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世界地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世界地理

世界地理范文1

下图左侧为沿海某地区等高线图,右侧是以30°视角分别从a、b、c、d四点俯看本区的网面立体图,该地人口密集,是东南亚主要水稻产地之一,据此回答1~2题。

1. 左图等高线中a、b、c、d四个观测点所见到的起伏形态依次对应的是( )

a. ②③④① ? b. ②③①④

c. ③④②① ? d. ④③②①

2. 一般而言,热带雨林区因高温高湿,蚊虫滋生,土壤养分淋失,以致农业不彰(好),人口稀少。然而,同属热带雨林区的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农业却比其它热带雨林区发达,它和下列哪一因素关系最为密切( )

a. 在荷兰殖民的时代,联合东印度公司引进耕牛开辟许多农地

b. 地处重要海运中继站,岛民借助粮食作物交易可获得优厚利润

c. 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提供各种农作物生长所需的热量与降水量

d. 多火山活动,覆盖厚厚的火山灰,提供各种农作物生长时所需养分

图1为某科考队于当地时间2011年2月28日10时30分在斯瓦尔巴群岛考察时拍摄的照片,图2为拍摄地点位置图。读图回答3~4题。

3. 图1景观可能反映( )

a. 全球气候变冷 b. 北极冰盖退缩

c. 生物种群繁多 d. 海洋环境污染

4. 此照片拍摄时,北京时间为( )

a. 3月1日17时30分 b. 2月28日18时30分

c. 2月28日17时30分 d. 2月28日3时30分

图甲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图乙为甲岛屿的放大图。读图,完成5~6题。

5. 2011年2月乙国部分地区遭受了罕见的雪灾,其中受灾较严重的城市可能有( )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6. 关于甲岛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因火山喷发而形成

b. 沿岸可能拥有不冻港

c. 虚线框内东南部地势较平坦,西北部地势较陡峻

d. 自然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7. 下图是沿37°n北美洲部分地区地形剖面及降水量分布图。沿图中剖面,从①地到②地( )

a. 海拔越高,降水越多

b. 距海越远,降水越少

c. 植被由温带落叶阔叶林过渡到温带荒漠

d. 山体高度增加,对西风阻挡效果增强

下图为世界四个国家局部地区简图,读图并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完成第8题。

8. 最近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上涨,四国为了保证石油的长期稳定供应,你认为可采取的应对措施是( )

a. a国大量动用石油战略储备本文由收集整理

b. b国可从其东面邻国大量进口石油

c. c国利用其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替代石油

d. d国利用甘蔗大量生产乙醇替代汽油

9. 关于下图中四个半岛的正确叙述正确的是( )

a. 四个半岛的气候类型均不相同

b. 有两个半岛自然带一致

c. ①半岛附近海域的盐度最低

d. 四个半岛均受到暖流的影响

10. 读下面世界著名海峡图。下列选项中,排序与图序相符的是( )

a. ①白令海峡 ②英吉利海峡 ③德雷克海峡 ④马六甲海峡

b. ①直布罗陀海峡 ②土耳其海峡 ③曼德海峡 ④霍尔木兹海峡

c. ①土耳其海峡 ②直布罗陀海峡 ③霍尔木兹海峡 ④曼德海峡

d. ①英吉利海峡 ②白令海峡 ③马六甲海峡 ④德雷克海峡

11. 图中左图是四幅世界区域轮廓图,右图为三类工业的区位因素三角结构图。发展b类工业在甲、乙、丙、丁四地中最具优势是( )

a. 甲、乙 b. 丙、丁 c. 乙、丙 d. 甲、丁

12. 根据相关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丹麦地理位置图

材料二 丹麦位于欧洲北部。南同德国接壤,西濒北海,北与挪威瑞典隔海相望。海岸线长 7314 公里。地势低平,平均海拔约30米。距离丹麦日德兰半岛东岸15公里的海中央,坐落着一个树木葱茏,但从外表看来毫不起眼的小岛——萨姆索岛。该岛平均海拔不到30米,小岛根本上实现了能源自给自足,并且能源基本上来自于可再生能源。11座岸上风力涡轮机和10座海上风力涡轮机日复一日的转动,满足岛上4000名居民所有的电力需求。

萨姆索岛早已实现“碳中和”(指通过各种方式中和抵消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标。

(1)丹麦矿物能源使用量不大,但却是欧洲酸雨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请分析其原因。并说出酸雨会带来的主要危害。

(2)简述丹麦开发利用风能资源的有利条件。

(3)指出丹麦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成为丹麦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原因。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聂伯河是俄罗斯欧洲部分的第二大河,欧洲第三大河。河流发源于海拔200~350m的分水岭上。流域北面有白俄罗斯山脊,流域南部是亚速海低地。长2200千米。流域面积50.4万平方千米。

材料二 第聂伯河流域图。

材料三 第聂伯河相关资料(见表一、表二)。

(1)简述第聂伯河流域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世界地理范文2

皇后镇――南阿尔卑斯山包围的美丽小镇 皇后镇是一座依山傍水的美丽城镇,处处都是完美的观光地点,在秋季,整个小镇被鲜红与金黄的叶子染成缤纷多彩的画卷。殖民者认为此处风景秀丽应属女王所有,故名曰皇后镇(如图1)。

福克斯冰川――具有独特的地理景观 福克斯冰川(如图2)从南阿尔卑斯山脉南麓淌下,一直延伸到距海平面仅300m处的温带雨林。沿冰川消融下来的冰河步行,可以近距离观看冰川,仔细观察冰川形态和一些独特的地理景观。冰川融水冲刷岩石,混悬的河水呈现牛奶状淡青色,沉淀下来后呈现美丽的湛蓝色。这里的岩石被冰川挤压和河水冲刷,烙下了清晰的纹路。在寒湿环境下,藻类把岩石染成红色。

格雷茅斯――薄饼岩 薄饼岩,又称千层石岩,形成于三千万年前。小型海洋生物和沙土间交替层压并埋于海底,产生硬石灰岩和软砂岩堆积而成的多层区域。地震活动让海底水平线上升并最后干枯。而软砂岩受到雨和风的侵蚀后沿着悬崖沟壑垂直形成数以百计的地层,如同巨大的层层薄饼。在许多悬崖内部,有很多由于雨水潮湿形成的垂直通风道和一些因海水冲击形成的水平隧道。在涨潮时分,海水通过大量垂直的喷水孔冲出,在阳光照射下形成道道彩虹,伴随着隆隆水声,十分壮观。

陶波湖――新西兰第一大湖 湖卡瀑布是其中一处著名景观,急湍甚箭,水清如玉。湖泊附近地热资源丰富,被称为“月亮之坑”,温泉众多,以硫磺温泉为主。

罗托鲁瓦――怀托摩萤火虫洞 怀托摩萤火虫洞,三千万年前还处于深海底,近两千四百万年来经过无数次地质变化,许多坚硬的石灰岩遭受扭曲变形并被带到海平面上,尔后经过雨水侵蚀,形成许多岩缝。雨水与空气中带着微酸的二氧化碳侵蚀岩石,形成钟乳石及石笋。萤火虫吐着一粒接着一粒如珠子般的粘丝,同时尾部发出蓝色萤光,星罗棋布地攀附在岩洞深处的上方,极像满天星斗。

奥克兰――新西兰的“经济首都” 奥克兰是新西兰前首都,也是对外贸易、旅游的门户,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新西兰最大最繁忙的商业金融中心。它的存在似乎是楦嫠呷嗣切挛骼疾⒎且桓銎肚畹脑始岛屿,而是一个经济发达却仍坚持发展生态旅游的美丽国家。

世界地理范文3

2016年成人高考作文范文大全

2016年成人高考考前预测试题及答案汇总

全国2016年成人高考准考证打印时间及入口专题

全国2016年成人高考真题及答案专题

全国2016年成人高考成绩查询时间及入口专题

全国2016年成人高考录取分数线专题

环球网校课程:2016年成人高考考前冲刺班,不能错过的得分秘籍!!点击进入免费试听>>

世界地理范文4

【关键词】高中地理;生活实际;实践活动;创新方法

高中地理是在学生已有地理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进一步探索地球奥秘,揭开日常生活现象的神秘面纱,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地表形态、自然灾害等内容,它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随着我国教育理论的发展和进步,新课标提出了“学习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这既符合素质教育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又符合地理学科的特点,使理论结合实际,真正做到让学生学以致用。

一、教材知识与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相结合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只注重教材知识的讲解,将教材内容灌输给学生,却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程度,难以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熟悉的、了解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入其中,并与教材知识相结合,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将生活现象和教材知识相结合,需要注意几个基本要点;第一,教师本身应该对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具备足够的认识,能够深入、细致、准确地剖析生活现象中蕴含的地理知识,使学生对其能够形成深刻的认识。第二,教师需对教材知识有全面的掌握,尤其是切合考试重点的相关知识,教师更应深入分析历年高考试题的出题趋势,对教材知识进行拆解和重组,使其与生活现象形成统一。第三,结合教材知识和生活现象,既可以把生活现象作为载体,在其中融入教材知识,也可以把教材知识作为脉络,用生活现象充实教材知识。

二、组织课外实践活动

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能更加全面地了解自身的生活环境。此外,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地理学习效果。组织课外实践活动需要按照合理的形式进行:首先,应合理选择实践项目。实践项目的选择既要切合教学的重点,又要切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其次,合理设计实践方案。实践活动在正式展开之前应设计完善的方案,以确保实践活动的顺利展开。设计方案需根据对应的实践项目、人员组织、实践重点等环节进行。最后,做好实践活动的管理工作。实践活动的意义在于通过实际环境展_地理知识的教学,因此,教师应做好实践活动的管理,确保学生能够完全融入实践中。

例如,在教“地球自转”相关知识时,为了让学生对地球自转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地球自转现象的调查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调查,凭借调查所得到的各类现象,对地球自转的知识进一步了解。比如昼夜更替、地区时差、物体偏移等现象都是地球自转引起的。

三、地理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地理教学不应该只局限于教材知识,不能把学生培养成死记硬背的应试型学生,而应多给学生提供发言、思考的机会,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使用地理工具。在地理课程中,看图能力是每名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在以后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一种能力,教师应教授学生看图的重点、技巧,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能充分利用已学的地理知识解释地图。

例如,在教“中国地形分布”内容时,教师应充分利用中国地形图,帮助学生形成形象的地形分布意识,在做题时或在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实际的地形图,可以让学生清晰、直观地认识到三大阶梯的分界线以及其分界线所穿越的地区;还可以让学生对我国地形的分布规律形成一定认识,如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等基本规律。在课堂上,教师还应该利用地形图引导学生发言、思考问题,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地理教学的活动中,以此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四、突出高中地理学科特点

高中地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地理学科仍具有一些独有的特点,如地域性、综合性、实用性。高中地理知识中既有世界地理也有中国地理。从整体上看,世界地理有一些共同发展规律,可以普遍适用于各个方面;但从细处分,不同地域环境往往有着截然不同的地理特点,这时就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要重点分析其差异性。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联系实际,突出相关地理知识的特点,以此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比如,澳大利亚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铁矿储量巨大,产量连年位居世界第一。同时,澳大利亚也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其对应特点就是养羊业十分发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联系实际,突出这些特点。

世界地理范文5

关键词:高中地理;景观图;解读方法

由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来看,考试题型多以图表的形式出现,而对于图表类型中的景观图的考查频次居多。根据2013年全国的地理高考试卷统计得出10份考试试卷中就出现了14幅地理景观图,由此可见,地理景观图题型在现代地理高考中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重要性。

一、高中地理景观图的类型

地理景观图主要是指用实物景观图像来体现现实地理中的事象的一种画面。地理景观图可以将地理事物直接呈现出来,还能够把地理景观的空间分布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体现出不同区域汇总地理组成要素的发展规律,同时揭示了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约束的关系,有利于对相应区域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和分析。而且通过对地理景观图的考查还能检验学生对图像中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判读能力以及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对地理事物进行阐述、探讨和论证的能力。

地理景观图的类型主要分为自然景观图和人文景观图两种。自然景观图主要是体现地球上不同的地质地貌、气候景象和生物群落的一些画面;人文景观图主要反映的是地球上的群落、农工业和名胜古迹等画面。在现代技术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地理景观图的图像可以通过不同的技术方式获取,现在主要使用的是摄像、素描和卫星影像等几种形式。

二、高中地理景观图的解读思路

(一)根据题干读图,然后再结合题中所给出的材料,找出题干表示出的地理要素和地理现象。

(二)根据景观图中所显示的事物找出具有标志性的景观(例如画面的地形特征、标志性的建筑等)或是利用题干中给出的材料进行空间定位,分析出景观图的环境特征。

(三)仔细观察景观图中一些地理要素的典型特征,并分析图中这些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景观图所体现的区域能形成一个整体性的认识,这样才能了解这个区域的地理特征。

(四)依据题干中景观图中的信息,提取与设问有关的内容,并利用所学的相关地理知识进行解答。

三、高考地理景观图中考查的知识点

(一)按照地理景观图中所显示的信息判断该图所显示的地理位置。这是景观图所考查的基本内容。在大的地理环境背景下,不同的区域有其独特的地理外貌和地理特征。在地理景观图中根据图中景观所显示的地形外貌特征以及景观中所体现出的一些地域特性来判断景观所在的区域位置。

针对这一知识点,通常采用如下几种方法进行判定:(1)根据景观图中所显示的标志性事物来判定。例如黄山的迎客松、贵州黄果树瀑布等。(2)根据画面中的景观来判定。例如热带雨林的“滴水叶尖”,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等。(3)根据画面所显示的景观类别或属性进行判定。例如荒漠景观(胡杨林)处于半干旱干旱气候区,草原景观(牧羊群)处于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牧业景观(牦牛)处于青藏高寒区等。

例题1:下图为45°N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424米,距海约180千米。读图完成下题。

该区域位于( )

A.亚欧大陆太平洋沿岸地区

B.亚欧大陆大西洋沿岸地区

C.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地区

D.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

解析:该题主要是考查学生提取景观图中有用信息的能力以及结合世界区域知识进行区域定位的能力。根据景观图中典型地理特征即该区域西侧有山脉且有植被覆盖,东侧为高原荒漠又可结合题干所给的材料可知其位于45°N,并且距海(180 km)较近,可判断该地位于西风带,再结合世界地理知识(美国和欧洲西部)就不难判断出该地应为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应选D项。

(二)根据景观图中所显示的独特的景观事物判定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解答此类问题时,首先,根据景观图中地理区位来判定该区域的环境特征。例如,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横分布的特性等。其次,根据景观中中所体现的地理形态来判定该区域的环境特征。例如不同区域居民屋顶坡度的大小反映出相应区域降水量等。第三,根据景观中人类的活动来判定该区域的环境特征。例如插秧图,反映出江南水乡的主要农作物为水稻。

例题2:下图显示的是某地区“滴水叶尖”现象的图片,观察图片回答下面的问题。

该图片所示的现象常年在哪些地方出现( )

A.温带落叶阔叶林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热带草原 D.热带雨林

解析:从图片中叶片和水滴两者的比例可得出叶片较大,并伴有水滴滴落,说明该植物的生长环境较为潮湿,故判定它生长在热带雨林区域,所以,选项D是正确的。

(三)根据景观图中的地理景观判定此景观形成的原因。地理景观的形成一般都是在自然和人文条件的相互作用下,经过一定的地质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地理环境产物。根据景观图中的事物或现象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也是现代高考地理试题中考查学生对地理知识掌握的一项主要内容。

针对这种题型的解题方式如下:(1)根据景观图中所示的地理事物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例如地貌景观的形成一般都和地质作用有关。(2)通过景观图中地理事物的形态变化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例如在较为寒冷区域不同时期冰川变化的图片根据图片中冰川面积的大小来判定地球气候的变化情况。(3)根据景观图中地理事物的功能变化来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例如我国著名的长城,它在早期建筑的主要目的是用于军事防御,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其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说明了地理文化景观具有时代性。

例题3:下图为某地实景图。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

A.搬运作用 B.地壳运动

C.变质作用 D.风化作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通过景观图中岩层的弯曲状况可判定该地是典型的褶皱山地,而形成褶皱的地质作用主要来自于地壳运动的水平挤压。A、D项属于外力作用,C项虽然是属于内力作用,但图中信息体现不出高温、高压之后的变质作用。因此只有B项正确。

例题4:下图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读图完成下题。

下列能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解答此题关键要主要结合题干中“爬升”这个关键词,这表明沙丘行进的方向应与外力作用的方向是相同的,因此可以排除B、D项,再结合图4的景观图中沙丘的分布特点,又可排除A项。这可以借助高中地理所学的流动沙丘的形成原理来进行知识的迁移,可得出正确选项是C项。

(四)根据景观图中所示的内容来判定该区域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根据景观图中地理物质的外貌特征,再结合地理景观所体现的一些功能和指示以及其与人类活动的联系来判定该区域的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之间关系。

针对此考查点的解题方法为:(1)根据景观地理事物所处的区位对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联系进行判定。例如,在西北区域由于人类和该区域突出的矛盾关系导致土地严重的荒漠化。(2)根据景观图中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来判定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例如,现代沙漠区域面积在不断的扩大,反映出人类活动的频繁加剧。(3)根据图中人文景观的功能来判定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例如,江南丘陵地带的立体农业反映出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和谐发展。

(五)观察景观图从中获取整体或局部地理事物的功能。此点主要是对景观图中反映出的自然或人文的功能作用进行切入分析。这种类型题常常以一些重大的工程作为主要的信息,考查学生的观察、推理和综合判定能力。

对于此类题型解题方法如下:(1)根据图中地理事物的形态结构来判定它的作用。例如公路护栏起到保护作用等。(2)按照景观图中地理事物的类别判定其功能。例如三峡大坝具有蓄水防洪的作用等。(3)根据景观图中地理事物的地貌来判断其形成原因。例如“V”型谷的形成主要是受到流水侵蚀导致的。

综上所述,对于地理景观图题型的解读主要是能抓住景观图中的典型特征或关键信息来进行区域定位,再根据题干所给的材料以及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解答,一般都能较顺利地解决问题。因此,高考考生若能在学好高中地理基础知识的同时,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地理景观图的解读技巧,就能顺利地解决高考地理景观图的题型,为自己高考加分。

世界地理范文6

    一、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与融合

    初、高中是学生成长的两个重要阶段,这两个阶段跨度比较大。升入高中的学生在思维方式、学习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都要有一个质的飞跃,才能适应高中学习要求。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迅速转变对知识学习的态度与方法,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1)学习态度与方法的转变

    高一新生来自不同的初中,各初中地理教学情况不一,因此首先可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初中地理学习的内容,掌握的程度,及对地理的认识与态度,寻找学生地理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告诫学生遇到初中学过的知识,千万不要有 “轻敌”与“骄傲”情绪;要通过新课讲解让学生看到,新知识是怎样在初中知识基础上发展获得的;通过对比使学生看到初、高中地理知识的不同要求与不同学习方法。如气候知识,在初中只要求掌握主要气候的主要的分布区域,而高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根据文字描述或图表等相关资料,分析、判断和推理气候类型、形成原因、怎样分布等一系列问题。教师要在原有基础上适时对学生加以正确地引导,教给他们良好的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协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途径,如果能及时进行适当的诱导和点拨,他们将很快适应高中知识的学习,并可能会受益终身。

    (2)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地理知识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学科联系交融,在讲课时不仅要充分利用课本图表、地图册、挂图等,还要利用其他学科资源活跃课堂气氛,创设身心愉快的学习氛围。如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可用来印证;“正午太阳高度角测量”,运用到相关的数学知识,“大气热力环流”,又涉及到物理理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可以用化学上的知识来解释等。这些让学生发现,原来各学科知识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理知识有着如此丰富的内涵。

    比起其他学科,地理更贴近我们的生活,许多地理现象与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相关课本知识,多联系社会实际,启迪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如教师在讲到大气逆辐射时候,可以结合早春的寒潮到来时,如何防止作物冻伤等实例入手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讨论。这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掌握相关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从而达到了培养能力、提高兴趣的目的。

    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经常是地理试题的切入点,也是调动学生情感的调料,而热点、焦点问题最终落脚点还是考查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关注与地理学科相关的社会热点,并切实将热点、焦点问题与教材相结合,从中找出相关的地理素材,用学科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例如讲到“西北地区”时,可联系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优势。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分析问题,并能意识到本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一些传统的热点问题,如合理开发能源、优化资源配置(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三峡工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生态农业”等问题,在学习时要求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与这些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角度去发现、解释、解决这些问题,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还能加强环保与发展意识。

    二、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融合

    (1)要做到初高中知识有效的衔接与有机的融合,教师不但要对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了如指掌,同时也要熟悉初中《课程标准》和教材,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学科体系,高屋建瓴,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成竹在胸。在教学前教师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在初中哪些知识已经讲过,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需在高中进一步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必要时作适当的记录。然后,根据调查研究得到的学生情况和教材变化情况,做到“知己知彼”,结合高中教材的教学要求,确立高中教学目标。如地球的运动及地理意义,在初中地理中只需学生简单地理解有关概念、特点和昼夜现象、四季的划分等意义。而在高中地理课,则要求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并且加入一些抽象的分析判断及计算题,知识显得琐碎而深奥,给了高中地理初学者一个下马威。教学时应在已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教学设计,尽量地将知识系统化、简单化,对难掌握的要细化、具体化、形象化。例如晨昏线的判断与应用的问题,学生理解起来很费力,教师通过多画图、多分析、多练习,善诱导,使学生牢固掌握判断方法。

    (2)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融合不是初、高中知识简单的罗列与堆砌,也不是将初中知识拿来生硬地安插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好的教学与学习,应把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与高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选修必修教材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地理事实的空间分布,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和结构变化,地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变化,都是在一定的空间进行的,都需要一定的空间位置来呈现。初中所涉及的区域地理是高中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的出发点和归宿,许多原理内容的引入都要通过区域地理的具体案例来阐明。原理掌握后,也需要通过区域地理的事实来印证,所以在学习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时,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地理事实。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初高中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将两方面知识精练提出,重新剪裁,合理搭配,融合在一起。

    中国地理分区包括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台湾省、香港和澳门六部分内容。这些内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从位置范围、人口和民族、地形、气候、河流和湖泊、资源、经济、生态问题等方面进行讲述的。由于教材是为初中学生编写的,内容有些浅显粗略,这时应适时地把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的内容融入教学中。既可加深教学内容的深度,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形成完整的体系。

上一篇青春力量

下一篇电子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