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积极分子培训课程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积极分子培训课程总结范文1
一、教学管理模块化策略的构建
(一)本科分三阶段培养,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
第一阶段(第一至第三学年)完成课堂教学。该阶段以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为主线,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制定各个专业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置模块课程,优化教学内容,明确课程能力培养要求、教学内容、授课时数、授课形式、考试形式及自学时间,使各个教学模块之间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第二阶段(第四学年上学期)集中实训。在大三暑假至大四上学期这段时间,要求学生进行集中实训实习,实习的学生可以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也可以选择学院提供的岗位。通过集中实训实习,不仅能够深化专业认识,提高专业技能,还可以了解用人市场的状况、职场要求和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锻炼动手能力,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为即将到来的就业招聘季(10月下旬至次年5月)做好充分准备;第三阶段(第四学年下学期)毕业设计。
(二)改革成绩评价机制
考试由四个百分比组成,逐步推进学生成绩评价机制改革,通过“四重组合”构成学生成绩评价体系。学生考核建立由四个百分比组成,平时成绩(其中考勤10%、作业10%、课堂表现5%)占25%;两次课程阶段测试成绩各占20%,测试内容尽可能不重复;期末考试成绩占35%,内容覆盖该课程全部教学内容,逐步推进学生成绩评价机制改革。
(三)分层次模块化滚动教学
学院因材施教,对大一、大二的《高等数学》和《大学英语》课程实行“分层次模块化滚动教学”。通过新生入学摸底考试,把基础扎实的学生编入强化班学习,对强化班学生提高教学要求,并对强化班和基础班学生实施滚动管理,加强优质师资配置。
(四)深化教学改革
在培养计划中设置通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主要集中在第5、6学期)、专业限选课(主要集中在第5、6学期)、通识教育实践(不同学期分散进行)、专业课程实践、工程训练、分类培养(考研、出国、就业,主要集中在第7学期)、校外实践、毕业论文、实践性教学环节、自主个性化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等十一大模块。其中,综合素质教育课程(任选课)分为语言与文化、美学与艺术、经济与社会、科学与技术、健康与生活五大类,学生自主选修。而自主个性化学习是为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勇于创新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个性化学习学分可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如学科竞赛、、科技成果、科技创新活动、证书认证、学院规定的活动项目等。
(五)实践教学模块化
因学院课程均以通信信息类专业为主干,可通过模块化实践,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加强各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的渗透与融合。因此,学院可在各教学模块中,设置各类课程实验,开设相关的独立实验课程。不间断设置30周左右的集中实践教学,开展各类专项技能实践训练,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技术。
二、日常管理模块化
(一)建立“三项制度”
对大一、大二学生建立“三项制度”(晨读、早自修、晚自习),形成优良学风。学院要求学生晨读,规定时间为7:15-7:40;第一大节课,没有课的学生须上早自修;晚自修时间为18:30-20:40。辅导员和学生会学生组成检查小组,每日对晨读、自修情况进行检查并及时公布检查结果。根据检查结果,每月进行评比,授予表现优秀的班级“优良学风班”称号。
(二)进行分类培养
将学生分类(考研、出国、就业)培养,提升学院社会影响力。学院正着手实施“分类培养、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二年级时可根据自身情况从考研、出国、就业三类中选择一类,然后学院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方式对其进行培养,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优势和特长,让每位学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方向和成才道路。
(三)实行班级分块管理
根据对四个专业日常管理方面进行的探索性尝试。在保留传统班委班级责任制的基础上,实行班级分块管理。将一个班级甚至一个专业划分为若干小组,每组5~6人,由优秀班委、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同学担任组长,组长统一进行日常学习生活管理,根据每个组员的情况组织学习生活,每周由组长组织小组学习,并将组员的学习、生活情况上报至辅导员处,定期进行汇报和总结,此举已取得初步成效。
三、职业教育模块化
目前,独立学院学生学习的知识仍偏重理论。职业培训机构的实训体系,源自企业的全程参与,确保实训内容与企业用人需求无缝链接,有效克服了独立学院知识体系偏重理论的弊端。因此,学院正寻求与职业培训机构合作,利用培训机构精湛的职业教学技术和浑厚的教学资源,共同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市场调查显示,近年来,主要IT技术如优化大数据、驶向云端、自带设备将继续普及,网页应用等成为主流,因此,此专业的课程设计,根据IT企业对中高级人才的需求,培训机构凭借多年专业软件技术服务经验,从岗位群出发,明确岗位所需知识和技能,与学院通力合作,为该专业的职业模块化教育设置符合该职业特点的教学体系和精品的就业培训课程,通过课程置换和就业培训等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实践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能力。所谓“课程置换”,即从新生入学,学院就引进职业培训机构的课程,如C++高级工程师课程、Java工程师课程、软件测试工程师课程、4G-andriod课程、企业内训课程等,取代学校原有计算机课程,其余常规课程则保持不变。学生毕业后获得“双证”保证,可即时走上IT工作岗位,培养社会各职业急需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当然,这些职业模块化教学体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市场对职业需求的不断变化而变化,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变为零活的按职业模块培养人才的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与需求结构失衡问题。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制约这种合作持续、稳定、深入开展,如缺少一套完整的运行体系和长效机制,部分学生家长不予理解等。
四、创新个性化人才管理模块化
(一)构建创新型人才教育个性化、模块化课程体系
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系列创新个性化人才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由传统学校对学生单项要求型向学校与学生双方约定型转变,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多样性选择。
(二)为创新个性化人才提供良好的平台
以“致力于考研”学生为例,在大三阶段可设立强化班,将数学、英语、政治等基础学科纳入计划,因材施教,引导和激励有志于攀登科研高峰的优秀学生全面发展。以“致力于研究、竞赛”学生为例,成立各类竞赛培训班,有针对性地讲授基本理论知识,指导动手实践能力,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院STITP项目申报、数学建模竞赛、高等数学竞赛、电子设计大赛以及各种类型创业杯大赛等,成立科学与志愿者协会,构建创新教育体系,激发大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学科竞赛等各种实践活动的热情。
(三)第二课堂开展多种讲座、比赛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