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问题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问题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问题分析

教育问题分析范文1

【关键词】幼儿教育;教育问题;幼儿园

最近几年,各大幼儿园不仅重视自身的环境建设,同时普遍关注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以及相关的智力开发,根据每个幼儿的具体情况,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将教育行为融入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可是这个过程还存在很多问题,其重点体现在几个层面。

一、有智力开发超前的问题

幼儿阶段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阶段。科学引导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其中开发幼儿的智力更是家长非常关注的内容,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可是在针对幼儿进行智力开发的时候,需要具体关注到每个幼儿的身心状况是否符合他们自身的需求。倘若过分进行超前教育,反而使得幼儿不适应,不能达到很好的智力开发效果,造成幼儿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出现厌学现象。部分幼儿园直接开设了小学课程班,设置了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并且配套建设了相关的学科技能班等,要求幼儿提早学习读写算等技能。但是,对于幼儿来讲,对其进行小学授课已经严重超出了其心理接受范围,由于幼儿的记忆力不足,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即便存在一定的效果,可是当幼儿进入小学的时候,他们会失去对该阶段学习内容的新鲜感,会滋生上课开小差等不良学习习惯。部分幼儿园的教学方式比较呆板。如使用的授课方式是直接灌输式,而且偏重文字,很少借助丰富多彩的图案或者色彩进行辅助教学,不懂得如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更不懂得借助游戏的方式,增添幼儿学习的乐趣等,上述幼儿园状况在偏远的山区较为普遍。

二、幼儿的教育形式陈旧

通常能够将人的心理划分成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叙事性思维,另一种是例证性思维,前者需要借助相关情境产生,展示的是人际上的各种场景,是针对真实环境的一种描绘。后者侧重从哲学以及逻辑学等层面进行思考问题,不受具体情境的影响。针对幼儿来讲,他们的思维实质是叙事性思维,需要依靠相关情感进行引导的,相比逻辑性,情境性能够给幼儿产生更为有效的影响。很长一段时间,幼儿教育大都偏重孤立的讲授方式,逼迫幼儿不得不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造成很多幼儿出现早熟现象,产生的问题就是影响很多幼儿创造力的发挥,乃至出现厌学心理,严重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所以,幼儿时期,需要根据幼儿的心理状况,合理地进行思维的引导,不能只关注逻辑性的教育。能够合理地借助丰富的寓言、图案等吸引幼儿的学习兴趣。

三、忽视对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

解决好幼儿出现的自负问题,幼儿会有过分评估自身的能力情况。如在班上经常会有部分幼儿,由于擅长某个领域时常受到老师赞扬,就表现出目中无人的状态。对于这种现象,老师可以借助讲故事的方式,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让其懂得每个人都有其长处,在生活或者学习中需要学会取长补短。并教育幼儿“不管自己在哪方面做得比别人好,还是生活条件比别人优越,都不能瞧不起别人,不可以骄傲自满”。逐步让幼儿们懂得“虚心使人进步”的道理。克服自卑心理:自卑的幼儿总是不相信自己。教师对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如幼儿的爸爸是火车司机,教师可以说我们有空去坐你爸爸开的火车,幼儿就会非常高兴,并树立自信。消除嫉妒心理:有的幼儿看到别人取得成绩或获得进步时,心理就不平衡。这时,幼儿更需要老师的关怀和帮助,找出容易产生嫉妒心理的各种因素,及时发现并制止嫉妒心理的萌芽。

四、忽视对幼儿体能的训练和自理能力的培养

很多幼儿园在幼儿基本生活能力以及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方面存在很大缺陷。表现出很多幼儿已经认得很多字,美术作品还获过奖,可是在幼儿园已经接受三年教育的幼儿仍旧不会使用筷子。上述种种问题都证明中国的幼儿教育在体能的训练和自理能力的培养上做得还不够。

五、存在品德教育知识化的现象

教育问题分析范文2

关键词:中职;法制教育;对策

一、目前中职法制教育的特点

普遍来说,中职学校的青少年年龄多数为15岁到18岁之间,处于敏感期,他们的心智发展并不完善,自身的辩知能力很差,心理不够成熟,并且一部分学生不爱学习,自卑,不爱劳动甚至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无法自拔,这些孩子极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在教学生活管理方面,中职学校与普通中学相比管理上比较宽松,社会交往、网络普及的影响程度也大些,这都会使中职学校学生法制教育方面出现问题,而目前,我国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的现象呈上升趋势,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对于法制教育相关的问题进行积极解决显得格外重要,刻不容缓,所以我们说分析解决中职法制教育问题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整个社会的法制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目前中职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法制教育与社会教育没有密切的联系

从目前的中职法制教育来看,大多数还是仅仅依靠国家的宏观法制法规来作为基础,缺乏对于细节性、实际性的运用了解,也就直接导致了当前条件下,中职法制教育存在着学生对于法律知识了解不透彻,实践过程中不能够随机应变,灵活运用的问题。并且法制教育的讲解过程中,往往还是采用着传统的教育方式,缺乏必要的实践活动以及对实际案例的分析,仅仅是以理论为主的单一化、狭隘化的教育,这样很难促进中职法制教育工作的开展,更不可能真正为整个社会创造更高价值的技术型优秀人才。

(二)中职法制教育过程中缺乏人性化的教育

首先,法制社会是“以人为本”为基础的社会价值的体现,所以我们说在中职法制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和理念。在整个中职法制教育过程中,教师为了教育而教育的理念是不科学的。在教学中,教师的教育模式和方法直接关系到中职生自身对于法律知识的理解程度,而平时的教学中老师过多的忽略了那些对于学生不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方法,仅仅采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进行传授,过多的照本宣科,照搬书本知识的现象成为了一种固定的框架知识结构,很难有所变化,这样的教育模式过于单一,不能达到与学生的共鸣。

其次,对于中职法制教育,学生积极性不高,没有兴趣,无法真正融入到法制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法制教育对于中职生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于法制教育的积极性,这更是困扰着整个中职法制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只有解决这样的困局,才能够进一步发展我们的法制教育工作,才能够发挥中职法制教育的重大作用。

三、中职法制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

(一)中职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很大

我国处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阶段,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思想也有了不同的改变和冲击,一些领域的道德规范就有了新的变化,特备是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滋长等社会上各种消极的情绪和现象都会以不同的形式反映到教育领域,特别是对于学校学生的影响更为严重,而本身与大学生相比,离家的年龄更是偏低,心智不成熟,对于社会整体的分辨能力还是很低,所以就更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

(二)家庭对于中职生法制教育重视程度不高

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不良的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教育都要对于青少年负有一定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例如单亲家庭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难以估计得后果,家长的粗暴教育会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强。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永不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只能是对学生造成负面的教育,让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方面受到了严重的误导和不良的影响,而不良的道德影响直接导致了后期对于法制教育遗失的缺乏,也就出现了中职法制教育过程中的一些列问题。

(三)中职学校的法制教育存在一些误区

就目前来看,中职学校的法制教育仍存在着很多的误区,他们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中职学校目前仍存在着“重技能,轻德育”的现象,他们仅仅类似于生产产品一样的培养的学生,就完全忽略了中职法制教育的根本问题,甚至有些中职学校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而象征性的设置法制教育课程;而与此同时,中职学校对于学生的法制教育方式、方法过于简单化,真正的法制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开设法律课程,进行法律报告演说,这样的流于形式,生硬的传授方式,学生难以接受,造成了中职法制教育的效果不大,同时一般的中职法律教育课程没有专业的教师人才,更没有相应的法制教育机构和制度,而这就直接导致了相关的中职学校缺乏统一、有效、完整的管理。

四、中职法制教育问题的相关对策

(一)中职法制教育需要各方的共同支持

对于目前正处于人生关键阶段的中职学生来说,自身的法制知识基础就很薄弱,这与中职生从小的生长环境和自身素质有直接关系,很多中职学校仅仅依靠相关部门进行相关的宣传,这样的狭隘的教育方式使中职生所接受的都是不全面的法制教育,所以我们需要更多方的支持,不仅包括整个社会对于法制法规的宣传和影响,还包括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的法律教育的渗透和积极引导,这样能够更好的培养我们中职生的法律意识,这对学生都是具有极其积极的作用。

(二)积极加强教师自身法律意识的培养

教育问题分析范文3

一、关于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

1.请您介绍一下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状况。

答: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政府提出到20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0余年来,中国政府始终坚持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制定一系列重大方针和政策大力推进“普九”目标的实现。截至2000年年底,全国实现了中国政府提出的“普九”目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40%左右提高到85%,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从1990年的97.8%提高到99.1%,初中毛入学率从1990年的66.7%提高到85%以上,2002年更是达到92%。据2000年在巴西召开的9个发展中人口大国教育部长会议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小学入学率、初中入学率均位于9个国家的前列。

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快义务教育的发展,包括调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全面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新体制;加大政府财政对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落实税费改革中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有关政策,“三保”(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工作初见成效,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得到改善;积极扶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采取措施减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杂费、书本费和寄宿费等。

但是,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原因,我国的义务教育也面临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我国义务教育总体水平低、基础薄弱、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十分突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全国还有400多个县尚未“普九”,一些已经“普九”的农村地区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亟待改善,巩固提高的任务十分繁重。中小学教师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经费投入尚不能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等。

2.现在中国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差距,国家将如何缩小这些差距?

答:根据国务院近期召开的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和下发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精神,国家将从以下五个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发展农村和西部贫困落后地区的义务教育:一是从2003年开始,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西部地区“两基”攻坚任务,使西部地区“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已经实现“两基”目标的地区特别是中部和西部地区,进一步巩固成果、提高质量。经过不懈努力,力争到2010年在全国实现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目标。二是进一步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规范的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三是进一步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合理流动,引导和鼓励具有相应教师资格人员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四是积极推进农村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认真组织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五是大力开展“两帮扶”(帮扶中西部贫困地区、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在继续实施教育对口支援“两个工程”(“东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和“大中城市学校对口支援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贫困地区学校工程”)的同时,建立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对口支援西部地区贫困县、大中城市对口支援本省(区、市)贫困县制度,并广泛动员和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学,整体推进受援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

3.现在大中城市义务教育阶段仍存在着一定数量的薄弱学校,社会各界对如何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十分关注。请您谈谈这方面的工作情况。

答: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很多大中城市义务教育阶段还存在一些薄弱学校。为解决这个问题,当前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大中城市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尽快使薄弱学校达到各地的办学标准。同时要从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改善生源质量、完善教育教学评估机制、调整学校布局等方面全面加强薄弱学校建设。(2)各级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薄弱学校建设工作的领导,要从当地教育、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制定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的规划和年度工作目标,提出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的办法和措施,尽快改造薄弱学校。(3)各地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薄弱学校建设的督导检查工作,并把这项工作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4)各级人民政府要在解决薄弱学校问题的同时,积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人民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5)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要保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试就近入学,小学、初中不得以考试的方式择优选拔新生。各类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较高、社会声誉较好的公办中小学和幼儿园不得改为民办或以改制为名实行高收费。

4.成人扫盲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请您谈谈我国扫盲教育的进展、个人脱盲标准和促进妇女扫盲工作的情况。

答:1990年国际扫盲年以来,中国政府积极推动扫盲教育的发展,兑现在《世界全民教育宣言》中的承诺,努力实现将文盲率在1990年的水平上降低一半的要求。1993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到2000年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即将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根据1990年、2000年两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盲(15岁以上)数量从18200万人减少到8500万人,盲率从22.23%降低到8.72%;青壮年(15-50岁)文盲人数从6171万人降到2044万人,青壮年文盲率从10.34%降到5%以下,实现了我国政府提出的到2000年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也实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全民教育宣言》中将文盲率降低一半的要求。为此,我国许多地区或单位也荣获了“娜杰达·克·克鲁普斯卡娅奖”、“野间扫盲奖”、“世宗国王奖”等国际扫盲奖励和荣誉,充分反映了我国扫盲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世界扫盲行动作出了重要贡献。2003年9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局(UIS)公布了全球过去10年扫盲最新统计数据并指出:在所统计的40个国家中,中国在扫盲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绩最大。

关于个人的脱盲标准,根据城镇和农村生产、生活的需要,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和科学测算后制订的标准是:企业和事业单位职工、城镇居民识2000个汉字,农民识1500个汉字,能够看懂浅显通俗的报刊、文章,能够记简单的账目,能够书写简单的应用文。

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妇女扫盲工作。教育部和全国妇联共同开展了“巾帼扫盲行动”,设立了“巾帼扫盲奖”,在农村广泛开展了妇女“学文化、学技术”活动,使妇女文盲率大幅度下降。1990—2002年全国脱盲的5040万人中,有62%是妇女。成人妇女文盲人数由1990年的15900万人降到2000年的6181万人,妇女文盲率由1990年的32%降到2000年13.5%,10年间下降了一半以上。男女文盲率差别由1990年的19个百分点缩小到2000年8.5个百分点。青壮年妇女文盲数量由1990年的4443万人降低到2000年的1503万人,青壮年文盲率由1990年的14.78%降到2000年的4.21%,妇女文盲下降的幅度超过了全国文盲平均下降的幅度。为进一步扫除妇女文盲,国家将把妇女扫盲教育作为全国扫盲工作的重点,推动各地积极实施妇女扫盲项目;在课程改革中以妇女学习为重点,确定适合妇女需求的内容、课程;国家新增的扫盲奖励经费重点奖励扫除妇女文盲先进地区;注意选聘妇女扫盲教师;实行扫盲工作责任制,把妇女扫盲任务落实到村,落实到人。事实上,目前中国的扫盲教育对象大多数是妇女,所有的措施都是围绕这一需求制订的。

5.民办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的共同发展?

答: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民办教育有了长足的进展。各级各类民办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比重逐渐增大,民办教育的质量也不断提高。民办教育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民办教育的发展为群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的教育机会。尽管如此,从总体看,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来看,公办学校由于发展历史较长,仍处于强势地位。但是,随着近年民办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质量的逐步提高,特别是法制与政策环境的不断完善,民办学校的国民学校待遇和平等地位不断提高。为了形成公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社会环境,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政策措施。

教育问题分析范文4

(一)生态道德内涵

有学者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之所以具有道德意义,是因为这种关系最终反映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1]人类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迫切需要思想武器——生态道德的辅助。生态道德就是把人类的道德认识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扩延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充分认识自然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权利的基础上,增强人对自然的责任感和义务。[2]因此,概括地说,生态道德是将生态伦理思想付诸实践的主体思想素质和精神评价机制。『3]

(二)重新定义

1.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定义——价值观转变

生态道德作为一种新的道德观,首先体现在它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定义上。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心和研究的重点,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也发生变化,人类社会环境道德观也处在在不断的演变中,有学者认为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社会环境道德价值观发展于工业革命前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社会环境道德价值观形成于工业社会中;生态系统协调环境道德价值观则形成于后工业社会中[4】。早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即人类对自然拥有利用、改造和掠夺等等全部的权利,人类主宰和掌控自然。是自然的主人。在这种认识的指引下。自然成为人类可以任意索取资源的场所,环境恶化和资源枯竭等问题开始出现。现在人类开始认识到这样的观念是不对,意识到人类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只有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才能使其发挥正常的功能和作用,自然才不会报复人类。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人类还是摆脱不了人类作为主体的狭隘,仍然按照有益于本身发展的方向进行生产、生活实践。而生态道德强调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犹如人与人之间是一种伦理关系,应该是相互尊敬、相互平等的。自然除了有为人类提供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价值外,本身还拥有内在价值,自然不是依附于人类的附属品,它具有独立性,拥有不可漠视和剥夺的权利。生态道德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定义,有助于人类转变狭隘的价值观,确立人与自然之间存在伦理关系。

2.人类道德范畴的扩大——行为得到监督

人与自然之间伦理关系的确定是对传统伦理关系的重要补充。要求人类在同自然生态环境的互动中应该要承担道德责任和义务。道德是指人类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与规范,是对人对人、人对社会行为正当与否的判断。生态道德将道德关系从人与人、人与社会扩大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直至人与自然,[21使得人类道德范畴得到扩大。道德最重要的社会功能就是调节,实现该功能可通过多种方式,如评价就是一个重要方式,道德行为通常会受到社会大众的监督。因此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纳入人类道德范畴,就意味着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行为也会得到全社会的评价,当个人行为受到集体共同监督,大家互相约束,那么行为规范也更容易实现。假如上述得以实现,那么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禁止乱砍伐树木会像禁止乱扔垃圾一样成为人们文明行为规范里普通的一条。

3.人类道德境界的升华——伸张环境正义

生态伦理学认为,所谓的“环境正义”是指人类社会在处理环境问题时,各群体、区域、族群、民族、国家之间应承诺的权利与义务的公平对等。[5】“环境正义”强调不同环境利益主体之间在环境保护义务分配上的公正与公平。伸张环境正义是人类道德境界的升华,它的提出有助于调适人类生态环境保护中权利与义务分配不公现象,促进人类本身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这里主要讨论代内两个层面的环境正义: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间的环境正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环境正义。

(1)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

环境权利弱势群体和强势群体是由于环境保护的义务责任分配不公平所产生的。强势群体由于拥有更多的财力、权利或社会机会利用资源,对生态环境产生更多的影响。但目前的部分强势群体利用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责任主体难以判断,或投机取巧甚至触犯法律使得承担的义务与他们获得利益极不成比例。弱势群体是指在环境资源权益和义务分配中受到不平等待遇的社会人群,他们往往被迫要共同或是承担更大部分强势群体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学者开始关注农民环境权利,目前由于社会对城市和农村的环境关注度的差异,大量污染企业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对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和农民环境权益都产生极大的影响【6]。随着社会对环境弱势群体的关心度的提高,将来对不同环境利益主体的研究也将越来越细化。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目前生态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的特征表现为全球化,如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臭氧层问题等受到全球的关注。环境问题的全球化,使得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环境公正问题成为国际关注焦点。国家环境公正要求一国在满足自身社会、经济发展等的环境资源需求。应该建立在不损害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环境利益前提下。实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公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做出对未来发展的承诺。

二、生态道德教育主要问题剖析

(一)受众群体狭小

生态道德教育主要以学校为教育载体,开展教育范围较小。受众群体以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居多,社会主要劳动力接受到生态道德教育的机会和途径较少,但对社会生产群体的生态道德教育有其重要意义。目前中国处于重要的转型发展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及促进提升经济发展效益和质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题之一,发展观念急需转变,而生态道德教育有助于从三个方面促进转变发展理念。1)在以往的生产活动中,重点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考虑甚少,生态道德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多加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促进更多低能耗、低污染和高效益的新兴产业的发展。2)生态道德教育扩大了人类道德范畴,把人对自然的行为列入社会道德范围,通过社会舆论实现对生产者生产活动的监督。3)生态道德教育有助于人类道德境界的升华,培养生产者环境正义感,减少因为生产导致污染而引起社会成员间的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因此,转型时期社会生产群体的生态道德教育尤其重要,拓宽受众群体。不仅仅局限在学校的学生教育成为新时期生态道德教育需要面对的问题之一。

(二)学校教育存在局限性上述提及,学校是目前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载体,但是在学校开展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表现为教育流于形式,深度不足。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对生态道德教育重视不足。与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相比,生态道德教育属于更深入的思想教育,受教育者需要有更高层次的思想认识,这就要求学校在开展教育过程中,需要建立在以往的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上,由浅入深,传达生态道德精髓,并结合实践活动,促进受教育者生态道德理念的树立。但是目前较多学校的教育更多仅仅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没有对生态道德进行全面和深入的解析。其次,学校生态道德教育资源有限,目前还没有适用于学校生态道德教育的专门教材,学校相关教材中关于生态道德的内容单薄,未成体系。再次,学校相关实践活动较少,大部分学生参与过程中更多是寻求活动乐趣。而对于活动的意义知之甚少。

(三)社会推广教育力度不足生态道德教育以实现生态道德价值观的内化和生态道德行为的外化为目的,教育对象是全社会公众。目前生态道德在全社会的推广教育力度还不足,公众对生态道德的认知很有限,但公众在社会生活中,行为涉及面广、影响大。以公众消费为例,良好的绿色消费习惯对促进社会经济转型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生态道德有助于促进公众对绿色消费的理解和行为的养成。目前生态道德在全社会的教育只是在日常环境保护宣传中略有涉及,还不成规模和体系。因此加强社会推广教育也是生态道德教育需要重视的问题之一。

三、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的途径

针对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受众群体狭小、学校教育存在局限性及社会推广力度不足,本文认为应该从下面三条途径加强生态道德教育。

(一)抓住社会转型发展机遇,普及生态道德理念

目前中国处于社会发展转型阶段,发展理念和思路都在发生转变。十七大把“生态文明”写入,并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把握社会转型发展机遇.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中普及生态道德理念,重点开拓社会劳动群体成为生态道德教育受众群体,是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首先借助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契机,经济由粗放、直线型向集约、循环型增长方式转变中,在整个社会日渐重视生产对自然环境影响的氛围中及时对生产劳动者宣扬生态道德理念。其次。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趁低碳产业、绿色产业等新兴产业日渐勃发之势,在新兴行业发展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二)完善学校教育

学校是各种教育的主场地。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关键要完善学校教育,应从以下三方面人手:1)建设生态绿色学校。主要表现为学校硬件设施建设的生态化,营造校园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生态道德教育提供良好氛围。2)师资力量的组建。生态道德教育首先要从教育者抓起,教育者要从心里认同、接受、吸收、赞扬、推崇生态道德精神,才能在传播教育过程中,真正做到言传身教。3)生态道德教育工作的具体落实。包括生态道德教育与现有德育课程相融合,加快生态道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开展生动的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生态道德行为的养成。

教育问题分析范文5

关键词:棍棒教育

在实际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的人得到了欣慰和满足,将子女培养成为杰出的人才;而有的人却未能实现所期望的目标,留下了许多遗憾。实际上,教育和世界上许多其他事情一样,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技巧。整个教育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父母必须根据孩子的特点、规律和方法进行培养,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而一些父母在这个过程中,由于采用方法不得当,比如一犯错误就对孩子拳脚相加,反而使孩子产生叛逆心理。棍棒教育所带来的影响,离教育的初衷已经远之又远了。

一、棍棒教育概念及其理论

所谓的棍棒教育,是一种传统的、封闭的、陈旧的、教育方法,也是一种严厉惩罚式的教育方法。它的表现方式是态度生硬、语言粗暴,随便的打骂孩子。

父母采用棍棒教育无非就是表达一种心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父母打孩子的心态和展示打骂孩子的不良后果;然后从实用性和科学性两大角度教父母“不打不骂教出优秀孩子的方法”,并且贴心地为父母们奉上“与孩子和平共处10项的基本原则”;最后为父母提供解决最头疼的孩子“欠揍行为”全攻略。

二、棍棒教育的主要问题

孩子的教育是一场马拉松式的长跑,父母的爱心和智慧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最好的考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很多急功近利的父母把“棍棒教育”看成灵丹妙药,他们只看到了将孩子“打一顿”之后的表面效果,却忽视了这种教育带给孩子一生的巨大负面影响。

或许有人会说:棍棒教育能有什么问题呢,打他就是要让他好好学习,不再敢贪玩等等之类。例如:

有家小孩子**拿东西摔,父母为制止这种错误行为,而对其进行惩罚性教育,打小孩子手心等,之后,**不会再拿东西摔了。

你看,**在这样的教育下不是改过来了,可是父母们有没有想过,我们是要让孩子爱学习,而不是为了让孩子讨厌学习。在学习上越惩罚,可能在短期内孩子的确变乖了,可是孩子们的内心却是极度讨厌。

(一)这是一种严厉惩罚式的教育,往往会造成子女的胆怯、懦弱、退缩、自卑的心理行为。使孩子变的无精打采、心神不定、自卑自闭,不敢与人交往,尚失了自信心、上进心。

(二)这种严厉惩罚式的教育,往往也让孩子受家长的影响,形成粗暴、野蛮、蛮横不讲理的个性。甚至对他人有了暴力行为。影响了孩子良好性格的发展。

(三)在这种严厉惩罚式的教育中,孩子为了躲过暴打,用敌对和说谎的行为对付欺骗家长,造成孩子不良品格的滋生。

(四)在这种严厉惩罚式的环境中,孩子感到冷漠、孤独、无助,没有温暖,没有安全感。使孩子心理压抑、扭曲,这种忧郁的心理会造成孩子的犯罪和自杀,产生了社会、家庭的悲剧。

三、应对棍棒教育应采取有效的对策

(一)培养孩子兴趣

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无非就是不敢兴趣,原因有:1、不喜欢老师;2、经常受到学习上的惩罚;3、家庭因素。

教育问题分析范文6

一、为什么幼儿园会存在安全教育问题

1.思想上不重视

我们处于一个特殊的时代,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又由于我们处于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家长过分的注重对孩子的智力开发,所以幼儿园,也顺应时代的要求,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幼儿的知识学习上来,比如:学习英语、学习识字、学习舞蹈、学习音乐,等等。但是,却忽视了对孩子们的安全教育,导致幼儿处于一个危险的环境中。

2.缺乏了解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幼儿有特定的心理特点,一般情况下,0~3岁的幼儿开始了初级的思维,是一种直接性的动作思维。3~5岁开始了形象思维。5~6岁开始了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所以,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以及相应的思维发展特点,我们要善于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加上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良好的安全教育效果。

3.监督机制不健全

幼儿园有严格的教育工作规程,教师们应该认真遵守,但是幼儿没有对教师的行为进行监督。所以,也就没有对幼儿园教师的评价,更没有对幼儿教育的评价,评价应该针对幼儿园活动的计划、过程及结果做出准确的有价值的判断。人们一直认为,在幼儿园幼儿能吃饱、玩好就可以了,往往会忽视对课程教育的评价,所以没有这些监督,安全问题肯定会存在。

二、实现幼儿园安全教育的对策

1.培养幼儿教师的责任感

幼儿教育的性质决定了教师与园长既要有学前教育的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还要有对幼儿管理的责任心,要求教师在工作中既重视对孩子们的知识传授,还要时时处处关心孩子们的生活,包括他们的行为、言语等各个方面。本着为幼儿负责、为家长负责、为社会负责、为国家负责的心态进行教育工作。责任心首先是态度问题,对待孩子们的安全是否有一个认真的态度,是不管、不问,还是细心、周到,关心发现幼儿的一举一动,随时把危险排除掉,预防危险的发生。

2.安全教育活动要常抓不懈

幼儿在园内时间较为充足,我们可以多抽出点时间搞一些安全教育活动,针对幼儿经常可能发生的危险来组织,让他们认识危险事物有哪些,当遇到的时候采用什么方法来保护自己。通过安全教育主题活动,让幼儿不仅学会了安全的科学常识,还学会了自我保护。主题活动要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可以用故事会的问题,可以用音乐进行教育,更可以设置一定的游戏,通过孩子的参与游戏活动,学会发现安全问题,解决安全问题,也可以让幼儿背诵,诗歌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再如,可以开展饮食卫生为主题的安全活动,让幼儿认识哪些食物不能吃,如果饮食发生问题时应该怎么办,还要让幼儿养成一个良好的卫生习惯。还可开展“小小安全员”“保护自己办法多”等主题活动,让幼儿体验安全自救的方法与技能,增强安全防护意识。

3.适应现实需要,充实安全教育内容

结合季节特点增加安全教育内容。比如,春季是流感多发季,此时可以教育幼儿勤换衣、勤洗手、多吃蔬菜、不吃不洁净食物,多锻炼身体等。另外,结合突发事件增加安全教育内容。如,幼儿在厕所摔倒,教师应抓住教育时机,及时补充防摔倒教育。让幼儿回想哪些地方容易摔倒及如何避免摔倒,通过角色游戏重现摔倒情景,加深幼儿对摔倒的认识与体验,达到防摔倒的教育目的。

4.让幼儿有一个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

如果幼儿住在一个没有安全保障的幼儿园里,那么,安全问题随时可能会发生。所以,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比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安全问题更重要。安全教育应创设温馨的生活环境,通过形象、直观的教育,让孩子在生活中体验安全与危险差别。根据幼儿喜欢追跑、容易相撞等现象,引导幼儿思考活动时哪些地方有危险,贴上安全标记。因此,只有让幼儿与大自然接触才能锻炼健康的身体与坚强的意志。

参考文献:

[1]宋秋容.幼儿安全教育的途径[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1(7).

[2]郭友青.防患于未然:幼儿园安全教育不容忽视[J].山东教育,2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