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震自救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震自救知识范文1
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做好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引导各类捐赠资金的合理配置、规范使用,充分体现捐赠人意愿,提高捐赠资金的使用效益,避免交叉重复和损失浪费,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捐赠资金使用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本意见所指的捐赠资金包括:各类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接收的向汶川地震灾区捐赠的各类资金和中央组织部接收的特殊党费。
二、捐赠资金使用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章程的规定,坚持尊重捐赠者意愿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原则,符合国家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要求。在统筹安排各类捐赠资金时,对有明确捐赠意向的,要按捐赠人意向安排使用;对重复集中于同一地区或同一项目的定向捐赠资金,要按照规划要求,在与捐赠人协商后调整使用。
捐赠资金全部用于汶川地震受灾省份,优先用于民生项目,同时兼顾地区之间、项目之间投资规模和建设标准的基本均衡。安排捐赠资金遵循以下顺序:一是房屋倒损农户住房重建;二是学校、医院、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及配套设备;三是对特困群众、“两孤一残”人员等特殊群体的生活补助;四是农村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各类捐赠资金按以下要求安排:中央和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人民团体接收的各类捐赠资金,中央组织部接收的特殊党费,集中到在民政部开设的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捐赠专户,按照规划安排使用。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华慈善总会和经民政部批准的可接收捐赠的其他公募基金会,可根据国家公布的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与受灾省份人民政府协商,认建或认领项目。
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省份接收的捐赠资金,由该省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家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与受援省级人民政府协商安排使用。
未安排对口支援任务的省份接收的捐赠资金,可按照国家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直接用于与受灾省份人民政府协商确定的项目,也可以集中到在民政部开设的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捐赠专户,统一安排使用。
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等五省市接收的捐赠资金,在符合捐赠者意愿的前提下,原则上留归本省市用于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
其他机构和社会组织接收的捐赠资金或缴入民政部开设的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捐赠专户,或缴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华慈善总会,按规定安排到受灾省份使用。
四、为保障捐赠资金规范管理和有效使用,在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领导下,建立由民政部、财政部和发展改革委组成的指导协调机制,沟通相关工作信息,提出捐赠资金总体安排意见,加强对地方政府的指导和协调。受灾省份也要建立相应的指导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捐赠资金安排使用中的问题。
五、捐赠资金的管理使用要规范、高效、公开、透明,确保资金使用的安全、有效。民政部门要建立捐赠信息统计制度,定期统计和报告捐赠资金来源、规模、捐赠者意愿等情况,及时公开。各有关部门和接收捐赠的机构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捐赠款物管理使用的通知》(〔2008〕39号)要求,强化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切实保护捐赠者的合法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
地震自救知识范文2
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运用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手段,在校园内进一步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有效地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发动广大师生共同参与防震减灾活动,全面提高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努力构建和谐平安的校园环境。
二、目的要求通过开展形式多样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活动,使师生了解地震发生时的应急避震知识,掌握应对地震灾害发生时应采取的防*护措施和方法,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从而提高师生紧急避险、自救自护和应变的能力。为防震减灾工作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让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进课堂、进家庭,使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真正成为一种自觉的需要和行为。
三、活动安排
在2011年秋新学期开学后,集中安排一周时间,开展以“增强防震减灾意识,建设平安和谐校园”为主题的地震科普进校园宣传活动,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大*力宣传地震科普知识,进一步加大学校防震减灾宣传力度,认真开展校舍抗震安全排查,组织师生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提高全体师生防震减灾意识,增强广大师生应急自救自护能力。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范意识结合9月份新学期开学各项工作,努力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通过加强地震科普知识教育(利用班会教育课和图文资料展示与分发、广播站结合此次汶川抗震活动经验与教训)开展校舍抗震安全排查。
2、开设地震科普知识专栏,组织学生集中观看防震减灾科普音像片;在宣传栏等醒目位置张贴宣传挂图,分发《地震知识百问百答》、《地震来了怎么办》等地震科普读本。
3、通过组织班队会等活动,在师生中宣传普及应急知识,让学校师生进一步了解灾害发生的原因、灾
害发生前的防范方法、灾害发生时的应急措施。
地震自救知识范文3
学校安全事关千家万户,在校学生是弱势群体,是最应该受到保护的人群。在“5·12”汶川地震中,伤亡最重的地方几乎都是学校,以生命为代价的教训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近年来,地壳运动进入活跃期,2010年1月12日海地发生7.3级地震、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8.8级地震、2010年4月14日我国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以及2012年9月7日云南省彝良山区发生5.7级地震。面对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我们该如何进行防范呢?当灾难降临时,又该如何进行自我保护呢?灾难固然可怕,但是更可怕的是孩子们在面对灾难时缺乏应对的常识和能力。学校有责任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的培养,作为中学生必修的地理学科,更应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及时进行渗透安全教育,在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方面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安全意识的有效途
径针对安全问题具有自然、人为二重性,可以从下途径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1.树立正确的安全教育观,在思想上重视安全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强度大,影响范围广,尤以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最为突出。在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国务院决定以后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由于安全问题的客观存在性,应教育学生提高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2.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能够开展日常安全教育的内容
为贯彻课改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教师要吃透教材,深入挖掘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安全教育内容。针对学生知识水平,选择好教学内容与安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及时捕捉契机,培养安全意识。例如,在学习“天气符号”这一教学内容时,可以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遇到雷雨天气、沙尘暴天气时如何进行自我保护;在学习“野外辨别方向”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增强保护自己的能力;在学习“季风”时,可以用拓展讨论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我国北方冬季取暖用的拔气筒应该如何装置才会更加安全、科学”的教育;等等。
3.重视开放性教育,加强安全意识教育
充分利用地理活动课、第二课堂,安排实践性强的教学活动,开展“学地理,话安全”活动、疏散演习训练等开放性教育,提高学生在生活中灾难避险及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从教材《海陆变迁》一节中可知,世界上的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大地震带,而我国处于这两大火山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有关地震的知识虽然是中学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课本上只要求学生掌握地震基本知识,故有必要在教学中拓宽课本内容,增加防震减灾知识,并把自救办法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堂教学扩展到课外活动,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地震应急训练。例如,我们在地理课本的地震知识后面可增加四个内容:一是利用预警时间应急避震;二是震时伏而待定,相机行事;三是震后迅速撤离、疏散;四是被埋压后采取措施自救待援。结合不同地震特点,教会学生地震自救四大法宝:大地震时不要急,人多先找藏身处,远离危险区,被埋要保存体力。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地震应急对策训练。要求每个学生经过训练后,能表现出良好的防震意识和应急素质:在听到地震警报后10秒钟内,都要紧张、有序、准确、迅速地做出应急躲避动作;在听到疏散信号后,学生从教室的前后两个门有序撤离,迅速在安全区内排列好一个个方队。此外还可带领学生参观地震台,使学生对地震的发生和预防有较具体、生动、全面的认识等。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安全防范、自我防护和应急自救教育,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急技能,从而具备有效、能用、够用的安全防范意识,及自救能力和生存能力。
三、结语
地震自救知识范文4
星期天上午我和妈妈一起观看了《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知识讲座》,通过观看讲座,让我了解了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怎样去避震、面对火灾怎么逃生自救等安全问题。虽然天灾是难以避免的,如果我们掌握了更多的安全知识后,在灾难降临时我们就能有更多获救机会。
通过讲座,让我学到了许多有关地震、游泳、火灾等方面的安全知识及其它方面的注意事项。比如在发生地震时就在老师的指挥下跑出教室,或躲在桌子底下。在遇到火灾时,就用湿毛巾捂住鼻口,沿着安全路线迅速逃跑。其次讲了,在道路上行走就注意:不要在马路上看书,不要在马路上玩耍,不要横跨护栏,不要在马路上打闹,不要横穿马路。最后讲了中小学生在游泳时,必须和大人一起去,不要在游泳池里打闹,不要成群结队去河里游泳。我还知道了在发生自然灾害时要先自救,有能力的再去救其它人。
通过对安全知识的了解,让我明白了面对无情的自然灾害时,我们应该坦然的去面对。此时我想到那些在汶川地震中能自救的人们,因为他们知道一些地震自救常识,才能能幸存下来。
通过这次的讲座,也让我懂得了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们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吧,时刻把安全铭记在心!!
滕州市实验小学新校五年级:赵芯茹
地震自救知识范文5
第9个防震减灾活动总结一:
为增强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应急避险能力,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制订了地震应急疏散演练预案,全体师生通过实践演练,增强了师生的应急疏散的经验和能力。现将活动过程总结如下:
一、 营造气氛,深入宣传
学校大队部制定了防震减灾活动方案,做到活动有计划,安排有
部署。5月5日对学生进行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大队部把防震减灾活动安排下发到各班,各班按照活动安排开展系列活动。
二、 开展丰富多彩的防震减灾活动
1、5月7日学校组织46年级学生开展了一次防震减灾知识竞赛活动。
2、5月9日学校举办了一次防震减灾手抄报评比活动。
3、5月12日各班召开了一次班会防震减灾,从我做起。
4、根据上级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我校拟定了地震应急疏散演练预案。为了使得演练方案安全可行,我们对这次演练的具体操作程序、疏散要求与注意事项作了一一讲解。为了确保演练活动按方案顺利进行,演练活动领导小组在演练的前一天,进一步明确疏散集合地点、疏散顺序和注意事项。做到各个楼梯口都有老师守着,以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5月5日学校组织全体师生开展了一次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活动。
活动中,全校师生都能服从指挥,听从命令,快速、安全地进行疏散。学生反应很快,都能秩序地按指定路线迅速撤离至目的地。在撤离过程中,没有拥挤推攘现象发生。学生从教室撤离到操场(安全区域)。安全撤离后,各班清点人数,报告总指挥。演练活动结束,各班有秩序地回到教室,班主任就本班参加这次演练活动立即进行分析、小结、再教育。全校师生在领导的指挥下,完成了疏散演练,达到了提高自救能力的要求。
通过这次演练活动,大大增强了全体师生的安全知识,大大提高了师生逃生、自救、自护意识,提高抵御和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整个演练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
第9个防震减灾活动总结二:
为认真贯彻落实《潍坊市减灾委员会关于做好201X年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的通知》精神,切实提高广大师生防范各类自然灾害的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官路小学积极组织,快速行动,认真做好第四个防灾减灾日宣传教育工作。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积极组织
高度重视安全教育主题活动的开展,坚持以人为本,本着对学校安全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把安全教育主题活动摆在学校议事日程上,作为学校安全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成立以马寿迎校长为组长的防灾减灾日活动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活动开展的各方面工作。确定了5月7日至13日为官路小学防灾减灾宣传周,确立了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的活动主题,制订了《潍坊综合保税区官路小学 防灾减灾日活动方案》,明确活动目标、措施、方法等。
二、大力宣传,营造氛围
通过在校内张贴宣传材料、发放告家长书等方式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引导每位学生积极学习,增强自救自护能力,营造防灾减灾活动的浓厚氛围。
三、多措并举,扎实开展
利用国旗下讲话的时机,组织动员全校师生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提高全校师生对防灾减灾工作的认识。同时通过开展以班级为单位观看防灾减灾教育宣传片,组织学生编制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的手抄报,开展紧急疏散演练等方式提高师生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开展校园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
由安全领导小组组织有关人员对学校的校舍、运动场地以及校园周边环境进行了一次全面检查,排查隐患,认真整改,做到不留死角,为师生安全提供保障。
总之,通过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进一步完善了学校安全管理机制,创建了安全的教学环境,形成了安全工作重于泰山的良好氛围。特别是利用逃生演练这一契机,大大加强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学生安全知识面更广了,安全意识更强了,对注意安全的理解更深了,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意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校将继往开来,与时俱进,进一步做好学校的一切安全工作。
以班级为单位组织观看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片
各班发放防灾减灾宣传材料学生们认真学习,并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让学生带回家跟家长们一起学习。
学生们以防灾减灾为主题出了一期手抄报。
组织全校范围的防火演练
组织全校范围的防震演练
小手拉大手,学生与家长们一起学习防灾减灾材料。
第9个防震减灾活动总结三:
为了进一步宣传防震减灾知识,传播防震减灾科学信息,增强广大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与能力,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为纪念四川同胞遇难3周年,结合我校实际情况,5.12当天,我校举行了一系列的防震减灾演练及其它可遇见的自然灾害应对能力演练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开展多形式的防震宣传教育:
采取了专题报告、科普橱窗、地震知识竞赛、黑板报等形式,强化了学生的安全自救意识,宣传了有关安全知识:
1、以班为单位组织全体学生进行了地震知识竞赛活动。
2、教导处组织安排了全校各班的防震宣传黑板报评比。
3、学校利用国旗下讲话、升旗仪式和校会等全校学生集合的时间,向学生介绍了地震的成因及过程,受到学生的欢迎,较好地宣传了防灾自救知识:
(1)不要急。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震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十二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千万不要惊慌,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如果住的是平房,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在楼房里,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源,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震后迅速撤离,以防余震。
(2)人多先找藏身处。学校里人多,如遇地震,最忌慌乱,应立即躲在课桌,椅子或坚固物品下面,待地震过后再有序撤离。教师等现场工作人员必须冷静指挥学生就地避震,决不可带头乱跑。
(3)远离危险。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宽敞一带。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正在行驶的汽车和火车要立即停车。
(4)被埋要保存体力。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
二、火灾演练活动及知识教育。
首先先学生介绍灭火器的性能及使用:
1、 灭火器的性能,灭火器是用来扑救初期火灾的,目前我校配备了手提式灭火器。
2、 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将灭火器提到起火点附近站在火场上风头(1)拔下保险销(2)一手握紧喷管,(3)另一只手捏紧压把,(4)喷嘴对准火焰根部扫射。
其次是参加灭火的注意事项:
火场是人员多、情况复杂的场所。要迅速有效的扑救火灾,必须统一指挥,才能保证灭火战斗的整体性和协调性,避免影响扑救效力,更好的完成灭火工作。
1、 一切行动听指挥;
2、 注意自身安全,避免伤亡;
3、 用水扑救带电火灾时,必须先将电源断开,严禁带电扑救;
4、 使用水龙带时防止扭转和折弯;
5、 灭液体火灾时(汽油、酒精)不能直接喷射液面,要由近及远,在液面上10厘米左右扫射,覆盖燃烧面切割火焰;
6、 注意保护现场,以利于火因调查。
地震自救知识范文6
一、自救教育的内涵
自救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种实践方式。通常认为,最早的“生命教育”概念是1974年由澳大利亚的Rev.TedNoffs牧师针对青少年吸毒且许多青少年死于吸毒这一问题而提出。“‘生命教育.一词在大陆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主要是将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看作一种生命教育,尚未对生命教育本身展开研究。”人类对生命现象的理解可以有多层次、多纬度的阐释,如此遂造成生命教育内涵的各具特色。“就广义的生命教育内涵而言,国外有关安全教育、宗教教育、健康教育、道德教育、公民教育等诸多范畴都与生命教育水融,甚至被生命教育概念纳入囊中。”
自救教育是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的结合,两者最终都是关注人的生活和生命。本文是基于学校教育的角度思考学校的自救教育,因此,笔者认为,学校自救教育的内容包括树立自救观念,形成自救意识,掌握自救知识,锻炼自救能力,培养自救的良好心理素质。
二、 自救教育的特点
(一)全面性
自救教育全面性主要是指教育内容的全面性。一方面,根据灾害发生的原因、性质不同,可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海啸、水灾、雪灾、台风、飓风等,人为灾害包括火灾、外出迷失方向、歹徒行凶等。而往往当谈到自救教育时,人们更多的是想到关于地震、水灾、火灾的自救教育,其实并不完全正确。不同的灾害,自救教育的内容是不尽相同的。另一方面,自救教育的内容不能仅囿于灾害发生的原因和性质、自救的基本常识、自救能力的训练,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更是不容忽视的。在一定得情况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如勇敢、机智、冷静、顽强等意志品质能决定人的命运。在四川大地震中,一些受害者正是凭借着顽强、乐观、冷静,被废墟掩埋几天后,生命之光没有熄灭,这不是奇迹,是生命意志力。
(二)多元化
一方面,学校内部通过把自救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实现自救教育方法、途径的多元化。因为学校是自救教育的主要阵地,肩负重大的责任,学生在学校能系统地学习自救的常识和技能,能确保自救教育的有效实施。另一方面,学校只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为了使自救教育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学校要争取社会各界对自救教育关注与支持,要善于利用社会教育力量强化学校教育效果。自救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可扩展到课外、校外如社区、军队等。这样可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地掌握自救的常识和技能,满足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三)地方性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的气候、地理环境差异很大,相应地,自然灾害具有多样性和地域性等特点。东南沿海地区容易发生海啸、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北方地区容易发生雪灾、沙尘暴等。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根据地方的气候、地理、人们的生活需要等情况来开发和设置自救教育的地方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一规定赋予学校、教师、学生更多的权力,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而地方课程独特的魅力在于它更关注地方, 更注重当下,更凸显生活意义,它倡导把学生的视野从静态的书本场景引向鲜活的生活场景,使课程更贴近生活,走进生活,体现生活,因而更像一种“生活化”的课程,更富有生命意义与生活价值。由此可见,自救教育的目的与地方课程的价值不谋而合。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开发和设置自救教育的地方课程时,要凸显它的选择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我国自救教育的地方课程的开发与设置可以参照日本的成功经验。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经历了无数次的地震之后,日本的自救教育,即防灾避难教育的课程开发与管理非常的完善。防灾避难教育是日本中小学最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是中小学的必修课。每个年级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我们通过日本神奈川县小学防灾避难教育的例子,了解日本中小学防灾避难教育的状况。除了课堂教学外,学校还组织学生参观地震学习馆、开展防灾避难模拟训练等。可见,只有根据本地灾害发生的状况及学生生活环境来开发和设置自救教育的课程,才能真正地实现自救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四)生活化
人是生活中的人,人只有在生活中才具有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一切脱离了生活的内容与形式都必将扭曲人的世界。自救教育是一种传授生存本领的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自救教育与我们的生活和生命息息相关,因此,自救教育必须生活化,自救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必须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在生活中学会自救,体验自救,增强自救意识,掌握自救的本领。
三、 自救教育的途径
(一)学校是自救教育的主要阵地。
学校要开设和完善安全自救教育的相关课程,自救教育的课程可分为通识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通识课程主要是介绍各种灾难的性质、发生的原因、危害的程度、自救的常识和技巧、心理素质等等。综合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参观、模拟演习、报告会等,这两门课程的内容可以贯穿于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如科学、历史与社会、体育、综合实践活动等。在科学教学活动中学习灾难的性质、发生的原因、危害的程度、自救的常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可以将自救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体育内容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自救的知识技能的吸引力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深刻的寓意和趣味,富有挑战性的魅力, 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探究、体验、甚至“冒险”的心理。为中小学生自救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开辟了一条可行的渠道;综合实践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灾区遗址、参加模拟演习听报告会或学生现身说法,与同学们一起讨论自救的常识与技能,分享成功的经验。
(二)社区是学校自救教育的后方阵地。
自救教育仅仅是依靠学校的力量是很薄弱的,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学校与家庭沟通的桥梁。学校与社区相互支持、相互合作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从社会学的互动理论的视角上进行分析。一方面,要使社区,包括成员、机构、组织理解、支持和帮助学校,以便有效地实施教育目标;另一方面,学校应该支持社区、面向社区,向社区开放、服务社区,形成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双方建立良好关系,把学校带向生活,把生活引入学校,形成一股合力,共同培育学生和社区居民。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在内容上主要是资源和服务的相互提供及利用,在形式上是双向的参与。从社会学的理论分析可以看出,学校与社区的关系体现了这样一种理念:学校向社区延伸,社区以学校作为平台。
因此,学校必须发挥社区的功能,确保自救教育有效地开展,实现自救教育的目的。社区的功能包括(1)服务功能 指社区配合和支持学校自救教育,为学校的自救教育提供场所、筹集经费。(2)教育功能 指根据社会的发展以及学校自救教育的目标和要求,确立社区自救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并综合开发和联合社区内各种力量进行立体化、综合化的自救教育。(3)宣传功能 是指利用有效的大众传播媒介(如黑板报、报纸、网络、广播等)与学校交流信息、动态、经验,宣传和强化自救教育。
(三)军队是自救教育的模拟战场。
军队是自救教育的模拟战场,即把自救教育融入军训中,以军训为契机,充分利用军训期间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因势利导,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自救教育,既丰富了军训的内容又拓展了自救教育的形式、途径。依托军训开展自救教育,具有社会现实意义,能够有效地建立学校自救教育的长效机制。
1.学生通过自救教育具备安全第一、远离伤害的安全意识;沉着、冷静、机智的心理素养;科学避险自救的基本技能;互帮互助的优秀品质;珍爱生命、永不言弃的执著精神。这些品格和气质与军训中所倡导的观念和作风是一脉相承的。
2.军队的官兵是抗灾抢险的主力军,他们把亲身的经历和受害者成功的自救经验传授给孩子,使自救教育更加有趣、生动,更贴近学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