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范文1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教材中,八年级上、下册属于一个阶段,这两册教材在编排上呈现出来的共同点是各单元仍以专题组元,但同时也兼顾文体。八年级上册四个现代文单元的专题分别是战争、普通人与平民、建筑园林与名胜古迹、科学,其中前两个单元以记叙类文章为主,后两个单元以说明类文章为主。本册教材要求学生了解两种文体:记叙文和说明文;同时相应地了解两种表达方式:记叙与说明。另外,从八年级上册开始,文言文和白话文分编。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第一单元是以战争为主题组元的。五篇课文,有反映的《新闻两则》(《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扛》《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有反映反法西斯战争的《蜡烛》,有以英法联军为背景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有反映的《芦花荡》,有反映德国法西斯暴行的《亲爱的爸爸妈妈》“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也以战争为主题;“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第二单元主要由记叙类作品组成,着重培养阅读记叙类作品的能力。 从单元课文的内容来说,都是写普通人的。在七年级下册已经安排了一个写杰出人物的单元,让学生领略了世界杰出人物的风采。那么有必要再安排一个写普通人的单元,让学生对人世间亿万普通人民有更深刻的认识。这一单元的前边;恰恰是一个写战争的单元,显得十分沉重。因此,这个单元有必要高声赞颂人间的爱,吁唤,“让世界充满爱”。通过这个单元,可以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受到熏陶和启示。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范文2
关键词:问题设计;语文教学;教学效果
一、恰当设计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提的问题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那么学生会对此感到陌生,这样的问题设计,是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如:在教学阿西莫夫的《短文两篇》的过程中,笔者曾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课文内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来?”因为学生对科学领域的话题比较陌生,觉得科学领域太深奥,也远离他们的生活实际,所以对这样的问题感到比较漠然,进一步思维的兴趣必然荡然无存。反之,假如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效果就迥然不同了:“课文围绕恐龙向我们讲述了哪些知识?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事实胜于雄辩,在教学中,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往往比较感兴趣,都急于想知道关于恐龙的一些知识。他们往往一听到这样的问题,就睁大了眼睛,脸上露出了笑容,然后眉头紧锁,不停地转动着明亮的眼睛。一个个跃跃欲试,一头扎进课文里。所以,设计问题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恰当地设计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恰当设计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中设计的问题,不仅要考虑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注意设计的问题不能过于简单、直白,否则是不利于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积极思维去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的
例如:教学《老王》这篇课文时,笔者曾设计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来思考:“老王的善良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作者一家的善良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这个问题一提出来,文章的主题就已经和盘托出,学生的思维难度几乎归零,只需要学生在文中捡现存的。这样一来,许多学生能很快地从文中找到答案,因为无需思考,答案便一览无余。还有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漫不经心,似乎并不热衷于去文中找答案。
后来,再教这一课的时候,笔者一改原来的问题设计,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课上,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大家读了课文,一定了解到老王的一些基本情况。下面哪位学生能给大家讲讲老王的基本情况?”话音未落,学生就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一些学生已经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还有的学生索性站起来就先讲为快,其他学生也不甘落后,你一言我一语。很快,老王的基本情况就水落石出了:老王身体弱,有眼病;靠拉三轮车维持生活;住房简陋,家庭贫困;没有亲人,十分孤独,只有一个远房的侄子经常来烦他,拖累他。这时,笔者适时地追问道:“这些可以看出老王的生活怎么样?”“苦――!”学生的回答几乎是脱口而出的。然后,笔者抓住时机又问:“虽然老王生活这样苦,但是他在给作者一家拉车的过程中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很快找到了相关信息:老王拉作者丈夫去看病不要钱;送的冰块比别人大一倍,价钱减半;临死前还要送鸡蛋和香油给作者,而又怕麻烦作者再去送鸡蛋钱,无可奈何只好收下鸡蛋钱。“那么,老王的这些举动,说明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善――良”学生异口同声地答道,还把音拖得老长。整个过程水到渠成,一气呵成。这次的问题设计得没有难度,引导了学生步步深入,最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完成了思维认识上的一次质的飞跃。
这表明,语文课堂问题设计难度要适中:过于浅显、简单、直白,不利于发展学生思维,难度过大又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所以只有恰当地设计问题,才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通过自己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去全面深入地把握课文内容。
三、恰当设计问题,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除了注重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外,语文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还要注意不能把问题设计得过细。无数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如果问题设计过细,整个教学过程就像一路走一路看一边聊,呈现教师问学生答的简单而又繁杂的对话,教师穷追不舍地问个没完没了,学生就要不断地疲于应付教师所提的问题。这样,一节课下来,花费了许多时间,学生得到的只是关于课文的一个个局部、零碎的知识信息,却得不到一个完整的认识,更谈不上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也就是说,问题设计过细,课堂既没有较高的效率,也没有较好的效果。这正如古人所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想得到一个完整的认识,就必须从中跳出来,从整体上去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说的大概就包含这个道理吧。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范文3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分量最重、变动最多、改革力度最大的便是有关阅读教学的条文,阅读教学课作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读、写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但是,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视课堂集中教学和教学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对学生自主体验与语言的内化训练,从而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这种状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已经成为当今初中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
初中生往往都处于青春期,正是比较活泼好动的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往往是没有常性、贪玩好动的,所以,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创设情境化教学模式,赋予教学课程更多的趣味性,使得学生不会因为无聊的学科内容而丧失学习的主动性。
1.充分利用多媒体再现情境
创设情境的方法有许多种,其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具有独特的优势。因为充分利用多媒体再现情境,可以有效地弥补学生原有经验中的不足。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变色龙》一课中,学生对于变色龙这种动物的特点认识不清,所以文章中用变色龙来形容奥楚蔑洛夫性格中的可怜与可悲,学生对此并不十分理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放映《动物世界》中关于变色龙的一段视频,使得学生充分了解变色龙这种动物的特点,从而可以帮助学生进入为何称奥楚蔑洛夫为变色龙的情境。
2.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把文章中一些难以理解的文字,通过情境加以表达,转化为口语上的形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快速、准确地体会作者本身想要表达的心声。比如,在田晓菲《十三岁的机遇》一文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开学场景,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表演出将要在北大入学的情境,体验一下考入北大之后的感觉,从而体会作者原本的心态,了解作者在最后说出“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这句话的含义。如此一来,使得学生在轻松、娱乐的课堂氛围中完成了语文阅读任务。
二、指导科学灵活的阅读学习方法
选择科学的阅读方法,是提高阅读效率的前提。因此,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时介绍一些阅读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有泛读、精读、跳跃式阅读、比较式阅读和研究性阅读等。资料性质、记叙性质的文字一般宜泛读;对于有必要把握基本内容、基本观点和精神实质的文字,可采用精读法,精读关键是要掌握所读对象的框架和精髓;筛选主要信息的宜用跳跃式阅读;文章的内容、艺术表达技巧方面有相似的宜用比较式阅读。阅读时,可根据阅读对象、要求及自己学习的实际,灵活地选用不同的阅渎方法,还可综合运用各种阅读方法,从而提高综合阅读能力。
三、从课本知识出发,激发学生的深层感悟
1.重视对文章内涵的思考,做到画龙点睛
所谓“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课本和阅读教材中文章的阅读理解,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自主感悟上,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品味文章的思想感惰,结合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对文学作品进行再构建和再创造,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学作品的魅力。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整篇文章都充斥着拜金主义的强烈震撼,尤其是文章对于失魂落魄而无颜的于勒回家后遭到嫂子冷眼相对这些内容的描写,使得学生联想到自己的家庭,总结出家庭的内涵,对于亲人之间形同陌路的现实以及拜金主义有了自己的理解,这样一来,不仅使得学生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热爱自己家庭的每位成员,而且使得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显著的提升。
2.抓住文本主旨
文学作品主旨的诠释,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甚至可以说是作品鉴赏和阅读教学的必然归宿。它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使学生对课文达到本质性的理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思维的健全;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提高其认识水平,提高其道德境界。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具有多元性,不同的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想方法认识到种种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主题。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主题可有多种解读:(1)对于像盲孩子一样孤单弱小的人,我们应该关爱他们,这样他们才会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2)在盲孩子获得光明的同时,“影子”也获得了生命,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这说明,给别人带来幸福,自己也能得到幸福;(3)只要执著追求理想,理想便会实现;(4)热爱生活的人,生活便会恩赐于他。
3.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引导,帮助学生正确把握知识
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还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启迪智慧,及时有效地将课堂中的重、难点知识理解消化,同时将那些不是真正语文学科的内容予以摈弃。比如,在《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中,对于“恐龙无处不在”这个文本的阅读中,教师不应该过分地关注恐龙在地球上消失的原因,而应该最大化地发挥阅读文本的实际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内容,实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总的来说,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都必须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的实质,发挥语文组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团结协作,通过深化语文教学研究,提出具有符合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思路,并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实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
参考文献:
[1]张银芳.新课改下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学探析[J].科技咨询周刊,2012(01).
[2]张寿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