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赤壁之战的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赤壁之战的故事范文1
蒋干游说周瑜,经《三国演义》对赤壁之战的生动描写,广为人们知晓。据裴松之在《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所引注的《江表传》记载,曹操遣蒋干游说周瑜确有其事,大致内容如下:
当初曹操听说周瑜年少有美才,以为可以通过游说把周瑜说动,于是秘密派遣九江人蒋干去见周瑜。蒋干穿着布衣葛巾,以个人身份见周瑜,周瑜热情相迎,当即对蒋干说:“子翼(蒋干字)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耶?”蒋干借故否认,推说自己跟周瑜是同一州里,阔别多年,前来叙旧,并作参观。周瑜款待蒋干后告辞去办事,让蒋干独自住了三天。临别时,周瑜请蒋干参观其军营、军库,设宴饯行,称说自己遇到了知己之主,君臣十分相得,表示决不会有所动摇。蒋干只是笑着听周瑜表达心志,始终没有说一句游说之辞。回见曹操时,蒋干说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能把他离间。
蒋干是九江人,当时为曹操的幕宾。汉九江与周瑜老家庐江郡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同属扬州,所以蒋干自称跟周瑜是同州里的老乡,两人并有过交往。这可能是曹操派遣他去游说周瑜的一个原因。再是蒋干这人很有口才,《江表传》称其有仪容,以才辩见称,在江、淮之间独一无二。曹操手下人才济济,独挑选蒋干去游说周瑜,是下了一番苦心的,只是没能如愿。
蒋干游说周瑜的基本史实就是这样,问题在于蒋干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见周瑜的,《江表传》没有明确记载,于是出现了三种说法。
一说在赤壁之战后。《资治通鉴》将此事记载为建安十四(公元209年)年冬十二月,即公元210年之初。此时的周瑜,已攻下江陵,屯据南郡,领东吴南郡太守。所以,蒋干游说周瑜,就是周瑜在荆州之时。一些书籍也按《资治通鉴》的记载将此事放在周瑜领南郡太守之时,如《诸葛亮评传》。此书叙说,赤壁之战后,曹操在政治上采取分化瓦解敌人的策略,于是派周瑜故旧九江人蒋干去见周瑜进行策反,结果被周瑜拒绝。
一说在赤壁之战前。如刘逸生《三国小札》所说。刘先生认为司马光《资治通鉴》把蒋干游说周瑜这件事放在建安十四年冬,是不合理的。因为这时周瑜已立下大功,成为东吴第一号人物,决不是曹操一个说客能打动的,曹操也不致于在赤壁大败之后向周瑜劝说归降。果真如此,曹操便真是个大傻瓜了。这是刘逸生先生的看法。再就是《三国演义》所说,蒋干游说周瑜是在赤壁大战之时。这跟《江表传》的记载显然相违,只是小说家移花接木的艺术手法而已。《三国演义》写赤壁之战时 “群英会蒋干中计”这段文字,源于元代的《三国志平话》,也不全是罗贯中的发明创造。罗贯中只是对《平话》作了一番加工改造,使故事既生动传神,又显得合理。《平话》里的蒋干是个仙长,曹操拜其为师,派他去游说周瑜,结果反中了周瑜之计。《演义》把仙长、拜师这些去掉了,又对故事精心修饰,使“群英会蒋干中计” 这个回目花团锦簇,十分好看,而蒋干也就成了书卷气十足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小丑式人物,如戏剧《群英会》中所表演的那样。
赤壁之战的故事范文2
关键词 《赤壁》;主角定位;《三国演义》;颠覆
光影艺术总与文学经典有着不解之缘,文学经典可以成为光影艺术的有力依托,而光影艺术对文学经典的时代性、创新性的解读与创造,为文学经典注入新的活力,从而更加长盛不衰。中国家喻户晓的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就是因为其惊心动魄而又富有趣味的故事、鲜明鲜活的群体人物形象、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屡屡被电影艺术家们所钟情,创作出优秀的电影作品:从1905年中国第―部电影作品《定军山》取材于《三国演义》开始,以《三国演义》为题材的影视作品络绎不绝。
直到2008年吴宇森导演的巨作《赤壁》,选取《三国演义》中最富有张力,也最能表现主要人物形象,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一场战役来拍摄。由于文学经典《三国演义》每一个细节几乎都为中国观众所熟知,较为忠实于原著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也很有影响力,《赤壁》想要取得成功,就不能完全遵循原著,必须有所创新。于是《赤壁》在自觉或不自觉间采纳与实践陌生化理论,采用观众相对陌生的《三国志》为剧本的参考,将《三国演义》里这段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故事陌生化。而最成功的是主角定位由诸葛亮改为周瑜,在周瑜的形象刻画、在战争中的地位、与战争的关系等方面,既有还原历史,也有艺术创造,在主角地位上对《三国演义》进行了颠覆,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一、《三国演义》抑周瑜扬诸葛亮
无论是罗贯中的小说,还是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这一段的绝对主角都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早在“隆中对”时已经高瞻远瞩地提出联吴抗曹的策略,而不是赤壁之战前因形势所迫的仓促之计;如果不是诸葛亮的舌战群儒,就不能打动孙权,争取东吴的支持,赤壁之战早已分出胜负;东吴都督周瑜决战的决心,也是诸葛亮故意用曹操对大小乔垂涎三尺来刺激他,让他更加坚定;草船借箭、借东风是取得赤壁之战的关键环节,都展现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与足智多谋,以及他在战争中独一无二的地位。刘方的军师诸葛亮,把实际的作战指挥者周瑜的光芒给盖过去了。
这首先与《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小说总体思路有关。刘备―方都是正面形象,曹操一方是反面人物,处于之间的孙权东吴地位尴尬,当面对的是曹方,形象可以光彩照人,但面对的是刘方,特别是核心人物诸葛亮,只能是被丑化的反衬。周瑜的作用、功劳再大,也被诸葛亮埋没了。
其次,是儒家的“帝王师”梦想的体现。“帝王师”是书生出身而有谋略,能取得君王信任,能掌握一切控制一切。尽管诸葛亮不是战争中的领导者,也不是实际领兵打仗的统帅,却能够以―个智者、一个帝王之师的形象成为主角,周瑜不得不沦为牺牲品。
二、周郎形象对《三国演义》的颠覆
电影《赤壁》颠覆《三国演义》的主角定位,主角不再是诸葛亮,却是《三国演义》中被作为诸葛亮陪衬的周瑜。《赤壁》主角定位的颠覆,首先是颠覆了《三国演义》中周瑜的形象。
《三国演义》在周瑜刚出现时就把他写成―个阴沉而又容易被激怒的政客:周瑜在东吴内部主战派与主降派正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出场,却一直虚与委蛇,只有诸葛亮故意以曹操想要得到小乔来激他,他在暴怒下才透露真实想法。这为他的角色定下了基调,也为他的悲渗下场埋下伏笔。而《赤壁》中,尽管周瑜在影片开始约四十五分钟才出场,但是一出场,就成为影片中的焦点:操练军士井然有序,可见带兵有方,胸有谋略;牧童在军营外吹笛,干扰操练,他却为牧童修理笛子,宽容大度地化解一次危机,显示出他的智慧和多才多艺,诸葛亮相比之下黯淡无光;发现了盗牛贼却故意不揭穿,当众给以悔过自新的机会,诸葛亮也不得不赞叹这一招的高明:“此军可用”;对被盗牛的老汉的下跪和自责带兵无方,既显得爱民如子又感动了部下。
周瑜也不复是心胸狭窄的悲剧人物,不能容忍诸葛亮的智慧胜过自己,处处计算诸葛亮,欲除之而后快,最后被诸葛亮活活气死。被诸葛亮取笑自己演练的阵法已过时,只是一笑了之;两人以乐音交流,互相试探,也是惺惺相惜;战争刚开始,两人同时猜对曹操的作战,彼此欣赏;衷屯赞赏诸葛亮的八卦阵,欣然采用;曹军兵临赤壁,周瑜与诸葛亮坦诚相待,肩并肩齐心协力地思索作战方针;没有了《三国演义》的“既生瑜何生亮”狭小气量。到刘军军营探看刘关张各人,周瑜也是抱着同舟共济的心态来发掘他们的优点,对他们的异于常人的地方不以为怪,没有了《三国演义》里看到刘备手下猛将如云的妒忌、提防和暗算。这个周瑜回复了《三国志》中那个与之相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的周郎。
《赤壁》还着重强调,周瑜是孙刘联军的统帅,也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大将。匕集的八卦阵围困歼灭曹操的骑兵的一场战役里,尽管阵法是诸葛亮所设计,但是在众人还摸不着头脑的时候,周瑜发出会心的微笑,并是战役的指挥者,把八卦阵的妙处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八卦阵把敌军围人其中却―时难以将其歼灭之际,周瑜亲自披挂匕阵,武艺堪比关云长、张飞、赵子龙等猛将;为长坂坡进出自如的赵子龙挡下一箭,救了赵子龙―命;带伤把曹军将领刺杀于箭下;冲入敌阵,夺下曹军军旗。周瑜的风头完全盖过了刘备手下的三名虎将。正是有这样的统帅,孙刘联军才有可能创造以弱胜强的奇迹。
三、周郎在战争中的地位对《三国演义》的颠覆
为了凸显周瑜的主角地位,《赤壁》把作战取胜的关键完全放在周瑜身上。
首先是确定周瑜的孙刘联军统帅的地位。东吴士兵数目多于刘备,赤壁之战的重要兵种――水军的战斗能力也远远强于刘备,更据有长江天险的地利,东吴一方毫无疑问是孙刘联军的主导者。东吴的都督周瑜顺理成章是孙刘联军的统帅。《三国志》里赤壁之战的描写几乎全放在《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就是这个原因。
其次取消了《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舌战群儒这一精彩片段,把决定刘备孙权联合的决定权放到周瑜的手中。《三国演义》为了昭显诸葛亮的无所不能,所以花大功夫来描述诸葛亮舌战群懦的精彩场面。《赤壁》描述了周瑜与孙权的特殊关系和对孙权下决心的影响。见到孙权犹豫不决,把玩孙权案上的弓箭,揶揄孙权很久没有练习。收到曹操的战书,胆敢当着孙权的面撕碎战书,催促孙权与曹操开战。影片还安排周瑜与孙权猎虎―幕,将孙权内所恐惧的强大残暴又狡猾的曹操,外化为躲在暗处,随时会出其不意偷袭伤人的老虎。周瑜拦下想帮忙的护卫,让孙权―个人与老虎对决,帮孙权战胜心中的恐惧,作用与地位可见一斑。
在孙权的心中,周瑜具有兄长股的地位,在与曹军强弱悬殊的情况下,周瑜帮助他鼓起勇气做出与曹操决一死战的重大决定,顺理成章。 由孙权敬为兄长同时又是东吴都督的周瑜来劝说孙权抗曹,绝对比诸葛亮一番花言巧语就打动孙权,更加有说服力,也更符合现实与历史。
还有, 《三国演义》淡化了赤壁之战最重要的环节――苦肉计,《赤壁》明确周瑜的统帅地位,会特意描述周瑜的这一大功劳。
四、周郎与战争关系对《三国演义》的颠覆
最后,在《赤壁》中,从和赤壁之战的关系来说,主角非周瑜莫属。《三国演义》里,与赤壁之战关系最为紧密的是刘备、孙权、曹操三人。曹操已经消灭了袁术、袁绍等主要对手,赢了就可以完全称霸天下,孙权只有打赢战争,才能保住父兄留下的基业,维持他在东吴的统治地位,这场战争也是刘备的生死之战。周瑜只是东吴―位重臣,如果不是忠于孙权,他完全可以像虞翻、陆绩等东吴官员主张投降自保,赤壁之战的成败与周瑜密切的程度比不上刘备等三人。
《赤壁》却根据《三国志》仅仅提到小乔嫁给周瑜,《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为了刺激周瑜的编造,将小乔与赤壁之战联系起来。《赤壁》创造了周瑜与小乔的爱情神话,从浅层次的郎才女貌,到可遇而不可求的相知相爱、琴瑟合鸣,再到爱情的最高境界――为了心爱的人牺牲―切。小乔的每―个镜头都是在诉说这个神话:周瑜练兵之际,小乔因爱马难产,能把他叫回帮忙,可见两人感情之笃;一遍遍地练字是为了祈求夫君的平安;床笫之欢的鱼水交融,和从琴音中领略丈夫的意图,是夫妻间灵肉的完全了解;大战前夕安慰丈夫,指出他优于曹操的地方,善于分怜忧;为周瑜包扎伤口,那层层纱布是她重重的爱;后来更是为了丈夫不惜赶往曹营。
而曹操发动战争的动机,是源于对小乔的痴迷:曹操画了小乔的画像,整天对着画像神魂颠倒,想着打赢后就可以将小乔据为己有;当华佗劝说他不要思念过度加重头风,他置若罔闻;曹操手下大将猜想曹操发动这场战争是否就是为了得到小乔;曹操把宠爱的侍妾幻想为小乔,要求她的举动与小乔一模一样;《赤壁》下集的开端就是小乔亲身赶到曹营,愿意以自己的留下换来曹操的撤兵。
这样,形成了《赤壁》最大的张力――是曹操打赢战争,如愿以偿,还是周瑜赢得赤壁之战,捍卫自己的爱人?于是,与赤壁之战的胜负有着最大关系的,不是别人,而是周瑜――因为这场战争对他而言,不仅仅是保家卫国之战,更是一场捍卫心爱的女人、捍卫一个男人的尊严的战争。
赤壁之战的故事范文3
关键词:读图能力;知识归纳能力;评价人物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要求: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资料、图片、图表、实物、遗物、遗迹、影像、口述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一定的历史情景想象;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220~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复杂多变、政权并立、时战时和的时代。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地位的上升和北方民族的大融合,预示着一个新的统一和强盛时代的来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就属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初期,三国时期是一个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同时又是一个民族融合的时代。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我在设计《三国鼎立》一课时,以历史事件为线索,选择典型材料,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启迪学生的智慧。
一、培养学生知识归纳与图示表达能力,感受历史学习的多样性
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战役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些知识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搞混,所以在教学中,我要学生自制表格,通过图表比较,使学生对易混淆的知识点更好地进行区分。
初一学生比较活跃,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看谁做得又快又好”,既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又很快掌握了知识,弄清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二、通过教学挂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南宋历史学家、目录学家郑樵在其巨著《通志・总序》中说:“图成经,书成纬;一经一纬,错综而成文。古之学者,左图右书,不可偏废。”他强调治史要把历史地图和史学著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在郑樵看来,“即图而求,易;即书而求,难。舍易从难,成功者少。”任何历史大事都有其特定的时间纬度和空间经度,读图更容易理解历史,是历史学习的捷径之一。
在历史中考题中涉及历史地图的试题俯拾即是,而学生在这方面失分恰恰最为严重。所以历史地图的教学刻不容缓。在教学中,我结合《官渡之战示意图》《赤壁之战示意图》,要学生说出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时间、地点、双方首领、结果和影响,并得出它们是以少胜多的战役。而通过《三国鼎立形势图》的直观教学,让学生从地理位置上把握魏、蜀、吴三国各自占据的地盘。
三、学会材料收集与辨析,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要求: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
在小学,学生已经接触过有关三国的历史故事,课前我布置学生利用《上下五千年》《中华人物志》等书籍中收集更多的三国故事,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分析故事的真实性,让学生明白史实与小说的区别。
评价历史人物以及发生过的历史事件,不是一件容易做的事情,特别是那些具有双重性的历史人物,具有极大争论性的历史人物,更是难以概述。总之,我们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论从史出;不应该超越当时的环境,超越当时的时间段,将今天的文明搬到古人身上。历史上是如何样子,就应该认真地、客观地、公正地评价,还历史本来面目,史实才能更充实、更客观、更全面,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赤壁之战的故事范文4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而获胜的著名战例”。这次战争的史实原来散见于晋人陈寿所著记传体史书《三国志》的《吴主传》、《周瑜传》、《鲁肃传》、《蜀先主传》、《诸葛亮传》等篇。《赤壁之战》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是司马光根据《三国志》有关篇章记载的史料着意剪裁,组织润色而综合写成的。作者匠心独运,设计精巧。
一、结构——安排井然有序,思路——展示明朗清晰
《赤壁之战》这一长文,所写事件纷繁,人物众多。细细阅读,掩卷沉思,则其结构形式、思路线索,全部呈现在眼底,了然于心头。
就大事而言,写了这么三件:先是写了孙权、刘备联合,继而写了孙权内部主战主和两派斗争,最后写了赤壁会战。每一大的事件中又有诸多小事件,如在第一件大事里写了谋臣鲁肃和诸葛亮为建立孙刘联盟而进行的外交活动;在第二件大事里写了文臣武将为使孙权确立联刘抗曹方略所进行的公开与隐蔽的较量,其中着重写了儒将周瑜的所作所为;在第三件大事里写了战略相持——南北对峙、战略反攻——火烧赤壁、乘胜追击——水陆并进等。
就人物活动而言,主要写了“七说”(“说”音shuì,劝意)。其中,在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孙刘联盟事上写了“三说”:开头写了鲁肃说吴主孙权,原因是“恐为操所先”,以求得孙权能准允自己去了解形势并为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奔走;接着写鲁肃说蜀主刘备,以使他能主动同孙权联合抗曹;三写诸葛亮受命出使吴地,说孙权联刘抗曹。在促使孙权定下抗曹决心并早作决断之事上,写了“四说”:先是写长史张昭说孙权,企图让孙权放弃联刘抗曹打算,认为对曹“不如迎之”;紧接着写鲁肃趁“权起更衣”之机,“追于宇下”,“扩开大计”,提醒孙权不要被主降派言论所惑,使其联刘抗曹决心不致动摇;最后“两说”是写周瑜日夜连说孙权,力排“众人之议”,揭穿曹操诈言,从而使得说服孙权重任得以最后完成,画上一个圆满句号。
《赤壁之战》无论是叙写发生的事件,还是记述人物的活动,都有如链条衔接,一环紧扣一环,且又一气呵成;又都有如影视上的特写镜头,一幕紧接一幕地显示在阅读者的面前,烙印于欣赏人的脑际。文章以事件为经,以人物活动为纬来构建框架,并按照时间先后和空间位置变化来安排,以逻辑顺序来布局。在一系列事件的发展进程中,或交替、或连续融入人物的活动。一个又一个互相承接的事件,一次又一次彼此相连的人物活动,除有不可挪动的外在时空关系外,还有其紧密联系的内在因果关系。而这些因果关系正好体现出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若不得到孙权的认可与赞同,岂有后来一系列戏剧性事件的发生?若无鲁肃说服刘备,哪有诸葛亮前往吴地说服孙权之举?没有鲁肃、诸葛亮苦口婆心地说服孙权,何来孙刘联盟的建立?若无肃、亮、瑜对孙权的说服,又哪有孙权抗曹的决断?没有孙权的最后决断,何来赤壁之战这一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那又怎么会出现后来三国鼎立的局面呢?从纵横全方位观之,司马光在《赤壁之战》一文中走笔的轨迹图象,正好比一“甲”字形貌。此字上半部的“田”,犹如孙刘双方为了共同利益,经过主观努力而暂为一体的态势;其下“┃”,形似锋利无比的宝剑,势不可挡地直插曹军大本营。我们说这一“甲”字,恰好是《赤壁之战》的结构内涵和作者思路绝妙无比的图解。
二、对话——各求理正、据足,言辞——尽透情态、性格
文章开篇写的是鲁肃得知形势有变而向孙权提出应变之计。他切盼得到孙权的准允,马上搞一次必要而有决定性意义的外交活动。可鲁肃不盲目出言,而是抓住孙权急欲扩大“帝王之资”及其“定天下”和保一方平安的心理状态说话,其应变之计与要求,边说理边摆出。最后还以“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句结束谈话。这末一句强调了形势的严峻,反映出鲁肃心情的焦虑急迫,同时也激发了孙权,使其不能轻视怠慢。结果真的如此,“权即遣肃行”,鲁肃终于如愿以偿。整个一席话说得孙权口服心服,言听计从,充分显示出鲁肃的政治才能。
接下写的是鲁肃与刘备的一段对话。鲁肃本想与刘备会谈取得最佳效果——“自结于东,以共济事业”,然而老成持重的鲁肃含而不露,摸清对方意欲如何,再作计较。当得知刘备所想之后,便立即陈述东吴优势,点出吴巨“岂足托乎”根由。一优一劣,对比鲜明,作何选择,不言而喻。文章用“备甚悦”三字表明刘备透彻理解鲁肃话意。若鲁肃不这样与刘备会谈,那效果当作别论了。鲁肃主动创造和谐氛围,平等地与刘备商讨,体现了鲁肃友善和坦诚性格,同时也反映出他过人的外交智慧。
这之后写的是诸葛亮与孙权的会谈。刘备“新败”,“遁逃至此”,诸葛亮完全明白自己处在什么地位。为了这次“奉命求救于孙将军”的外交活动的成功,他必须不卑不亢,始终占据主动。于是他先发制人,与权相见后,就总论天下局势,客观分析孙、刘、曹三方面情况,紧接着连续两次反激孙权,使得孙权从根本上断绝与曹操的关系,这就取得了会谈的初步胜利。但联刘问题还未解决,于是诸葛亮趁回答孙权提问之机,将刘、曹对比,说明刘备军力仍很雄厚,而曹操存在着兵力(“远来疲散”)、战术(“不习水战”)、军心(“非心腹也”)等致命的三大弱点,不仅保住了刘备的尊严,更重要的是彻底消除了孙权在联合问题上的疑虑。接着推测建立孙刘联盟必然产生一个接一个的美好前景,从而使孙权在主动断曹后又树立了主动联刘的思想,取得了会谈的彻底胜利。诸葛亮用心良苦,他的话语重理性分析,重事实证实。孙权能发“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的誓愿,最后又有“大悦”的反应,全是诸葛亮言辞所具强大的征服力作用的结果。
曹操的话语是在“遗权书”中。虽然只有三十个字,却显其杀气腾腾,骄横狂妄,气焰嚣张。即使人物的言辞很短,作者也不放过写理由写事实。在短短的两句里,写有一“理”(“奉辞伐罪”)“二事”(“刘琮束手”与“今治水军八十万众”),将曹操的狡诈性格反映出来了。写张昭的言论,也是重视写理由写事实。张昭先说明曹操的本性与为人,作为提出“拒之,事更不顺”的依据,为后面提出“不如迎之”垫底。接着,指出孙权优势已失,而曹操优势明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政见。这样写理摆事,使张昭言论更具迷惑力。这从孙权“独不言”的神情和“起更衣”的举止完全可以看出来。
听了张昭的讲话,孙权很不痛快,借故走出议事厅。鲁肃唯恐孙权改变主意,立即“追于宇下”,对孙权讲了一段话。在情急之时讲话,他也是理据在前,结论随后。他直言“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点出了要害,作为“不足与图大事”的因由,使得孙权的心情稍稍安定。接下又向孙权对比分析“可迎操”与“不可”的两种人绝然不同的前途,设身处地,推心置腹,进一步劝权“莫用众人之议”,达到坚定孙权抗曹决心的目的。言辞恳切,充溢着对孙权无限忠贞之情。
赤壁之战的故事范文5
以赤壁之战作为游戏背景的《赤壁》,是完美时空在2007年末为国产网游创下辉煌的作品。这款游戏采用了全新的3D引擎,打造了极其精美的画面。而与吴宇森电影大作《赤壁》的合作,更是让这款游戏充满了明星气氛。
然而,对于一个真正的玩家来说,游戏的内容与特色才是我们更加关心的。《赤壁》在这方面又会给出一个怎样的答案呢?
武器系统
《赤壁》最引人关注的就是抛弃了传统网络游戏中职业系统的设定,而是采用了全新的武器系统。
在游戏中,没有职业的划分,唯一的区别就是玩家手中武器的不同。游戏中一共设定了十八种不同的武器,玩家可以在这些武器中自由的选择自己喜爱的兵器。每一个玩家对每一种武器都有一定的专精度,而该种武器的专精度越高,玩家在使用这种武器时所能发挥的战斗力也就越强。因此,究竟是十八般武器样样懂得?还是在某一项武器上苦心专研?就看玩家自己的选择了。
为了让玩家更好的感受《赤壁》中不同武器间的相生相克,游戏中还开发了主副武器系统,允许玩家同时装备两种不同的武器,并且在游戏中可以非常迅速的在两种武器间进行切换,从而让游戏中的战斗更加的有趣。
角色系统
传统网络游戏中,玩家在创建角色时,能够选择的仅仅只有自己的姓名、性别、属性以及更改自己在游戏中的不同造型。然而在《赤壁》中,玩家创建角色的不同,却会对自己在游戏中的发展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三国演义》中,武将在介绍自己的时候,往往还叫加上自己的籍贯,如大家最熟知的常山赵子龙。而在游戏中,玩家在创建游戏角色的时候同样也要给自己的角色选择一个籍贯。
可不要以为这个籍贯仅仅只是为了让你在报出自己名头的时候更加的威风,因为籍贯与姓氏的不同,可是会直接影响自己的角色在游戏中的属性哦!
举例来说,选择籍贯西北的角色,在骑术上就也许比籍贯江南的玩家要天生出色的多,不过籍贯西北的角色,同时也可能都是旱鸭子,对水上作战非常的不习惯。而籍贯江南的角色,则刚好完全相反。
对于姓氏为赵的角色,可能因为赵云的原因,天生在枪的武器专精度强于其他玩家,而姓氏为关的角色,则有可能因为关羽的存在而拥有与生俱来的出色刀法。
因此,在创建角色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自己角色的发展方向,来决定自己的籍贯与族谱。
声望系统
在《三国演义》中,许多著名的武将都因为自己的行为而拥有不同的声望,如关羽的过五关斩六将、张飞的喝退长板桥、赵云的七进七出等。而在游戏中,玩家同样会因为自己的各种行为获取不同的声望。这些声望,不仅仅会影响游戏中NPC对自己的看法,还会影响到游戏中怪物对自己的友好度。而在游戏后期,声望高的玩家甚至有一定的几率获得独一无二的神器,从而独步天下。
而随着声望的获得,玩家还会在游戏中获得各种不同的有趣称号。这些称号可以通过战斗获得,也可以通过经商获得。某些称号能够让NPC对你产生好感,而某些称号则会让NPC对你怒目相视。总的来说,《赤壁》的世界,是一个完全动态的世界,你在这个世界中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这个世界中其他玩家和NPC对你的看法!
战争系统
《赤壁》游戏的背景,就是赤壁之战,如何能更加逼真的体现战争面貌呢?这就不能不说《赤壁》的战争系统了。
游戏中按照历史一样设定了魏蜀吴三个不同的势力,玩家在游戏中可以选择三个势力中的一方作为效忠的对象。在大规模作战的时候,玩家还可以根据武器的不同使用各种特殊的兵种战技,就好像骑兵的冲锋、弓兵的齐射等等。此外,高阶军职玩家还能够发动战略攻防技能,利用不同的谋略让战争往着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从而避免了传统网游中战场仅仅比拼人数的缺陷。而这一点,也正符合了赤壁之战刘孙两方以弱胜强,充分展现谋略智慧的特色。
而在具体的战斗中,《赤壁》的战斗系统吸收了许多格斗游戏的精髓,玩家在游戏的战斗中不在仅仅只是单纯的使用不同的快捷键不停的发动各种技能,而是要考虑到跳跃、格挡、闪避、蓄力、击倒等以前只会在动作格斗游戏中出现的效果。这一点,也让《赤壁》中单人的作战拥有了更高的战术性,让PK变得更加的有趣。
生活系统
当然,作为一款网络游戏,仅仅拥有战斗是不足的,而《赤壁》完善的生活系统可以让我们在练级PK之余享受生产的乐趣。
《赤壁》中一共开放了铁匠、工匠、药师、急救、烹饪、工匠等几种生活技能。玩家在达到技能学习的等级要求之后,就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生活技能进行学习了。
作为游戏中各种武器、装备、道具的主要来源,生活系统可以说是在重要程度上丝毫不亚于战斗系统。战士要上战场,首先当然那要有武器,而铁匠则可以打造各种品级的十八般武器,让你在战场上冲锋杀敌;当然,有了武器而没有盔甲,那么在战场上就只能任人宰割,而工匠则可以制作各种头盔与铠甲;在战场上受了伤,疗伤药也许可以拯救你的生命,而这些,药师就可以为了提供这些保命的药品;人是铁,饭是钢,饥肠辘辘的战士,又如何面对如狼似虎的敌人?烹饪技能就可以为你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
当然,游戏中的每一个生活技能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些不同的技能将存在大量的交互,每一种技能都无法脱离其他技能的支持单独存在。
社交系统
网游中最大的乐趣就是玩家与玩家之间的互动,而在这一点上,《赤壁》也给出了一个非常完善的社交系统。
玩家可以在游戏中效仿桃园三结义进行结拜,与自己的好友一同在游戏中闯荡乱世。而有志于在三国乱世中施展报复的玩家,还可以组建家族,为了家族的壮大而共同努力。而当家族发展到一定的时候,玩家还能够组建属于自己的军团,在三国乱世中为了自己所处的势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这一点,就正如蜀汉的发展曲线。刘关张结义之后先倚靠其他的势力,然后组建自己的军队,最后开创自己的国家。
在游戏中,玩家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来提升自己所属家族或者军团的实力,通过自身的努力让自己的军团在这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创建属于自己的功业。
当然,即便是在战争年代,也有那么一些人希望能够过上与世无争的平静生活。而在游戏中,如果我们厌倦了无休止的战争与战斗,也可以做一个世外桃源人,闲来游山玩水,收集各式宝物,养养花花草草。或是与好友在棋盘间指点江山、或是在灯谜中显露智慧、或是在河畔做一垂钓老叟,过上“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优先生活。
随着《赤壁》内测的愈走愈近,我们对这款游戏的期望值也是越来越高。丰富多样的游戏特色,让我们能够在《赤壁》中感受一种全新的游戏感觉。
赤壁之战的故事范文6
本文针对职高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来探讨职高语文教学中兴趣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
职高 语文教学 兴趣
与普通高中语文教学比较,职高语文教学工作存在着较大难度。职高学生普遍存在基础较差、学习方法方式不正确等问题,导致职高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很难进一步学习,而且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比较枯燥无味,学生总听得昏昏欲睡,上课效率大大降低。另一方面,由于职高并不像普通高中一样需要考大学,所以往往不会在语文这样的基础课程上投入足够的精力。职高语文教育应当结合学生的特点,改变乏味的教学方式。实践证明可以通过引入兴趣教学法,改变现今职高语文的教学方式。同时让兴趣成为学生内在的动力,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笔者针对职高学生的特点,列举了以下3种实践策略来激发职高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兴趣。
一、通过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发展,多媒体已经广泛进入课堂中。与传统语文教学相比,多媒体可以全方面调动学生感官。相比与原来板书枯燥的一笔一划,多媒体更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把课程内容制作成PPT,可以节约大量的板书抄写时间。而且许多教学内容无法用语言准确地表达,但是通过图片、声音、视频能够顺利地为学生展示课文中的意境。将课文中难以理解的字词、语句形成化、立体化,从而使普遍语文基础不太好的职高学生也能够理解明白,这让职高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也能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某教师在教授苏教版《纪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时,就运用了多媒体方式来激发学生上课兴趣。在课堂开始时,该教师并未让学生自己通读课文。因为该文章是鲁迅为纪念刘和珍所写的,通篇悲愤的情绪很难让活在现今和平社会中的学生产生共鸣。同时该篇课文的生僻字较多,句式结构也与当代语文有所出入,会使学生在通读中感到费解从而失去学习兴趣。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该教师先让学生观看了一段视频《子午书简——纪念刘和珍君》。视频中结合朗读者的语境,选取了大量的图片来烘托当时群众悲愤的心情。看过这段视频后,学生情绪激动,感叹了烈士的无畏与敌人的阴险。该教师通过多媒体调动学生情绪、提起学生兴趣,从而让学生能主动投入到课文学习中,探求该事件的具体细节。
二、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实践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创设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此来达到课程目的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实际创设情境教学中,教师应当将学生引导到他们所熟悉、感兴趣的事物上,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敢想敢说。通过亲身参与到学习中,能够激发学生上课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某教师在教授苏教版《赤壁之战》这篇课文时,就采用了创设情境方式来激发学生兴趣。因为该篇课文是文言文,相对于职高学生来说,在学习这篇课文时会感到枯燥困难,从而易导致失去学习的动力。但是该教师在课堂开始时并没有直接通读课文并解说文言字词,而是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赤壁之战吗?因为大部分男同学都对三国故事感兴趣,所以他们按捺不住,纷纷在下面讨论起来。这时该教师要求其中一位同学来复述赤壁之战的故事,之后并要求学生说出赤壁之战中谁是你心目中的杰出历史人物。这个问题比较有争议,诸葛亮成为许多学生的首选,但是也还有较大部分同学选择了曹操、鲁肃、周瑜等豪杰。为了说服别人也加入到自己的“阵营”中,课堂中的争辩声逐渐加大。这时该教师说,同学们的见解都过于主观,并提议和学生一起去读读《赤壁之战》这篇古文,来看看历史是怎么公正地记录这些豪杰的。通过这种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文言文的学习中。同样,在语文教学其他领域,也可以采用创建合适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通过表扬激励,激发学生兴趣
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运用这一特点,激发职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功,教师应将问题简单化,让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并回答。当学生正确地回答了问题时,应给予适当表扬,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通过以上的表扬鼓励,学生的神经保持一定的兴奋状态,进而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还有一方面原因,大多数职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较差,这就造成了学习方面的自卑心理。这种心理将持续影响语文教学效果,而适当的表扬激励可以让学生克服这样的心理,让他们重拾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作文教学课时,某教师事先将班里较好的文章复印分发给同学,要他们细读并评选出最好的几篇。在课上老师又将这几篇文章通读,并对作文中语句、表达的思想进行分析,通过合适的赞美来鼓励学生。当学生看到自己的文章能被老师称赞时,那种被人认可的心情被激发,从而促进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总 结】
语文水平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应当发挥其主导作用,针对职高学生特点,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兴趣成学生学习语文持久的动力,驱动学生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汪小龙.职高语文兴趣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