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文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英语文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英语文章

大学英语文章范文1

【关键词】大学英语 跨文化交际障碍 应对策略

一、引言

伴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的与世界各国的往来日益增多,跨文化交流的也成了现在英语教学的主要研究问题,大学英语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增加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世界各国的文化的了解。因此大学英语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教学一些英语的基本“听”、“说”、“读”、“写”之外,还应该教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但是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只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英语,使学生的英语成绩有所提高,但是英语教师并没有教给学生如何跟一个外国人交流,即使是一些大学拥有自己的外语教师或者国外交换生,学生也不懂得如何运用机会与外国人进行交流。

二、当前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存在的障碍

1.英汉文化差异。由于所处的生活环境、地理位置不同,各个民族之间存在的差异也是非常巨大的。这也就使得英汉之间的文化存在着各自的特色:中国文化比较尊重优秀的历史文化,由于中国人被誉为礼仪之邦,因此我国对礼仪非常讲究,有着尊老爱幼的民族传统,凡是都讲究长幼有序。在称呼上面也是非常的讲究,导致汉语中的对亲戚的称呼有很多,分为有血缘关系称呼为“堂”,姻亲关系的称呼为“表”并且不可直呼长辈名讳,但是西方的语言中用来称呼亲戚的词语则显得比较笼统,不像我国分的那么细致。

2.价值观念不同。按照我国的传统来看,无论是处理什么事请,都是以长辈或者领导的决定为主,并且不可直接质疑。而西方人则表现的个性张扬,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西方然之间没有投桃报李之说,对于西方人来说送礼物只是为了表示双方之间的友好感情,所以礼物都不是很贵重的东西,并且西方人收到礼物一般都会当面拆开,显示迫不及待的想看看受到的礼物是什么?而中国则不一样,中国收到的礼物一般是为了满足朋友的需要,并且是较为贵重的礼物,并且中国人受到礼物都不会在客人的面前拆开,因为这样会表示对客人的不尊重。

3.教育方式存在差异。我国的教育是比较封闭,在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我国的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在学校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学习上。而西方国家则不一样,西方国家的学生有很多的学生都是在实践中学习,从小就培养学生的求知能力,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这也就在造成了西方国家的学生敢于和任何人交流,而我国的学生在与西方人交流的时候会很紧张,产生交际障碍。

三、大学英语如何做到跨文化交际

1.介绍相关文化背景,进行英语和汉语之间的比较。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是一种英语教学密切相关的教学,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提出相关文化教学,让学生理解别国的文化特色,以及别国的文化交流背景,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英语。例如: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结合西方国家的文化习俗,自己设定一个教学案例,在教会学生英语的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西方的文化习俗。

2.介绍词汇的文化内涵。对于学习英语和学习中文不一样,英语中有很多的词汇词义一样,但是不同的词汇用法去不相同,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学生学习英语会感觉很困难的原因[3]。因此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不仅要掌握英语词汇的词义和结构意义,还要掌握其文化内涵、用法,否则很容易在交流的过程中因为词汇用错地方,造成表达的意思和想要表达的意思不相符,就使得对方产生误解。例如:this和that这两个单词意思翻译成汉语之后基本一样,但是在英语里面根据实际的情况不同,选择的用法也不一样。因此,在学习英语的过程注意英语词汇的用法。

3.重视非语言交际的影响。在进行英语交流的过程中,再很多特定的情况下可以用非语言来进行交流,虽然不用语言来进行交流。但是,在实际交流的过程中却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些特定的非语言在特定的情况下往往代表着特定的含义,例如:在上课的路上遇到一个国外留学生,只见到对方抬起手指了指手表,这就表示时间不多了,即使不用语言进行交流双方也可以达成共识,长期以来拉近双方的距离,为双方的之间进一步的交流做好准备。

四、结语

总之,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当前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交际日益频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在我国的教育中,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在平常生活中然学生参与交际活动。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慧.商务活动中英文口译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及对策分析[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2012.12(10):166-167.

大学英语文章范文2

关键词:大学英语;母语文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7-0011-02

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正在面临着进行现代化的改造与渗透。用英语向其他国家的人民传递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文化精神,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走近中国,这是我国文化与其他文化交融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必须承担的基本使命。可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过于强大的目的语教学遮蔽了母语文化的理解与传播,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双向交际和对话远远没有实现。这种一边倒的母语文化“失语”现象现在已经成为阻碍大学英语有效性的重要问题。

一、大学英语教学母语文化弱势根源解析

(一)大学英语教材:母语文化内容缺席

总体而言,在大学阶段,大学外语教材内容以英语国家的文化为背景居多,本土文化内容涉猎甚少,造成母语文化内容的缺席,且教材体例编排还是以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为根本指导思想。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所使用的英语教材有三套,它们分别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新编大学英语》和《新视野大学英语》及上海外语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全新版大学英语》等。这三套教材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课文所选取的内容大多来自欧美国家的报纸杂志,从政治、经济、文化、日常生活到教育等各个领域。因为要顾及英语的原汁原味,西方文化的色彩过于浓郁,处处流露着西方文化的气息。至于我国的母语文化,则很少或根本就没有涉猎到。所以,以此教材为载体,学生很难从中学习到我国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和领悟,并且学生们鲜有专门的母语文化的辞典供学生查阅有关中国文化的专业阐释。许多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英美文化的传递而忽视了母语文化的传播,这就导致绝大部分学生将英美文化作为文化学习的主体,造成英语表述中本国文化的“失语”。新形势下,国际上希望能通过英语这一媒介来了解和走进中国。但是,如果大学英语教学最终无法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文化,那么,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可能会更加困难。

(二)大学英语教师:母语文化能力缺失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不但是教学的主体,同时也是中国母语文化的重要输出媒介。但是,目前我国的大部分英语教师是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环境下成长和培育的,其自身的母语文化能力还难以承担起这一职责。多数大学英语教师没有系统修习中国文化,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或一知半解,或属于中国式英语;教师的目的语文化知识来自书本知识而非实际生活或实际感知,这种间接的文化知识在认知及情感层面是有缺陷的。国内大部分教师鲜有机会到目的语文化国家长期留学、定居或交流,对其文化的理解、领悟及认知在交际策略、经验的积累及应变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概言之,教师文化能力的弱势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文化的领悟能力的低下,对本国母语文化的认同感降低。缺失文化素养的大学英语教师,其教学中心必然地聚焦于英语的知识点讲授,使教学游离于文化层面而演变成为一种单纯地注重语法结构和功能的“语言教学”,当然地无法从整体视角去解读语言点背后的文化内涵,这就使得英语教学内容变得日益干瘪而无趣。

(三)各类英语过级考试:母语文化缺位

尽管国家已经明确规定大学不再把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代表的各类考试作为学生毕业的前提,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受当前就业及进一步深造等因素的影响,仍有大部分学生将通过以四、六级英语考试为代表的各级各类英语过级考试视为是大学阶段英语学习的基本重心。例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英语考试证书仍然在很多高校成为保送研究生资格或者留校的根本指标。关键的问题是,国内包括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在内的各种英语级别考试无一例外地考查学生的词汇、语法、篇章结构分析、语音等等,并没有文化能力测试项目,尤其是有关母语文化方面的内容极度缺位。作为考试的指挥棒,这就迫使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必须将学习和教学的重点放在语言点的学习和讲解上,至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只能是退而求其次。

(四)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文化理念缺乏

在当前各类英语过级考试这根指挥棒指挥下,传统的“授―受”课堂教学模式依旧占据主流地位。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以英语语言点的解析与讲授为基础,而不是以文化的熏染与养成为基本目标。英语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花费大量时间讲解词汇、分析语言点、逐句翻译等语言点教学,那么,无疑学生是被动的知识容器,更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这不仅造成了目的语文化的传播与交际障碍,而且,也使得母语文化和目的语的对话难以成为现实。实践已经证明,传统的“授―受”教学模式是有缺陷的,至少在传播文化的理念上,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双向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且普遍存在于当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直接催生了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失语”现象。

二、加强和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母语文化的策略

(一)加强大学英语教材建设

英语教材是大学英语的基本资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和载体。针对当前大学英语教材母语文化过少的现实,教材编著者在编撰英语教材的时候,就应该有意识地将反映中国优秀文化的英语文章或者优秀译文收入阅读类教材之中;在编写听说类英语教材时,也应该考虑将一些以中国文化背景的听力或口语材料或话题收纳其中,让学生多读、多听和多说、多练这些涉猎到中国文化的材料,以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文化感知力尤其是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的能力。在编撰基本的学生用书教材时,可以考虑组织对中国文化有浓厚兴趣并且精通英语的教师来编写教材,这样知识点能够更加准确一些。由于固定的课时的限制,可以尝试采取以下三种途径来提升母语文化信息量:首先,在已有的外语教材中增加母语文化的比例;其次,可以考虑适当地开设以英语讲解母语文化的专题,并形成固定环节;第三,对本科生已经开设了跨文化交际类课程中加大中国文化讲解部分。此外,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中除了英文原版著作之外,也可以考虑增添一些汉语原创英译作品,如著名学者林语堂作品《吾国吾民》等;很多有关中国文化的经典书籍都已有英译本,如《中国文学概况》《红楼梦》等,这些都可以用来作为母语文化教学有价值的课外读本[1]。

(二)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的文化能力

教师的文化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成功的关键,同时,更是母语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所以,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的文化能力,有意识培养自身的母语文化意识,抓住一切机会向学生尽可能用英语表达有关中国文化现象的语言技巧,就成为培养学生母语文化能力的题中之意。因为只有教师自己掌握中国文化的精髓,才能更准确地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体系。一方面,可以通过进修或访学等方式或途径补上这一课,以弥补中国文化薄弱这一环节。同时,教师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和指导,共同提升文化素养;另一方面,教师在备课中,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和手段,尽可能发掘和探索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母语文化的背景和文化信息,并传递给学生。此外,教师也可以组织专题讲座或讨论会,要求学生课下查阅相关的母语文化资料,然后自己再为学生讲解和讨论,使学生在理解、体验和感悟东西方文化差异基础上,熟悉不同语言结构下文化意蕴和文化表达,在比较、鉴别和交流中,达成中西文化的认同与沟通[2]。总之,母语文化意识与理念是大学英语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都应该渗透和不可或缺的。

(三)推进母语文化导向的各类英语过级考试建设

改革英语应试体制不仅是一个事关方方面面的难题,而且在我国现有国情下,似乎也找不到一个更为合理和科学的方式来代替这种应试体制以彰显其功能。但是,至少,在不能从根本上变革英语应试体制前提下,逐步推进基于母语文化为导向的各类过级考试的建设,从形式到内容,积极、主动与合理地增加母语文化内容,从中发挥考试对文化交际能力所具有的引领作用,这是母语文化得以有效传播的重要的“指挥棒”。因此,为改变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失声”或弱势的态势,在各级各类英语考试中尤其是四、六级英语考试中适当增加有关中国文化考核内容,应该是激发英语教学传授母语文化的不错的动力机制。如今,英语四、六级口语测试已在全国普遍实行,在口语测试中增加有关中国文化的话题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

(四)变革传统教学模式,构建合作教学模式

积极变革传统教学模式,构建合作教学模式,是加强中西文化沟通和交流的有利形式。合作教学模式缘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它具体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本土教师与外籍教师共同承担课程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与对话是合作教学模式的基础,这是应对跨文化沟通已经成为国际交流的常态的一种有效做法。这种具有双重文化身份教师的有效合作,为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双重身份的文化中介者(bicultural mediator)提供便利条件。在合作教学模式中,目的语文化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更为原汁原味的英语表达方式,直接获取更形象、生动的目的语文化知识,弥补本土教师目的语文化知识的欠缺;借助外籍教师,本土教师与学生依据特定的语言环境, 可以大胆地、创造性地用英语表达中国独特的文化,传播真正的母语文化。因此,利用本土教师和外籍教师文化上的互补优势,合作教学模式既弥补了真实交流应有的“文化信息缺口”,又符合交际教学法的原则,为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曹威,陈海霞.母语文化教学:大学外语教学价值反思与策略[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8).

[2]刘学惠.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一种建构主义观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

收稿日期:2013-12-06

大学英语文章范文3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教育;跨文化交际;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中国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中国加入WTO,成为OPEC的重要成员国,以及2008年成功举办奥运会,中国已经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汉语热"现象也在国外悄然兴起。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深深吸引着很多外国友人来到中国,他们希望能够更多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然而,由于我国的大学文化教育长期存在着中西方文化教育失衡的现象,很多时候当大学生们需要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国独有的概念,如特色饮食、历史传说、节日习俗、或者"三纲五常"、"中庸之道"、"三个代表"等特有词汇的时候,由于对中国文化不甚了解,或是词汇不够而无法用恰当的英语表达中国文化,造成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或失败的例子屡见不鲜。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很多有识之士的重视,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从丛早在本世纪初就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中国文化失语症: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一文,将这一现象称为"中国失语症"1。他从一个侧面说明,当前的外语教学已经忽视了母语及母语文化教育,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必须予以纠正。

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中国文化教育的策略

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普遍以目的语输入为主,以介绍西方文化为主,很少涉及到中国文化及其表达,造成我国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屡屡出现母语文化失语现象。这是多年来我国外语教学只注重目的语文化教学而忽视母语文化教学的偏差所致,是我国外语教学的一大缺陷。随着人们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视,文化教学在外语教育中的重要性得到广泛认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是一举两得。首先,它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使它们真正实现面对面的对话;再者,使得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为我用,从此能够用英语言说中国文化,向西方宣传中国文化。那么,怎样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具体实施中国文化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教学大纲的完善与教材的编纂

英语教学效果和英语教学大纲的制定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课程要求》是各高等学校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制定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主要依据2。《课程要求》在确定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教学目标下,应加入关于中国文化教学的具体规定。使大学英语教学真正起到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作用。

目前的大学英语教材中,为了强调原汁原味和正确性,都是清一色的国外文章,外语教材"进口多,出口少",缺少表达中国文化词汇的输入。汪榕培(1991)提出,给中国学生编的教材不应该走极端,一段时间全是中国政治内容,一段时间全是洋货,理性的做法应该是融合英国国家和中国的文化精髓,开发适合中国特点、体现中国优秀文化和价值观的英语教材3。

(2)大学英语教师中国文化素养的培养

大学英语教师在中国文化的传播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不仅是语言的教授者,同时也是文化的传播着,是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者。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中文文化和英文文化修养,了解中国和外国的历史、地理、民族、宗教知识,具备广博的基础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了解中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能够欣赏并接纳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对文化具有洞察力、理解力和扬弃贯通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的输出,加强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同时要注意中国文化引入的重点、方式及份量教师一定要拿捏得当,应适合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

(3)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合理利用各类资源

除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外,对学生进行多元形式的文化输入。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语言地道的介绍中国文化的网站,布置学生阅读相关文章,在网络教学平台补充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词汇和句子表达,也可以发动学生寻找有关中国文化的英文文本、音频和视频材料,作为课前和课后任务,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介绍、演讲、讨论。此外,还可以聘请专家系统地讲解中国文化,开展英语沙龙,进行交流。学校还可以组织宣传中国文化的英语活动,比如增加有关中国文化题材的英语演讲比赛等。

(4)建立新型的测试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的英语考试一直以考查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五大语言能力为主要内容,这就误使学生认为学英语就是学语言。因此,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引导下,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把学习的注意力集中在语言上,而对语言所承载、所表述的文化内容却视而不见。因此,必须在教材、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改革目前的大学英语考试。充分利用考试的积极作用,因势利导。可以在考试中增加文化知识的考题,把目前大学英语考试中的作文试题与文化考试融为一体。或者要求学生写文化方面的小论文等等。在大学英语课程考试中加大中国文化知识考查的力度,使之与教材、教学改革形成一个完整而合理的链条,并最终有效地促进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国文化教育的完美融合,使我国的大学生既能吸收到西方的优秀文化,又能秉承我国的民族文化,并将之发扬光大,从而为中华名族的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语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和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单向的目的语文化导入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在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必须要加强中国文化的导入,把国外的先进思想、科技与方法引进来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把中国的文化介绍出去。为此,大学英语教学中要适当融入中国文化教育,将外语教学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建立适应本土文化,与世界文化接轨的全新教学模式和教材。外语教师要树立全面的中西方文化观,在教学中注意目的语和母语文化材料输入的平衡,重视提高学生用外语表达母语文化的能力,真正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双向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中国文化教育不仅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更会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有效的传播和弘扬。

注释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症: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汪榕培.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的[J].外国语学院学报(1),1991.

参考文献

大学英语文章范文4

关键词: 母语文化 目的语文化 大学英语教学 定位

我国外语教学已经从单纯对语言能力的培养发展到对交际能力的注重。从上世纪80年代初,对目的语文化的导入已成为我国外语教学界的共识,但自90年代以来,随着跨文化交际的不断深入,语言文化研究的广泛开展,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研究开始从单向的目的语文化的学习向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双向互动发展。但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都是围绕语言形式的教学,忽略文化教学,英语教学成了脱离语境的语言技能训练。近几年,外语教学对母语文化缺失现象的调查和对导入方法的原则等研究较受关注(张为民、朱红梅,2002;张兰,2003;张蓓、马兰,2004;袁芳,2006;崔刚,2009等)。本文结合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教学改革思路、对母语文化导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原则策略及具体方法进行探讨。

1.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中国文化失语”这一概念在外语教学中最早是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提出的,他在《“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光明日报》,2000:10(19))一文中指出:在与西方人交往过程中,许多青年学者,英语水平相当高,却始终显示不出来自古文化大国的学者应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一些学者也指出,目前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一味强调目的语文化的传授,而对中国文化及其表达方式的传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陈佑林,2003)。许多英语学习者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西方文化的语言工具,这是与外语教学的培养目标相背离的(陆薇,2003)。

根据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1-2),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在教育部2003年“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的工程”中曾明确指出,外语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只是学会一门“工具”,还是“传承中外优秀文化,增加人文和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项目组,2004)。

跨文化交际是来自不同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交际中两种文化的接触是不可避免的。成功的文化交际是发生在双方平等的基础上的,只有对本国的优秀文化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修养,才能谈得上理解他国文化。只有同时谙熟目的语、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母语文化,才有可能进行成功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外语界前辈王宗炎教授指出,跨文化交际是双向的交际,而不是单方面的。同样,外语教学既要导入西方文化,更要传播中国文化。

2.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的原则和途径

2.1文化平等性原则

文化的平等性是对各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的尊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本土文化不是要突出本土文化,而是要给学生提供了解和学习目的语文化的机会,同时传播中国文化,从而使学生更客观地认识和了解自身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培养多元文化意识。

2.2对比学习原则

在两种文化的对比学习中,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相互促进,目的语文化的学习加深对母语文化的理解,对母语文化的谙熟也有助于理解目的语文化,从而使学生在继承传统中汲取新的文化动力,培养正确对待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态度。

2.3适度原则

我国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大都凸显了对文化的重视。但基本承载的是目的语文化,对母语文化的编写寥寥无几。在指导性的学术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应在教材编写上适度安排体现母语文化的材料。

3.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的途径方法

3.1大学英语教师和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大部分英语教师的教学重点一直是语言知识点的讲解和目的语文化的渗透,而忽略了对中国文化知识的传播和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提高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素养,在教学实践中对比两种语言和文化,从而激发学生对两种文化的感性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并为传播中国文化作出积极努力。

3.2指导性的学术调查研究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那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授的内容、教授的方式等方面就需要学术领域的调查研究,以提供指导性的建议和做法,为相应教学要求的制定、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活动的进行提供科学的依据。

3.3教学要求的修订,相应教材的编写

现行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只是在“更高要求”阶段中规定学生“能翻译介绍中国国情或文化的文章”,所以,先从政策制定的层面上重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渗透问题是非常必要的。在此基础上,以大纲为指导,编写调整教材内容,适度加入与中国文化或中西文化对比的文章,将中国文化的渗透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

4.结语

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浩瀚如海。英国学者汤因比曾指出,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和墨家的仁爱、兼爱思想是医治现代社会文明病的良方。全球的中国文化热也充分证明了正受到世界的欢迎和尊重。英语作为70多个国家使用的官方或半官方语言自然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主要语言工具。如果中国学者不能用英语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本土文化,那么,中国文化“全球化”的步伐将大大减慢。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来说,语言能力的提高固然重要,但是保持自己的文化身份,提高人文修养和民族精神更不容忽视。如果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适当增加中国文化与文学的内容,增加比较学习,不但不会阻碍英语学习,反而会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其文化素质和修养。

参考文献:

[1]张蓓,马兰.关于大学英语教材的文化内容的调查研究[J].外语界,2004.4:60-66.

[2]陈佑林.中国高校外语教学中的几个误区[J].Sino-US English Teaching,2003.2:147.

[3]陆薇.文学与语言怎样相处――2003年外国文学年会座谈纪要[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2):147.

[4]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1:34-39.

[5]袁芳.试析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地位和作用[J].外语教学,2006.9:67-70.

[6]崔刚.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J].中国大学教学,2009.3:86-88.

大学英语文章范文5

高校中普遍都开设大学英语这门课程,但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时却将重点放在了对西方社会状况以及文化的介绍上,对中国文化介绍及传播的涉及少之又少。而这种忽略了母语的文化介绍和传播的现象,对于我国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时,不管是在课程的设置上还是在课程的讲授上,都要重视中国文化的渗透。

1 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性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有助于大学英语根本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要能够“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也就是说,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出能够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同时,伴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日益频繁,以及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升,加强和世界各国间的联系成为了我国实现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因此,我国急需各种各样的平台来实现我国与世界各国间的交流。可以说,大学英语教学就是这样一个平台,既可以使大学生通过对英语的学习掌握与外国人进行交流的技能与技能,还可以使大学生在与外国人交流的过程中将中国的文化进行弘扬。

由此可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既能增强我国文化在世界中的影响力,还能促进大学英语根本教学目标的实现。

1.2 有助于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不仅与我国大学生学习英语的规律相符合,也有助于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其中,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是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大学生在用英语口语与外国人进行交际时,要先有思想,然后才能言之有物,而且这一过程也是一种文化沟通的过程。只有对中国的文化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并能用英语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表达出来,才能使这一文化沟通过程继续,故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1.3 有助于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要“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其中,跨文化交际至少要包括英语文化和中国文化两个部分。

在英语文化教学中,如果只重视英语而忽视中国文化,很可能造成大学生认为中国文化不重要或是对英语文化产生媚外心理,从而让他们觉得我国不如外国,让他们产生交际的心理障碍,也不利于大学生对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而将中国文化渗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可以使大学生通过比较与借鉴而对中西文化的差异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从而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水平。

1.4 有助于大学生文化鉴别能力的提高

大学生对任何新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也很容易接受新事物。但是,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因而对新事物缺乏一定的鉴别能力。此时,在大学生学医异化文化时,若不进行合理的引导,很可能会造成他们盲目地全盘接受西方文化中行为规范、价值观和道德观,而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则逐渐疏远甚至遗忘。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可以加深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提高其对文化的鉴别能力,从而能够客观而辩证地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1.5 有助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可以将大学英语教学转转化成弘扬中国文化的工具。通过大学英语教学,大学生可以对我国的文化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自觉地对我国的文化进行继承与传播。

2 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的可行性

中国文化能够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是有一定的条件支持的,具体有以下两个条件。一是社会环境条件的支持。当前,中国文化已经迎来了其发展的大好时期,正昂首阔步地走向世界。这无疑为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大环境。二是物质经济条件的支持。当前,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为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经济条件。

3 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的策略

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并不是盲目的,而是需要有一定的策略。

3.1 从政策层面重视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我国有着非常明显的行政管理特征,因而制定明确的政策来规定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渗透中国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3.2 完善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渗透的内容

要实现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合理与有效渗透,首先需要对中国文化传授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将中国文化的重点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突现出来,然后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最为恰当的中国文化内容进行渗透。

3.3 在大学英语教学的教材中适当增加中国文化的内容

在编写新的大学英语教材时,要注意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调整,适当加入一些中国文化或是中西文化对比的文章,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大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同时加深其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并对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进行培养。

3.4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中国文化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时,要注意将中国文化的渗透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既要在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的传授中渗透中国文化知识,也要在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培养中渗透中国文化知识。

大学英语文章范文6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成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2

英语作为国际交往中的最为重要的交流与沟通工具,已经成为实际的世界通用语。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从传统的英语语言学教学到英语技能专项训练,再到重视跨文化交际,聚焦目的语文化,大量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不断推进,大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有很大的提升。然而,众多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对母语文化的作用却未予足够重视,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严重欠缺,母语文化知识及目的语文化知识严重失衡。很多大学生无法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元素,如:包子、清明节、中华名胜古迹名称、四大古典名著、儒家道家经典名称等等。许多有相当英文程度的中国青年学者,在与西人交往过程中,始终显示不出来自古文化大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当西方同行怀着敬意探询Confucianism/Taoism(儒/道)的真谛时,我们的学者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顾左右而言他。更有甚者,为数不少的中国学者不知令西方人也十分崇敬的孔夫子的英文译名是Confucius,还有人闹出把Mencius(孟子)奉为异国圣者而译为“门修斯”的笑话。

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曾公开质疑:“内地来的留学生ABC 很好,XYZ 也很好,也懂得美元、英镑,就是不太了解长城、黄河,不太了解文天祥、史可法,一点也不知道《史记》、《资治通鉴》,这种学生毕业出去以后能不能为中华民族服务?”90%的学生不知道如何翻译一些汉语里有而英语里没有的词语,如“素质教育(all round education),安居工程(housing project for low-income urban residents),实现小康目标(to achieve the goal of ensuring our people a relatively comfortable life)”。应当承认,目前大学文化教育存在着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教学失衡的现象。笔者通过调查研究,针对“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归纳了以下几点原因。

一、社会观念误导

改革开放后,接受西方文化成为中国社会的时尚,情人节送玫瑰,圣诞节比春节热闹,西方文化逐渐渗入到国人脑中。从上幼儿园的孩子到大学的天之骄子,国人都把学英语当成头等大事,在家长和学生眼中,汉语可以学不好,英语却不能丢下。我国目前的人才培养和选拔制度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晋职、评职称、升中学、上大学、考研究生、攻博等等,高度重视英语,只要英语成绩达不到相应的要求,就会被首先拒之门外。英语在当今中国的重要性已经远远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可怕的不是英语的冲击,而是面对这种冲击我们所表现的无动于衷,对母语和母语文化的肆意漠视。著名学者季羡林曾说:我们很多国人对不起自己的语言。中国人自己不把自己的语言当一回事,自己看低了自己的“母语”。在有些场合就连“中国”二字也懒的说了,只用“CHINA”来代替了。许多的国际运动会上,中国运动员的运动服上除了“CHINA”和国旗以外,“中国”这两个最具“母语”代表的汉字却无处看到。此外,母语文化对学习目的语的负迁移作用被过分的夸大,在实践中也极力强化,社会上流行着让人汗颜的中国式英语就是因为没有英式思维,学好英语就要摆脱母语影响的说法。以上种种错误观念的误导,使大学生重视英语知识的积累,崇尚西方文化,忽视对中华文化的输入。

二、政府引导不力

教育部在2007 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规定,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但并未对“跨文化交际”做清晰的界定。文件将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除对“更高要求”的“翻译能力”提出“能翻译介绍中国国情或文化的文章”外,未对大学生正确运用英语表达中华文化做出其它的要求。该文件是教育部下发的旨在作为各高等学校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制定教学大纲的主要依据。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的指挥棒——大学英语四级英语考试,其考试大纲对学习目的语能力与母语文化的关系更是只字未提。甚至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对听力的要求也只是听懂VOA、BBC、CNN 等国外电台的节目,以至于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忽略了对自己母语文化的介绍与传播。如此的政策导向必然使各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忽视教学中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很多英语教师把中国文化内容看作外语学习“以外的东西”。有的学校为了让学生通过大学四、六级考试,竟然停掉其他所有课程,只上英语课。一部分师资良好的学院包括某些知名高校大范围展开双语或全英授课。这使得学生中造成一种语言优越感,引起部分学生认为西方语言文化及文学优越于中华民族文化和文学,从而产生崇洋的思想, 忽视对汉语的学习。汉语认读错误百出,汉字写得歪歪扭扭、中文表达词不达意,国人之间的交流需要借助英语来表达,这不能不说是汉文化和中华民族的悲哀。

三、教材选用失当

我国的英语教学课堂语言输入主要依赖于教材,英语学习和英语教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纵观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新编大学英语》和《新视野大学英语》,上海外语研究出版社的《全新版大学英语》以及面向高职高专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实用英语》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新视野英语教程》等,这些教材都顾及了英语的原汁原味,课文所选内容大多来自国外的报刊杂志,多选取介绍西方社会及文化背景的文章,语言中处处洋溢着英美文化的气息,这些对学生掌握纯正外语,了解西方文化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但母语文化相关内容的输入明显匮乏,特别是表达中国文化的英语词汇和文章,在众多大学英语课本中难得一见,也很少有这方面的资料可供查阅,造成了学生不能从英语教材中学习到中国文化的有效英语表达。其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在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时,表达能力明显不足,甚至是错误频出,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水平明显都低于表达英美文化的水平。

四、教师素质良莠不齐

课堂教学一直是我国学生学习英语的主渠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随着社会对英语运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英语教师所肩负的责任也越来越大,可是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素质却亟待提高。有的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薄弱,无法利用动画、声音、视频等刺激立体输出教学内容,致使教学效果不良,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低下;有的教师文献检索能力差,无法为学生从纷繁庞杂的中国文化中查找和辨析出正确的英语表述,满足学生需求;有的教师以应试教学为目的,在英语教学中未能渗透跨文化交际意识,致使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教学失衡;有的英语教师自身汉语言文化功底薄弱又不善学习巩固;有的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具有强烈的奴性意识,在介绍西方文化时极力赞美西方现代文明,贬低悠久灿烂的中国文化。这些不仅与大学英语的教学要求格格不入,甚至是背道而驰。教师的素质高低对中国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用英语准确表达中华文化的能力有着直接而明显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失语现象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母语文化的失语不仅会导致我国文化在国际上传播的困难,而且也会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明显缺乏。只要是有跨文化交际存在的地方,都会涉及到母语文化输出的问题,这不单单是时代的需要,它更是交际中的本质上的需求。所以,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策略来破解这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失语的现象,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提升学生母语文化的表达能力,这是当下大学英语教学必须重视的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许力生.语言研究的跨文化视野[M].上外语教学出版社,2006.

[3]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崔刚,罗立胜.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5]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