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精神医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精神医学范文1
自制猪胆散对化脓性中耳炎疗效分析国际中华神经精神医学杂志 江锡平葛辉飞李文中(168)
大学生和职业青年的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刘淑萍杨立峰罗贵明(170)
河北师范大学女大学生自我接纳与人际信任、人际关系满意度的相关研究王玮安莉娟(174)
对美国关于学校性教育的争论之我见王友平(177)
188例氯氮平换用维思通治疗分裂症临床研究于丽慧王曙光(182)
住院森田疗法治疗神经症疗效差者临床分析马文有于振健张素花苗丽玲岳玲梅(184)
强迫症与焦虑关系的临床研究李佩宜徐俊冕(186)
卡马西平的疗效和副反应曙光寇双(189)
昆明市四种少数民族村寨宗教习俗与自杀情况调查阮冶姚坚高长清李小龙(220)
临床医师对医学课程设置的态度调查分析李建明杜君咎桂兰王志红张慧莉苑杰(226)
临床医师应用血锂测定情况调查分析马文有孙太启徐广明(231)
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人格特征的对照研究李佩宜张粤(233)
临床研究
立体定向外科手术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一例报道宁连才成良正郭沈昌温全峰(190)
心理治疗在口腔正畸治疗中临床应用的研究崔占琴陈洪震高继英(191)
65例小儿高热惊厥的治疗体会苏庆敏(191)
神经性厌食症的临床特点及精神科干预对策赵朋毛富强(综述)李振涛(审校)(201)
改良前后肢体保护带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周素芝祝全香(214)
人性化护理在治疗抑郁症病人中的实施张冬青刘亚杰林伟(215)
健康教育护理剖宫产产妇的效果观察林秋娥卢爱清(217)
国际中华神经精神医学杂志 神经递质的变化在原发性癫瘸中的应用宋志强李昌英(219)
利培酮致绝经女患者泌乳一例潘梅花姚坚(223)
氯氮平引起粒细胞缺乏致死3例回顾分析刘桂英(224)
心理分析中的新鲜血液——认识领悟疗法占淑荣(225)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SAS及SDS测评结果分析杨文赵勇(230)
万拉法新与氯丙咪嗪治疗抑郁性神经症对照研究付小惠(238)
万拉法新临床应用1080例分析付小惠(239)
综述与讲座
药物依赖者人格特征的研究陈晶詹启生(193)
情感性精神障碍研究综述李成齐(195)
浅谈部队精神疾病的成因及防治孙世全(203)
当前心理健康危机及教育探讨许芳尹绍武(205)
精神障碍司法鉴定工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陈立成解志考(210)
鼓励性语言在护理工作中的体现祝全香周素芝(212)
精神科护患沟通有效性评价张秀华李秀玲(213)
学校心理咨询与医院心理咨询的共性与个性探讨刘秋圃(235)
调查研究
大学生自杀的预测与防治蒋春雷(198)
几种考试焦虑量表的比较吴雪梅王金良(208)
立体定向扣带回及伏隔核损毁治疗海洛因依赖111例报告郭沈昌成良正王咸昌杨理荣任廷文郭跃平张萍(81)
美国关于学校性教育的争论(美国学校性教育现状简介之二)王友平李建明邓明昱(84)
中职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许永勤(97)
综合性学校性教育指导纲要(美国学校性教育现状简介之三)王友平邓明昱李建明(100)
40岁后在岗与下岗职工心理状况的对比分析陆志德王道曹艺宁熊晓翎李永芳(104)
补充说明(83)
信息(99)HttP://
调查研究
高中生焦虑特点研究国际中华神经精神医学杂志 彭海芹(106)
飞行动机检测水平分析南泠刘金勇(108)
透视当代领导干部对压力事件的评价张万英(111)
精神科住院病人猝死情况分析陈基泽李植荣(114)
家庭教育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吴敏时松和李幼辉葛菊红张敏(117)
211例大学生瑞文智力测验结果的分析苏辉陈玲丽赵艳霞王慧(120)
青少年生长环境与心理健康关系分析吴敏时松和郭玉琴李幼辉(122)
不同医师群体对医疗纠纷的认识、态度及对待方式张慧莉陈小星蒲景环田敏高文静孟晓静扬松(124)
医疗纠纷对医师心理应激的影响及干预张慧莉陈晓星蒲景环田敏高文静张桂荣盂晓静(128)
治安伤者心理卫生状况的调查分析王春辉(130)
80例抑郁症的临床分析郭丽毕明王焕春(132)
浅析慢性外伤性硬脑膜下血肿(附一例)王春辉张友之(133)
综述与讲座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分析郭丽高宏王怀正(134)
从中国传统思维看西方认知治疗苏朝霞杨文圣(136)
中国中学生强迫症病理发展心理机制探讨刘惠群(139)
结构式集体心理咨询:社交技能训练小组杨眉(141)
儿童孤独症的诊疗唐名淑(146)
对煤工尘肺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的调查与分析王录恩(148)
大学生对传统孝道的态度调查盛建国(149)
大学生习得性自暴自弃之对策研究刘波永(151)
幻听中的镜射作用与摩擦熊滇源(153)
老子思想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胡萍(155)
一例急性惊恐障碍的短程心理动力治疗刘惠群(157)
国际中华神经精神医学杂志 病例赧告
精神医学范文2
【关键词】 精神医学;司法鉴定
为了进一步了解精神疾病患者与司法鉴定的有关情况,对318例司法精神医学鉴定案件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来自吉林市神经精神病总医院精神病司法鉴定所自2001~2005年间接受委托的精神医学鉴定318例,委托单位主要集中在吉林市、舒兰市、磐石市、桦甸市、蛟河市及永吉县的公、检、法等司法机关。全部案例共318例,其中有74例涉及民事案件,其余的244例均属于刑事案件;在其中又有60例的被鉴定人为受害者,其他184例的被鉴定人为刑事作案主体。
1.2 方法 对318例鉴定案例作回顾,从涉案人员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组成情况以及被鉴定人最终的鉴定诊断意见以及判定的法律能力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并设定被鉴定人患有精神障碍的案例为患病组,被鉴定人无精神病性症状或伪装精神病的案例为无病组,对两组之间进行对照研究(吉林市雾凇精神病司法鉴定所是吉林省三厅二院认可的鉴定机构,参加鉴定人均由在吉林市神经精神病总医院工作、由吉林市司法局报经吉林省司法厅核准的人员组成)。对被鉴定人进行精神医学诊断时按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 ”进行[1]。
2 一般资料与结果
2.1 318例被鉴定人情况 男196例(61.6%),女122例(38.4%);平均年龄36.76岁,其中年龄最大89岁,最小8岁。其中被鉴定人年龄分布:8~16岁23例(7.24%),17~29岁80例(25.16%),30~39岁94例(29.56%),40~49岁58例(18.24%),50~59岁40例(12.58%),60~69岁15例(4.7%),70~79岁5例(1.58%),80~89岁3例(0.94%)。被鉴定人文化程度分布:文盲54例(17.0%),小学文化74例(23.27%),初中104例(32.7%),高中或中专69例(22.4%),大专14例(4.4%),大学3例(0.94%)。被鉴定人职业分布:无业人员123例(38.68%),学生21例(6.6%),农民80例(21.15%),工人57例(17.92%),干部16例(5.03%),犯人15例(4.72%),其他人员6例(1.9%)。
2.2 案由及鉴定结果 318例中,刑事案件244例,其中被鉴定人刑事案由分布: 凶杀25例(7.86%),伤害47例(14.78%),19例(5.97%),被60例(18.91%),盗窃30例(9.4%),放火16例(5.03%),抢劫12例(3.77%),服刑能力12例(3.77%),毁物10例(3.15%),闹事4例(1.26%),其他刑事9例(2.83%)。民事案件74例(23.27%)包括赔偿、上访、离婚、行为能力判定,继承等。
2.3 进行精神病司法鉴定 318例中未见精神病性症状15例(即无病组,占318例中的4.71%)。有各种精神障碍303例(即患病组,占95.29%),其中被鉴定人患病病种分布:器质性精神障碍35例(11%),神经症、心理因素相关障碍共38例(11.95%),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13例(4.08%),精神发育迟滞60例(18.86%),精神分裂症125例(39.3%),情感性精神障碍12例(3.8%),人格障碍9例(2.84%),其他精神病11例(3.46%)。
318例中,应委托要求需要判定被鉴定人刑事责任能力的188例(59.1%),其他法律能力鉴定130例(40.9%)。在188例当中,判定有完全责任能力28例(8.8%),部分(限定)责任能力46例(14.5%),无责任能力84例(26.4%)有受审服刑能力1例(0.3%),无受审服刑能力29例(9.1%)。在性犯罪79例中有60例为女性被害人,其中被鉴定为有性防卫能力3人,有行为能力3人,有部分性防卫能力13人,有部分行为能力2人,有部分责任能力3 人,无性防卫能力28人,无责任能6人,与被有因果关系2人。其他法律能力鉴定包括民事行为能力、是否有病、与事件的因果关系及程度等。
3 讨论
3.1 一般资料的分析 由调查可以发现,无论是患病组或者无病组,男性作案均远多于女性。在全部318例中,男性占61.6%,女性仅占31.4%。在全部的案例中,唯一的女性多于男性的,只有“受伤害”这一种类型。在被案中,受害人多为精神发育不全和精神分裂症的女性。涉案人员以无业以及农民工为多,共占比例为59.83%,其他各类人员合计仅为40.17%。
上述这些情况的呈现,反映出男性可能较女性更具有冲动、侵略性以及冒险精神等,更容易外出寻找机会,而不论其手段正当与否。有资料显示,低文化、低收入人群遇到困难则更容易出现极端犯罪行为及有目的地、以任何形式伤害他人的违法行为。结果显示,在318例案件中,带有暴力性质的犯罪案例占绝大多数,共244例,占76.7%。在244例当中,性犯罪最多,案和被案共79例(24.88%),其次为伤害案47例(14.78%),再次为抢劫(抢夺)、盗窃42例(13.17%),凶杀案有25例(7.86%)。被害人多为家人和亲友。而其他民事案件有74例,占23.27%的比例。
研究显示被鉴定人多为精神分裂症,多数起病于青壮年时期,而且其患病率与个体所处的社会阶层、家经济水平等呈负相关[2]。本研究资料结果显示,被鉴定人的年龄分布也相对集中,案发时被鉴定人年龄在17~39岁之间的共174例,占比例为54.72%。文化程度集中在无文化、小学以及初中(共计232例,占72.96%)等阶层。该群体由于自身文化程度、技术水平等多种素质的限制,更难于在社会立足。政府如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控制流动人口的数量以及加强困难救助、加强精神患者的管理等措施,尤其是加强对女精神患者的管理可能有利于减少犯罪率。
3.2 鉴定结果的分析 在318例中,患病组人数占303例(95.29%),远多于无病组的15例(4.71%)。近年来,精神医学司法鉴定的案例数量逐年上升[3]。增加了服刑能力的鉴定比例。增加了对上访人员和民事纠纷、经济赔偿等方面的鉴定比例。一方面,这反映出随着相关知识的逐渐扩大普及,司法机关当中基层办案人员的认识正在逐渐提高。另一方面,也是我国法制建设越来越完善,法制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当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318例当中,诊断为未见精神病性症状的比例为15例(4.71%),诊断有病,但有责任能力28例,有服刑能力1例,有行为能力4人,有性防卫能力4例。这一些被鉴定人在涉案当时没有发现精神病性异常,或未丧失辨认和控制能力。这些鉴定案例之所以提出来,反映出许多被鉴定人本人或者其亲属、某些律师有侥幸心理,企图减轻处罚的动机。也反映出司法人员不断提高保护精神患者的法律意识,和体现了不断提高司法鉴定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在司法精神医学鉴定工作中首先应确定被鉴定人精神状态是否正常,能否构成某种精神障碍的诊断,然后判定其行为时的精神状态对其所实施的行为的辨认和控制能力有无损害及损害程度,然后对其法律能力做出评定,以确保鉴定质量,即保护精神患者的合法权益,又避免给不法分子钻了空子,逃避应有的法律的制裁。同时提醒家庭以及全社会,特别是精神卫生工作者需要共同努力,加大精神卫生知识普及力度,提高人们的防病治病意识,加强对精神分裂症等病症患者的监护治疗,对于减少精神疾病患者暴力犯罪、改善社会的安定具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68.
精神医学范文3
关键词:中医精神医学中国哲学
1对中医精神医学的基本认识
中医理论体系中原本没有建立起独立的精神医学理论,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精神医学。但从现存各类史料中可以知道中国古代不仅存在许多关于精神疾病的记载,而且对精神疾病也有着较为系统的认识,只是这种认识不同于西方和现代医学。中医精神医学的基本观点确立于《内经》时期,“五脏藏神”和“七情致病”是其理论的核心内容。《内经》强调整体观念,建立了唯物的形神一体观,认为精神活动与五脏功能密切相关,将神志活动归属于五脏,将“心”确立为精神活动的主体。《内经》还确立了以气血为生理基础的唯物论,《灵枢·平人绝谷》篇曰:“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此后,中医对精神疾病的治疗无不以阴阳五行等理论、学说来辨证论治,判断气血、脏腑的病理变化对形与神的影响。
2传统文化对中国人心理的影响
人的心理具有生物与社会双重特性,精神疾病不仅是生物学上的异常表现,而且是其所处时代与环境的社会文化的折射,患者的感知、行为、幻觉、妄想与民族文化、社会风俗、等社会因素关系密切[1]。文化甚至是形成人心理的决定性条件,在相同的环境中受相同文化影响的社会成员有着某种共同的心理特征,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心理。哲学是文化传统之源泉和灵魂,其思想能最集中地表现出各民族文化特征。儒道释思想渗透进中华民族的意识形态领域之中,成为中国人自觉或不自觉中理解世界、处理社会矛盾的方式方法。中国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不仅给出了对人内心生活的理论说明,而且给出了提升精神境界的修养方式[2]。在这种哲学思想指引下,中国人对挫折、逆境有着天然的承受力和消化力。但文化本身也可以成为应激源,导致各种心理障碍,譬如儒学中一些压抑、束缚人性及苛求完美的东西又是导致精神疾病的病因。本文仅讨论儒道佛对心理世界的积极影响。
3中国古代哲学对精神医学体系的两点影响
3.1中国古代哲学语境下的“心主神明”论中国哲学中的心有多重意义,或以心为思维器官,或指思想、性情、本性。而西方人所谓之心,与灵魂离为两物,只指肉体心之一种机能而言。西方人认为超肉体者只有灵魂,中国人所谓之心,则已包容西方人灵魂观念之一部分。中国人舍弃人的灵魂而直言心,便舍弃了人生之前世与来生,而就此现实世界,从人类心理之本原与终极的大同处来建立一切人生观与宇宙观[3]。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模拟社会政治礼制秩序建构了“心主神明”的特殊理论,《荀子》曰:“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这一观点被中医学吸纳并发展,如《灵枢·邪客》云:“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类经·藏象类》中说:“心为一身之主,禀虚灵而含造化,具一理而应万机,脏腑百骸,唯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由是,故曰神明出焉”。
3.2中国哲学一元人生观对心身观的影响东方人认为心身不对立,对世界并无精神界与物质界之分。中国的人生观是“人心”本位的一元人生观。心虽为人身肉体之一机能,而其境界则可以超乎肉体。中医理论认为心与身是相互影响的,是统一的,从未对精神疾病与躯体疾病进行严格区分,自《黄帝内经》以降的中国古代医学,其生理上的五脏五志说、病理上的内伤七情说等都表现了心身一元观。这种相沿至今的中医学的心身理论,并没有经过二元的分裂,而是由对早期心身朴素同一的认识直接深化而来,因而也就不可能完成对心身混沌同一的彻底分化[4]。中国古代哲学及医学传统中始终贯穿着形神合一、形质神用的心身一元论思想,没有以二元论的思想把生理同心理的东西区别开来。而西方人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总体说是二元的,即认为在肉体生命之外另有一个灵魂生命,因此有所谓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之分别。尽管古典二元论带有贬低肉体、抬高心灵的错误倾向,但却因为有了二元分立的思想基础,才有了对精神疾病与躯体疾病明确的区别对待,于是西方渐渐产生了现代心理学和精神医学,而中医对心理及精神疾病始终没有产生区别于脏腑病证的系统认识。
4儒道释—安抚心灵的良药
传统文化的主干儒、道、释学说中蕴藏着丰富的调节心身的方法。冯友兰认为中国哲学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为根本任务,在《三松堂自序》中将其称之为“意义”哲学。儒家通过发挥个人主体性来正面应对心理冲突或困惑,用“命”来化解重大挫折和不利的人生境遇;道家采用退让、弃智守朴来处理遇到的困境;佛教则把生存困惑化解为其他方面,以超脱轮回来解决人的困境和问题[5]。白居易《醉吟先生墓志铭》中有句诗说得好:“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释道治其心。”
4.1儒家的修身正心之道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社会人保持心态平和、避免心理冲突的必要条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关键原则。儒家提倡的中庸是一种在严酷现实中的安身立命之道,要求把握住自己的内心世界,使心理平衡、适中,做人不狂不狷,处事无过亦无不及,态度温而不厉,情绪乐而不,哀而不伤。儒家还赋予“心”以伦理和道德的色彩,孔子把心看作主体的道德修养,说:“欲先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尽心知性”是儒家的重要修养方法。孟子的“存心、养性”、《大学》的“正心”、《中庸》的“慎独”以及宋明时期理学家们的“惩忿窒欲”等,无不强调在道德修养过程中对情感的调节[6]。理学思想被宋以后医家用以讨论养生学,朱丹溪主张养生要正心、收心、养心。张介宾认为养生必寡欲保精,才能气盛神全。李认为“心静则万病息,心动则万病生,延年不老,心静而已”。这些养生法则往往与养德并论,可见中国古代医学中之伦理色调,正如《医源》所说:“如能清心寡欲,则情不妄发,致中致和,不但可却病延年,而圣贤正心,诚意,修身俟命亦在于此。”
4.2道家的修心养性之术道家崇尚幽居的田园生活,以求抛弃一切俗念和争执,超旷出世、知足保和等思想提供了在命运多舛的现实中自我调节的方法。林语堂说过:“道家学说给中国人心灵一条安全的退路”“,是用来慰藉中国人受伤心灵的止痛药膏”。“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少思寡欲,知足知止;知和处下,以柔克刚;清静无为,顺其自然”是道家的养生处世之道[7]。不争就要知足,庄子反对心为物役,《金丹大要》也提出寡欲的养心之术:“夫圣人之养心,莫善于寡欲。”道家追求心灵的安静、祥和,《庄子·天道》说过:“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道家哲学提倡的“清静无为,顺其自然”力图把情感从现实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人超脱世俗之纠缠。《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道教医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卷三十七·道林养性》中指出:“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愁则心摄,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志错昏乱”,均是对道家追求心灵宁静的践行。极私多欲会给人造成精神压力与躯体劳累,使人的精神高度紧张,甚者导致精神崩溃,而儒道思想倡导的清心寡欲就是保持平稳的心态,使内心不受外界干扰的精神疾病防范术。
4.3禅宗对尘世困惑的超越禅学是一门修身养性、立身处世的人生艺术,它始终不渝追求完整的个性化人格,可以说是一门近乎心理分析和治疗的学问[8]。禅学是生命哲学、心灵超越法。精神病学者贝诺瓦说:“禅非宗教,而是一种为实践而成立的睿智,一种当代文明可用作范例,以摆脱焦虑而达到和谐平静生活的体系。”佛教思想及修持方法的心理治疗作用主要有破我执,除妄念,破法执,空世界。我执即对我的执著,佛教认为我执是万恶之本,痛苦之源。只有破除我执,人才能消除烦恼,达到解脱。佛教宣扬“三界唯心”,“一切皆空”。佛教认为,只有认识空性,达成空观,才不会产生种种贪爱执著情感,才能超越生死轮回,得到解脱[9]。禅宗亦重视心的修持,提出“平常心是道”和“明心见性”的心性修养命题。佛家教人们面对大千世界,做到心净、心空、目空一切,从而得到心灵的平静。解脱与超越是禅学的最高境界和终极果报。佛教认为苦是人生的本质,人的生命过程就是苦,生存就是苦。因此,佛教的人生理想就在于断除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痛苦,以求得解脱,即所谓成佛。尽管它是虚妄的,但填补了人们的精神空虚,构筑了对来世的企盼。《冷庐医话·卷一·慎疾》记载了一个以佛家“静”、“空”治愈心病的例子:“真空寺僧能治邝子元心疾,令独处一室,扫空万缘,静坐月余,诸病如失。……观此知保身却病之方,莫要于怡养性真,慎调饮食,不得仅乞灵于药饵也。”
5小结
中医学将神志活动归属于五脏,将“心”确立为精神活动的主体。受心身一元哲学观的影响,“心身合一”及“形神合一”论成为中医心理学的核心思想。打着中国传统文化烙印的“心”的概念在中医心理学和精神医学中几乎无处不在,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存观和疾病观。中医养生学即强调养心、养性、修身,在临床治疗上也体现了以心治身和身心兼治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对国民的心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模式和处事方式。中国本土传统心理学以其特有的内省方式来引导人的内心生活,促进人的心灵成长,提升人的心灵境界。心理治疗的目的是改变患者的认知和生活态度,而传统文化强调的内省即指出了个体内求超越的心灵发展道路及个体与世界相和谐的心理生活道路[10]。杨德森等创立的精神超脱心理治疗即以道家处世养生原则为指导思想,日本森田正马受中国禅宗文化理论影响,开创了“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治疗方法。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模塑下的本土心理学在现代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中医精神医学虽然先天薄弱,但其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有着鲜明的特殊性,其与文化的相关性也值得人们去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慰丰1开展医学文化史的研究[J]1中华医史杂志,1997,27(4):193~194
[2]葛鲁嘉,周宁1从文化与人格到文化与自我[J]1求是学刊,1996,1:27~31
[3]钱穆1灵魂与心[M]1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8~19
[4]张福利,车离1古典二元论与心身分立[J]1医学与哲学,1992,2:34~35
[5]景怀斌1传统中国文化处理心理健康问题的三种思路[J]1心理学报,2002,34(3):327~332
[6]周天庆1论儒家伦理中的情感因素[J]1求索,2007,5:142~144
[7]杨德森1中国人的传统心理与中国特色的心理治疗[J]1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2~8
[8]徐光兴1心理禅—东方人的心理疗法[M]1上海:文汇出版社,2007:1
精神医学范文4
【摘要】 目的 探讨司法精神病鉴定案例的性别差异,了解比较男、女被鉴定人的不同特点。方法 对1991年1月~2003年由公、检、法、司送我院进行鉴定的192例案例资料进行调查。其中男性106例(A组),女性86例(B组)。采用χ2检验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在一般人口学、鉴定案由、法律能力和法律关系、责任能力的评定及精神疾病分类中的癔症、反应性精神病等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结论 司法精神病鉴定中以男性鉴定案为多,且多为暴力案件,害案件;女性多为精神损伤、离婚案、性受害案,且比率极低。男、女性别差异的确切原因不明。
【关键词】 精神医学;司法鉴定;性别;差异
Analyses on sex differences of medical appraisal in forensic psychiatry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gender difference of appraisal cases in the forensic psychiatry, and understand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le and female examinees. Methods The data of 192 cases from Jan 1991 to 2003 consisted of 106 male cases and 86 female cases were analyzed with Chisquare Test. Results Two group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demography, purpose of evaluation, legal capability, legal relationship and level of responsibility, as well as mental illness, such as hysteria, reactive psychosis (P<0.05 or <0.01). Conclusion Cases of jurisdictional identification of mental diseases are mainly male, and many are violence and sex infringement; the female cases are mainly mental impairment, divorce and sex injury, and proportion is very low.The gender difference in forensic psychiatric appraisal is very complicated.
【Keywords】 Psychiatry; forensic appraisal; sex ; difference
随着司法鉴定制度的不断完善及法律意识的加强,近年来委托鉴定的案例愈来愈多,人们对司法鉴定的要求也愈来愈高。为了提高司法鉴定质量,进一步为司法机关审判和民事纠纷处理提供科学依据,作者对我院近几年来的司法精神医学鉴定材料进行了回顾性的总结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对象均为1999年1月~2003年12月由公、检、法、司送我院进行精神疾病司法鉴定的案例,共192例,其中男性106例(55.2%),年龄10~63a,平均33.9±10.2a;民族:汉族75例(70.8%),少数民族31例(29.2);文化程度:小学55例(51.9),初中38例(59.2%),高中以上13例(12.2%);职业:农民60例(56.6%),工人14例(13.2%),无业20例(18.8%),学生6例(5.7%),干部6例(5.7%);婚姻:未婚37例(34.9%),已婚65例(61.3%),离异4例(3.8%)。女性86例(44.8%),年龄12~54a,平均33.6±10.0a;民族:汉族68例(79.1%),少数民族18例(20.9%);文化程度:小学52例(60.5%),初中22例(25.6%),高中以上12例(13.9%);职业:农民61例(70.9%),工人11例(12.8%),无业9例(10.5%),学生3例(3.5%),干部2例(2.3%);婚姻:未婚14例(16.3%),已婚68例(79.0%),离异4例(4.7%)。男女之比为1.23∶1。男女年龄比较(t=2.50,P<0.05),差异有显著性,民族、婚姻、文化程度、职业,差异有极显著性(χ2=1.73,16.87,25.44,29.97,P均<0.01)
1.2方法 对我院近5年来司法精神疾病鉴定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探讨男女间的差异性。采用自制调查表收集相关人口学资料,鉴定案由,法律能力,责任能力评定,疾病分类等项目。对所有数据应用SPSS12.0软件包统计处理,并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男女年龄、民族、婚姻、文化程度、职业等方面均有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P<0.05~0.01)。女性较男性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已婚者居多。
2.2 男女两组鉴定案由比较,见表1。表1显示,男性被鉴定人以暴力案件、害案、经济案件及服刑人员鉴定为主,女性被鉴定人以精神被害案、离婚案、性受害案为主。
2.3男女两组责任能力鉴定结果比较,见表2。表2显示,男性被鉴定人以责任能力、精神损伤及服刑能力为主,女性被鉴定人以精神损伤、责任能力、民事行为能力、性防卫能力为主。
2.4男女两组精神疾病分类比较,见表3。 表1 男女两组鉴定案由比较 注:暴力案件包括凶杀、伤害、损害公私财产、纵火、妨碍社会治安、绑架等。经济案件包括盗窃、抢窃、贩毒、诈骗。*P<0.01, P<0.05表2 男女两组责任能力鉴定结果比较 表3 男女两组精神疾病分类比较表3显示,男性被鉴定人疾病分类前二位为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女性为精神分裂症,反应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在总案例中分别占第一位与第二位。女性被鉴定人癔症和反应性精神障碍明显多于男性,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
2.5男女两组行为能力比较,见表4。表4 男女两组行为能力比较
3讨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近5年间我院司法精神医学鉴定共计192例,其中男性106例(55.2%)女性86例(44.8%),表明作案大多数是男性[1],但较有关文献报道[2]的男女之比可达8∶1明显低。
本组资料还显示,男性和女性被鉴定人以40岁以下居多,这与该年龄段的刑事犯罪率处于高峰期以及精神疾病处于高发年龄有关[3],但两组年龄间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女性年龄较大与有关文献报道[4]年龄较轻有相勃之处,但呈低文化、已婚较多与文献[4]相符。这可能与宁夏地处边远地区,重男轻女思想观念较深,致使女性受文化教育的机会比男性少有关。职业方面男女均以农民居多,此一方面可能是受病理性因素支配和文化程度低、法律意识淡薄及作案工具方便有关,另一方面农村对精神卫生知识了解少,与其防御机制差有关[3]。
本组资料鉴定案由以男性暴力案件、害案居多,女性以精神损伤、离婚案、性受害案居多。提示,男性暴力倾向远大于女性,而女性做为弱势群体,理应在婚姻、精神损伤及性生活上得到社会重视。
鉴定诊断上,男女被鉴定人均以精神分裂症为第一位,与“精神疾病患者所发生的犯罪或违纪等危害行为最多见的是精神分裂症病人”[5]相符。但女性被鉴定人在癔症和反应性精神障碍2个诊断类别上明显高于男性被鉴定人,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妇女犯罪中以癔症比例特别高”[5]相符。当然,这个结果可能与本地区妇女所受文化教育及心理素质较差有关。所以提请社会应重视提高妇女生活事件的应对能力的教育。至于司法精神疾病鉴定中的男、女性别的差异的确切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 王宏林,赵国荣.人格障碍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凶杀案特征比较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12 (1):49
[2] 李从培.司法精神病学鉴定的实践与理论[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2000:63
[3] 李植荣,高镇松,吴妙新,等.58例民事司法精神医学鉴定案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9(1):34
精神医学范文5
精神病药物在精神疾病治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在医院开展药学服务是现代药学发展的趋向和重要内容,它注重“以患者为中心”,改善了传统的以窗口配发为起点,保证供给质量合格药品为终点的被动模式。在精神病医院开展精神药物药学服务,顺应了医生、护士和患者的要求,保证了精神病患者药物治疗的效果。
1 精神药物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1.1 精神药物(Psychotropic drug)是指能改善病态的精神活动,又不影响正常精神活动的药物。它包括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抗躁狂药和抗焦虑药等,它们能选择性的改善各类精神病症状。自从20世纪50年代氯丙嗪问世以来,已有近百种精神药物用于临床,它在促进患者康复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也显现出一系列对精神、植物神经、心血管、造血系统等的不良反应。
1.2 精神病药物在精神疾病中的作用 精神疾病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常有特殊的思维、知觉、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现多应用精神病药物进行规范化的全病程治疗,从而改善患者的躯体症状和精神症状,促进患者的康复。支持性疗法如心理疗法和其他形式的疗法包括社交和职业培训方面的康复方案虽然有效,但无法替代药物治疗。
2 开展精神药物药学服务意义
2.1 药学服务(Pharmaceutical care)又称药学监护、药学关注、药学保健等,是1973年由Brodio DC提出的。它是患者要求且能接受的,确保用药安全、合理、经济、有效的服务。在国外,已形成了理论模式和实践模式,提出药学服务的对象是整个社会群体,强调药师与患者之间必须直接接触。在我国,医院药房传统的“见方发药”的工作模式已不适合新世纪药学事业的发展,药房工作正由“以供应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变革,逐渐由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指导患者合理用药。通过药学服务能使患者更好遵从医嘱,配合治疗,增强患者对精神药物知识的了解和提高其依从性。在我国药学服务虽然未正式开展,但是已经进行着相关的工作,如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治疗药物监测,开展形式多样的用药咨询服务,建立患者药历,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等。
2.2 在精神病医院开展药学服务的必要性
2.2.1 患者要求开展药学服务 除了抗焦虑药易致依赖性不宜长期服药外,其他如抗抑郁药服药2~4周后情绪开始改善,但为巩固病情总服药时间至少1.5年。特别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首发需服药2年,第1次复发需服药5年,反复复发者需终生服药。长时间服药患者很难坚持,用药后的不良反应也降低了其服药的依从性。一些特殊体质患者如心、肝、肾功能不全等,还需进行个体化给药。因此,对患者进行服药指导很有必要。通过开展药学服务,定期对精神病患者进行精神卫生知识讲座,增加患者对精神病知识的了解,让患者掌握各自患病的特点、如何治疗和各种注意事项等,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患者对自身康复的维护能力,并鼓励患者坚持长期按时服药,以达到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的目的。
2.2.2 在精神疾病的各个阶段,患者家属、医生、护士要求开展药学服务。 疾病早期和恢复期,一般采取门诊治疗。此时患者病情不严重,很少有自伤、毁物、扰乱社会秩序等恶。药师应重点嘱咐患者家属注意药物的保管,按时按量按疗程给患者服药。并告知家属一些常见的精神药物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在疾病严重期,应住院治疗,此时患者自知力丧失,否认有病,被动服药甚至拒绝服药。当患者清醒时,药师应协助护士进行服药指导,说明服药的重要性及不良反应的可耐受性,及时发现并预防精神药物的不良反应,减轻患者的痛苦并有效的防止不良反应的进一步发展。在诊疗工作中,药师可为医生及时提供药物信息,协助选择药物,做治疗药物监测,选择合适的用药剂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例如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用药剂量的选择等。对于治疗窗口狭窄,血药浓度与临床反应关系明确的抗癫痫药如锂盐、苯妥英钠、卡马西平等应做血药浓度监测,以防止血药浓度低而达不到治疗效果,过高可引起精神症状而被医生误判为病情加重等。
3 开展药学服务的方法
3.1 提高医院领导对药学服务的认识和管理工作 临床药学服务是非赢利性质的工作,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所以医院的领导将药剂科作为事务性科室(或者说辅助科室),普遍存在着重医轻药的现象。有不少领导对临床药学服务认识不够,缺乏长远的眼光,只看到眼前利益,而没有看到长远效益,因而不愿花成本投入,忽视了临床药学服务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因此很有必要提高药学服务的认识性和重视性。并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包括药品调剂管理、制剂管理、药库管理、药物质控管理、临床药物使用与管理,药物评价与促进合理用药管理、药学信息管理等,以提高工作效率,保证药品质量,达到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济的目的。有效地推行临床药师制度,建立相关的配套制度,建立跟踪监督检查制度,量化各项检查指标,明确临床药师的具体职责,制订临床药师工作规范和不同服务项目的工作标准,加强对临床药师工作的考核与评估。
3.2 提高药师自身素质 随着医药科学事业的发展,要求药师应有较强的处方分析能力,药物咨询能力,用药指导等能力。其药师的服务质量如工作态度、言行举止、文明修养、服务艺术等直接体现了医院的服务水平。因此提高药师的综合素质,是十分迫切和重要的。药师应不断巩固药学基础知识,学习药学新理论,参加精神医学、临床心理学方面的继续教育,实现传统药师向临床药师转化,从而在参与病例讨论时游刃有余。在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不断提高职业道德素质。药师应以虚心的态度进行药学服务,灵活运用沟通技巧,应少说、多看、多想、多查,对于一些个体用药中疗效显著或病情反复的病例,要书写药历。
3.2 药学服务的工作方式
3.2.1 在门诊开设临床用药咨询室 药学服务实践体现在处方分析与用药交待、用药咨询与交流沟通的艺术性方面,重点应围绕合理用药的四要素(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合理性)来开展。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并进行健康宣传服务,提高精神患者的依从性,减少复发率。
3.2.2 实行专人负责 安排一名主管药师或专业技能较好的药师坐台咨询,配置电脑及有关专业书籍,以便药师随时查询各方面资料,及时解答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各种问题。并对所有的咨询问题作好原始记录,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患者提出的问题、解答的情况等。用药咨询:包括药物的用法、用量、不良反应、配伍情况、推荐用药等。加强信息收集,根据接受咨询内容、定期出版药事简讯、向临床推荐医院新药、介绍用药常识、报道药物的不良反应,并同时向医生收集各部门新药的使用反馈意见。向药事委员会提交淘汰品种的建议。
3.2.3 做好健康指导服务 疾病不但需要药物治疗,同时更需要心理上的良性影响。患者有疾病,心理和精神上负担较重,在咨询服务工作过程中,药师对患者应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同情心、尽心尽力,体贴入微,竭诚服务,使患者能够减轻心理负担,并将心理关怀传递给患者。对患者进行良好的心理暗示与心理支持。促使他们正确对待疾病。从而消除其心理障碍造成的情绪、行为及躯体症状。使患者在疾病的治疗中,心理反应朝有利于疾病康复与预后的方向发展。并开通咨询热线及网络咨询,书写药讯、黑板报,印发宣传资料,讲课等。
3.2.4药师应有计划到临床科室参加每周主任查房、院内会诊、病例分析,阅读病历,书写典型病例药历,查阅患者治疗用药的医嘱记录,进行专科用药分析,收集与反馈有关药物信息,学习和了解专科疾病特点及用药规律,并协助处理专科的合理用药工作。同时,为了防止精神病患者突发的冲动、攻击行为,做好自身防护。
3.3 药学服务的目的 通过药学服务,药师应能发现和确定咨询者实际存在或潜在的精神药物应用问题,如药物的不良反应与防治、药物相互作用、药物药理、毒理、药代动力学、新药临床特殊群体用药常识等。药师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解决或处理上述问题,并防止其演变为实际的药物问题,从而确保精神药物的治疗效果,提高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药师通过咨询工作可以积累丰富的用药实践经验、监测和发现药物新的不良反应,及时向临床反馈。同时药师作为医药专业人士可以把药品应用的建议和意见反映到医院的药事委员会或药品管理监督局。从而起到信息桥梁和促进精神药物合理应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同济中.21世纪我国医院药剂科的发展趋势.中国药房,1999,10(3):114.
[2] 陈志东,沈炜明.我国药学服务的现状、面临困难及建议.上海医院药学,1999,10(2):31.
[3] 陈玉文,史国兵,李秀娟.论医院药学服务的多学科支撑性及其有效开展.中国药房,2003,14(4):196.
精神医学范文6
临床医学人文精神医学教育21世纪是呼唤人性的世纪,以人为本的理念要贯穿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在临床医学教育领域也是如此。在当前的医疗卫生服务中,医患关系紧张等现象特别突出,不仅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心理阴影,同时也给医院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进行医学教育的时候,只关注于医疗技术的提升,而忘记了人文素质方面的培养。因此,在今后的临床医学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就显得异常重要了。
一、人文精神融入到医学教育中的意义
近几年来,由于深入的贯彻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每年都在提高,人均GDP也比往年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而这个时期也是矛盾的多发期。社会和谐已经成为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主题。经济的腾飞助推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各种高新的医疗技术在给患者带来光明的同时,各种不同程度的医患矛盾也在逐渐的显现。深究其原因,主要是人文精神的缺失。
现代医学所面临的问题很多,比如人口老龄化、健康需求多元化、医学社会化以及各种新型学科涌现等现象。医学教育所面临的复杂形势,要求学生在掌握良好技术的同时,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人文情怀。若没有很好的人文素养,就很难培养出既有智慧又有气质的大师来。医疗工作者若是没有人文情怀,只会造成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的态势。正因此,对于21世纪的医学教育来说,必须将人文精神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的培养出高水平的医生来。
二、当前临床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人文精神对于医学教育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教学观念落后于时展
当今医学发展的速度是惊人的,各种各样的医学高新技术正在涌现,给诸多患者带来了福音。但是这只是仅仅体现在医疗技术上,健康教育、家庭医学以及人性的关怀等都没有列入医学教育教学中去,导致我国医学教育仍旧在原地踏步。即便是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也是以思想政治课程为主。而国外的医学教育中,不仅传授技术,还将医学伦理以及医德等贯穿教学之中。我国临床医学教学只注重技术的传授,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这与时代的发展是不相符合的,急需要转变这种过时的理念。
2.医疗服务缺乏人文关怀
社会和谐早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早已经定格在人们的意识形态里。然而,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在给患者带来福音的同时,各种各样的矛盾却层出不穷,主要表现在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等方面。在众多原因中,最根本的是缺乏人文关怀。医生与患者之间不是敌人的关系,而是朋友的关系。病人需要医生给予人文方面的关心,这样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然而,由于人文精神的缺失,使得医生只关注于患者本身的病症,不去关注其精神状态,导致双方在交流上出现障碍,进而引发言语冲突。
三、人文精神融入临床医学教育的主要举措
前面分析了当前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此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找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强化人文精神的教育。笔者依据多年来的临床实践,并参考了相关的资料,特提出以下几条措施:
1.提升临床医学教师的人文素养
医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也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这就需要对其进行人文滋养。这就要求医生的职业行为不仅要表现出较高的人文素养,还要表现出明显的人文关怀。要关注病人发病的原因和经过,最重要的是要将病人当作一个人来看待,而不是一个实验对象。这就需要临床教师加强这方面的修养,从而将其贯穿到教育教学中去,并将这种理念传播给学生,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为以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做准备。
2.将人文资源融入到医学知识教学中去
以妇产科为例,妇产科是众多学科中涉及医学伦理最多的学科。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更加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教师要充分的挖掘课堂中的人文精神,抓住时机进行人文精神的教学。比如在教授人工流产的时候,要告知学生,人工流产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问题,还牵涉到生命伦理问题。每个生命都值得尊重,然而有计划地流产是为了更好地贯彻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更合理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通过这样的讲授,学生在获得医学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有关生命伦理等方面知识的洗礼,这样更能够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更能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医者所肩负的责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社会里,人文精神理应成为各行各业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临床医学领域的人文精神教育更需要进行高度的重视,这不仅关乎到医患关系,更关乎到人伦。本文对如何将医学人文精神融入临床医学教育工作中进行了探讨,期待其能够对临床医学教育的改革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胡燕军,谢幸,黄丽丽.把医学人文精神融入临床医学教育[J].医学教育探索,2007,(05):390-39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