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者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工作者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者范文1

社工师网权威2016上海社会工作者报名时间预测,更多2016上海社会工作者报名时间预测相关信息请访问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网。 2016上海社会工作者报名时间目前暂未公布,根据15年上海社会工作者报名时间(点击查看2015报名时间),预计16年的上海社会工作者报名时间为2月下旬,届时请广大考生在官方指定时间内完成考试报名工作,也请大家密切关注的社会工作者报名栏目,我们会第一时间为大家最新考试报名信息!

点击进入:2016上海社会工作者报名入口

相关推荐:2016社会工作者报名时间 | 报考条件 | 考试时间 | 考试科目 | 模拟题

社会工作者范文2

关键词 社会工作者 职业认同 建议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04.063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social workers in Gansu Province as the main object of study, to analyze the three factors of social work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Through 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s to collect data for analysis, we found that the social work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has been affected by three aspects: professional cognition,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and professional attribution. This article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social workers in Gansu, hoping to provide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help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work personnel in Gansu province.

Key words social work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advice and countermeasures

0 引言

2010 年 6 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在发展目标中提出了要求:“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以人才培养和岗位开发为基础,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到2015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200万人。到2020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300万人。”

但是在社会工作朝气蓬勃发展的进程中却面临社会工作者工作强度大工资待遇却不高、社会认可度低、人才流失率居高不下的问题。甘肃省现阶段面临着制度化的缺失、民众、社会服务组织、政府服务机构缺乏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了解,社会工作人才的加速流失等严峻问题。是否社会工作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掩盖了社会工作者本身的发展跟不上脚步的问题?沈黎的研究发现,“社会工作者面临工作压力的独特性,使社会工作者自身成为职业倦怠的易感人群,我国社会工作先行的城市已经发现社工职业倦怠加剧的状况”。①

这一系列的问题对于甘肃省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的建设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给今后的社工队伍建设起到了示警作用。探索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有关影响因素,对甘肃社会工作者的人才队伍建设有重要意义。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数据的收集。文献研究贯穿本次研究的始终,尤其是在确定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三个维度给了本研究明确的指导。访谈对象是四名来自不同机构的社会工作者,访谈是为了对问卷中所体现的职业认同的三个维度和影响因素进行深度的挖掘,为撰写研究结论提供更丰满的素材。使用的问卷工具是自编的《甘肃省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研究的调查问卷》,本问卷的编制根据自我认同理论并且参考了《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②和《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结构与测量》③中对于职业认同构成维度的研究进行设计的。该问卷共41项,包括基本信息、职业认同问题、职业认同自评表三部分。其中职业认同问题、职业认同自评表均是根据研究设计中所确定的三个维度:职业认知、职业体验、职业归属构成。

数据使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1)甘肃省的社会工作者中女性占大多数,约为男性的两倍。

(2)甘肃省社会工作者大部分是本科及以上的学历,教育程度较高。并且大部分的本科或者研究生时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接受过专业的教育和培训,但是也有一部分从业人员没有具备任何资格证书,缺乏基本的专业培训。

(3)通过对于职业认知维度的分析,社工对该职业的专业价值和职业伦理守则中所倡导的理论、价值、方法等有较高的认同,可以看出系统的社工教育和培训对专职社工的影响是深远长久的。但是对甘肃省社工行业的发展不是非常自信。其中“我认为社会工作这一职业的社会价值很高”的比较不认同达到了50.5%。但我们同时也要注意到低值的出现给我们的警示,也就是说,甘肃省大多数的社工对自身的职业不太自信,对自己职业的不自信,但自身也在积极追求去做好这份职业,这既可能和社工自身有关,也有可能和机构、社会和国家政策等一系列有关系。在我们的调查中,就“我对我的职业发展有很明确的目标和规划”这一问题,选择“非常认同”和“比较认同”的社工共有28.8%。有“58.9%”的社工选择了“一般”“比较不认同”,这说明,部分社会工作者对于自身职业发展并没有非常清晰和确定的目标和规划,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社工对自身的职业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很有可能是出现了社工在这个职业中没有获得相应的成就感、不看好社工发展的前景,产生了离职转行的想法,产生职业倦怠之类的问题。

(4)通过对于职业体验维度的分析,社工的职业体验程度是比较离散和不集中的。但是从整体来看,社工的职业体验大部分都处于一般认同。“我觉得社会工作在甘肃省发展得很好”这一项指标中的人数随着认知程度的提高而提高,达到了41.6%,“比较认同”这一体验程度为9.9%,“我觉得我能很好的适应现在的工作环境”这一项指标中,“一般认同”达到了37.4%,“比较认同”达到了17.6%。从中可以看出,社工在适应自己的工作环境上达到了比较正常的水平,但是对于社工环境的建设还有待提高。

在我们对91名社工的抽样调查过程中发现,只有22%的社工对现在的工资是满意的,在我们的抽样调查中,甚至对工资持非常满意态度的是一个都没有。而对于薪酬满意度持“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态度的社工则占了29.7%。

在物价飞涨的今天,低工资待遇成为社工人才队伍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抽样调查的91名社工中,有86名社工有离职或者转行的想法。而在这86名社工中,51.4%的社工认为薪酬较低是离职或者转行的原因之一。

薪酬待遇问题,成为了现在社工从业人员的一块心病。每月3000元左右工资的社工,在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都满足不了的情况下,又如何能够将社会工作这一项工作当作自己的终身事业去奋斗,薪酬待遇问题很显然是和职业认同息息相关的,也是影响社会工作者职业体验的一个重要因素。

(5)对于职业归属维度的分析。从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社工的职业归属维度从整体来说一般都处于“一般认同”的程度。其中“我非常在意社会工作能很好地发展”这一指标中,“一般认同”的人数最多,有效百分比达到42.8%,“我非常了解社会工作在国内和国外的发展”这一项指标中,“一般认同”的有效百分比达到41.7%。从中可以得出,社工在真正从事了该职业后,熟悉了该职业的工作、环境等都或多或少对于职业前景怀抱着较为美好的愿望,希望在未来的工作的继续努力。但是在“我认为我和社会工作的良好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项指标中,“非常不认同”和“一般不认同”分别达到了38.5%和39.6%,这说明社工还没有做好万全的准备加入到推动社工行业在甘肃发展的洪流中。

3 建议与对策

3.1 加强社工机构自身建设,完善社工薪酬待遇标准

目前大部分甘肃省社工机构的运营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或者基金会购买服务、机构自身的实体服务收费和向社会各界筹款,其中购买服务的费用占了社工机构运营资金的较大。但是政府或者基金会购买服务缺乏连续性,造成社工机构的资金容易断链,继而影响机构社工的工资水平。社工机构应当转变嗷嗷待哺的运营理念,通过扩大自身商业性实体服务的提供,不断提升服务专业性进而使机构自身自立自强。

2015年,甘肃省平均工资是5312元,但是根据我们的抽样调查有97.8%的社工是低于这个标准的,可见在甘肃社工的工资水平是出于较低水平的。而且在我们的调查中,完全没有五险一金的社工占到了35.2%,而真正有五险一金的仅仅是8.8%。这样的社会保障水平,显然是不够完善的,会极大地影响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认同水平,产生较大的人才队伍流失。

薪酬待遇方面,为机构社工提供符合社会发展的薪酬待遇和社会保障是每个社工机构应尽的义务。目前甘肃省部分社会工作机构可以实行社工工资分级制度,通过对于工作绩效和资历的考评划分工资的级别,在引入机构社工良性竞争机制的同时,提高了机构社工的工资。这不失为一个改善社工工资构成的良性改革。完善的薪酬体制和职业发展规划能够帮助他们为自己的未来发展设定好目标,继而提升职业认同,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

3.2 政府加强政策性扶持

“政府保障社会工作职业顺畅充分的人事岗位制度,在制度上给予社会工作‘合法性’,不断拓宽社会工作服务领域,是社会工作发挥其专业使命和专业能量以服务社会的必备条件。”④

政府可以扩大社工岗位的设置,将更多的社工人才纳入公务员体系或者事业单位体系,丰富社工人才的就业选择,让社工能够更多地服务于公共领域而不仅仅是将社工人才拘泥于民间组织机构。这对于提升社工的职业身份和拓宽社工就业渠道具有积极意义。

在提升社会工作者的社会认知度的过程中,除了社工机构和社工的努力,更加需要政府的扶持与推动。由政府出面加强社会工作在社会各方面的宣传,让更多的社会大众了解社会工作的含义,了解社会工作者的工作面貌,接纳社会工作进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提高社会工作在人心中的地位,让越来越多的人才涌入到社会工作这项助人自助的事业中来。

3.3 加强社工人才教育,提高社工职业认知

高校对于社工专业学生的教育应该不再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操技巧的训练,更应该加强对于社工专业价值理念和职业伦理的教育,使社工专业的学生保持对社工行业的热情和动力。“社会工作是一门具有强烈价值取向的职业,助人、服务、奉献是社会工作者的职业伦理,社会工作价值是社会工作者保持激情的力量源泉,也是社会工作职业的魅力所在。”⑤高校教育应当加深社工专业学生对于社工理念的认知,不能让社工人才在还没有进入社工岗位就流失到其他行业。

同时对在职社工的职业认知提高有利于帮助社工克服工作中所产生的负面情绪和职业倦怠,减少社工人才队伍的流失。机构在这方面应当为社工提供专业的机构督导,多为他们提供对外交流学习的机会。无论是出于保持社工专业化职业化还是社工人才队伍的稳定性,都应当重视提高社工的职业认知和职业归属。

注释

① 沈黎.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倦怠:国际研究与经验启示[J].上海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8.

② 安秋玲.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③ 王惠卿.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结构与测量[J].四川理工学院报(社会科学版),2013.

社会工作者范文3

摘要: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体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我国已经进入到和谐社区建设与发展的新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社区工作的内涵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社区服务内容增多、提供主体增加等等,而社会工作者的定位亦随之做出了调整。社会工作者是社区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所在,其角色变化多端,主要包括中介者、合作者、倡导者、推动者等等,这也表明社会工作者在社区工作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此展开探讨。

关键词 :和谐社会;社会工作者;社区工作;重要作用

社会工作者被称作社会的工程师,在政府、社会与个人之间起到有效的剂作用,对社会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工作者的有力支持,自党的六中全会将社会工作者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就决定了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将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会进入到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一、社区工作中的社会工作者

社区是社会组成中的一个基本单位,近些年来备受重视,它作为一个浓缩的小型社会,拥有高度人际关系的优势。社区工作作为一种有意识的互动过程,是指在互动过程中为了完成一些目标的工作方法,这些目标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某一个社区或多个社区能够满足广泛性的要求,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对各项资源的调整,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对要求与资源之间的互为变换;其次,帮助人们增强合作能力、参与开发,使他们能够克服自身困难,达到既定目标;最后,对社区及群体之间的关系予以改变,对决策权进行重新分配。

英国学者托马斯对社会工作者在社区工作中的目标进行了设定,其一,进行对资源的调配;其二,发动社区居民。而其具体的工作内容则包括:对社区成员的需求以及社会资源进行调查,并以此制定与社区发展相契合的方案,尽量将所能动用的人力、物力及财力调动起来,满足社区的基本需求;通过建立不同层次的社区工作机构,负责整个社区的组织与管理,而且要负责将各个社区以及社会组织、团体连结起来,实现他们之间的有效沟通。有一部分学者认为,社区工作就是在群体中开展工作的一个过程,意在帮助社区,进行对各种社会问题的熟悉与了解,同时借助可利用的社区资源进行对各种问题的有效解决,为整个社区提供强大力量,丰富社区居民的生活内容。

从上述几种观点来看,社会工作者在社区工作中不仅是一个重要角色,而且承担着重要责任,必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现对其角色价值的诠释。

二、社会工作者在社区工作中的角色诠释

1.合作者

社会工作者在展开社区工作的过程中,应充分给予社区居民信任,并相信居民有处理好问题的能力,有改变的能力;通过鼓励居民向目标努力,共同参与问题的讨论,进行合理决策,通过与社区居民的行动一起面对、解决问题。

2.参与者

社会工作者与社区居民一同参与到社区工作中,维护居民利益。比如通过借助新闻媒体的力量增强活动的影响力,通过对社区发展目标的制定获得社区居民信任等等。

3.中介者

社会工作者充当中介者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在各个组织、群体之间充当可以解决、沟通矛盾与问题的有效媒介,同时担任社区居民与其它资源的主要联系者。例如,为了反对家暴,社会工作者应该学会在受害人与警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

4.倡导者

社会工作者运用自身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及技术技能,向政府或者相关机构提出倡导,作用是维护社区居民的基本利益,尤其是保障社区弱势居民的权益。作为倡导者的角色,鼓励社区居民行动起来,针对社会政策中不合理之处提出抗议。

5.教育者

社会工作者为社区提供各种培训机会,使社区居民特别是社区中的积极分子并乐于奉献的人,且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充分发挥其在社区中的主人功能。比如说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些解决相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通过演讲、讨论等,使社区居民意识到通过自己的个人努力可以改变由于社会制度而带来的不公,预防各种问题的发生,比如说家暴、艾滋病、环境污染等等。

6.赋能者

社会工作者通过组织社区居民,团结一致,有组织、有目的的解决各种问题,改变社区面貌。通常其采用的方式包括:鼓励居民大胆表达自己的诉求,得到相关机构的聆听;加强居民的交流互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共同解决各种困难。

三、社会工作者在社区工作中的作用

社会工作者所服务的领域诸多,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在社区中的服务贡献及作用,社会工作者也致力于改善社区环境,将为社区的发展,解决社区问题为己任。尤其是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这一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在社区中的工作责任既包括社区的发展,也包括社区的组织。社会工作者通过自身专业知识的利用,将社区问题与社区发展结合起来,力求实现科学的发展观,并积极的参与到提升居民生活、消除贫穷的工作中去。他们在社区的发展中做出的贡献至少包括以下四点:第一,通过落实政府的既定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对社区居民的最低家庭需求予以评估,做好低保工作;第二,协助动员可以促进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第三,对社区中出现的诸多矛盾参与协调、解决;第四,通过在社区构建社会化的网络环境,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另外,在社区工作中,社会工作者还可以帮助有要求需要服务的人员进行就业服务,为由特殊要求提供救助的家庭予以生活辅导。以下就社会工作者在社区居家养老中的作用为出发点,予以展开讨论。

1.社会工作者介入居家养老的方式

⑴精神方面。社区老人在退休后,从繁忙的一线撤居到家庭生活,日常生活中所空余的大量时间不可避免的会带给老人反差,使其产生孤独感。那么社区工作者可以组织一些团体,通过陪老人聊天或者是表演文艺活动,带给社区老人精神上的关怀。

⑵老年活动。根据社区老人的根本诉求,充分将社区的资源利用起来,实现资源共享的社区服务活动,通过与相关医疗单位合作,进行医疗特色服务,或者是通过与商场联合,办理优惠购物卡等老年活动来丰富社区老人的老年生活。

⑶生活照顾。就当前我国大部分社区养老的服务模式来看,经过了长时间的实践检验,已经探索出了一条理想的模式化道路,即“热线服务+上门服务+全托服务+活动中心”。但是,由于受到当前大部分社区建设的资金与场地等方面的条件制约,这种理想的模式还未能投入到使用,但依旧可以通过社会工作者的努力,深入实际,逐渐完成。

在为社区老人提供居家养老的生活照顾上,像简单的家政等工作就可以由政府出资,雇佣一些家政服务者来进行服务工作,而社会工作者则可以从事老年人生活照料以及相关培训、指导方面的工作,以期生活照顾更符合社区老人的需求。当然,这也需要社会工作者通过长时间的实践积累才能最终体现出来。

2.社会机构为社区老人提供的服务

⑴相关政策的咨询服务。社区老人在退休后,自然与社会的接触面就会大大降低,而对于国家或者政府方面的各种政策、法规都不甚了解,因此在有了个人诉求的时候,通常不知道该如何去解决,而社会工作者则可以通过在社区中提供相关政策的咨询服务,来满足社区老人的实际需求。

⑵协调社会资源。除了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在社区中为社区老人提供帮助以外,还可以利用社会资源的天然优势帮助社区老人。通过对各项社会资源的发动,帮助社区老人改善其生活环境。社区工作者可以通过创设一个有效的资源网络,将政府、医疗机构以及慈善机构等于老年服务相关的组织都囊括进来,为需要帮助的社区老人与相关组织之间建立有效联系。比如说就参与到网络体系中来的医疗机构定期开展免费体检或者是健康常识讲座等活动;对有心理资讯需求的老年人联系相关的心理治疗机构;另外,通过与各个媒体渠道的合作,做好宣传,呼吁整个社会都提高对社区老人的关注。

随着我国进入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阶段,为了适应新时期社区建设的根本需要,对社会工作者也有了新的定义,社会工作者作为连接政府与民众之间的重要纽带,在应对权益问题,解决社区问题,实现社区与社会的良好、协调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工作者,也就是说,其必然会成为未来我国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王莲.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

[2]许远抗.社会工作者在社区治理中的功能定位研究——以晋江市为例[D].福建农林大学,2013.

社会工作者范文4

【关 键 词】社会工作者 职业倦怠 社会支持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工作作为一个新兴行业近年来日益受到关注,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但伴随着关注度和需求的增加,产生的却是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感的不断上升和由此带来的社会工作人才流失的不断加剧。笔者通过对社会工作者进行深度访谈,获得第一手的可靠资料,从典型案例以小见大,探讨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的表现、原因,从社会支持的角度分析他们的社会支持状况,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相关概念与研究回顾

(一)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一些社会病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的临床研究中,并逐渐扩展到社会学领域。后来一些学者将社会支持与社会网络结合起来,从网络角度研究社会支持,形成了社会支持网络的研究。如李培林(1996)对济南进城农民工的研究,阮曾媛琪(2002)对中国就业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的研究。

社会支持理论认为,人的生存需要与他人共同合作,以及依赖他人的协助,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社会支持网是一组由个人之间的接触构成的关系网,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服务和新的社会接触。社会支持包含正式的社会支持系统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系统,前者是指社会正式组织(例如政府、社会组织等)给予的支持,后者是指来自亲友、邻里等人际互助网络的支持,本文的分析正是基于此理论,围绕不同系统的支持状况展开。

(二)职业倦怠

1974年,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Freudenberger)首先提出“职业倦怠”,用以描述助人行业的从业人员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而导致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他认为倦怠是一种最易在助人工作中出现的情绪耗竭症状,当工作对个人能力、精力以及资源要求过度,从而导致个人感到精疲力竭时,职业倦怠就产生了。社会工作作为专业助人行业,其工作独特性使得社会工作者成为职业倦怠的易感人群。学者沈黎(2008)考察了1996至2007期间的16篇研究,认为影响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工作因素。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性质、工作特征等、角色、薪资等因素对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倦怠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工作自主性低、支持度低、缺乏挑战性、在公共场合工作、角色不明确、专业自尊低、薪水低等因素都会使社会工作者产生职业倦怠感。

案主因素。社会工作是一项需要人与人之间彼此互动的工作,案主的投入与态度也会对社会工作者的感受与情绪产生影响。

社工因素。社会工作者个人因素对职业倦怠的影响有不同结果,通常日常生活中长期且繁琐的事务、收入低、缺乏专业培训升、教育程度不高等都可能加强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倦怠感。

二、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的表现及负面影响

(一)个人层面的表现及负面影响

1.压力过大,情绪衰竭

工作压力。对于被派驻到具体用人单位的岗位社工来说,他们的工作单位有两个:所隶属的社工机构和具体开展工作的用人单位。在岗位上的社工,不仅要完成机构的专业任务,还要兼顾用人单位的工作,常要占用大量工作外时间。

经济压力。虽然深圳是内地社工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但受访社工均表示经济压力很大。一方面社工作为新行业刚起步,薪资起点低;另一方面政策执行与监督不力,并未使社工真正受惠;此外据深圳社工协会统计,截至2012年3月51家社工机构中27家合计被政府拖欠1218.47万元,直接导致社工无法按时拿到工资,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

2.职业瓶颈,成就感降低

工作的成就感主要表现在个人在工作中感受到成长,认可自己的工作、感到有价值。受访社工年龄都在30岁以下,本是最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年龄,且从事社工的时间最长也没有超过5年,理应对工作仍有很强的新鲜感。然而当他们在谈到自己的工作时最常用到的却是“未来渺茫”、“被掏空了”等消极词语。

3.工作态度偏差,离职倾向加剧

工作态度偏差主要表现在对服务对象及他人冷漠、缺乏同情心等,且持续一段时间后会逐渐转为以逃避工作来解决问题。相关调查显示,职业倦怠是导致离职倾向的重要因素,职业倦怠程度越严重,离职倾向也越高(陈子彤、刘玉燕,2008)。其中主要原因是由于职业倦怠直接影响社工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些不利影响,为避免消极影响,一些社工选择通过辞职或打算辞职来逃避问题(陶卓凡,2010)。这一结论在本研究中也再次得到印证。

(二)组织层面的表现及负面影响

1.内部不稳定,整体效率降低

一方面,个体状态不佳会影响同事间的关系,工作中难以合作。不容忽视的是,这种倦怠感具有传染性,会影响其他工作者的感受,进而影响整个团队士气。另一方面,倦怠感的产生将阻碍个体积极性和创造力的提升,从而导致服务质量降低,效率和业绩不断下降,这也必然将会在整体上影响组织的效率,并会对组织形象产生不利的影响。

2.人员流动频繁,人才流失严重

社工离职直接导致了机构人员流动频繁,社工人才流失加剧。2011年深圳社工协会与香港联合对在岗及已离岗社工进行的调查显示,跳槽或转岗的社工占总量的28.7%,岗位任期平均1.7年左右。专业社工的培养是十分不易的,他们的离开不仅是一个机构的损失,更是整个行业的遗憾。

三、社会工作职业倦怠者的社会支持状况

社会支持的增加能够为个体提供更多应对压力事件的动力,这一结论已被心理学、医学等领域广泛证实。

(一)非正式支持系统

1.家庭支持状况

社工普遍希望工作能够得到家里支持,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但家庭支持的逐渐下降甚至反对却成为他们考虑跳槽的重要因素。家庭不支持的最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认为薪资水平过低;其次是发展前景,认为社工没有发展,希望孩子找一份稳定、有前途的工作;再次,社会地位问题,认为社工就像居委会大妈,大学毕业应从事“更体面”的工作。

另外受传统思想影响,社会普遍认为男性应承担起更多的养家任务,而女性应承担更多照顾家庭的任务,不需要过高收入。正是基于性别的家庭责任的划分使配偶的支持态度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社工配偶的支持程度低于女性社工,更容易选择跳槽。

2.同事支持状况

同事支持作为社会支持的一种方式,已在健康领域应用了几十年。同事支持是通过情感关注,工具支持和信息提供而建立起的一种组织环境中的人际交往关系。在工作中缺少可沟通的人,工作开展中只能独立完成,往往感觉势单力薄、孤立无援。

3.服务对象支持状况

社工作为大陆新兴职业,群众的认知与认可度还不高,因此工作开展中会遇到身份不被认同,工作不被了解和肯定的尴尬,这是导致社工成就感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正式支持系统

1.工作单位支持状况

无尽的行政工作。虽然行政是社工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一应当作为辅助的工作俨然已取代专业工作成为主角,社工工作严重“被行政化”。

渺茫的晋升希望。“一线社工——督导助理——见习督导/初级督导”,是深圳确立的社工三级人才架构体系。但深圳目前的机构督导本土化程度仍然很低,基本是从香港引入,2011年4月深圳才首次培育上岗20名本土初级督导,而当年深圳社工总数已达到1881。

不如人意的薪资。2010年深圳将获得初级助理社工师资格证的社工的平均工资指导价提高到7万元/年,但社工实际拿到的却一直只有三千多元,并且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物价上涨,也没有完善的薪酬体系作保障。

2.政策法规支持状况

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战略决策后,民政等部门先后了关于社工人才教育、资格认证等方面政策,社工队伍建设正式被提上日程。但在访谈中了解到,多数社工认为政策数量很少、帮助很小,自己并没有从政策中真正受惠。

(三)社会支持系统的局限性

1.社会支持来源单调

分析社工内外部支持系统发现,社工实际获得的支持来源非常少,压力源数量远远大于支持源数量。首先,社工从内部支持系统中获得支持很少,父母作为内部支持的主体不仅没有起到支持源的作用,反而成为带给社工压力、引发职业倦怠的因素,来自婚恋的压力则成为多数男性社工考虑转行或跳槽的重要原因;其次外部支持方面,除了同事能够为社工提供一些支持外,其他方面的实际支持都微乎其微。

2.非社工群体对社工认识不够

作为社工内部支持主体的家庭和作为外部支持重要组成部分的服务对象、派驻单位,对社工这一职业的正确认识对于预防和缓解社工职业倦怠起到重要作用。然而研究发现,这些与社会工作者息息相关的非社工群体,对社工职业的认知情况不容乐观。八成人明确表示家庭不清楚甚至不认同自己的工作;八成人认为服务对象对社工不了解,开展工作常以解释“社工是干什么的”开始;八成人表示派驻单位不重视社工,社工总在协助单位做与专业无关的事,缺乏个人成就感,工作热情逐渐降低。

3.工作单位预防不到位,干预不及时

因职业倦怠带来的效率下降、人才流失等负面影响是机构不愿看到的,因此做好预防和干预工作十分必要。组织层面,机构可从心理疏导、技能培训、职业规划、团队建设、督导制度等方面采取措施。然而除一些规模较大的机构对职业倦怠有一些认识,在技能培训、团队建设、督导制度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这些措施在针对性、有效性、合理性、执行力方面尚存在很多问题),其他机构基本处于无意识的空白状态。

4.政策制定与执行问题重重

近年来相关政策的出台,理论上有利于提高社工的积极性,但是现实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政策本身不完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被逐层打折、缺乏相应的监督保障机制,是社工实际上获得的实惠所剩无几的重要因素。例如2011年实行的《深圳市社会工作者登记和注册管理办法》,目的原是为了使社会工作更规范化,但却由于繁琐的步骤给社工带来极大不便,效果并不理想。

四、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干预的对策及建议

目前国内社工人才并不充足,对社工职业倦怠进行干预以防止人才流失刻不容缓。职业倦怠由多方面导致,对策也不能仅从一方面考虑。结合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学理论i,笔者认为理想的应对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的社会支持系统应由家庭、单位、政策、社会四方面组成,这个系统中各部分是相互连通、彼此配合的。以下将以此为基础,从这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家庭方面

家庭在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据中心位置,一方面社工应当通过与家人沟通,让其进一步了解行业发展情况,向家人表达自己希望获得支持与鼓励;另一方面,家庭应当多关心和理解社工的工作,增加对行业的了解,在尽量减少给他们压力的同时能够成为他们排解压力的动力源泉。

(二)工作单位方面

社工机构应完善管理体制,明确岗位职责,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同时辅以激励制度;职业发展方面,机构应确立畅通的职业发展体系,帮助社工定位职业发展路径,同时通过培训满足员工的职业发展需求;此外提供宽广的沟通交流平台,不仅有利于缓解压力,也可以促进经验分享。

用人单位应了解社工的职责,分清主次工作,根据社工的工作职责分配属于其职责范围内的行政工作,尽量减少行政干预,给予社工足够的空间专心开展专业工作。

(三)政府方面

首先政策制定应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其次要加强政策执行监督,避免执行力度被层层削弱,让实惠真正落实到社工身上,让社工感受到政府的支持;再次政府应树立良好信誉,对购买项目按时付款,避免机构欠薪。

(四)社会氛围方面

从整个社会来看,社工对于多数人仍很陌生,被等同于居委会人员或志愿者。相关部门和传媒应加大对社会工作专业价值、工作职责等宣传,树立起鲜明的、区别于传统社区工作或志愿服务的形象,为社工在中国的发展创造开放、可接纳的社会氛围。

注释:

①尤·布朗芬布伦纳,美国著名生态心理学家。他在《人类发展生态学》(1979)中提出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指出环境对个体行为、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并非是孤立的,而是能动地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他认为正是在家庭、学校、社会、自然等因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个体才获得了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培林.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J].社会学研究,1996(4):42-52.

[2]阮曾媛琪.中国就业妇女社会支持网络研究——“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FREUDENBERGER H J.Staff burn-out[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74,30(1):159-165.

[4]赵崇莲,苏铭鑫.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1(4):65-69.

[5]沈黎.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倦怠:国际研究与经验启示[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31-33.

[4]陈子彤,刘玉燕.知识型员工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12):157-161.

[6]陶卓凡.社区工作者职业倦怠与干预-以东湖区为例[D].江西: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0.

社会工作者范文5

二、活动背景:随着城市化的提高,城市孩子受到更好教育,人们生活得到更多保障。可是在那些经济水平还有欠发展的地方,教育设施不够完善,教育水平有待提高;年轻人员出去务工,家里只剩下行动不便,已是高龄的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他们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与重视。作为一个社会工作者,我们有义务要为他们贡献我们自己,将我们所学专业能运用到实践,能更早接触社会,服务社会。

三、活动目的:

1、增加孩子们的课外知识,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知识。

2、以活动的形式,增强孩子们的团结意识。

3、为孤寡老人带去便利。

4、了解孤寡老人的不便之处,为下次活动的进行采集资料。

5、同时可以增强班级体的凝聚力,促进同学间的交流,增进同学间的感情。

四、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湘南学院社会科学系

承办单位:湘南学院社会工作者协会

五、活动对象:侨爱小学学生及抚养学生的孤寡老人

六、活动时间:2011年5月14日(星期六)

七、活动流程:

1、联系场地负责人,熟悉活动场所,协商好活动时间,由双方负责人提前做好安排。

2、确定活动名额,组织报名。

3、告知活动人员活动内容、时间、地点,做适当的培训。

4、提前购买物资。

5、活动当天集合统一前往目的地,活动过后统一返回学校。

八、活动安排:

活动安排分为三步:

(一)上午:支教主体活动,分年级给小朋友们上课,组织学习型游戏,如抢字游戏,认字,找朋友,填运算符号游戏。

(二)中午:帮助孤寡老人:分组去不同的孤寡老人家,帮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根据不同老人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帮助。

(三)下午:两点以后,活动分为两部分:

1、第一部分:分班级组织活动。如才艺表演、爱国教育,安全知识等,同时让小朋友体验运动的乐趣,如夹乒乓球,三人四足游戏,抢椅子等。

2、第二部分:开展集体活动。将全体学生集合起来进行汇报演出。

活动后期:总结此次活动,将其不足、优点都可一一列出来,写成报告交到办公,

并可以收集同学们的心得。

九、注意事项:

1、活动人员在活动开展期间服从管理,不得单独行动。

2、注意个人行为,维护个人与学校形象。

3、活动人员自备水、干粮等必需品,统一时间就餐。

4、活动人员对待工作认真细致,不得擅自离开岗位。

5、在侨爱小学开展活动时,由于小学生的年龄问题,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要注意孩子与个人的人身安全。对小孩子要有耐心,态度要和善。

6、参加活动的人员必须准时在指定地点集合,如有特殊情况需提前告知负责人。

7、行为举止要大方得体,注意措辞用语,体现大学生风范。

8、明确立场,把自己定位为一个社会工作者,而不是去玩的大学生,踏踏实实做事。

社会工作者范文6

【摘 要】实施社区矫正目的是为了让罪犯改正错误的同时重新回归社会,而社会工作则是一项解决问题帮助他人的工作,二者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社区矫正的实施的效果的如何离不开社会工作者的介入,社工的专业性工作方法将有利于社区矫正目的的真正实现。笔者将专注于解析社会工作者在介入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面临的问题,为社区矫正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社区矫正;社会工作;介入

在我国两高两部发的关于社区矫正的通知的中,社区矫正被定义为:“与监禁矫正相对的一种刑罚方式,是指将符合条件的罪犯放在自己家庭生活的社区,由专门国家机关在相关的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社区矫正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刑罚执行和社会工作的统一,社区矫正的方法理应以社会工作的方法为主。但是在我国,社工大规模介入社区矫正工作的情况还不普遍,我国目前的社区矫正工作者基本上由从各监狱、教管所以及司法行政部门里抽调出来的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民警为主;专业的社工和社会志愿者十分稀少。因此如何让拥有专业知识的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矫正成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是了解目前我国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矫正面临的困境。

一、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矫正尚缺乏相关法律规范,没有足够的法律依据

虽然社区矫正立法工作在已经在我国开始展开,但是因为法律的相对滞后性,我国法律并没有对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矫正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2012年1月份颁发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里提到 “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在社区矫正机构的组织指导下参与社区矫正工作”。这是我国目前社会工作者和与社会工作相关的社会团长以及民间组织想要介入社区矫正唯一能够的依据的法律条文。法律没有规定社会工作者在介入社区矫正过程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承担怎样的工作,如何开展工作,在开展工作中其行为又负有怎样的法律责任,该如何与国家司法机关配合、协作等一系列问题,没有法律依据的社会工作者们在介入社区矫正工作中,往往有着监管的责任却没有法律规定的相应的权力,从而导致服务对象不配合社工的工作,矫正工作开展困难,收效甚微。

二、社工介入社区矫正的制度不健全,完整的体系尚未建立

除了法律没有规定社工在介入社区矫正工作时的明确定位和主体地位导致社工在开展工作过程时常受到限制之外,社工介入社区矫正工作的另外一个难题是体制的问题。制度的不健全,体系的不成熟,使得社工即便能够介入社区矫正工作也难以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社区矫正是我国司法体系改革的一项创新举措,这项制度最初是由政府部门提出,也是由政府部门设计、由政府部门举办、最后由政府部门实施。上文提过,我国目前社区矫正体系中仅有部分一线工作者来自社会招募,绝大部分都是体制内或从体制内分离出来,行政色彩浓重。机制的不健全带来的是社工介入的困难和开展工作过程中的处处牵制,社工的专业工作方法难以实施,这直接造成我国社区矫正社工工作专业性的缺乏。

三、目前我国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总体偏低,难以胜任社区矫正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是近十年才在国内兴起,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的社会工作者培养工作也起步较晚。而社区矫正又是有别于其他普通社会工作的一种特殊形式,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所接触的都是罪犯,服务对象和案主也都将是罪犯,案主的特殊性决定了对介入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要求和能力比普通社会工作者要高。

从本质上来讲,社区矫正是一种刑罚制度,如果没有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做支撑,缺少必要的职业资质,矫正的效果将很难有保证,自然也就达不到社区矫正的根本目的。参与到社区矫正工作的社工除了要求有基本的社工专业知识外,还要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素养以及其他别的知识基础,有过一定的工作经验。我国的专业社工培养工作开展才几年时间,很多社会工作者都是刚从大学校门出来,在学校学习的都是些社工理论知识,真正实践的机会很少,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因此,很多已经介入到了社区矫正社会工作中的社工们,在面谈、倾听、观察等些技巧上都显得不足,这也是许多地方社区矫正工作不录用、少录用社工专业工作者的原因。社工要想真正的参与到社区矫正工作中,发挥其本身的专业作用,还需要提升自己的能力。

四、经费上的短缺和缺乏致使很多介入工作开展受阻,操作困难

社工介入社区矫正工作并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作为支撑,因此这方面的经费支出很多地方都未纳入到地方的财政预算,本应承担大部分费用的政府机关在这方面的投入匮乏致使相关社工团体和民间组织的经费周转都面临困境。

事实上,矫正社工的基本工作除了要为矫正对象提供专业的矫正服务,帮助其改正错误,重新融入社会之外还要“借助各种社会资源帮助罪犯及其家属解决因犯罪带来的个人和家庭的生活困难,以促进罪犯的改造。”这些工作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没有充足的经费可供支出,矫正工作将难以开展下去,取得的效果也不如预期。也就是说,矫正经费能否做到充足、有效、及时地供给,也是关系社工能否能真正的介入社区矫正工作,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一个重要部分,值得我们去关注和重视。

参考文献

[1] 佟丽萍.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矫正的难题[J].中国社会导刊,2006(16)

[2]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张昱,费梅苹.社区矫正事务过程分析[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4] 马巍.社区矫正制度问题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