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于丹心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于丹心得范文1
这些担心我也有过,每天都有各种焦虑,精神难以放松下来。直到有一天,老公告诉我这样一番话:“做父母的都会担心。当你担心的时候,深呼吸,问问自己的心:这个是真担心还是假担心?”我照老公的话做一闭上眼睛,深呼吸。心情安静下来、头脑清晰后,我发现,这些所谓的担心中,除了少数的几项“真担心”外,其他的很多都是“假担心”。
“假担心”
1 污染
宝宝10天大的时候,我们带她出去。在等出租车的时候,路上川流不息,旁边还有一个建筑工地。我的心一下紧张起来:“这么多汽车尾气,还有工地的扬尘。宝宝受得了吗?肯定对宝宝不好!”老公说:“别担心,她在肚子里的时候就习惯了。你忘了,你还带着她去过山西的煤矿呢。你看她,睡得多好。她是北京的宝宝。不怕这些污染。”
2 干净
第一个月,我和老公每次都用微波炉消毒宝宝的用品。但是后来我想:我能消毒空气吗?我能消毒宝宝的洗澡水吗?农村的孩子怎么办?细菌不等于病菌。于是我停止了“样样消毒”的习惯,只要洗干净就足够了。我不想让孩子生活在“无菌真空”里,我们想要的是一个自己具备抵抗力的宝宝,而不是一个靠消毒生活的宝宝。现在宝宝1岁半,只生过两次病,从没有拉过肚子。
3 噪音
从宝宝出生起。我们没有因为她睡觉就让整个世界“静音”。电话、门铃、电视、电脑、大人说话等都和平常一样,所以现在宝宝在室外也能不受打扰地睡着。当然,宝宝刚睡着就被门铃或者别的噪音吵醒会哭闹,这时候做妈妈的要多些耐心,再哄她重新入睡。
4 身高体重
和很多孩子相比,甄小美不是个大胖宝宝。她7个月的时候,身高67厘米,体重15斤。我的好朋友和我同一天在同一家医院生了个男孩,他7个月的时候73厘米,将近20斤了。不仅如此,小美7个月的时候还没有长牙,很多宝宝6个月就长了。我曾经担心:“是不是小美发育得太慢了?是不是缺钙?”可是看看宝宝,她自己可一点不担心长没长牙、体重多少、身高多少,照样活泼快乐。每天两次大便,晚上连续睡12个小时,胳膊腿都非常硬实,有机会就想站起来,哪有一点不健康的样子?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让她自然成长吧。
5 智力
我们从来没有期望甄小美是个天才,也不打算朝着“天才儿童”的方向培养:我们能做的只有让她自然成长,多带她到大自然中,尽我们最大的可能。让她用最丰富的方式游戏。
6 性格
这也不是我们能控制的。我们能做的就是不在宝宝面前吵架,给她最多的耐心、爱和坚强,常常对她笑、跟她玩。可是如果她以后成为一个性格怪僻甚至冷酷的人,我们不会埋怨她甚至恨她,我们只会仍然无条件地爱她。
7 教育
我一度很不想让孩子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成长,不想看到孩子的天性被压制和扭曲。我辅导过两个在中国小学上学的美国孩子,他们从美国转过来,每一个在中国小学的日子都是煎熬和痛苦。后来老公说:“如果上帝安排宝宝要在这样的体制里受教育,那一定有他的道理,很可能是要让她对世界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你看你自己,不就是孩子以后最好的榜样吗?”
“真担心”
1 安全
前两天给宝宝买了一个牙胶摇铃,拆开包装,发现有股刺鼻的橡胶味,结果被我们扔掉了。市场上的玩具和宝宝用品琳琅满目,我不能拿孩子的健康做实验。虽然我们没有汽车,但是宝宝出生前就买好了提篮式的汽车安全座椅。宝宝躺在或者坐在推车里,永远都系着安全带。坐在婴儿餐椅里吃饭的时候,也系着安全带。
2 二手烟
有一次我们在一家中国餐厅吃饭,旁边一桌有人抽烟,我过去礼貌地说:“不好意思,我们有个孩子,麻烦您不抽烟了行吗?”那几个男人说好,掐了烟,可是没有两分钟又抽上了。我们现在尽量不带宝宝去没有“非吸烟区”的餐厅。
于丹心得范文2
道家养生:顺应自然的调理最智慧
从道家观念讲,健康就是人与自然的匹配和顺应。按照道家观点,世界上有四样东西为“大”,天大,地大,人大,道也大。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法地,是指人要以大地为法则。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健康就是顺应这个规律。春天,大地阳气升腾,地力恢复,人就要去耕种,去顺应百花生长。人自身也一样,在春天要吃适合这个季节的食物:韭菜、菠菜、葱、姜、蒜等“生发之物”都适合春天食用。夏天,万物蓬勃、葱茏、茂盛,整个大地都处在一种很“旺盛”的状态之中。人体火气也随之上升,因此就要多喝绿豆汤,多吃瓜果蔬菜等消暑的食物。
秋收冬藏,秋天果实成熟,是收获的季节。我们讲的“贴秋膘”其实就是说要在这个意味着成熟的季节及时涵养自己。冬天,一场大雪覆盖大地,整个地力进入滋养休息的状态,为来年的恢复做好准备。人也是一样,为什么我们中国人过的大年,全都是在冬天,因为这是一个休闲的季节。
为什么大地会遵循这样一个节序呢,这就是地法天。春天百花盛开,是因为天上下雨;夏天万物葱茏,是因为阳光最酷烈;秋天果实成熟,经过了春生、夏长,到这个时节自然就该收获了;冬天万物修养,是因为天上下雪,覆盖这个大地。
那么天法道,道法自然,说的就是人与世界的和谐,本应顺乎自然的节序,按照这样的规律,顺应整个自然的调理,才是最健康、最智慧的。眼下,大家经常提起“中医养生”,中医并不是中国之医,而是中庸之医。他讲究的是调和,是系统中的平衡,是循环调理。他不会治标不治本,不会看到一个表象攻其一点。人体本身就是一个有机世界,我们都听说过蝴蝶效应,就是在大洋的这一岸,蝴蝶振翅,引发整个大洋气流改变,大洋彼岸可能就出现海啸了。人体也是一样,打喷嚏,流眼泪,有可能就是身体里某项大的功能出现问题了。因此如何把我们的个体生命当作整个科学系统去调养去平衡是非常关键的。
健康需要一种敞亮的心情
人身上的肝胆肺腑,各种经络,都有其最活跃的时间与规律。无非就是按照日出而作,日暮而息,中国古人最朴素的方式去做。只要顺应这个物序,吃什么补药都不如食补最健康;做多少护肤美容,都不如睡足觉最踏实。
中国道家讲究的这个“顺应”,是个特别核心的理念,也就是庄子所说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这个世界上至极的美丽,你是看不见的,只能去感受;春、夏、秋、冬四季有明明白白的法则,用不着人们老去议论;万事万物都有它即成的道理,用不着我们来言说。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去彻悟、去懂得就够了。
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现代人:夏天,拉着厚厚的窗帘,在温度很低的空调房间里办公,不知窗外艳阳高照;冬天,房间里暖气很足,对大自然的冰天雪地没有概念;锻炼,就是坐几十层电梯,到人工的健身房去跑步;吃饭,就是胡吃海塞,然后再大把去吃减肥药。现代人把简单的生活复杂化了,变得不再朴素。其实健康是一件最朴素的事情,它需要一种智慧,特别是需要一种敞亮的心情。
你看所有的植物,都要进行光合作用,人也是一样的,经常去接接地气是最健康的事情。让我们回到一种赤子之心,婴儿状态就是最健康的。没有孩子的时候我不懂,为什么总是听说小孩子缺钙,而且吃了各种钙怎么还缺?自己有孩子以后才知道,原来,吃了钙最重要的是要到外面去晒太阳!不晒就吸收不了。这是多好的例子啊,一个婴儿的生长,是最接近本初的那种植物和动物的状态,人类就是一种哺乳动物,我们在世界上生存的法则,和所有动植物一样。不要人为去打破这个法则。让我们回到一种和自然更亲近更融合的状态,而不是更防范,更抵御。
中国人与自然之间,有一种天生的亲密。在这件事情上我们不妨效仿古人,多去这个世界上看一看,春花秋月,就会从你的生命中穿行而过。
在春天的时候,我们可以像李白说的那样:“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如果人们都能这样清风明月,宁静的去看看烂漫山花,那你的心情也会如花绽放。到秋天,你能像杜甫那样:“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感受秋风秋叶从你心上扫过,一眼望断千古,你能够有宋玉那样的悲伤,你就会多一份珍惜;夜晚,我们能够仰头看一看繁星朗月,用心体会张若虚的追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我们如果真的有这样的举头追问,那么月进人心,你就会变得疏朗和明亮。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安安静静在碧山之中,像辛弃疾说的那样:“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你与青山对视,能够看出青山别有的韵味来,那你就融进了山岚。如果你能够和朋友在这个地方审美,不是进音乐厅里听人造的管弦乐,而像李白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中。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这一切砰然入心,你就与自然融合了。
对于现代人来说,这个天地固然,但我们就是不去,我们总是封闭在喧喧嚷嚷的都市中,怎能有王维的心境,看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我们怎么能够“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空”,古人的心能安静到桂花落地都能听得见。
因此我认为拒绝喧嚣,复归宁静,拒绝奢华,返璞归真,这大概是我们现代人能够做到的一种养生的功课,当整个世界都在用加法的时候,健康是需要用减法的,要学会剪掉繁复的外在东西,以最简单的方式顺应自然。
同时,想要健康,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热爱”。要对春花秋月保持一种纤细的敏感,保持孩子一样的天真,那么这些古诗文中描绘的境界,就会来到你的身边。嵇康说“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一个人,手上挥着琴弦,眼睛随着归鸿断雁消失在天边的时候,就会“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我说的这些,不是在集中背诵某个人的诗词,它表达出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与方式,我们看着这些古人,他们健康而朴素,他们自信而蓬勃,他们怀着孩子一样的明亮与天真,在千古之前以他们的方式启迪着后人。
儒家养心:有一颗“心”在,精神疾患就会少很多
如果说道家的观点适合于养生的话,那么儒家的理论更适宜养心。现代人很多都有心理疾病,孔子的学生曾经问过他,老师,什么叫做君子,孔子给君子下的定义就四个字“不忧不惧”。不忧不惧是为君子,就这么简单。学生听后说,这似乎太简单了吧,孔子说:“内省不疚何忧何惧。”他说一个人叩问内心,反躬自省,了无愧疚,那何忧何惧!其实这句话很大程度上揭示了我们应该怎样建立心理的健康。保持一种内心的反省,让自己不受他人的指责,做到了无遗憾愧疚,晚上睡觉时想想自己上不愧于天,下不做于人,坦坦荡荡,凡事尽心尽力了,做到这些,哪还有那么多忧和惧啊。
客观世界现在忧惧之心很重,但是我们可以用主观去提升自己。这就是孔子说“君子三达德”。也就是君子最重要的三点: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其实从心理健康来讲,“忧”“惑”“惧”都是负面情绪,我们不能左右所有的负面情绪,但是可以把握自己的内心,就是像孔子说的那样,用“仁”“智”“勇”去提升、去平衡,一个人仁爱之心更宽广,自然就少忧思,一个人智慧判断更理性,自然就少疑惑,一个人有大勇在心,他就少恐惧。
于丹心得范文3
感悟之一:幸福与贫富无关
《论语》的思想精髓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过上幸福的生活,而这些追求幸福的人们往往认为,幸福的定义是足金足银。一天a君这样对我说,他为了获得足够的幸福,每日超负荷工作,眼睛视力日渐衰退,身体越来越差。听后心里隐隐作痛,但不知道如何劝解。看完《论语心得》之后,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其实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
孔子在一次和子贡谈话中说:“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这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他的内心还具有一种清亮的快乐。假若他是一个富贵而骄奢者,他仍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但当今社会上,有多少人能够具有这样的胸怀,金钱与物质的诱惑,使原本亲密无间的朋友以及夫妇反目成仇,“礼”又从而谈起。
感悟之二:宽容是给自己一片乐土
“仁者不忧”的含义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如果你的胸怀无限大,就能大事化小,小事了。人的一生将会遭遇很多不幸,失业、婚变、朋友落难、亲人离去,假设受到伤害的是一名娇娇小姐,她可以痛不欲生,因此日渐消极。相反面对灾难的是一个坚强而乐观的人,她可能会化悲痛为力量,转换一个角度去生活。因为悲与不悲的结果是一样的,惨剧依然不能还原为喜剧。因此,遇事不顺,要学会宽容自己,宽容别人,生活才会快乐起来。
有一次,朋友b君对我说,她是世界上最无奈的人,丈夫爱上了另一个女人,她在悲哀与痛苦中渐渐瘦去。我在劝解b君时说,一个人生活和两个人生活其实没什么区别,仅仅是一种方式而已,要勇敢地面对婚姻中突然击起的巨浪,风浪过后你会发现一切都那么美好。
感悟之三:内心强大可填补遗憾
要做到内心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太在乎得失的人,被孔子斥为“鄙夫”。这样的人在没有得到利益时抱怨不能得到,得到了以后又害怕会失去。既然害怕失去,那就会不择手段维护既得的利益。如此患得患失的人,永远不会有开阔的心胸。
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缺少了关爱,早在50年代,大家住在大杂院里,街坊邻居有个风吹草动,大家伙儿都知道,人人伸出温暖的双手。现在住上了楼房,街坊邻里的关系也逐渐淡泊,同处一楼的竟然从不打招呼。所以人们总会有时无时感到惶恐、担心。因此,只有使自己的内心强大了,才能遇事从容淡定,同时也能填补其中的遗憾。
于丹心得范文4
最近一直在看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首先想要说的是,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
这本书谈的是关于心态的话题,书中所体现的观点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做人标准,不是苛责外在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时间、精力,用来“苛责”内心。我们无法左右外面的世界,因此只能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但是,外面的世界总是在被人左右的,当一个生活在总被人随意左右的世界里的人,并且还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内心的时候,是不会快乐的。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于丹心得范文5
东晋时代,有一隐士,他“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他“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在当时的社会上成为另类,他虽“好读书”却“不求甚解”与当时的追名逐利的人群形成鲜明的对比,当对书中的意思有所领会时便“欣然忘食”他的住所“环堵萧然,不避风日”生活“箪瓢屡空”却仍能“晏如也”他很直率,当有人“置酒而招之”时,便很欣然“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即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这样天真直率的人,在当时社会十分少见(excepthim
无人)在这种情况下,他还能“常著文章自娱 颇示己志”自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生活。如今归隐的他,“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却曰“但使愿无违”
正如黔娄之妻所说:“不凄凄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说的就是这样的人。这个人,姓陶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一生“独爱菊”向往“世外桃源”这种生活不是很淡吗?他的品质受到了后人的敬仰
唐代,有一大诗人,大概在二三十岁时,进入宫廷,但不满于攀附权贵而愤出宫廷,又开始四游各国,走到庐山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与孟浩然离别时,吟道:“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曾狂傲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曾说黄河:“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在三峡高兴吟道:“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他的这种品质一样受到了后人的敬仰。
淡淡的品格,淡淡的……
记得有一次吃饭,我的表弟怪妈妈的做得太淡,但我喜欢淡的食物(喜欢干嚼大米饭),我就对弟弟说:“淡淡的味道虽然很无味但能显出香味,咸的饭虽有味道但显示出的香味却很少,这句话很深奥,我弟弟也不懂吧。
于丹心得范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48例急性胆囊炎患者中男34例,女14例;年龄32~78岁,平均46.8岁。术前经B超检查均确诊为急性胆囊炎,临床表现为右上腹部或剑突下疼痛。术后诊断急性胆囊炎35例(72.9%),急性化脓性胆囊炎9例(18.8%),急性坏疽性胆囊炎4例(8.3%)。
1.2术前准备
所有患者术前行常规超声和(或)CT检查做出明确诊断,进而给予抗感染,解痉治疗,对症治疗,以防并发症的发生。
1.3手术方法
采用气管插管做全身麻醉,气腹压力11~13mmHg,Trendelenburg位。采用四孔法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手术操作中的关键是充分暴露胆囊和Calot三角,如果此处操作不当,会引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4]。解剖时用分离钳自胆囊颈部顺着胆囊管方向剥离,暴露胆囊管和胆囊动脉的走行,避免出现大出血,再从右至左解剖胆囊三角。剥离胆囊时,为保持一定张力常用两个分离钳,一个钳夹胆囊底部,一个钳夹胆囊浆膜层。一般距肝脏0.5cm切开浆膜,沿胆囊壁把纤维结缔组织留在胆囊床上,切除胆囊。对于胆囊管处理欠佳,脓液流入腹腔的患者,常规放置引流管。术中尽量顺行切除胆囊,先处理胆囊三角,然后剥离胆囊床。如胆囊三角解剖不清,再行逆行切除。
2结果
本组48例急性胆囊炎患者行LC后,治愈42例,中转开腹6例,腹腔镜手术成功率87.5%。其中术后有3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6.25%。中转开腹原因为:4例胆囊床渗血;2例术中发现胆总管损伤。出现并发症的原因:1例胆漏手术探查为胆总管损伤,T管引流,4个月后治愈;1例出现胆囊残留,经再次手术后清除;1例出现术后感染,经积极干预后好转。术中无1例死亡。
3讨论
3.1手术技巧
LC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对Calot三角的处理,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造成肝胆管、副肝管损伤等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常选用Calot三角后侧入,并紧贴胆囊壁,避免损伤肝胆管,胆囊管,胆囊动脉等。
3.2手术时机的选择
急性胆囊炎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较低,特别是在胆囊在炎症的急性期,解剖不清,易发生粘连,甚至胆囊坏疽穿孔[5],并且并发症不容忽视。目前,大多数胆囊切除的治疗时机选定在胆囊炎发病急性期(72h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6-7]。传统观点认为,急性胆囊炎发病应先进行保守治疗,若不能好转2~3个月后再行手术。但在本组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发现,此方法不能保证有效地控制炎症的发展,不能保证在保守治疗的2~3个月内不复发,不能保证并发症的发生。另外,保守治疗期间患者的精神压力将会增大,医疗费用会增多,将会延长患者身心上的痛苦。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和医疗器械的发展,在急性胆囊炎急性期内发病72h内行LC是比较可行和有效的。
3.3中转开腹
中转开腹能确保患者的安全,防止病情恶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合本组病例认为下列情况应中转开腹:(1)胆囊三角粘连不清。(2)术中出现大量渗血。(3)术中发现胆肝总管损伤。(4)可疑或发现肿瘤。(5)突发性疾病需要及时处理。本组6例中转开腹,避免了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术后经过积极治疗,均痊愈。
3.4放置腹腔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