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院心肺复苏培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院心肺复苏培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 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抢救成功率
[中图分类号] R459.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6-0157-02
心跳呼吸骤停是由心脑血管疾病、猝死及创伤引发的一个危重的心脏急症,心跳呼吸骤停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心肺复苏(CRP)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生存率,然而心肺复苏患者尤其是高龄老年患者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如何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以提高救治效果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为此,我院急诊科在以往抢救经验的基础上做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1年3月在我院急诊科进行救治的呼吸心跳骤停患者300例,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150例。对照组男81例,女69例,年龄20~59岁,平均(43.6±6.2)岁。疾病类型:脑血管54例,呼吸系统疾病28例,心血管68例,发现呼吸心跳骤停时间1.6~6.4 min;实验组男77例,女73例,年龄19~61岁,平均(42.8±5.9)岁。疾病类型:脑血管51例,呼吸系统疾病30例,心血管69例。发现呼吸心跳骤停时间1.5~6.3 min。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均无显著差异(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采取常规心肺复苏抢救流程进行抢救。实验组采用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进行抢救[4],具体内容包括:①专人管理负责复苏的药品与仪器:抢救所需的药品由专人负责,定期进行检查,及时去除过期药品并添加最新的药品;②将使用注意事项和操作规范编制成册放于仪器附近,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定期检查和维修;③建立规范合理易执行的心肺复苏流程,鼓励医护人员形成抢救时的合作意识;④遵循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抢救流程,定期让医护人员学习,依照2010年AHA编制的新版复苏指南建议将患者进行分类,按成人、儿童、婴儿三类进行针对性救治;⑤定期让经验丰富的护士长为全体医护人员进行抢救注意事项培训;⑥建立考核机制,将患者满意度纳入考核标准,激励医护人员积极主动改良救治方案。
1.3 观察指标
复苏成功率: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占所有被抢救的患者的百分率。实施心肺复苏时间:从发现呼吸心跳骤停到开始实施心肺复苏的时间;实施除颤时间:从发现室颤到开展电除颤的时间;气管插管时间:从准备插管到成功插管的时间。心肺复苏成功标准[5]:①患者面部、皮肤以及口唇色泽变红润;②患者能够进行自主呼吸;③肱动脉收缩压≥60 mm Hg;④瞳孔由散大恢复正常;⑤能够触及大动脉搏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复苏成功率比较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实施心肺复苏、除颤、气管插管时间比较
见表2。
3 讨论
心跳骤停是指血流不能自主地进入和流出心脏,呼吸骤停就是指心脏和肺部停止活动[4]。呼吸心跳骤停一旦发生,患者停止呼吸,心脏无法搏动[6]。呼吸心跳骤停能够复苏成功在于是否采取迅速的评估判断和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7]。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可以优化整合医院的医疗资源,同时提升医护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使每位患者在享受最为及时有效的救治的同时,还能少承受救治过程的痛苦,为挽救患者生命创造良好的条件。
本组资料显示,开展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后救治的患者复苏成功率(51.33%)明显高于开展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前(28.67%)(P < 0.01),这是因为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大大提升了医护人员的业务能力,锻炼了其面对突况的判断和处置能力,技术操作的实施也更为合理,抢救过程中的一系列可能出现的紧急状况都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并且我们定期进行培训及检验评估,使得护士更加熟悉了解整个抢救流程,因此,医生在作下一步抢救时,护理人员早已准备好所需的抢救物品,医护配合完美,省去了备物时间,在实施每项抢救措施的衔接时,均能做到及时准确到位。
心肺复苏实际抢救效果好坏关系复苏抢救质量的提高与否。本研究在规范抢救流程后,医护人员衔接配合更为默契,救治操作更为流畅,患者所承受的痛苦得以减轻,配合意愿大大提高,因此开展规范抢救流程后救治的患者气管插管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 < 0.05),实施心肺复苏时间和除颤所需时间极显著少于实施心肺复苏、除颤前(P均 < 0.01)。由此可见,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对营救呼吸心跳骤停患者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实施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促进了心肺复苏各项操作流程衔接的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有针对性地锻炼了医护人员对紧急情况的判断和处理能力,规范化后的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在实践中提高呼吸心跳骤停的效果显著,在提高复苏成功率的同时,缩短了抢救时间,使患者免于承受不必要的痛苦,是一个理想的救治流程。
[参考文献]
[1] 郭涛, 芮庆林. 国际心肺复苏最新指南变化与进展[J].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2,18(2):112-115.
[2] 刘春峰, 宋国维. 关注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变化 进一步提高复苏成功率[J].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2,19(2):109-111.
[3] 张悦怡, 陈香萍,施剑斌,等. 2010心脏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解读[J].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1,9(1):3-6.
[4] 莫凤珍. 心跳呼吸骤停68例院前急救与转运护理的分析[J].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3):2037-2038.
[5] 葛小敏, 孙建华,孙艳萍, 等. 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对医院抢救成功率的影响[J]. 吉林医学,2012,33(28):6716-6719.
[6] 朱子银. 浅谈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的抢救与护理[J]. 中国疗养医学,2012,21(11): 1054-1055.
医院心肺复苏培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护理 模拟人 临床护理 培训考核
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患者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的提高,以及三级甲等医院的要求,我院护理部对护理操作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护理人员的压力和风险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但要有耐心、责任心,还要规范操作流程、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年轻护理人员在患者身上操练的机会越来越少,技能培训练习成为临床技能培训考试中心面临的一大难题,为寻求提高临床技能操作水平的方法,模拟人辅助训练技术应运而生。我院2007年购置了国内高级的护理模拟人,去年又购进一批先进的多功能护理模拟人,逐步将其应用于临床教学培训练习与考核,可以模拟多种不同的临床场景。现将我院临床技能培训考试中心护理模拟人应用于临床实践技能培训练习与考核的影响与价值探讨如下。
一、培训考核对象和方法
1.培训考核对象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45岁以下在职护理人员,护理部要求保证每人每年必须参加一次心肺复苏和50项临床基本技能操作的培训考核,护理人员以科室为单位每月按比例随机抽取人数,2009年3月~2012年3月共抽考1758人次,实际考核1635人次,(90分为及格线)请假、缺考123人。
2.培训考核方法
(1)培训载体。我院临床技能培训考试中心为护理人员提供形象逼真的培训练习考核场景,以护理模拟人作为载体对护理人员进行临床基本技能操作培训练习考核,可以直观显示实施心肺复苏救治后的反应和效果。
(2)培训方式。以最新版《心肺复苏指南》为指导,分为理论讲授和技能操作两部分。
培训时老师首先进行简短的理论知识讲解。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生命支持、高级生命支持、院内外常见的意外事故处理以及心肺复苏后治疗与维持,重点结合心肺复苏流程图讲述基本的操作步骤及要领。
然后应用护理模拟人讲解基本技能流程演练的操作技巧。培训人员先在护理模拟人上反复进行技能操作训练,包括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整个模拟训练中老师指导并纠正错误的姿势和手法,引导完成整个技能操作规程。操作完毕可通过回放录像进行点评,对操作错误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
3.考核方式与教学评估
培训前设计好技能操作考核评分标准和问卷调查表。
技能操作考核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基本技能操作考核,重点考察护理人员是否熟练掌握操作要领,能否在有效的时间内合理使用相关仪器;考察护理人员能否对病情作出正确的判断,急救措施是否准确有效,另一部分是并发症的判断和相应的措施。在最新版心肺复苏技术操作考核表的基础上我院根据实际情况略有改动细化了自制评分标准表:
心肺复苏技术操作考核表
如判断意识这句话:“术者食指和中指指尖触及气管正中相当喉结部位1分、旁开两指1分、至胸锁乳突肌前缘凹陷处1分。”还有确定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或术者右手中指、食指沿肋弓上沿至胸骨下切迹向上两指的上缘,按压方法:指指交叉1分、双臂关节伸直并与胸部垂直2分。特别明确细化了容易出错的地方,目的是希望护理人员注意牢记掌握,而不是应付考试。护理部规定90分及格,低于90分的人员要与科室效益挂钩,酌情扣分扣钱,所以科主任护士长以及护理人员非常重视。现场抽考现场打分并公布成绩,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问卷调查主要反映护理人员对这种培训练习考试方式的认可程度,给予的评价效果和评估,现场回收,回收率100%。
二、结果
通过护理模拟人对护理人员培训练习考试,心肺复苏技能操作考试通过率为96.8%,见附表1。
附表1 护理模拟人技能考核结果(N=545)
问卷调查回收率100%,结果显示:96.6%的护理人员培训练习考核后认可这种新型的模拟培训考核体系,更能调动护理人员积极学习的热情,大多数护理人员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和公休日参加培训练习,显著提高了临床基本技能操作的能力,见附表2。
附表2 护理模拟人培训考试后问卷调查结果(N=545)
三、分析与讨论
传统的医学护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医疗体制改革的要求,尤其是年轻护士虽然能掌握护理基本理论知识,但缺少临床实践技能操作经验,真正面对患者时不知所措,近年来在患者身上进行技能操作与训练的机会越来越少,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临床技能培训考试中心购买了国内外先进的护理模拟人应用多媒体技术显像和监控记录储存、电视闭路系统回放录像等功能,以护理模拟人为载体进行培训练习考试,为护理人员提供良好的实战场景。
护理模拟人不但在教学和培训中功不可没,在临床护理基本技能操作考核中亦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几年来对我院在职护理人员的培训练习考试,绝大部分护理人员的动手能力大大提高,缩小了理论与实践的差距,熟练掌握了50项临床基本护理技能操作方法。我们在考核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6.6%以上的护理人员认为这种应用护理模拟人培训练习考核方法更能调动学习积极性。
护理模拟人是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之间不可缺失的桥梁。值得肯定的是护理模拟人在临床护理工作基本技能操作中的优势:(1)真实性:设定真实的“实战”场地,模拟真实的现场,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2)时间随意性:它可以随时随地安排训练和学习;(3)反复纠错性:本系统不怕操作错误,可回放全部操作过程供老师学生探索研究,反复操作直到正确为止;(4)安全性:不会对患者构成威胁,更不会有侵权行为,从而减少护患矛盾的发生;(5)过程可控性:系统具备记录和回放的功能,操作过程完全记录下来,训练完毕师生可以一起观看或检查记录,进行探讨点评。
近几年医疗体制改革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模拟医院模拟病房的创建势在必行。护理模拟人的运用会更加广泛,其功能亦会更加形象逼真。但是护理模拟人并非真人,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临床上各种复杂危急重症护理模拟人无法模拟,虽然在临床基本技能培训练习考试中值得应用推广,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也可借鉴,但护理模拟人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医院心肺复苏培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 PDCA循环管理模式;个体化培训;心肺脑复苏技术
[中图分类号] R197.32;R605.9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07-0132-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DCA cycle management model with individualized training on the improvement of cardiopulmonary-cerebral resuscitation technology. Methods 20 cases of nurses work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1 to May 2016 were selected, these nurses were divided into PDCA circulation management model with individualized training group (united training group, n=10) and traditional training group (n=10) according to the training methods, the traditional training group were given traditional training, while the united training group were given PDCA cycle management model with individualized training, then the examination results, relevant theoretical knowledge, cardiopulmonary-cerebral resuscitation resul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Results The examination results of the two groups after training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before training(P0.05), the examination result of the united training group after training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traditional training group(P
[Key words] PDCA circulation management model;Individualized training;Cardiopulmonary-cerebral resuscitation technology
心肺X复苏技术(Cardiopulmonary-cerebral resuscitation technique,CPR)属于一项急救技术,对生命进行挽救,在心脏骤停的救治措施中最为有效,因此护士很有必要对CPR进行积极学习和有效掌握[1]。传统培训方法采用示范―自己练习―参加考试的形式,虽然在示范过程中重点阐述了护士常犯的错误,对准确的操作方法进行了规范,但是护士在考试时仍然会出错[2]。为了让护士对该项操作技术进行切实有效的掌握,本研究比较了PDCA循环管理模式配合个体化培训与传统培训对提高心肺脑复苏技术的作用,发现前者较后者具有显著优势,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5月~2016年5月在我院工作的护士20名,纳入标准:所有护士均为女性,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将无法有效配合研究的护士排除。依据培训方法将这些护士分为PDCA循环管理模式联合个体化培训组(联合培训组,n=10)和传统培训组(n=10)两组。联合培训组护士年龄19~36岁,平均(23.3±3.0)岁;护龄0~16年,平均(3.0±1.2)年。在学历方面,1名护士为本科,6名护士为大专,3名护士为中专。传统培训组护士年龄20~36岁,平均(23.8±3.3)岁;护龄0~16年,平均(3.2±1.0)年。在学历方面,2例护士为本科,5名护士为大专,3名护士为中专。两组护士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均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传统培训组 传统培训组护士接受传统培训,应用带教组长统一示范―自己练习―参加考试这一传统模式,带教组长对规范的CRP操作进行示范,详细讲解所有分解动作,同时对护士的提问进行耐心解答,然后护士自行练习,随时向带教老师或带教组长提问有疑问的地方,带教组长完成实习前1周对护士进行统一考核。
1.2.2 联合培训组 联合培训组护士接受PDCA循环管理模式配合个体化培训,具体操作为:
1.2.2.1 PDCA循环管理模式 (1)计划阶段(Plan)。首先,对现状进行分析,将问题寻找出来。护士在校已经学习过CPR,但是在校只对徒手心肺脑复苏进行了学习,只在院外急救中适用,而医院采用的是徒手心肺脑复苏联合呼吸囊式心肺脑复苏的模式,护士对该操作进行学习的时间和临床实习时间之前的间隔较长,大部分护士已经将操作步骤过程基本甚至全部忘记。其次,对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召集所有护士,带教组长及带教老师和护士一起分析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拟定出解决方案,拟定过程中严格依据护士共性问题,设定出护士训练结果应达到的目标;(2)实施阶段(Do)。首先,统一护士的操作手法。为了有效的避免一些原则性的错误,带教组长集中所有护士,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详细讲解和分步骤示范,使护士深刻理解。其次,充分练习、逐个指导。督促护士充分练习,然后再其他护士面前示范,让其指出其中的错误,最后带教组长对其进行补充性指导。再次,找出关键动作领头人,让其带领其他护士进行小组练习,过程中仍然依据将操作错误找出来,对错误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出避免方法--对错误进行更改--对效果进行检查--对效果进行总结的PDCA模式,如在一个护士发生某一动作错误时,相关动作领头人对其进行示范,督促其反复练习,直到完全掌握;(3)检验阶段(Check)。带教组长在护士进行1周的练习后召集所有护士对动作进行再次演示,详细记录错误操作并向护士反馈,督促其通过不断练习有效纠正自身错误;(4)应用阶段(Action)。带教组长对护士进行随机考核、统一评分,然后对考试中的失误原因进行讨论,在此过程中以小组的形式,然后进行综合分析,在此过程中严格依据讨论意见,之后将相关领头人组织起来对不合格原因进行讨论,在此过程中严格针对普遍、重复出现的错误项目,将下一个循环的监控焦点设定为拟定出的纠正、持续改进策略。
1.2.2.2 个体化培训 (1)成立个体化培训领导小组。成立培训领导小组,成员为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护士长及专科护士,负责对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培训教材进行制定、确定、选编,培训期间、培训前后考勤、考核等。本次培训的指导教材为《2010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脑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3];(2)培训。首先,制定科学培训内容。理论培训内容包括对急救成人生存链、基础生命支持技术(《2010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脑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的重点内容进行主要讲解,对心肺脑复苏、气管插管及复苏药物应用等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进一步阐述。其次,对心肺脑复苏、气管插管等的操作步骤进行分解,将其进一步详细讲述给护士。再次,组织护士,让其对新版心肺脑复苏的操作视频录像进行观看。操作培训内容包括球囊面罩给氧、心脏按压、简易呼吸器应用等。最后制定合理的培训方法。应用集体授课的形式向护士讲解心肺脑复苏理论知识,然后带教老师和护士、护士和护士之间讨论互动。应用小组形式进行操作,指导过程中采用一对一的形式,操作示教及指导过程中采用智能型高级综合模拟人急救护理模拟;(3)制定严格的考核程序,考核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理论知识,另一部分为实践技能。相关医学研究表明[4],促进护士心肺脑复苏操作水平的显著提升,应该在培训后第一时间反馈信息,6周后再次考核。据此,领导小组成员组织评委团,完成培训后第一时间、6周分别进行一次考核,考核合格后将相关证书颁发给护士,使其持证上岗。
1.3 观察指标
培训前后分别对两组护士的出科考核成绩进行评定并详细记录。同时,对两组护士的相关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进行统计。此外,对两组护士的心肺脑复苏结果进行观察。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护士的出科考核成绩等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t检验,两组护士的相关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心肺脑复苏结果等计数资料采用率[n(%)]表示,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护士培训前后的出科考核成绩变化情况比较
两组护士培训后的出科考核成绩均显著高于培训前(P0.05),培训后联合培训组护士的出科考核成绩显著高于传统培训组(P
2.2 两组护士的相关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心肺脑复苏结果比较
联合培训组护士的相关理论知识掌握率、心肺脑复苏成功率90.0%(9/10)、70.0%(7/10)均显著高于传统培训组[50.0%(5/10)、40.0%(4/10)](P
3 讨论
目前,我国还没有成熟的护士规范化培训发展。相关医学研究表明[5],很多医院在培训护士的过程中缺乏清晰的层次和突出的重点,缺乏规范化、系统化的培训。在不同的培训管理方法的作用下,各医院的培训效果必然会受到不同影响。规范化培训一方面在新从业的护士身上适用,另一方面也在具有一定护理经验的从业护士身上适用[6]。在生活及社会的影响下,护士缺乏充足的对新知识进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而缺乏足够快的知识更新速度。在旧思想、旧观念的影响下对新观念、新观点持排斥态度。同时,缺乏充足的操作规范化制度,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为之前缺乏有效的规范化培训,所有这些均极易成为护患纠纷的隐患[7]。在这种情况下,临床必须对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从而促进护士素质及护理质量的进一步提升[8]。传统培训方法m然在示范过程中重点阐述了护士常犯错误,但并未针对性地纠正不同护士细节方面的不规范操作[9-12]。
个体化培训有效克服这一缺点,给予护士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使其对心肺脑复苏操作规范进行熟练掌握[13-15]。而PDCA教学法则具有系统性,计划阶段(P)对护士CRP操作熟悉程度进行分析,找出护士的共性问题,带教组长及带教老师共同讨论提出护士的共性问题解决方案,设定教学目标,从而使教学的针对性、目的性更强;实施阶段(D)带教组长对标准、正规的CRP操作进行统一演示,同时将其和理论有机结合起来进行讲解,使护士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训练过程中给予护士一对一的指导,为个体化教学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由较好操作的护士担任领头人示范关键动作,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检验阶段(C)带教组长在培训1周后对护士操作情况进行检验,为进一步加强练习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应用阶段(A)带教组长对护士进行随机考核、统一评分,对考试中的失误原因进行讨论,在此过程中以小组形式,能够为督促护士进一步练习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16-20]。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护士培训后的出科考核成绩均显著高于培训前(P0.05),培训后联合培训组护士的出科考核成绩显著高于传统培训组(P
总之,PDCA循环管理模式配合个体化培训较传统培训更能有效提高护士的出科考核成绩、相关理论知识掌握率及心肺脑复苏成功率,从而有效提升护士的心肺脑复苏技术,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徐云香.不同培训方式对低年资护士心肺复苏技能培训效果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3,34(32):6797.
[2] 方洁新,邵瑞芳,张英,等.运用PDCA 循环管理规范门诊重点部门护理工作[J].中国医疗前沿,2011,6(1):75.
[3] Mary Fran Hazinski.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D].美国:美国心脏协会,2010.
[4] 吴菲,叶菲,代颖,等. 不同工作年限护士核心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3):15-17.
[5] 邓丽丽.在职护士继续教育规范化培训的构建[J].全科护理,2012,10(2A):339.
[6] 李玲,张枫,朱敏,等. 成功智力理论对临床护理教学的启示[J].当代护士,2012,11(10):155-156.
[7] 林海青. 护理人员心肺复苏技能培训方法及效果[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6):118.
[8] 陈柳红.多形式开展门诊护士急救护理技术训练的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2010,12(253):219.
[9] 王仕国,许必华,王建宁. PDCA 循环在医院门诊管理中的应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3,24(135):42-43.
[10] 郎玉玲,朱仁英,王莉莉. PDCA 循环在新任护士长角色转换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10,24(6A):1473-1474.
[11] 娄小平,苟建军,谭伟丽.门诊患者突发意外急救系统的构建及管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6):74-75.
[12] 郑文君. “心肺脑复苏术”仿真情景模拟教学设计“说课”[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0):120-121.
[13] 张庆东. 心肺脑复苏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7):16-18.
[14] Guillaume D,Matsuura TR.,Bartos JA.,et al. Sodium Nitroprusside-enhance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facilitates intra-arrest therapeutic hypothermia in a porcine model of prolonged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J].Critical Care Medicine,2015,43(4):849-855.
[15] Stefos KA,Nable JV.Implementation of a high-performance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protocol at a collegiate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program[J].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Health,2016,64 (4):329-333.
[16] Dan Sebastian D,Natalia H,Theodor B,et al. The effectiveness of using medical students for training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J].Acta Medica Marisiensis,2016,62(2):202-204.
[17] Waninger KN, Goodbred A,Vanic K,et al. Adequate performance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techniques during simulated cardiac arrest over and under protective equipment in football[J]. Clinical 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Canadian Academy of Sport Medicine,2014,24(4):280-283.
[18] Jiheum Park.Manikin-Integrated Digital Measuring system for assessment of infant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techniques[J].Biomedical and Health Informatics, IEEE Journal of, 2014, 18 (5):1659-1667.
[19] Je Hyeok Oh,Chan Woong Kim,Sung Eun Kim, et al.One-handed chest compression technique for paediatric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dominant versus non-dominant hand[J].Emergency Medicine Journal, 2015, 32 (7):544-546.
医院心肺复苏培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急救,心肺复舒,基础生命支持
1960年,Kouwenhoven、Knickerbocker和Jude发表了心脏骤停后经闭胸式心脏按压存活14 例病人的文献。同年,在Ocean市召开的Maryland医学会学术会议上介绍了胸外按压联合人工呼吸的方法。两年后,即 1962年,介绍了直流电单项波除颤法。1966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HA)编写了第一个心肺复苏(CPR)指南,此后定期进行更新。
一、强调急救医疗服务(EMS)系统和医务人员应鉴别和强化“生存链”中的薄弱环节 报告显示不同区域的心脏骤停发病率和预后差异相当明显,说明很多地区仍有提高存活率的努力空间。最近的研究已经证实,适当的胸外按压频率和充分的按压深度、让按压后的胸廓完全回复、最少的按压间断时间和避免过度通气对改善院前心脏骤停尤其是具有可除颤心率患者的预后,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心脏骤停后处理的重要性 强调优化组合多学科联合的心脏骤停后处理,以优化血流动力学、神经和代谢功能为焦点,可改善院内外心脏骤停并获得 ROSC 患者的存活出院率。
三、CPR质量 尽量缩短胸外心脏按压和除颤的时间间隔,直至ROSC或终止复苏。任何不必要的胸外按压中断(包括必要人工呼吸时间的延长)均会降低 CPR 的效率。即便病人在担架转运过程中,也不应停止CPR,可由专人骑跨在担架上持续行胸外心脏按压,直至转运至复苏室。新版 AHA CPR 和 ECC 指南最新确定的进展是基础生命支持顺序的改变,即成年和儿童(新生儿除外)患者从“A-B-C”(气道、呼吸、胸外按压)到“C-A-B” (胸外按压、气道、呼吸)。
四、弱化心脏骤停期间装置和高级生命支持过程中药物的重要性 传统的认知中,“呼三联”、“心三联”药物成为抢救心脏骤停病人的“经典药物”,但直到 2010 年国际研究会时,仍然没有充分的资料证实任何药物或机械性 CPR 装置可以改善心脏骤停患者的长期预后。若在单人抢救或现场人员不够时,可暂时不用药物处理,但强调不间断CPR的作用。
下面将从基础生命支持(BLS)和高级生命支持(ACLS)以及心脏骤停后的处理等方面的进展进行具体阐述。
基础生命支持(BLS) BLS是心脏骤停后救命的基础。成人 BLS 主要包括即时识别心脏骤停、启动急救反应系统、早期实施高质量的 CPR 和必要时的快速除颤。
1、及时实施高质量的CPR 最新的心肺复苏指南中BLS程序已把“看、听和感觉”从程序中删除,要实施这些步骤极为耗时, 因此指南强调对无反应且无呼吸或无正常呼吸(如仅有叹息样呼吸)的成人,应立即启动急救反应系统并开始胸外心脏按压。鼓励未经培训的普通施救者实施仅做胸外按压的 CPR(Hand-Only CPR)。强调在给予人工呼吸前即开始胸外按压(C-A-B 而非 A-B-C),因为实施人工呼吸时摆放头的位置、口对口人工呼吸需要包紧口唇、获取或组装球囊-面罩均需要一定的时间。新指南中成人胸外按压的推荐深度由原来的 4~5cm 增加到“至少 5cm”。
2、CPR技术和装置 为了提高心脏骤停患者复苏期间的灌注和改善存活率,已研制了替代传统 CPR 的装置。 但与传统 CPR 相比,这些技术和装置常需要更多的人员、更多的培训和额外的设备。由经过充分培训的人员选择性地给予某些病人使用一些 CPR 替代技术和装置,可能改善血流动力学或短期存活率。一份多中心、前瞻、随机对照试验对比了院外心脏骤停患者使用负荷分布带 CPR与手法 CPR 后表明,4h 存活率无改善,且使用装置者的神经系统预后更差。目前,对院前 BLS,尚无哪种辅助装置优于传统的手法CPR;在持续改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长期存活率方面,也没有哪种装置优于除颤仪。
3、电治疗 最新心肺复苏指南更新了有关心动过缓的起搏、快速性心律紊乱的复律和除颤方面的最新资料。强调了将 AED 整合到院外公共场所生存链的救治系统中的重要性。为给予病人最佳的生存机会,心脏骤停后最早的行动中有3个措施,即启动 EMS 系统、提供 CPR 和操作除颤仪。
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 ACLS 影响生存链的多个环节,包括心脏骤停预防干预、治疗心脏骤停和改善心脏骤停ROSC 患者的预后。
最新版的心肺复苏指南继续强调ACLS成功的基础是良好的BLS,即迅速开始高质量的 CPR 及最少的中断时间,对 VF 或无脉 VT 患者在倒下的几分钟内即实施除颤。在气道管理部分,对成人增加了一项重要的I级推荐:使用定量波形 CO2 描记法确定和监测气管内导管的位置。另外,继续支持会厌上气道作为 CPR 期间气管插管的替代方法。
心脏骤停后处理 最新的心肺复苏指南认识到系统性治疗的重要性和多学科处理对 ROSC 以及入院治疗后保存完好神经功能而存活的优点。指南推荐具有广泛性、梯队式、磨合良好的多学科队伍对心脏骤停后患者进行治疗。
心脏骤停后处理的初始和后期关键目标包括:
ROSC 后优化心肺功能和保持重要器官灌注
将病人转送到具有处理能力的医院或具有心脏骤停后综合处理能力的危重症监护室(ICU)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识别和处理
控制体温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医院心肺复苏培训总结范文5
1院前急救存在的问题
1.1 乡村医生及群众,急救知识谈薄,不能及时拨打“120”,或立即转院延误抢救时机。病例列举:男,19岁。因车祸造成脾破裂被送往乡村医院。医生只给予浅表处理,未采取其它措施,经3h后拨打“120”,待医护人员赶到,病人已出现失血性休克,虽经积极抢救终因失血过多而死亡。
1.2 现场人员没有及时正确实施心肺复苏术,而是等待医护人员的到来,错过了抢救时机。病例列举:患者,男,35岁,因饮酒过量,意识不清,频繁呕吐,因无家人陪同,呕吐物吸入呼吸道引起窒息,现场人员拨打“120”,待医护人员赶到,患者呼吸、心跳停止,医护人员立即投入抢救,但已回天无术。
1.3 医务人员赶到现场后,没有控制危及病人生命的因素,而急于转运。病例列举:女,55岁,刀砍伤头部2h,抢救人员只进行简单处理后,转县医院急诊手术,到院后,查体:意识不清,四肢冰冷,血压“0/0KPa”,立即给予三路静脉通道输液,快速补充血容量及应用升压药,经2h紧张抢救,病人血压回升,方进行手术,病人幸免于难。
2院前急救的措施
现场正确而迅速的抢救伤员,是保证抢救成功的关键,因此,必须做好院前急救工作。体会如下:
2.1 树立急救人员的公众形象,提高声誉院前急救人员,要经过严格选拔和培训,当接到“120”急救电话时,能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正确、规范、及时、有效地急救和良好的服务态度,给公众留下最直接的印象,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2.2 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院领导要十分重视院前急救工作,制定出一整套的急救制度及抢救程序,急救物品要保证充足、性能良好,并设专人管理,实行岗位责任制,使急救工作系统化、规范化。
2.3 迅速到位,合理分工,密切配合,各负其责,井然有序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应快速而全面评价伤病员,分清轻重缓急果断采取措施,处理威胁病人生命的因素,护土要业务技术熟练。密切配合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医院心肺复苏培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院前急救;气管插管
院前急救作为急诊医学体系的首要环节, 其服务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后续治疗效果和公众对医院的整体评价。保持呼吸道通畅是院前急救护理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护理措施。而气管插管是院前急救中抢救呼吸功能障碍患者、建立有效通气的方法,也是危急重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点[1]。可为危重患者提供安全的呼吸通道,便于清除气道分泌物和异物,防止误吸。要使患者得到及时、安全转运、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在院前建立有效的人工气道,进行气管插管。这就要求院前急救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气管插管技术。我科自2010年以来,院前急救中紧急气管插管92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急救中紧急气管插管患者92例,其中男56例,女36例;年龄18~88岁,平均56岁;心肺复苏32例,呼吸衰竭28例,脑出血13例,急性重度中毒9例,重度颅脑损伤7例,其他原因有3例。
1.2紧急气管插管的适应症 ①心肺复苏的患者;②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衰竭;③误吸及窒息的患者;④药物中毒影响呼吸者。
1.3病情评估 首先应行气管插管前病情评估:①对患者的整体病情进行评估,生命体征评估,询问病史。②对患者的呼吸状况,气道状况进行评估,有无困难气道的可能性。③评估患者有无义齿,牙齿有无松动、脱落。④患者张口程度、颈部活动情况。有家属或意识清醒的患者,要告知气管插管必要性及并发症,以及有可能出现的风险等,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医患双方签字为证。
1.4用物准备 同时另一助手进行气管插管的物品准备:选择合适的气管导管、气管导芯、咽喉镜、牙垫、喷雾器、10ml空针、负压吸引装置、简易呼吸气囊、听诊器、胶布。
1.5方法 在准备气管插管时要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或呼吸气囊辅助呼吸。患者取仰卧位,头后仰,枕抬高8~10cm,口、咽、喉尽量呈一致走向,便于暴露声门,将口咽部分泌物或异物清除,左手持咽喉镜由右口角置入口腔,将舌体推向左侧,见到悬雍垂,稍上提咽喉镜,暴露声门,右手将气管导管由声门插入。深度以门齿为准,成人在22~24cm。向气管导管套囊充气5~8ml,确认气管导管在气管内后,胶布固定导管与牙垫。然后连接简易呼吸气囊或呼吸机辅助呼吸。
1.6确认气管导管的位置:①听诊法:挤压呼吸气囊,观察两侧胸廓是否均匀抬起,同时听诊双肺呼吸音是否均匀一致;②感觉法:脸颊或手背贴近导管口感觉有无气流呼出;③视觉法:透明导管吸气时管壁清亮,呼气时可见明显"白雾样"变化;④监测法:血氧饱和度在插管成功后逐渐上升。
2结果
92例紧急气管插管中,全部采用经口插管,其中70例为一次插管成功,占76%,插管时间均
3讨论
通畅的呼吸道是基础生命支持及进一步生命支持的关键。而气管插管是目前最有效,最安全的人工气道。便于急救人员在更短的时间内快速建立可靠人工气道。可以有效解除呼吸道梗阻,进行辅助或机械通气,及时改善通气,还能避免误吸,保障呼吸道通畅和充分氧供[2],在急危重患者治疗、抢救及复苏中起到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心脏停搏后4min内开始基础生命支持,8min内开始后续生命支持生存率为43%,而8~16min开始后续生命支持者生存率仅为10%[3]。由此可见,早期判断和掌握好气管插管时机十分重要,一方面在机体还没有完全缺氧之前提供充分氧供,另一方面扩展成功复苏的时间窗,可提高患者复苏成功率和2w存活率[4]。尽早尽快的行气管插管是抢救的重中之重,现场抢救必须分秒必争。院前急救是急诊医学重要组成部分, 各种操作有其明显技术特点,不能照搬院内抢救程序。而在院前紧急气管插管中,急救人员应该根据院前急救的特点:急救人员相对不足;条件所限;准备仓促;难度较院内插管的难度大,因此,院前急救人员应该熟练掌握气管插管这一技能,加强岗前学习与培训,定期进行操作训练。自觉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使自己的操作更加规范、高效,不断的实践总结,学会在各种特殊情况下的插管方法,以缩短插管时间,提高插管成功率,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院前急救的对象通常是发病急骤或者意外伤害的患者,熟练的操作技能,可以稳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 从而提高患者对医疗护理的依从性, 达到群众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潘华明,赖济环,梁色明,等.在基层医院普及抢救性气管插管技术的重要性[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2.3(14):165.
[2]汪红.气管插管术在急救患者中的应用[J].成都医药,2002,28(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