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诗赏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诗赏析范文1
关键词:意象;主题;风格
课外古诗词赏读是近年来很多地区中考必考内容,赏读古诗词可分三步进行。
一、读懂
读懂诗词属于哪种题材,是属于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还是思乡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领会全诗词的意思,对诗(词)的主题搞清楚,弄明白。那么,怎样才能“读懂”呢?(1)从作者入手,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理解诗词的内容;(2)借助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等去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3)从语言入手,抓住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语句),正确理解把握。
二、抓住诗词中的“意象”
诗词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词)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而是采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所抒之“情”,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构成了“意象”。
赏析诗词要注意其中的“意象”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被赋予的独特内涵,领悟其象征意义。如杨柳表离别;表高洁;松、兰、梅、竹象征坚贞高洁等。
此外,还要注意“意象”的多义性。为了表达特定环境的思想和感情,达到意与象、物与我融合的效果,诗人往往创设了具有多义性的意象。比如“月”,李白将它当作知心的伴侣(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苏轼通过它来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与激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柳永却因它触目伤怀(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
三、从诗词的风格、手法入手
鉴赏一首古诗词,读懂诗词的大意仅仅是赏析的基础,还应该就诗词不同题材所表现出的不同的风格及手法上来赏析。
诗词的题材很广泛,题材不同,所表现出的风格也不同。田园诗,往往是表达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边塞诗,多是反映边塞生活的苦寒、寂寞,以及边塞将士思念家乡亲人,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思乡题材的诗则是抒写自己在他乡的寂寞、凄凉,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咏史类的诗则往往是诗人表达对历史的感慨,希望统治者能以史为鉴,吸取教训……
古诗词中作者常常会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丰富形象。同样是写“愁”,表现手法可丰富多样。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一江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则采用了夸张手法来表现“愁”之重、“愁”之长。古诗词常用的修辞还有拟人、反问、反复、对比等。不少诗歌,还采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粗笔勾勒与工笔描画相结合等手法,以加强艺术感染力。
古诗赏析范文2
抚宁县骊城学区坟坨初级中学 孙静
教学目标:
1.会读。掌握朗诵诗歌的节奏及重音,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读懂。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赏析诗人营造的优美意境。
3.了解诗歌中“对仗”这一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赏析诗句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学会多角度观察事物。
主要方法:合作探究
主要手段:以生为主体,以师为主导。
课前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好诗如酒,愈久弥醇;好诗如茶,馨香淡雅。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古诗的赏析。
二、明确学习目标及学习重、难点
三、以杜甫的《绝句》为例学习赏析古诗的基本方法。
四、以抢答的形式介绍作者及该诗的基本情况。
五、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赏析本诗。
1.你能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划出这首诗的节奏及重音吗?(2-2-3)
2.听范读时你的脑海里出现了哪些事物?
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窗、雪、门、船
3.诗人在写这些事物时运用了怎样的观察顺序?
由低到高、由近及远
4.这首诗有很强的画面感,你能用优美的语言给同学们描述一下吗?
如:两只活泼可爱的黄鹂鸟儿在翠绿的柳枝间欢快的鸣叫着。
(学生的描述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5这首诗里一些词语非常精妙,你能选择喜欢的一处试着赏析吗?
如:“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上”写出了白鹭向上高飞的动态。
6.既然你已经喜爱上了这首诗你能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吗?
7.为什么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
运用了对仗的手法。
8.这首诗中哪些词语是相对应的?
如:“两个”对“一行”
9.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中也有对仗的句子,你能把它补充完整,并指出相互对应的字词吗?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
[巩固提高]
秋思
宋伊宁
枯藤老树又昏鸦,
小桥流水映人家。
古道西风骑瘦马,
断肠之人在天涯。
野花
单甜新
小径幽香几回旋,
闻香遂入花丛间。
昨夜一场春雨后,
清新飘溢沁心田。
你能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来赏析同学的作品吗?
金秋
薛昱迪
麦浪滚滚接天边,
穗肥粒满贺丰年。
又是金黄丰收日,
和谐神州捷报传。
[潜能无限]
写一首写景的七言绝句,要求意境优美。
古诗赏析范文3
古诗文赏析型试题是高考常考的一种题型。在2011年全国各地的16套高考试题中,涉及此类题型的试题有8套,分别是四川卷、湖北卷、山东卷、天津卷、湖南卷、辽宁卷、安徽卷、福建卷。这足以说明高考对此类试题高度重视,所以也应该引起学生的重视。该题型的命题方式一般是请从ⅹⅹ的角度对ⅹ句或全诗进行赏析;该诗具有ⅹⅹ特点,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请结合全诗,赏析ⅹ句诗的妙处等。
【考纲引路】
高考对古诗文鉴赏题的要求非常明确,考生须具备以下5种能力:(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4)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5)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
其中前3种是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次是C级),后2种是鉴赏评价能力(能力层次是D级)。
【方法指导】
下面仅结合2011年高考真题,简要介绍笔者在高三教学实践中总结的一些方法。
一、明确角度
考生在面对此类试题时往往无从下手,硬着头皮作答,或者答非所问,或者答题肤浅,或者答题片面。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因为考生缺乏角度意识。角度规定了答题方向,有利于考生正确、全面鉴赏诗歌。考生在平常练习时,应重点培养自己的角度意识。常用的角度很多,如时空角度,感、知觉角度,意象、意境角度、语言角度、表现手法角度,等等。
如湖南卷第10题: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7分)
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此题虽让缺乏角度意识的考生无从下手,但极为开放,角度任选,有利于考生多角度地展示自己的才华。答案角度示例参考: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的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当。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作具体分析;也可以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又如,福建卷第6题:请从表达技巧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
考生首先需要理解什么是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有哪些,然后才能结合诗句选好恰当的角度。可遗憾的是不少考生根本不知道何谓表达技巧,自然就不能正确选择鉴赏诗歌的角度了。因此考生平时须多储备一些鉴赏知识。如表达技巧是作者在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采取的特殊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涉及的内容比较宽泛。既包括表达方式,如说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又包括表现手法,如各种修辞、衬托、烘托、渲染、用典、白描、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联想和想象、抑扬结合、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等。明确了表达技巧后,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赏析诗歌:(1)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景致的深阔。(2)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
二、巧妙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或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以各种方式与其他事物或现象发生联系。考生在鉴赏诗歌时,一定要有巧妙联系的思想。如四川卷第12题:请对这首诗第二联(“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原诗省略)进行赏析。(5分)
考生在作答时,应巧妙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该句的情景关系、诗歌题目等元素,鉴赏诗歌。参考答案示例:诗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观赏杏花,此种生活,是苦是乐,是悲是喜,诗中并没有直接道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客子”对“杏花”,“诗卷”对“雨声”,融情于景,以自然清新的笔调表现了诗人的平淡闲适之情。(5分)
又如天津卷第14题: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3分)
孤立地赏析诗句,很难发现该句的魅力。考生如果多个心眼,联系前几句和题目,然后再重点思考该句,自然能悟到这句的妙处:牧童在滂沱大雨中无处藏身,只好急忙渡过溪流往家里赶,大雨突然骤停,天气变晴。远处的青山经过骤雨的洗拭,更显一派朗润、秀绿。这不仅暗扣诗题,又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可见巧妙联系是开启作答此类题型之门的一把钥匙,考生鉴赏诗歌时,一定巧妙联系题目、小注、语境、作者的经历、风格等,这样就不愁正确赏析诗歌了。
三、揭示作用
这里“作用”特指诗句在全诗结构中起的作用。高考题中要求考生赏析的古诗句,或者充满着迷人的艺术魅力,或者富有特定的思想文化内涵,或者点明了诗歌的主旨和感情倾向,或者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它们在诗歌中起的作用很多。如起线索作用,引起下文,为全诗做铺垫,过渡作用,揭示主旨,总结全诗等。分析诗句的作用,有利于考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更有利于考生全面透彻的赏析诗歌。
如山东卷第14题: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4分)该题的参考答案是: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飞流而下时,水石相击,如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无名,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这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
参考答案巧妙地分析了被赏析诗句在全诗结构中的作用,即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从而让答案显得更加全面透彻。
有的考卷直接让考生分析某句的作用,如湖北卷第14题:两诗第三句(“浅深山色高低树”、“雨过潮平江海碧”,原诗省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2分)考生如果平时注意思考诗句在结构中起的作用,是能够轻松应对该题的: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
古诗赏析范文4
【例1】(2012山东临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9题。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9.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创设了怎样的意境?
【例2】(2012山东日照)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7~8题。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7.词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 、
和 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
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例3】(2012湖南娄底)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5~16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5.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从上述三例可见,古诗鉴赏的考查不管怎样设题,所考内容无非是围绕三个问题:(1)“写什么”――解读意象、意境、内容;(如例1、例2第一题)(2)“怎样写”――简析语言、表达技巧;(例3第二题)(3)“为何写”――揣摩主题、情感、观点态度(例2第一题、例3第一题)。对一首古诗做初步鉴赏,说到底就是思考解答这三个问题,这是解读、鉴赏古诗的思路规律。那么,怎样解答这三类题型呢?
第一种类型:写什么
这种类型的问题我们仅以解读意象、意境为例。往往会有这样的提问:“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第一种问法是最浅显的,学生只要读完诗歌就能找到诗中的物象。第二、三问是在第一问的基础上深化的结果。
【示例】阅读下面的一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展示的画面。
【参考答案】长安街上,绵绵细雨滋润着大地。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青青草色,走近了,却极淡极少、似有似无。
第二种类型:怎样写
以简析语言为例。炼字的提问方式有三种:(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2)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3)这首词与另一首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
这种题型答题的步骤是:(1)解释该词;(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本诗尾联中的“搔”字锤炼得好,好在哪里?
解题过程:“搔”是“用指甲轻刮”的意思(步骤一),想象一下这是一个因烦恼而做出的动作(步骤二)。一般遇到难事时才这样。这个动作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忧愁难以排解(步骤三)。经过这样思考后用语言表述如下:“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
第三种类型:为何写
这种类型的问题提问方式如:“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这是考查对古诗思想内容的评价。
答题步骤:(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3)抒发了什么情感。
【示例】阅读下面的一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秋风萧瑟,残阳如血。万重山中,烟雾迷茫。一座孤城,潇然兀立,边声四超,清角吹凉。边关艰辛,尽在其中(步骤一)。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步骤二),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和对家乡(亲人)的眷念之情(步骤三)。
古诗赏析范文5
因为宗法人伦制度的束缚,思妇在表达相思之苦时只能选择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极其压抑的方式,因而需要通过对思妇外在的行为姿态的赏析来解读她们痛苦幽微的内心世界。
一、伫立望远
“望”是一种远看的动作,久久地伫立凝望,就成了一种表达情感的姿势。从思妇的深情远望中我们触摸到的是思妇内心的寂寞与惆怅、哀怨与期许。如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女主人公久久地独立玉阶,浓重的露水浸透了罗袜,在寒气袭人的深夜,女主人公回房放下窗帘,还在痴痴地凝望秋月。全诗不著一个“怨”字,但痴望中流露出的正是痴痴的相思幽怨。东汉徐淑写给丈夫的《答秦嘉诗》:“瞻望兮踊跃,伫立兮徘徊。思君兮感结,梦想兮容辉。”另如曹植的《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有忧愁却无人倾诉,于是当皎洁的明月洒下清辉时,愁肠百结的思妇登楼望远,在月光的温情沐浴下悲叹哀伤。
二、无声流泪
用眼泪来抒泄情感是我们习惯的表达方式,更是备受相思煎熬的思妇不由自主的排遣愁思的方式,且这种流泪通常是语言缺席的、无语可以倾诉的。流泪时听不到悲号,甚至听不到哽咽,情到深处,话语退位给无声的泪水。《古诗十九首》中的此类思妇形象非常突出,如《凛凛岁云暮》:“徒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明月何皎皎》:“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迢迢牵牛星》:“涕泣零如雨。”这种以泪写心、以形显神的方式,不仅让读者看到了女子的纤弱无助,更让读者走近了她们的心灵世界,触摸到了那种“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诗经《小雅・采薇》)的伤悲。
三、月夜捣衣
思妇诗中的捣衣行为一般不指洗衣,而是指用棒槌捶打布帛,使布料绵软舒适,为缝制衣服做准备。白天忙于农活的妇人们通常在月色皎洁的秋夜,就着月光,为远在边关的征夫赶制御寒的冬衣。“捣衣”可以算是思妇相思行为中相对积极有为的一种,毕竟有实实在在的事可忙碌,有牵挂,有寄托,有期待,心里也就不会那么空落无着。最脍炙人口的莫如李白的《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时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还有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而北宋词人贺铸在《捣练子・斜月下》中描写思妇月夜捣衣的情形则更是独辟蹊径:“斜月下,北风前,万杵千砧捣欲穿。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厚厚的石砧都快被捣穿了,妇人还在彻夜捣衣,不是因为勤劳贤德,实在是长夜漫漫难以入眠。可见捣衣只是妻子相思难捱、心碎肠断的心理折射。漫漫长夜,冷冷秋月,飒飒西风,瑟瑟寒霜,伴着笃笃的捣衣声,辛酸孤苦、度日如年的思妇千捶万捣的形象几乎定格为思夫的雕塑,穿越千年的时空,停驻在无数读者的心中。
四、不事梳妆
古语有言,“女为悦己者容”。在那个女性没有自我的年代,女人的一切都属于丈夫,丈夫的缺席就是生活意趣的缺席。在没有丈夫目光关注的日子里,相思就像毒草一样蔓延,荒芜整个青春的心,不事梳妆、无心打扮就是心灵苦泅在相思中的最直观的外化。最早的不事梳妆的思妇形象当推《诗经・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头发像被风吹起的蓬草一样乱糟糟也无心修饰,只因为丈夫已经不在身边,自己又为谁梳洗打扮呢?另如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的《踏莎行・润玉笼绡》:“榴心空叠舞裙红,艾枝应压愁鬟乱。”无论是懒于画眉、迟于梳妆,还是舞裙空置、发鬓散乱,都只是相思哀怨的形象注脚。相对极端的当属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中年丧夫后的李清照整日以“日晚倦梳头”的形象,被动地面对着“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日子,这其中深隐着的分明就是一颗相思苦绝到极点,如枯似槁、万念俱灰的心啊!
五、无心劳作
相思苦痛难熬难耐,若能将内心的凄楚转化到劳作中,疲累其身而能解救其心,那无疑是淹没在相思苦海中的思妇愿意选择的,但身在此而心在彼时,那颗被思念啃噬得千疮百孔的心就无力再指引身体有效劳作了。整日采桑,结果是不能满筐;终日织布,结果是无法成匹。不是思妇们不想劳作,实在是强烈的相思折磨得她们没有办法集中心思做事。无心劳作、神思恍惚正是内心备受思念折磨的外在行为表现。《诗经・卷耳》中有精彩的描写:“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彼周行。”“采采”是状野草“盛多之貌”,同下文“不盈顷筐”形成鲜明对比,虽然野菜很茂盛,但连一浅筐也装不满,只因怀人心切,无法集中心思采摘卷耳,后来思妇索性不采了,把筐子放在路上,一心一意地思念丈夫。再如《迢迢牵牛星》:“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织女虽然整天在忙碌地织布,结果却是“不成章”,劳而无功。为什么?都是因为思念牛郎呀!唐代诗人张仲素在《春闺思》中更是直接交代了思妇劳作时心不在焉的原因:“袅袅边城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梦渔阳、思渔阳、念渔阳就是“忘采叶”的真正原因。无心劳作、织不成章、采不成筐正是相思苦痛的心灵解码。
当然,有不少男性文人所作的思妇诗是在以男女之情喻君臣恩义,在封建社会,臣子对君王的依附犹如女性对丈夫的依附,女性渴望男子的恩宠,臣子则渴望君主的恩遇,所以怀才不遇的文人们常以思妇自喻,借女性之口吻表达对君主恩遇的期待或身不逢时的苦闷。于是,文人们在表达罹难不遇的愁怨时,亦只能如诗中隐喻的思妇一样选择极其克制的幽怨含蓄的方式。
当男人们在更广阔的天地开疆辟野时,思妇的青春与爱情却被无情地搁浅,她们祈盼团聚,渴望,希求过最琐碎而又最真实的生活,但独守的空房却尘封了所有的愿望,她们注定只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枕着相思度日。而当宗法人伦制度残酷地窒息了她们的喉咙,相思愁苦宣泄无着,孤独寂寞倾诉无人时,思妇只能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伫立望远,或无声流泪,或月夜捣衣,或不事梳妆,或无心劳作……来无声地歌吟对远游(或远征)丈夫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相思绝唱!
参考资料:
1.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2.陈子展《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
古诗赏析范文6
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不仅作家在创作,读者也在创作,他们是创作中的伙伴,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象诗人。”(易卜生语)所以,真正的领悟,必须建立在对古诗词透彻理解的基础上,需要掌握品味古诗词的技巧。
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所以,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