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李煜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浪淘沙李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浪淘沙李煜范文1

作为南唐第三任国君,他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文及音律均有一定造诣,其中词的成就最高。

史载李煜“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而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李煜长兄李弘冀为皇太子时,李煜惧怕李弘冀猜忌,不敢参与政事。在此期间,他曾给自己取号“钟隐”、“钟峰隐者”、“莲峰居士”,表明自己无意争位,自己的志趣在于秀丽的山水之间。

而历史却把他推到了风口浪尖,公元959年,李弘冀杀死其叔父李景遂,并在景遂死后不到3个月即不满三十岁暴卒。之后,李璟迁都南昌,立李煜为太子监国,令其留在金陵。

六月,李璟死,25岁时李煜在金陵登基即位。

李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作为国君他不思治国,乱世之中,也不会带兵打仗。只知纵情享乐。向宋朝屈膝进贡。公元975年宋军攻破金陵,李煜在念完最后一首唐诗后,奉表投降。南唐灭亡。

而李煜在另一领域,在文学上他是成功的。降宋之前,这一时期主要写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降宋后,李煜以亡国的悲痛,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超过前期。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每当读到这首词,便感觉到那深切亡国之痛,以及怀念。这首词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唐宋词中的名篇。李煜以帝王之尊度过三年“日夕以泪洗面”的囚禁生活,受尽屈辱,尝尽辛酸,最后被宋太宗用药毒害而死。这首词可以看作是他临终前绝命词,据说这首词中抒写自己的悲恨和怀念故国,因而成为他被害的直接原因之一。词中吟咏感叹自己的身世和遭遇,诉说自己的悲剧命运和人生的愁恨,追怀往事,怀念故国,表达了亡国之痛。

而他的另一首词《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 》也表现了类似的情感。

李煜词摆脱了《花间集》的浮靡,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词人的传统,又受了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他的词不假雕,语言明快,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用情真挚,亡国后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超过晚唐五代的词,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后世尊称他为“词帝”。

其主要成就表现在:①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在李煜之前,词以为主,内容浅薄,即使寄寓一点抱负,也大都用比兴手法,隐而不露,而李煜词中多数作品则直抒胸臆,倾吐身世家国之感,情真语挚。

②具有较高的概括性。李煜的词,往往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境界。“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虞美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见欢》)、“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等名句,深刻而生动地写出了人生悲欢离合之情,引起后世许多读者的共鸣。当然,还有“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菩萨蛮》)这样的偷情诗,这也是十分有名的。

③语言自然、精炼而又富有表现力。他的词不镂金错彩,而文采动人;不隐约其词,却又情味隽永;形成既清新流丽又婉曲深致的艺术特色。

④在风格上有独创性。花间词和南唐词,一般以委婉密丽见长,而李煜则出之以疏宕。如《玉楼春》的“豪宕”,《乌夜啼》的“濡染大笔”,《浪淘沙》的“雄奇幽怨,乃兼二雄”(俱见谭献《复堂词话》)《虞美人》的“自然奔放”、“如生马驹不受控捉”(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兼有刚柔之美,确是不同于一般婉约之作,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纳兰性德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质重,李后主兼有其美,饶烟水迷离之致。”(《渌水亭杂说》) 宋词作为词艺术高峰,纳兰性德将宋词整体置于李煜词之下,明显失之武断,亦缺乏客观依据,显然是过誉的。但是李煜词成就之大,却又是得到后人认可的,但不宜过分拔高。

李煜在政治上是一个昏君,在文学上却是一个文学家,诗人。他才华横溢,工书善画,能诗擅词,通音晓律,本无心争权夺利,一心向往归隐生活,而最终成为亡国之君,功过事非,已成历史之轨迹。但是我们要知道他的成功——文学的成功,是不能忘记一个被他迷恋着的女人——周后。

浪淘沙李煜范文2

解释:原形容暮春景色衰败。后常用来比喻被打得大败。

出处:唐,李群玉《奉和张舍人送秦炼师归岑公山》诗:“兰浦苍苍春欲暮,落花流水怨离襟。”南唐,李煜《浪淘沙》词:“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举例:幸有杨戬在侧,看见闻太师好鞭,只打得落花流水,才把银合马飞走出阵,使枪便刺。

近义词:狼狈不堪、一败涂地。

浪淘沙李煜范文3

关键词: 古典诗词教学 “三步鉴赏法” 点拨体悟 诵读品味 讨论鉴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全面智力的发展。生活中不乏美,古典诗词中更是充盈着美,但古典诗词一向以精于炼字著称,辞约义丰,追求含蓄美或意在言外的效果。因此,要把握一首诗或词的意境和诗情,必须启发学生多角度地伸展思维触角,把诗词中的某一语词所传达出来的客观形象,放到与之相联系的特定时空范围中作综合考察、品味、体悟,这样才能真正把握诗的深度和广度。而对诗情的深度和广度的把握程度,便是读者思想深浅程度的反映,也是鉴赏能力的反映。出于这一理解,我在课堂教学中将对古诗词的鉴赏分为了三个步骤。

一、诵读品味

诵读是感知、熟习诗文,诵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化无声语言为有声语言的理解过程。如在《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朗读与背诵,让其理解这首诗句式灵活多变,节拍有缓有急,韵律自由随意,意到笔随,不拘成法,别开生面的特征,力求读得节奏整齐,雄浑有力,气势贯通,以读带思,以读促析。

品读如鱼之游水,春雨之润花,是审美阅读。在教学《浪淘沙令》时,诵读之后,我让学生找出词中最能打动自己的内涵丰富的、意味深长的值得“品”的词句去品味,并分析好在哪里。在品味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对同一句会有不同的理解,这正好使学生产生新奇感,激发他们探究诗意诗情的兴趣,引导他们入境。古人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诵读品味,在于“入书”,知作者之用心处,见得亲切。

二、点拨体悟

学生是自由的主体,学生的体悟是对词作内容进行集中的理性思索过程,是阅读鉴赏的最高层面。只有通过体悟,才能使诗情明晰化,才能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化对词所具有的情感的认识。如在《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中,我将点拨的重点放在述梦部分,引导学生欣赏诗中所描写的神仙世界。教师点拨的语言不需要过多,关键是点拨得恰到好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像火把一样,教师把它点燃,并在适当时候拨动它,使学生思维的火把尽情地燃烧。我让学生抓住“一夜飞渡镜湖月”中“飞度”一词,像咀嚼橄榄一样,细细品尝体悟。学生经过细细品味,体悟到这一词语充分表现了诗人热切盼望与向往美好境界的急迫心情。

体悟是学生将自己置于诗词中,进入个人的情感体验;由于各人的生活经验与认知结构的差异,体验会有所不同。这就是“出书”,用得透脱。再如《浪淘沙令》,这首词中的诗情是通过梦中梦醒的对比表现出来的。因此,体悟诗情的重点是让学生去赏析梦后之景。由此入手,我设计了几个问题:“梦醒后诗人眼中的景物有何特点?”“诗人梦到了什么?”对学生进行点拨时,对后一问题,结合李煜的《望江南》一词帮助学生理解梦中的热闹、欢乐,强烈地烘托了梦醒后的凄凉、孤独。这样以想象为主,设置情景,由表象入深层,体悟诗人的情感。

三、讨论鉴赏

这一环节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与探究诗词的思想与精神,明白诗人在诗中的寄托,鉴赏诗的意境。这一步教师应尽可能地少讲。因为诗中的思想精华,并不是靠教师的讲解就能让学生吸收的,必须让学生自主地独立地思考,并积极展开讨论,才能积极悟出其中所蕴含的美。这一环节,讨论内容的选择非常重要。

1.选择的问题要深刻。课堂只有45分钟,为此要精心选择教学的“点”。在一堂古诗词教学的课堂上,会遇到很多问题,会有很多看问题的视角,但我们一定要搞清楚这堂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然后用能够完成这个任务的学生最需解决的问题跟进,从而便于教学评价与检测,使诗歌鉴赏获得清楚的“深刻感”。比如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我就将讨论的目标放在“诗眼”也就是主旨上。因为对此通常会产生两种看法:其一,认为诗眼是“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二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其实是两种人生态度的体现,第一种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悲愤,当然也略显消极,第二种体现了诗人的一种反抗精神,是积极的。所以通过学生的讨论可以辨析出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基调是积极的,进而把握诗歌的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讨论的过程要丰富多彩。“点”选择好了,接下来就是要将点演绎成线、面与体,使之成为一个丰富而具体的点。事实上也就是对要讨论的“问题”采取行动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如教学《浪淘沙令》时,我让学生谈怎样看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对李煜的评述,在学生理解有困难时,又加上了其他一些人对李煜的评价,让学生进行讨论思考,深入到李煜的内心,去体悟他的悲情世界。

3.因为课堂中所讨论的问题的思维质量是不等同的,所达到的教学效果相差甚远,所以我们要果敢地抓住那些富有思维价值的重点、难点、疑点问题,在关键处浓墨重彩地组织讨论。

这三步鉴赏法实际上概括了古典诗词体验性学习的一般教学结构程序,其中“点拨体悟”阶段的教学为中心,“诵读品味”是基础,“讨论鉴赏”可以向外延伸。“点拨体悟”、“诵读品味”以古典诗词本身为主,“讨论鉴赏”可以诗词外的知识为主。这就全方位、立体式地展示了个体学习体验的全过程。从对诗词的见解到人生感悟,学生都会形成属于自己的体察与认识。

参考文献:

[1]家书.吉林大学出版社.

浪淘沙李煜范文4

李煜。

清楚地记得《浪淘沙》是我接触后主的第一首词。喜欢“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无奈,感慨“流水落花春去也”的凄凉。对与他的了解,仅是一首词,一个看似光鲜的人生。

直到接触了《最是寻常梦》,一本关于后主千世之前所发生的点点滴滴。我才幡然醒悟,其实很多事情,因为矛盾而互相存在……

我知道,有很多人对于从嘉抱有不屑的态度,就是因为他是亡国之君,似乎理所应当遗臭万年。但是,他的悲凉又有谁懂得?从六皇子到天子的路本是遥不可及的,可却因为五位兄长得过早离世致使他阴差阳错地当上帝王;红颜薄命,正值青年的他却失去了懂他、爱他的娥皇;他也曾整治金融,发行新铸钱币,却败得那么惨烈。从嘉尽力了,却无能为力……

在那段成为阶下囚的日子里,从嘉成就了一曲旷世绝唱的《虞美人》。那是一位没落皇帝最脆弱的心弦……

此刻,我终于读懂“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无限哀伤。面对故土,你的心又怎能平复?我看明了“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孤独。纵然身边有冠艳群芳的小周后女英,却始终及不上娥皇的善解人意啊!从嘉,你的心,我渐渐明了……

“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正是因为这一段段惨痛的经历,使后主的名字在文学史上光芒万丈。那些词句,不是痛到极致的心,是无法写成的。可以这样说,如若没有这一切苦痛的根源,不堪的折辱,是不可能有这些泣尽以血的句子的!

然而心中有个声音告诉自己,或许李煜是幸福的,因为在他在词句中找到了真我,一个只为自己,只为故土吟唱独一无二的词宗!

其实,很多事只有自己亲生经历过才懂得不是么?从嘉经历了苦难终成词帝,而我们只有经历中考以后才会日趋成熟。生活,果然是一本叫人读不透的书啊!

浪淘沙李煜范文5

广袤的中原沃土上,一千三百年来,哪一个英雄不在替天行道?哪一个豪杰不在救民水火?可在成就王道与霸业的时候,我们大汉的、大唐的,精神的美丽与物质的瑰宝被一代代地丢弃了……可是,南唐最悲哀的皇帝李煜,他的遗民在溃逃中没有丢弃皇上的亡国之词《浪淘沙》,他们在追兵难寻的荒蛮之地安顿了妻小,在刀耕火种之余,教子孙吟唱:“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从纳西古乐会浓艳的庭堂里出来,我徘徊在四方街凹凸不平的路面上,梦里不知身是客啊,我的心疼得一块块往下掉肉。一位坐牢二十一年的中学音乐教师,一出狱就寻集古乐遗老,就整理传谱旧器,就借改革开放的机遇免费给群众演出、给外来人演出;二十余年来,已有二十九位古乐老人逝世!他把他们每一位的遗像放大,一排排地悬挂在乐堂里;如今,三十一人的古乐社平均年龄七十七岁,十三把大胡子里最长者已八十八岁高龄!他们传唱唐玄宗的《霓裳羽衣曲》,他们演奏李后主的《浪淘沙》;他们复活了李白倾听过的《水龙吟》、佛教音乐《十供养》;他们无伴奏古语吟诵《爱莲说》、《老子颂》……他们整个乐队无指挥,不分声部,沿用工尺五音,一切都是原生态,木鱼与编磬交响,古筝与铃铛合鸣,报幕由编锣乐师唱吟;他们琵琶无半音,三弦是四丝,就在这极端不与国际接轨的顽固中,他们应邀出访欧美二十多个国家,所到之处万人空巷!

纳西古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认为“人类非物质口传文化遗产”。

可我心里,流出的是沉重的悲哀。我们不是急死冒进地要与国际接轨吗?我们不是津津有味地宣扬文化趋同论吗?行走在纳西古街,脚下是碗大瓮大的石块,石块与石块之间可以很容易地一只手掌,所以丽江古城里少有车辆,着高跟鞋的外来者也须步步留神!我想,最便宜又简单的办法是用水泥把石缝抹平,这不是很现代化吗?但他们拒绝了……

一股清瑞之气淘浇肺腑,玉龙雪山在丽江城的背后肃穆。如钩的银月清辉明静,大水车的木轮子吱咛吱咛讲述着前朝旧事。我明白了,正是丽江人秉赋着太多的拒绝,这边陲小城才被联合国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丽江是人类的。

谁说“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我这来自大唐天都的游子,花三十元购一颗青铜的布农铃,是要替古人消解滇藏茶马古道上的寂寞吗?谁说“千里江山寒色暮,芦花深处泊孤舟”?四海的旅客在丽江城会合,饮一捧雪水,吸一袋毛烟,或在篝火旁收受纳西少女的一方热帕,或在木府与苍老的和姓守门人照一张合影,旅游者排解的岂止是现代文明病患者的孤独?

丽江无浪,水中无沙。李后主的愁恨被淘得清白,宋元明清的气数只在肥沃处惆怅。纳西人是大唐的子民,四方街的篝火晚会上,转圈舞的古乐里,那么多人都在唱:采桑子时望江南,清平乐中虞美人……

唐朝的诗词是大家公共的血脉。

[赏 析]

浪淘沙李煜范文6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词一开头脱口而出,直吐真情,而属辞秀雅,天然可爱。这两句概括性强,总摄全篇,下文具体抒情内容,皆已暗藏于此。“别来”与“愁肠”二语,交待了所抒发的情感内容――离愁别恨。“春半”点明时间。“触目”二字警醒,后面的景物描写与生动比喻,都由此生发出来。更有一“断”字夸张地形容别情之浓重,为全篇笼罩上哀婉凄绝的抒情基调。“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二句即承“触目”二字而来,以眼前实景来渲染满怀愁苦。落梅如雪,这是写的白梅花,因其开花较迟,故春半之时尚纷纷飘落。这两句描摹逼真,细节生动,宛然电影中的一个烘托人物心境的特写镜头。试看:香阶之下,落梅如雪;落花之中,一人痴立。此人面对无情的落花,悬想远方之亲人,伤春念别之情,不能自已。他低徊几许,怅恨再三,落花洒满了他的身子,他下意识地将它们拂去;然而树上不断落下的花瓣,又将他的衣襟沽满……这落不尽、拂不尽的梅花,犹如他心中驱不散、挥不走的离愁,使他难堪极了,痛苦极了!这里看似写景,实则以景物暗喻人情。愁恨之欲去仍来,犹如落花之拂了还满。一个情景合一的深婉境界,将离人愁肠欲断的内心悲痛形象化地展现在每一个读者眼前!

词的下片,是四个六字句。按《清平乐》一调的格律要求,韵脚换了;抒情境界也随之更新和深化了。这四句所写情景,从抒写线索上来看,是承开篇“别来春半”四字而来;从抒写方式来看,是把情感放进更大的时空范围里去发展,加倍写出浩渺的离愁。寥寥四句二十四个字,写得极有层次,极有力度和深度。头两句,言浅意悲:“别来”“音信无凭”是第一层悲哀,“别来”“归梦难成”是第二层悲哀,两层悲哀相纠结,抒情主人公不胜翘首远望之苦的形象已隐然现于字里行间。“路遥归梦难成”一句,尤为妙笔。俞平伯《唐宋词简释》云:“梦的成否原不在乎路的远近,却说路远以致归梦难成,语婉而意悲”。所评极为中肯。结拍二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登高望远,情怀更恶,遂将限中景、心中恨、意中人打并一起,以物喻情,推出了全篇最有特色的一个情景交融的妙境。春草之喻,既贴切,又生动,还具有意蕴的多层性。春草之一望无际,象征离恨之绵绵而远;春草之细碎浓密,象征离恨之盘曲郁结,春草之随处而生。象征离恨之浩渺无垠;如此等等。这样的警句,启人心智,导人遐想,给人以无穷的审美感受。能作出如此生动的比喻,写出如此深婉的意境,当然首先在于李煜对所怀念的人有极为深挚的感情,从真性情中流露出真文字,但也与他善于体物言情的深细精炼的艺术工力密切相关。

最末一句连用二“更”字与一“还”字,把一个六字句巧妙地造成二字一折、一句三折的特殊句式,借以充分地传达出内心曲折哀婉、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给人以一波三折和一层深似一层的真切感受。李煜这种巧妙的比喻和奇特的句式,给后世词家开许多法门。如欧阳修《踏莎行》之“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秦观《八六子》之“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尽还生”等等,虽备受词话家的称赞,实则都是从此词化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