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杜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清明杜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清明杜牧范文1

鱼胆中毒成了“中国特色”,由于没有特效药,鱼胆中毒死亡率曾高达20%左右,是仅次于河豚鱼的杀手。

这些年老百姓前赴后继“以身试毒”,医院的救治水平也得到锻炼,尤其是透析技术的应用,现在死亡率已经大大下降。

“鱼胆治病”?典籍误人

中国传统医学典籍中确实记载了鱼胆的功效,比如清热、解毒、明目,甚至壮阳等作用,因此常有人吞食鱼胆治病。不仅如此,一些中医典籍还明确记载鱼胆无毒,比如《本草纲目》《千金方》等。其他中医书籍、地方药物志、民间验方将这些信息抄来抄去,搞的“鱼胆无毒”成了民间常识。人们对此缺乏警惕性,吞胆中毒甚至致死的事情时有发生。

动物实验证明,鱼胆仅有轻微的镇咳祛痰和降血压作用,且效果并不明显。如果用它来治病,“饮鸩止渴”是最贴切的评语――达到治疗剂量时人已经中毒。

鲤科鱼胆有毒

不过实验发现,并不是所有鱼胆都有毒,像乌鱼、鲶鱼的胆是没毒的。已知的十多种有毒鱼胆全部来自鲤形目鲤科,因此吞食任何鲤科鱼类的胆都是很危险的。

如果按毒性来排序,最毒的是鲫鱼胆,接下来是武昌鱼、青鱼、鲢鱼、鳙鱼(胖头鱼)、翘嘴、鲤鱼、草鱼的胆。不过由于草鱼个头大、胆汁多,因此鱼胆中毒的患者有80%是被它放倒的。

上世纪90年代,日本人从鱼胆中鉴定出一种叫做鲤醇硫酸盐的有毒化合物,这种物质不怕热,也不怕酒精,因此不管生吃、熟吃还是泡酒,都会导致中毒。

1个鱼胆能放倒1个大汉

鱼胆毒性不一,但对成人来说,一般只要几克胆汁就能导致中毒,如果是四五斤重的大鱼,1个鱼胆就够。

吞食者一般很快就会发病,初期症状是类似吃坏肚子的恶心、呕吐和腹痛、腹泻。但随后就可能出现肝肾受损,之后会逐渐出现急性肝坏死、肾衰竭、脑水肿、心肌损伤等严重症状,最终导致死亡。有的患者虽然救活了,但因神经受损导致瘫痪、大小便失禁,只能遗憾终生。

虽然传说鱼胆明目,但如果滴到眼睛里也很危险,会导致结膜炎、视力减退。曾经有人在剖鱼时不小心弄破苦胆,溅到眼睛里导致失明。

此外,生食鱼胆还存在寄生虫感染的风险,即使泡酒也不能保证没事。

偏方治病不靠谱

可见,治病还是找专业的医生比较靠谱。你若非要按民间偏方自己来,那可就有点作死了。

清明杜牧范文2

关键词:生命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250-02

目前,高职专业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效果并不理想。本文结合生命科学教学的一些体会和实践,就当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复杂现状及其新常态下高职专业生命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途径进行了思考。

一、高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复杂现状

1.社会转型,家庭缺位。社会进入转型期,社会现象正邪混杂,网络信息良莠交错。精神家园荒漠化严重,家庭的挫折、吃苦及担责等教育明显不足,部分高职生沉迷玩乐,精神颓废,加之高职生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浓、畏难情绪大、自律性差,教师生硬的教学手段适得其反,缺乏有效应对之策。

2.误解就业导向,实用的功利化需求。片面追求就业率,学校利益驱动,导致学校更关注硬件的投入、立竿见影的知识教育和短、平、快的技能模拟训练,学生成了评估、示范和竞赛的工具,触及学生思想灵魂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其他的人文教育明显弱化或空心化。

3.理解偏差,供需错位。教师狭隘理解知识技能所承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功能,割裂二者之间的“并行”。学生的情感教育常套用知识目标的达成机械性的穿插或直接传授,“鸡肉”成了“鸡肋”。当前信息技术手段应运而生,教学资源库丰富,但其着力点是费尽心机让学生被动地懂和会,高职生最需要的情感“添加剂”含量不足,其结果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综合能力并未同步提高。

4.评价不足,追求成绩“GDP”。情感目标是“软目标”,缺乏有效的考核标准和尺度,一般学校也没有硬性要求制度约束,教师往往淡化对情感目标的评价,更加重视结果评价。

二、生命科学教学情感目标实现路径探析

1.“契合”学生,发挥“催化剂”作用。酶的诱导契合学说认为酶分子结构是柔软而非刚性的,并非和底物的结构互相吻合,当酶与底物相遇,因诱导发生结构改变,而使酶与底物契合,并引起底物反应。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要“生成”理想的底物(学生)就要针对高职生的不足进行诊断,结合“现有发展水平”,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以契合学生的兴趣点,教师小改变,学生大变化,教师的“催化剂”作用才能更加精准、高效。

2.正确挖掘和评估生命科学中的情感载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内隐于知识符号的价值系统,生物学科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和价值内涵,恰如其分地选择生物情感载体,做到情有所“依”。生物材料丰富,活体、标本及图形应有尽有,生物工艺不断更新完善,生物学家的感人故事口传心授,生物实践活动丰富多样,这些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多样的选择。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探索和评估情感载体的有效性,让学生能主动利用相关材料或实践活动主动建构生成新的知识、观点和思想。材料不求面面俱到,而求在关键处潜移默化,让充满情感的“载体”入心、入脑。

3.变知识传授为知识生成。任何生命个体都是自然史中一定阶段进化的产物,具有历史的特异性和可变性,因而生命科学描述的事件是历史的、特异的事件。这就要求我们对许多生命现象的解释可以采取穿越历史的情景再现、讲故事、看图及归纳演绎等方式,通过生成性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历史的意境中掌握生命的密码,建构新知识的同时,交流思想、沟通情感和分享意义。

高职生对于某些概念知识的掌握一直是不令人满意的,如发酵。结合高中及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的内容,可以通过设置系列情景,由远及近、由表及里,解开发酵现象的本质,以历史的视角追踪发酵现象的“前世今生”,完整、准确地描述和建构发酵的概念,通过铺景、激趣而情至。情境的创设要与该课的教学内容关联,做到情有可“源”。情景可以PPT、短视频或微课等形式呈现,这样效果更加明显。

生命科学的课堂教学也可以问题为导向,结合故事汇和企业案例,讲述生物好故事,从而建构和生成新知识同时,形成良好的科学和职业素养。对于一些生命科学发展史和工艺发展路线,可以时间为主线,贯穿技术节点,让鲜活的生命故事和科学精神在时间的历史长河中得以绽放和传承。

4.变技能模拟训练为实验探究。探究性学习是培养情感体验的有效学习方式。生命个体的差异、微生物和基因的变异、蛋白质和酶的变性等生物学现象无不表明生命过程的复杂、多变及不确定性,而追求单一结果导向性的生物实验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生命个体的复杂多变性决定了我们的实验要按照生物自身的发展来探究其在特定条件下的结构、功能和代谢反应途径,“还原”其本身应有的面貌和特征,@才是生物实验的本质。因而生物实验要做加法和减法,增加探究实验,减少模拟训练;增加试错过程,减少预设结果。允许学生尝试各种不同的实验路径,在试错中前行,利于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形成。

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综合运用讨论、合作学习、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一方面教师可以搜集学生感兴趣的、能解决的小项目,编写适合学生的开放题,合作探究完成;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分组设计某一个不同实验方案,围绕各自的方案设计开展讨论和修改,再通过教学实习、综合实践等实施,最后通过分析讨论形成最佳的实践方案。

5.变规定作业为自选及多样化作业。课堂教学可以设置不同分值的问题卡片,建立问题档案。问题要根据教学内容而设计,问题档案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以便于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回答进行动态考核和评价。课后布置“自助餐”模式的开放性作业,建立作业档案。可以设计不同层次、不同要求、不同方法完成的作业,分值不同,学生自由选择完成,教师能了解不同学生对新旧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自助餐”式作业设计要有趣、有层次,还要有开放性。实践教学可以布置探究性的课外作业,建立实践报告档案。作业可以是专题小论文、实验设计方案或调查报告等。

6.变以结果评价为主为多元的过程评价为主。构建一个由平时过程性评价、测试评价和自我评价组成的多元教学评价体系,以激励性评价为导向,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平时过程性评价以每位学生的成长档案(问题档案、作业档案及实践报告档案)为基础,进行“档案评定”,这里减少单一以结果正确为评价指标,不以成败论英雄,重点要关注学生的积极性、成长性,增加参与度和活跃度的“活动表现评价”,体现激励性。

测试评价可采用生物试题和专题小论文的写作形式。试题的选择力争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可以设计开放的综合性论述题,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课程测试可以采用教考分离,实验考核采取抽签等形式。专题小论文要重点考核学生自主收集资料、整合内容及逻辑分析能力。

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很重要,能增强学生的自我反思、归纳总结能力,是对自己主体意识和主动学习精神的一种强化手段。每门课程每学期安排1―2次,便于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心声,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

总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伴随着学生对知识生成、试验探究及科学的评价活动中潜移默化地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人感悟和体验。教师要有效选材,尝试多种路径,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李建会.历史特异性与生命科学的规律[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7,19(2):10-17.

[2]周林,赵林.将问题教学法应用于发酵工艺学课堂教学[J].药学教育,2008,24(1):37-38.

清明杜牧范文3

各位游客:

大家好!非常欢迎你们到杏花村古井文化园参观游览,我是景点导游×××。

池州杏花村以杜牧的《清明》诗而闻名,古有杏花村十二景,复建杏花村是池州几代人的梦想,这座牌坊就是杏花村复建的一个重要标志,牌坊上的“杏花村”三个字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艾青题写的。

大门两边有一幅对联:“旭日照池州出墙红杏引春风四时飘绿雨,晓钟惊世界耀眼琼花香碧宇千里醉丹霞”,寓意改革开放的春风和池州优美的生态环境引来无数外商来池州投资兴业,也才有了杏花村复建的开始,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古井文化园就是旅欧华侨詹晓荣先生投资兴建的,下面就请大家随我进园参观,一起探寻杜牧笔下的杏花村。

我们正前方这座山,上面刻有杜牧的《清明》诗,是大书法家启功的手迹,让我们走近看看。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首诗的书写不是按照正常的四句诗进行排列的,其实古时候人写字很多都是这样的。传说古时候有个书法家用此诗为人题写纸扇,持扇者不知扇上为杜牧之诗,便把它读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样一读便成了一首绝妙的好词,不知道是巧合还是艺术家的共同灵感,我们启功老先生写这首诗也是这样的。有关《清明》诗的有趣话题很多,相传清代大文人纪晓岚,就是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纪晓岚,觉得该诗不够精炼,便每句删去两字,成了五绝:“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后来也有不少人改过此诗,但真正流传到现在的还是杜牧的这首《清明》诗。(关于《清明》诗的传说还有很多故事,大家有兴趣可以买一本我们公司编的《旅游指南》看看。)

接下来我们看山的另一侧,是公园的园记和杜牧的生平简介。下面我就把杜牧的生平作一下简单介绍:

杜牧,陕西人,靠近现在的西安市,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后人为区别杜甫称其为“小杜”。公元844年开始杜牧在池州做了两年的州官,当时叫刺史,足迹遍布池州美丽的山水。留下诗歌40多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清明》诗。杜牧在池州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如减轻赋税、抓社会治安、造计时器、修建一些颇有影响的建筑等等。但真正和旅游有关的还是保护九华山的寺庙,当时在845年的时候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灭佛”活动,杜牧对九华山刚兴起的寺庙进行了有效的保护,为后来九华山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不然我们今天看到的九华山可能就是两样的,所以池州老百姓永远地记着他,现在池州市的很多地名也和他有关,如杜湖、杜坞大桥等。我们在规划中准备在公园的东侧建一座杜公祠(杏花村过去就有杜公祠,是杜氏后人所建,清代知府李雷写《建杜公祠记》,现在遗址早废。)

现在我们向前走,顺着我手指的方向是一颗古老的树,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树吗?是樟树,樟树是我们池州市的市树,那你们知道我们池州市的市花是什么花吗?是杏花(池州市树市花是2002年3月29日池州市第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八项会议通过的)。

清明杜牧范文4

1、《清明》作者:杜牧

2、《清明》作者简介: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历任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来源:文章屋网 )

清明杜牧范文5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雨纷纷。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清明》,主要表现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同时凸显了清明时节的气候特征。春雨绵绵,雨水充足。

在我国,每年公历4月5日左右。这期间,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风和日丽。雨水增多,天清地明,万物复苏。对于农民来这是一年最佳的耕种时间。“清明时节,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人们在无限的春耕劳作,同时也尽情地享受着明媚的春光。

清明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风俗都以扫墓、插柳,斗鸡等为主。

清明间扫墓祭祖的风俗,大概始于唐朝,杜牧的《清明》诗中“路上行人欲断魂”,写出了人们纷纷怀着悼念先人,追忆先人,去拜扫坟墓的这一风俗。历代相沿十分盛行,一直相连到现在。如今,我们不仅扫自己祖先的墓,而且还要扫烈士的墓,缅怀革命先烈,牢记烈士为祖国付出的生命代价,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美好的今天。

清明杜牧范文6

关键词:主位理论;诗歌翻译;《清明》

1.引言

著名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是一首脍炙人口、历代传诵的七言绝句。此诗有多种英译本,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理解,从而产生不同的英译本。本文从功能语言学角度出发运用主述位理论对杜牧的《清明》一诗的译文进行功能分析,看译者怎样通过语言结构的组合来更清晰明确地传递源语语篇的含义。

2. 主位结构

主述位概念由布拉格学派的创始人Malhesius(1928)提出,他发现句子不同的成分在语言交际中发挥不同的作用,而位于句首的成分则充当论述的起点。这类起点成分称为主位,只含有已知信息,是信息的起点,是小句所关心的成分其他成分被称为述位,是新信息,是交际重点所在。主位有标记主位和无标记主位之分,由主语充当主位是无标记主位,由其他成分(如状语,补语)充当主位为标记主位(黄国文 2003)。

Halliday(1994)区分了单项主位,复项主位和句项主位。他认为,单项主位和复项主位的根本区别是前者没有内部结构,不可以进一步分析,而后者则有内部结构,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语篇主位、人际主位和话题主位。而句项主位不能和单项主位及复项主位并列。

因此通过研究主述位结构可以更好地研究英译诗歌的信息分布、句子的照应和过渡,从而更好地分析诗歌的结构,理解其含义。

3.《清明》的解读及英译文本

唐代杜牧的《清明》是一首七言绝句,原文如下: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描写了当时清明时节的细雨纷纷,绵绵不绝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哀伤情绪。在清明这个应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的节气,却有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中凄切,偏又逢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便更加凄迷纷乱。对于这首充满诗意的唐诗,不同的译者对其有着不同的理解,本文试以孙译(孙大雨1997)译文为语料,运用主述位理论对其进行分析:

Upon the Clear-and-Bright Feast of spring, The rain drizzleth down in spray.

Pedestrians on country-side ways, In gloom are pinning away.

When asked “Where a tavern fair for rest Is hereabouts to be found”,

The shepherd boy the Apricot Bloom Vill Doth point to afar and say.

4.《清明》及英译文的主位分析

4.1 《清明》源语语篇的主位分析

《清明》源语语篇的四个小句可以划分为主位和述位,表1是对此诗的主述位分析。

《清明》的每个小句都有各自的主位,即信息起点。其中,第一,二,四小句都是由名词短语充当主位,第三句是由动词短语充当主位。第一小句的主位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清明时节”,与题目相呼应,充当小句的时间状语,为标记主位,同时“雨纷纷”也点明了事件发生的背景。第二句“街上行人”点明事件发生的人物,充当小句的主语,为无标记主位,同时也是整首诗的主题。“欲断魂”则点明此诗思乡悲楚的基调。第三句的仍是围绕“行人”或作者的行为进行描述,欲饮酒消愁或心存希冀,欲饮酒作乐,体现事件发展的过程。第四句的“牧童”既是小句的主位,也是主语,为典型的无标记主位,此句为前一句的引申,仅以一句答语为全诗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4.2《清明》英译文的主位分析

下文将运用主述位理论对《清明》英译文进行逐句分析。

第一句:孙译文本采用表示环境意义的的时间短语“Upon the Clear-and-Bright Feast of spring”充当主位。这与源语文本的“清明时节”作主位是一致的。源语文本将清明时节作主位是为了点明并突出诗文的背景主题,奠定整首诗的凄切基调,在这里,孙译文本在形式与意义上都做到了与原文本的对等。

第二句:位“Pedestrians on country-side ways”体现出源文本“街上行人”的寓意。为突出此诗的主题,此处“行人”不仅只来往路人,更是指独在异乡漂泊的游子。

第三句:在原诗中第三句是以动词短语“借问”充当主位,将问话者与被问话人寓意其中,并未指明问话者是“街上行人”还是作者本人,所以在此句的翻译中译者避免了问话人的身份,而是直接以问话形式出现。同时译者又考虑到了信息中心的问题,原诗中“借问酒家何处有”,信息中心是“有”,译者以“found”一词结尾,尽量做到形式和意义上与原诗对等。

第四句:译者用名词短语充当小句主位,在小句中做主语,属于无标记主位,也是单项主位。诗歌于其他问题的翻译不同,小句成分的安置有时要考虑关键词的放置及要考虑“音美”(如尾韵),在此句翻译中,译者考虑到将“遥指”一词突出,将“the Apricot Bloom Vill Doth”位置提前,将“point to afar”放置在一起,并在句尾考虑到“音美”,将“say”置于句尾,与尾韵/ei/押韵,虽未破坏诗中意境,但是稍显累赘。

5.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清楚看出:源语语篇是一首描写清明时节,游子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凄楚的诗篇,这就少不了地点、时间、场景等因素。孙译文本采用表示环境成分的时间短语充当标记主位,为小句提供背景和取得对照效果,从而抓住了送别场景的描写,更好地传达了源语语篇的离愁。同时译者在表达源语意境的同时注重“音美”,采用押韵的方式,能够更好表达文章意境。从忠实于源语语篇角度看,通过主位结构比较分析,孙译也很接近原文主位结构,因此很好地传递了原文信息。(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

参考文献:

[1]Mathesius, V. 1928. On Linguistic Characterology with illustrations from modern English [A]. In J. Vachek (ed.). 1964. A Prague School Reader in Linguistics[C].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Halliday, M.A.K. 199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ition) [M]. London: Edward Arn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