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小机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致富小机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致富小机器

致富小机器范文1

关键词: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支气管肺炎;疗效观察

支气管肺炎是婴幼儿常见病、多发病,婴幼儿患支气管肺炎时,气道充血狭窄,肺部体征消失缓慢,痰不易咳出且多伴有纳差、腹胀、便秘等食积症状。目前单纯进行抗感染及止咳化痰等常规治疗效果不理想。支气管肺炎可以由细菌,病毒,支原体,真菌等微生物感染引起,常继发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临床以咳嗽,咳痰,气促及不同程度的发热为主要表现,儿科常伴有腹胀,便秘,口臭,食欲减低等表现。

选用适当的抗生素是治疗支气管肺炎的基础,但小儿肺炎的气管支气管分泌物增加导致气道痰液增多,气道阻塞造成肺部体征消失缓慢,治疗效果欠佳。而儿童及婴儿因胸部肌肉发育未成熟及咳嗽反射中枢发育不完善,不能充分的咳嗽咳痰,因此有效的祛痰及综合治疗能提高抗生素的疗效。

笔者于2011年1月~2012年12月应用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辅助治疗支气管肺炎64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于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支气管肺炎患儿137例,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支气管肺炎的诊断标准[1],并排除营养不良,先天性心脏病,糖尿病及严重合并症,随机分为观察组64例和对照组73例,两组在年龄、性别、体重、病情轻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男89例,女38例,年龄3个月~3岁10个月,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气促、伴或不伴发热、喘息、双肺可闻湿音、伴纳差、腹胀、便秘、口臭等食积症状,胸片显示肺纹理增粗紊乱,其间见小斑片状高密度影。

1.2方法 两组均依据痰培养药敏试验给予敏感抗生素静脉输液及氨溴索祛痰,雾化,对症退热,吸痰等治疗。观察组加予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5~20ml tid口服治疗。观察两组症状,体征及不良反应情况。

1.3疗效标准 ①显效:5d内发热咳嗽,气促明显或完全消失;②有效:5d内发热咳嗽,气促明显改善,肺部音减少;③无效:咳嗽频繁,发热,气促无改善,肺部音未减少或加重。有效与显效合计为总有效。

2 结果

2.1两组症状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的咳嗽、肺部音持续时间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两组疗效对比 观察组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前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者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支气管肺炎为小儿时间最常见的肺炎,2岁以内婴儿多见,多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肺部固定性的中、细湿音等[2]。中医学认为,小儿脏腑娇嫩,肺炎主要由于风邪侵犯于肺,使肺气郁积,日久生热,由热生痰,痰热闭阻肺络,肺失宣而咳[3]。而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小儿脾常不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家长唯恐孩子营养不够,常予以高蛋白、高热量食物,加之婴幼儿自身消化酶及消化功能较差,极易造成消化功能紊乱,出现厌食、便秘等消化道症状,由于婴幼儿呼吸道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此时易产生病原体感染,发生本病。而消化功能紊乱可引起免疫力低下,从而导致呼吸道感染。呼吸道疾病和消化道疾病二者可互为因果,相互影响。

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是纯中药制剂,具有清热疏肺、消积止咳之功,可从肺脾两方面调理患病机体。其方中山楂、槟榔消食导滞;枇杷叶、瓜萎、桔梗清肺化痰葶苈子泻肺平喘,莱菔子降气化痰;婵蜕清肺热、宣肺气;枳实行气消痰;连翘性苦、味微寒,入肺经,具有升浮宣散之力,能清热宣透、疏风解热、散火解毒,具有清热疏肺、消积止咳之功效。本研究结果显示,在传统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可缩短病程及患儿住院时间,提高疗效。病程缩短可减少抗生素的使用时间,避免长期使用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调等不良反应,减少耐药的产生。另外,有文献报道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还具有良好的抗病毒、抗炎作用[4,5]。且本药在应用过程中除腹泻的副作用外,未出现明显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77-1178.

[2]王卫平.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73-274.

[3]杨明耀,韩迪,杨质秀.小儿肺炎中医治疗体[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3(5):111-112.

致富小机器范文2

一、10月份企业生产景气指数小幅攀升,生产信心指数微势推升。10月份,企业生产景气指数收于2177.75点,环比上月上调了7.99%;10月份因内需市场相对较为活跃,中国轻纺城市场成交量环比小幅攀升,生产景气指数环比上月小幅攀升,因产品转型升级,至目前多家规模型纺企业务量仍显增长,部分中小纺企产量亦有提升,织造企业开机率环比上月仍有所增长。但受贸易保护主义影响,国际市场贸易壁垒增加,外销市场业绩升幅相对趋缓。企业生产信心指数收于1102.08点,环比上月上调0.06%。

1.生产景气指标中的规模类和效益类指标小幅攀升,信心类指标微势推升。10月上旬,规模型企业订单承接有所增长,部分中小企业接单亦有增长,内销订单比上月有所增长,外销订单环比上月呈微势推升走势。生产景气指标中的规模类指标环比上月小幅攀升,其中产品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环比上月小幅攀升。效益类指标环比上月小幅攀升,其中产品毛利率环比上月小幅攀升,产品库存周转速度环比上月仍有所加快。信心类指标环比上月微势推升,其中,企业经营者对市场需求判断、对产品获利能力判断、对企业前景判断信心指数环比上月仍有微幅提振。

2.原料类、坯布类、家纺类、服饰辅料类生产景气指数不等量攀升,服装面料类生产景气指数小幅下滑。10月份原料类生产景气指数收于2155.91点,环比上月上调14.91%;坯布类生产景气指数收于1355.61点,环比上月上调9.35%;服装面料类生产景气指数收于2257.73点,环比上月下跌6.86%;家纺类生产景气指数收于1121.41点,环比上月上调5.73%;服饰辅料类生产景气指数收于5410.85点,环比上月上调32.90%。

3.绍兴外向型纺企扩大内销抢市场。位于绍兴县钱清镇的浙江金蝉家纺服饰有限公司开始进军国内中高档市场。目前,其“金蝉”产品已成为中国名牌,还取得了中国驰名商标称号,但同样的产品出口到国外后附加值却远远低于内销。为此,该企业决定在绍兴市区正大装饰城开设营业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金蝉时尚布艺”窗帘旗舰店,直接销售品牌产品。

二、10月份市场流通景气指数微势推升,市场流通信心指数微幅下跌。10月份,市场流通景气指数收于874.33点,环比上月上调0.53%;市场流通信心指数收于1034.53点,环比上月下跌了0.64%。

1.流通景气指标中的规模类和效益类指标微势推升,信心类指标微幅下滑。10月份,因国庆中秋长假中国轻纺城各专业市场成交尚有一定幅度回落,至10月中旬市场成交量呈小幅攀升走势,初冬面料仍显畅销,流通景气指标中的规模类指标环比上月微势推升。效益类指标环比上月微势推升,其中产品毛利率环比上月微幅增长,流动资金周转速度环比上月仍有所加快。信心类指标环比上月微幅下滑,因低档大路货产品赊账仍较为严重,部分中小经营户因资金周转欠佳而减少赊账发货量,随着涤丝、锦纶丝、纯棉纱、人棉纱、涤粘纱价格的不等量上涨,成本上推部分走俏创新产品价格小幅上扬,但低档大路货产品利润空间仍有相应压缩。

2.原料类、家纺类市场流通景气指数不等量攀升,坯布类、服装面料类、服饰辅料类市场流通景气指数不等量下滑。10月份原料类市场流通景气指数收于607.72点,环比上月上调2.49%;坯布类市场流通景气指数收于892.62点,环比上月下跌11.98%;服装面料类市场流通景气指数收于1352.80点,环比上月下跌3.00%;家纺类市场流通景气指数收于965.90点,环比上月上调0.74%;服饰辅料类市场流通景气指数收于901.42点,环比上月下跌6.38%。

3.节期成交明显回落,节后成交小幅增长。10月上旬,因国庆中秋长假中国轻纺城市场成交尚有一定幅度回落,至10月中旬市场成交量呈小幅攀升走势。因产品转型升级,部分规模性经营门市对口老客户批量订单大小兼具,一些前店后厂式的布业公司和生产厂家经营部、规模性经营大户冬季加厚型服装面料局部性批量下单亦有所增加,春季面料局部性仍有对口客户批量试单,面料以质优款靓赢得对口服装厂采购商所垂青。自10月中旬以来,初冬面料销售颇为走畅,纯棉常规染色面料、纯棉休闲面料、纯棉印花面料、纯棉色织面料等多品种服装面料成交局部性呈增长态势。自10月中下旬以来,经编印花刷毛绒、针织印花双面绒多显热销,创意花型面料成交多显活跃,针织印花双面绒家纺床用面料与服装面料互动,印花超柔绒、印花水洗绒等多品种花型成交局部性继续走畅。服装里料需求继续活跃,成交量继续位居市场各大类品种首位。

预计景气指数11月份较10月份继续呈一定幅度攀升走势。纺博会各项成交数据显示,纺织业已走出低谷,逐步回暖。业内人士通过市场调查后预计:至11月上旬中国轻纺城市场行情走势在震荡中继续呈攀升走势,部分绍兴纺企和轻纺城布业公司因参展纺博会订单增加,在纺博会期间中外采购商尚有相应跟进,轻纺城市场局部性下单亦有增加。初冬面料需旺销活,内需市场营销将继续活跃,预计11月份景气指数呈一定幅度攀升走势。预计11月份服装里料成交继续活跃,涤纶里料销量继续位居轻纺城市场各大类品种首位。涤纶类窗帘布、窗纱、印花水洗绒颇受对口客商所欢迎,经编印花刷毛绒、针织印花双面绒继续成为销量推升的主要增长点之一。部分前店后厂式的布业公司和规模型包机大户研发的初冬季创新花式面料依然占据市场营销优势,春季新款面料局部性批量试单,市场营销热点依然频现,推动整体市场成交量继续攀升。

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编制单位:中国轻纺城建设管理委员会

“中国7柯桥纺织指数”编制办公室

中文网址:kqindex.省略/

英文网址:en.kqindex.省略/

致富小机器范文3

复合转型期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研究是在分析判断复合转型期政府预算管理理念及其管理模式是否适时转换的基础上,揭示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客观必然趋势,围绕预算绩效管理需要,以增加财政透明度、提高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为导向,对政府预算管理流程即预算编制决策、预算执行控制和预算监督从绩效管理角度进行再造,设计出基于产出效益导向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用以检测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以制度的科学性和完善性来保证政府支出效益的实现。

一、复合转型期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研究的主要内容

1.复合转型期的相关内容。其主要包括:何为复合转型;复合转型的内涵揭示;复合转型的判断等。

2.政府预算管理改革的客观必然性。其主要包括:政府治理模式由立体科层管理向扁平网络化管理转化的需要;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高预算资金分配使用效率的需要;增加财政透明度、实现财政受托责任的需要;提高公民监督意识、加强法制建设的需要;构建一个法治、高效的政府预算管理机制的需要等。

3.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的理论支撑及市场经济国家预算绩效管理的比较与借鉴。其主要包括:公共选择理论、委托理论、结果导向管理理论对政府预算管理改革的指导;市场经济国家预算绩效管理的比较与借鉴,可选择美国模式、澳大利亚模式等进行分析和借鉴。

4.政府预算编制与审批的绩效管理。其主要包括:预算年度选择的绩效效应影响;主要参与者的职责界定问题;预算准备过程绩效指标确定;提升预算编制透明度的管理手段及措施;预算审批过程与结果的法制保障,即预算编制合法、合规的决策机制等。

5.预算执行控制的绩效管理。其主要包括:预算执行机构的职责范围界定;确立预算执行的首长负责制及“追踪}}o}效”机制;执行与支出相关的控制制度,如建立现代国库制度、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推进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建立基于产出效益导向的预算调整规范等。

6.预算监督的绩效管理、其主要是对预算监督管理链条的剖析。

7.预算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设计和应用。其主要包括:明确绩效考评的范围,对预算支出按照不同性质进行多级层次的分类;建立预算绩效考评体系战略框架;预算绩效考评体系指标设计及方法选择;预算绩效考评实证分析等。

二、复合转型期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的研究核心是如何将“以最小费用获取最大收益”这一效率原则运用到政府支出的决策中去,从预算管理角度切人,提供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手段、政策框架和运行机制,以便更有效地使用政府资金,即提高政府支出效益。

近年来,我国政府支出规模不断扩大,政府支出效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政府支出效益不高,这与我国政府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决策不够透明、执行不够严格、监督力度不够等有直接的关系。因此,立足国情来研究政府预算绩效管理问题,规范政府支出管理、提高政府支出效益具有现实紧迫性和必要性。这有助于对政府预算运行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和判断,有助于实现公民权利,有助于加快为政府财政立宪的进程,对中央提出的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任务的完成具有现实的促进作用。

政府预算是通过政治程序来完成对政府稀缺资源的配置,政府预算收入来自于公众,预算安排必然涉及公众的切身利益,政府支出效益问题又是社会较为关注的话题。因此,从预算绩效管理视角围绕政府支出效益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是一项比较新颖而又有益的探索,弥补了我国在这方面理论研究的不足,健全了我国政府预算理论研究体系。同时,有关政府支出效益理论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公共管理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复合转型期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研究从政治学、行政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学等多视角对政府预算绩效管理进行深人而系统的研究,建立政府支出效益与预算管理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的框架,从而拓宽政府支出效益理论研究的视野,丰富相关学科的内容。政府预算绩效考评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助干完善公共财政受托责任理论,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理论。

三、复合转型期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研究的基本方法

复合转型期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研究应以政府履行公共财政受托责任为主线,揭示复合转型期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的特征,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如中长期预算管理筹划、年度部门预算制度框架、政府集中采购制度、国库管理制度构架等)和实施机制(如预算编制和准备、预算执行控制和预算监督制衡等),实现对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的全过程监控。其中,要突出政府支出效益是通过政治程序、达用预算手段对政府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的表现结果的描述,并引人政府预算流程决策与实现支出效益之间的必然联系的理念,对公共偏好如何体现、公共目标与公共利益如何维护等问题给以理论上的阐释,并且构建政府预算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对政府预算绩效报告的编制提出建议。

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方法可以为政府支出效益研究确立判断标准,使实际工作者可以据以进行预算决策和制度安排;实证分析方法主要进行客观的动态描述和分析研究业已存在的现象,主要解决有关实施意义的问题。二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同一问题,进而形成互为补充的研究范式。复合转型期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研究应在规范分析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将中外政府支出效益背景差异纳人研究视野,在仔细分析我国国情的前提下,阐释政府支出效益实现的制度安排。

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是指从事物的本质属性上来认识、把握该事物;定量分析则是从事物的规模上来认识、把握该事物。复合转型期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研究应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运用定量分析方法研究政府支出效益考评问题,构建政府支出效益考评指标体系。

致富小机器范文4

关键词 禀赋效应;损失规避;查询理论

分类号 B849:C93

1 引言

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是指个体在拥有某物品时对该物品的估价高于没有拥有该物品时的估价的现象。禀赋效应的研究源于研究者使用条件估价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CVM)调查消费者对公共商品的估价。这些调查研究发现,被试对某一公共商品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willingness to accept,WTA)高于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willingness to pay,WTP)。同时,研究者试图对这种差异作出解释。Thaler(1980)首次提出禀赋效应这一概念,认为禀赋效应导致了WTA-WTP差异,并将其定义为:与得到某物品所愿意支付的金钱相比,个体出让该物品所要求得到的金钱通常更多。在Thaler(1980)所举的一个经典的禀赋效应例子中,研究者给被试呈现如下两个情境:一,假设在一周内你有0.001的概率感染一种疾病,如果感染的话,会很快且无痛苦地死去,那么你最多愿意花多少钱来治愈这种疾病;二,假设某项研究需要志愿者,同样有0.001的概率感染这种疾病,如果你参加这项研究,你要求研究者最少付给你多少钱。结果发现,被试在两种情境中所给出的货币量并不一致,第一个情境中被试给出的价格是200美元,而第二个情境则是1000美元。在第二个情境中,因为被试将自己所拥有的健康看作一种禀赋,对其评价更加积极,而导致被试对其估价增加,所以产生禀赋效应。

禀赋效应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个体偏好(Kalmeman,Knetsch,&Thaler,1991),是行为经济学中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大量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结论。从个体所拥有的物品来说,无论对咖啡杯(Kahneman,Knetsch,&Thaler,1990)、彩票(Knetsch&Sinden 1984)、巧克力(Kahneman,Knetsch,&Thaler,1990)、体育纪念品(List,2003)等私人商品,还是对空气(MacDonald&Bowker,1994)、课程辅导服务(Bischoff,2008)等公共商品,个体都表现出禀赋效应。从产生禀赋效应的主体来说,禀赋效应的强度不随个体的年龄和经验的增加而减弱,儿童和成人都表现出禀赋效应(Harbaugh,Krause,&Vesterlund,2001)。最近的研究发现,其他灵长类动物对食物产生禀赋效应。例如,Brosnan等人(2007)的一项研究表明,黑猩猩不愿意以刚刚得到的食物来交易即使它们偏好的食物。此外,禀赋效应分别在实验室情境(Kahneman,Knetsch,&Thaler,1990)、现场研究(Hoyer,Herrmann,&Huber,2002)中得到证实。因此,禀赋效应并不随情境的变化而消失。由于禀赋效应的普遍性与稳健性,对其心理机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禀赋效应与安于现状偏差(status quo bias)是一对紧密联系而又容易混淆的概念。Samuelson和Zeckhauser(1988)认为安于现状偏差是指个体在决策时保持过去或者当前的选择的一种倾向,并且认为禀赋效应就是安于现状偏差。事实上,两者的相同点是:禀赋效应与安于现状偏差都是损失规避(loss aversion)的表现(Thaler,1980;Kahneman,Knetsch,&Thaler,1991;Novemsl(y&Kahneman,2005a)。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禀赋效应是相对于某一物品而言,由于损失规避,个体对拥有的物品估价增加,不愿意交换被给予的物品;安于现状偏差是相对于某一事件的状态,为了避免改变现状所带来的损失,被试不愿意改变当前的拥有状态(Giraud,2007)。因此,我们认为,在以交换率作为因变量的禀赋效应实验中,交换率低于传统经济理论的预测时,被试同时表现出禀赋效应与安于现状偏差,或者说两者在此时等同。

在介绍了禀赋效应相关概念及其存在的证据后,我们将详细阐释禀赋效应的研究范式、心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然后总结当前禀赋效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2 禀赋效应的研究范式

在禀赋效应的经典研究范式中,被试被随机分为卖者和买者,卖者被给予一件物品(如咖啡杯,糖果,葡萄酒等),而买者则没有得到任何物品,但得到金钱。然后,卖者被要求给出出让这个物品愿意接受的最低价,而买者被要求给出得到这个物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或者是让卖者与买者分别给出卖出价格与购买价格。在出价的过程中,为了让被试给出对物品的真实估价,研究者通常使用BDM(Beeker,DeGroot,&Marschak,1964)程序来诱导被试给出对物品的真实估价。按照这一程序,被试给出他们对某一物品的最低卖出价格与最高购买价格,而实际的交易价格则是从特定价格范围中随机选取。如果这一价格比出售者的最小出售价格要高,被试将以这~随机选择的价格卖出。如果这一价格比购买者的最大购买价格要低,被试将以这一随机购买价格购买。实验研究表明,WTA是WTP的2到3倍。禀赋效应的大部分研究都采用这一研究范式,但是,研究者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可能采用不同的研究设计。例如,List(2003)为了研究市场经验是否可以消除禀赋效应,而采用重复交易的实验设计,以便被试在随后的交易中获得交易的经验,而且采用现场研究,使得实验结果的外部效度更高,符合个体在现实市场中的行为表现。

此外,在早期的禀赋效应研究中,研究者还采用物物交换的研究范式。在此研究范式中,被试被分为两组,且分别得到不同的物品,在消除经济因素对被试的选择行为的影响后,让两组被试交换他们所拥有的物品(Knetsch,1989)。按照经济学理论的预测,一半的被试将会交换所拥有的物品,但实验结果通常是交换率低于50%。据此,研究者推测被试对于拥有的物品的估价增加,因而不愿意交换已经拥有的物品。

两种研究范式都能够证实禀赋效应的存在,而且早期的研究者同时采用两种研究范式来研究禀赋效应。但是,与前一种研究范式相比,物物交换的研究范式采用间接的测量方法,被试并

不对物品的价值进行直接的评估,因而,被试不交换物品的原因可能并不是对拥有的物品的估价增加,也可能是其他原因,所以后来的研究者很少采用物物交换的研究范式。

3 禀赋效应的心理机制

自禀赋效应正式提出以来,许多研究者试图探索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而目前对禀赋效应的解释主要有如下两种观点。

3.1 损失规避

Kahneman和Tversky(1979)提出预期理论(prospect theory),该理论是关于风险决策的描述性理论。预期理论由价值函数和决策权重函数构成。在价值函数上,决策者在做决策时关注相对参照点的改变(受益还是损失)。在损失区,价值函数曲线呈凸形,而在受益区,价值函数曲线呈凹形,而且损失区的价值函数曲线比受益区的价值函数曲线陡峭。在决策权重函数曲线上,小概率往往被高估,而中高概率往往被低估。其中,损失规避是价值函数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预期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和基石。损失规避在价值函数上表现为损失区的价值函数曲线比受益区的陡峭,即损失比等量受益所产生的心理感受更加强烈。例如,失去300元钱所带来的痛苦体验要比发300元奖金所带来的快乐体验要强烈得多。虽然损失规避首先被用于解释风险状态下的决策,但Thaler(1980)首次将损失规避引入无风险领域,用其来解释禀赋效应。他认为卖者把失去物品看作损失,把得到金钱看作受益,而买者把失去金钱看作损失,获得物品看作受益,由于损失比等量受益产生的心理感受更加强烈,所以双方为了避免损失带来痛苦,卖者倾向于提高卖价,而买者倾向于降低买价,因而导致个体表现出禀赋效应。

损失规避具有参照依赖性,也就是说,损失和受益是相对于某一参照点而言的,当参照点发生改变时,个体对物品的估价也发生改变。据此,后续的研究者整合适应水平理论(adaptation-leveltheory)与损失规避,提出用参照点转换(shining-reference-point)理论来解释禀赋效应(Strahilevitz&Loewenstein,1998)。根据这一理论的解释,适应(adaptation)是指拥有某物品后,人们在心理上对该物品的拥有状态的改变逐渐习惯的倾向。例如。一个人在一段时间里适应了一台新计算机的速度。如果这台新计算机出了故障,又被迫使用旧计算机,那么他会感觉旧计算机的速度简直难以忍受。在这一理论中,适应水平是个体估价的一个参照点,而且这一参照点随着时间变化。Strahilevitz和Loewenstein(1998)利用价值函数来描述参照点转换理论对禀赋效应的解释。如图1所示,个体从拥有物品前到拥有物品一段时间后,由于个体对物品拥有状态的适应,对物品的价值判断的参照点也从适应前的水平(r=0)转换到完全适应水平(r=x)。在任何适应发生前,即r=0时,如果个体得到某一物品,那么他将体验到正价值V(x);如果没有得到该物品,他的价值体验为中性V(0)=0。在r=x时,物品的拥有被看作是现状(V(x-r)=V(O)),但失去该物品被看做损失(例如,V(0-r)=V(-r)=V(-x))。简言之,由于损失规避,没有拥有某物品的个体在获得某物品时,对该物品的估价V(x)将小于拥有和适应该物品的个体在没有损失该物品时对它的估价-V(-x)(Strahilevitz&Loewenstein,1998)。

显然,参照点转换理论基于损失规避概念,将参照依赖与时间因素考虑进来。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长时禀赋效应(long-term endowment effect)。但是,刘欢、梁竹苑和李纾(2009)提出了不同于参照点转换理论的观点,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解释损失规避,即从得失程数(route)变化的角度来解释损失规避。程数是指同一拥有物(possession)(可见或不可见)经过拥有者的次数,即该拥有物的所有权变更次数。在禀赋效应的经典研究范式中,物品的获得是“单程”(one-route)―从无到有;而物品的损失是“双程”(two-route)――先获得某一物品,然后再失去该物品,也即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由于损失比受益多了“一程”,所以损失比获益所引起的心理感受更强烈,故而出现损失规避,使得个体对拥有的物品的估价更高。

损失规避的解释表明,个体在对物品进行估价时存在着一种稳定的偏好,这一偏好是参照依赖的,个体往往对当前拥有的物品估价更高。随着对损失规避研究的深入,损失规避的解释也受到一些研究者的质疑(Morewedge,Shu,Gilbert,&Wilson,2009;Brown,2005),尽管如此,损失规避仍然是目前解释禀赋效应的主流观点,甚至采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技术(functional magneticresonance imaging,fMRI)对禀赋效应进行研究的结果也支持损失规避的解释(Knutson,Wimmer,Rick,Hollon,Prelee,&Loewenstein,2008)。

3.2 查询理论

Johnson,Htiubl和Keman(2007)从记忆的视角来解释禀赋效应,针对禀赋效应产生的过程提出查询理论(query theory)。查询理论基于这样一种观点:估价取决于记忆的提取过程。概括地说,这一理论对禀赋效应的解释可以表述为:卖者和买者分别提出一系列顺序不同的问题来建构物品的价值,由于记忆中的输出干扰(output interference),这些问题提取物品的不同方面的属性,从而导致卖者和买者对同一物品产生不同的估价。

查询理论对禀赋效应的解释包括四个假设(Johnson,Htiubl,&Keinan,2007)。第一,估价基于一系列问题,并且决策者自发分解这些问题。例如,决策者将“我的卖价(买价)应该是多少?”分解为一系列问题,如“我为什么要交易?”或者“我为什么不交易?”更精确地说,决策者首先考虑当前状态或者现状的优点,然后再考虑与之相反的状态。例如,卖者倾向于首先评估拥有一个杯子的好处。第二,这些问题的提出是逐个且连续进行的,而且不同的反应模式(response mode)有不同的查询次序。这两个假设中,问题的分解与查询这两个过程都是自动的,不需要决策者的意识参与。第三个假设是基于记忆研究中的输出干扰,即回忆列表中引导性内容可能导致列表中没有被引导部分的记忆减少。查询次序至关重要,查询次序决定查询的结果。也就是说,第一个查询比第二个查询产生更加丰富,更大权重的表征。第四,查询次序取决于禀赋状态(是否拥有杯子、彩票等物品),对禀赋状态的不同的反应模式产生不同的查询次序。买者倾向于首先考虑为什么他们不进行交易,然后再考虑为什么他们进行交易,

而卖者则以相反的次序查询这两个相同的问题。

为了验证以上的假设,研究者采用口语报告法的一种变式一层面列表法(aspect listing),让被试在计算机上输入他们在做定价决策时正在考虑的事情,以记录下被试想到的问题、顺序及其反应时。虽然查询可能是自动的、无意识的,但是层面列表法可以记录下查询的结果(Johnson,Haubl,&Keinan,2007)。其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拥有某物品,个体在估价时考虑的各方面问题和改变回忆这些问题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而且这些问题与决策者对物品的估价相关,更加重要的是,改变查询的顺序可以消除禀赋效应,而决策者在没有对物品有实际所有权的情况下也可以产生禀赋效应。

同时,Johnson,Haubl和Keinan(2007)认为这一理论解释有四个优点。第一,该理论将对物品的估价与记忆联系起来,而且促进我们对提取的理解。第二,该理论有助于我们确定禀赋效应的限制条件,描述禀赋效应在什么情况下产生或不产生。第三,对禀赋效应产生过程的解释能帮助我们识别反映体验偏好(experienced preferences)的损失规避是否是由于价值评价过程中的人为因素造成的。最后,这一机制表明,干扰可能减少或者消除禀赋效应。

查询理论对禀赋效应的解释强调了记忆提取在物品估价中的作用,而且有很多优点。尽管目前验证查询理论解释禀赋效应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是之前的研究结果与这一理论吻合。例如,Nayakankuppam和Mishra(2005)的研究发现,被试在熟悉杯子的积极与消极特征后对其作出定价,然后再回忆杯子的特征,结果被试对积极特征的回忆比对消极特征的回忆更精确。这一结果与查询理论对禀赋效应的预测~致。

损失规避与查询理论两个心理机制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禀赋效应。损失规避对禀赋效应的解释是基于预期理论的,其暗含的假设是参照依赖,个体以现状(拥有某一物品这一现状)作为参照点对物品的价值进行判断。而查询理论则从记忆的角度深入地分析了个体对拥有的物品进行估价的建构过程,其假设是估价取决于记忆的提取过程。就两者的解释力来说,查询理论有诸多优点,能够预测禀赋效应的产生,因此这一机制可能比损失规避具有更广泛的基础。虽然损失规避得到众多研究者的认同,但是这一机制有循环论证的嫌疑。研究者一方面认为禀赋效应是损失规避的表现,一方面有又用损失规避来解释禀赋效应。最新的研究表明,禀赋效应不是由于损失规避,而是个体对物品的所有权所导致的(Morewedge,Shu,Gilbert,&Wilson,2009),而且可能与纯粹所有权效应(mere ownership effect)具有相同的心理机制(Gawronski,Bodenhausen,&Beeker,2007)。

4 禀赋效应的影响因素

4.1 认知角度

在禀赋效应的研究中,被试一般被随机分为卖者和买者,因为卖者与买者的角色不同,所以买卖双方对交易的认知角度(cognitive perspective)也不尽相同,同时他们对物品的认知也有差异,从而影响禀赋效应的强弱。对于交易的认知角度来说,卖者与买者将他们的注意集中于交易中将要放弃的,但卖者关注交易发生时可能失去的物品,而买者关注交易发生时可能失去的金钱。因此,卖者给出更高的卖出价格,而买者给出更低的购买价格,从而导致买卖价格差异增大(Carmon&Ariely,2000)。就交易物品的认知角度来说,卖者与买者以不同的方式知觉同一物品,卖者比买者更易想起与物品相联系的积极特征(受益意味着积极特征),而较少想起其消极特征,最终调节买卖价格的差异(Nayakankuppam&Mishra,2005)。事实上,这一因素对禀赋效应的影响并不是孤立的,情绪对禀赋效应的影响可以通过认知角度来调节(Novemsky&Kahnema,2005a)。此外,交易者的目标可能会改变个体的认知定向(cognitive focus),或者改变对损失的预期情绪反应以及参照点等来调节禀赋效应的大小(Novemsky&Kahnema,2005b)。

4.2 动机因素

个体的定价决策是受动机诱发的,所以个体在估价时表现出的禀赋效应也受动机因素的影响。Liberman,Idson,Camacho和Higgins(1999)的研究表明,被试处于预防定向(prevention focus)时,不愿意交换被给予的物品,但当被试处于促进定向(promotion focus)时,结果却相反。这一研究与调节性匹配理论(regulatory fit theory)一致。根据调节性匹配价值(value from fit)的含义:预防定向的个体倾向于使用警惕的决策策略以避免行动所带来的错误,这一策略使得被试不愿交易所拥有的物品;促进定向的个体则偏好渴望一接近的决策策略,而更加愿意改变现状,不易产生禀赋效应(Higgins,2002)。对禀赋效应产生更直接影响的动机因素是交易需求(transaction demand),即产生和完成一个交易的动机与欲望。当交易需求增加,卖者将以低价卖出葡萄酒,而买者将以高价购买葡萄酒,而且当卖者与买者都有高交易需求时,买卖价格差异将最小(Mandel,2002)。

4.3 情绪因素

对物品的主观估价受情绪的影响,禀赋效应作为物品主观估价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同样也受情绪的影响。研究者从情绪的不同维度与种类来探讨情绪对禀赋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不论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Peters,Slovic,&Gregory,2003),抑或是预期情绪(Zhang&Fishbach,2005)都在禀赋效应的产生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根据情绪一致性模型(emotion congruencymodel,ECM),消极情绪会对物品和事件的评价产生消极影响,而积极情绪会对物品和事件的评价产生积极影响(Iness-Ker&Niedenthal,2002)。积极情绪会促进禀赋效应的产生,而消极情绪会减小甚至消除禀赋效应。在Lin,Chuang,Kao和Kung(2006)的研究中,一半被试得到咖啡杯,而另一半没有得到任何物品,然后他们诱导被试要么产生快乐情绪(积极),要么产生悲伤情绪(消极),随后再让两组被试分别给出愿意接受的最高价格和愿意购买的最低价格。结果表明,消极情绪减弱禀赋效应。但是,不同的消极情绪对禀赋效应的调节作用并不相同。

Lerner,Small和Loewenstein(2004)的研究发现处于厌恶情绪状态下的个体对拥有的物品和将要买进的物品有排外倾向,因此厌恶情绪会导致买方出价和卖方要价的降低,进而消除了禀赋

效应,而处在悲伤情绪状态下的个体会通过改变现状来改变情绪,因此悲伤情绪会导致买方的出价偏高,卖方的要价偏低,从而导致被试出现了反转的禀赋效应(reverse endowment effect)。

同样,预期情绪也影响禀赋效应的大小。最近的研究表明,因为对损失的预期消极情绪(尤其是后悔)阻止人们交易所拥有的物品,所以预期消极情绪增强禀赋效应,而减少与错误行为相关的消极经验,或者增加与不采取行动相关的消极经验则会减小卖价与买价之间的差异,即禀赋效应减弱(Zhang&Fishbach,2005)。

4.4 交易物品的特征

尽管众多的研究证实,个体对许多商品都表现出禀赋效应,例如彩票、圆珠笔、咖啡杯、葡萄酒、巧克力棒、篮球比赛的门票等(Knetsch&Sinden,1984;Kahneman,Knetsch,&Thaler,1990;van Dijk&van Knippanberg,1998;Cartoon&Ariely,2000),但是,个体对不同种类的商品表现出的禀赋效应的敏感度并不一样(van de Ven,Zeelenberg,&van Dijk,2005)。Horowitz和McConnell(2002)的元分析研究表明,WTA/WTP最高的是公共或者非市场化的商品,其次是私人商品,最低的是用于实验的某种形态的货币(代价券)。对交换商品(exchange good)(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而言,研究者认为卖者可能不将卖出商品看作损失,买者也不将购买一件商品看作受益,也就是说,损失规避在日常的经济交易中的影响很小(Kahneman,1992),个体对交换商品并不产生禀赋效应。但是,交换商品的价值不确定阻止人们对交易中的损失与受益进行评价,此时,禀赋效应仍然存在(van Dijk&van Knippenberg,1996)。此外,物品的可替代性低时,被试更不愿意交换获得的物品,卖出的价格也更高,从而导致WTW/WTP比率更大(Hanemann,1991)。

在交易范式的禀赋效应研究中,交易的商品的可比较性也是一个影响因素。当交易双方的两种商品的可比较性较低(例如,咖啡与圆珠笔)时,交易者难以比较交易中的损失与受益,交易的比率减小;而当交易的商品可比较性较高(例如,两种品牌的葡萄酒)时,交易的比率更大(van Dijk&van Knippenberg,1998)。

4.5 研究设计的选择

在对禀赋效应进行测量时,研究者需要诱导被试对商品给出真实的价值,但他们对此所采取的研究设计不尽相同。而研究者对研究设计的选择也成为影响禀赋效应大小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同样是为了激励被试对商品的真实估价,采用维克瑞拍卖(Vickrey auction)(潜在的买主向拍卖主持人递交密封出价,出价最高的买主赢得交易,但他只需要支付等于第二高出价的价格)所设计的研究表明,禀赋效应在重复市场(repeatedmarket)条件下减小甚至消失(Shogren,Shin,Hayes,&Kliebenstein,1994),而采用BDM(Becket,DeGroot,&Marschak,1964)程序设计的研究却发现,禀赋效应仍然稳定地存在(Kahneman,Knetsch,&Thaler,1990)。另外,一项对禀赋效应的元分析检验了重复出价(iterative biding)、被试间/内设计、明确的价格信息、现金支出(out-of-pocket)等因素对禀赋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重复出价和被试内设计减弱WTA-WTP差异,而现金支出增加了WTA-WTP差异(Sayman&Onctiler,2005)。由此可见,禀赋效应的大小与研究设计的选择存在着很大的关联,而且一些研究设计的程序繁杂可能使被试产生误解,进而导致禀赋效应消失(Plott&Zeiler,2005)。

禀赋效应的影响因素纷繁众多,除了以上影响因素以外,还有情感依恋(emotional attachment)(Ariely,Huber,&Wertenbroch,2005)、不确定性(uncertain够)(Isik,2004),自我中心移情差距(egocentric empathy gap)(van Boven,Dunning,&Loewenstein,2000),物质主义(materialism)(Lens,Pandelaere,&Warlop,2009)等因素。但根据上述影响因素的阐释,除了研究设计的选择这一人为因素外,我们可以将这些影响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体的心理因素,包括动机、情绪、情感依恋、认知角度;另一类是交易物品的特征,即禀赋效应发生的对象物。而且,从禀赋效应的心理机制来看,我们发现,第一类因素主要影响个体在交易中的损失与受益的评价以及参照点的转换,从而导致禀赋效应的强弱,而第二类因素则与程数说相联系。交易物品的特征即损失规避对象的性质,物品的可替代性与重要程度对损失规避的作用可能是基于程数的变化的,其作用表现为两面性:在“损失程数大于获得程数”时,可能加强了损失的心理感受,而在“获得程数大于损失程数时”可能加强了获得的心理感受(刘欢,梁竹苑,李纾,2009)。

5 总结与展望

5.1 禀赋效应的适用条件

在近30年的禀赋效应研究历程中,它的适用条件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由于个体对物品的拥有存在不同的状态,禀赋效应是在实际所有权或者主观所有权状态下存在,还是在两者的交互作用下存在,仍然不得而知。早期的研究只注意到了实际所有权状态下的禀赋效应,而忽视了主观所有权状态下的禀赋效应。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禀赋效应并不依赖于个体对物品实际的所有权,而是依赖于占有物品所导致的主观所有感(Jochen&Connolly,2007)。因此,后续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在不同的所有权状态下,禀赋效应的存在以及其强弱。其次,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体对物品与权利的禀赋效应,但是对于个体对哪些物品与权利产生禀赋效应,研究者有不同的偏好。此前关于禀赋效应的证据大多来自私人商品,只有少量来自公共商品(Bischoff,2008),而且禀赋效应主要适用于低价商品、单件商品,很少涉及高价的商品、多单位商品。另外,研究者相对重视必需品,忽视非必需品。再者,在真实的市场中,个体是否会表现出禀赋效应仍然存在争议。List(2003,2004)的研究表明,经过交易练习的被试积累市场经验后不存在禀赋效应,但早期Kahneman,Kuetsch和Thaler(1990)的研究却表明,重复市场实验条件下,WTA仍然大于WTP。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加全面地研

究物品的各种所有权状态下的禀赋效应,以深化对禀赋效应的认识。

5.2 禀赋效应产生的根源

目前,禀赋效应的产生机制的研究取向主要有经济学和心理学两种,但这两种取向对禀赋效应的解释都存在一些缺陷。禀赋效应的产生机制及根源仍然不是很明朗,需要未来的研究进一步探索。就损失规避而言,尽管这一解释得到的大量的研究证实,而且对禀赋效应的神经生理机制的研究支持损失规避的解释(Knutson,Wimmer,Rick,Hollon,Prelec,&Loewenstein,2008),但是最近也有研究对这一心理机制提出质疑。例如Brown(2005)采用口头报告方法发现禀赋效应产生的原因不是损失规避,而是“不愿意吃亏”(seeking a good deal)。另外,损失规避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含糊的概念,其本质与基本特性并不明确而且将损失规避这一描述性概念作为对禀赋效应的解释是否适当仍是一个问题(刘欢,梁竹苑,李纾,2009)。目前的这种研究现状说明,对禀赋效应的本质及产生根源等深层次的问题的研究还远远不足。不过,一些研究者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例如,Huck,Oechssler和Kirchsteiger(2003)尝试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研究禀赋效应产生的根源,认为禀赋效应能够提高个体在双边交易中讨价还价的优势,而且积极的禀赋效应能在进化过程中长期存在。而且最近的一项以卷尾猴为被试的研究表明,卷尾猴和人类一样,不愿意以已经拥有的食物交换同等喜欢的食物,这一研究也为进化心理学对禀赋效应的解释提供了证据(Lakshminaryanan,Chen,&Santos,2008)。因此,未来对禀赋效应的产生根源进行研究可从以下几点出发:首先,应该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加深对损失规避的本质及其神经机制等问题的研究。其次,应该从不同的视角来研究禀赋效应,例如,van de Ven,Zeelenberg和van Dijk(2005)从购买者的角度出发,认为禀赋效应可能不是通常所说的卖者的拥有权,也可能是由于购买者的行为而导致的。再次,禀赋效应可能像其他行为偏差一样,是在人类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因此,从进化论的角度进行跨物种研究能为禀赋效应的产生根源提供更加有说服力的理论基础。

5.3 研究范式的改进

致富小机器范文5

关键词:自来水消毒 二氧化氯 消毒机理 消毒副产物

当前,二氧化氯作为一种新型消毒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表明,二氧化氯比氯气更优越,其特点为: 消毒效果好而且具有持续消毒、杀菌作用;消毒效果不受氨的影响; 在广泛的 pH 值范围内都具有良好的杀菌能力,尤其在碱性环境下杀菌效果不受影响; 对病毒具有强力的杀灭作用; 不会形成致癌物; 具有强氧化能力,能脱色、助凝、除氰、除酚、除臭等。因此,二氧化氯在国外水厂的应用已经普遍,国内对它的研究也在进一步深入。本文主要介绍二氧化氯的消毒机理及其副产物的形成和控制。

1 二氧化氯的消毒机理

1.1 二氧化氯的性质

二氧化氯是由汉费莱·戴维先生于1811年发现的,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始于 1944年,当时美国 Niagara Falls 水厂为控制水中由于藻类繁殖与酚污染所产生的气体,率先使用二氧化氯获得成功。二氧化氯分子式为ClO2,常温下为橙黄色气体,带有一种辛辣气味,熔点-59.5℃、沸点9.9℃,当压力为 98.56 kPa时, 易溶于水,但不和水起化学反应,在水中极易挥发,其水溶液呈黄绿色,敞开存放时能被光分解,在空气中的体积浓度超10%或水中浓度大于30%时具有爆炸性, 因此不宜贮存,必须在现场边生产边使用; 在密闭,避光条件下存放很稳定,若轻度酸化则更稳定;与氨不反应,对人体有刺激,当空气中二氧化氯含量为14 mg/L 时,一般就可察觉; 当空气中二氧化氯含量为 45mg/L时,明显刺激人的呼吸道。

1.2 二氧化氯的氧化性质

(1)二氧化氯对锰的氧化。二氧化氯能够把二价锰氧化成四价锰,使之形成不溶于水的二氧化锰(MnO2), 即:2ClO2+5Mn2++6H2O=5MnO2+12H++2Cl-通过氧化,二氧化氯对锰的去除率为69%~81 %,而氯对锰的去除率仅为25%。一般二氧化氯的投加量为5.0mg/L。

(2)二氧化氯对铁的氧化。二氧化氯同样也能够把二价的铁氧化成三价的铁, 形成氢氧化铁沉淀,

即:ClO2+5Fe( HCO3)2+13H2O=5Fe( OH)3+10CO32-+Cl-+21H+

通过氧化,二氧化氯对铁的去除率为78%~95%, 而氯对铁的去除率仅为50%左右。一般二氧化氯的投加量为2.0mg/L。

(3)二氧化氯对硫化物的氧化。二氧化氯在pH值5~9的区间内, 很快将硫化物(S2-) 氧化成硫酸盐(SO42-),即:8ClO2+5S2-+4H2O=5SO42-+8Cl-+8H+

当二氧化氯的投加量为3.0 mg/L 时, 硫的去除率为81%。

(4)二氧化氯对氰化物的氧化。二氧化氯可以将氰化物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氮, 即:2ClO2+2CN-=2CO2+N2+2Cl-

当氰化物的浓度为3.0mg/L, 二氧化氯的投加量为5.0 mg/L,其氰化物的去除率一般都大于85%。

(5)二氧化氯对苯酚的氧化。二氧化氯对苯酚的氧化去除效果随着二氧化氯投加量的增加而提高( 它对苯酚的去除率明显优于液氯) 。当原水中苯酚浓度为 2.0 mg/L,加5mg/L二氧化氯时,苯酚的去除率一般大于85%。传统的氯消毒随着液氯投加量的增加,氯代酚的量随之增加,而投加二氧化氯时,则基本上不形成氯代酚。

(6)二氧化氯对有机物的氧化。二氧化氯对有机物的氧化降解与氯所不同的最大特点是,它不会生成有机氯代物。二氧化氯可以控制三卤甲烷(THM)的形成, 减少总有机卤的生成。众所周知,三卤甲烷的前驱物质通常有以下3类: 一类是天然大分子有机物,如腐植酸、灰黄霉酸等;另一类是小分子有机物,如酸类化合物、苯胺、苯醌、氨基酸等多种有机物; 第三类是藻类及代谢产物。

黄腐酸是腐殖质的主要组成物质,腐殖质里黄腐酸(FA) 的含量高达 90%。通过研究和试验表明,二氧化氯与黄腐酸几乎不生成氯仿,而液氯与黄腐酸反应则会生成大量氯仿,而且,氯仿的生成量随着液氯的投加量和水中腐殖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间苯二酚是黄腐酸中最多、最基本的部分,一般用它代表黄腐酸来说明二氧化氯和氯的作用机理。

2 二氧化氯消毒副产物的产生及危害

二氧化氯消毒副产物主要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是被其氧化而生成的有机副产物; 另一部分是本身被还原而生成的无机副产物。二氧化氯有机副产物种类和数量与水体的水质情况、pH 值等条件和二氧化氯的投加量密切相关,主要包括一些酮、醛或羰基类的物质。近年来,在二氧化氯消毒后的水体中曾检出乙醛、乙二醛,这两种物质被联合国卫生组织认定为可疑致癌物,其余大部分有机副产物的毒理学意义尚不清楚。目前研究较多的是二氧化氯的无机副产物,这主要是二氧化氯自身被还原产生的,主要包括亚氯酸根( ClO2-) 和氯酸根( ClO3-) ,其毒理学影响较大。ClO2-能引起动物的溶血性贫血和变性血红蛋白血癌,可能会抑制血清甲状腺素的作用,引起胎儿小脑重量下降、神经行为作用迟缓或细胞数下降; 还可能造成婴儿大脑重量下降,神经系统作用迟缓或皮肤增生。动物实验证明, 只有在接触高浓度二氧化氯及歧化产物亚氯酸盐时,才会产生不利影响; 低剂量接触一般不会影响其健康。例如: 有人用小白鼠做实验,饮用含亚氯酸盐100 mg/L 的水,可使它们的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 饮用含量为10mg/L的水就未引起这种变化。让大鼠长期饮用含二氧化氯10mg/L的水,两年后也未检查出对动物健康有害的结果。美国环保局在1994年经修订过的建议中规定: 出厂水中ClO2不得超过0.8 mg/L,ClO2-不得超过1.0mg/L。

3 二氧化氯消毒副产物的控制

3.1 加强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的监测

长期以来我国在饮用水卫生监测方面执行 GB5749—85的35项标准,其中仅对氯仿、四氯化碳这两种氯化消毒副产物进行了规定。而美国环保局在1994年经修订过的建议中就规定: 出厂水中 ClO2不得超过0.8mg/L,ClO2-不得超过1.0 mg/L。因此我国应尽快制定新的饮用水卫生标准,以加强水中 ClO2-, ClO3-的监测。所以,我们要加强对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的监测。

3.2 降低水体有机前体物的含量

能引起二氧化氯消毒副产物的有机前体物主要包括酮、醛和一些羰基类物质。我们可以通过加强混凝沉淀和过滤、颗粒活性炭(GAC) 吸附、膜法过滤或生物降解去除前体物,也可以在氧化剂的作用下转化前体物,如臭氧氧化或其他深度氧化工业。

3.3 采用二氧化氯与氯共同作用的消毒方式

二氧化氯与氯气协同作用可以较好地抑制处理后水中三卤甲烷等氯化致癌物的生成。其原因为: 二氧化氯较氯活泼,可优先于氯与有机物发生氧化分解反应,然后由氯气来保证处理后水中的余氯,抑制水中微生物的繁殖再生,并可减少 ClO2-的产生。岳舜琳在《 二氧化氯及其在给水中的应用》一文中指出: 当加氯 0.5mg/L,二氧化氯2.5mg/L 时,总三卤甲烷

参考文献

致富小机器范文6

摘要目的:探讨甘遂敷脐治疗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将8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肝硬化腹水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甘遂敷脐治疗,疗程30 d。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甘遂敷脐治疗肝硬化腹水可以提高疗效,且操作简便,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肝硬化腹水;甘遂;中药敷脐;脐疗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2.077

作者单位:272100济宁市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

周艳梅:女,本科,护师

Clinical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of Umbilicus with Gansui therapy cirrhotic ascites

ZHOU Yan-mei(Jining First People’s Hospital,Jining272100)

AbstractObjective:To discuss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nursing methods of Umbilicus with GanSui therapy cirrhotic ascites.Methods:Totally 80 cases of Cirrhotic Ascit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Besides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s given to the both groups,sticking Shenque point with Euphorbia kansui was given to the treatment group for 30 days.Results:The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Umbilicus with Gansui can improve the efficacy for cirrhotic ascites,except its simple operation,more acceptable and easy spread.

Key wordsCirrhotic Ascites;Gansui;Umbilicus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cel therapy

腹水是肝硬化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肝硬化的持续存在,腹水容易反复,以致对以上治疗不再敏感,部分患者在严格限钠基础上利尿药用量达最大时,仍无利尿效应与体重减轻; 或利尿药虽未达最大剂量但已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或出现其他不能耐受利尿药的不良反应; 或治疗性放腹水后很快复发。这些患者即所谓的“顽固性”或“难治性”肝硬化腹水。大量腹水可造成患者腹胀及饮食、呼吸与行动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可增加腹腔感染、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的风险,因此,肝硬化腹水的治疗目前仍是临床难点之一,需要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选择2011年4月~2013年10月肝硬化腹水患者40例进行甘遂敷脐治疗,经过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肝硬化腹水患者80例,诊断标准符合200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修订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草案),男52例,女28例。年龄20~45岁,平均(32.50±5.52)岁。病程0.3~5年,平均(2.72±1.98)年。职业:农民25例,工人20例,干部12例,教师10例,其他13例。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32例,中学30例,小学18例。入选患者均无心、肾、糖尿病、精神病及其他严重疾病,入院时均无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自发性腹膜炎、上消化道出血、肝癌、DIC。将患者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病程及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两组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休息、补充电解质,限制水、盐摄入,反复大量腹水患者给予人血白蛋白静滴,利尿剂静脉注射或口服。观察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甘遂外敷脐部,患者取舒适卧位, 病室安静整洁, 室温应控制在24~26 ℃。尤其是冬天, 注意保暖, 防止感冒。患者腹胀明显、憋喘时取半卧位。将甘遂沫10 g加醋调成膏状,用棉签蘸生理盐水清洁脐部,将药物厚薄均匀涂抹于美敷敷贴中间,将敷贴敷于脐上,每次30 min,早晚各1次。 10 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 观察指标:每天早晨排尿后测量腹围、体重、24 h尿量。每10 d查肝功、腹部B超1次。注意观察脐部皮肤有无红肿、瘙痒、灼热、皮疹等, 如发现 有上述症状, 一般是敷贴过敏所致 必要时涂抗过敏药膏。本组40例患者中有 8 例出现皮肤发红,但未中断治疗。

1.2.2护理方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询问患者感受,观察体重、腹围、尿量等情况,同时做好以下护理:

1.2.2.1心理护理患者因长期受疾病折磨, 浮肿、心慌、胸闷、腹部饱胀不适、行走困难等, 产生了忧郁、恐惧甚至绝望的消极情绪。中药甘遂起效比较慢, 而患者对其期望值比较高。针对以上情况, 我们在每次操作前均耐心向患者解释, 仔细分析病情,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良好的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1.2.2.2皮肤护理腹水患者腹部膨隆, 皮肤绷紧发亮很薄, 容易擦伤引起感染,局部擦拭动作要轻柔, 给患者穿宽松棉质的衣服,按时翻身预防压疮发生。

1.2.2.3饮食护理腹水患者饮食也至关重要, 饮食宜营养丰富、新鲜可口、清淡、柔软易消化、低盐, 严禁进食粗糙食物, 以免食管受伤出血, 每餐勿食过饱, 少量多餐。鲤鱼赤豆汤用于利尿消肿疗效更佳,用新鲜鲤鱼一条约250 g,除去鳞及内脏,和赤小豆50 g加水煮汤治疗肝硬化伴腹水患者疗效显著,鲤鱼有利水、消肿、除满之功, 且为血肉有情之品, 利于水肿消退而无耗伤正气之弊。加赤小豆健脾利湿, 行水消肿。

1.3评价方法(1)疗效。参照《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中的疗效标准制定:显效,症状完全消失,一般情况良好,肝脾肿大稳定不变,腹水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有效,主要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肝脾肿大稳定不变,有腹水者腹水减少50%以上,而未完全消失,肝功能指标下降幅度在50%以上而未完全正常;无效,未达到好转标准或恶化者。(2)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腹围、24 h尿量。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资料设计的方差分析,等级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腹围、24 h尿量比较(表2)

3讨论

肝硬化腹水在中医学中属于鼓胀范畴,其病因主要为:情志所伤,饮食不洁、劳欲过度,黄疸积聚日久不愈等。本病的发病机理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聚水而胀,所以治疗从肝脾肾论治。由于患者病变日久,正气不足,邪实内滞,往往寒热错杂,虚实兼具,治疗棘手。中药口服有其优势,但腹水患者胃纳较差,服用不便,因而敷脐外治法受到更多医师青睐。脐乃神阙穴,脐疗可疏通经络、推动气血运行,脐部表面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差,且皮下无脂肪组织。皮下覆膜有丰富的血管网,药物易透过薄层皮肤渗入皮下进入血液发挥作用。另外脐部血管丰富,门静脉与脐静脉上下相交。腹壁静脉形成通道,有利于药物通过侧支循环进入血液发挥作用。再者,肝硬化时门静脉压力增高,侧支循环开放,脐周静脉怒张,更有利于药物通过侧支循环进入血液[1]。甘遂味苦性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具有泻下逐饮,破积通便之功效[2]。常用于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喘咳,二便不利等症。甘遂通过刺激肠管增加肠蠕动产生泻下作用。但甘遂还具有肝肾毒性,对黏膜有刺激性,安全性难以保证。用醋调制以后,明显降低毒性和刺激性,发挥缓和泻下作用[3,4]。

参考文献

[1]李燕,孙洁,孙立立,等.中药甘遂的研究进展[J].食品与药品 ,2010,12(9):363-365.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83.

[3]李燕.有毒中药甘遂炮制后化学成分及减毒作用的研究[D].济南:济南大学,2011.

[4]唐冰雯,丁佳佳,杨永霞,等.基于NMR的代谢组学对醋制甘遂减毒作用的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3,9(4):9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