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配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将进酒配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将进酒配乐

将进酒配乐范文1

一、多种形式的吟唱有助于诗歌的情感表露

本期语文教学重点是《高中古诗词散文选修》,我试探性的在教学中融入歌唱的形式,将诗歌《一剪梅》(李清照)、《菩萨蛮》(温庭筠)、《将进酒》(李白)作为对比吟唱的文本,通过不同版本的唱和比较,让学生能理解婉约,豪放诗风为何。

诗歌吟唱有很多形式:叠唱、合唱、独唱、轮唱,当然有时根据诗词需要也可以纯文本清唱,或者加以背景音乐伴奏。

《将进酒》的教学,我选用了央视知名主持人任志宏诵读的版本和韩磊演唱的歌曲作为教学素材。先指名单人范读,再四人为组范读,最后全班诵读,通过对比,首先在气势上有了豪放的初步印象,在此基础上播放任先生的诵读,学生听后感慨颇多,有的女生说任先生的诵读很唯美,读出了李白的豪迈,洒脱,浪漫风格,很有范儿;有的学生感叹,任先生的诵读很让人感怀,他磁性的声音能将李白的飘逸,豪放诠释的淋漓尽致,让人不由得有想要阅读诗仙太白的其他傲世之作。优美的诵读完了,接着播放歌手韩磊演唱的《将进酒》,那是另一种对诗词的解读,听后几位男生叹息,他们找到了李白最终选择离开歌舞升平的长安,游离于祖国大好河山的原因,韩磊沧桑的声音中少了几分诗仙太白的狂放气质,反倒是多了一点李白诗篇大气磅礴的气势,从歌声里他们似乎还看到了唐王朝的繁荣兴盛。

二、合理的音乐改编更能让学生触景生情

豪放风格有了认识,婉约为何?

作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和温庭筠的作品是高中阶段不可以错过的佳作。我借班上外形比较有特点的几位男生诵读《一剪梅》,他们沙哑的声线略显厚重,使诗词中那位原本很美的姿态娇柔的美女形象全没了美感。

此时我将之前做了精心准备的艺体生,叫了起来,几个女生用他们那特殊的柔弱之声读完了《一剪梅》,舒缓而轻柔的语调确实让人很快进入了李清照词作的状态。看学生已经渐入佳境,我适时播放了抒情歌后邓丽君的《月满西楼》,诗中“一种相思,两种闲愁”得到了深化。

因为有前期教学中的名家知识作为铺垫,大部分学生对李清照的人生经历有详细的了解和认识,在《一剪梅》的教学中,结合作家本身的情感经历,加之音乐恰如其当的作为情感释放的载体,学生很快就能渐入佳境,体会到抒情主人公对爱人那种缠绵的爱。诗人个性化的诗风也在歌曲的改编翻唱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三、情景相生,更利于学生释放自我情感

诗歌教学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菩萨蛮》作为婉约派的另一佳品,是情感教学中不可多得的素材。单单凭借以往的单一教学形式,靠教师讲解让学生理解诗人要表现的感情很有难度,针对此篇,我将它和影视剧的剧情链接,学生可谓情到深处自然开。

《菩萨蛮》的教学,我刻意留在了阴雨绵绵的那个早晨,室外是淅淅沥沥的小雨,有了能让人情思飞扬的空间。上课前播放《甄传》的插曲《凤凰》、《心心相印》、《河边倾诉》等一系列的片段设了伏笔,正式上课请学生从截取的画面中把握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显得更容易。

配合画面,我选用了刘欢翻唱的《菩萨蛮》,让学生体会从男人的角度如何诠释一个女人的心,从而把握温庭筠的诗歌被古代女子钟爱的原因,知道男人也有婉约的一面,由此摒弃以往对古代诗歌偏颇的认识,男人写缠绵之情皆是矫揉造作的错误说法。

温庭筠诗歌中“鬓云”、“香腮”、“蛾眉”,尽是美人之态,然而“懒起”、“梳洗迟”缓慢的步调足见那位貌美女子对爱人的渴求,只是可望而不可即。词作经过演唱的形式比单纯的诵读更增添了几分的惆怅孤独之感,不用教师多讲,学生在韵味十足的古筝、手铃与笛子的配乐中完全陷进去,有人听完后甚至有了写作的冲动。借机,我加入填词环节,自填自唱,当堂演唱,示范的学生把自己懵懂的爱情诠释得飘逸而凄美,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共鸣,诗歌写作在填词技巧此环节中得到训练,大大出乎我的预期。

将进酒配乐范文2

读诗的关键在一个“读”,“读”既是指朗读诵读,也是指品读解读。所以我认为《唐诗宋词选读》应当是多元化解读与个性化诵读的结合。

多元化解读建立在“合理误读”,的基础之上,美国教育家布鲁姆在谈及阅读时认为,所有的阅读其实都是基于读者体验的“误读”,而所谓的“误读”恰恰是一种创新的多元的文本解读方式。对于诗歌更是如此,诗歌是诗人个体情感的抒发即“诗言志”。那么要理解其中的意蕴就必须还原其社会和自然的背景以及诗人的个性,这在当下的教学环境中无法客观地呈现,而学生根据其自身的生活体验来解读诗歌是应当给予肯定的。比如《如梦令》“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教材注释,卷帘人是侍女,而“知否”句则是李清照对侍女而言;而今人提出一种新的观点,认为卷帘人为丈夫赵明诚,那么“知否”句则是李清照对丈夫而言。但是无论是侍女还是丈夫对于高中学生而言都是无法真切地去理解的,所以有学生就提出“卷帘人”是词人自己,而“知否”句则是李清照自言自语,学生提出的依据就是“浓睡不消残酒”说明李清照正处于半睡半醒之间,恍恍惚惚依稀记起夜里的风雨,心里却又惦记院里盛开的海棠,一厢情愿地认为“海棠依旧”,小心翼翼地卷起窗帘发现“绿肥红瘦”,所以自问自答更显得她娇憨。这样的解读合乎情理,能够自圆其说,这就是合理的误读,是在读诗教学中应当给予鼓励和提倡的。而事实上在宋词中其他的“卷帘人”也大多指自己,比如辛弃疾的《生查子》。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必须要强调的是“误读”的前提是“合理”,“合理”是指要合乎常理,言之有理。如果把“当年明月在,曾照彩云归。”理解为时间流逝,世迁,就是不合理的,应当指导纠正。多元化解读是建立在读者体验基础之上的理解,具有创造性,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从而也就赋予了诗歌一定的时代意义。

解读诗歌还需要总结归纳诗人的情感,王羲之说“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人的情感总有相似之处,总结同一类诗歌的情感,有助于理解同题材的诗歌;总结同一人的诗歌情感,有助于理解该作者的情感;结同一时代的诗歌情感,有助于理解时代精神,而这些情感的累计便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的重要途径,也是诗歌对于中学生的意义之一。

诗词是语言艺术,需要诵读,归有光曾“冥然兀坐,偃仰啸歌”,诗歌需要在诵读中寻找心灵与语言的契合。如今诗歌教学重内容的理解而轻语言的品读,这正是诗歌教学的缺失。钱梦龙先生提出“以教学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指导思想,体现在读诗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一人一策个性化诵读指导,学生是个性的主体,每首诗对学生的体验是不同的。这也是因材施教原则在教学中的体现。

从学生角度出发,个性化诵读指导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和兴趣爱好选取不同风格的作品,性格开朗乐观自信的学生重点准备《山居秋暝》、《横塘路》,指导他们读出恬淡闲适的意境;沉稳冷静的学生重点准备《兵车行》、《燕歌行》等作品,指导他们读出诗人经世济民的志向和悲天悯人的情怀;为敏感内向的学生准备《醉花阴》、《浪淘沙令》等作品,指导他们读出诗人悲凉忧愁的情思;为冲动好动的学生准备《满江红》、《将进酒》等作品,指导他们读出奔放飘逸的气势。将全册《唐诗宋词选读》教材分成若干小组个性化指导诵读不仅提高了积极性,而且贴合了学生们的性格特性,使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诗歌。

音韵美是诗词的重要特性,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是诗词被历代读者喜爱的重要原因。诗词的音韵包含平仄、对偶、押韵、停顿、语调等方面。那么从文本角度出发,个性化诵读指导可以根据不同作品的风格制定朗读策略,比如《扬州慢》,需提醒学生低沉慢速,以体现词人沉重的黍离之思;“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需读出沉郁愤慨;尤其是《将进酒》以情感变化为线,由哀到欢到狂到悲,这一系列的情感必须经过诵读才能有滋有味。

将进酒配乐范文3

朗读式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法宝,也是老师的艰巨任务。在这一方法运用中,它的技巧是多样的,形式是多变的,因此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特殊矛盾特殊分析。首先,在朗读教学法的运用中,教师要注意培养班级朗读的良好习惯和风气,有了大环境的铺垫,学生才能更愿意地去进行朗读和体验。其次,在施教过程中,老师主要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说教者。朗读时,老师通常会根据课文的特点,题材来选择相应的朗读语调,朗读节奏,使学生掌握朗读要领,及时发现问题并改正。在朗读时可以采用对比导读,理解导读,模仿跟读等等多种方法,旨在学生能够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的真正内涵,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总结能力。最后,朗读的形式是多变的,有集体合读,个人朗读,配乐朗读和分角色朗读。对待感情细腻婉转的诗词,教师多采用配乐的方法,或者是吟唱,例如李清照的《一剪梅》。对待一些戏剧文字的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例如老舍的《茶馆》,的《雷雨》。总之在一系列的训练方式中,学生总能体验出语文的独特滋味。

二、朗读式阅读教学方法的重要影响

朗读式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身心结合的锻炼方式,而且朗读方法多样,技巧颇多,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学习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在朗读教学中,不是盲目乏味地让学生“死读”,而是由老师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情感去诵读。在朗读过程中,学生的多种感官在不同程度地参加着活动。例如眼睛在看,耳朵在听,嘴巴在读,脑中在思考,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注意力被高度地集中着,多方面,多角度地感知课文,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朗读同时也是学生感性认识的初级阶段,只有多读,才能加深自己的感性认识最终发展到理性认识。因此说朗读式学习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初中学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具有莫大的帮助。

三、朗读式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语感,提高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学习兴趣

语感,就是指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受,理解和表达能力。它只有通过长期的艰苦训练才能获得,如何训练?那就是朗读。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首要方法,是把握文章感情的基础。语感便是在学生坚持不懈的朗读下形成的,语感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在对我国古老的诗歌认识上,朗读和语感便起到很好的作用。例如《诗经》中的美丽诗词,也正是通过朗读的方式才将那温婉或者是凄凉的所感之情完整地体现出来。无论是“蒹葭苍苍,在水一方”的美好描写,还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低低,通过朗读,总能品出别的一番滋味。抑扬顿挫的语调,铿锵有力的节奏逐渐生成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快乐自由地学习,无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向健康的心态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朗读式教学可以提高初中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将进酒配乐范文4

1 古诗朗读教学能够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形象,利于激发正义感、爱国情

中国古典诗词中那一首首抒情诗,抒写了诗人的爱国思想,那字里行间挺立着一个个不屈的民族灵魂,铸造了中国的辉煌,他们都是中国的脊梁,是我们为之自豪的民族之魂。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形象,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浓浓的爱国热情。

在朗读《将进酒》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欣赏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那种坚贞不屈、满腔热血的豪迈情感;在诵读《满江红》时,我们要带领学生感受民族英雄岳飞“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精忠报国的豪情壮志;在品读《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时,我们要让学生体味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那种撼人心魄的爱国之情。

解读古诗歌中的这些形象,可以使学生激情澎湃,增强正义感和责任心,从而内化为报国热情。

2 古诗诵读教学能够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助其陶冶情操,涵养心灵

古典诗歌讲究韵律、讲究情感的抒发,富有音乐美和人情美。在诗歌教学中,让学生把握节奏感,领悟作者的情感很重要,作者恰恰是通过诗中的节奏来抒发其情感的。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对其能真正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若学生只是一味的背诵,不去把握诗歌的节奏感和诗歌本身蕴含的情感,想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在特质,那是很困难的。

所以,在诵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在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情感这一环节大下苦功。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采用以下方法:首先,教师作示范朗读或播放音频材料,以此来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掌握节奏。其次,教师带领学生放声朗读,读出节奏、读出语感、读出韵味,读出意境,读出意蕴。再次,灵活变动诵读方式,可采用范读、齐读、听读、背读、自由读、配乐读等。最后,让学生相互交流诵读后对诗歌本身的理解。

抓好诵读教学,不仅使学生能领略到诗人的丰富情感,而且还能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熏陶,在陶冶情操的同时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3 古诗细读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之养成多揣摩、多联想的习惯

古典诗歌意蕴充沛,情感跌宕,思想跳跃,多采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等手法。在学习的过程中若不去联想,恐怕难以领悟其意境、意趣,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即把全部混乱的记忆,照其相似处或时间和空间方面的相近点进行分类概括,从而达到理解某事物的目的。对此,我们应引导学生细细揣摩,启发学生展开联想,使其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让学生进入到一种超越现实、超越时空的审美共鸣境界。

例如,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是一种雄浑豪放的情感,一种欲有所为而不能为的感慨,短短的二十二个字,展现的是诗人报国无门、英雄无用的愤懑和怅惘。要读懂这样的诗歌,就需要结合作品及作者的经历加以合理的超时空联想,分析诗歌的意蕴和情感,并联想与之相类似的其他作者作品,从而形成一种对这一类题材的诗的概括性理解。这样才能更容易的对这一类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思和意蕴有更深把握。

4 古诗品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领悟古人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和人文情怀

我国古代诗文言简意赅、却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流露出孔子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则提醒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在有生之年要有所作为;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探索态度和对人生顿悟的愉悦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反应了苏轼悟透人生的洒脱、旷达性格;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则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些情感,无不蕴藏着博大的人文精神,无不闪烁着耀眼的思想光芒。

将进酒配乐范文5

一、何为语文教学中的“诵读涵泳”

诵读涵咏就是眼观其文,口念其声,用心体验。涵泳则侧重于“诵读”时“有所思”的心态,强调读者主体意识的参与,强调联想想象和情感体验。诵读的过程,就是一个声声入耳、字字入心的悟道的过程。在诵读过程中,文字的顿挫,情节的变化,图景的展现,理趣的跳跃,作者的思绪,作者的欢愁,皆能体察与感悟。清人把这一传统教学经验解释得十分透彻:“涵泳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

二、“诵读涵泳”在语文教学中缺失原因

语文教学中忽视朗读,甚至不读是近些年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普遍怪现象。这样的现象在高三教学中尤为突出!究其原因:一是在以为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很多教师和学生变得很功利,诗歌没有学习就开始背诵!偏重理性分析,诗歌鉴赏变成了做题训练,课堂便少了朗朗读书声,成为闻一多笔下的一潭死水;二是课堂教学容量大,比如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可谓脍炙人口,然而教参安排仅仅一课时。教师担心朗读耽误时间,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讲解鉴赏代替诵读涵泳;三是诵读根本没有列入语文教学设计,忽略了诵读、积累、感悟和联系生活体验省察。有的虽然设计了读书环节,也只是走过场地读一遍。可见,诵读在一些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显得十分薄弱。

当代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十年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语文教学缺少文学性,文科理科化岂不怪事。

三、诵读涵泳法的设计实施

近来开始提倡读文学经典,加大感性学习的比重和力度,诵读之风比以往略盛一些。开口读,比不读要好,可若是仅仅满足于“放开喉咙读一通书”,读得“口干舌燥”,“人声鼎沸”学生缺少朗读技巧,教学效果甚微。

1. 意读,课前预习是学习诗词的重要环节,扫除字音障碍,对照书下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

课堂上看注解,合理想像,同学合作,理出词的大意。诗歌不同于文言文,不需要直译,而是再造当时情景!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词的大意。

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意读主要在于初步了解作者写作意图、基本观点和大体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同时,学生可以积累基础知识。比如学习“龙腾虎掷”的稼轩词,先要了解辛弃疾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以武出生,却以文成就人生的大词人。一生都主张抗金御敌,统一中原,而南宋王朝却一味纳贡求和。因而朗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读出壮志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

2. 情读,安排在品味鉴赏文本之前

在初步了解了文意之后,则要靠情读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基调,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学生在诵读中,情感的传达要把握准确,比如“慷慨激昂”,读成了“恬静优美”,教师要及时点拨纠正。比如:李白诗歌的总体风格是“豪放飘逸”, 具体每一首词的情感又不尽相同。教学李白的《将进酒》,情感线索是“悲——乐——愤——狂” 上六句为劝酒歌引语,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将”“莫停”“歌”“请”“倾耳听”应重读!“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主旨句中“不足贵”“不复醒”当用极强音读!“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要读出李白反客为主的狂!本诗的教学分四个部分,灵活多样地开展朗读教学,激活课堂,创造愉悦的氛围,使学生产生“乐趣”,享受乐趣。在教学晏殊《蝶恋花》这样抒情性强的诗篇,可配上音乐朗读,我选用的《长相思》。这样通过跟录音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比赛朗读、个别朗读、集体朗读、表演朗读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乐趣,乐而读,越读越乐,其乐无穷。

将进酒配乐范文6

关键词:初中语文;兴趣;审美;情感

诗歌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的重点和难点,初中语文以古文诗歌为主,现代诗歌占的比例很小,因此本人主要以古汉语诗歌教学为主要探讨对象。很多学生对于诗歌的认知都不够全面,以为诗歌背诵下来就行,而教师大多也侧重于学生的记忆。新的教育理念对诗歌教学提出新的要求,要让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诗歌鉴赏能力,通过诗歌的学习达到对古人思想、情感的认同和感悟,从而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导向作用。但是当前诗歌教学还是穿新鞋走老路,没有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无法实现教学的改革。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进行改善。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开展其他教学方法的前提与基础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大导师,但是当前初中学生普遍对于诗歌学习没有兴趣,有的学生是因为觉得老师讲再多就是为了最后让自己背诵,有的学生觉得诗歌语言不容易理解,还有的学生觉得诗歌学习很压抑,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各种方面的原因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诗歌的学习兴趣不高,整体氛围比较沉闷,学生没有积极性,只是按照教师的要求亦步亦趋。想要建立学生对诗歌的兴趣,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诗歌本身内容精炼,学生不容易理解,语言的简化导致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所以出现理解上的困难。教师进行诗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或者利用信息技术和PPT等教学设备,为学生呈现出生动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减小学习的难度,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从而建立对诗歌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诗经》中,这首古诗中存在很多生字,如“雎鸠”“窈窕”“寤寐”等,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字,更无法理解相应的文章主旨,教师如果借助图片展示李白梦游的过程,就能帮助学生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第二,虽然不少教师注重改变灌输式教学方式,但是诗歌教学往往换汤不换药,一般教师都是先让学生读诗,然后教师根据文章注释讲解,遇到重点部分就让学生自己翻译,然后起来发言,其实这样学生仍然是被动学习,并不是自己主动参与诗歌学习,而是按照教师的原定教学计划进行学习,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压抑,初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发展自己、表达自己的意愿,但是教师把时间都占用了,学生渐渐失去自主探究的能力,形成思维惰性,遇到诗歌学习就依赖教师,更不会形成较高的学习兴趣。

第三,诗歌教学模式僵化,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情绪低沉,往往教师提一个问题,大家都低头不回答。教师应该丰富诗歌教学的形式,为学生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兴趣的建立是开展诗歌教学的必备条件,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特征和现实需求为中心,从而及时转变教学策略,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审美是诗歌教学的必备能力

初中语文诗歌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比小学阶段更加深入和系统,尤其唐宋时期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诗歌的语言、韵律、体裁、题材等丰富多样,因此对于诗歌的审美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不少教师为了节省教学时间,在诗歌审美教学上不断简化,审美都是按照固定的模式和套路,严格依据考试的方向和题目进行,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受到严重束缚,无法真正进行诗歌审美的鉴赏。

第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诗歌的语言美,古代诗歌语言充满诗意和哲理。例如学习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简单的几句话就把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古往今来的历史沧桑感表达出来。想让学习体会到这些最好办法就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在慢读中细细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第二,韵律美是诗歌迥异于其他文学体裁的长处,古代诗歌都是配乐歌唱的,表达诗人的内心情感与思绪。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散曲、词曲等都有独特的创作规律和要求,本人认为教师应该为学生初步介绍词牌名和平仄规律,让学生懂得欣赏诗歌的韵律。

第三,诗歌的审美就是意境审美,诗歌的长处就是借助各种意象的融合创造出独特的意境,渲染出一种氛围,在这种背景下才能更好地领悟诗人的情感。意境的赏析要从意象入手,例如《天净沙・秋思》中的各种景物组成一个昏暗、凄凉、孤独的黄昏意境,由此衬托出游子身处异乡的零落漂泊之感。意境审美可以借助视频或者音乐等辅助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氛围的塑造,激发学生的相思情感,促进对诗歌的深入理解。总之,审美是一种高度的提升,需要学生和教师积极配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达到对诗歌整体的把握。

三、情感是诗歌教学中必须重视的一个环节

古代诗歌多是诗人有感而发,或者是关于自己人生理想的。如李白的《将进酒》,或者抒写爱国情感的,如杜甫的《春望》,或者表现身世飘零的悲伤,或者表达对友人的思念等。诗人的情感真实而深刻,教师要充分挖掘诗歌丰富的情感内容,进而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

第一,教师结合诗人独特的人生经历和诗歌的具体创作背景来激发学生对诗人的同情。例如讲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一定要先使学生明确杜甫一生的漂泊、对国家的担忧、对士人的关怀,激发学生内心的崇高情感,达到情感的升华。

第二,教师可以借助情境教学,让学生分组进行现场表演诗歌的情景,情境教学真实而具有冲击力,能有效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真实场面的激发与亲身参与中体味诗人独特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