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地理地区知识点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地理地区知识点总结范文1
地理科目是初中阶段的基础性课程之一,其是以地理知识为基础,培养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对学生们以后的成长有一定帮助。所以,作为教师应认识到地理教学的重要性,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完善自身发展。以下简要针对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供参考。
一、当前初中地理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氛围较为沉闷
很多教师在进行初中地理课程讲解期间,依旧沿用以往的教学模式,以教材为基础,生搬硬套地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学生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机械性地背诵相应知识点,师生间缺少沟通与交流,教学氛围沉闷。此种教学方法极容易打消学生们对地理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从而降低教学质量。
(二)对教材的依赖程度较高
初中地理教材是由多位专家、学者,经过长时间研究编订而成,包含的内容很多,通用性较强。但是,其针对性相对较弱,尤其是针对个别地域,很难介绍全面。而当前很多初中地理老师为了让学生们获取优异的地理成绩,仅围绕设定的教学过程,重点讲解知识点,却没有进行相应的拓展。长此以往,极容易造成学生们高分低能的问题。
二、初中地理进行有效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创建良好的教学氛围
想要提高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的质量及效率,教职人员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转变教学观念,为学生们创建良好的教学氛围。唯有正确认识到地理教学的重要性,使学生们置身于轻松、和睦的教学环境中,才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1.巧妙应用歌曲的方法创建教学氛围。例如,教师在讲解“季风”相关课程时,就可以为学生们放映一首“黄土高坡”歌曲。其中歌词中提到“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这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们思考:黄土高坡地区,西北风与东南风分别出现在哪些季节?从而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
2.借助古诗词的方法创建教学氛围。例如,教师在讲解“海陆循环”相关知识点时,就可以引用“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这句古诗词;在讲解“沙漠”知识时,就可以引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词。
3.运用故事法创建教学氛围。例如,教师在讲解“中东”课程时,就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些中东地区的地理文化小故事,让学生们在听故事的同时,了解一些人文趣事,更加灵活地掌握相应知识点。
(二)合理运用地理教学工具
在地理课程教学中,较为常用的地理教学工具有地图、地球仪等,其在帮助学生们形成空间观念、地域观念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教师应善于应用地理教学工具,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例如,教师在讲解“经纬线”相关内容时,就可以先为学生们展示世界地图的挂画,让学生们找寻其中的各条经纬线,然后再根据经纬线的位置了解当地的气候情况等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记忆相应地理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三)进行分层教学
因为学生们成长的环境、兴趣爱好、思维习惯等都存在不同,所以接受知识的能力也不一样。如果教师采用统一的方法讲解知识点,则很容易造成一些学生学不够,一些学生学不好的问题。那么,就需要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讲解知识点。例如,教师在讲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内容时,就可以先将学生们划分成若干小组,为不同小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任务。为地理兴趣较浓厚,成绩较高的学生设计一些拓展类的任务;而为成绩较低,兴趣较少的学生设计一些基础性的任务,从而帮助全体学生共同进步,为学生以后成长奠定基础。
(四)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被广泛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受到了广大教师与学生们的一致好评。在地理知识中,包含很多较为抽象、复杂的内容,学生们理解起来很困难。那么,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这些内容变得简单、具体,方便学生掌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讲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课程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们放映一些北方地区及南方地区的图片,让学生们直观对两者进行对比,从而深入了解课程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另外,教师还可以在课余时间为学生们播放一些地理视频,帮助学生们增长知识储备。
初中地理地区知识点总结范文2
学科渗透不能超越地理课程标准。
新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义务教育地理学科对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要求如下:
①掌握地球与地图基本知识,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
②了解家乡、中国和世界的地理概貌,了解家乡与祖国、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③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④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球仪、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简单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
目前的现状是,初中地理是简单的概括和总结,更多的是解决“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的问题。可以这样说,初中地理教学是为学生了解掌握地理知识、地理环境、地理事物打开了一扇色彩斑斓的“窗户”,提供了了解身边和外部世界的一把多功能的“钥匙”。在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需要师生花费足够时间和精力来实现“学科渗透”,或利用数、理知识对所涉及的地理现象加以探究性学习,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有出入的。有些探究性内容和形式无法通过课程标准体现出来,有的甚至未做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问题就出来了:哪些问题值得尝试,哪些问题点到为止?可以尝试探究的章节或某知识点又如何安排时间?是否会影响教学进度,浪费教学时间?
文科知识的适时渗透,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意义重大。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经常碰到诸如天气、气候、季风、降水、太阳高度、时区、区时等地理问题。在讲授以上知识点时,利用物理学、数学的思维和知识进行讲解,无疑对理解知识点有所帮助。然而,初中地理课堂上过多地涉及理科的知识是不切实际的。一方面,初中学生是在理科知识相对滞后,充其量是在同步的情况下开始了地理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即使是用刚刚学到的理科知识“现买现卖”,这对于学生理解、解释地理现象,未必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正如有的高中教师在教学中常常把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内容讲得像几何课,把大气的水平运动讲得像物理的力学课,这对于地理知识刚刚入门的初中生来说是不适宜的。
我在教学中发现,文科知识(历史、文学、政治、宗教等)在地理课堂中的适量、适时渗透,能够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要求上,得到一定的补偿,同时丰富了地理课堂的趣味性,有利于地理学科知识更好地迁延和被吸收。
在地域辽阔的亚洲,特殊的地理环境,悠久的文化孕育了世界三大文明古国,一是源于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古中国,二是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古印度,三是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古巴比伦。在讲述完亚洲位置、地形后,我适时地引入学生比较熟悉的四大文明古国的内容,以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理解地理环境对区域人文、经济的影响。我引导学生从地形、纬度位置、河流等方面分析亚洲三大古代文明发祥地的共性。课堂上学生们反应迅速,思维活跃。同时我补充位于非洲尼罗河三角洲的古埃及文明,通过精美图片展示,让学生形成相邻学科完整的知识体系,也为讲述非洲打下了伏笔。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加强人文科学素质培养,利用相近学科,尤其是文科知识来实现地理课堂的学科渗透,设计符合学生知识结构与特点的探究兴趣点来组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落实好“知识点”并以此为铺垫,学科渗透才能锦上添花,探究性学习才会有的放矢。
初中地理地区知识点总结范文3
一、教师在教学上,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
1、初中地理学法指导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与主体两方面的协调体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那么怎样才能使主导与主体统一于教与学的活动中呢?这就需要通过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去完成。我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最成功的体现就是学法指导,而学法指导的结果,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树立教法服务于学法的观念
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是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促使他们自觉、主动、创造性地去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而这些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了解学生,在研究学法的基础上去研究教法,使教师的“教”能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强调教法服务于学法,并非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相反,它要求教师用“教”的艺术去促进学生“学”的艺术,这是教师主导作用最有力的体现。
二、地理教学中几种基本学习方法的指导
1、类比法
地理概念之间通常有一种比较密切的联系。如:天气与气候,火山、地震与海啸,长江和黄河的治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和辽中南工业基地等。在学习地理基础知识时,注意分组、结对,并且进行归类对比,就容易搞清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
2、阅读自学的基本方法
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练习,都要求学生要进行阅读自学。阅读自学要有目的性,要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中每个章节都有提示),阅读之后应归纳知识要点,找出难点,提出感到疑惑的问题从而引发思考。阅读自学可以激发求知欲,思维积极活跃,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知识归纳法
地理知识既有各自的独立性,又存在着内部联系,如:在讲述地质作用时,注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八年级教材地理下册中,以我国分区地理为主,学生在学习过一段知识之后,应及时掌握学习分区地理的方法,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以各知识点间的联系为线索,构制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如: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是以气候为主,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是以季风区和非季风区为主,从而区分它们在自然和人文上的明显差异。
常见的归纳方法有图示法、提纲法和列表法。图示法一般用于归纳几个知识点间的联系;提纲法适用于单元总结;列表法则更适应于期中或期末复习。学生掌握并实际应用这些方法,就可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增强学习效果。 转贴于
4、科学记忆法
地理概念和用语(术语)等分不清是造成某些学生学习被动、学习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让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方法之一是采取“先强记后巩固”的记忆方法。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是先快后慢的,因此,学生在记忆时,应该先把知识点强记清楚,课后有时间的时候再把内容多读几遍,这样就有利于对知识点的掌握。
方法之二是联想记忆法,即引导学生把记忆材料与其相互联系的材料结合起来。例如: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和淮河,它是我国冬季0摄氏度的分界线,也是南方河流和北方河流的分界线(水的结冰点是0摄氏度),还是我国温度带中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我国温度带是按照积温划分的);秦岭和淮河,它是我国降水量800毫米分界线,也是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还是我国粮食作物中水稻和小麦的种植分界线等等,这样对提高记忆十分有益。
方法之三是利用绘图、形象记忆法,例如我国新疆地区的地形特征“三山夹两盆”,就可以先画个三角形,然后在这个三角形中画上三条山脉和两个盆地,并注上名称,还有我国台湾岛的位置,也可以简单的画个南北向的几何图形,赤道从它的中南部穿过,然后标出岛屿的东南西北方向的地理事物,这样不要求学生画得多好,主要是生动形象,便于记忆。
5、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小学和初中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良好学习行为习惯主要分为五个阶段,即:预习、上课、复习、作业、总结等。目前许多学生只重视上课和作业而忽视了其它环节,形成不预习就上课、不复习就做练习的不良习惯,结果是上课听课效果差、练习难以顺利完成,使得学习被动,成绩难以提高。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往往会事半功倍,只有努力培养好的学习方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使自己所学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掌握。
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法指导的方式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学法指导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去准备,并且把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各环节中去,正确指导学生如何去记笔记,怎样去观察和对比,怎样去总结知识,怎样去归纳知识,怎样去复习功课,怎样去预习功课等,使课堂教学成为学法指导的主渠道。
初中地理地区知识点总结范文4
关键词:初中地理 新教材 创造性使用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016-01
1 实施框架教学,归纳教材
初中地理新教材已经打破了传统教材的知识体系,进行了全新的编排,难度有所降低,内容更符合初中学生的特点。这时,教师就要注重对新教材的整体把握,采取框架教学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所谓框架教学,即结合初中地理新教材内容,将地理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地理知识的框架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行教学实施,从而形成地理学科的知识框架与技能框架体系;并通过对学生的指导和训练,培养学生综合思考、分析的能力,形成系统化的地理思维框架。可以说,框架教学既是对新教材的归纳,也是对地理学科知识的整合。
一方面,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大纲、考试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将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将每一大项知识点及其涉及相关的知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知识框架。再依据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一组知识框架。最后,将所有组的知识框架进行整合和梳理,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地理知识框架体系;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现有的知识及学习经验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让不同知识点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知识框架。比如在学习“气候系统”这一地理知识时,就可以让去过海边或生活在海边的学生根据实际生活经验讨论:“海边的天气,是白天还是夜晚雨水比较多?”这样一来,就可以引导学生将降水与气温、气压、风以及地面性质等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既复习了前面所学知识,又抓住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了一个知识框架。
总之,这样的教学安排与实施,打破了传统教材的局限,不仅让学生们可以“理清思路、重点理解、强化记忆”,更可以让学生灵活地利用教材进行知识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开放的学习空间。
2 巧用图形教学,深剖教材
图形是地理教材中最丰富最生动的第二语言,是地理学科知识的重要载体,更是学习地理基础知识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初中地理的新教材中,图形的“地位”明显提高,已经由原来的“附图”荣升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图形的数量和种类明显增多,图形与文字的排版结合也更加多种多样。比如在新教材中,除了多种地图之外,还有各种统计图、示意图、曲线图、柱状图、景观图、表格类图等等,直观形象且生动活泼,既符合了地理的学科特点,又符合了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初中学生爱看图的这一心理特点,依据教材中的图形内容,采取图形教学,深入剖析地理知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首先,教师利用新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激发学生们学习地理的兴趣与热情,让学生们通过观察直观生动的图片图像,深入地了解地理事物的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分析地理事物中各个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教师要教学生们学会认图、读图。以地图为例,教师可以分步骤进行讲解,第一是看地图的标题,一目了然地了解地图的属性,知道地图要表达和展现的主题是什么;二是看地图的图例和注释,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地图的具体内容;三是结合地图标题、图例、注释进行思考,看地图的内容,并从地图上获取相关的地理信息。比如我们在学习初中地理中的《中国地图》时,就可以采取这样的步骤进行看图、学图、理解图,“观其图、知其地、求其理”,从而了解到中国的行政区划、地形地貌特征,不同区域的自然、经济条件差异等,多层次、多角度地了解、总结中国的地理特征与规律。最后,还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动手画画图,比如可以制作一些简单的气温曲线图、降水量比较柱状图以及地形剖面图等,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其的动手能力。
总之,图形教学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教学策略,通过读图、用图、绘图,使得学生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地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养成会用地图、善用地图的好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等综合素质。
3 开展活动教学,活用教材
初中地理新教材中的另一亮点就是“活动内容”的板块得以增加,为学生们的课堂讨论提供了条件。因此,在初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抓这一特点,灵活运用教材,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教学。
第一,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们组成合作小组,相互讨论、交流,进行自主探索、合作探究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提问“(1)看海洋和陆地气温分布图中,陆地和海洋等温线有何分布规律?(2)陆地等温线为何曲折?而海洋等温线比较平直?(3)海水的运动形式?(4)洋流是如何形成?其分布规律如何?(5)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对城市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分布是什么?等”。学生们依据这些问题,进行小组分组讨论。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他们既分工又合作,充分利用书本知识、课外读物、网络资源等广泛收集资料,进行整理、归纳、记录,并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答案,进行共享。第二,可以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参与情景活动,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地理知识与规律。比如在学习初中地理新教材中的“气温与气温的分布”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引用一句有名的新疆谚语,即“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进行情景导入,引导学生们思考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经过学习和思考之后,学生们自然会发现:新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带,夏季高温干旱少雨,冬季十分寒冷,广泛的沙漠分布,植被偏少等,这些地理特征导致了新疆早晚气温温差较大,也就出现了谚语中的现象。
总之,活动教学的方式还有很多,如音乐诗歌导入、游戏教学、角色扮演式教学、知识小组竞赛活动教学等等。这样的教学安排,可以很好滴调动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全面参与到教学互动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收集整理信息、表达动手等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地区知识点总结范文5
【关键词】初中地理 有效性 教学策略
1.前言
教学活动是一种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追求教学有效性。有效教学是指在教师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效性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态度及良好的情感,其是教学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表现。本文就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索。
2.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核心就是在学习的全过程中都要让全部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能够和谐地发展、自主地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只充当引导者的角色,要多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及思考的时间。可以通过优化导语设计的方式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1)设疑导入
初中学生正在处于有极强求知欲的阶段,对很多事物都有较强的好奇性。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对学生这种心理因素进行充分利用、高度重视。在课前务必要认真备课,对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予以明确,在导入新课时不能只是 “是什么”的认知问题,而应该是“怎么做” “怎么样”“为什么”的综合性问题体系,缩短教材同学生之间的距离,带动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培养,使之能够侧卧一堂精彩课程的铺垫。例如笔者在教学“南北气温在冬季具有较大差别”这一知识时,学生往往对于这种说教式的知识没有太大的学习兴趣,所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先给学生们讲了一个“莫斯科保卫战”的故事,然后让他们对这场战争胜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进行分析。很多学生说“是提早来临的严寒帮助苏联打败了德国”,笔者进一步提问“严寒意味着什么”,学生回答“严寒意味着气温低”,然后笔者顺势问学生“那你们希不希望知道我国冬季气温的情况呢?”,通过这类设疑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趣味导入
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基于教材内容来设计各种趣味导入,如引人入胜的笑话、歌曲、谜语、时事新闻、典型事例、名句、名言、成语等,这些都会让广大学生喜欢听、愿意学、有学头、有悬念,能够取得较佳的效果。例如笔者在给学生教学世界的国家和地区时,可以先以某国最新的新闻入手提问,然后让学生来自己介绍该国的情况,这种方式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来顺势引导,就能够很快把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再如笔者在给学生讲授《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我引入了一个智力竞猜:有位美国的老年人中了80000美金的奖金,她去马绍尔群岛彩票兑换点去兑现,但是却被拒绝,彩票兑换点的工作人员说这个彩票已经过期,老年人沮丧不已。这时,有个中年人却主动要求购买这种彩票,花了3000 美元将这张彩票买下,然后第一时间乘飞机赶往檀香山,1个小时之后,他就从檀香山彩票兑换点兑换了这个彩票,请问为什么?当然像这样的设问式引言有很多,学生自然很想知道为什么或怎么样,他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诱发出来了。
3.注意引导学生总结知识点
例如在给学生教学“地球表面有六大板块”知识点时,可以注意引导学生总结知识点,三洲(南极洲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两洋(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再加上一个亚欧(亚欧板块)。或者 “一个叫南(南极洲板块)印(印度洋板块)美(美洲板块)亚(亚欧板块)的孩子太(太平洋板块)肥(非洲板块)”等,这种方式无疑对于初中地理有效性教学极为有用,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对六大板块的记忆,而且还会对自己归纳总结的记忆方法颇感自豪。
4. 注重知识的运用
新课程改革要求要尽量加强生活实际与初中地理课程之间的联系,这也是有效性教学的重要体现,为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一些方面入手。
第一,要将最优化与多样化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最优化与多样化是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我们应该要多引导学生用最优化的方式来解决地理问题,而不仅仅只采用多样化的方式。
第二,要将实际生活与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多帮助学生把握住地理内容、多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用地理的眼光来审视纷繁的生活现象。
第三,要将开放性与封闭性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要通过一系列的地理习题练习来培养学生学会分析、比较、甄别、筛选等方面的能力,以便进一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5.确立学生主体,优化学习方式
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的原则,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为他们创造更多自得、自动、自学的机会,来让学生成为时间的主人和学习的主人。凡是可以不讲的内容,教师尽量不讲,让学生自学;凡是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尽量放手让学生来独立探究。如果非要教师来讲解的地方,教师应该要用最精要的语言、最少的时间来完成,最终提高初中地理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于媛媛. 激发初中地理学习兴趣的方法[J]. 新课程学习(中),2011(01):110-114.
[2]刘绍兰. 初中地理教学点滴[J].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3)130-133.
[3]成蓉蓉. 初中地理有效教学初探[J]. 中国体卫艺教育,2010(12):120-124.
初中地理地区知识点总结范文6
一、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的习惯
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习惯,以及使用地图的技能,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运用地图,指出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东西铁路干线和南北铁路干线,各经过哪些地形区、温度带、干湿地区、主要河流和重要城市。这类练习难度较大,既要求学生根据地图做作业,又需要根据以往掌握的各大地形区的位置、温度带的分布和干湿地区的划分界线等基础知识作答。多讲多练这类练习,就会锻炼学生识图能力和运用地图的能力,同时也会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平时上课时要求教师用图,同时也要求学生勤用图。熟能生巧,学生在多次用图的过程中可以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读图方法。
二、认真观察地图,准确提取信息
高中地理教学应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对各种地理图像观察和分析的训练,使之学会从地理图像的图形语言中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地理信息。地图是地理学科中形象、直观的材料,蕴藏着丰富的地理信息,为学生发现问题、探讨交流、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提供可能,指导学生及时地对各种地图、图表运用特点、规律和方法进行归纳,养成以地理图表辅助记忆进行思维的习惯,学会图文互换,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从图表上准确、全面、有效地提炼显性和隐性信息,以提高读图析图、综合运用地图的能力。如区域分布图指导学生学会从地理位置读出经纬网大致范围,读出工农业、人口、气候等要素的主要分布规律;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深层次思考,分析该地区的综合地理特征。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地理图表、地理信息处理、地理思维和区域地理分析等能力。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复习中进行学科内知识综合,将不同章节的材料、图表、知识点进行前后联系或合并重组,使知识在迁移过程中自然延伸。
三、一图多思,多图并用,学会归纳总结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地图时,要引导学生对地图展开积极思维,逐步做到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即在地图上进行地理事物的定位,借助地图把课文中描述的地理事物的方位、范围、性质等弄清楚,形成正确的地理空间概念,然后“对图说话”,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一图多思,使思维程度逐步提高。如南美洲气候分布图,我们从图上可以看到东北部多为热带气候(如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中部安第斯山脉为高原山地气候,降水较少;西部和中部沿海地区比较多沙漠,属热带沙漠气候,降水也比较少。这时要引导学生思考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气温、降水、植被类型是否相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在其他大洲是否也有类似问题呢?
当然地理不是单纯的描述性学科,它建立在对各种知识综合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在使用同一区域地图时把本区域的相关知识整合在一起。教师在日常教学时要有目的地把相关地图综合使用,培养学生自觉叠加用图的习惯,也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多图并用,重视图与图之间的联系,比较某些地理事物和现象。如“地中海气候分布图”,从图中可以读出其分布特点,并分析这种气候形成的原因,又可以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图比较,得出差异及形成因素,还可以对不同区域、不同国家进行比较,不仅能加强记忆地理知识,区别不同区域的异同点,而且有助于培养思维能力。
在对比各类区域图时,引导学生善于归纳总结。如分析澳大利亚东北部沿海地区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原因,再观察与这一现象相类似的地区还有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巴西东部沿海地区和中美洲东北部地区,从而总结分布规律,得出热带雨林气候在大陆东岸向较高纬度分布的原因是来自海洋信风、沿岸暖流和山地迎风坡等条件。这样,从直观形象思维上升到概括抽象思维,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多方位判断图像的能力。
四、以地图为引线,构建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