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剂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表面活性剂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表面活性剂论文

表面活性剂论文范文1

关键词:表面活性剂,加溶作用,润湿反转作用,乳化作用,起泡作用

 

1、表面活性剂在加溶作用中的应用

表1链长对醇在0.1mol·L-1脂肪酸钾溶液中溶解度的影响

 

 

表面活性剂论文范文2

关键词:表面活剂 影响 因素

目前国内生产的表面活性剂种类已达到1000多种,但主要用于轻纺、日化、造纸、食品、医药等领域,而用于三次采油方面的表面活性剂品种极少,且使用效果也很不理想。近年来国内许多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针对大庆油田,选取各种原料研制适用于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的磺酸盐表面活性剂,虽然这些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都不能完全满足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的要求。主要是原料选取可能存在一定问题,据报道这些研究所选用的原料主要有烷基苯装置的副产重烷基苯、石油炼制过程中的副产重芳烃、芳烃含量较高的石油馏份等。由于这些原料的组成不稳定,使得最终产品磺酸盐的性能不稳定,矿场难以应用。为此,经过正确的设计、选择和控制好磺化条件,合成出组成确定并且可控的磺酸盐,从而使最终配方可与大庆原油形成超低界面张力并且稳定性能良好,是我们研究的主要方向。

一、三元复合驱机理及表面活性剂所起的作用

近年来,大庆油田开展了三元复合驱试验,这是三次采油中提高采油率的又一新途径。三元复合驱替液是由碱、磺酸盐和聚丙烯酞胺复合配制的。三元复合驱油机理在于提高油层的波及效率以及最终采出程度,因为三元复合体系在油层的渗流过程中,随着油水界面张力降低,油膜、油块、油滴被逐渐活化,开始聚合并流动,象“滚雪球”一样,逐渐形成油墙。同时随着宏观和微观波及体积的增加,这种作用更加明显。表面活性剂所以能提高原油采收率是由于它能降低原油与亲水泥浆溶液之间的界面张力,使油层原油发生自乳化,改变油一水溶液间的界面流变性,还可以调节岩石孔的润湿性,便于石油排出。有关文献报道,在苛性钠水溶液中加人阴离子型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混合物及聚合物可使原油采收率达到96%。

二、磺酸盐种类及其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中磺酸盐类表面活性剂产量最大、应用最广。磺酸盐最为重要。其次还有仲烷基磺酸盐、烯基磺酸盐它是一种黄色油状液体,经纯化可以形成六角形或斜方形片状结晶,在磺酸盐表面活性剂中,已烷基苯磺。最常见的是烷基苯磺酸钠,去污力强,泡沫稳定性较好,在酸性、减性、硬水及某些氧化物溶液(如次氯酸钠、过氧化物)中都比较稳定。仲烷基磺酸盐与烷基苯磺酸钠的表面活性接近,在碱、弱酸及水中游良好的稳定性,而且在硬水中仍具有良好的润湿、乳化、分散、去污力、生物降解性优于直链烷基苯型的磺酸盐类。

1.烷基链长度的影响

苯环上的氢被6个碳以上的烷基链取代时,才具有表面活性,而且表面活性随碳原子数的增加而增大;但是当烷基链超过18个碳时表面活性下降。因为链长小于5个碳时不能形成胶团,随着碳数的增加CMC(临界胶束浓度)下降,但烷基在18个碳以上时水溶性很差,也不能形成胶团溶液。

2.烷基链分支的影响

直链烷基苯的CMC比支链烷基苯的低一但是支链烷基苯可以达到更低的表面张力。支链烷基苯有很好的发泡和润湿能力的支链烷基苯泡沫力高于直链,但是直链烷基苯磺酸钠的生物降解能力优于支链。

3.烷基链数的影响

芳环上有几个短链基时,润湿性增加而洗涤力下降。当其中一个烷基链增长时,去污力有改善。

4.苯基与烷基结合位置的影响

苯基可以结合在烷基链的任何一个位置,就n一十二烷基苯而言,苯环可以结合在1-6位碳原子上,有六种异构体。各种异构体的分布因所用的烷基化原料及工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5.磺酸基位置的影响

烷基苯磺化物主要是邻、对位异构体,间位异构体很少,因为烷基是邻、对位定位基。对位与邻位相比,CMC低、去污力强、泡沫性能相似、生物降解性好。

5.1烷基苯的磺化

烷基苯是表面活性剂的亲油基团,通过磺化在苯环上引人磺酸基作为亲水基,生成烷基苯磺酸。因此,磺化是制造表面活性剂的重要一步。

原料烷基苯质量与好,副反应越少,磺化收率越高,操作过程简化。用三氧化硫作为磺化剂,磺化反应的活化能最低,反应最容易进行,但反应发热量大,反应后期由于分子的相互缔合作用粘度大大增加,必须采取专门措施排出反应热。

三氧化硫磺化反应所用的反应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带搅拌的组罐式磺化器;一类是膜式磺化器

5.2烷基苯磺酸的中和。

烷基苯磺酸与碱中和的反应与一般的酸碱中和反应不同。它是一个复杂的胶体化学反应。烷基苯磺酸粘度很大,在剧烈地搅拌下,磺酸被粉碎成粒子,反应是在粒子表面上进行的。生成的烷基苯磺酸钠在搅拌的作用下移去,出现磺酸粒子的新表面,与碱分子相互作用。照此下去,不停循环,磺酸粒子逐步减少,直至磺酸和碱全部作用,成为一均相胶体。

参考文献:

[1]崔正刚等.基苯磺酸盐的合成及其在提高石油采收率中的应用研究.载:表面活性剂/洗涤剂技术与经济发展(第五届国际表面活性剂/洗涤剂研讨会论文集).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95-102.

[2]崔正刚.文俊.无锡轻工业学院学报,1990,9(4):54-67.

[3]刘华等.勘探与开发,1995,22(5):70-73.

[4]郭俊旺.季寅,肖安民重烷基苯中烃类型的研究[J]日用化学工业,1986,(1):1 5

[5]肖玉燕.张佩芬重烷基苯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J)日用化学工业,1986,(4):44 48

表面活性剂论文范文3

关键词:低渗透,降压注水,研究,试验

 

目前大部分低渗透油田仍以注水开发为主,由于低渗透油田的渗透率低、孔隙度小等特性,储层吸水能力低;为提高水驱效率,必须增强注水,目前增注工艺上主要采取压裂、酸化、补孔、分层注水等常规措施方法。,试验。通过改变油、水及岩石间的界面张力,从而改善油水渗流特性,提高水相渗透率,是降低油层注入压力的新方法,国内一些低渗透油田相继开展了表面活性剂为主的增注体系研究并进行了先导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试验。

1、残余油饱和度对低渗透油藏注水的影响

注入压力的理论公式为(达西公式变形):

其中, 式中:ΔP—压力梯度;Q—流量;μ—流体粘度;L—两相渗流截面间的距离;A—渗流截面积;K—地层绝对渗透率;Kw—地层对注入水的有效渗透率;Krw—地层对注入水的相对渗透率。由上式可知,注入压力与水的相渗透率Kw、渗流截面积A成反比,与距离L成正比。因此,若要降低注入压力ΔP,可通过增大Kw、A,减小L实现。见图1为渗透率为10×10-3μm2和10μm2岩心的相对渗透率曲线,从图1可以看出,低渗透岩心水驱残余油阶段(残余油饱和度为24%)的水的相渗透率仅为0.18,也就是说占孔隙体积24%的原油使注入水的有效渗透率下降了82%。

少量原油即可造成水相渗透率的大幅降低,主要原因是分散的油滴产生贾敏效应阻力作用。假设孔喉完全是水湿的(θ=0);毛管数很小,界面成球型;油水之间界面张力为18.lmN/m;喉道半径2×10-5m,孔隙半径2×10-4m;油滴的长度为4×10-4m。则油滴流动所需的压力降为:

若油水井距250m、油水井需压差20MPa,计算实际油藏的平均驱替压差为:

即油滴产生的压差是油藏平均驱替压差的55.9倍。因此,少量原油即可造成水的有效渗透率大幅降低。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低渗岩心残余油阶段水的相对渗透率低于0.20。若将残余油降低至0%,水的有效渗透率将提高5倍。

根据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基本原理,具有高增溶作用的微乳体系可大幅度降低残余油饱和度,因此以增溶油量为指标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增注体系。,试验。

2、降压增注机理

降压增注体现主要通过两个机理起到降压增注增注作用。

1.1 降低岩心残余油饱和度

降压增注流动试验的采收率变化曲线见图3。见图2说明注入7PV 活性剂增注体系后岩心含油饱和度由水驱后的28.84降至4.16,含油饱和度降低有效减小了残余油因贾敏效应产生的阻力,增加了驱替水的有效渗流通道,从而在相同注水量下降低了注水压力。

1.2 将亲水岩心的润湿性向亲油转变

对比水驱油和10%增注体系驱油的相对渗透率曲线(见图3)可以看出,10%增注体系驱油后岩心润湿性向亲油转变,相同含水饱和度下的水的相对渗透率提高。残余油阶段10%增注体系驱替水的相对渗透率为0.83,而水驱残余油阶段水的相对渗透率为0.19,水的相对渗透率提高显著降低了驱替压力,从而实现降压增注。

3、表面活性剂增注体系研究

3.1表面活性剂溶液增溶油能力评价

用25000mg/L的NaCl溶液配制10%表面活性剂盐水溶液,90℃条件下测定表面活性剂溶液的增溶油能力,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含聚氧丙烯基的两性表面活性剂增溶油的能力较强;长碳链双亲水基两性表面活性剂增溶油的能力最强。

3.2优化体系评价

3.2.1使用的盐含量范围评价

用相态变化法评价了活性剂增注体系适应的盐含量范围,如图4所示。图4说明,增注体系可以应用的盐含量范围是0mg/L~103000mg/L,最佳盐含量范围是0mg/L~30000mg/L。

3.2.2使用浓度范围评价

研究了活性剂增注体系不同用量时,体系增溶油能力,试验结果见图5。图5说明,随活性体系用量的增加,体系增溶油量提高;当用量低于10%时增溶油量较少,因此现场应用时建议使用浓度为大于等于10%。,试验。

3.2.3降压增注岩心驱替试验

试验用滨665岩心,水测渗透率42.47×10-3μm2含油岩心水驱后稳定注水压力为0.455MPa,注入7Vp 10%增注体系,继续转注水11Vp,注水压力稳定在0.167MPa,相同注入量条件下注水压力下降63.3%。

4降压增注体系现场试验

滨649块位于滨南油田一区的西南部,是被断层复杂化的单斜构造,含油层系为沙三下、沙四上,原始地层压力31.5MPa,油层温度125℃,含油面积2.8Km2,地质储量330万吨,可采储量66万吨。孔隙度13%,渗透率12.7×10-3μm2,泥质含量25%。目前共有油井17口,开井12口,井口日产液51.8t/d,日产油31t/d,综合含水40.2%,平均动液面1268.4m。水井10口,开井4口,日注水150m3/d,采油速度0.34%,采出程度9.18% ,处于低采油速度、低采出程度、中含水的开发阶段。

BNB649-20共对应4口油井,为652、649-12、649-19、640-21,其中640-21为停产井,649-20因套损于2007年6月停注后,对应3口油井产量均有明显的下降。B649XN20为B644-20更新井,其射开小层与644-20一致,2008年12月转注,转注前未排液,含油饱和度较高。转注初期日注水量55m3/d,后注水量逐渐下降,试验前注不进水。,试验。

4.1、降压增注剂用量及段塞设计

(1)、用量设计

BNB649XN20厚度86.6m,吸水量层厚度为65.6m,平均孔隙度13.43%,处理半径一般按3m设计,降压增注剂用量为:

(m3)

(2)、段塞设计

降压增注体系采用三段塞设计(见以上表2)。,试验。

4.2、现场试验效果

该试验在滨南油田BNB649XN20井实施,施工前该井泵压、油压、套压均为28MPa,注不进水,施工后初期注水量提高到59m3/d,目前25m3/d,泵压28MPa、油压27.2MPa、套压27.8MPa,累计注水1068m3。施工前后注水量曲线如图7所示:

图6 BNB649XN20井施工前后注水量曲线

由图6可以看出,在增注体系在BNB649XN20井现场试验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5、认识及结论

5.1 研究形成了适合滨南油田的降压增注体系;

5.2对形成的增注体系进行了室内评价,结果表明增注体系可以应用的盐含量范围是0mg/L-103000mg/L,最佳使用浓度10%,室内实验最大可以使注水压力降低63%。

5.3该增注体系主要通过降低残余油饱和度和使岩心反转为亲油两个作用机理实现降压增注。

5.4该增注体系在滨南油田BNB649XN20井现场试验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徐燕莉.表面活性剂的功能.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赵福麟.采油用剂.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1997

表面活性剂论文范文4

[关键词]低碳造纸 化学品 低碳经济

[中图分类号] F407.8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0-187-1

1低碳造纸是新一轮的造纸技术革命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热点。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效能、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己在全球悄然打响。

造纸化学品工业是造纸工业的上游产业,现代的造纸工业在制浆、抄造及成纸后加工整个造纸生产的全过程均离不开各种化学品的应用。当前造纸工业的发展要走绿色造纸、低碳经济的道路,造纸化学品产业的发展可以为造纸工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造纸是关乎国计民生的绿色产业和典型的循环经济产业,但在中国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必须迎接低碳经济的考验,而造纸化学品产业的发展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的绿色中国造纸产业,并应对低碳经济的考验具有重大的支撑作用。

低碳经济是依靠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主要能源,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新型经济发展方式;而不是高碳经济以依靠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气、煤炭为主要能源,以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2低碳造纸化学品的特点

(1)技术含量高、产量不等、品种多,归属于精细化工领域;

(2)应用技术强、产品的技术研发难度大,商业开发周期较长,因此可以归属于高新技术产业;

(3)作为造纸工业重要支柱的造纸化学品,其材料的组成、性能的优劣不仅直接影响到纸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造纸工艺的技术进步和对环境的影响;

(4)造纸产业的发展和不断变化的纸产品市场需求不断促进造纸化学品产业的快速发展。

3低碳造纸化学品大有可为

毋庸置疑,造纸化学品对提高纸张质量,降低纤维用量,节能减排等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发展低碳造纸化学品将成为这场革命最重要的技术手段。

3.1可节约木材纤维的化学品

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一个新名词:“森林碳汇”(Forest Carbon Sinks)。它指的是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其面积虽占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但却占陆地碳库总量的一半,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扩大森林覆盖面积是未来30~50年经济可行、成本较低的重要减缓措施。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利用“森林碳汇”应对气候变化,我国已经明确把增加“森林碳汇”作为了一个重要的增汇措施。

3.2可节能降耗的化学品

可节能降耗的化学品主要包括制浆化学品、湿部化学品和表面施胶化学品等。

3.2.1 制浆化学品

如蒸煮助剂,主要是表面活性剂,其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有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四聚丙烯苯磺酸钠、脂肪醇硫酸钠、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钠等;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有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脂肪酸聚氧乙烯醚、聚醚等,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脱除树脂时,以壬基酚聚氧乙烯醚最为有效,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复配共用效果更好,蒸煮助剂可以促进蒸煮液对纤维原料的渗透,增进蒸煮液对木材或非木材纤维中木质素和树脂的脱除,又能提高纸浆得率,还可以减少造纸黑液量。

3.2.2湿部、干部化学品

造纸湿部化学品种类繁多,尤以淀粉价廉物美用量最大。仅以淀粉为例,就有着很多具有不同功能和特性的品种。很多问题需要新的技术视野:分子结构、电荷密度、功能基团,原淀粉用于纸板表面施胶以提高纸板的挺度和环压强度。

3.2.3施胶化学品

在纸页施胶方面,由于AKD、ASA等施胶剂的开发和应用,使得造纸业正在由酸性抄造向中性、碱性抄造转换。纸机在中性、碱性条件下运行,具有诸多优点,如提高成品纸的白度和不透明度,提高纸品的抗返黄能力及耐久性,减轻设备腐蚀,降低废水污染负荷,并可以使用更加廉价的碳酸钙填料等。

3.2.4特种纸化学品

特种纸生产过程中,除原料或工艺可能不同外,通常还需要添加特别的化学品,如无碳复写纸生产过程中需要添加无色染料、显色剂等制备的微胶囊,面巾纸生产时需加入湿强剂和柔顺剂,装饰纸生产需要浸渍三聚氰胺树脂等。

3.3环保治理化学品

近年来,我国造纸业以年均约12%的速度快速增长,2009年产量已达8640万t,一跃成为全球首位,令世人瞩目。的确,上世纪80年代,我国传统纸业给人的普遍印象是臭气熏天、污水横流,但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国家不断整治造纸工业污染问题和关闭大量万吨以下的小厂,开始大规模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和环保设施,并逐步按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进行标准化管理,目前我国造纸业的清洁生产技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造纸化学品的发展、大型高速纸机的引进和开发、木浆和废纸利用率的提高,都大大降低了造纸用水量和污染物排放量。同时,随着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造纸废水治理技术已相当成熟,水污染治理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据统计,我国造纸产量从2001年的3200万t增加到2008年的7980万t,产量增加2.5倍,而COD排放量从203万t下降到150万t左右,下降了26.1%,万元产值COD排放量也从0.168t/万元下降到0.04t/万元,下降了76%。来自国家环保总局污控司的资料也显示:目前我国前100家大型造纸企业的产量占造纸总产量的55.74%,而COD排放量却仅占总量的10%,表面低碳造纸业已经达到环保的标准。

4结论

随着我国环境的继续恶化,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低碳造纸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造纸的污染,使造纸业得到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表面活性剂论文范文5

【关键词】浮选起泡剂;表面活性剂;起泡性;稳定性

浮选是根据矿物颗粒表面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按矿物润湿性的差异进行分选的方法。有些矿物的表面润湿性小,天然可浮性大,如石墨、辉钼矿等,所以这些矿物的分离可利用天然可浮行就可实现。但有些矿物的表面润湿性较大,天然可浮性小,如石英、云母等[1],大多数矿物的自然分离都很难实现,通常情况下,都是使用浮选药剂来改变矿物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质,增大矿物颗粒的疏水性和矿物粘附气泡的牢固度,改变矿物的可浮性,获得更好的浮选指标。对浮选产品数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起泡剂的起泡性能和泡沫稳定性能,在矿物浮选过程中具有很大的作用。

1 起泡剂的结构

起泡剂是由疏水的非极性基和亲水的极性基组成的表面活性剂。起泡剂的非极性基常见的是烷基,而极性基比较多,比如-O-、-OH、-COOH、>C=O、-NH2、-SO4H、-SO3H等。

起泡剂的极性基是决定起泡剂性能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它既影响起泡剂的矿物表面活性、矿浆中离子的化学反应等化学性质,也影响起泡剂的溶解度、解离度等物理性质。起泡剂非极性基决定起泡能力。

2 起泡剂的作用机理

2.1 起泡剂的作用机理

起泡剂吸附在气-液界面上,降低气-液表面能,降低气泡体系能量,促使空气分散,生成微小的气泡,并在气-液界面上形成定向排列,极性端指水,非极性端指气。反应发生在极性端,可在气泡的表明形成一层水化膜,避免了气泡的兼并,同时还提高了气泡抗变形及破裂的能力,增加了气泡的稳定性。

2.2 起泡剂与捕收剂的共吸附作用

捕收剂和起泡剂在气-液界面上有联合作用的现象称为共吸附。捕收剂与起泡剂在气泡表面和矿物表面都能够产生共吸附现象。这提高矿粒表面的疏水性,使矿物更好的粘附稳定在气泡上。

3 起泡剂的研究现状

3.1 常用的起泡剂

起泡剂的研究应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常用起泡剂主要有天然起泡剂、工业副产品起泡剂、人工合成起泡剂和生物起泡剂4种。

3.1.1 天然起泡剂

天然起泡剂包括桉叶油、松醇油(2号油)、松针油和樟油等,其主要成分均为萜类化合物,其中松油是浮游选矿中使用比较广泛的起泡剂。松油的起泡性能主要是因为其成分中含有的的萜烯醇[2]。樟树是我国的特产,樟脑油一般是樟脑与樟油的总称。樟脑白油具有良好的起泡性能,而且选择性比松油好,可代替松油使用,主要用于精矿质量要求较高的情况及优先浮选工艺。其中应用广泛的是松醇油,占起泡剂用量的95%以上。

3.1.2 工业副产品起泡剂

工业副产品起泡剂包括GF油、杂醇、仲辛醇、混合醇等,主要为不同碳链长度的醇类,其中分子质量较小、碳链较短的杂醇生成的泡沫易碎,用量较大,但选择性好;GF油不仅起泡能力强,用量少,选择性好,还兼有一定的捕收性能,在我国选煤厂应用广泛。

3.1.3 人工合成起泡剂

人工合成起泡剂包括合成醇类起泡剂和MIBC等。4号油,又称丁醚油,无色油状液体,成分为三乙基氧基丁烷,与2号油相比,其具有价格低、纯度高、起泡性强、选择性好、气泡大而均匀、流动性强等优点。MIBC亦称甲基戊醇,无色透明液体,选择性好,生成的泡沫细且脆,流动性好,用量少,每吨煤泥仅用MIBC20~40g。MIBC在国外的应用较广泛,在国内一般只作为实验室浮选标准起泡剂,目前尚未在工业上应用。

3.1.4 生物起泡剂

Fazaelipoor等人首先将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用作浮选的起泡剂。MIBC相比,鼠李糖脂起泡剂表现出更好的表面活性和稳定起泡性[3]。

天然起泡剂和工业副产品起泡剂具有一定的缺点,主要是其用量大、泡沫易碎、流动性差等缺点,而且天然起泡剂的主要成分萜烯醇难以进行生物降解,会污染尾煤水。人工合成起泡剂由于弥补了以上2 种起泡剂的不足而备受亲睐。生物起泡剂是新型的环保起泡剂。

3.2 研究现状

对起泡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起泡剂基团、起泡剂作用机理方面以及表征方面。徐振洪[4]等研究了起泡剂的起泡性能和泡沫稳定性的测试及评价方法,运用表面张力和最大泡沫高度评价起泡剂的起泡能力,以泡沫半衰期评价泡沫稳定性。Y・S・楚[5]等研究了浮选起泡剂对气泡大小的影响,表明在起泡剂浓度低于临界兼并浓度值时,气泡大小主要由兼并控制,超过临界兼并浓度值时,气泡大小将依赖于充气器的几何形状和流体动力学条件。

浮选起泡剂从作用机理、结构、性能和复配作用都研究的比较透彻,发展也比较迅速。起泡剂也从研究天然制剂发展为合成具有更好性能的新型起泡剂,从使用单一的起泡剂发展为复配起泡剂共同作用,从无机有机起泡剂发展为环保的生物起泡剂。

4 起泡剂的发展趋势

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原料来源广泛,合成工艺简单,易生物降解的新型合成起泡剂将逐步取代价格偏高的松醇油类天然制剂,降低矿山企业的投资成本。根据表面活性剂协同作用的原理,将不同药剂复配可以达到增效或取得原来单一药剂所没有的效果。因此通过将不同的起泡剂进行复配,和捕收剂与起泡剂的合理组合,也可达到提高选矿指标的目的,这也是提高起泡剂性能的重要手段。

在以后的新型起泡剂设计和研发时,由于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将尽可能的在起泡剂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这是起泡剂发展的必然趋势。生物起泡剂在这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有可能成为起泡剂研究的热点。

【参考文献】

[1]赵龙梅,冯莉,燕传勇,等.常用起泡剂起泡性能的研究[J].中国科技论文,2010, 05(6):419-422.

[2]Bulatovic S M.Handbook of Flotation Reagents: Vol 1[M].Amsterdam:Elsevier Science &Technology Books,2007.

[3]Price NPJ,Ray KJ,Vermillion K,et al.Malditof mass spectrometry of naturally occurring mixtures of monorhamnolipids and dirhamnolipids[J].Carbohydrate Research,2009,344: 204-209.

[4]徐振洪,朱建华,张荣曾.浮选起泡剂泡沫稳定性的评价方法研究[J].化工学报,1999,50(3):399-403.

表面活性剂论文范文6

【关键词】特稠油 微生物 现场应用 增产效果

1 前言

锦25块构造上位于辽河断陷盆地西部凹陷西斜坡欢喜岭油田上台阶第一断阶带西南部末端。开发目的层为沙一段于楼油层,层状岩性。油藏埋深760~985m,有效厚度为18.27m,原始含油饱和度为65.7%,原油粘度(50℃)10658~122900 mPa・s。经过多轮次的吞吐开发,区块目前已经处于蒸汽吞吐开发后期,油藏面临着原油粘度大,油汽比持续下降,采油成本不断攀升等亟待解决的生产难题。为此,2012年在该块进行微生物采油试验,通过试验有效的缓解了开发矛盾,达到了提高单井效益、降低开发成本的目的。

2 技术原理

微生物采油的机理主要有几个方面:

(1)不论好氧微生物和厌氧微生物在生物代谢作用下所产生的酶类,都可以裂解原油中的重质烃类和石蜡,降低原油黏度或凝固点,从而降低原油的流动阻力,改善原油的流动性能,提高原油产量和采收率。

(2)微生物在地层中生长代谢的过程中,能产生CO2、N2、H2、CH4 等气体,这些气体能保持和增加油层压力,并可溶于原油而使其黏度下降,从而有利于提高原油产量。

(3)微生物在其代谢过程中产生各种化学物质,如生物聚合物、生物表面活性剂、小分子有机酸、醇类等,其中的小分子有机物在地层中可溶于原油,改善原油的流动性. 在地层中产生的生物聚合物能在高渗透地带控制流度比,调整注水油层的吸水剖面,增大扫油面积,增加原油的流动性,从而提高原油产量和原油采收率。

(4)细菌代谢过程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比化学表面活性剂更稳定,且具有较好的地层适应性能。

3 现场应用3.1 施工井简况

选取锦25块11口处于蒸汽吞吐末期及近期无其他措施的油井进行微生物采油试验。3.2 施工方案

根据实验室评估结果,在进行现场施工之前要对施工使用的液量及施工方式进行设计,主要包括营养液组成、注入量设计和注入后焖井时间等。

3.2.1 营养液组成确定

为了使微生物在油层中更好的生长,在注入菌种的同时需要配注营养液,其主要成分应为碳、氮源以及其他微量营养元素。根据实验室及发酵条件优化结果,选取糖蜜、NH4Cl、KH2PO4、Na2HPO4为营养液主要成分。其浓度分别为(W/V%):1%-2%、 2 kg/m3、3 kg/m3、1.5 kg/m3。施工时模拟接种过程,采用微生物菌液和营养液混合式注入,在2-5%营养液浓度的注入液过程中,均匀加入微生物发酵液(菌种浓度大于107个/mL)。3.2.2 注入量的确定

注入液量符合经验公式:

q =πR2HφS/D (式1)Q =πR2Hφ (式2)

q―微生物用量(t);R―处理半径(m);S―含油饱和度;H―油层厚度(m);φ―油层孔隙度%;D―关井天数;Q―营养液用量;3.2.3 焖井时间的确定

通过实验得出,在模拟地层培养条件下,多数菌株48 h后,菌落浓度可达到109个以上。其稳定传代为3代,因此最短关井时间为7-10 d,为保证效果,确定焖井时间为10 d。

4 矿场试验结果分析

4.1 微生物采油措施效果统计

通过对现场施工的11井次进行措施效果跟踪,具体产量情况统计如下:

4.2 效果分析

通过上表数据可以看出,该技术措施有效率为100%,措施后日产油量显著提高,是措施前日产油的1.4倍,也比上一轮注蒸汽开采单井日产油提高0.5t。单井平均有效期为114d,共计延长油井生产周期1252d,节约注汽成本73万元,投入产出比可达1:8.6。5 结论

(1)微生物稠采油技术是一项适合稠油开发后期的增产技术,微生物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高效性,能够有效降低原油粘度,补充地层能量,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

(2)通过现场试验证明,该技术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的特点,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赵寿增.微生物采油技术.油气采收率技术,1996,(3):14~22

[2] 王修垣. 微生物提高油采收率[J]. 微生物学报,1999,26( 5) : 384-385

上一篇毕业论文语文

下一篇国庆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