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城镇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逆城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逆城镇化

逆城镇化范文1

“逆城市化”是美国地理学家波恩在 1976 年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由于人口增多、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城市病”日益突出,城市社会的人口重心开始发生变化,城市人口向郊区甚至是农村流动。“逆城市化”现象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它促使人们重新反思和审视传统城市化发展的道路和理,推动大中城市优质资源向中小城镇乃至中心村延伸,为村镇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因此能有力助推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持续健康发展。在我国许多地方都出现了逆城市化的情况,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开始向往着去郊区生活、居住。据北京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人中有 54.5%的人近期有意到郊区投资,70%的人有意到郊区购买第二居所。在南京市没有进行过这样的调查,但是写字楼里的白领羡慕着郊区的慢节奏生活,渴望到郊区去休闲度假、买房居住,却是普遍存在的事实。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南京市南大门的远郊高淳可以适时地抓住发展机遇,推动自身的城镇化快速发展。

二、南京近郊之“逆城市化”

南京,简称宁,是江苏省会、副省级市,中国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政治、军事、科教、文化、航运、经济和金融中心,国家综合交通枢纽、通信枢纽和科技创新中心,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城市。2013年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为818.78万人,户籍人口643.09万人,城镇化率为80.5%,排全国第7位,主城已完全城镇化。

纵观国内外城市的发展规律,基本上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三个发展步骤:第一步是城市的自然形成和发展阶段,城市或因自身的资源条件,或因区位优势等吸引周边人群的聚集;第二步是城市的壮大扩张阶段,城市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口进入城市,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使得在这一阶段城市急剧膨胀;第三步是城乡一体化阶段,也就是在这个阶段城市中心区因为不堪重负,无法为大量的人口提供充分的住房、交通、医疗、教育等配套资源设施,城市的空气污染、环境恶化。与此同时,大量的外来人口和新市民因为无法承担城市高额的房价、物价,开始向城市的郊区分流;另一部分富人也被郊区的优美环境吸引,在郊区购置别墅,城市的郊区村镇开始发展起来。

数据表明南京已经进入了城市发展的第三阶段,南京的近郊浦口六合江宁已经率先抓住了这个发展机遇。2000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江宁县,设立江宁区。2002年,为实现跨江发展,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浦口区和江浦县,设立新的浦口区。撤销大厂区和六合县,设立新的六合区。这三个区设立之后,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十来年的时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经济发展总量,还是发展势头,相对于主城区而言,都呈现了后来居上的势头。

以江宁区为例,2008年南京地铁一号线延长线的开通,地铁所实现的远距离通勤,使得江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期,其与主城区的互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江宁区分解了主城区的经济功能,智能电网、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温泉旅游这些回报率极高的新兴产业在江宁遍地开花,为其储备了雄厚的经济实力。第二,江宁区分解了主城区的文化功能,江宁的高教资源极为丰富,江宁大学城已经有15所大学超过15万大学生入驻。第三,江宁区分解了主城区的消费功能,在初始阶段盛行的乡村旅游、温泉旅游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市民的消费需求,江宁区几个大的购物中心,如万达、同曦万尚城等,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消费主体。第四,江宁区分解了主城区的居住功能。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人们居住成本、生活成本加重和人的自然天性与大自然的隔离,主城区居民越来越向往郊区低成本居住、低成本生活和对大自然的拥抱。如今的江宁,俨然成为南京房地产市场销售主力军。岔路口板块、三山百家湖板块、东山板块、麒麟板块,无论是楼盘产品本身还是生活配套,已经发展成熟,三山百家湖板块更是成为了南京数一数二的高档别墅区。以上四个方面就是江宁在与主城区的良性互动中所抓住的发展机遇:一方面城市化所带来的“逆城市化”冲动非常强劲,另一方面郊区可以借此有重大发展。

三、高淳“逆城市化”优势及后劲

江宁浦口六合的发展道路相似,这三区还有一个地理上的优势,就是它们离主城区距离较近,最远的六合离市中心也只有50公里左右,轻轨公路配套设施都很完善,通勤比较方便。在逆城市化趋势中,距离市区100公里的高淳交通优势不是很大,但是高淳也有着其他近郊区所不能比拟的优越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模产业优势,充分发挥IBM“慧谷群英计划”项目及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孵化基地的带动作用,大力推动软件科技、研发设计、智能网络等创新型服务业裂变式发展,把高淳打造成为南京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的重要集聚基地。全力推动三大上市公司产业园及迦南科技、冠盛科技等产业基地尽快形成投入产出效益,推动齐齐哈尔重型机床、百威英博、展华电子等重大项目尽快取得突破,力争在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现代装备制造等领域加快形成一批百亿级、千亿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而这些或新兴或传统的服务业和工业的存在,就创造了大量的就I机会,吸引着外来人口的涌入,转移南京市区的巨大人口压力。二是房价和生活成本优势,很多知名的开发商盯上了高淳这块尚未被瓜分的大蛋糕,纷纷落户高淳,如海尔地产、苏宁雅居、雅居乐、碧桂园等等。高淳的房价只有市区的三分之一左右,加上物价也较市区低,这无疑对于那些处于创业中的年轻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三是绿色农业优势,武家嘴农业科技园、龙墩湖现代农业科技园、固城台湾农民创业园、永胜圩现代水产养殖示范区都是在全国全省全市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现代农业创新基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四是休闲经济优势,以打造苏皖现代商都、全国优秀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加快建成苏皖汽车城、苏宁广场、红星美凯龙、家乐福超市等一批高档次的商业项目,以及高淳老街、国际慢城等一批国家4A级的旅游休闲区,着力形成以城市核心商业圈和北部中央商务区共同支撑的现代商贸发展格局,历史文化赏析区、慢城生态休闲区、滨水湿地度假区融为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品牌。

对于高淳这个远郊区来说,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在当今雾霾越来越成为困扰政府和人民的一个重大问题的背景下,一个好的生态环境会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重要考虑条件。而高淳远离市中心,东部是丘陵山区,西部为水网圩区,全境被固城湖、石臼湖和水阳江所环抱,拥有“三山两水五分田”的生态黄金比例,自然环境十分优越。境内的桠溪国际慢城是中国第一慢城,其所倡导的一种慢生活理念对于当下在城市中行色匆匆的人们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游子山国家森林公园植被茂密,郁郁葱葱,纯氧沁人心脾;固城湖石臼湖烟波浩渺,水质清甜......这些无一不吸引着南京市区的居民,他们用周末和节假日的是假自驾游,感受着高淳的山水人文之美,品尝着固城湖的大闸蟹和绿色无公害的瓜果蔬菜,享受着“慢生活”所带来的身心放松,无比愉悦。

当然高淳区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就是区位的劣势所带来的交通的难题、现代农业发展程度还不够完全、外来人口与其他区相比较少、观光休闲产业没有得到有机整合等等。而问题的存在就为未来高淳区的发展指明了发展路径,这也成为高淳的有力发展后劲。随着预计于2015年6月宁高新通道的通车,其与主城区的距离大大缩短;在进一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将农业与休闲观光进行有机整合,进一步推动该区的房地产、金融、通讯等产业的发展。

逆城镇化范文2

这种争议在她离开央视之后,变得更为频繁,她常常陷入某种口水战中。连她自己也不免产生困惑,曾问自小照顾她的姥姥:“你说我算是好人还是坏人?”姥姥说:“你先说么样算好人么样算坏人?坏人身上有好,好人身上有坏,没有坏透了的人,也没有好的一点儿毛病没有的人。”

倪萍来自乡土,来自儒家文化的原乡,正如另一位屏幕大姐敬一丹所言,倪萍带有一种中国式的道德感。她的这种“善”的形象在央视这个被无限放大的舞台接受公众审视,并随着社会的多元而折射出更丰富的光谱。

“好人”与“伪善”

作为“”结束后第一批进入高等院校的学生,倪萍于1979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三年后,她已经开始作为女主角出演电影,并在24岁时被评为国家二级演员。1988年,倪萍作为嘉宾主持参加青岛电视台春节晚会,被中央电视台的女导演刘瑞琴发现,认为从镜头里看,这个女子很端庄,很会说话。

端庄,顾名思义:端平正直,庄严大方。“用那时候的话说很周正,没有邪气,工农兵形象。”很多年里,这也是倪萍身上最显著的标签。

倪萍因此被调入中央电视台,许多年后,她不只一次回忆当初,是“组织给安排到了这样一个众人瞩目的位置上”,“如果现在让我去竞争,让我去秀,去海选,我不一定能出来。”

倪萍很快证明了她作为“业余”主持人的实力。出任《综艺大观》主持人一个多月后,她正式入主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一上场便是13年。看似轻巧,但只有内行人知道其中的不易。“倪萍往往一上台说话就一套一套的,听起来是即兴发挥,但实际哪怕只有两三分钟的串场,她也要很精细地准备。她从不敷衍。”一位了解她的人说。

从方头方脑的匣子到宽且扁平的液晶,电视机不断换代,荧屏里的倪萍的形象也不断被定义。观众蓦然发现,呀,央视传统的播音腔如此不堪,主持人还能这样做。凭借与观众的亲近感及真性情的流露,倪萍赢得了巨大的声望,但是不可避免地,她也在央视这个庞大体系内被修正、被模式化。倪萍的节目里,嘉宾或她自己的泪腺每每决堤,对于电视里的催泪弹,许多人缴械,也有许多人发出抗议之声,且后者越来越强势。

在一个人人谈论道德危机的年代,假如对他人命运表现出过度敏感与关切,承受“煽情”的责难似乎并不意外,而“煽情”的语义所指,是更严重的一个词:伪善。

“(央视主持人)这个职业给我很多,把我塑造成一个好人,然后我就顺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当然,我本来就是一个好人。一个人绝对不可能在众人面前长期的伪装。”对于质疑,她如此回应。

人们很难听到倪萍批评体制、批评央视甚至娱乐节目的现状。至于崔永元等曾经的同事对央视的微词,她一个字不评价。她不愿意多谈“政治”,不喜欢记者的一些问法,“你才多大年纪,知道什么是政治?”凡涉及大局和时代变迁,她言辞谨慎、中立,常用“特点”取代“缺点”,激烈的情绪痕迹几乎没有。

很长一段时间里,倪萍在一个相对单纯的评价体系里熠熠生辉。

脊梁被人“戳”

然而,“好人形象”延伸到全国政协委员这个角色时,却似乎发生了逆转。每年“两会”期间,总能引来媒体的围观。媒体头条里,她是一个“从不投反对票,不给政府添乱”的人,也是一个开会要做“哑巴”的人,总之,报端呈现的是一个“不负责任,只会做无原则的老好人”的政协委员。

她曾回应说:“那些骂我在政协会议上只会举手同意是废物的人,其实是不了解会议日程,虽然我每次大会最终投票时投的是同意票,可在中间十多天会程中,我不断地提意见、建议,这些都有文字记录。”

2011年7月,倪萍被评为“共和国脊梁――十大杰出艺术成就奖”,媒体很快爆出,这一奖项的主办方曾向其他参选者收取参选费,并受到民政部的行政处罚。足以证明主办方并不具备去颁发此奖的公信力。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极其荒唐的奖项,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倪萍却欣然接受并出席,这一举动让她的思想的浅薄与文化软肋暴露无遗。

“那个夏天,很多人骂我是脊梁,我觉得内心早就将自己视为脊梁了,脊梁不是那根骨头,而是由众多血脉组成的,我22岁就入党了,我觉得我是脊梁,我一直尽量维护党的形象,一直尽力去做一个党需要的人。”后来,倪萍在接受采访时回忆说,

然而,在新时代的语境里,她的辩解显得那么的不合时宜。很多名人出来质疑她,其中以学者易中天和评论员李承鹏的文章流传最广,也影响很大。易中天在《此脊梁非彼脊梁》一文中,讽刺倪萍得的是“戳脊梁奖”。“收不收费,其实并不要紧。打着共和国的旗号,花着纳税人的钱,做着‘达芬奇’的事,那就更加不可原谅。”“倒不是倪大姐有什么不好,是这个‘奖’实在山寨得离谱”。当时恰逢央视报道达芬奇事件,引发舆论争端,有网友也说,易中天对倪萍的调侃,其实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倪萍身上的央视烙印,尽管她已经离开央视多年。

李承鹏则说“倪萍姐姐确实是共和国脊梁,只是得了颈椎病。”他在题为《墙里扔出的一根骨头》的文章里直言不讳:“那么多人民住着高价房,喝着毒牛奶,上不起学,晚上在家里睡着睡着忽然闻到青草的味道(因为拆迁队把房拆了),这个代表却从不对国家提反对意见,还去认领‘中国脊梁’?”

曾有媒体评论说:“对于公众而言,央视主持人是一个怪异的身份。它既会带来明星的光圈又带有观众苛刻的审核。观众对于央视主持人往往有着‘高标准严要求’。身为央视主持人,不能丑、不能老、不能说错话、不能行错事情。否则,动辄得咎。”

总是不合时宜

带着“央视”烙印的倪萍,从未远离舆论的漩涡。主持,出书,演戏,画画,无论她做什么,都会遭受公众的质疑。有时连她自己都有些不解:很多人干着同样的事情,却受人追捧,为什么自己却总是不合时宜?

如今,56岁的倪萍,最大的乐趣便是宅在家里画画。她不爱上电视了,但也被说动了几次,做了几档选秀节目的评委,她的感觉是:“苦不堪言。现场的表达和剪出来的播出版南辕北辙。”于是她怀念起直播的日子。她对杨亚洲说:“还拍什么电视剧,假的做不过真真假假,真的也做不过真真假假。”所以现在,她还是更愿意在家过那种老派文人的闲散日子。她家订了3份报纸,她会在一家人吃早饭时,叨叨各种新闻。“不能因为政治观点和世界观的不同,就互相开骂。”她对国家和政党怀有认真的信任和理解。“并不一定说赞美这个民族,但你也不至于整天扇父母的耳光吧。”

倪萍很看重“正能量”,每天早饭时间,都会给儿子讲一个类似心灵鸡汤那样的故事。儿子常常听完故事,看她一眼,不发一言,接着吃饭。

2012年9月7日晚上,第九届金鹰电视艺术节开幕,她被邀请参加,组委会的要求是,让倪萍和老搭档赵忠祥同台回顾中国电视30年发展历史。“人生掐头去尾,没有几个三十年。”倪萍很重视这次登台。

前一晚,她发短信给赵忠祥:“做好准备,别吓一跳。”她以前在中央电视台,穿的都是比较保守的旗袍,“如今,时代不同了,我也想变化一下”,特意穿了一件白色露肩晚礼服。7日晚,老搭档见面,赵忠祥一如既往的冷静,对倪萍的新造型“没有反应”。但当他们走上前台时,观众们乐疯了,网上调侃吐槽一片:“倪萍阿姨穿着婚纱就来了”,“他们终于在一起了。”倪萍似乎又踏上一步“不合时宜”的节拍。

逆城镇化范文3

【关键词】仿真模拟 化工机械 机械制造

对于石油化工行业而言,化工机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对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还是对石油化工企业的经济效益都拥有一定影响作用,拥有着良好性能的化工机械,能够大幅度的提升化工生产的生产效率,优化化工生产品的质量,进而带动化工生产企业的整体经济发展。目前,针对于化工机械制造领域方面的研究有很多,大多数都是从机械零件制造方面的开始入手,逐渐的深入到整个机械的制造,并且将仿真模拟技术融入到化工机械的生产过程当中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其能够更加精密的完成化工机械从设计到模拟验证的整个流程,成为了当下化工机械制造领域生产设计应用技术的不二之选。

1 仿真模拟技术概述

仿真模拟技术是一种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形成的智能化计算模型,该模型的构建目的在于借助专业的计算方式明细不同机械制造过程的多种影响因素,从而找到其内在的变化规律。

该技术起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首先是在工业代表过英国出现。英国的K・D Tocher开始借助仿真技术对现代对钢铁厂的运行状态进行分析研究,以此来挖掘出该技术在不同制造系统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他认为只要深入的挖掘出仿真系统的内在逻辑,并在不同的系统设计过程中采用相同或相似的设计方式就可以完成对整个制造过程的精密控制。在此基础之上,Tocher创造了一套都有的仿真语言,即G.S.P语言,这种语言是当时应用在制造领域最为高级的计算机编程语言,是在普通计算机语言的基础之上研发出的一种具有多阶组合功能的计算机编程语言。在此基础之上,FORTRAN借助此编写出了具有实际操作性的C.S.L语言。现阶段,仿真技术被广泛在机械制造领域获得了深层次的应用,并在传统制造模式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一套更加科学的模式,FMS系统,即柔性制造系统。

2 仿真模拟技术在化工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应用

FMS即柔性制造系统,是在传统制造技术基础之上,借鉴电子计算机技术研发出的一种新型制造技术,该种技术适合应用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以及不同制造方式的化工机械制造模式,其实质是一种自动化制造系统,将传统的机械制造模式带入了机电一体化阶段。FMS系统虽然具有传统机械制造系统所不具备的优势,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广泛应用阶段,其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这是因为该系统的运行需要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模式与之配合,而与之相配套的管理模式并没有形成。此外,FMS系统是一种基于多种制造系统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性机械制造技术,该系统不仅仅关注简单的制造结果,其涉及整个制造过程的方方面面,包括原材料的选择、输送、监测、制造方式调整、内部信息处理方式等,因此,该设计系统并不能针对设计内容的一个方面来制定最优的参数值,这就决定了其在运行过程中必须配置与之相应配套的运行管理模式。与此同时,FMS系统在设计之初就借助了多个理论知识作为其设计基础,这就决定FMS系统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复杂性、高效性以及高风险性等特点,对整个系统的设计应该考量其不同组成要素的相对参数达到最佳配合状态,并在此基础之上设置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控制措施,从而保证整个系统的可靠运行。

FMS系统在设计与运行阶段,首要要确定该系统所要应用的制造领域,根据不同的产量需求以及不同对象的基本要求,设计与之对应的零件产量,之后借助CAD、GT技术等完成对整个系统的设计与就构造。FMS系统在设计与实际构造过程中应该考量实际生产场地的具体情况,选择最优的工程制造方案就,以此来实现对机械制造工作的精密、合理与科学的安排,保证整个生产模式的有序运行。FMS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会出现与预计不一样的运行结果,如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以及不同操作人员的实际操作是否符合系统运行的标准等,这就要求FMS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应该不断调整其运行模式,以此来适应不同运行环境。

相比较传统的制造系统,仿真模拟系统在实际操作与运行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控制模式以智能计算机模拟为主,而脱离了人工控制方式,虽然该种在设计与操作的过程中相比较而言都比较复杂,但具有传统制造模式所不能比拟的确定性,仿真制造的精度更加精确,且所设计的系统也更加科学。现阶段,仿真模拟制造系统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通用型仿真语言制造系统、另一种则为专用仿真语言制造系统。前者以CSL为典型的制造系统,此类系统在设计阶段就采用了多功能程序进行撰写,每一个设定的句子都可以被用于调制一个单个的系统执行内容,且所使用的语言既可以是高级语言也可是通用的计算机编写语言。后者以KUT制造系统为典型代表,是一种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被广泛应用的新式仿真模拟制造技术系统,其使用方式相对简便,控制时只需要输入关键数据就可,因此,专用仿真语言制造系统也被称之为“数据驱动仿真器”,其核心是在现代计算机系统的基础之上将FMS系统深入应用。

3 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对仿真模拟技术的不断研究与开发,越来越多更为新型的仿真模拟技术功能将会得到验证和应用,以此来推动国家化工机械制造产业现代化的前进步伐。

参考文献

[1]李辉.自动化技术在化工机械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21:127.

[2]宋志骥.计算机辅助工程在化工机械中的应用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5,21:70.

[3]石勇.计算机辅助工程在化工机械中的应用[J].机械管理开发,2014,04:88-89+92.

[4]于清.CAD技术在精密化工机械设计中的运用[J].无线互联科技,2012,12:181-182.

逆城镇化范文4

关键词: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资源化

Survey on sewage sludge treatment and disposal

and resource from urban sewage treatment plant in China

CHENG Chang-wei1;KANG Shu2;WANG Xi-wu3

(1. Northeast Coal Industry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td of Jilin.changchun 130062;2. Water company of Anshan Water companies,Anshan 114051;3.Northeast Oil and Gas Company of China Petrochemical,changchun130062)

Abstract:Sludge increases rapidly with the building of a great number of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This brought tremendous potential hazards。Through to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ludg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Disposal status、Existing problems,Elaborated the current sludge treatment and disposal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of the main way and analyzes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In order to put forwar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sludge treatment in our country。

Keywords: Urban sewage treatment plant; Sludge treatment and disposal; Resource

中图分类号: [TU992.3]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公共环境安全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加大水污染治理、确保水环境质量成为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城市工业、生活废水需要处理,因此,全国大批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并投入运营。据统计,截止2009年末,全国设市城市、县及部分重点建制镇累计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1993座,总处理能力已超过1亿立方米/日,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2.3%。据国家环保部“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全国新增城镇污水管网约16万公里,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4200万吨,基本实现所有县和重点建制镇具备污水处理能力,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而目前我国的水处理工艺以传统的活性污泥法和氧化沟法等生物法为主,污泥产率按照1.5~2.0t/万吨污水计,2015年污泥的产量将达到1036万吨/年,且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作为一种具有巨大环境污染危害的废弃物,污泥如何妥善处理处置已经成为公众关注的环境问题。

一、污泥性质

污泥的共同特点是水分高(一般98% ),体积庞大,不易处理。污泥成分复杂,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主要为苯、氯酚等),有毒有害的重金属,病源微生物、寄生虫卵,盐类以及放射性核素等难降解物质,对动物、人类以及环境造成较大的危害【1】。污泥中上述物质的组成对污泥处理处置工艺选择起着重要作用。

1.污泥水分

污泥含水率高几乎是一切污泥的共性,城市污水厂的初沉污泥含水率一般在95~97%,而二沉池污泥含水率则高达99%以上,污泥含水率很高导致污泥体积庞大,不但给输送、处理与处置带来很大负担,而且对回收利用也不利。另外含有大量的微生物的有机性污泥在高含水率条件下特别容易腐败变质。总而言之,降低含水率是污泥处理处置的第一道工序,是所有污泥处理中的重中之重【2】,经过脱水处理后的污泥其体积大大减少,易于开展综合利用。

2.重金属

我国城市污水中工业废水比例较大,故污水处理厂初沉及二沉污泥重金属含量较高,某些重金属含量超标严重。杨军【3】等于2006年从全国范围内选取107个城市污泥样品,测定了其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污泥中As、Cd、Cr、Cu、Hg、Ni、Pb和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0.2、2.01、93.1、219、2.13、48.7、72.3和1 058 mg/kg。与2001年以前的调查结果相比,污泥中的重金属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Cd、Cr、Cu、Hg、Ni、Pb和Zn的含量分别降低了32.3%、49.7%、54.9%、25%、37.2%、44.8%和27%。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相比,城市污泥中Cd、Cu、Ni和Zn含量的超标率相对较高,其超标率分别为6.5%、6.5%、6.5%和11.2%.

3.有毒有机物质

任何进入环境的有机化合物均可能在污泥中被发现。德国城市污泥中发现了332种可能危害人体和环境的有机污染物,其中有42种可被经常检测到,而且很多是属于优控污染物。污泥中的有机污染物的研究工作已在发到国家开展多年,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还不是很多,但并不意味着中国的污水污泥中不含有或少含有机污染物。北京高碑店污水处理厂的污泥中已经检测到35种含氮芳香族化合物,并有7种已经定量化。广州市大坦污水处理厂的污水中检测到毒性有机污染物54种,主要包括邻苯二甲酸脂类、单环芳烃、多环芳烃、苯酸类、芳香胺类、芳香酸类、氨基甲酸酯衍生物和杂环化合物等,其含量多在几十μg∕L以上,最高达808μg∕L.这些有机污染物通过颗粒物吸附会大量的富集在污泥中。

我国污泥处置现状分析

1.现状

我国的污泥处置系统发展较为缓慢,这主要是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我国污泥的处理费用仅占污水处理厂总运行费用的20%~35%,低于发达国家的50%~70%。目前污泥处理处置方法主要有:浓缩、调质、稳定、脱水、填埋、堆肥、焚烧和污泥制砖【4-5】,其中填埋和堆肥是最主要的处理方法。常用的污泥处理处置工艺有如下几类【6】:

总之,污泥处理方案的选择,应根据污泥的性质与数量;投资情况与运行管理费用;环境保护要求以及有关法律与法规;城市农业发展情况及当地气候条件等情况,综合考虑后选定。

逆城镇化范文5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镇化建设;逆城市化

1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问题

1.1观念上的界定不清晰: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

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有时是为了城镇化而人为地推进了城镇化,这种以政府单边主导的城镇化忽略了市场的作用,更缺失“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精髓。主要表现就是政府大搞投资,不断扩充房地产建设,建设用地则是征用郊区农民的耕地,建设资金则过分依赖于卖地收入。这样的城镇化实则变成了政府人为推进的城镇化,是一种被动的城镇化,而新型城镇化建设我们要的是市场主导型的城镇化,是随着经济、社会、人口、环境的变革而主动跟进的城镇化。

1.2城市公共服务财政资金短缺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民工及其家属加入城市户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为必然。农民真的进了城,就应与城市人口一样享有城市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在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要切实体现农业转移人口的利益。否则,农民工被边缘化,在扩大的城镇化内部又产生了新的二元格局,最终是不利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财政必须增加对新城镇的投资性支出与对新市民的保障性支出,这样财政资金吃紧,面临财政收支矛盾加剧的困境。

1.3农业转移人口住房供求矛盾

城镇化进程中一个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提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而我国虽然城镇化已倡导多年,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依然严重滞后,城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户籍改革不到位,与之相关联的医疗、教育等各项制度改革就难以统一推进,城乡二元体制难以真正破除,新型城镇化建设就会遇到阻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入城后的居住问题,要实现人人有房住。但事实却是,城市住房价格一再高涨而新市民的支付能力又不足,许多家庭因购买商品房还贷压力重重而沦落为“房奴”,还有更多的新市民“望房兴叹”,极少有能力购买商品房,对城镇住房社会保障构成较大压力。

1.4“地”的城镇化与“人”的城镇化不协调

我国近些年来的城镇化建设似乎靠“地”的城镇化在拉动,更多意义上是一种地理范围的城镇化,地的城镇化远快于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伴随着农村土地被征用为城市建设用地,城市的地理范围是扩大了,但城市中生活的“人”是否真的融入到城市生活,享受到城市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的便捷性?实践已表明,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向“半城镇化”、“两栖型城镇化”发展,其中,农民工进城务工,儿童、老人留守农村,使其家庭长期处于分离和流动状态,难以团聚。务工者生活单调、孤独,儿童、老人缺少依靠。此外,城乡分割,要素价格市场化进程慢,使得农民难以取得与市民相同的权益,城镇化发展的红利难以在进城农民与城市人口之间公平分享。

1.5城镇化进程中的逆城市化问题

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劳动力回流到农村或者脱离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转移的现象称之为逆城市化。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而逆城市化现象的出现则说明了大城市生活压力大,生活成本的增加让人消受不起;社会机制的不健全也使得新市民在挣扎了一段时间后还是迫于选择回乡或流向小城市;城镇化建设及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环境承载能力、资源运用、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也促使逆城市化现象的出现。

2加快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

2.1要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新型城镇化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改变观念,以市场为主导。在社会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提供方面,可以充分引入市场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促进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推动城镇化优质高效发展。同时政府也要转变职能,该放的由市场来完成,该管的绝不手软。政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承担的主要是指导和调控的角色,建立和健全支持新型城镇化的政策体系,强化财政公共服务职能,承担起城镇化建设中政府该承担的主体责任。

2.2要加快财政体制改革,增加财政支出扶持城镇化建设

统计数据表明,近十几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增幅较大,这与同期我国城镇化发展战略不无关系。要加快财政体制改革,增加财政支出扶持城镇化建设,可通过加法与减法并用,加快财政体制的转型。借鉴国外一些先进做法,在政府公共支出中社会保障支出占有较大比重并有不断增长的趋势,而我国政府财政支出社会保障费用总体占比过低,农民工群体社会保障普遍缺失。现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着力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增加财政支出进行回哺理所当然。减法主要表现在政府要缩减行政性经费支出,要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确保财政重点支持农业人口市民化。

2.3要通过多种渠道着力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

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要多方主体共同着力才可能让他们在城里有家、有根。首先,政府要落实好实施新型城镇化的住房政策,可通过减免税费或者一次性政府补贴等形式鼓励农民工购买住房;政府还可以提供低租金的公租房或发放住房租赁货币补贴。其次,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可以定向向农民工降低房贷首付比例或者以优惠利率提供贷款。再次,土地管理部门必须落实城市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与外来农民工落户数量挂钩制度,确保农民工安家落户的保障建设,并同时解决好交通、医疗、教育等配套问题。

2.4要建设“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让农业转移人口真正实现市民化

新型城镇化建设就是要以人为本,真正的核心就是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因而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解决城镇化进程中长期积累的“半城市化”问题,注重公平与共享,全面优化结构,提升经济和社会发展质量。具体来说,就是要认同农民工在城市建设中的巨大作用,要认同他们作为新市民分享城镇化建设的红利,要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在城市中生活有归属感和荣誉感,继续为城镇化建设添砖加瓦。

2.5要通过制度改革与政策创新消融

我国“逆城市化”现象从短期来看,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于财政制度改革与土地制度改革。消融我国“逆城市化”现象首要任务在于解决资金问题,通过财政制度改革确保财政支出扶持城镇化建设是关键,尤其是要解决农民工面临的收入与保障压力;土地制度改革主要是推进建设农村土地的市场化发展,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与规模化经营,实现现代农业建设。从长期来看,制度改革应联动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医疗制度等层面的改革,切实提高农民工在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权利,促使农业转移人口的“应然权利”转变成为“实然权利”,增加就业机会,整合社会资源,帮助农民工解决上述难题。

参考文献

[1]杨宏伟.我国新型城镇化中的“逆城市化”现象、诱因与制度反思[J].改革与战略,2017,(03).

[2]孙永正.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困境与对策[J].经济问题,2017,(02).

逆城镇化范文6

(一)农村城镇化。农村城镇化是指各种要素不断在农村城镇中集聚,农村城镇人口不断增多,规模不断增大,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农村城镇化进程是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之一,也是国家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户籍制度的改变,打破了固有的“农转非”界限;其次,土地政策发生变化,采用土地使用制度;再有,国家每年规划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城镇公用设施的构建和网络信息化的建设。而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的民俗文化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改变。

(二)民俗文化。我们常用的定义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民俗文化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表现,能够体现时期性的社会文化状态。但由于社会意识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因此,民俗文化会跟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也凸显着变异性。

二、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民俗文化的变迁

在上文中我们谈到民俗文化包罗万象,涉及生活中的各个层面。本文受论述所限,不能把民俗文化全部罗列分析。因此,仅以河南庙会和嫁娶丧葬为例,探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民俗文化的变迁。

(一)河南庙会

1.河南庙会。赶庙会是河南百姓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历经千百年,庙会一直是河南百姓祭拜祖先和古代圣贤之地。庙会会期不一,规模也较大。每年农历2月2到3月3,太昊陵庙会盛况空前。“朝祖者来自四面八方,南至南阳、襄阳,东至亳州、阜阳。”从河南风物志的记载中可见,河南庙会历史悠久,盛况空前。

2.河南庙会的变迁。众所周知,传统庙会是以拜神,乞求平安健康、祈子赐福为主。而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庙会的发展逐渐在内容上进行着改变,最大的内容变化是由祭祀宗教活动转变为娱乐商贸活动。如今,农村百姓不再拘泥于传统庙会的功用,而是以庙会为依托,进行休闲娱乐。可以说,河南庙会文化的改变是凸显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化变迁的一大典范。

(二)嫁娶

1.嫁娶。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婚嫁是天地人神共同见证的结果,在此过程中是需看八字、择吉日,还要秉承神迹,渗透阴阳五行学,方能完成一个热闹的嫁娶。旧时的婚嫁是两个家庭之间进行的事务。再说礼仪,有资料对婚姻礼仪的记录:“整整一个月婚姻大礼才算完成。”;在仪式上更是要三拜九叩,上香、放喜炮等。另婚宴规格样式繁多。可以说,旧时嫁娶仍以听天命成分居多。

2.嫁娶的变迁。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思想逐渐向城市化文明靠拢。农村家长在改革变迁中,改变了旧日封建礼教的束缚,以男女婚恋自由为本。在嫁娶之前,无论相亲或自由恋爱的年轻人,家长仅提出个人意见,不能用父母之命阻拦儿女婚姻。自由恋爱的夫妻双方感情基础牢固,不易出现婚姻破裂。

(三)丧葬

1.丧葬。与嫁娶相比丧葬更显得是一场复杂神圣的宗教仪式。农村丧葬习俗繁琐,有五服制度即农村家中有人故去,便要通知五服内的亲戚,并购买大量白布做成孝服、孝帽等,供给穿戴。故去之人的衣服、被褥通常烧掉;在棺材上也极为讲究,比较好的棺材在几千至上万元不等;丧葬礼仪更为复杂,农村通常不发讣告文书,而是请关系亲近或村里掌管丧事的人,逐一将死讯通知到五服内;最终逝者终将入土为安,农村辈分高的长辈通常不愿火葬,而是选择土葬。

2.丧葬的变迁。有资料表明,丧葬习俗在仪式上历经百年的发展变化并不多。其最大的变迁是花费方面与日俱增,自步入城镇化后,家庭收入增加,而攀比心理也层出不穷。可以说,城镇化发展进程能够逐步的帮助农民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但在进程发展初期,整体收入水平还并不高,特别是在丧葬花销问题上,应继续弘扬勤俭朴素的作风,杜绝并减少一些不合理的浪费和支出项目,尽孝道的同时仍需顺应民族节俭的习俗。

三、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影响民俗文化变迁的原因及显著特征

(一)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影响民俗文化变迁的原因

1.社会环境及生产力。民俗文化发生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而中国人多数具有从众心理,既对周围的大环境和人群的选择作分析,然后进行选择性适应。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出现,导致社会环境及社会生产力发生变化,由此便产生社会观念的变革。农村百姓大部分不再以耕种土地为生,而是朝九晚五的工作,在思想观念上便逐渐的融入到城市文明中。这种随着社会环境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而发生的观念的改变,是农村城镇化进程中民俗文化变迁的重要原因。

2.经济基础。在上文中我们提到,社会环境和社会生产力的改变,促进了民俗文化的变迁。而在社会生产力变化的过程中,也引发了经济基础的变革。上百年来,我国的农村面临的生活环境和物质条件是极为匮乏的。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物质生活日渐丰富,经济的富足使农村人的生活观念亦发生重大改变。我们以庙会为例,庙会由最初的朝拜祈福之地,演变为今日的商品交易场所。而这种农村民俗文化的变迁,正是源于经济基础的丰富,而成就了精神生活的富足。

(二)民俗文化在变迁过程中的显著特征

1.变迁存在同步性差和不可逆性。民俗文化在变迁过程中,会呈现出物质、精神和社会等几个层面的不同变迁类别。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社会民俗和精神民俗在体现的文化意义上变迁不大,但在婚嫁丧葬中所耗费的物质成本有所增加。从中可见,虽然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文明意识有所增强,民俗文化发生了一定的变迁,但仍与城市文明存在一定差距。可以说,民俗文化的改变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它与时代的发展相接轨,因此存在不可逆性。

2.农村区域性的显现。民俗的区域性特征是民俗文化在变迁过程中的又一个重要的显著特征。城镇化过程中,大量的农民以旧村改造等形式举家搬迁,但传统民俗文化依旧延续下来。而在农村,更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也就是说,在农村民俗文化具有强烈的区域性特征。

四、农村在城镇化发展进程过程中民俗文化的发展变化态势启示

民俗文化跟随城镇化发展的脚步发生变迁。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由农业为主逐渐向工业化转变。纵观农村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民俗文化的发展变化,给我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文化反哺现象出现。农村城镇化进程使得经济基础成为重点,旧时的文化交流逐渐被经济交流所取代。年轻一辈接受者少许的民俗传统文化,而更多的是从城市文明中获取文化,反哺于长辈。可以说,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青年人所接受的教育和生活方式已与城市青年人相差无异。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和城市的界限日渐模糊,而民俗文化也必将呈现出反哺的现象,渐渐走向城市文明。

(二)民俗文化内核的消逝。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历史的沉淀,是精神的渲染。文化思维和文化价值跟随时代的变化不断转变。农村城镇化进程为农民带来丰厚的物质条件,为农村百姓带来城市现代化的精神享受,但是人们会发现缺少了一种融入感和归属感。不可否认,经济财物的增加,为消费个体带来一定的满足感和充实感,以及被社会认可的自我认定感。而传统的轻利价值已逐渐淡薄,民俗文化活动的精神内核也已消逝,不可逆转。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