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范文1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思考

课堂教学是我国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教育培养人才的主渠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遵循新课标的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角色关系,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角色关系?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优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尽力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把课堂上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放开手脚去主宰每一堂课。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做的:

一、教师要处理好角色、观念的转变

教师角色、观念的转变是关键。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灌输者、守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依学定教,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要做到这一方面,教师首先要及时转变观念,真正实现从传统到高效课堂的意识转变。师生关系的转变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真心热爱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这是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的前提。只有让学生感到你爱他,学生才能信任你,你讲的话才有感召力,你的愿望才能得以实现。利用课余时间,尽量去了解学生,充分的接触是建立朋友式师生关系的基础。利用课间的休息时间作为了解学生的最佳时机,这样可以向学生指出他的错误或提出自己的建议。因为学生的自尊心都很强,所以应针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向他指出错误或提出好的建议,学生极易接受。

二、控制情感,创造良好的情感氛围

语文教学因其内容的特殊性,既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又有强烈的人文色彩,因此,在教学中应保持一种积极稳定协调的情感,要注意自我动情、移情、体悟、调控情感。“缀文者情动而辞发,现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所以说,语文教师带给学生一种健康向上的情感氛围的话,既有利于教学,也有利于育人。

教师的情感调控要体现在适时适度地把握。首先,语文教师不应该自己喜怒无常,把自己的烦恼和不开心带进教室,反之,只会引导学生也进入到心理误区,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一进行教学,就应该对自己工作、对学生学习充满信心,带给同学们一种阳光般的温暖,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心态。所以,托尔斯泰才说教育应该“真挚、强烈、独透”,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自己的真挚情感,坦荡情怀与学生见面,不要隐瞒自己的好恶,对学生充满希望和爱,让他们在无形中感觉到一种教育与做人的魅力。

大胆去教学,勇敢去热爱,正如18世纪中叶卢梭说过:“只有真心实意地爱学生,才会精雕细刻他们的灵魂”。这也是情感教育重要的体现。

三、注重预设与生成的结合,合理设计教学目标

之所以要通过预设与生成相结合设计教学目标,是为了避免教学目标设计的随意性和缺乏灵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学目标大致是预设的,而且教学目标大多是教师教师照教学参考书制定的。在这种背景下,上课时教师执行教科书编者的目标,学生执行教师的目标。典型的如过去的“目标教学”模式。自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许多人对此提出了反思,认为课堂教学目标不应是预设的,而应是自动生成的。典型的如浙江江山中学郑逸农老师的“非指示性教学”模式。

“目标教学”最大的缺点在于教师所预设的目标往往不切合教学实际,不利于培养与发展学生的阅读个性,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不符合新课标精神。而非预设性教学的确可以弥补这一缺憾,但如果完全靠学生的课堂自动生成,那就势必会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因此,只有将预设和生成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才是最佳选择。

预设目标已根深蒂固,这里不想再多说什么。生成性是新理念下语文教学设计的新视点,应予以重视。那么,怎样在教学设计中体现生成性呢?首先,首先在设计的文本中体现,考虑到生成性所产生的多种可能,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多作几种假设。其次,某些生成难以预测,难以在文本中具体体现,可以在教学中根据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易于生成的地方做好心理准备,从而机智应变、灵活处理。

四、打破一成不变的程式化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法

对此笔者的意见是:课堂教学要教得活,不能死守一章一法,每节课的教学模式都是:介绍时代背景、分段并概括大意、归纳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指引者,师之功也”,在这种教学模式面前显得苍白。这套模式以教师对语言材料的全面分析讲解,代替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和领悟,违背了母语学习的规律。因此,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以下的问题:1.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认为学生学习是认识真理,不是发现真理,忽视开发智力,提高能力。2.树立教师权威,坚持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权威主义、命令主义,学生处于被动地位;3.只考虑教,不考虑学,不能发挥两个积极性以培育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为基础,以创造条件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机会为主要原则,以引导学生走自学之路为主要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手段,以鼓励创新精神,培养创造能力为教学思想的核心。

我们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改革开放以来,不少语文教师,锐意改革,创造了不少好的教学模式。如:辽宁魏书生的“自学六步”法,上海高润华的剥笋教学法,上海于漪的情感教学法,武汉黎世法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法,北京宁鸿彬的畅想教学法,江苏李吉林的情景教学法,浙江潘风湘的六步骤教学法,上海钱梦龙的“三主四式”的教学法,河北张孝纯的大语文教学法,上海陈钟梁的设疑教学法等等。这些教学模式都是一些比较成功的做法,为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提供了难得的借鉴,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创造出新的教学模式,尽快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五、改进课堂作业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为了使课堂作业完成的情况能为教师反馈及时、真实、有效的信息,一般情况下,教师都要求学生课堂作业当堂完成。对于课堂作业的有效性而言,就是让学生练习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要使课堂作业有效,就必须得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和授课内容进行合理设计。

首先,要准确把握作业的难度和梯度。课堂作业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要让每个学生通过作业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把握好作业的难度,设置好不同的梯度。在一些老师展示的公开课上,要么担心教学任务完成不了,有意的把课堂作业项目的难度编制得很低,失去了作业的实际意义;要么为了体现自主探究的精神,把课堂作业难度设计在负偏态的难度分布状态,超出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使绝大多数同学失去了一次自我发展的机会和学习的信心;或是作业编制没有梯度,没有考量学生的差异性,致使作业有效性大幅降低。

其次,作业内容要立足“文本”。课堂作业设置必须以紧扣文本为前提,以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参照条件,进行精心编制,尤其是现在伪劣材料泛滥的情况下,教师更要明辨优劣,有选择的借鉴吸收,决不能拿来就用。以文本为立足点,让学生练习到应该练习的东西,这样才能确保课堂作业与课堂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从而确保课堂作业内容的有效性。总之,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我们的语文要达到有效教学,归根结底就是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这样的教学工作才能真正“有效”。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都能有所得,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优化语文作业。让学生通过作业练习,巩固课堂教学要求掌握的知识、技能,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开发智力、拓展知识面、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教师必须指导学生“会”学习,使他们能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教师要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真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恰当地发挥主导作用,要努力提高“导”的艺术,从而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去启发、点拨、设疑、解惑。要大力提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少一点讲解、分析、提问,多一些引导、点拨、激励,彻底改变那种牵着学生走的状况。课堂上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可以改变习惯的、固定的课堂模式,采取班级集中授课、小组合作交流和个别辅导学习相结合的综合模式,从而使课堂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促使学生不断掌握学习方法,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美好境界。

字词的积累实际上就是一种良好的语文的学习习惯,老师要用百般的耐心去诱导和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听课、笔记、观察、思考、阅读、写作等学习习惯,这种养成教育比教给他们知识和方法更重要,更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特意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丰富情感体验,积累语文素材。引导学生主动做好笔记,可以观察生活中的某些细节,练习写一些随笔,感想。同时,让阅读成长生活的一种需要,要加强对课外阅读内容和方法的指导,鼓励学生多看书,看好书,并把自己读书的经验、心得在班级进行分享。把生活感受和阅读体验结合起来,变成阅读和写作的血液。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对语言的知识和运用技巧的传授。语言不仅是用于交流的工具,更是人文思想表达的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习语文的工具性为基础,丰富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增强人文关怀。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的要点在于做实具体工作、养成良好习惯、抓住重点训练、使学生在不断进步中培养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金东兴、张福全、陈文琦主编.高师应用心理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卓江华.如何创造优秀的课堂教学过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2期

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范文2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教学

面对方兴未艾的新课改大潮,许多教师在将课改理念贯彻到课堂教学时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他们刻意求新,为了课改而“课改”,完全抛弃了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好的教学方法,而一味追求课堂上的一些形式化的东西。这样的课堂教学表面上看上去热热闹闹,“课改”精神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实则不然。我认为,那样只会让课堂教学变得浮躁,学生的基本功也没有得到很好地锻炼,完全违背了新课改的初衷。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失败的,也是没有认真领会到新课程改革的精要,而只是徒具其表而已。下面,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谈三点看法。

一、注重合作学习,但也要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一节语文课上,老师会给学生提出来一些问题,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学生表现得也很积极,几人一小组,热烈地讨论着,甚至激烈地辩论,老师也会参与其中讨论。有的时候,学生们还会离开座位去别的小组参与讨论,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将合作教学演绎得栩栩如生,这样的合作教学本来也无可厚非。但我同时也注意到,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频繁合作,甚至在有的公开课教学中,老师干脆就像做实验一般,直接将学生编成小组,为后面的合作作准备。一节课下来,所有的问题都是在合作中让学生完成的。好像一堂课没有“充分”的合作就称不上是一节课了。这其实是一个为了课改而课改的“作秀”现象。语文课堂教学,需要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儿童心理的成熟与发育离不开他所依赖的环境,每时每刻他们都要思索,只有不断地思索,才能有所获得。不错,儿童的许多能力都要在他们的独立思考中进行养成。合作能力的培养固然很重要,但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就无关紧要了吗?在一些问题解决的安排上,教师不能一味追求合作,也应该适当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教学不能由“学生围着老师转”变成了“学生围着小组转”。这样会抹杀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而且在过多过滥的合作学习下,会造就一部学生的惰性。小组讨论不讨论,完全滥竽充数,依赖组内其他同学。那样,情况就更加不妙了

二、“阅读”和“写字”并重

小学语文教学是对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的一个过程,是“语”和“文”的综合体现。教育家斯霞老师在总结她的教学经验时,就反复提到过小学语文中“读”和“写”的重要性。她认为汉字输入法的书写、记忆绝大部分都是在基础教育中完成的。电脑的普及,让汉字的书写已经弱化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地步。现在对有些中学生,乃至大学生而言,别说书法艺术,就是让他们去工整、流利地去写汉字,也变成一件很困难的事。这些情况的出现与他们“写字”基本功的不扎实有很大关系。由此可见,“写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语文课改教学中,不少语文老师过分推崇阅读教学。课堂上读的形式各种各样,感情激荡。语文课堂上,书声琅琅的确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很可惜,我们很少看到,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拿出时间让学生去写一写,再给予适当的指导。

不仅是学生在课堂上得不到写字的机会,我们的许多语文老师也忘了语文课堂要“写字”这个“本”。在课堂上很少去板书,取而代之的是电脑屏幕的展示或在黑板上贴上现成的字词、图片。也许他们是认为课堂板书太费时间,特别是在教学比赛上,会打乱教学步骤。实则谬之。老师的示范书写,可以很好地纠正学生书写中的一些不正确的方法和不良习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语文课堂教学继续这样不重视“写字”,还如何指望我们的下一代能将汉字艺术发扬光大呢?

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须谨慎

随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整合,就成了课改教学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于是,我们越来越注意到,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几乎所有的课堂教学中,大家都以充分利用电脑资源为荣,在有的教学比赛上,是否利用多媒体还成了一项评分的依据。

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范文3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生活化 探讨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形成、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离不开把语言文字包含的文化素养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文化素养。然而目前高中阶段由于自身条件和社会因素的制约,如果不大胆闯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终将成为一句空话。在此,仅就个人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作几点探讨,并引起思考。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在高考的背景下,很多语文课变成了习题课和考试课,一定程度上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以往,在成绩与排名的压力下,语文也渐渐失去了轻松与活跃的氛围,变得沉重与凝滞;在追求“效率”的名义下,语文删去了活动与场景,只剩下知识与思辨。在应试的背景下,学生认为语文只要上课听听讲,做做练习就万事大吉了;却不知道要学好语文的根源――在生活之中。学生不肯观察、感受、思考生活,势必降低了语文方面的认知能力。再者,学生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厚积薄发”的特点。在花了时间,做了题目,却不能立竿见影的情况下,学生便在功利心的驱使下,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其他学科上。

语文教学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我觉得可通过两个途径:一是以语文的形式对话生活,给学生提供一个大语文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学习和历练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二是以生活的内容丰富语文,变平淡的生活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寒假让学生自创贺岁短信和迎春对联,我看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样能达到“从语文回归生活,再从生活升华语文内涵”的目的。这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学必须走得第一步。

二、幽默风趣的语言,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要让学生喜欢你的教,乐于去学,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就具有极大的作用。由于每篇文章都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气氛,都有特定思想要表达,这就要求在语文课堂中尽量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仿佛置身特定的情境中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更好地理解和体味出文章内容,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角色,产生角色效应。这就要求教师用语言将其带入特定氛围中。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就决定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如果教师语言平淡,词汇不丰富,没有优雅的谈吐,就不易将学生的“情”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也就显得沉闷,教师教起来费力,学生学起来不轻松。特级教师于漪在谈教学体会时说:“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高高升起”,如何弹奏,就得益于教师的语言,教师能够将自已理解用风趣的语言导入、讲解,学生们像听音乐一样慢慢入戏,这就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慢慢地学生就爱上了语文的学习。

三、“文学味”的课堂,让课堂更多的精彩

目前,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语文课堂成了无硝烟的另类战场。课堂上到处是“拉网式”的知识点专项练习或“查漏补缺式”的专题技巧训练,教材中那些充满诗意,闪耀着作者思想与人格光辉的文本也被大多数教师异化成了传授阅读技巧和答题技巧的例子。

语文课堂上,教师注入“文学味”,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课文)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

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品味或幽雅或豪迈、或沉郁或飘逸、或讽刺或幽默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丰富他们的诗化语言;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在审美鉴赏活动中主动提高审美能力;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王国,阅读经典,丰富人生,可以让学生的生命在阅读中展现更多的精彩。

四、以活动为载体,注重能力提高

在课堂上让学生成为主人,是不够的,还要通过在实践中运用所学而再提高。可以指导学生自主开展各种活动。如利用课前五分钟时间开展朗读、演讲、赏析等活动;利用周日等休息时间开展合作式查找资料活动,利用活动课时间开展搞课本剧活动。这些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无论多么麻烦,他们也没有丝毫的怨言。老师要敢于从台前退出,转入幕后,把学生推到灯光之下,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尽情展现自我的风采。

各项语文活动,它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常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不定期举办欣赏优美的汉字、成语知识竞赛、书法比赛、高中语文课本读・讲・演大赛、作文大赛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活动的形式解读语文的内涵,扩大语文的外延,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大语文真正进入教师、学生教与学思想的深处,稳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人文学习氛围。

五、开拓思路,辅助多种教学手段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给学生设计和提出问题,还应辅之以多样而有效的教学手段。如在教《阿Q正传》时,教师可让学生观看电影《阿Q正传》;上《〈呐喊〉自序》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在因特网上查阅鲁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上《雷雨》、《罗密欧与朱丽叶》时,让学生编演其中的一些片断。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起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启发式教学的过程是逐渐深入的,有如剥笋般将文章的内涵、事物蕴含的道理呈现在学生面前。它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的学习方法。掌握了这种从现象剖析本质的方法,就能举一反三,实现有效自学,尤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结语

一个具有良好修养和品德高尚的语文老师,必是知识素养丰富的人。语文教学中需要多方面能力素养的教师来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而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这些能力素养的要求也成为了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努力和前进的目标。

参考文献

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范文4

关键词:乡镇初中;语文教学;初中语文;观察与思考

G633.3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前行,对学生进行更加人性化的教育已经成为整个一线教师团队的共识。初中语文的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重中之重。因为初中生的形式思维方式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在改革大潮的推动下,将教学的重点尽可能的与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靠拢是急需进行的改革内容。但是在乡镇的教学环境中,这一改革要点的进行存在着一些问题。乡镇的经济限制和信息的限制导致乡镇一线教师对上述纲领的领悟出现模糊的现象,从而不能在新课改的大潮中把握重点要点,实现新课改的顺利进行。笔者将几年来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进行概括,同时结合当下最新的教学理论,在新课改的引导下进行更加深度的分析和概括,并针对乡镇课堂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

一、乡镇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几点不足

1.教师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忽略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个教师在授课的时候都有自己的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这些因素给教师的压力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老师没有更多的能力充分思考如何教学才能将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激发。在课堂上,教师将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和教学内容进行最大程度的平衡,却没有将学生的兴趣和教学内容进行平衡。

2.教师采用传统的授课理念,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任务的督促下,教师往往急于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盘托出,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想接受多少,能接受多少。更没有积极主动鼓励学生充分和自己的教学进行互动。这都是教师没有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首要位置的表现。学生在没有积极参与学习的情况下很容易掌握不了所学的内容,出现了即使没有学到该学的知识也不去问老师和同学的尴尬现象。这样的教学形式无疑是漏洞百出的。而新课改的要求就是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最大化的激发学生的能动性。

3.教师受制于升学率,忽略了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

升学是我国整个教育环境的重要标志,也是家长和老师的关注点。乡镇中学肩上的担子在这个方面更为沉重。一方面没有充分的教学资源,得不到充分的重视,另一方面,又承载了太多人的热切期盼。教师在这样的环境压力下不得不最大程度的为学生进行考试内容的传授以期学生能在升学的时候表现出优异的成绩。但这样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出现了适得其反的结果。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得到激发,同时,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没有得到应该有的提升。教师如果想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就必须要方方面面的为学生考虑,充分的考虑学生所思所想。同时进一步的走进学生的内心,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的桥梁。

二、提升乡镇初中语文教学效果的策略

1.引入的艺术性

(1)提问式引入

教师可以在课前问同学们一些他们可能会感兴趣的问题以此来引起同学们的思考。举个例子,比如说这节课要讲的内容是朱自清的《春》,教师可以问:“哪位同学能给老师描述一下春天的样子呢?”以此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再让同学们进行思考讨论,最后就可以在这种轻松的气氛下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这种方法既可以让同学们对课文更加深入的理解记忆,还可以活跃课堂上氛围,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率。

(2)关联式引入

再比如说,在W习《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之前,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或者其他教具为同学们展示各种云以及其他天气的图片或者视频。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现象将他们一一对应。这就可以有效的防止学习科普性文章中的枯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升教学互动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在课前带领同学们做一些跟教学内容相关的小游戏,让每一位同学参与其中。举个例子,比如说在学习《理想》这节课前,教师可以先让同学们思考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再让同学们将自己心中的理想写在一张纸上,再交给老师装到一个箱子中,最后由老师随机抽条,被抽到的学生要站在讲台前向其余同学分享自己的理想。这种课前游戏,不仅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还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经心理学研究证实,如果学习过程能够处在一个轻松舒适的环境中时,那么我们大脑的思维能力以及反应速度就会更高;反过来说,如果在一个不舒服的环境中去学习的话,那么我们的大脑就受到压迫,学习认知能力就会变得迟钝。所以说,在教学过程中为同学们创建一个舒适的上课环境,对语文教学来说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3.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多媒体技术已经渐渐的进入到了我们的课堂当中去了。多媒体技术的有效运用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教学,而且还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这篇古文时,老师可以把“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些不容易理解的句子运用多媒体制作成简单的动画,或者图片。在上课过程中需要的时候为同学们播放。这种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亲身经历,了解作者的内心,加深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

4.及时点评,大方表扬

我曾经在一个视频中看过一位来自江苏的语文老师的公开课一一《回忆我的母亲》。在他的课上,在师生的交流互动中,这位教师一直在对同学们进行表扬,这使我赞叹不已。仔细思考之后,的确是这样。每个人都喜欢被赞赏,学生更不例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管学生回答的问题是对还是错,教师都不能对学生进行批评,回答正确的可以提出表扬,如果回答的并不是太好,那就指引学生继续思考问题。

三、总结

"吾日三省吾身"是一个语文教师对于自身最基本的要求。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经常反省自己,发现自身的不足,并不断加以改进,要充分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山高则以脚登之,河深则以船渡之。教师只有心怀学生、心系工作,才能真正的提高教学质量,才能获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愉悦和幸福。

参考文献:

[1]石晶.汪清县乡镇初中作文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D].延边大学,2016.

[2]张梦倩.对农村初中语文课堂学生提问现状及对策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范文5

    一、课堂中要建立平等、和谐的教与学的关系

    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首先必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改革。语文老师要打破陈旧的教学观念,要真正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教师要实现角色转换,由指挥者变为指导者,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与学生平等交往、平等对话。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通过自己读书、自己体会来了解课文内容,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学生才有可能去愉快地学习,才有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经验中渐渐失去了第一主角的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性,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巧在如何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线路,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去探究、合作、体验、创造,完成教学活动。教学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而更是课程的创新与开发。

    二、课堂上要确立面向全体的教学思想

    教师心中必须有整体、全体意识,应该建立开放式的语文教学,培养所有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生各自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也就是说,教学要面对每一个个体,把所有的学生都组织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在备课时要多花些功夫,考虑到每个层面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类型学生的预期目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问题的设计。 面向全体,设计学生能达到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三、转变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教学

    新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从小学阶段就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合作的能力、生存的能力,要在转变学习方式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上下功夫,改变过去直线交流的教学结构,创造各种教学情境,建立学生与老师共同参与的多向互动的网络式教学结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何变化学习方式呢?新课程改革带来了学习方式的变化。

    1、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 和"他主学习"。行为注意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作为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

    2、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

    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在合作学习汇总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3、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生(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新课程带给我们是有效的教学。它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这必定不可缺少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关键在于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而这个教学过程是教师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

    四、减轻课业负担

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范文6

一、 学生分组讨论徒有其名

我们知道,新课程倡导在学习方式上重视学生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小组讨论无疑是一种简便易行的,也是我们教师用得最多的学习形式。但是,在实践中,这种学习方式往往流于表面化,演变成为讨论而讨论。

1. 议题的设定不合理,要么是过于简单,学生一看就是明白,没有思维的价值,不值一议;要么是过于宽泛,学生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得要领。

2. 讨论的形式过于单一。 一旦教师宣布开始讨论,学生即刻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七嘴八舌,也不知道他们究竟在谈些什么,时间长了,学生就没了新鲜感,一切变得索然无味。

3. 讨论分工不明确。小组之中缺乏具体明确的分工,没有主持人。组织不周,纪律不严。有的同学侃侃而谈,有的同学沉默不语。组与组有的热火朝天,有的寂静无声,经常上演冰火两重天的局面。

4. 教师的角色缺位。学生讨论的时候,教师却成了旁观者。殊不知教师在小组讨论的引导作用是必须的,适时的点拨,赞许的眼神,鼓励的微笑,都是学生所渴望得到的。只有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才能在知识的广度上和深度上有所发现,有怕收获。没有教师的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其讨论必定是无序的和低效的,充其量不过是聊胜于无。

二、 课堂活动体验杂乱无章

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强调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建构,在活动中发展”,倡导让学生“动起来”是新课程改革最大的一个亮点,以活动来促进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在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中,应使教学活动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做到有的放矢、量体裁衣。然而在实践中往往会适得其反。要么喧宾夺主,要么不知所云,要么画蛇添足。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表现:

1. 活动目的不明确。不知活动是为教学服务,成了为活动而活动,形式上有声有色,热闹非凡,实质上是一塌糊涂。这些活动不仅是可有可无,无关痛痒,而且是适得其反。

2. 活动的方式和手段比较单一。语文课堂的活动方式不仅仅局限在对文章内容,进行的表演、唱歌等,还可以形式多样。比如,辩论会就是很好的的课堂活动,玩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及口头表达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3. 活动偏离语文教学自身。在有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非语文现象比较突出,其结果是,语文课上成了表演课。活动的内容严重脱离了语文教学目标,只重视了形式,却忽略了内容,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三、 课堂教学评价失当

课堂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重要的一环。新课改提倡多鼓励、多表扬和多肯定学生,使学生能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树立深入学习和探究的信心和兴趣,当鼓励主导了课堂教学评价的时候,失当的现象也如影随形地不期而至。

1. 评价欠客观。我们倡导赏识学生,但不是无原则的。在多数情况下出于对学生的尊重和鼓励,我们对学生的赞赏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认识上的错误必须直言不讳,不能闪烁其辞,甚至含糊其辞,不能以“不错”、“你很有想法”等一言以蔽之。

2. 评价语言空洞。教师的评价语言,应是真情流露,使学生感到真切可亲真实可信,从而倍受鼓舞,而实际教学的适用中往往不尽人意,要么语言苍白,要么是语言单一,要么是缺少激情。激励性语言如果少了激情就会被学生当作伪善。

3. 表扬过滥。课堂教学中,不管问题价值大小,不管学生回答的中肯与否,老师都是一个口吻:“对”“不错”、“好”、“真是太棒了”……这种脱口而出的随意表扬会让学生习以为常,时间一长就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喜悦感和成就感,最终也会因此而失去上进的动力,结果恰恰是适得其反以。

4. 评价形式单一。课堂中常常由教师包办对学生的评价,而忽视 学生的主体意识,没有发挥学生自身的作用。不够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要知道老师和学生都是评价中的一员,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能有效地使学生明白自己的得失,反思自己的行为,改正自己的缺点。同时,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能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四、 教师课堂中存在缺位现象

课堂教学就其实质而言,是师生交往的过程,是师生对话的活动。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关系。但我们不应该忽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然而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有些教师迷失了自己的应有的地位,大有置身于世外,坐观风云的态势。

1.不敢讲解。课堂上,教师全由学生自由发表看法,不管学生发表看法是否全面,是否清晰,到最后只由教师来个模糊的总结陈词了事,令学生一头雾水,无所适从,课堂上的讲与不讲,并不是教学观念旧与新,先进与否的标志,问题的实质在于讲些什么,用什么方式讲,什么时候讲,而不是完全排除教师的讲解。

2. 不敢为学生设置问题。很多课堂都以让学生自由提出几个问题,然后再由学生逐个解决为时尚,表面轰轰烈烈,实质缺失理性的,深层次的思考,教师由于担心步入旧的教学模式,害怕违背新课改精神,往往信马由疆,缺少对问题的引导和研究,造成课堂效率不高,其实,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的引导和参与作用。教师设置问题依然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