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人才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物流人才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物流人才培养

物流人才培养范文1

物流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再生产的需要,是流通的主要因素,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现代物流作为流通的主要构成要素连接了生产和消费,国民经济活动中的各行业、各部门的运作都离不开高效的物流运作,因此说物流在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宏观上来看,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现代物流业通过其专业化服务输送各种物品到生产领域,使生产者不断获得原材料、燃料以保证生产的连续性,物流又不断将产品运往目标市场,满足消费者的生活需求,国民经济因此才得以成为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另一方面,从微观上来看,物流是企业生产运行的保证,物流保证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转移过程中的质量和数量,顺利实现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转移,现代物流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此外在新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的21世纪,企业只有建立起完善高效的现代物流系统,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从而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物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物流人才的制约。在产业调整的背景下,传统的运输和仓储人才已经不能满足新经济形势下物流行业发展的要求。物流业为国民经济发展各部门服务,它是一个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复合行业,物流行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更需要大量掌握物流技术的应用型人才。而我国物流专业教育起步比较晚,物流行业近些年发展速度又非常的快,由此导致物流人才缺口巨大,物流人才已被我国列为12类紧缺人才之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丁俊发指出,现在物流专业人才奇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发展物流产业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更需要大量的物流执行型和操作型人才。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应用型、技能型、操作型物流人才的重任,是物流专业教育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角色,对物流行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影响。在这样的形势和背景下,研究和探讨高职院校如何培养高素质的物流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国民经济生产各个领域、各部门和不同层面提供应用型技能人才的使命,以服务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但我国的物流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发展历史短,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物流技能人才培养的经验和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和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与此同时,我国高职物流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结合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以及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物流专业知识教育,探索适合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些行而有效的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比如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企业人才订单培养等,这些模式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对应用型物流人才进行专业训练和培养,提高了物流人才培养效果,促进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但从总体发展趋势上看,高职物流人才培养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技能型物流人才严重缺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我国高校物流教育起步较晚,学科教育体系不成熟,缺乏统一规划

我国物流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我国众多高等院校中只有不到三十所的学校设置了物流专业,仅占我国全部高等院校总数的1%,培养的物流人才数量远远小于社会的需求,物流人才缺口巨大。另一方面,学科体系建设不成熟,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与物流企业岗位实际需求差距较大,人才培养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目前,各个高职院校开设的与物流相关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差异很大,各高校自行筹划设计课程和实践,缺少横向沟通,并且脱离实际主观性很强,缺乏系统化的引导。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很单调僵化,这使得高职校培养出的物流人才理论不完善、实践技能又很薄弱,良莠不齐,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

2.2高职物流专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特点突出

物流的特点是活动多范围广、系统性强、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高职物流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物流理论基础,同时还应该掌握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这才是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需要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因此实践性教学对于物流教育尤为重要,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教育只注重物流理论的讲授,缺乏对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虽然开设了物流专业但是却没有建立可以辅助教学、操作性强的物流实验室和实训基地,而且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还十分薄弱,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懂部分物流理论,缺乏实际动手能力,这就导致了每年都有大量物流专业的学生毕业,而企业又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物流人才,凸显了物流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3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师资力量十分薄弱

物流专业的师资队伍的构成是影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师资队伍整体呈现出来的特点是具有物流实践经历的教师严重缺乏,目前高校物流专业教师大多是学习企业管理、经济、市场营销以及交通运输等专业的,多数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和物流业从业经验,实践能力不强,这样的师资队伍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很难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因此教学过程中理论授课比例远远大于实践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此外由于师资力量薄弱,使得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需要重新学习操作技能,严重影响人才培养效果,增加企业负担,不能体现高职专业的办学特色。

3职业院校强化现代物流人才培养的战略对策

3.1政府部门进行统筹规划,进行系统化物流人才培养

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大量国外企业进入我国,导致企业之间竞争空前的激烈,企业为了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对人才的需求格外迫切,企业发展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和工程技术专家,更需要大量高技能的物流专业人才,目前物流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瓶颈,若不能迅速加以解决,将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因此,我国应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经验,由国家教育主管管理部门牵头,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物流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统筹规划,解决我国物流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加快启动我国物流人才教育工程。

3.2改革物流教育体系,培养多层次的物流人才

物流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系统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科学综合学科,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新兴学科之一。物流产业又是一个复合产业,涉及多部门多产业,即是劳动密集型同时也是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因此高职院校物流教育应注重学生学习力、工作适应的能力、抗挫败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其次,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安排不仅要知识全面,还要特色鲜明,必须在“宽口径、厚基础”上下功夫,物流职业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掌握物流基础理论和方法,得到物流系统设计的基本训练,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宽口径的知识体系,具备物流管理、规划设计等较强的实务能力的专业物流人才。

3.3强化物流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教学方法

针对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师资薄弱的问题,有诸多行之有效的方式,如安排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物流企业挂职锻炼,物流教师在带学生到企业实习同时也可进行不同岗位的实习,选送物流教师参加各种物流行业的培训、邀请国内外国物流行业专家来校讲座、聘请企业里经验丰富的专业物流人员到学校任兼职教师等等,总之,要通过各种途径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打造一支既懂理论,又会实践操作的物流专业教师队伍,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技能型物流人才。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进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和创新。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物流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把交互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充分的利用和融合。为了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例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中应该包括去企业的认识实习、物流实训室的操作练习、企业实训基地的顶岗实习等校内、校外各项实训实习项目,利用实训和实习环节把教学课堂搬到物流工作环境中,使物流教育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动手能力。

3.4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培养方式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将学校和企业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充分有效地融合,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理论知识教育和获取直接实际经验的企业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这种方式被很多国家的职业院校采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高职物流人才培养可采取“2+1”工学结合培养方式:前两年学生在校学习,第三年学生到物流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以员工的角色融入到企业的实际业务中,通过这种方式来掌握物流业务的运作和操作。高职院校和物流企业紧密的合作,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时要考虑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并以此为标准制定相关内容。企业参与学生实训、实习、教学质量监控的全过程,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实训基地,校企共同制定订单人才培养计划,使人才培养更贴近企业需求,更具针对性,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好地完成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毕业实习。

4结束语

物流人才培养范文2

关键词:新疆;区域经济;物流人才

基金项目:塔里木大学高教研究项目(项目编号:TDGJ121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新疆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研究

收录日期:2013年8月9日

随着新疆区域经济的发展,物流业作为经济的加速器和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越来越明显,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结构及素质要求必然产生重要影响。在此背景下,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对物流专业人才的技能及素质要求,对比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剖析高校物流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探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物流人才培养策略不仅是高等院校物流专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新疆物流业发展助推区域经济提速的重要任务。

一、区域经济发展对物流人才的技能及素质要求

区域经济的发展带动并助力物流业不断发展壮大,而物流业的发展不但对物流人才需求数量提出了要求也对物流人才的技能及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与工作岗位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物流业属于服务型行业,不同的工作岗位对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也是不同的。通过对相关招聘信息的分析及部分用人单位的调研发现,物流相关岗位基本分为三类:一是战略型岗位,要求从业人员对行业、企业的发展方向能有较为准确的把握,对行业涉及的政策、法律法规、管理体制、相关设施设备有一定的研究,熟悉物流活动整个过程,并具有整体意识,能从战略高度分析和把握企业未来发展;二是管理型岗位,要求从业人员熟悉物流管理、商品配送、电子商务物流的运作、成本核算与管理、国际物流等相关知识,能够根据需要高效快捷地提出解决物流活动实际需求的合理方案;三是实际操作型岗位,要求从业人员掌握设备的操作和维护,能够胜任运输、仓储、流通加工、配送、货运等具体工作。

(二)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服务业的本质就是所提供的服务能够满足客户要求,要在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虽然质优价廉是永远不变的王道,但随着物流业范围的拓展,合作共赢的机会会越来越多,这就要求物流企业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人员具备较好的沟通能力以更好地抓住合作机会、更好地服务于客户。

(三)基本的职业道德素质。对企业来说,员工能力虽然重要,但其职业道德素质对企业的影响更大,员工是企业的财富也是企业的代言人,如果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低下,不但影响企业形象甚至会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所以,职业道德素质是企业选聘人员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

(四)良好的外语和计算机能力。良好的外语能力主要是国际物流业务企业的需要,不但要求掌握相关的专业术语还要求有较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另外,随着物流业信息化程度提升,一方面是企业向自动化方向发展,在拣选、装卸搬运、出入库管理等方面越来越多地通过计算机来控制;另一方面客户希望能够及时地跟踪物流状态,要求共享相关物流信息,这些都要求员工不仅要熟悉相关办公软件操作,还要对网络通信和数据库等软件熟练操作,以便提高工作效率满足客户需要。

(五)较强的适应能力。随着新疆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展,企业所面临的环境也会不断发生变化,这不但要求企业能快速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更要求员工也能较快地适应这种变化,以更好地融入企业适应企业发展,助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二、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审视新疆高校的物流人才培养

大学毕业生是物流人才的主要来源,然而,由于高校物流专业设置及培养条件限制等原因,物流人才的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难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一)物流人才培养定位模糊。新疆高校目前有4所院校开设物流类本科专业,4所院校开设物流专科专业,还有部分院校的研究生教育中涉及物流方向。但是,不论是研究生教育还是本专科教育,其培养目标都比较宽泛,关于学生应具备的技能及就业岗位都没有具体定位,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大同小异,也没有突出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二)物流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新疆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物流人才,既需要综合性的中高级物流管理规划人才也需要大量的基层操作型人才,然而,新疆高校在物流人才培养上虽然分为不同的学历层次,但是并没有对应不同层次的物流人才的技能及素质要求,使得毕业生只是学历上的不同,技能及素质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三)课程体系设置难以与时俱进。物流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强的专业,需要有配套的实践教学设施,然而,新疆高校的物流专业开设较晚,经费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时更多的是考虑师资和现有设施,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及变化方面的考虑反而成为其次,课程体系难以及时随需求而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常常由于师资或实践教学设施的问题压缩课时或减少实践教学。

(四)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不规范。目前,物流人才培训市场较为混乱,尚没有统一的全国性的物流人才培训机构和认证机构,各培训机构培训和认证标准不一致,培训质量和认证质量难以保证。另外,物流行业也并没有严格要求从业人员必须通过相关资格认证,所以,新疆高校物流专业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技能,应该通过什么样的资格认证也没有明确规定,各院校或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自行决定是否报考。

三、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物流人才培养策略

(一)根据新疆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改革物流人才培养方案。新疆高校物流人才培养主要还是以满足新疆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目的的,因此物流人才培养要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时应突出新疆经济需求的特色,尽可能通过对新疆物流业发展、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及进出口贸易等方面的调研,在全面掌握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此来改革物流人才培养方案,比如,新疆农业经济占重要地位,在课程设置中适当增加农产品及农产品物流等内容,新疆物流企业主要以仓储和运输业务为主,出口农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亚国家,可以突出仓储管理和信息系统管理等内容并适当增加中亚国家语言课程,还可增设国家物流、货运和报关等相关课程。

(二)合理设置人才培养结构。在人才培养结构设置中,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同时还要兼顾不同院校人才培养的差异性,避免各院校的物流人才培养趋向同质化。在大力培养不同层次物流人才的同时,注意高层次的物流管理规划人才要少而精、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从全局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中低层次的管理及操作性岗位要相关知识的积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物流人才培养不仅是拉开学历层次更重要的是培养不同层次物流人才应具备的技能和素质。

(三)课程体系设置要具有动态性。物流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而高校课程体系设置往往几年不变,导致培养的物流人才要么不适应市场需求,要么需要花很长时间适应岗位需求。因此,课程体系设置时要对相关物流岗位的工作过程及要求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获得市场对物流人才在知识、能力及素质方面的实际需求,以此来改革现有课程体系。同时,还要随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采用讲座、选修课等方式将最新相关知识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另外,严格监控教学过程,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并且实践教学尽可能与相关企业的运作管理过程所需岗位对接,使高校培养的物流人才能够直接上岗或快速适应岗位需求。

(四)规范物流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目前,物流方面的资格认证主要包括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国际货运职业资格认证和报关员、报检员资格认证等,高校要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对物流人才的要求,结合自身的物流人才培养定位及目标,明确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规定学生必须通过的资格认证考试类型,实行学历加资格认证的双证教育,增加学生的就业砝码。另外,还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引导其学习并获得相关资格认证,实现一专多能,拓宽就业渠道。

主要参考文献:

[1]江艳,伍应环.区域经济发展中物流人才培养策略[J].企业经济,2012.11.

物流人才培养范文3

关键词;物流人才 培养 培训

随着物流业的发展,物流企业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根据我国的WTO承诺,物流市场从2006年底开始全面向国外资本市场开放。越来越多的国外公司将加入国内物流市场的竞争,而竞争的焦点无疑将是对物流人才的竞争。这种竞争不仅体现在中国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样也体现在国外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青睐。

一、我国物流从业人员现状

1.物流从业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目前我国物流人力资源现状并不使人乐观,物流业作为一种产业尚在起步阶段,各类从业人员多为过去相关行业转化而来,专业知识缺乏。因物流工作环境及工作内容的特殊性,工作多而散,异地使用和频繁调动情况经常发生,加之各种激励措施不到位,因此出现从业人员不多,甚至本专业人士外流的现象,使原本不足的人员供应变得更紧张。 据有关机构预测,2010年后,我国对高级物流人才的需求每年要达到3万到4万人。

2.物流从业人员质量不高。物流专业人才缺乏,特别是了解市场信息、熟悉物流方案、能捕捉业务信息、拓展业务渠道、设计最佳服务方案、提供优质服务并为企业带来客户和业务的开拓型物流人才相当缺乏。物流人才总量严重不足,物流中高级人才缺乏,如物流经理等更是奇缺。物流行业中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人数不足10%,远远低于其它行业。但据美国奥尔良大学对全美物流职业情况进行调查报告显示:被调查的物流管理者中,92%具有学士以上学位,41%具有硕士学位,22%具有从业资格证书。物流人才的严重缺乏,特别是物流管理高级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物流业的主要“瓶颈”。

二、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现状

由于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再加上长期“重物质生产,轻物质流通”思想的影响,并未引起人们对物流人才培养的重视,使物流教育明显落后于国际水平。

1.物流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其一表现在培训内容方面。现代物流是货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统一体。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而各高校依然沿袭传统教学模式,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某些高校只进行物流某一环节的讲授,或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受教育者很难形成系统的理论,缺乏全面、系统的实践创新能力。其二是培训方法和手段方面。各大高校多采用讲授式教学方式,缺少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这些国外成功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较少,既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又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培训效果不好。其三表现在培养模式方面。目前物流培训的主要渠道主要有高等院校的专业培训和社会组织的认证,多为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如物流师、物流经理等。我们必须认识到,物流行业因其的业务范围广,涵盖工作种类复杂,因此除了急需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和管理人才外,也同样需要实际操作人员,因此不可忽略职业教育对物流人员的培训作用。

2.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一是为培训而培训,未形成以需求为目标的培训体系。我国物流教育正处在初级阶段,虽然不少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但是院校所开的课程多不适应物流业的需求方向,无法满足市场需要,尤其不能满足市场对高级人才的需求。二是培训没有与员工的职业发展相结合,培训缺乏系统性。多以操作型或技能型为主,缺乏系统性、综合性物流人才。社会上的不少物流培训项目由于受商业操作的影响,无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无规范化的教学和考核,无统一标准体系,物流培训的质量不能得到有效保证。

三、物流人才培训体系的构建

结合物流行业特点,针对我国物流人才供应现状,必须开展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的人员培训,才能真正使我国物流业人才匮乏状况有所缓解。

1.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物流培训。物流人才尤其是高级物流人才短缺是一个客观事实。因此培训的重点主要放在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方面。可以在全国高校建立物流专业,开设相关课程学习,实施本、专科教育;在有条件的高校逐步恢复或建立物流专业硕士和博士学历教育体系,实现物流人才的系统培养,为我国的物流业培养中、高层次的人才。同时我们还可以发挥国内大多技术学校的作用,进行有关操作技能方面的培训,实现初级物流人才的有效供给。除了通过正规院校的培养外,我们还可借助社会培训机构实现人才的培养,以解决物流人才供应不足的现状。

2.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培训。物流培训不应只培训物流行业知识和技术。物流培训从几方面进行,一是知识培训,可通过讲座、读书实现;二是技能方面的培训,所谓技能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事情出现或发生时的操作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包括工作中所需的操作技能,同时还包括问题解决所需的沟通和协同技能。组织竞争力的体现靠的是团队的合作,以合作求竞争才能实现效益的最大化。针对这一层次的培训需求,组织可开展相关的实践培训和情景模拟,提高员工的技能,这一技能一旦获得,员工通常不易忘记,对任务的完成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第三个层次的培训主要指人员的素质而言,主要包括个体的价值观、忠诚度、进取心和责任感等内容,可通过企业文化的渗透教育实现人员的培训,使个体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一致,以文化凝聚人心。

3.采取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培训方式应摆脱传统的单一化的培训模式,实施科学合理、形式多样的培训模式。我国目前已存在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大中专院校实现人才的培训与输送,社会培训机构为数不多且规范化程度低。而国外大企业一般都设有自己的培训机构,如培训中心、公司大学等,其人力、物力配备相当齐全;同时公司还会根据企业需要委托学校代培或联合培训,或者借助各种正规的培训机构实现人才培养。我国企业可借鉴相关经验,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当然,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制定相关政策规范培训市场,同时加大投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企业必须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加大培训投资的力度。

只有重视人才的培养,加大培训力度,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结构化培训,培训和培养一批掌握现代物流理论,具备实战能力的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物流人才匮乏的现状,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

参考文献:

[1]丁俊发.关于启动中国物流人才教育工程的几点思考[J].中国流通经济,2004,5:6-8.

[2]张晓牧.中国物流企业人才之痛[J].中国物流,2005,8:34-35.

[3]宫丽等.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现代物流人才[J].经济师,2005,8:93-94.

the Discusion on Training Pattern of Logistics Talent

Shi Baoyu

(Qiqihar University)

物流人才培养范文4

1现代医药物流业的发展特点及对医药物流人才的要求

1.1信息化信息化是现代化医药物流的主要标志。企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准确及时地在上下游间进行信息传递。有效地加快物流的流转速度,降低经营成本。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包括条形码技术、电子数据交换、管理信息系统、射频技术、企业资源计划、全球定位系统和供应链管理技术及办公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财务电算化和银行电子结算系统、intemet电子商务交易信息平台等物流技术。这一发展趋势必然要求医药物流企业的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药学知识、计算机知识、信息管理知识、供应链管理知识等。

1.2规模化物流的魅力正在于其规模化带来的成本优势,走规模化的道路是现代物流的共识。因此,将来一个地区、一个省只有几个大型医药物流中心,中小型企业依附物流中心进行商品配送。这一发展趋势必然要求医药物流企业的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客户服务意识和整体意识等。

1.3效率化降低成本是医药物流企业发展的重点。由于医药物流企业的储存方式、运送方式、人员操作方式不同.所消耗的物流成本差距很大,工作效率也不同。因此从发展趋势来看,必然要求医药物流企业的从业人员掌握财务成本管理知识、医药物流技术与实务等知识和技能。

1.4网络化随着国内电子商务的发展和SFDA对药品电子交易的放宽.网上交易将会逐步发展,从而加快了医药物流的流通速度。同时物流企业外部网和内部网的建立.也将加快企业部门之间和企业与上、下游客户之间的信息沟通。这就要求医药物流企业的从业人员掌握网络知识、医药电子商务等知识。

1.5现代化现代化是指与物流相关的配套设施的自动化。由于我国人力资源成本较低,医药企业规模较小,因此目前大多数的现代化物流中心2007年第16卷第2期呈现半自动化的现状。从发展趋势要求医药物流企业的从业人员学会现代化设备的使用方法.如无线射频拣选设备、激光扫描设备等。综合以上分析,现代医药物流人才应具备药学知识、药品储存与养护知识、网络知识、医药电子商务知识、国际医药贸易和药品通关知识、外语知识、物流管理知识、财务成本管理知识、物流服务营销知识、信息管理知识及一定的经济法知识和药事法规知识、医药物流技术与实务等专业知识,并具有团队合作意识、责任心、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应急应变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职业基础能力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

2医药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

2.1应注重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调查中.大多数医药物流企业强调了医药物流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性,认为经验可以在工作中积累,而综合素质却决定其将来的发展。在人才综合素质中.企业将责任心和团队合作意识放在了前两位,说明医药物流企业对人才职业基础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包括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因此,学校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还应将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教学中去,通过各种方式和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2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由于医药物流业的实践性较强.单纯掌握理论知识的人员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医药物流人才,因此,医药物流专业的教师除了要精通医药物流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具有丰富的物流实践经验。各学校可以定期委派专业教师到医药物流企业进行专业实践,以积累实践经验,同肘可以聘请医药物流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帮助学校建设高素质的物流专业教师队伍。

物流人才培养范文5

【关键词】 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一、引言

现代物流业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被认为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三利润源泉”。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美国、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开始了一场对物流各种功能、要素进行整合的“物流革命”。物流活动由此开始走向系统化、专业化,出现了专门从事物流服务活动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进入90年代后,各种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企业在欧美发达国家大量涌现,呈现出快速的发展趋势,由此形成了物流产业,并成为发达国家服务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业的发达程度和水平高低被看作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现代物流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最具普遍影响力的经济基础和“朝阳产业”。

在国内,由于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长期存在,物流业一直难以得到发展。我国自2000年加入WTO后,经过与世界经济长达近9年的近距离磨合,从不适应到适应,由约束到自由,经济正在越来越明显地烙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痕迹。由于服务业市场准入的扩大,使我国的物流产业融入全球性物流产业大潮之中,国内物流企业面临世界巨头的竞争“压迫”,也拥有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机遇与困难俱在,如何把握住发展机遇,在世界舞台扬长避短,成为摆在中国物流企业面前的一道世纪难题。

现代物流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一方面由于其所涉及的物流活动的专业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对物流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其学科体系尚未成熟,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完善,在培养方向、课程设置、教材选择等方面往往与人才的市场需求相脱节,使得我国目前广泛存在着物流专业人才匮乏、物流从业人员专业素养不高,物流管理水平低等突出问题。比较而言,发达国家的物流教育经过几十年的积淀,已经形成了学历教育和培训教育相结合的较为完善的物流人才教育体系,这对于我国物流人才的培养可以起到很好的参照与借鉴作用。

二、国内外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

(一)国外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1.现状分析。发达国家的物流教育经过几十年的积淀,已经形成了学历教育和培训教育相结合的物流人才教育体系,能够有效地满足物流人才需求的多样性。据欧洲物流协会2000年统计数据显示,欧洲共有87所大学开展物流高等教育,其中54所大学设有物流管理或供应链管理硕士和本科专业,另外33所院校在其他专业培养方案中,开设有物流管理或供应链管理的课程。美国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学院等共计50多所大学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德国科隆大学、英国克兰菲尔德商学院、瑞典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日本早稻田大学、日本流通经济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都开设了物流管理本科专业。

就课程体系的设置方面而言,国外物流课程的设置一般是基于配送和运输等物流核心要素开展的,典型课程包括物流战略、配送系统设计、运输与仓储的规划管理、配送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的开发与使用。其中,商学院设置的物流管理专业强调供应链管理,课程包括供应链管理技术和应用、供应链物流、战略与应用、战略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也包括相关的分析管理技术和方法,如仿真技术、统计学、运筹学、管理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法律与商业之间的交叉学科。

此外,发达国家除了在高等院校培养物流专业人才外,各种非正规的培训也非常普遍。物流行业协会和高校开展物流职业教育,开设的课程既涉及整个物流流程,又各具专业针对性,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课程大纲,能够使学员有针对性地去选择所需课程。同时,欧美日等国都建立了物流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2.发展趋势。据欧美相关物流专业协会的研究表明,欧洲及美国物流人员接受本科教育的比例相对稳定,而接受研究生教育和本科以下教育的人数有所减少;同时,物流人员中接受专门培训和获得物流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有所提高。此外,调查数据还显示,物流人员的知识结构不断变化,其趋势是物流专业知识和工商管理知识的需求显著增加。就欧美企业整体需求而言,管理工程、工业及信息技术的教育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物流人员需要掌握更多的企业管理和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就在职人员渴望的培训内容而言,调查研究表明,在职人员期望的教育和培训内容也在变化,信息技术、国际物流、供应链及财务管理是欧美企业当前对物流人员的培训重点。

(二)国内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1.现状分析。从物流人才的供给方来看,研究表明,我国物流从业人员可分为高、中、初三级。初级物流人员往往只要通过简单的教学与培训就可以胜任岗位的需要,高级物流人才不仅要能够胜任各种具体的物流业务,而且能系统整合企业内部与外部的物流资源。国内物流人才的需求方主要包括物流企业、企业物流部门、政府机关、科研院所以及少量外企。就物流企业而言,他们需要大量的初级物流人才和少量中高级人才。实际上,在物流市场宏观环境和企业微观环境并不健全、企业内部对物流理解尚不准确、应聘人员与企业整体磨合不充分的情况下,这种短期内想要见奇效的想法是很不现实。

许多应聘人员上岗后会惊讶地发现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的差距,特别是高校毕业的学生,总会抱怨学校所学知识多是纯理论,是不切实际的,由此就产生了物流人才供需严重不对称的现象。需求方渴求高级物流人才,供方市场只能提供数量众多的初级物流人员(素质普遍较低)或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物流新手。另一方面各高校培养方案各异,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与传统“母专业”的依托关系,尚未形成真正能满足现代物流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体系。显然,我国目前物流人才的供应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远远跟不上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的需要。

2.发展趋势。(1)“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物流人才的培养,师资是关键,要努力造就一大批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应选派教师到专业物流公司挂职学习、锻炼,为其构筑一个实践的平台,还可选送教师到国内外院校进行进修,学习国内外的物流先进理念和教学经验。(2)应用型立体式教材建设。我国物流教材种类繁多,许多都不符合物流企业的实际需要和物流业的发展趋势。要加强物流教育教材建设,以满足对物流人才培养的需要,可组织物流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编写物流教材,出版一些精品教材与课本。(3)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应积极改革现有的教育模式,努力采用“多品种、小批量、复合型、涉外性、保重点、出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积极鼓励教师采用案例教学和多媒体等先进的教育手段,努力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条件。尽快建立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大力推行“订单式”教育及“校企联合”办学新模式。

(三)国内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与物流岗位的实际要求之间相去甚远。在培养目标上只是满足某一个岗位的专门人才,教育模式上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对综合能力的培养,加之师资、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等问题,使毕业生缺乏综合能力,不能适应岗位要求,操作能力较差。

2.物流专业教学方法过时。目前高校教学仍然主要采用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物流专业学生更需要针对不同物流系统解决特定物流问题的能力,传统教学模式在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等方面存在缺陷。

3.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物流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国高校物流专业教育因起步晚,硬件设施欠缺等多方面原因,课程体系设置中理论教学所占比重过大,实践教学内容太少,理论不能很好地与实际相联系。

4.物流专业师资水平亟待提升。我国高校的物流师资力量大多是从经济学、机械工程学、管理科学、营销学、交通运输学专业教师转移过来的,虽然理论水平较高,其实践能力相对较弱。若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素质,必须加强实践环节和融入到企业中去培养,同时加大引进海外留学物流人才和出国培训力度,提高物流专业师资水平。

三、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模式应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科理论的要求来确定,应重素质、重基础、重知识面的协调发展。应按照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研究应用型人才成长需要的知识结构,强化基础知识和实务技能,培养具备物流管理、规划设计等较强实务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合理构建物流课程体系。应用型物流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应着眼于“拓宽基础、突出创新、注重能力”,根据“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形成结构合理、相互衔接、功能互补的物流课程体系,以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关键是教师的业务水平尤其是实践水平要提高,有了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应用能力强的学生。应以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核心,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造就一批具有较高技能的“双师型”实践性教学师资队伍。一方面可通过让理论知识较系统的在校教师分期、分批到企业顶岗实习,掌握本专业的技能,在实践中成长;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需要聘请一部分在企业生产管理一线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4.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应用型物流人才的培养,提高实用技能,必须将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进课堂。应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交互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中。通讯视频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要广泛应用到教学中,加速物流知识的传播和更新,使物流教育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

5.大力推进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要重视物流实验室建设,为实验教学、师生科研以及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提供良好保障,逐步建立现代化“多媒体教室”和模拟“第三方”物流实验室,配置电脑联机系统,配置“物流管理”软件系统及物流硬件设备等。此外,为拓展实践性教学,还应积极与企业共建物流实习基地,经常组织学生到物流公司、大型仓储基地、货物集配中心、港口码头、超市连锁店、仓库等处实习,让学生真刀真枪演练,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丁有.《我国物流业的国际比较及发展措施》.《理论导刊》.2002(7 )

[2]王科.《物流人才供需:一道待解的平衡式》.《中国物流与采购》.20 05(10)

物流人才培养范文6

[关键词]物流人才;培养;辅导员;素质

[中图分类号]F0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5-0156-02

1我国物流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正如人力资源是社会一切部门发展的根本一样,物流人才是影响物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问题,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证明,实现物流一体化,发展现代物流业,关键是具备一支优秀的物流人才队伍。2002年,我国有一所高校经教育部批准开设物流专业,到2006年,全国一共有298所高校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职高专有500多所院校开设了物流专业,中职院校突破了1000所。虽然我国物流教育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但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物流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②师资力量薄弱。③不同层次人才教育结构不合理。

2辅导员在高校物流人才培养中的必要性

物流具有系统性和一体化以及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域运作的特点,同时企业面临降低成本的压力而增加对岗位多面手的需求,因此具有较为广博的知识面和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方能受到企业的青睐。

在面对高校学生工作发生了新变化的局面下,高校辅导员应当与时俱进增强自身的科研素质、人格素质、创新素质、信息网络素质等。

3提高科研素质

3.1提高科研素质的意义

(1)科研素质有利于提高辅导员工作成效。高校学生工作要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尤其是国贸及物流等贸易专业,必须要辅导员在工作实践中和理论层面上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2)科研素质有利于辅导员职业道路的发展。专业化和职业化已成为辅导员今后的发展趋势,而辅导员要在以学术为衡量标准的高校中立足,没有一定的学术地位是不可能的。

3.2提高科研素质的途径

(1)加强理论学习,确立研究方向。以前辅导员往往陷入繁重的工作中,忽视理论学习。殊不知,理论学习是科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扎扎实实的搞好理论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工作实际进行思考,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补充,才能为科研工作判定坚定的基础。

(2)既要个人独立研究又要积极参与集体研究。高校辅导员一方面要支持个人研究为主的信念,独立选题、申报、调查和总结,重视培养自己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有团队协作的意识,参与到集体研究中去,虚心向别人学习,开拓自己研究的视野,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

(3)加强交流与进修。参加校内外的研讨会,加强与其他老师的交流是辅导员提高科研素质的途径之一;同时,辅导员要主动参加正规的理论学习和培训,学习从事科学研究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科研素质。

4强化人格素质

4.1强化人格素质的意义

(1)辅导员的人格素质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前提。人格对人的社会行为起制约作用,它可以成为社会行为的内在动力来源,为人的社会行为提供了稳固而一致的反应模式。

(2)高尚人格的影响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是促进学生人格完善的过程,要实现这一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辅导员的人格力量的积极影响。

4.2人格素质的培养途径

(1)加强师德建设。辅导员要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教师法》中关于师德的规定加强思想道德理论学习,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努力扮演好辅导员的社会角色,成为学生道德楷模。

(2)培养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的优良作风。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要有“身教重于言教”的意识,尽量避免简单的说教、灌输,要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去感染和影响学生,促使他们自觉地加强自身修养,培养道德情操。

(3)培养广博的知识架构。辅导员要增加知识储备,优化知识结构,加强自身的文化底蕴,不断地提高人格魅力。

5增强观念素质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进步。对于高校辅导员而言,就要具备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具体包括创新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责任观念、实效观念和法治观念等。

5.1增强观念素质的意义

(1)辅导员的观念素质对大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过程中,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最为频繁,辅导员所具备的观念素质也会通过一言一行展示给学生,并对学生产生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2)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时代初现端倪,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此,高校辅导员必须解放思想,自觉更新观念,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实际和大学生不断变化的实际,在教育手段、途径、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不断深化改革,以实现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

5.2增强观念素质的途径

(1)要增强观念素质首先要树立牢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决定在21世纪辅导员所具备的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必须是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指导的思想观念。

(2)要增强观念素质必须解放思想,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社会形势的变化要求辅导员不能只固守陈旧的思想观念,而应当解放思想,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同时辅导员要改变学校―家庭的工作生活模式,深入学生寝室、学生活动场所等,增加接触、观察、分析大学生群体的机会,了解大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及时归纳总结,并上升为理论。

6培养信息网络素质

高校辅导员所应当具备的网络信息素质是指具备娴熟的网络技术和高强的信息处理能力,运用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把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

6.1培养网络信息素质的意义

(1)21世纪的社会是以网络为手段的知识化的信息化的社会。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方式,网络不加区别的传播信息,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而言,很容易受到负面的冲击,偏离正确思想观念,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就需要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指导的辅导员要具备较高的信息网络素质。

(2)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收发电子邮件,参与网络聊天,浏览时事新闻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技术也成为物流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

6.2培养信息网络素质的途径

(1)辅导员要具备强烈的信息观,敏锐的信息意识,做网络时代的有心人,注重培养开发信息、选择信息、存储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要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需要,发现和确认有用的信息,对各种信息进行分类和选择,使其有机地融入思想政治工作之中,充分利用信息时代所带来的便利条件,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

(2)辅导员要学习和掌握网络交流和沟通技术、浏览和查询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和参与技术,成为网络世界中的一员,通过QQ、TM、BBS等通信方式与大学生在网上平等地交流思想、探讨问题,开展正面的理论宣传与舆论引导,弘扬主旋律,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中的指导地位。

总之,物流产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高素质物流人才需求的增加,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校的人力物力的投入。高校辅导员也应该不断提高科研、人格、创新、信息网络等各方面素质。

参考文献:

[1]袁鹤平.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及措施[J].物流教学,2007(4):92.

[2]唐爱真.新世纪高校辅导员素质探析[J].焦作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2001(3):63.

[3]莫珂,范玲.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素质[J].中国地质教育,2003(1):24.

[4]王国顺,熊英.浅谈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素质[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