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宪法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宪法知识范文1
一、“以人为本”,青年教师要有“三气”
要建设一支朝气蓬勃、团结协作、和谐进取的教师队伍,必须做到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相辅相成,这样学校才有活力。根据我校青年教师居多的现状,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关怀是十分必要的。在培青工作上,首先是做好思想工作。为此,我们对青年教师提出了“三气”要求,一是底气,底气足,素质高,善于学习,夯实专业根基;二是志气,争取3年合格,6年小有名气,9年成才;三是大气,大气成大器,敢为天下先。既是第一中学就该中学第一。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学校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活动,多次邀请省市各科教育教学专家来校讲座,研究学习新高考;组织青年教师到上海、江苏及省内名校参观学习,以开拓视野,拜师学艺,提高底气;开展“在岗位闪光”演讲比赛及论文撰写评比;组织教师参加学生的省考、高考,让教师真正了解考情,了解学情;举办“五四杯”青年教师教学比武等活动加速成才真正有志气;极力创造条件让教师进修第二学历,培养研究型教师,在本地区乃至全省有为有位实现大气。当然,除了在培养青年教师上下大力,我们也真正重视对教师的关爱。关心爱护教职工,更多的是要尊重满足员工精神上的需求,尊重教职工的人格,尊重教职工的劳动,尊重教职工的合理需要,关注教职工的学习、工作和个人发展,努力做到对教师的尊重、理解、宽容、善待。因此,学校总是主动关心,千方百计帮助教师的职称问题、子女入学问题等实际困难。在绩效工资分配方案上,多次召开座谈会主动与教师沟通,使广大教师都感到公平合理。学校给一线教学的教师每人配备笔记本电脑,为住校外地籍老师住房进行新装修,学校食堂为值班教师提供免费晚餐,元宵节组织全校教师联欢活动等,这一切工作都无疑影响着每一位教师的思想、情感和行动,创造了一个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过去的两年,学校被评为“市先进职工之家”、“省级德育先进学校”,并顺利通过了党政工共建“省级先进教工之家”的复评和“省文明学校”的评估。在用人工作上,学校大胆启用优秀青年教师,把他们安排到最适合的岗位上,例如前几年引进几位青年教师,因为积极工作,卓有建树,我们将其提拔到教务处教研室担任,副主任真正发挥他们的才志,并利用多种渠道大张旗鼓地开展表彰活动,让教职工的业绩获得社会普遍认同,提高了教师的知名度,激发教职工事业成就感。笔者认为,有了教师们的成功,就有了学校事业的成就;有了教师们的自我发展,就有了学校办学品位的提升。总而言之,学校管理上档次的突破口应选择在推进以共识和情感为基础的人性化管理上,即“以人为本”的管理。
二、搭建“以质取胜”的教育平台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学校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办学质量的竞争。基于这一认识,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三个治校策略,即着力抓好三项建设:
1.文化建设
一是“目标引导”。符合客观实际、经过奋斗能够实现的目标,能够使人们明确努力方向,激发为之奋斗的热情,产生高于一般的工作效率。在每年一次的教代会校长工作报告上,我们都把通过努力能达到的本校在执行党的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质量目标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师资培养目标、教育设施建设目标和师生生活福利等明确地告诉大家。通过目标引导,创造一种人人为实现建设目标作贡献的氛围和环境,把人们的精神振奋起来,积极性调动起来,成为工作和学习的推动力。
二是“传统教育”。这里所说的传统,即学校的“传统风气”。笔者所在学校罗源一中已有近70年办学历史,积累了不少宝贵的办学经验,例如60年代时一位校长提出的“加起来超过别人”已成为一中人的口头禅。“志远力行”的校训,“严、勤、实、活、同”五字校风对广大师生起到巨大的教育、鞭策和约束作用。近年我们对师生教育又提出了“五心”要求。一是信心:针对目前现状希望通过教育使教师、学生对国家、社会、学校有信心,教师对被“筛过一遍”的学生实情有信心,学生对经验还不老道但有激情有干劲的青年教师有信心,努力争取共同进步;二是虚心:希望老师学生能够虚心求教,虚心求学,推动工作学习更上层楼;三是爱心:针对新生代的青年教师、中学生进行爱心教育,让青年教师、学生有爱心、有感恩的心,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有责任心;四是铁心:让青年教师、学生明白,只有静下心来治教求学,铁下心来工作学习,学业才能成功;五是用心:希望老师用心治教,学生用心学习,讲究科学方法,事半功倍。对传统校风作了进一步的补充与拓展,也是希望通过教育使良好的校风能够不断继承和发扬。通过“五心”教育,全校形成了和谐团结、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可喜局面。
三是“精神激励”。要想把大多数人积极性调动起来,必须通过物质和精神激励的手段来激发“兴奋点”,而对知识分子来说,精神激励更为重要。教师对自身劳动首先期待的是得到尊重和理解,因此,需要利用各种场合对教师的默默奉献精神加以表扬、鼓励,特别每年的教师节请县领导到校为教师颁奖作报告,激励教师,努力创造一种上下尊重理解,彼此友爱团结,全体互助协作的和谐人际环境。
2.教研建设
学校工作要沿着办学目标进行,但学校发展到一定阶段,都将出现这样那样的制约,如何突破教育教学瓶颈,必须探索许多新课题,诸如教育观念的转变,课内外、校内外的结合,师生积极性的调动,和谐发展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等。我们着力抓教研建设,由一位副校长分管此项工作,以教研室为龙头,广泛地把教师组织到深化教育改革的活动中来。每位教师都能够找到自己教育科研的课题与工作位置,例如最基本的初高中衔接,每次考试的评价等都作为研究课题,并将突破教育教学工作中难点作为自己实验的课题。这样有目标、有实践、有总结、有成果,集全校教师研究成果,既打破了科研的神秘感,又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师的能力与水平。
3.名师建设
要将一所在本地区较有名气的学校办得更加出色,就必须建立一支“名师”队伍。在“名师”建设方面,一是组织培训,搞好在岗教师培训,请专家、学者讲授,输送教师外出培训;建立名师工作室,让优秀教师带头教科研,培养青年教师;在工作上把优秀教师推到前沿,主要实验课题由他们承担,对外公开课、研究课由他们来上;提供资金保证,采用激励手段,在评优、晋级等方面予以优先;在工作、生活上给予帮助与支持,尽力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两年来,通过名师工程建设的实施,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茁壮成长,有力推动了学校的教科研建设与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
小学生宪法知识范文2
【关键词】群体活动 开展现状 发展趋势
高职院校学生群体活动一直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国家教育方针和落实文件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学校的群体活动不仅是学生体能、技能的展现,同时也是学生体育文化的交流,是体育知识的扩充点。群体活动开展得如何,直接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学校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最终将影响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因此,抓好群体工作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是十分重要的。而群体工作头绪多,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加上人们对群体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导致日前高职院校群体工作的现状不太乐观。开展群体活动中加强工作的组织性、计划性、目的性,可以吸引并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对学校的体育工作具有良好的宣传和导向作用。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查阅各类论文、著作、报道等有关文献资料,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
1.2 访问调查法。对山东省8所高职院校进行走访和电话采访,了解各校群体活动开展的情况和管理制度、组织方法以及活动项目设置等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场地设施条件及项目设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各类学校每年至少开展一次以上以田径为主的金校性体育活动。高职院校在每年开展的全校性群体活动中。主要以田径、篮球、排球、乒乓球为主,羽毛球、网球等对场地设施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各校开展的情况不同,一些条件不足的院校无法开展。一方面因为学生的喜爱,另一方面在中学篮球、排球、乒乓球等项目开展得较为普及,因此参与人数较多。一些涉及安全问题的活动项目,如攀岩、登山、越野等,在组织方法和活动内容上大部分高职院校甚至本科院校仍采用原来的做法,缺乏新颖性和灵活性,表现出的竞技性与对抗性太强,娱乐性、健身性不足,总体突出了竞技体育,忽视了全体学生参与的快乐体育、健康体育精神内涵。
2.2 校内学生参与群体活动情况。高职院校开展群体活动有以下四类:全校性田径运动会、全校性各种单项比赛、各院系体育比赛、学生自发组织活动。运动会为主体,各种球类比赛项目较多,形式较呆板,参加活动的学生人数较少。群体活动一般以院系为单位组队参加,有些项目限制人数参赛,比赛中对学生的竞技能力要求相对较高,因此参加活动的学生人数非常有限,仅占15%左右。田径运动会。学生的参与仅占10%左右,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只有少数人能够参加,大多数学生只能作为观众和工作人员等,难以达到广泛参与、共同竞争、共同提高的目的。一般的群体活动是以院系为单位组队的,只有少数学生参加,绝大多数学生是观众,无法实现群体活动的价值。
2.3 群体活动的组织工作。从活动规程的制定到编排、裁判以及颁奖,全校性的群体活动一般由体育部参与、协助团委完成,而由各院系或单项体育协会组织的比赛,大多数工作缺乏体育教师的指导,仅仅由学生体育骨干来担任,体育部门仅保证场地和器材。这种状态下,活动的组织中容易造成学生群体及个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利于学生体育活动的长期开展。另外,缺乏与各院系的相互沟通,也给群体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带来困难。
2.4 群体活动的经费开支现状。体育活动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感染力强,影响力才会提高,不同类型的商家和企业就会瞄准商机。但据调查情况看,高职院校举行的群体活动一般由学生主管部门拨给裁判费,大部分学校在群体活动的投入是有限的,本着节约的原则,从器材、奖品和裁判费用方面尽可能少花钱,从而使学生校内群体活动的规模变小。内容减少。
3 群体活动发展趋势。
3.1 设置多样性活动项目。学校的群体活动计划中。在规模上既应该有综合性的、全校性的大型活动,如田径运动会:也应有单一性、形式简单的,如健美操、跳绳等比赛。应根据不同的季节开展不同的运动项目,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全面性、层次性和基础性,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如澳洲学校每年有两个季节的比赛;夏季和秋季。夏季主要项目有板球、水球、网球、篮球、乒乓球等;冬季主要项目有橄榄球、足球、曲棍球。参加年级比赛的往往是竞技水平高的学生。其他学生在每周一个下午的时间里进行社交性非正式比赛性的活动,如攀岩、举重、丛林、跋涉、板球等。此外,接力、齐心协力、拔河等集体项目的设置,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
3.2 完善的群体活动制度。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群众体育管理机制处于形式主义状态,严重影响群体活动的发展。
加大对体育工作的重视,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及有利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如山东农业大学,每天下午的7、8节课全员停止上课和办公,部门只安排值班人员,都参与到各项活动当中,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对于高职院校的具体内容、规模和形式可根据学生特点、校园环境、教学设施、体育场地器材等实际情况而定。但必须建立完善的学生校内群体活动制度。全年活动计划,将大型的全校性的活动。如田径运动会、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等安排在全年相对固定的月份,以娱乐性和健身性为主的比赛穿插其中。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不同的困难与阻力。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这就需要领导的重视。亲自挂帅并参与到活动。否则,《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和《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教学指导纲要》三个必须执行的文件仍然难以落实。
3.3 活动组织的“人本化”理念。管理体制的建立是为了使校园体育团体和个人更好地遵守管理的“游戏规则”。20世纪初的科学管理理念体制是围绕如何把工人看成会说话的机器,到了60年代,“行为科学”学派的产生和发展突破了传统的管理理论,把人作为“社会人”来看待,尤其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世界的风靡,使“以人为本”的人本化理念更被重视。
从竞技运动给人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回归到学校体育的本质,学校体育可以实现人“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应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贯彻群体活动工作中,发挥其公平竞争的特性,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习惯和能力的同时,要深入了解学生究竟喜欢什么、想什么,针对备系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区别对待,应满足学生的体育需要,满足学生对身心健康的追求,最大限度地吸引和组织全体学生从不同方位、不同层次参加到群体活动中
来,做到“人人关心,人人参与”。
3.5 创新理念。著名的“体育公园”是上海东亚体育文化中心群众体育工作的特色之一,即以公园开放形式,将多种体育活动融于其中。并且与上海有线电视合举办“体育大本营”活动,与国内外知各企业合作举办大中学生3对3篮球赛,4对4以及7人制足球赛、大学生极限运动挑战赛等群体活动,参加者8万人次,该中心活动项目多种多样,设置了一定规模的“健身苑”和足球、篮球、极限运动、乒乓球、羽毛球、射箭、游泳等设施,并为太极拳、木兰拳、练功十八法、国标舞等33类广场健身活动提供固定的活动场地,每天前来活动的人次近万。
小学生宪法知识范文3
关键词:高校;学生兼职班主任;管理效能
1前言
学生兼职班主任是指学校按照特定的要求选取相应的学生配合政治辅导员利用课余时间对新生班级进行科学管理和积极引导的一种职位。学生兼职班主任管理制度在很多高校已经实施,学生兼职班主任扮演着学生和班主任的两个角色,既要与政治辅导员做好沟通交流也要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管理。在新生的生活、学习、活动中与新生接触,及时了解新生的需要,为新生解决疑难问题,让新生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以及更好地引导帮助新生融入正确的大学生活。纠正新生误认为“大学是一个没有压力、没有约束、不再需要学习的人间天堂”的思想,在解决新生因未适应大学生活而导致无所事事、找不到目标而彷徨无助的烦恼等问题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目前各高校都有实行兼职班主任的制度,在实行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以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兼职班主任制度的实施情况为例,对此制度的实施现状进行分析,探索和总结完善此制度的方法,进一步提高高校学生兼职班主任的管理效能,为未来的莘莘学子创造更好的发展平台。
2 高校学生兼班制度实行的现状
体育教育系的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喜欢追根问底,但是有注意力和自控能力不足,缺乏分析能力,思想容易波动等特点,对学生兼职班主任制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与研究以更好地发展此制度是必可少的。此制度是从外校引进,作为体育教育专业建设措施的补充,符合本系人才培养方案的宗旨。从2007年开始在体育教育系开始试行,试行成功后在学院其他系部开始推行。整个选拔过程是:熟悉新生的特征—根据要求选拔学生—培训人选—考核—确定对象—上任。此制度便于加强本科一年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帮助本科一年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解答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和问题,建设良好学风,培养良好优良学风,让他们一入学就能感受到更多的关爱与温暧。另一方面为了培养锻炼高年级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选拔一批学习成绩优良、乐于助人、有奉献精神的高年级学生到一年级任兼职班主任。学生兼职班主任一边学习自己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作为一个学生管理者,在新生的生活、学习、活动中与新生接触,及时了解新生的需要,为新生解决疑难问题,让新生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以及更好地管理新生。纠正新生思想上误认为大学是一个没用压力、没有约束、不再需要学习的人间天堂的的思想,解决新生因没适应大学生活而导致无所事事、找不到目标而彷徨无助的烦恼,体育教育系兼职班主任班在新生管理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1兼职班主任配备的数量
在一个班内配备一名还是两名兼职班主任,每个学院都有自己不同的做法。经过调查发现,无论是政治辅导员还是学生都倾向于每班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的做法(见表1)。其优势主要体现在:①尽显个性易于形成独特班风;②减少政治辅导员的管理任务;③有独立的管理空间;④避免产生依赖;⑤避免产生冲突。
2.2 兼职班主任的选拔
随着年级政治辅导员岗位的轮替,不同的管理者实行的评选方法也有所差异。根据不同的经验和思维方式、被管理者的现实情况,管理者有自己的个性想法,所制定的评选方法和手段都会有各自的优点,并对管理者起到统筹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好的评选经验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没有进行创新再利用,导致资源浪费。容易出现:①评选缺乏科学性;②评选过程和结果公开化不够;③制度缺乏针对性;④评选缺乏公平公正性。其次,缺乏完整的评选工作方案,没有具体的程序与要求。再次,评选形式规范化不够,没有通过行政领导的审核与评定,评选动机不够单纯;评选要求和培训不够严格。
3 高校学生兼职班主任的作用
经过调查了解,实行学生兼班制度是为了加强本科一年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帮助本科一年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建设良好班集体,培养优良学风,同时培养锻炼高年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工作能力,在各个方面起到模范、引导、传达、监督、发掘作用,不仅体现出学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的办学宗旨,而且作为政治辅导员与学生的信息动态交流的桥梁。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有65%的学生肯定兼职班主任对学生生活所起的帮助作用,55%的学生认为兼职班主任对其思想及学习有帮助,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还是认同兼职班主任的作用。
4 高校学生兼职班主任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兼职班主任运行体制的不足
学生兼班运行体制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存在不足:第一,责任心不够。开始时工作充满热情,后来就干脆放手不理,导致新生班级纪律松散。第二,学生兼班之间沟通不够。缺少交流沟通,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办事,容易误导学生。第三,奖惩制度没有兑现,学生兼班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第四,管理和培养不是面对全体同学,而是针对少数的学生。
小学生宪法知识范文4
【关键词】独立学院 大学生 课堂使用手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C-0009-03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成为大学生喜爱的对象。手机方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它不但功能全面,而且可以迅速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然而,手机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许多大学生走路、吃饭、上课都看着手机,尤其是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冲击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从而对大学生的理想、学习态度、性格、心理等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出现了一些学生课堂上使用手机的现象。本文以独立学院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现象为出发点,深入探讨课堂使用手机带来的负面影响,认真分析并提出对策。
一、独立学院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情况
(一)课堂使用手机情况较为普遍
大学生的学习环境相对宽松,课堂上的学习基本是靠学生的自觉性,教师不会过多地进行干预,没有太多地限制学生使用手机。大学生如果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在课堂上,就会使用手机聊天、听歌、浏览网页等,影响课堂秩序。
(二)课堂使用手机的原因
除个别学生有手机依赖症外,独立学院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原因。一些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是因为要查找相关的学习资料;一些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是因为听不懂课堂内容,觉得太难学,听不进;一些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对今后就业没有什么帮助,课堂使用手机让自己放松下;一些学生认为教师授课内容太枯燥,不生动形象;一些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来回答学生会的问题,等等。
(三)课堂使用手机存在偏科现象
独立学院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情况跟科目有一定的联系,多数学生会在选修课和公共课上使用手机,少部分学生在专业课上使用手机。大学生重视专业课的学习,专业课占的学分比较高,对今后的就业也有很大的作用。
(四)课堂使用手机存在愧疚心理
独立学院大学生在面对课堂使用手机这个问题上存在一定的愧疚心理,他们也认为课堂上使用手机,影响了学习进度和效果,错过了吸收知识的美好时光。个别学生会觉得对不起父母,但是又控制不住自己,偷偷地使用手机。
二、独立学院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负面影响
(一)影响教师课堂授课
课堂使用手机一般是用来娱乐而并非用来学习,对教师课堂授课产生了影响。课堂上,有时手机铃声响起,部分学生玩手机,就会影响教师授课的激情,降低教学效果。教师如果对课堂玩手机的学生进行教育,就会打断授课思路,占用认真听课学生的时间,从而影响教学进度。如果个别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持不理睬的态度,那么教育效果就不明显。课堂使用手机也会影响师生关系。从心理上看,手机的使用削弱了现实中的师生联系,缺少互动的师生关系使教师得到的反馈少,学生也更依赖于手机所传播的信息。因为缺乏师生互动,师生之间无法了解对方的真实需要,势必会影响教师的课堂授课质量,也会影响学生的求知欲。
(二)降低学习兴趣
增强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当学生被某门课程深深吸引住的时候,他们就会努力地去学习,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但是,如果一些大学生的兴趣在手机上,上课的时候拿出手机来聊天、玩游戏等,教师的授课内容没有吸收进去,对手机的兴趣比对学习的兴趣还要大,就容易导致学习兴趣的下降。
(三)分散课堂注意力
课堂使用手机大大分散了大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手机会让学生产生依赖性,即使手机没有信息,一些学生总忍不住拿出手机查看一下。课堂上,需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不能兼顾其他事情,才能够提高学习效果。但是课堂上频频使用手机,势必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也会减少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学生很难专心听课。
(四)影响身心健康
1.影响身体健康。课堂上使用手机,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眼睛出现疲劳、干涩,甚至出现迎风流泪、视力下降;长时间低头玩手机,对颈椎也有影响;长期使用手机,会导致失眠、记忆力下降、情绪沮丧等。学生在课堂上经常使用手机,课后也没有参加体育锻炼,沉迷于虚拟世界,身体素质会越来越差。
2.影响心理健康。课堂上使用手机,逐渐形成对手机的依赖,如果本来学生性格是内向的话,那么会变得更加内向,把自己困在一个小世界里面,漠视他人,较少与教师、同学进行沟通,较少参加集体活动,交际能力会不断下降,对养成良好性格产生一定的危害。同时,手机上的信息参差不齐,个别学生难以抵抗暴力、黄色等不健康的内容,容易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降。
三、独立学院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原因分析
(一)从众心理的影响
科技在迅速发展,手机更新换代正在加快,款式和功能不断变化。一些同学看到周围同学拥有2-4部手机的时候,为了增强安全感,也要为自己购置手机,保持与别人的联系;一些学生好奇心强,追逐手机新品牌、新款式;一些学生喜欢攀比,看到周围同学使用了新款手机,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自己也想更换手机。当一个班级中的大部分同学都使用了微信、微博,大家在微信微博中进行交流沟通,为了确保不被边缘化,剩下的同学往往也会使用微信微博。
(二)自我约束能力低
进入大学阶段之前,每名学生都是在高考的压力下、在紧锣密鼓的状态下学习,由教师来带领他们规划学习进度、设置学习目标、完成课程的学习。进入大学后,部分学生认为可以让自己放松下来,可以享乐了,加上教师的授课方式发生改变,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自觉进行练习和思考,而不只是要求学生记住一些知识。大学生摆脱了父母的管教和约束,可以自由地安排大量的课余时间,部分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理想理念,没有对未来进行规划,学习目标模糊,没有制订学习计划,缺乏学习动力,于是,他们为了打发时间,转向了娱乐,在课堂上,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到了手机上。
(三)教师的课堂管理相对宽松
许多大学教师认为,大学生跟高中生不一样,要求不用过于严格,课堂氛围可以相对宽松,只要不发出声音来影响到别的同学听课,教师对于课堂使用手机没有过多的约束,课后能按时完成作业,考试没有挂科就行。
(四)心理因素导致沉迷手机
大学生性格差异较大:有的非常害羞,有的不善言辞,性格孤僻,有的容易生气等。他们还面临着各种压力,如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就业压力等,课堂上使用手机,就是因为他们无法缓解压力,就将注意力转移到手机上。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内心很渴望与人交往,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关爱,但是面对复杂的环境,他们无所适从,开始寻找自己的世界,为了避免现实交往中的伤害,就沉浸于手机交流中。大学生虽然已经成年,但他们的情绪起伏还较大,没有了高考的压力,远离了父母的约束,一些大学生自由地享受着大学时光,他们没有及时调整学习目标和方法,学习兴趣不浓,沉浸在手机里无法自拔。而且,他们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评价,理想和现实出现矛盾的时候,他们会产生自负或自卑的心理,无法正确处理事情。
四、思考与建议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独立学院可以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丰富校园生活,营造积极进取、努力拼搏的校园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大学圆了许多家庭的梦想,但是由于大学生远离家乡,要适应新的环境,内心的孤单无法排遣,就要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来找到自信心。学院可以举办奋发进取、勤奋好学为主题的讲座或班会,也可以举办科技竞赛、社会实践、文化节活动、歌唱比赛、演讲活动、运动会等,真正做到有声有色。校园文化活动不但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合作意识,还能分散他们对手机的注意力,促使他们从虚拟世界中走出来,培养他们爱校的情感。此外,还可以举办特色活动,比如:“无手机课堂”宣讲活动、“放下手机的课堂”海报评比等,让“无手机课堂”思想观念深入大学生的内心,并落实到大学生的行动中来。
(二)规范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行为
如何让独立学院学生具备自觉意识,科学合理地使用手机,让学生真正回归课堂?除引导教育外,可以考虑用制度来规范学生课堂使用手机行为。学校为实现教学秩序的有序性、教学效果的成效性,可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加大管理力度,规范大学生课堂上使用手机的行为。
在具体的规范上,可以采取倡议和要求相结合的原则:第一,班级召开“手机远离课堂”主题班会,号召同学们课堂上认真听课,关闭手机,学生会在教室、宿舍等人流量大的海报栏进行宣传,并向同学们发放倡议书,进一步净化课堂风气。第二,避免大学生课堂上使用手机,任课教师要对学生不良行为进行教育和制止,对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情况进行管理,作为平时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之一;对学生不服从任课教师教育和管理,在课堂上因为使用手机与任课教师发生口角或肢体冲突的,给予相应处分。第三,创建无手机课堂。班级可以制作一个大的手机存放袋,里面还有一个个小的存放袋,小袋子里面都写有名字。上课之前,学生把手机调成静音或关机,放入写有名字的小袋子里,课间允许使用手机。第四,为了尽量杜绝手机作弊现象,明确规定禁止将手机带进考场,加大惩罚力度。
(三)加强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
1.端正学习动机。社会上的各种信息不断考验着大学生的自制力,学习动机激励着大学生进行学习。端正学习动机既是保证独立学院学生学习的基础,又是大学生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的需要。大学生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当前就要意识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好好学习,打好基础,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培养较强的实践能力,保持旺盛的精力,端正学习动机,提高学习主动性,从而真正克服课堂使用手机的不良行为。
2.加强自我管理能力。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独立学院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问题,就要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变。大学生应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自我控制、自我激励、刻苦学习的观念,增强自制力,把自我管理真正落实到行动上,纠正课堂使用手机行为,逐渐培养学习成就感。
3.明确学习目标。独立学院学生做到有所追求,不断激发内在动力,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越明确,学习动力越足,课堂使用手机问题会越来越少,大学生就能做好学习计划,明确奋斗方向,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方向,充分发挥学习自主性。
4.培养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的直接原因和内部需要,决定着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学习兴趣的浓淡说明了学生是否想学,学到什么程度,因此,教师应精心上好每节课,促使学生热爱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5.优化学习方法。独立学院学生如果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能找到学习规律,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加激发出学习兴趣,使潜能得到发挥。而错误的学习方法会让学生丧失学习信心,注意力不集中,就会出现课堂使用手机现象。因此,优化学习方法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做好大学生心理辅导
矫正课堂使用手机行为,不但要促使独立学院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要把良好行为习惯内化为自觉思想意识。应通过心理辅导,改变大学生原来的观念和意识,从而改变课堂使用手机行为。引导大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逐渐减少手机使用时间,慢慢回归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来。帮助大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做到自我接纳,充分发挥个人潜能,避免课堂使用手机行为。
(五)强化大学生学习意志力
意志力在独立学院学生成长成才阶段起着关键作用,它的强弱决定了大学生学业的成败,意志力与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计划性有着紧密联系。意志力不是天生就具备,而是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培养大学生意志力的过程中,实践教育是重点,因为在执行意志力时,难免会犯做了决定后,迟迟都没有行动的错误;或原计划明明已经出错,不知道做出调整,还继续执行错误决定。大学生要用意志力来克服课堂使用手机的不良习惯,从而专心听课,认真参与课堂学习。
【参考文献】
[1]宗宇.手机对高校课堂教育的影响[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8)
[2]李莹,沈阳,金鑫.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情况的调查与对策研究――以沈阳某高校为例[J].科教文汇,2010(11)
【基金项目】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16RSA04)
小学生宪法知识范文5
一、 中小学班主任的批评教育权存在的理论基础
中小学生由于年龄、生理、阅历等因素的限制与成年人在知理力、自治力、评判力、可塑力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法律上属于无行为能力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他们实施一定行为或者不作为,一般需要成年人的指导或管教。作为成年人的教师或班主任批评教育未成年的学生自古以来就是他(她)们的权利或者职权,也是人类进步的必然要求。我国《礼记》有云,“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可连柯也认为,“合理的惩戒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必要的。”没有惩戒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事实上,正是有了一批批为人师表的“严师”才造就了一代代德才兼备的“高徒”。
学校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除了健全学生人格外,培养学生自治、守纪律、感恩、负责任等美德,也属于学校的教育任务。教师或者班主任的职责或权利除了教学上的授课外,还包括上述学校的教育任务。因此,当学校教育活动的进行受到干扰,导致影响知识传授以及教学目的时,教师或班主任当然可以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以达成学校的整体教育目的。
在现代家庭里,未成年中小学生与其父母的关系是一种血亲关系,依据天然的血缘或者法律的拟定而形成,父母将其视为“私有财产”而倍加呵护或处治,父母对其未成年子女自然或者当然拥有法律上的管制、批评教育或者惩罚的权利。在中小学,未成年中小学生与学校的关系是依据法律或者契约而形成的一种在学关系。该在学关系中,班主任“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他(她)们在学校与未成年中小学生的关系,如同家庭里父母与其未成年子女的关系,也即如美国普通法上的“代替父母关系”。根据“代替父母说”(inlocoparentis )的基本理论,中小学生进入学校时,教师或者班主任就“立于父母的地位”(intheplaceofparent )。虽然,教师或班主任对中小学生并没有像父母对自己的子女那样的自然感情,以及父母对子女的天生的自然关切,但为维护一个良好的学校环境,保障学生自身的受教育权,教师或班主任在学校功能及活动的范围内,仍然而且应当有权去命令、控制、教训学生,正如父母在家中教育自己的子女一样。因此,“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这一规定我们也可以从“代替父母说”寻求到其理论基础。
二、 中小学班主任的批评教育权规定的法律依据
“批评教育权”从字面上看包括“批评权”和“教育权”。“批评权”即是班主任对违反学校规定或者“有缺点错误”的中小学生给予的教训、否定评价的权利;“教育权”一般认为是为保障学生的学习权,培养学生的人格自由发展,而由教师或班主任等教育关系的主体享有的权利或职权,如传道授业,是一种积极意义上的权利。实际上,教育是一个传授知识纠正错误的过程,它不可能拒绝对错误的批评,教育词义里应当包括批评。而此处教育部规定的班主任有“批评教育权”,将“批评权”与“教育权”并列或者重叠使用成一种“联合权利”,意在加重或突出强调“批评权”。它指的是班主任对违反学校规定或者“有缺点错误”的学生具有命令、管制、教训等处置权利,是一种消极意义上的权利。由于这种消极意义上的“批评教育权”,对有缺点错误的学生加以的是不利处罚,涉及中小学生的权益保障及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对班主任来说,行使这种“批评教育权”也需要有明确的权利来源依据,现实中,因教师或班主任的行为无依据而侵犯学生权益引起社会纷争的情形时有发生。因此,中小学班主任行使“批评教育权”必须有明确的规定,而且这一明确的规定又必须有法律依据。我国教育部赋予中小学班主任享有“批评教育权”规定的法律依据主要是宪法、法律。
宪法是母法、纲领性的根本法,是其他法律、行政法规或者规章等规范性文件制定的依据。教育部关于中小学班主任的批评教育权的规定在形式上属于行政规章,其制定必须以宪法为依据,否则无效。我国现行宪法对于教育相当重视,对有关教育事业、精神文明建设、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地方政府的教育职权及地方教育文化事业的自等都作了原则指导性的规定。如现行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发展学前教育”;第二十四条规定,“国家通过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发展教育,通过在城乡不同范围的群众中制定和执行各种守则、公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宪法第十六条还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教育部以行政规章的形式颁布《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赋予中小学班主任的批评教育权,不仅是宪法规定的具体化,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是促进中小学生人格自由发展,保障实现其受教育权的重要途径。
法律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在法的位阶上作为教育部制定的教育行政规章是当然次于法律。我国以法律形式颁布的教育法和教师法等法律都是教育部制定教育行政规章最直接的依据。如我国《教育法》就明确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有“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的权利(第二十八条);学生有“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等义务(第四十三条);我国《教师法》在教师的权利与义务一章中也明确规定,教师有权“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为保障教师或者班主任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支持教师制止有害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等等。以上宪法、法律的规定十分明确简洁,是教育部关于班主任享有“批评教育权”规定的法律依据。
三、 中小学班主任行使批评教育权的前提条件
如前所说,班主任行使的“批评教育权”是一种消极意义上的权利,其法律性质应当属于对违反校纪校规或者有缺点错误的学生,为达成学校教育目的而给予的一种惩戒。惩戒的词义里兼含有教育及惩罚以矫正行为的目的在内。然而班主任对学生施之惩罚的目的,并不是纯粹性质的惩罚,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主要是在于达成教育目的,实现学生的人格自由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班主任行使“批评教育权”或对学生的惩戒,应当以学生的行为“违反校纪校规或者有缺点错误”为前提条件,且对“违反校纪校规或者有缺点错误”的学生的惩戒应当考虑其教育的目的,而校纪校规为学生所设定义务,以及维持学校内部纪律的规定,也应当限于符合教育目的所必要,其批评教育的方式应当符合法律上的“适当原则”或者教育部规定的“适当方式”,否则有滥用惩戒以达成教育以外目的的嫌疑,不仅背离学校的教育目的,影响学生人格自由的发展,而且也违背了教育部赋予班主任“批评教育权”的初衷。本文认为,作为班主任行使“批评教育权”的前提条件主要是学生有违反所在学校的校纪校规现象,因此,学校的校规中对学生惩戒的规定就应当设定科学合理。原则上应当考虑以下几点:1.校规所规定事项原则上只能规范有关学校教育事项,对于校外活动的规制,则必须有极强的正当化事由,并且必须是学生的校外行为对于学校教育将产生重大影响,方可比照校内行为给予惩戒。不能以学生在校外的行为“影响学校声誉”等不确定的模糊的法律概念而加以惩戒。2.即使容许校规规制的事项,也不应当规制过度,如对学生发型等可以适当规范,但不宜一律规定男生“三分头”,女生耳上一公分,否则将过度限制学生对自身仪容的自我决定权。3.校规的制定应当符合正当性。校规的制定不仅是学校的事情,为达成教育目的,保障学生人格自由展开,学校应当广泛吸收教师、学生及家长参与校规的制定。因此,校规的合理化,不能完全依赖学校内部的努力,亦需要社会、家长及教育团体的参与和监督,才能确实保障学生权益,避免校规的不合理性。
综上,教育部赋予班主任的“批评教育权”不仅有理论基础,也有法律依据;班主任行使“批评教育权”并非无限制,其必须符合一定的前提条件,其批评教育的方式应当“适当”,最终目的是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及学生的人格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 扬子晚报,2009-08-25(A5).
[2] 许育典.教育法.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
小学生宪法知识范文6
不仅在中国,在日本、印度、以色列和欧美很多国家的基础教育过程中,背诵经典篇目都被公认为传承文化精华、增加知识积累和提高语言水平的必要手段。
在实践中,有的国家对学生背诵有硬性要求,认为记忆容量扩大了才能吸收新知识,甚至无需理解也可以先背诵,先把知识潜移默化地“印”在孩子的脑海里;另外一些国家则采取比较灵活的手段,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但会通过诗歌比赛或者在考题中隐含背诵的要求等手段,来达到帮助学生增加知识储备的目的。
日本学生 背诵“孔老孟”名篇
日本是一个高度重视教育的国家,特别注重对孩子的普法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
日本著名教育家阴山英男在其所著的《天才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列出要求学生背诵的书目,其中包括:《日本国宪法全文》、《源氏物语》、《平家物语》、《伊氏物语》、《论语》、《老子》、《孟子》和《徒然草》等。
《天才是怎样炼成的》在全日本发行量超过300百万册,被认为是改变日本近年教育观念的畅销书,受日本教育厅推荐。
日本的普法从娃娃抓起,孩子小学时即须背诵《日本国宪法全文》,从小潜移默化地树立起法律至上的理念;另外,背诵书目中不仅包括日本传统名著,还包括中国国学经典,凸显出日本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
印度学生 九九表背到“99×99”
印度近年来发展迅速,在软件开发、电子商务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等领域都取得不小成就。这背后,印度的教育模式功不可没。
在印度大部分学校,印度语和英语是必修课,除此之外还必须在法语和德语之间选修一门。多语言学习使得记忆力在印度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相当重要的作用。
和中国学生一样,印度学生的数学成绩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不过,不像中国学生只需背诵九九乘法表,印度学生还必须从1乘以1一直背到99乘以99。
此外,印度教师不断地要求学生反复进行心算,使得学生们脑海里能够确实地浮现出算式并长期记住。印度人认为,心算不仅可以活化学生的头脑,还可以增进记忆力,因为计算要求的就是速度。
犹太学生 不理解也可先背诵
犹太民族以头脑聪明、重视教育而著称。从3岁开始,犹太孩子可以上收费的私立学校或免费的公立学校。犹太孩子们从刚入学就一点点地学习希伯来文,从记忆简单的文字开始,一直到可以背诵课文。犹太人认为,如果人不能培养出一个好的记忆力,今后就没有办法学习其他事物。一旦记忆容量变大了,大脑就有能力不断地储存新的信息。
犹太孩子到了5岁开始接受正式教育,学习《摩西五经》、《圣经·旧约》和《塔木德经》的基础知识。到13岁的成人仪式以前,孩子们要学完所有的犹太教法的基础知识。犹太人教学将口读、耳听、目观等各种方式综合起来。有些课文单调,他们就用一种类似于圣歌的旋律来吟读,将内容“印”到大脑里。
欧洲学生 名诗名剧不能忘
在莎士比亚、叶慈等大文豪的家乡英国,小学生会学习各种各样的诗歌。2009年,英国还举行了全国小学生诗歌背诵大赛。
英国中学生在学习英国文学时,不一定有明确的背诵要求,但这些要求却被隐含在考题中。例如,在期末闭卷考试时,学生会被要求引述一段诗歌、剧作或者小说片段来回答问题。
在德国和法国,从小学到中学都有背诵诗歌的要求。老师还会抽检,要求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背诵。
在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等东欧国家,孩子们必须会背诵经典诗歌。如果有学生一句诗歌都背不出来,会被认为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在比利时,大多数小学生甚至幼儿园小朋友都会背诵简短的诗歌。到了初中阶段,学生会被要求背诵一些名剧的片段。
美国学生 不求死背但求复述
美国教育鼓励创新和冒险,认为重复别人的东西就是失败,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对记忆力的培养相对没那么重视。
美国教育重视阅读而不要求背诵。美国人认为广泛阅读可增加背景知识、开阔视野以及丰富想象力;而背诵可能被前人思维所束缚而难有创新。
美国小学基本没有背诵课文的要求,也没有学习外语的要求,直到中学二年级才开外语课,而且只是选修课,学生如果不愿意学习外语,可以选修别的课程。
虽然美国小学没硬性要求学生背诵课文,但是对部分篇目要求学生在认真阅读理解后,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并且回答相关问题,通过这些手段来促进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