问:诗人把为什么不说“像”而说“疑”?让学生更进一步地想象诗人当时的感受――惊叹这条瀑布的奇特。因为是人感到眼前的瀑布“像”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样,怀疑它是从九天之上落下来的银河呢。只有反复品味,才能理解只有用“疑”才最精当,从而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之所在。

二、绘画表演感受美

学生的感性经验不足,知识水平又有限,往往难以直接入境。如何引导学生入境?(一)图画入境法。《火烧云》描写的是夏天傍晚的自然景象。“火烧云”之所以值得描写,就在于它美丽多变的色彩和形状,发人遐思,令人神往,给人美的享受。可惜从出现到变幻、消失,时间极短,不易看到。如何再现自然美呢?我采用了“对文作画,评画学文”的方法,让学生如其境、会其情。老师给作画提示如下:1.画画要分天空,地面两个层次。2.课文提到的地面人物、动物的位置及其身上的颜色,还有天空中得“马、狗、狮”的朝向、姿势、神态、背景都要与文字相吻合。3.课文前半部描写的是一幅农村夕照图,要发挥想象和联想,给画面添上背景物才能表现农村风情。学生作画后,开展评画学文活动。事先选择几幅代表作品贴在黑板上,让学生鉴赏,然后边读课文边评画。把画图引入课文,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通过作画,把自然美展现出来,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把文字美和自然美联系起来,还可以培养学生想象、联想、创造能力,起着怡情益智的作用。二是通过评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感受美、评价美的能力。(二)表演入境法。《荷花》后部分写荷花的动态美。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表演“荷花舞”。让全体女生都饰演荷花,其中一个当作者;选两个男生,分别扮演蜻蜒、小鱼。学生朗读课文数遍后,进入角色,按课文情节表演。表演完毕后再回到课文,学习文中省略号。你们想想,省略了什么?可能还有哪些动物也被荷花吸引过去?它们可能说些什么话?然后再演一遍,加上想象的那些情节,让表演更上一层楼,学生也在表演中受到美的熏陶。

三、启发想象拓展美

如果说理解比较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常言道:“诗情画意,诗中有情,画中有意”。选入课本的诗歌和散文,正是由于充满了诗情画意,言虽尽而意无穷,才能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时我们总是让学生驰骋想象的风帆,去开拓最美的意境。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有这两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两个写景的诗句,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远的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我首先要求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然后具体提出三个问题:1.烟花三月的长江是一派怎样的景色?你注意到了吗?2.你是怎样目送朋友远离的?朋友的船是怎样消失的?3.当时你的心情怎样?经过老师的点拨,不少学生由第一人称想象出了形象的意境来:晚春,小草碧绿碧绿的,百花散发着芳香,彩蝶轻轻飞舞,然而这美丽的一切我都无心欣赏,我站在江边,任凭春风拂面,只是目不转睛地望着远方,江中的船越来越小,小小的白帆慢慢地消失在遥远的天边。滔滔的江水不停地流着,一个浪花推着另一个浪花,哗哗地滚向远方,朋友啊,此次分别又要何时相见?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即使学习较差的学生也能不同程度地有身临其境之感,体会到了言外之意。

描写夏天荷花的诗句范文3

关键词: 体验 感悟 审美能力

几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让我感觉到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而且还有对美的体验和感悟。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角色的转换,不仅仅意味着教师要完全放手,任其自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不应无序,不能盲从,不走形式,不为做秀。鉴于学生知识储量、学习能力、生活阅历的局限,还是需要教师的扶持引领、参与调度的。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中指导学生审美呢?作为语文老师,必须在教学意识上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审美的内容,冀教版语文教材中,课文题材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如小说和童话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诗歌和散文展现了优美而深远的意境……因此,在备课中,在教学中,教师就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乃至美的结构,从内容到形式进行美的探求。其二是遵循学生审美规律的问题。学生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的。这种认识的规律反映在审美活动中,是从理解到想象,从体验到评判,因而教学时就必须遵循这个规律。基于以上两点,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如下方法的尝试。

一、引导学生寻美,让学生发现美

画家罗丹曾经说过:“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学要从词句入手,在品词味句中发现美。

如教《望庐山瀑布》时,抓住“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疑”字。先引导学生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用“真”而用“疑”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记忆中提调出瀑布从极高处倾泄而下的表象,脑子中出现了“真”有从天而降的图像。接着,让学生再想一想,这可能吗?这样就会理解诗人用“疑”字的原因是:“银河落九天”是不可能的,只是自己“疑”而已。体会到诗人把情景说的恍恍惚惚的,这种似假还真的写法反而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想。假如我们再来一个追问:诗人为什么不说“像”而说“疑”呢?让学生更进一层地想象诗人当时真实的感受――惊叹这条瀑布的奇特。因为是人感到眼前的瀑布“像”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样,怀疑它是从九天之上落下来的银河呢?只有反复品味,才能理解只有用“疑”才最精当,从而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之所在。

二、引导入境,让学生感受美

学生感性经验不足,知识水平又有限,往往难于直接入境。如何引导学生入境,我采取以下三种方法:

1.图画入境法。《火烧云》描写的是夏天傍晚的美丽自然景象。“火烧云”之所以值得描写,就在于它美而多变的色彩和形状,发人遐思,令人神往,给人美的享受。可惜从出现到变幻、消失,时间极短,不易看到。如何再现自然美呢?我采用了“对文作画,评画学文”的方法,让学生入其境、会其情。如何作画,老师给作画提示如下:1)画面要分天空,地面两个层次。2)课文提到的地面人物、动物的位置及其身上的颜色,还有天空中的“马、狗、狮”的朝向、姿势、神态、背景都要与文字相吻合。3)课文前半部分描写的是一幅农村夕照图,要发挥想象与联想,给画面添上一些背景物才能表现农村风情。学生作画后,开展评画学文活动。事先选择几幅学生的代表作贴在黑板上,让学生鉴赏,然后边读文边评画。

把画图引入语文课,至少有两点好处:一是通过作画,把自然美展现出来,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把文字美和自然美联系起来,还可以培养学生想象、联想及创造能力,起着陶情益智的作用。二是通过评画,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感受美、评价美的能力。

2.表演入境法。《诗的材料》一文后半部分写荷花的动态美。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可组织学生表演“荷花舞”。让部分女生饰荷花(戴上头饰),其中一个当作者;选两个男生,分别扮演蜻蜓、小鱼。(戴上头饰)学生朗读课文数遍后,进入角色,按课文情节表演。演出完毕再回到课文,学习文中省略号。你们想想,省略了什么?可能还有哪些小动物也被荷花吸引过去?它们又可能说些什么话?然后再演一遍,加上想象的那些情节与对话,让表演更上一层楼。学生在表演中进一步受到美的熏陶。

3.对比入境法。比较是认识美的差异的基本手段。教学《鸟是树的花朵》这类内容中含有比较因素的课文,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对文中冬天景色的描写与一群群鸟在树枝上叫喊的热闹情景进行比较分析。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正是鸟的活泼给树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才使冬天里的树显得如此的美。此外,对褒此贬彼的词语的比较分析,也能培养学生鉴别美丑能力。

三、引导想象,让学生拓展美

描写夏天荷花的诗句范文4

1、【夏】远处的树枝微微摇晃的,发出“沙沙”的响声,小草那嫩绿的叶子上还带着几颗小小的珍珠。小乌龟也伸出小脑袋,趴在沙滩上,开始了“闭目养神”,那样子,就像一个小活神仙,来接受第一缕阳光的洗礼。让人以为即将枯死的养秀秀,也奇迹般的抬起了头……此时的早晨是充满一片生机的。

2、【春】春天是一年中最温柔的季节,风是温和的,雨是柔情的,这样的日子里,小草开始渐渐变绿,树木悄悄爆发新芽,南去的燕子飞回来了,在雨中不断穿梭着,呢喃之语叫得人心痒痒的,而花呢?如少女一般,先是探着头出来,一碰到风的衣,雨的脚,便急忙含羞而收敛了眼睑,那一种娇柔,那一种嗔意,谁看了不心动万遍呢。然后在风的轻声呼唤中,在雨的叩击里,她才懒懒地撑开门帘,慢慢地舒展着她的柔腰,张开她那细小的嘴儿来吮吸春天的水珠,直滋润得她的小脸儿如圆月一样娇洁明媚。

3、【秋】秋天的田野一片金色,阳光一照,刺眼极了,像洒了满地的金子,秋风一吹,像海上的波浪。细细看来,谷穗密而饱满,像串串铃铛,它们低着头,好象犯了什么错误似的。走进果园里,顿时感到果香扑鼻,令你陶醉。茂盛的树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水果。有些水果似乎喜欢炫耀自己,长在最显眼的地方,向别人展示自己的风采;有些水果似乎十分害羞,用枝叶遮住自己,生怕被别人看见。

4、【夏】夏日的绿,在天地间挥毫泼墨,在蓝天白云下,描绘着一幅幅多彩多姿的画卷。映入眼里的或墨绿,或清绿,都完全地脱了鹅黄的底子,它是这般的葱茏和葳蕤着,不再浅薄、不再稚嫩,浓浓的把生命的层次极尽展现。它充满激情地吸纳着烈烈的阳光,悠悠的呼吐出纯纯的气息,让你在这样绿的庇护中,神清气爽,尽享清凉。

5、【春】春天换了一首合奏曲,她和大家一同演奏。冰开冻了,河水缓缓地流着,悠扬的歌声击碎了冰块,小河便载着浮冰流向远方。那浮冰碰撞的声音,像贝多芬的小夜曲似的,带着思绪飘荡在天空。倒是天上的云忍不住了,眼睛上嫉妒的黑眼圈扩散至全身,时不时争吵着,有时声音大了,大家都能听到,就是春雷,实在忍不住,就纷纷跳下来-下雨了。

6、【冬】冬天,鹅毛大雪纷纷落下。落在地上,像给大地铺上一层洁白的地毯;落在树上,像给树儿穿上一件银白的外衣;落在远山,像给大山戴上白色的斗笠。雪花飘呀飘,大地不久就变成了一个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

7、【夏】池塘里,告别了苞蕾的荷花,绽放着清丽的笑靥,在轻风拂送下,舞动着叠翠的裙裾,婷婷的妩媚着矜持的身姿,凝雾噙露着似若一婉约的女子在轻轻呤诵"掉拂荷珠碎却圆"的诗句,隽秀的枝杆无不在向你展示着夏的风情,不由得让你在赞叹那绝佳的韵致间。于蓦然回首中,已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

8、【夏】夏天是多姿多彩的,沉静的是湖蓝,纯洁的是乳白,高贵的是米黄,热烈的是大红,典雅的是银灰,庄重的是墨黑……缤纷的色彩把温煦的夏日画满了。清雅的雏菊、馥郁的郁金香、娇艳的山茶花、妖娆的牡丹……芬芳的香气把幽幽的庭院溢满了。脆亮的蛙鼓、知了的聒噪、蚊蚋的低吟、婉转的鸟叫……丰富的声响把轻飘的空气充满了,这就是夏的神韵。

9、【冬】初冬的早晨是这个季节最好的时节。大雾笼罩着田野,羽毛般的轻雾缓慢地流动,轻盈地飘荡。几步开外什么也看不清,天似乎要与大地浑然一体了。雾气里,送过来人的欢声笑语,自行车铃的响声也在不停的响。这一切报告着一天的开始。当并不耀眼的太阳光照射到惠山顶上的时候,雾气便像幕布一样拉开了,家乡渐渐的显现在阳光下。

10、【冬】一早起来,只觉得一阵严寒。拉开窗帘,一道刺眼的白光射进了房间,明晃晃,亮晶晶的冰花呈现在眼前,仿佛到了人间的天堂。我知道,这一定是贵妇人冬请来的艺术精灵制造的-没加任何装饰,却能给人以美的感受。

11、【秋】登上山头,向下眺望,眼前是一片金色,若是仔细观察,便看到金黄中夹带着一片片红、一片片绿的。红的得像玛瑙,绿得像翡翠。还有山下那水平如镜的池塘,倒映着眼前的美景,格外的好看。

12、【秋】秋天虽然没有春天那么艳丽,可它有一种颜色是天下一绝的--红。枫叶只有在遇见秋天时才会脸红,远远望去,像朝霞一样红,把山都染红了。风吹来,枫叶像红色的雪一样,飘了下来。好让人们前来欣赏。

13、【冬】晨曦微露,淡蓝色的天空下,笼着一层白雾,太阳的光晕在雾中显得格外柔和,给天边染上了一种柔和的色彩,完全没有了冬天寒冷的感觉。树木、房屋朦胧在雾中,有一抹神秘的色彩。一座座红房顶的房子,戴上了白帽子,像守护者一般,分布在湖泊的周围。

14、【冬】早上起来,冬雾弥漫。雾散之后,立即出现了一幅美景。那松树的针叶上凝着一层厚厚的白霜,像是一树洁白的秋菊。微几拂过,那黄黄的叶子纷纷落下。

15、【秋】黄叶,盘旋着从树上飘落下来,像一只蝴蝶一样,跳着最美丽的舞蹈,从树上无声地落下,好象是要尽自己所有的能力,在临死之前,要给养育自己的大树最后一点温情。挣扎,滑动。黄叶仿佛在做最后的努力,但是秋风还是轻轻地,无情地带走了黄叶。它静静地躺在了地上,仰望着大树……

16、【秋】枫叶的叶子红得像映山红,那么美,好像要给人们最美的印象。来到花园里,看见竞相开放,有红的、有黄的、有紫的……许多聚集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儿全部展开;露出了粉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五颜六色的千姿百态、亭亭玉立。散发着阵阵清香。

17、【夏】夏天的夜色,总是挂着迷人的色彩,有点深沉却带着浪漫。天空的云朵在晚霞的映射下,五彩缤纷,幽悠的明艳着自己的美丽。那高悬着银镜似的圆月,把那如水的清辉漫漫倾泻,在蛙鸣虫啁中,繁星调皮的眨着眼,快乐的欣赏着婆娑的树影。这时,习习的凉风便把昼日里的烦与忧轻轻的弥散开来。

18、【春】爱春天里的鸟叫、蛙鸣和一切充满活力的可爱的生灵,尤其是那可爱的小燕子。我常在电线上搜寻,因为电线上的它们,像五线谱上小巧玲珑的音符,配着“唧啾”的叫声,在鸣奏春天的第一乐章。

19、【秋】秋天的天空真美啊!白云的姿态变化万千。瞧,那天边的那片云似乎是一群在草原上放牧的羊。羊动了,它们被牧羊人赶着。它们越走越远。云变成了一簇簇的“棉絮”了。看这边的云就像汹涌澎湃的“大海”。突然,云又变了,这回不是“羊群”,也不是“大海”。原来是急速奔跑的马群,它们为什么跑得那么急?明白了,它们是大自然的骄子,追求着自由和奔放。

描写夏天荷花的诗句范文5

师:有这么一句广告词,挺有意思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大屏幕出示: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

(生齐读)

师:联系你的每次旅行,读读这句话,你觉得味道在哪里?

生:我觉得这句广告词的味道在第一个分句,人生就像旅行一样,不管遭遇困难还是得到奖励,这都是人生。

师:一个人踏上了一场旅行,当车辆慢慢行驶,车窗外不一样的风景映入眼帘,那就是人生。不错,还有其他想法吗?

生:人生就像一场旅行,在乎的不是结果,而是经过以及旅行时的心情。

师:自己经过的风景化为自己的一种心情、一种情感。很不错,还有吗?

生:人生就像一场旅行,还可以像一场比赛。在乎的不是结果,而是在这个过程中你是否获得了快乐。

师:快乐是我们人生当中的一种心情,一种状态。带着体会到的心情,再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孩子们,在旅行中,最直接的能够记下沿途风景的方法是什么?

生(齐):拍照。

师:其实,记录风景的方式有多种,就像摄影家选择用相机拍照一样,画家会选择用画笔拍照,作家自然会选择――

生(齐):用文字拍照。

(师板书:用文字拍照)

师:是的,有人说,世界上最好的相机就是作家的文字,因为用文字拍照,既能记下风景又能记下看风景时的心情。

【品读:入课利落。利用简洁隽永、意味深长的广告语引入,自然引出课题:用文字拍照。开篇如爆竹,响彻有音。如果一堂课也是一场认知的旅行,那么,这场习作之旅显然因为充满隐喻和哲思而与众不同。】

透过开满鲜花的文字

师:去年,老师去了英国旅行,写了一本书叫作《荡舟英伦》。在《荡舟英伦》的书稿里,我首次尝试用文字拍照,经历了一次奇妙的写作之旅。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特意为大家带来了我旅英的文字照片,一共十组,分别是:清晨、冬雨、郊外、天空、河流、田园、乡村、城堡、塔桥、海滩……(大屏幕依次出示十组文字照片)现在请大家分成十个学习小组,每一个同学拿到的是肖老师的一个文字照片。这些文字照片拍得咋样呢?我愿意为大家随机朗读一组,大家先来感受一下,譬如第一组――清晨。(课评出示,师配乐朗读。)

清晨的伦敦市郊,雨点在滴答,冬季的风越过森林,红叶丛中掀起阵阵浪的微涛,涟漪向更远处漫溯,风浪在晨曦中折射出连绵的节奏,那节奏不温不火,汩汩流动。森林中有一滩碧水,就那样镶嵌在无边的绿毯中央,一些不知名的水草和野花在初冬时节依然绽放着,那紫茵茵的花蕾在露珠的装扮下,显出使人怜爱的样子。几只水鸟在水洼的那头梳理羽毛,它们优雅的身姿在一片白色小花的掩映下,顶起一头攒动的精灵。草坪沿着湖边蔓延,轻轻地踩着,发出簌簌的声音,那声音软绵绵的,偶尔传来林中的鸟鸣,和着脚底的簌簌声,恍若来到另一个世界。初阳升起,在一片绿色的屏障中,野生的苹果树显得很特别,它们的枝头结满了小小的果实,果实呈现出橙色的笑容,倔强地扎在空中,像孩子不愿离开母亲的怀抱。信步漫游于林间,在苹果树下斜倚,听鸟儿晨语,看远方绿浪,闻果实香甜,任冬风拂面,让晨曦满怀。

师:这就是伦敦的清晨,这就是我拍的文字照片,还有冬雨、郊外、天空,等等。你听完之后有什么感受?随便说一说。

生:我听完之后觉得伦敦的清晨非常宁静,而且还很美。

师:带给你的是一种非常宁静的感觉,很好。

生:我的感觉也是,听起来特别宁静,心里也特别宁静。而这种状态是心的最高境界。

师:真厉害,你认为这种宁静的状态,是我在写作这篇文章时最好的状态。现在,请大家拿出你手中的文字照片,自己读一遍,再互相读一遍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边读一边透过文字去想象背后的照片,并揣摩我当时的心情,然后把你透过文字看到的照片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品读:范文引路是习作指导课最寻常的招式。不寻常的是这“范文”出自执教者之手。当然,写景的佳作有千千万万,肖老师的未必是最好的。但是对学生而言,因为有着与教师的亲近,那些文字就不同于一般冰冷的符号――只供膜拜而与他们无关的符号。教师是把自己的文字连同写作时的体验一起端在学生的面前,任他们品悟。这些带着教师生命温度的文字,就离他们不远。】

(生小组内学习、交流,师参与其中。)

师:文字照片一共有十组,每一组又由若干照片组成,其内存不亚于一部专业数码相机。我看到大家读得很认真,讨论得也很热烈。我相信,大家透过文字看见了一幅又一幅的照片,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透过文字,你看到了怎样的照片?猜猜我当时有怎样的心情?

生:我看到了伦敦的河流,河道不宽,河水发蓝,蓝得发黑,像墨一样被倒在成排的枫树的夹缝中,走进一看,那墨却又是极其清澈而又明亮的。我看到了伦敦的水是非常蓝的。

师:你猜想一下,当肖老师看到如此蓝得像墨一样的水,就倾泻在伦敦市郊的时候,我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

生:应该是十分开心吧。

师:是的,很开心,我现在能通过你的猜测回想起当时的心情。还有其他的吗?

生:我读了《田园》的第二自然段,青色的地面点缀着点点的白,那是飞鸟的身影……我就仿佛看到了青色的地面上,以及飞过的飞鸟给青色的草地绣上了秀丽的图案。

师:你试想一下,当老师脚踩着像地毯一样青色的大地时,突然之间,头顶上白色的飞鸟的倒影浸在青色的草地当中,出现那一点白的时候,老师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生:心情应该是非常开心的。

师:是的,除了开心也许也只能开心了。(全班大笑)还有吗?

生:在伦敦还下了软绵绵的冬雨,在这斜织的雨丝中,你无需遮伞,你任凭雨丝笼罩,在落叶铺满的小径上信步,能洗却满身的疲惫和漂泊。因为在冬天的时候下的雨肯定是软绵绵的,不会像是在夏天的时候,下的雨是那么得大,还会打雷。

师:当伦敦软绵绵的冬雨,透过我不太厚的夹克,扫在我脸颊上的时候,你认为我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生:会觉得非常得惬意。

师:很惬意的感觉。那是异国他乡的雨、异国他乡的风,我此刻能够回味起我当时的心情。好,同学们,我们先把手放下,如果这样说,说一节课也说不完。看来,旅行中用文字拍照既能记下风景又能保存看风景时的心情,真好!而且不管什么时候,我们一起来读、一起来回味,都能回味起当时看风景的心情。

【品读:透过文字猜度教师写作时的心情,因为文字拍照的好处就在于“既能记下风景,又能记下看风景时的心情”。肖老师的文字画面感极强,华美又清丽,善用色彩,善铺叙描摹,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向你描述着他看到的一切。不急不慢,琐碎,细致,充满生机。但是,离开全文语境,只看景物描写,这些文字里的情绪并不鲜明。它们呈现出来的就是清新、惬意、美。一个学生敏锐地感受到了画面传达出的宁静,真好。宁静背后自然有惊喜,就是学生们所说的“开心”“好奇”“惬意”。但是,他们无法想象与理解其他了。哪怕当老师有意无意地提到,这是异国的雨,这是他乡的风。宁静背后可能还有孤寂。当老师说,看到这些文字“能够回味当时的心情”。至于当时是怎样的心情,怕是肖老师自己也无法一一说清。或许这道不出、说不清的,才是文字最动人之处。用文字拍照,意义不仅在于记录风景,记录观景时的心情,更在于这种记录与描述必然带着彼时生命独特的体验并必然折射出作者鲜明的审美旨趣。无论怎样,我们看到执教者这样的努力:他始终将景与情放在一起,让它们相互映照,相互交融。】

把文字放在显微镜下

师:那么孩子们,你们想不想尝试一下用文字拍照?

生:(齐)想。

师:那必须先揣摩揣摩用文字拍照的小窍门。还是以老师提供的这十组文字照片为样稿,在小组内,各自先默读静思:老师是怎样用文字拍照的?有哪些窍门?静思默想,边想边批注,把你体会到的方法批注在文字旁边。

(生批注)

师:小组内把你的发现说给同学听听,看看同学之间有没有相同的发现。最重要的是倾听别人的发现,请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小组内充分交流,然后确定一条大家认为最重要的发现,等会儿代表你们组在全班交流。

(生交流)

师:现在,我们来进行全班交流,凭借你们小组手中的那组文字照片,经过小组内的充分讨论交流,用文字拍照的窍门,你们小组最重要的一条发现是什么?

生:我手中的是《冬雨》,我觉得首先是心情好,没有烦心事可以让您体验得更好一些,从而写得更好一些。

师;她直接就从整幅照片中看出,要用文字拍照,首先要心情好,才能写得出这么好的文字。说得不错,但能不能再仔细一点、细致一点,我拍这个文字照片具体用到了什么办法?

【品读:学生不知道,并非只有心情好才能拍照。只不过“若无闲事挂心头”,拍出的就是明丽的照片;若是“心有千千结”,拍出的可能就是灰色调的照片。当然,也有以乐景写哀情的时候,这些暂且放下,我们此时聊的是写景的方法。】

生:我觉得您写作的时候,用到了很多比喻和拟人的句子。

师:哦,你手中的是――

生:《城堡》。

师:你看到了很多比喻、拟人的句子,这个可能是用文字拍照时一个比较通用的办法。非常好,这是她发现的,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手中的是《塔桥》。在《塔桥》第五自然段中,形象描写出河水拍打桥墩的声音,老师用了排比的方法和其他词语,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它的特点。

师:我用了排比的方法及大量词语描写河水拍打桥面的声音,从而产生一种堆砌感,让文字产生声音,这恐怕也是用文字拍照的一种非常好的办法。还有吗?继续。

生:我觉得用文字拍照,比较重要的方法应该是想象。

师:那你手中是哪一幅照

片呢?

生:我手里拿的是《郊外》。

师:你能把那个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吗?

生(读):枫树的背后是一望无垠的草坪,那种成片的绿,油油地泼洒,伴着清晨露珠的点缀,使人遐想在这一片绿海下,是否隐藏着另外一个世界。

师:是呀,肖老师在拍摄这组照片时,尽力地在想象。恐怕想象也是文字拍照的又一个好办法。非常棒,老师非常喜欢

你们,因为你们思考问题渐入佳

境了。

生:我手上的是《河流》,我发现在这里,肖老师运用了对偶的手法。

师:(惊奇状)哪里?

生:“时而在湖面上翻滚,时而落在湖水中游弋”,我觉得这句话中,肖老师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它们的顽皮。

师:是呀,我用了“时而……时而……”,并且海鸥飞翔起来的波纹给人的感觉就像和河水涌动起来的波纹融合在一起。恐怕这种方式,也是用文字拍照的一个比较好的方法。

生:我手上的也是《河流》,老师是用了由远及近的方法写的。“河道不宽,河水发蓝,蓝得发黑,像墨一样被倒在成排的枫树的夹缝中,走进一看,那墨却又是极其清澈而又明亮的。”这里就是先写了远处看到的河水是黑色的,走近一看墨却又是极其清澈而又明亮的,写出了河水很清澈。

师:真好,原来用文字拍照还要讲究拍照的先后顺序。就像我写河流一样,远看像墨一样,走近一看,又是那么的清澈。一步一换景,是用文字拍照的又一个很好的办法。

生:我特别喜欢肖老师写的《乡村》的第二段“溪水是冰凉的清澈,卵石是随意的沉积,落叶是顺流的奔跑,溪鱼是诡秘的背影,老树是斜倚的守望……”从中可以读出一种画面感,能让人内心平静,从而体会到用文字拍照的乐趣。

师:原来用文字拍照,还要让人感觉到一种乐趣所在,比如:溪水是……卵石是……落叶是……溪鱼是……老树是……,就产生了一种节奏的荡漾感。她虽然没有说到肖老师的这个层面,但是我知道她读出了身心的。确实是,好的文字会带给人一种身心的。

生:我手中的是《清晨》。在第二自然段中,“一些不知名的水草和野花在初冬时节依然绽放着,那紫茵茵的花蕾在露珠的装扮下,显出使人怜爱的样子”,这里肖老师使用了突出重点的方法,而不是左写一下,右写一下。

师:我重点写了什么?

生:重点写了水草和野花,在初冬的时候还是在开放。

师:原来用文字拍照,还要突出重点。这就像我们用真正的相机拍照一样,要把自己想突出的景物放大。用文字拍照也一样,如果我们能把重点突出,就能留下美好的画面。非常棒,同学们,你们都是一个个小鉴赏家呀,你们说的这些小窍门,其实我在写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经过你们这么一分析,我还真觉得是那么回事儿。你们给了我信心,我可不可以把它称为――肖氏文字拍照法?

生:(齐)同意!

【品读:肖老师的文字属于细描,丽如花簇,亮如绸缎。确实适合为学生做景物描写的示范。透过文字,他希望帮助学生发现并逐渐建构起写景的方法。发现这其中的写作方法并不难,学生们找到了修辞的运用,这里面精妙的比喻、拟人、排比随处可见;学生们关注到了写作的顺序,由远及近,由近及远;他们还发现了详略的结合,甚至发现了想象的运用。可以说,在这一片段的教学中,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寻找,发现,体验,总结,一般意义上景物描写的方法都齐备了。】

把文字搭成一座小房子

师:谢谢你们!为了让“肖氏文字拍照法”更加清晰地浮出水面,我们不妨随机抽取两组照片,把文字放大,看看里面的纹理。

1.清晨――景中有景、画中有画

师:比如,还是《清晨》这个片段:(课件出示)

①清晨的伦敦市郊,雨点在滴答,冬季的风越过森林,红叶丛中掀起阵阵浪的微涛,涟漪向更远处漫溯,风浪在晨曦中折射出连绵的节奏,那节奏不温不火,汩汩流动。

②森林中有一滩碧水,就那样镶嵌在无边的绿毯中央,一些不知名的水草和野花在初冬时节依然绽放着,那紫茵茵的花蕾在露珠的装扮下,显出使人怜爱的样子。

③几只水鸟在水洼的那头梳理羽毛,它们优雅的身姿在一片白色小花的掩映下,顶起一头攒动的精灵。

④草坪沿着湖边蔓延,轻轻地踩着,发出簌簌的声音,那声音软绵绵的,偶尔传来林中的鸟鸣,和着脚底的簌簌声,恍若来到另一个世界。

⑤初阳升起,在一片绿色的屏障中,野生的苹果树显得很特别,它们的枝头结满了小小的果实,果实呈现出橙色的笑容,倔强地扎在空中,像孩子不愿离开母亲的怀抱。

⑥信步漫游于林间,在苹果树下斜倚,听鸟儿晨语,看远方绿浪,闻果实香甜,任冬风拂面,让晨曦满怀。

师:为了让这段文字的纹理更加清晰地展现在大家面前,我愿意把它们一句话一句话地打开,请用简单的词语概括每句话中你看到的照片。

师:第一句话,你看到了哪几幅画面?

生:我看到了伦敦的森林。

师:森林,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滴答的雨点。

师:好,你看到了雨点。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伦敦的风拂过草坪。

师:你看到了伦敦的风拂过草坪。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清晨的鸟儿在梳理羽毛。

师:你看到了鸟儿经过了一个晚上的休息,早上透过初阳在梳理羽毛。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还看到了镶嵌在绿毯中央的碧水。

师:原来第一句话中有:雨点、冬风、森林、红叶、涟漪。那么,第二句话,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很多不知名的水草和野花,在初冬的时候还在绽放。

师:你看到了水草和野花,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还看到那含着露水的紫茵茵的花蕾。

师:紫茵茵的花蕾,原来第二句话中有:湖泊、水草、野花、花蕾、露珠。第三句话,还有哪些?

生:第三句话中有白色的小花和几只水鸟。

师:还看到哪些?

生:我还看到了一只精灵。

师:(好奇)什么精灵?

生:攒动的精灵。

师:攒动的精灵,其实那是一只鸟。第三句话,其实有水鸟、小花。第四句话呢?

生:我听到了鸟鸣声。

师:鸟鸣声。定格的画面?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脚跟地面摩擦的簌簌声。

师:他还听到了簌簌声。原来第四句话中有:草坪、鸟鸣。第五句话呢?

生:我看到了苹果树。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初阳升起时的画面。

师:有初阳,有苹果树,以及结出的苹果。最后一句话,有哪些?

生:鸟儿的鸣叫。

生:我还闻到了果实的香味儿。

师:苹果树、鸟儿、绿浪、果实、冬风、晨曦……没想到短短的一段话中尽然隐藏着这么多张照片,我自己想想也是醉了!(全班大笑)把这些照片按照文字的结构摆放一下,摆成一座文字的小房子,你就会有一个用文字拍照技法的重大发现,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出示排列后的文字“小房子”)

师:谁发现了这里面有一个最大的拍摄技巧?

生:我发现这些文字无论怎么组合都像有很多幅画面在我眼前晃动。

师:文字能折射出画面,太神奇了!

生:我发现这些景物是一个连着一个的,很有动感。

师:是的,动感,多好呀!

生:我发现这些图片都是有关系的,他们都可以串在一起,他们串在一起就可以构成一幅幅动画,就像在看动画片一样。

师:太聪明了!是呀,就像用真实的相机拍照一样,随着镜头的推拉收放、忽远忽近、层层推进,咔、咔、咔,一张照片连着一张照片,大照片里套着中照片,中照片里套着小照片,小照片里套着……

生:小小照片。

师:那叫迷你照片,(全班大笑)一张张地呈现出来。用文字拍照也一样,景中有景、画中有画,是一种很好用的技法。(板书:景中有景 画中有画)

【品读:不难发现,这堂习作指导课的话语情境是执教者精心设计的一个大大的暗喻。不言自明,“用文字拍照”是一个“喻体”,它的本体就是“景物描写”。那么,所谓“肖氏”特有的“景中有景、画中有画” 的“文字拍照法”,其本体又该对应怎样的“景物描写的方法”?执教者没有言明。从课堂内容分析看,它应该是指多种景物联合组成一个和谐的画面,它强调构思中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强调铺陈的细节,也关注写作的顺序,所谓“移步换景”。】

2.塔桥――景外有景、画外有画

师:我们再来看一幅,譬如――《塔桥》。(课件出示)

①伦敦塔桥横跨在泰晤士河两岸,高高的塔梁牵引着长长的锁链,锁链牢牢地牵引着下方的桥身,阳光从塔桥的桥顶斜射进桥身里面。

②阳光像长了脚似的,满桥里跑着,从桥身里射进去然后从桥跺口里再次逃出来,整座桥像一只气垫船,在泰晤士河上飘着。

③行走在塔桥上,隐隐地感觉到桥身随着你的脚步在微微起伏,瞬间产生一种幻觉,这应该是在一条船上,不是在一座桥上。

④此时的泰晤士河已经脱掉她黯蓝色的天丝内衣,出天蓝色的肌肤,一浪一浪地朝桥墩这边涌过来。

⑤河水亲吻桥墩的声音并不热烈,站在桥面上,你听,那声音是轻轻柔柔的,OO@@的,间间或或的,宛若松针滴落草丛,犹如繁星坠落银河,好似冬雪簌落大地。

⑥阳光从塔桥的一角透过云层的夹缝射进桥身,此时的太阳像一个漏斗任凭霞光从缝隙中流出。

⑦光亮被云层折射成无数条射线从圆心向四周射出来,投射到塔桥幽深的桥身上,那些光亮的线直插桥身,好像塔桥被利剑射中,在河面上摇摇欲坠了。

⑧此时的天空,让人无限惊讶的是,在几乎与太阳平行的天幕上,就在塔桥的另一侧的天空上,竟挂着一轮圆月,她借着从太阳身上借取的那一点光芒,温柔地凝望着塔桥,还有塔桥下面的千年长河。

师:为了让这段文字的纹理更加清晰地展现在大家面前,我同样愿意把它们一句话一句话地打开,同样请用简单的词语概括每句话中你看到的照片。第一句话,你看到了哪些照片?

生:阳光。

师:阳光。你说。

生:桥身。

师:哦,塔梁、锁链、桥身,这是第一句,那么第二句话中,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阳光。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河流。

师:那么第三句呢?

生:古老的塔桥。

师:那第四句呢?

生:浪花。

师:第五句呢?

生:河水撞击桥墩。

师:对,是桥墩。第六句话呢?

生:阳光。

师:好的,第七句话呢?

生:河面当中的光亮。

师:文字就是一座小房子,只是搭建的方式不同而已。比如,这样搭,你同样会有一个用文字拍照技法的重大发现,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排列后的文字“小房子”)

师:这些照片后面都拖着一个飘逸的尾巴,那都是想象的景象。你认为这是一种什么技法?

生:如果说《清晨》的技法是景中有景、画中有画的话,那么《搭桥》这个技法应该叫作――景外有景、画外有画。(板书:景外有景 画外有画)

师:这一招厉害!真实的相机远远做不到,凭借想象,文字还能拍摄到画外之画、景外之景,超管用的!

【品读:“景外有景、画外有画”,很容易看出,这是指写作中的联想与想象,是艺术里的虚实相生。令人想到中国传统美学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在景物描写中,我们在此时此地所见之景是实的,由眼前所见实景生发联想、想象而得的彼时彼地之景是虚景。它是艺术手法中的亮点,依赖于阅读和写作实践,是妙手偶得,也是艺术修养的积淀。至此,带着诗意与哲思,执教者带着学生,完成了所有关于景物描写技法的构建。】

站在桥上看风景

师:由于时间关系,还有几组我的文字照片,我们就不一一放大了。现在属于你们的时间到来了,回忆自己记忆深处珍藏的一处景致,或许是你曾经的一次旅行中遗漏的画面,或许是你童年五彩缤纷的一个画面,或许是你每天遇见只是你从来没有留意的画面……来,拿起你心中的照相机,融入自己当时守候画面时的心情,用文字拍下这些照片。

(生准备动笔写作)

师:为了给大家用文字拍照创造点氛围,我想为你们读一首诗。(配乐)感谢收听Be My Guest为你读诗。今天,我为你读的是著名诗人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可以尝试“景中有景、画中有画”“景外有景、画外有画”的技法,让你的风景装饰我们的梦。

(生动笔写作10分钟)

师:来吧,让你的风景装饰我们的梦吧,把你拍到的风景展示出来。小组内互相展示文字照片,读给同组的同学听,让同学说说他透过你的文字看见的照片,并互相交流一下各自拍文字照片的技法。每组推荐一个同学,等会儿在全班展示照片。

(生小组交流)

师:你拍了怎样一组照片,把它们展示出来吧。同学们认真听,透过他的文字你看见了哪几张照片?你学到的拍摄技法是什么?

生:走进西湖,浮在眼前的是一片片荷花丛,每一朵荷花都绽放出可爱的笑脸,空气中还弥漫着淡淡的清香,蜻蜓在荷花上飞舞着,让我不禁想起了一句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鱼儿在水中唱着动听的歌曲,好像在给跳舞的蜻蜓伴奏呢!这真是一首既和谐又美妙的乐曲呀!微风拂面,湖面上散起了一道又一道的涟漪,迎面吹来的风使我们神清气爽。微风过后,湖面依然是那么的水平如镜。一群鸟儿从树顶掠过,在空中自由自在地翱翔。一眼望去,西湖真像一个七彩圣地啊!西湖的风景看也看不尽,说也说不完,就等你来细细游赏。

师:拍的是西湖,拍的是我家乡的景色。透过他的文字你看见了哪几张照片?

生:我看见了荷叶连连、蜻蜓嬉戏、鸟儿飞翔的照片。

师:你学到的拍摄技法是

什么?

生:画外有画――蜻蜓在荷花上飞舞着,让我不禁想起了一句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鱼儿在水中唱着动听的歌曲,好像在给跳舞的蜻蜓伴奏呢!这真是一首既和谐又美妙的乐曲呀!

师:真好!

生:晴朗的夜空里,星光闪烁,我被这密密麻麻的繁星深深地陶醉了。深蓝色的夜空,一望无际、星罗棋布的星星向我调皮地眨着眼睛。也许星星不比太阳光芒万丈,也不比月亮明亮,它只是那萤火虫发出的一闪一闪的光芒。但星星是可爱的,它时不时向你眨眨眼,好似在跟你对话呢。巨大的黑幕上,别着一颗颗星星,正因为有了它们,天空才会变得有趣,充满了无穷的遐想与神秘。星星犹如海面上无数的领航明灯,照亮了前进时的迷芒;星星犹如颗颗珍珠,洒在广阔的天幕上;星星一张渔网,收获了儿童的喜爱;星星犹如一个清澈的眸子,偷偷地窥视雪白的大地……黑色的幕布下,星星散发着它那独有的光芒,展现着它那扑朔迷离、若隐若现的情态,是那样的唯美,那样的神秘,让我为之震撼,为之陶醉……

师:啊,这是浩渺的星空,美!透过他的文字,你看见了哪几张照片呢?

生:密密麻麻的星星、眨眼的星星、若隐若现的星星……

师:这是一架神奇的相机,竟然能拍下夜晚如此美丽的星空。你学到的拍摄技法是什么?

生:她的最大技法就是景外有景――犹如……犹如……犹如……

师:所以说这是一架神奇的相机。

【品读:只有在写作中才能学会写作。完成了写景技法的建构,学生们马上动笔实践。从文字上看,学生的写作无疑是成功的,他们的习作片段明显呈现出“肖氏”的痕迹――细致,华丽。他们之前积累的写作经验,此时得以敞开运用,笔下生出的正是开满鲜花的文字。当然,为了写景而写景,为了运用而运用,这样的写作难免有些孤立,从话语风格看,也齐刷刷倾向于华美。不过,写作总有一个过程,就是先学繁,再就简。】

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感谢你们装饰了我们的梦,大家借助我的文字照片揣摩出一些技法,并把这些技法尝试着运用到自己的文字拍照中去,于是,就诞生了那么多张生动、多彩的照片,大家也是蛮拼的!现在,想想我当时创作的这些文字照片,还是觉得蛮有意义的。可是,有一个问题我一直纳闷,就是一开始我提到的,我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压根儿就没有考虑过什么技法呀、什么方法呀,纯粹是有感而发,纯粹是被景致打动了,所以我不得不写,我不得不记,我当时根本没有考虑什么写作技法。你写作时有过同样的体验吗?

生:(七嘴八舌)有!

师:有人问巴金,您写作的最大技巧是什么?你们知道巴金怎么回答吗?

生:(疑惑)不知道。

师:巴老说,我最大的技巧就是――没有技巧!对于巴老的回答,你想说什么?

生:我觉得巴老说得很有道理。我曾经看过一部动画片,主人公经过千辛万苦寻找到宝葫芦里藏着的武功秘诀竟然是一张白纸,也许跟巴金说得一样,真正好的东西在心里,不是外在的。

师:哇,太厉害了!

师:那么,我想问,用文字拍照,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呢?(课件再次出示: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

生:是心情,是情感,是情绪。

师:我们一起再读这句广告词――

(生齐读)

师:同学们,用文字拍照,最重要的是心情、是情感、是情思,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板书:一切景语皆情语)一旦融入了自己的心情和情感,你眼中的景色就活了,景色装饰了你心灵的窗子,你的文字照片自然也就装饰了别人的梦……

【品读:执教者在篇末忽然“”了自己之前辛辛苦苦建构起来的所有的“技法”,只强调写作时的随心随情。似在意料之外,又在学理之中。现象学讲“还原”,强调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就必须抛开一切外在的概念与逻辑、方法与经验,“回到事物本身”。此时,执教者就是要带领学生回

到“写作本身”,回到写作最初的现场。结课仍是入课的句子,似乎经历了一场诗与思的旅行之后,大家又回到了原点。珍藏的,只有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时的心情。】

【评析】

行走,为远方的风景

――关于肖绍国老师执教的

“用文字拍照”一课及其他

语文教师大多认可,自己先得爱读书、会读书,学生才有可能爱读书、会读书。同样,语文教师先得爱写作、会写作,学生才有可能爱写作、会写作。

肖老师无疑是善读能写的。他的文字细腻、清丽,写景状物长于铺陈,他是那样不徐不疾地把令自己心动的一切一一向你诉说,他笔下的一切,总带着强烈的画面,色彩分明、动静相生。所以,当他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文字中的写作方法时,学生很快找出了修辞的运用、写作顺序的把控、详略的处理等景物描写常见的技法与策略。肖老师在此基础上将自己的写法提升为“景中有景、画中有画”“景外有景、画外有画”,强调写作时的整体与部分的布局,现实与联想的结合。从课堂上学生现场写作的情况看,肖老师的教学是有效的。

课的结尾竟是对写作策略的解构与颠覆,肖老师引领学生去体味写作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是景语与情语的自然交融。这是希望学生能真正理解写作的意义与目的,那就是自然地流露,自然地诉说。

这是一堂习作指导课,但是这一课对学生的意义有些是超越了写作本身的,那可能属于哲思、旅行、人生、风景。这与肖老师的审美旨趣相关。不难看出,在教学设计中,肖老师是精心布局的,他运用首尾的呼应,运用富有深意又难以言明的诗句,甚至把一堂课的话语情境都常设成一个大大的比喻句。所有的匠心,都带给学习者与观课者“陌生化”的体验,形成一种思维与审美的张力。

追求课的“形式”,也是需要的,毕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但是,正如写的最大技巧在“无技巧”,教的最大技巧也一定不是苦心孤诣,只要你是个爱读书、爱写作的教师,把这份喜爱自然传递给学生就行了。就这一课而言,我觉得最大的意义不是教师教给学生的是“写作的技巧”还是“无技巧”,最重要的是学生们知道教师就是这样一路走、一路写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