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名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诸葛亮的名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诸葛亮的名言

诸葛亮的名言范文1

关键词:竹笛;名曲;鹧鸪飞

中图分类号:J63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35-0109-01

一、演奏技巧的运用

陆先生演奏的《鹧鸪飞》,运用的是江南丝竹中典型的“颤、叠、赠、打”的手法,且运用必须要极其到位才能展示其风格;赵先生演奏的《鹧鸪飞》重在含蓄的歌唱性与旋律的飘逸。①而演奏时口锋的精细、气息的沉稳、手指的灵活与弹性、音色的“润、厚、松”、极弱处的纯净与缥缈、快板的迅捷与力度则是两个版本的《鹧鸪飞》所共有的特点与要求。同时,两个版本的《鹧鸪飞》都要求演奏者的心境要平和,生理上要松驰。即:心平气和。

陆先生演奏的《鹧鸪飞》,运用的是江南丝竹中典型的“颤、叠、赠、打”的手法。演奏时手指的弹性至关重要,特别是本音前装饰音的颤音,要颤得非常灵巧;音尾的赠音相对于其他乐曲做得要稍夸张一些,赵松庭的《鹧鸪飞》其“颤、叠、赠、打”的手法相对地要含蓄一些。柔顺的气震音(腹震音),通俗地讲即“音波”是南派曲笛的一大特点,陆先生演奏的《鹧鸪飞》,平直音较多,取其苍劲之感;赵先生的《鹧鸪飞》气震音运用较多,特别是长音处的“音波”要柔顺,取其歌唱性。

两个版本的快版都对指法的灵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时手指的松驰与弹性至关重要。熟练,要演奏好快板的前提。赵先生的《鹧鸪飞》其快板运用了循环换气技巧。

二、艺术形象的刻画和分析

1.赵版的刻画。《鹧鸪飞》历史悠久,其意境处于李白的诗《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②诗歌描写了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江南,双方势不两立。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勾践退到会稽。经过20年的卧薪尝胆,终于在公元前473年出兵讨吴,一战成功。大诗人用前三句描写了越王勾践胜利归家,到第四句骤然一转:“至今唯有鹧鸪飞。”告诉大家:前面那一片热闹的繁华景象,如今已只在想象之中,全已成了“古”。1957年赵松庭先生写的《赵松庭的笛子》中优5首乐曲。《鹧鸪飞》是第一首,其中还没有提到《越中览古》。1983年5月印制的油印本《赵松庭笛子独奏曲集》和随后出版的《笛艺春秋》中的《鹧鸪飞》的曲谱和附注完全相同。附注的第二条说:“改编的意图,以唐朝大诗人李白诗《越中览古》为依据,……”这是《越中览古》第一次与《鹧鸪飞》扯上关系。

2.陆版的刻画。陆春龄先生也希望能用一首鹧鸪诗来形容他的音乐。但是陆先生的鹧鸪在天空自由飞翔,是在找不到契合的诗句。陆先生用了一种特殊的说法:“乐曲生动地表现了鹧鸪向阳而飞,时近时远,忽高忽低,在空中自由飞翔的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③表达了受过压迫后的人民对自由、幸福的生活的向往之情,从而奠定全曲深沉含蓄,忧而不伤脑筋基调。

三、不同版本曲谱的创编在艺术表现中的个性特征与共性特征

1.共性特征。在思想内容的表现上,两首《鹧鸪飞》都是通过对鹧鸪美好艺术形象的刻画,以及对某种意境的描绘,深刻地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在作品的艺术表现上两首《鹧鸪飞》都有优雅,柔美的民间音乐风格,在情感的表现上,都是前半部分多抒情,后半部分显示欢快、愉悦的特征。两个版本《鹧鸪飞》在调式上面都运用了民族调式七升羽调式加变音|4。两首笛曲《鹧鸪飞》都是使用C调大曲笛(全按作2),充分显示出C调大曲笛所具有的松亮,秀丽的调性音乐特征。④在作品的结构上面两个版本的《鹧鸪飞》都是多段体结构,开头的引子部分和结尾处非常的相近且一致。两个版本《鹧鸪飞》在演奏技巧的运用上面都注重的是气息的控制,以及强弱明暗的对比。它们都运用到了江南丝竹中的“叠、打、赠、颤”的手法。以及都用颤音表现出了鹧鸪拍打翅膀的生动情景。

2.个性特征。(1)思想内容个性特征。陆春龄先生版本的《鹧鸪飞》多是对鹧鸪在天空飞翔的各种神态姿势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赵松庭先生版本的《鹧鸪飞》则是用优雅质朴的旋律表达一种悠远的,高深的意境,对逝去时光的怀念。(2)结构的个性特征。两个版本的《鹧鸪飞》在创编上结构是相似的,有细微的不同。陆先生版本的《鹧鸪飞》慢板比较自由,快板同样。但赵先生版本的《鹧鸪飞》则是慢板部分节奏感增强,快板更加快了速度达到炫技的效果。(3)演奏技巧的个性特征。陆先生版本的《鹧鸪飞》在演奏上面多注意气息的控制以及强弱对比的变化以表现出鹧鸪飞翔的各种形态。此外,陆先生还非常重视手指的力度及弹性,来表现作品的艺术特点。赵先生版本《鹧鸪飞》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快板部分运用的三段循环换气技巧,而慢板同样是抒情为主,重视气息的控制及变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两首笛曲《鹧鸪飞》的创编,非常有历史意义,推动了我国民族器乐作品的发展,也给后人留下了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

注释:

①周林生.龙吟凤鸣鹧鸪飞―陆春龄艺术生涯五十年掠影[J].中国竹笛.2006(05):08-09.

②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诸葛亮的名言范文2

关键词:《三国演义》;诸葛亮;悲剧性

提起诸葛亮,但凡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会想到他的足智多谋、博学多才。为他的未卜先知、运筹帷幄、决战千里、化险为夷所神往,而且有名的“舌战群儒”、“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空城计”等等,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尤其是他对刘备的知遇之恩,甘愿为其鞠躬尽瘁的赤胆忠心令我们为之折服。其实,诸葛亮形象的动人之处不仅仅在于他的足智多谋,更不只在于他的赤胆忠心,而在于那纵其一身的撼人心魄的悲剧之美。

一、知遇之恩,涌泉相报

中国古代的文人,向来都是把“一饭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当作自己处世的座右铭,而正是这样的出仕之道,千百年来,造成了多少知识分子的人生悲剧,诸葛亮也不例外。诸葛亮早就有自己的择主理想,为了实现心中之志,他期待着理想中的明主,他相信,理想中的明主出现之日,就是他大展宏图之时。终于受到刘备的“三顾”之恩而弃隐入仕。诸葛亮处东汉末年,朝纲已败,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当时不乏能人名士,也想重振旗纲,求民于水火,诸葛亮是其中的一员而且是超群脱俗的一员,当然不甘心隐居清逸,致民于水火而不顾,致国处危难而不闻。这正体现了他积极的处世观,希望施展才华,实现个人抱负的理想。

虽然诸葛亮有超凡的意志和过人的智慧,但在失去“天时”,“地利”的艰难境况下却无所建树,这一点他比谁都清楚,即使占荆、益二州,实现《隆中对》的初步战略,如此去北定中原也是十分艰巨的。荆州一路有后顾之忧,孙权虎视眈眈,不能远离;益州一路,山高路险,易守难攻,实在不是理想的用武之地,所以实现暂时的三足鼎立进而进取中原,统一天下难于上青天,何况蜀只占有益州一处,更是雪上加霜,也不可避免的导致诸葛亮再有才华也无力回天,至心劳力竭而亡。虽明晰这些,但诸葛亮坚信自己的理想。有坚强的意志力量,他宁可辅刘室也不去投曹操,从这个角度就带有悲剧色彩。中国政治悲剧的主人公绝不会自我否定,他只否定那些与礼的原则不和的东西。他们始终认为自己是“清醒的,是看准了的”。诸葛亮义无反顾,他坚信自己的“人谋”能战胜“天时”、“地利”。世人为他“人谋”的悲剧结局而惋惜,伤感。在他知难而上如履薄冰的悲剧历程中感受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壮。

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诸葛亮《后出师表》中的一句话,已变成千古名言,也是诸葛亮一生的概括。当时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真心实意的请诸葛亮出来相助,甚至于泪沾袍袖,衣襟浸湿。诸葛亮深受感动,而且像刘备这样的”仁君”是符合诸葛亮的择君标准的,于是诸葛亮决定出山,效犬马之劳,从此开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征程。自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扶助刘备转战南北,屡建奇功,建立了蜀汉政权,与魏、吴鼎足三分。在两人的接触中,诸葛亮意识到自己没有选错明君,刘备对他言听计从,给予他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空间,以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择明君而仕,才使得诸葛亮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完成理想事业,才使得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了更高的价值,也因此才使得诸葛亮这个形象流传千古。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已被人们认为是智慧的化身,至今,还有无数的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和各行各业的人物反复研究诸葛亮的智慧、思想。从隆中对开始,他起初凭借“三分天下”的战略规划为刘备打造了一个完整、清晰的战略蓝图。在刘备东奔西走、无处安身时,他最缺少的是匡扶汉室的思路,只有确定了政治战略刘备才能上兴夙愿、中抚群臣、下以安身。而诸葛亮恰恰具备了穿透纷繁复杂的局面,洞悉曹操和东吴的优劣,寻找到机会以三分天下进而北上进兵,并最终一统天下的眼光和境界。这也是诸葛亮最重要、最了不起的历史功绩。

我们看诸葛亮才智的施展及取得的成果:初出茅庐便于博望坡,新野大败曹军,联吴抗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占荆州,取巴蜀,定汉中,南征七擒北伐六出,直到五丈原病死。每一阶段决策的成败,处处闪耀着他决策的英明和才智的光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并确立了暂时的三国鼎立之势。可谓人谋已达到至臻至善的地步,但这些胜利下隐藏着最终的败亡,这些胜利如空中楼阁,无基大厦,一股东风就会在摧枯拉朽之势下前功尽弃,究其原因在于“人和”的不持久,不扎实,单凭诸葛亮的个人“人谋”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人和”是无法战胜“天时”、“地利”的。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承载着一代代的文化积淀,对其悲剧性质的探讨也就格外地据有文化意义。罗贯中借助《三国演义》中核心人物诸葛亮的塑造,完整的展现出悲剧人物敢于反抗命运、与命运展开殊死搏斗,最终为命运所毁灭的悲剧图景,歌颂了人性中最美丽动人之处――自强不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只要这种精神存在,人类就会生生不息。

诸葛亮形象的悲剧美在于他敢于同命运进行反抗,这比之我国传统的悲剧形象的塑造是一大进步。在我国传统悲剧中,悲剧人物多具善良的品质,但又显得软弱、甚至可欺。在恶势力及严酷命运面前步步退让,最终被毁灭,虽不免有一些反抗的行为,但却远远不够,因而给我们的感觉缺乏悲剧所应有的崇高感。《三国演义》中的悲剧人物则具有强大的意志和一往无前的抗争精神。他们不是向恶势力妥协,而是主动地斗争,他们像黑格尔描述的“古代英雄”那样:“根据自己性格的独立自主性,服从自己的专断意识,承担和完成自己的一切事物。”这种悲剧美往往震撼人心,令古今读者泪流满面。

参考文献:

诸葛亮的名言范文3

一、识人的过程是长期而复杂的

作为军事家、谋略家的蜀国丞相诸葛亮,其用人水平也非常人所比。那么,为什么在马谡的问题上,他会犯这样一个低级错误呢?人事管理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识人的过程是长期而复杂的,不论多么高明的领导,有时候也会出错。那么马谡是如何获得诸葛亮赏识的呢?

建兴三年,南方少数民族部落首领孟获起兵犯境侵略,诸葛亮亲自带兵远征。有一天,中军帐外报传天子差使命来了,这位天子使命就是马谡。此时诸葛亮对马谡并不十分了解,也只是从朝中大臣口中听说过他有一定的谋略。诸葛亮非常爱才,自然就想看一看这位传说中的人才究竟才高几斗,于是当晚就留马谡在帐中谈论当前的形势。他说:“久闻幼常熟读兵书,才识过人,望乞赐教。”马谡见诸葛亮十分虚心,也就开门见山说:“我有一个建议。正所谓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孟获部落依仗地远山险,不服朝廷久矣,如我们凭一时之勇征服了他们,他日大军一撤,他们又会卷土重来。到时候丞相为了一统天下而北伐中原时,必定会腹背受敌。因此,建议丞相攻心为上,这才是上策。”诸葛亮一听,心里不禁暗叹:“此人虽然年轻,但却有如此的战略眼光,不仅对于征服南方部落的建议与我已定下的攻心为上相同,而且其远见也正合我对未来的判断呀。与朝中那些贪图安乐的大臣真是不同。”于是,诸葛亮上书朝庭,决定留下马谡作为参军。诸葛亮初识马谡,马谡给他留下了很好的第一印象,而第一印象在识人的过程中往往有着先入为主的作用。现实中有许多人才,如果能给各级领导特别是掌握用人大权的书记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的话,那么其后来的发展往往要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这个角度上说,马谡第一步是成功的。

几年过后,新的魏主曹睿即位,诸葛亮觉得攻打魏国的时机已经成熟,但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没有完成,那就是如何除去心腹大患司马懿。此时马谡又不失时机地向诸葛亮献上一计:司马懿掌握兵权,在朝中权势过大,使得新的魏主曹睿对他存有很强的戒心。可利用君臣间的猜忌,派人到洛阳等处散布流言,说司马懿欲起兵谋反,再借司马懿名义,作告示于天下,使曹睿相信司马懿真的会谋反。这与诸葛亮的想法又是一致的,于是依此计行事后,司马懿被解除兵权,闲赋在家。诸葛亮扫除这个对手后,立即部署北伐曹魏事宜。这次建议以后,诸葛亮认为马谡是个可用之才,这也与他精于谋略的性格相符。许多领导在识人的过程中,往往会比较重视那些与自己的主张和意见相同的人,这也符合一般规律。尽管各级领导都明白,要团结与其有不同意见甚至相反意见的同志一道工作,但大多数领导不太容易做到。

二、用人事关成败,决策要慎之又慎

识人是基础,用人是关键。如果说诸葛亮在识人过程中并没有重大失误的话,那么他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做出用马谡的决策呢?

诸葛亮初出祁山,骂死王朗,连败曹真,收服姜维,魏国朝野震惊,眼前蜀军逼近洛阳,局势告急,魏主迫不得已重新起用司马懿,统兵抗击蜀军。司马懿的谋略与诸葛亮不相上下,他一出手便消灭了意欲降蜀与诸葛亮里应外合攻取洛阳的孟达,并乘胜直取街亭,欲断诸葛亮的咽喉之道。当诸葛亮得知这一情报后,当即决定派兵镇守街亭。此时的马谡早就跃跃欲试了,他向诸葛亮请命镇守街亭。一生谨小慎微的诸葛亮有些担心地说:“街亭虽小,但关系重大。街亭四周无城郭,又无险阻,对方又是司马懿,你马谡恐怕不行。”但急欲立功证明自己的马谡夸口说:“不要说司马懿,就是魏主曹睿亲来,又有什么可怕,我愿立军令状。”也许诸葛亮也希望马谡通过此役能一战成名,加上此时马谡在诸葛亮心中的地位已经今非昔比了,就这样诸葛亮同意了马谡的请求。但诸葛亮还是十分谨慎,为了确保马谡的胜利,诸葛亮又派了富有实战经验的王平辅佐马谡,还让大将高翔、魏延随时支援马谡。

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对用马谡做主帅的决策是有明显疑虑的,也许诸葛亮想给他看中的人才一个成名的机会,或许他觉得主帅的谋略比带兵打仗的经验更为重要,让他做出了这样一个错误的用人决策。恰恰是这个决策,给诸葛亮的大局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结局。同志曾说过,一个好的领导,主要应该干好两件事情,一是出点子,二是用人。出点子即谋划全局,决定事业发展方向与路线,用人即用符合实现这些目标的人去执行完成任务。这正是的名言“政治路线决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目标规划的再好,终究要适合的人去实现,那么用人的问题就更加关键了。因此,在各级领导用人的问题上,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含糊,必须慎之又慎,确保万无一失。人才成长必须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论修养的提升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二者缺一不可。当人才的能力素质还没有达到其拟任岗位时,切不可拔苗助长。

三、领导的理论提升不能替代实践经验的积累

马谡失街亭的过程,许多人都很熟悉,主要是由于他没有带过兵,又不听副将王平的建议,在布防、守备、行军、作战等实践性环节上自以为是,忘记了兵书上的谋略只是理论。例如在布防时,王平建议在道口布防以阻魏兵,马谡不同意:“大路口岂是下寨之地。那边有座孤山,山上都是树,此乃天赐高险地势,可上山驻扎。”王平问:“如魏兵围住孤山,如何是好?”马谡大笑:“真是妇人之见!兵法上说:凭高视下,势如破竹。如魏兵敢来,我从山上冲下,杀他片甲不留。”但王平又有疑惑:“如魏兵在山下断我汲水之道,必将不战自乱。”马谡却更不以为然:“你休要罗嗦了,《孙子兵法》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水源被断,我军定置之死地而后生。”王平见马谡执意不听,便带了部分人马离开高山十里处下寨,并将驻兵情况画成图飞送诸葛亮,然而,一切已经太晚了。从这些对话我们也可以看得出,军队的指挥官也好,国家的领导干部也好,其理论知识再多再专,理论功底再深再厚,都不能替代实践中形成的经验和能力。

后来司马懿兵临街亭后,恰恰如王平所言那样攻打蜀兵的。这也证明了实践经验的积累是领导成长的必由之路。司马懿命张颌引兵挡住王平来路,命申耿、申仪断了孤山汲水道路,待蜀兵自乱,然后乘势攻山。马谡依照兵书所云“凭高视下,势如破竹”来指挥,但蜀兵见魏兵势大,不敢下山,马谡大怒立斩二将,蜀兵方才冲下山来,一番厮杀之后,魏兵把蜀兵又赶回了山上。马谡见势不妙,只得紧闭寨门,等待援兵。但此刻王平人马太少又被张颌拦住,无法支援。几天后,饥渴难耐的蜀兵并没有象马谡想象的兵书上云“置之死地而后生”那样奋力死战,却纷纷下山降魏。司马懿又命人放火,马谡最终弃山逃跑,街亭失守。司马懿乘胜追击,击破了高翔、魏延的支援,夺下列柳城,引兵直取诸葛亮。至此,蜀汉的攻势被彻底瓦解,虽然诸葛亮使出浑身解数,以空城计击退魏兵。但攻势从此转折为守势,街亭之战不仅是战争的转折点,使诸葛亮丧失了收复中原的最佳时机,也差点令蜀军全军覆没。所以,兵者,国之大事。一场战役,可以决定一个国家前途命运,一个用人上的成败,可以决定事业的兴衰。

四、用人所长是用人的一般规律

诸葛亮兵败回到汉中,无地自容的马谡自缚跪于帐前,诸葛亮痛心疾首:“你自幼饱读兵书,临走我几次告诫,你也以全家性命领此重任。如今败军折将,失地陷城,如不明正军法,何以服众?”马谡被斩以后,诸葛亮大哭不已,左右大惑:“幼常罪有应得,既正军法,丞相又为何痛哭不已呢?”诸葛亮道:“我并不是为马谡哭啊。我想起了先帝临终的嘱咐:“马谡言过其实,未可大用。今天果然应验了先帝预言,我深恨自己用人不当。”

人事管理的宗旨是要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从而实现人岗的最佳结合,从而发挥出最大的效益。用人所长是用人的一般规律。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才都有优缺点。作为各级党委和领导,在决策用人的时候,首先要看这个人从总体上适合什么样的岗位,根据其性格特点、知识结构、任职经历、气质等,判断这个人才是个将才还是个帅才,是适合作决策还是适合执行。然后,可以根据人才具体的长处与特点,把其放到最适合发挥其作用的岗位上去,切不可随自己心意而动,更不能用人之短。

诸葛亮的名言范文4

听妈妈说我从小最不爱读书了,我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天妈妈带我去图书馆,图书馆书架上的书琳琅满目.令我眼花缭乱.渐渐的,我钻进了童话的世界.在那里我认识了美丽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善良的小矮人.白雪公主是那么的美丽善良,而小矮人又那么的乐于助人.恶毒的皇后最后终于得到了她应有的惩罚.还有聪明可爱的小红帽和凶恶的大灰狼故事……

上小学的时候,我认识的字渐渐多了,从带拼音的童话故事转变成了科普读物。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面让我知道了“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刘备三顾茅庐,请大军事诸葛亮”。更让我了解到他们兄弟之间是多么的情深义重和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历史名人故事》里面认识了我们的祖先秦始皇,他为我们创造了人间奇迹——万里长城,至今令中外游客们赞叹不已,流连往返,留下了不朽的诗篇.....

我爱读书。因为读书让我明白了真理,更因为读书让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书本为我指明了方向,书是一个无穷的宝藏。使我获得了难以计数的财富。

诸葛亮的名言范文5

初一(11)班夏倩倩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高尔基的一句名言。在人生的道路上,名著的阅读一直激励我奋发向上,不断进步。名著给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一直伴我成长,给我以熏陶,给我以知识,给我做人的道理,使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顺利。

淡淡的书香,清新的字体都是我的最爱,因为他们是书籍的象征,知识的象征。名著可以像《西游记》中唐僧一行人那样不畏艰辛,可以像《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那样的机智聪明,可以像《水浒传》中武松等人那样豪迈粗犷,还可以像《红楼梦》中贾宝玉那样追求真爱。名著是《聊斋志异》的阴森恐怖,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浪漫悲伤,也是《格列佛游记》的新奇有趣。从名著中我懂了很多。在《西游记》中我领略到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了解到孙悟空嫉恶如仇的个性;读《水浒传》我领略到梁山好汉的英雄气概;读《三国演义》我能见识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聪明过人;读《红楼梦》我能看到封建社会的腐朽衰败。

名著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这是歌德的名言,在读一本好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享受,一本好书就像是一位智者,为我解决心中的疑惑,排忧解难。小时候,每当我遇到烦心事,我总会呆在小房间里,读上一整天书,我常常把自己想像成书中的人物,以释放自己,这样读完书,我就会感到豁然开朗,心情也会逐渐好起来。

名著也是一剂良药,虽苦但很有用,能医治好我们心灵上的创伤,在我们灰心丧气时,激励我们,鼓励我们,让我们看到光明。

有句话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名著也是如此,名著就像是一块未开采的矿石,等我们去开采探究,去吸取其中的精华。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名著是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以自己经历为原型所创作的长篇小说。这部惊世之作一问世,就在全球传播,唤醒无数沉睡的心灵,拨动了亿万青年的心。那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相信大家的脑海里一定会出现那烈焰熊熊的炼钢场面。其实,人生就如同炼钢!没有什么东西是与生俱来的,“铁”变成“钢”,只有一种途径——炼!人最宝贵是的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不应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是这本书上的一段话,让我感触很深。人应该怎样活着?这段话就是最好的回答。

诸葛亮的名言范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语;应用艺术

导入程序是语文课的首要环节,十分关键,因此,具有艺术性的导语则是思想的“金钥匙”,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所以,我们要创造科学有效的导入形式,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设计具有艺术性的导语呢?笔者结合自己在万全区第三小学从事语文教学中所积累的一些经验,就导语艺术性设计谈一些浅见。

一、体现承先启后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这就是说,我们在教学中无论采用哪一种导语设计,都必须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当堂教学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古语曰:“温故而知新。”因此,我们复习已学内容,承接前面所学要点,为后学知识做好铺垫,也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例如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就做了这样的一种导入设计: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卖火柴”这部分课文的内容,这个小女孩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在学生回答之后,我用激情的语言引出问题:是啊,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只能蜷缩街头,又冷又饿,那么等待她的命运是怎样呢?我们接着学习课文。 就这样一下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正题上。

二、突出悬念设问

教学实践表明,在一上课就给学生创造一些“矛盾”,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起他们的注意,以便完成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导入时,利用巧妙设问造成颇具“神秘感”的悬念,促使学生在激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设置这样的悬念:本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讲的是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和孙权各据一方,正可谓魏、蜀、吴三国鼎立、战事纷争。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准备攻打孙权。在这危急关头刘备和孙权决定联合起来共同抗曹,于是刘备派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助战。但是,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想方设法陷害他。诸葛亮是怎样化险为夷,挫败周瑜的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这样,学生以很高的兴致投入到学习中。

三、利用网络课件

不难发现,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不少课文中,或叙述了生动的故事,或描写了美妙的景色,我认为此类课文可借助多媒体网络课件把精彩的画面或精彩的情节,通过现代声光电系统把学生带入身临其境的奇幻境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就做了这样的导入设计: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川秀美,像一座大花园,而被称之为“甲天下”的桂林则是这个大花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那里的山是那么奇,那么险,那么秀;那里的水是那么清,那么绿,那么静。谁到了那儿,都会被那奇特的风景所陶醉,被那美妙的景色所感染。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走一走,看一看。随机把桂林山水的课件投影到大屏幕上,把学生“带“进了”桂林。这样导入,学生就会被桂林山水的神奇所吸引,同时也对桂林山水的主要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就会全身心进入课文描述的境界中去,投入到课文的阅读和景色的欣赏中去。

四、设计评书演播

在新课教学中就是要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事例利用评书的演说形式,可以激发他们求知的情趣。 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就可以这样设计:话说一个漂亮的小女孩,长长的金黄头发,大大的眼睛,有一副善良的心,从小没有了妈妈,天天靠在街头卖火柴维持生活,可谓艰苦至极。这不,又到了大年夜,天冷极了,还下着雪,富人们家家户户围在火炉旁欢度新年,却没有人买她的火柴。此刻天已经黑了,可她还在街上走着,走着……。悲沧的说书道出了与主人公命运相关的故事,激发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和对主人公的同情,从而促使学生急不可待地去读书,去了解。

五、引入音乐视听

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调动学生情绪,并能克服紧张心理,活跃课堂气氛。因此,我们播放与本课有关的音乐而导入新课,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时,借助多媒体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并再现同学们在湖面划船、放声高歌的画面让学生欣赏,然后提出问题:你们喜欢这首曲子吗?作曲家乔羽为什么要写这首动听的曲子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然后板书课题《让我们荡起双桨》。就这样利用音乐导入新课,同学们便自然而双轻松愉快地进入了学习新课的角色。

六、借用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