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退避三舍的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退避三舍的故事范文1
1、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
2、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很大。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
3、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故事《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
4、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
退避三舍的故事范文2
在小升初语文复习中成语是较为重要的部分,不过鉴于有些小学生反映说成语记不牢,其实我们可以运用技巧,下面是有关历史故事的成语。
历史故事成语:
战国:
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负荆请罪(廉颇)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
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封金挂印(关羽)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草木皆兵(苻坚)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
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退避三舍的故事范文3
我喜欢与你流连于花丛中,认识了古老文明带来的文字,喜欢与你漂泊在海洋一起乘风破浪。你如星辰一样神秘,你如宇宙一样无际,我是那么的喜欢你的神秘,喜欢你的无际。
刚刚接触到你的温柔,你的温柔告诉了我学校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你让我认识大才子欧阳修,随后又因为我的怠慢让我接受到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对我的循循教导让我铭记于心。你颇感欣慰就与我“再别康桥”,我被你弄得哭笑不得。
可是慢慢的上了初中,不知你变了还是我变了,你变成长篇大论来找我,我退避三舍的躲你,还是躲不过,每次遇到困难,我可怜巴巴的问你,你依旧不理不睬,甚至有时无视了我。你使我在花丛中被蜂蜇,在海洋中已成覆水之舟。但是,一次偶然之间,我豁然开朗了,我原来没有真正地懂过你,对不起原谅我的无知与幼稚。原来你一直在无形之中帮助我呢!
在夏天,秋天,冬天直到现在你依然陪着我不离不弃,你用优美的文字感化我,每一个文字都像每一个音符敲进我的心里,让我震撼良久。我要好好珍惜你,你是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诠释。
退避三舍的故事范文4
关键词:《左传》 成语 类型 结构
“成语”指旧有的、现成的词语,是意义上有一定完整性、结构上已经定型的固定词组。关于其源流与演变,学者认为“最早被称为‘成言’,在东汉已经出现。六朝时,它又被称为‘陈言’‘成辞’。到了宋代,又称‘全语’‘成语’。明清沿用。”[1]主编《中华成语大辞典》的向光忠先生在他的《成语概说》一书中讲到,成语是既成的短语,是历史的产物,是认识的结晶,是语言的精华。[2](P1-11)
《左传》是中华文化典籍中的语言宝库。后代因《左传》一书的语言使用而形成的精美成语数量很多,研究、讨论《左传》成语的类型及其主要格式――四字格成语的结构情况,对认识《左传》的语言成就,揭橥汉语成语来源及其发展演变,都是很有意义的。笔者所讨论的《左传》成语,是指出自《左传》一书,而不包括源于书中所引用的前代典籍的成语。
一、《左传》成语的类型
《左传》语言无比丰富、精粹,源自该著的成语层出不穷。论它们的类型,大致有以下几种:
1.以四字格为主,至今仍一字未动的成语。如:众叛亲离、大义灭亲、一鼓作气、从善如流、以水济水、救灾恤邻、以乐忧等。这些成语在后代沿用的过程中,它们的字面文字形式,与《左传》原文完全保持一致。
如《左传・成公八年》:“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诗》曰:“恺悌君子,遐不作人。”求善也夫!作人,斯有功绩矣。’”[3](P838)这句话中出现的“从善如流”一词,古今没有变化;又如《左传・庄公十年》:“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3](P183)“一鼓作气”这个词,它的文字形式古今也没有变化。
2.流传于后代而文字形式稍有出入的成语。如“避君三舍”,现在变成“退避三舍”;“皮之不存,毛将安傅”,现在的形式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变为“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数典而忘其祖”,后代变为“数典忘祖”;“众怒不可犯”,现在是“众怒难犯”;“量力而行之”,变为“量力而行”;“观衅而动”,演变为“观衅伺隙”;“降心以相从”,变为“降心相从”;“整军而经武”,变为“整军经武”;“政多门”,变为“政出多门”;“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变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有的变化是由文字使用方式变化造成的。如“罢于奔命”,现在常用“疲于奔命”,这是由通假字造成的。
3.本来属于作品中表意精粹的名句,后代凝练成一个成语。如“虽不能始,善终可也”,凝练成“善始善终”;“敬,相待如宾”,变为“相敬如宾”;“使疾其民,以盈其贯”,变为“恶贯满盈”;“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变为“问鼎中原”;“结草,以亢杜回”,变为“结草衔环”;“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变为“鞭长莫及”;“甚嚣,且尘上矣”,变为“甚嚣尘上”;“多行无礼,必自及也”,变为“多行不义必自毙”;“上之所为,民之归也”,变为“上行下效”;“得主而为之死,犹不死也”,变为“虽死犹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变为“楚材晋用”;“效尤,其亦将有咎”,变为“以儆效尤”。此类句子,与后代因之形成的成语相比,大致意思没有变化。
4.在《左传》词句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成语,其语意与《左传》原文相同、相类,有的甚至有较大差异。如“举趾高,心不固”,现在演变为“趾高气扬”;“馈不食,寝不寐”,现在演变为“食不甘味,寝不安席”;“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这句话比较长,现在也演变出“一问三不知”这样一个成语。“春无凄风,秋无苦雨”,后代演变为“凄风苦雨”,只是“凄风”“苦雨”在《左传》原文中分属两个语言单元,原句语意侧重于强调春秋季节的气侯美好,演变为成语“凄风苦雨”后,语意则发生了相反的变化。以上成语,都是在使用《左传》原文基础上,演变而成的固定搭配。
5.在《左传》故事基础上提炼、凝固而来的成语。如“死不瞑目”一词,在《左传・襄公十九年》中,是对一个故事的叙述,其原文并没有现在这样的四个字形式的语言表述:
荀偃瘅疽,生疡于头。济河,及著雍,病,目出。大夫先归者皆反。士请见,弗内。请后,曰:“郑甥可。”二月甲寅,卒,而视,不可含。宣子盥而抚之,曰:“事吴,敢不如事主!”犹视。栾怀子曰:“其为未卒事于齐故也乎?”乃复抚之曰:“主苟终,所不嗣事于齐者,有如河!”乃暝,受含。[3](P1046)
这段话意思是说,晋国的荀偃作为主帅,率领军队讨伐齐国,归途中得了重病。他的身上长了恶疮,疽生在头部。病危时,眼珠都鼓出来了。大夫先回去的又都返回来看他。他死去以后,却睁着眼睛,嘴唇紧闭,放不进珠玉。士盥洗后抚摸着尸体说,我们侍奉你推荐的执政官荀吴,一定会像侍奉您那样尽力的!但是,尸体还是睁着眼睛。栾怀子说,是不是因为征伐齐国的事情没有结束的缘故呢,于是他就抚摸着尸体说:您死去以后,我们如果不继续从事于齐国的事,有河神为证!说过这番话,荀偃的尸体这才闭上眼睛,接受了含玉。
由这个故事,后代就形成了“死不瞑目”这个成语。
又如现代成语“爱鹤失众”一词,能够变为成语,也是由《左传》故事演变而来。《左传・闵公二年》:
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3](P265)
卫懿公养鹤为宠物,让鹤坐着大夫才能坐的高级车子。要打仗了,当他发放武器给参战的人时,他们都说:让鹤去打仗吧,鹤享有那么高的待遇!我们这些人怎么能作战?后来,卫国果然战败而被狄人所灭。
又如成语“短兵相接”,在《左传・昭公二十一年》中也是以一个故事的形式呈现:
公欲出,厨人濮曰:“吾小人,可藉死而不能送亡,君请待之。”乃徇曰:“杨徽者,公徒也。”众从之。公自杨门见之,下而巡之,曰:“国亡君死,二三子之耻也,岂专孤之罪也?”齐乌枝鸣曰:“用少莫如齐致死,齐致死莫如去备。彼多兵矣,请皆用剑。”从之。华氏北。[3](P1427-1428)
这段话讲的是宋国发生内乱,宋华氏大战齐、宋军队失败的事。面对华氏从吴国借兵,宋、齐之师一时难以取胜的状况,宋元公想要出逃,厨大夫濮说,我出身卑微,可为君而死但不能保护君主逃亡,所以逃亡的事暂且等等。他于是巡视军队,重新鼓舞士气。宋元公就放弃了逃亡的打算,也巡视军队说:国灭君死,也是大家的耻辱,不只是我的罪孽。来自齐国的将领乌枝鸣于是提出:用少量兵力作战,不如一齐拼命;一齐拼命,不如撤去长兵器,使用短剑。宋元公接受了这个建议,于是就打败了华氏。这个“短兵相接”的故事,最早见载于《左传》。
又如“病入膏肓”一词,在《左传・成公十年》中,原本是一个治病的故事,后来演变为成语:
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3](P849)
晋国国君景公得了重病,派人到秦国求医。秦桓公派一个叫缓的医生来给他治病。医生还未到达,景公梦见他的病变成了两个小孩,一个说,缓是一个名医,怕他伤害我们,我们逃到哪里去呢?另一个说,我们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他能把我们怎么样?秦国医生到达以后,看了景公的病说,病已无法治好了。它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砭石攻它不行,用针疗治疗又达不到,用药也不起作用,没法治了。景公于是就赏给他很多礼物,让他回国。
以上这些成语,都是据《左传》之文中的经典故事演变而来。而这些故事,也就成了它们的原始出处。
二、《左传》四字成语的结构关系
《左传》成语以四字格为主,兼及多字格。为什么多为四字格?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言:“四音节好像一直都是汉语使用者非常爱好的语音段落。最早的诗集《诗经》里诗以四音为主。启蒙课本的《千字文》《百家姓》《李氏蒙求》《龙文鞭形》等等都是四音。亭台楼阁常有四言的横额。流传最广的成语也是四言为多。”[4]四字格最大特点是:作为语言单位,它们的音节形式节奏感鲜明,音乐性强,非常容易辨别;组成词语的各个语素之间的语法关系容易搭配,结构稳定性强,一旦成型,就不易改变;另外,这种语素组织格式,也符合汉民族看重偶数的审美习惯。
《左传》的四字格成语,从语素之间的结构关系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格式:
1.并列结构。一个成语中相并列的两个部分(语素),它们之间往往存在一种语意上的对举及强调关系。如:“天经地义”(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经”,指规范和原则;“义”,指准则和正理。“天经”与“地义”并列对举,强调了存在于天地间的常道的不可更改性。又如“币重言甘”(《左传・禧公十年》),通过“币重”“言甘”两个成分的对举,突出强调了为达目的不惜使出一切手段这层意思。类似的又如“众叛亲离”(《左传・隐公四年》),“生死肉骨”(《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夙兴夜寐”(《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宁缺勿滥”(《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幸灾乐祸”(《左传・僖公十四年》),“生死存亡”(《左传・定公十五年》),“优哉游哉”(《左传・襄公二十一年》)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并列结构的《左传》成语中,还存在两个语素之间的因果或顺承关系。如成语“济河焚舟”(《左传・文公三年》)中,“济河”与“焚舟”两个动作就存在时间上的承接关系。其他如“数典忘祖”(《左传・昭公十五年》),“取精用宏”(《左传・昭公七年》)等,都属于这种关系。但是像“爱鹤失众”(《左传・闵公二年》),“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欲盖弥彰”《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三年》)等,构成成语的前后两个语素部分则属于因果关系。
2.主谓结构。这种结构关系是指组成成语的两个语素部分,一个是动作发出者,一个则说明所发出的动作。这种关系即人们常说的主谓语关系。如:“楚才晋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才”是主语,“晋用”即谓语;“政出多门”(《左传・成公十六年》),“政”为主语,“出多门”是谓语,说明“政”的情况。类似的还有“钟仪楚奏”(《左传・成公九年》),“众怒难犯”(《左传・襄公十年》),“宾至如归”(《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病入膏肓”(《左传・成公十年》),“困兽犹斗”(《左传・定公四年》)等。
3.动宾结构。属于这种结构关系的成语,前一个语素部分往往是一个动词,后面的语素则代表动作所施加的对象,往往由属名词性语素充当。前后两部分语素内部,往往还有其他性质的更复杂结构关系。如“备尝艰苦”(《左传・禧公二十八年》),“备尝”本身是一个偏正结构的词组,在整个成语中充当动词性语素,而“艰苦”,则作为前述“动作”的承受对象存在;“问鼎轻重”(《左传・宣公三年》),“问”是动作,“鼎轻重”既是前述动作的对象,同时,“鼎”又是“轻重”的修饰成分。其他如“敢布腹心”(《左传・宣公十二年》),“残民以逞”(《左传・宣公二年》),“怀柔天下”(《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等,都属这类结构关系。
4.偏正结构。偏正结构关系的《左传》四字格成语,前后两部分语素之间或者是补充说明关系(即,后面的语素补充或说明前面的由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充当的语素,有的语法著作也将这类词组称作动补结构),或者是修饰限定关系。如“退避三舍”(《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中,“退避”为动词,“三舍”说明退避的距离远近;“死而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不朽”说明“死”的情况;“鼓噪而进”(《左传・哀公十七年》),“鼓噪”说明“进”时所伴随情况;“循墙而走”(《左传・昭公七年》),“循墙”说明“走”的路线等。类似的还有“城下之盟”(《左传・桓公十二年》),“秦庭之哭”(《左传・定公四年》),“狼子野心”(《左传・宣公四年》),“相敬如宾”(《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等,这些成语的前后两部分之间,都存在或修饰限定或补充说明的关系。
《左传》四字成语虽然内部结构复杂多样,但是因为它们字面齐整、含义丰富,所以就对《左传》的行文风格产生了深刻影响。《左传》一书名句层出,语言恣肆辩丽、气势恢宏的特点,和这些短小凝练的四字格语言结构有极大关系。这些词句在后代能够凝为人们口头常用常新的成语,也和它们本身的形式整齐之美以及内容含量上的张力分不开。
注释:
[1]陈秀兰:《“成语”探源》,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1期,第78-79页。
[2]向光忠:《成语概说》,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退避三舍的故事范文5
――题 记
清脆的鸟啼惊动了春的宁静,那反复挣扎的满腹心事在三月明媚的阳光里被捕捉。总以为明天之后还会有明天,日子还很长,所以对一切都不屑一顾,学不会珍惜当下拥有的一切。直到中考倒计时时,我才恍然发现,那些曾错过的都值得拥有。我开始找寻那些最初的理想,那些遗漏的点点滴滴,整天如秒针般转个不停,不惊、不吵、不扰、不闹,渺小到失措,但仍不惆怅,不彷徨,依旧安然无恙,依旧人来人往。
兜兜转转,原来二楼到四楼的时间距离只有三年。门卫叔叔那张始终阴沉的脸偶尔也会露出笑容,食堂阿姨的服务态度也感觉甚好,宿舍管理员总给人一种久违的亲切感,班长大人还很会安慰人。几何老师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手里拿把尺子,让人望而生畏,脾气却很好,还是个乐天派。英语老师有c儿微胖,个子不算高,并且很有亲和力。语文老师是个幽默大王,经常逗得大家捧腹大笑。物理老师上课常带着扩音器,高速运转的大脑使我们跟不上节奏。班主任是个很好说话的人,尽管刚认识的时候他给人以距离感,但相处久了,你会发现他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人。
旋转着故事里的风车,心里总无奈地说学习中有太多困惑。好不容易从让人头晕目眩的经纬度里走出来又开始攀爬政史这座大山。几何像迷宫般常使人有头无尾,数学压轴常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化学方程式老叫人不好琢磨,物理实验永远不知道考的是哪个原理。对数学无比热爱的同桌,也曾迷失在文言文中,对英语更是退避三舍。
老地方,依旧安然无恙,依旧人来人往,像从前一样。天空淡淡的浮云使人渴望自由,那时,我们把作业一拖再拖,直到课代表催作业的时候才找些东拼西凑的答案草草了事。记得那时老师不准抄作业,查作业又查得紧,所以每次到校先到隔壁班去借小抄,然后以打破世界记录的速度抄作业,最后心有余悸地接受检查。
那时的我们,为了比个性,假装不在乎成绩,却在无人的时候偷偷将成绩单看了又看,默默地抹着眼泪。
现在想想,那些费尽脑汁却解不开的几何图形也不过是短短几行笔记的事,抄不完的英语单词也是牺牲点闲逛玩乐就可以完成的。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这样倔强,在灿烂时光,却绽放不相称的光彩。当风拂过脸颊时,想起那个模样,虽然有点贪玩,却过得轻松自由。就算黑夜再漫长,风景全被遮挡,抬头也有一片星光。
初三,为了不辜负所有的坚持,大家都为中考而准备着,根本找不到一个放弃的理由。
季节一次一次更迭,我们也在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愿望。就把故事埋藏在心底,说好不忘记,不纠结过往,学会和过去说声再见。路不再遥远,为了手指的那个方向,抬起头,勇敢一点,看那星星多亮眼,照亮了前方。
不知某天再踏进这校园时,会是哪片落叶掉进回忆的流年,那些曾许下的心愿是否会一一实现,或许会忘记一些人的名字,但一定都会记得那些难忘的日子。
光阴荏苒,岁月匆匆,改变的是时间,不变的是那份永恒的情谊。
退避三舍的故事范文6
社会越来越繁杂,我总努力尝试绕过这些繁杂,寻求一片宁静的天空,但常常不能如愿。可是,小说中渔夫的话使我豁然开朗,使我学会了让的技巧。
常年生活在海边的渔夫每次出海都会和他的孩子划着渔船在海里捕捞所需的鱼种。一天,阳光明媚,风平浪静,正是捕鱼的好天气。渔夫划着渔船在海上慢悠悠地行驶着,一切都是那么平静,偶尔一声清脆的海鸥声也为这宁静的海面增添了一丝动感。就在此时,海面突然不平静起来,水流有些湍急。但渔夫并没有就此止住,依然直线前进,驶向有鱼的地方。孩子焦急地说:“爸爸,海浪来了,我们快回家吧。”只见他忽然一让,躲开了一个海浪的冲击。每到有漩涡的地方,渔夫总是不经意间悄然一让,与漩涡巧妙地擦肩而过。“爸爸,你好厉害,能预测到每一个危险出现的时机,我也要学习这种技巧。”孩子羡慕地望着爸爸说。“傻孩子,我哪里是预测到的,捕了这么多年鱼,在海上生活了那么久,我只知道哪里安全,可以让船平稳地行驶,就往哪个方向前进。”渔夫摸着孩子的头说。
看到这里,我一下愣住了。原来,我们都错了,我们都想着如何去避开危险,却没有想到如何去寻找安全。如果渔夫只顾着让开海浪和漩涡,那么,那么多明的、暗的危险他又要如何去避开呢?倒不如去找一条没有危险的路,巧妙而又安全地走下去。
“让”是一种美德。古谚有云: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孔融让梨的故事更是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谦让能够让原本相距遥远的心靠得很近,谦让又是一种尊重,给人以阳光般的温暖。林语堂在《风声鹤唳》中说:“不争,乃大争;不争则天下人与之不争。”的确,“争”不如“让”。“让”不是退让,也非妥协,只是迈向成功的另一途径。退避三舍、田忌赛马,不都是因“让”而成功的典范吗?他们是智慧的,就这么一“让”,却让出了思考的时间,让出了对手露出马脚的机会。就是因为“让”,立刻闪现出了成功的曙光。
“让”同样也是一种气度,能放下姿态让出高度,不失为一种君子气概。面对误会,面对辱骂,能及时“让”出空间,“让”出宽容。佛曰:“他辱你、骂你、打你,你且忍他、容他、不去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他定不如你。”这就是教导我们去“让”。
恍然间,我明白了“让”的技巧。生活的繁杂与我无关,与其整天想着躲着它们,不如在自己心中搭起一片宁静的天空,积极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芳香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