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经典台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致青春经典台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致青春经典台词

致青春经典台词范文1

两个月内,《少年班》《小时代4》《栀子花开》《少女哪吒》4部国产青春片相继在暑期档展开厮杀,希望在这个历时最久、空间最大、产量最高的电影档期中,取得更高的票房成绩。

先来看看前辈的成绩:2013年《致青春》7.26亿元,成为中国电影史上观影人次排名第五的电影;2014年,《匆匆那年》5.78亿元,年度票房排在第七;2015年,《左耳》和《何以笙箫默》在《速度与激情7》和《复仇者联盟》的夹击中分别取得了4.28亿元和2.76亿元的成绩。这些成本并不高的电影把一众大导演、大制作、大投入的片子甩在了后面。

当我们看青春片究竟在看什么?用《致青春》中的经典台词来解释,青春就是用来祭奠的,听上去真是又唯美又伤感。随着电影主流消费人群越来越年轻化,85后的职场新人偏爱回忆,95后的在校大学生正值青春,他们是青春片的主要受众。人在逆境时,总会停下脚步,回头看那个没有压力的学生时代,当怀旧变成这个社会最重要的主题时,青春片消费的正是这种令人愉悦的忧伤。

恰巧青春回忆、青涩感情、校园生活全是中国严苛的电影审查制度中的安全领域,相比以社会现实为蓝本的严肃题材,青春片更容易通过审查且没有政治风险。

观众喜欢什么,就加倍给他,这是好莱坞六大发行公司越来越保守的电影策略。

只要拥有炫酷的打斗场面、密集的冷笑话、帅哥美女组成的演员阵容、正义与情谊的价值观这几个基本元素,再配上英雄拯救世界这种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的故事,就能吸引观众举着大桶爆米花排队买票,轻轻松松把钱赚了。

现在,“服务于消费者”被认为是现今拍电影最重要的因素,这套好莱坞式的价值观在国产青春片上得到了彻底的体现。

导演是谁变得并不那么重要了,只需要花几千万元请来当红的小鲜肉,再以一本曾经火过的青春小说为蓝本,套用什么样的标签、桥段取悦观众,必须具备什么样的元素,什么时候该,经过几年的探索,国产青春片已经有了成为了固定的套路。经过两三个月的拍摄制作,一个月的宣传,一部票房上亿元的青春电影就这么走下了生产线。

越来越多的演员、歌手、主持人、作家拿起了导演棒,中小成本的青春片成为了他们进入电影行业最快速的方法,也成为电影公司的赚钱机器。国内的电影公司中,光线影业和乐视影业算得上在青春片中收益最多的电影公司了,这两家历史并不悠久的影业已经迅速跻身进入五大民营电影公司前列。

光线影业是《致青春》《同桌的你》《左耳》的投资方之一和发行方。定位在年轻化一代的光线传媒去年专门成立了“青春光线”部门,主要任务是关注网上热门的青春小说,光线影业已经拥有了众多网络小说的优先拍摄权。目前,改编自光线影业副总裁刘同同名作品的电影《谁的青春不迷茫》正在拍摄中,这部“自产自销”的电影也将在今年年底之前上映。

乐视影业则是从《小时代》系列和《何以笙箫默》摸索出了一套青春片的发行策略和营销策略,拍一部电影只为服务一部分人,类型突出,受众明确,向分众市场精准地营销“小众”电影,票房能达到五六亿元就相当知足了。这已经成为了这家电影公司最重要的策略,它的下一个重点项目是以高晓松《睡在我上铺的兄弟》这首歌为原型的一系列电影和网剧。

致青春经典台词范文2

电影《中国合伙人》剧照 《中国合伙人》是陈可辛导演、黄晓明、邓超、佟大为三位当红影星主演的中国第一部创业传奇轻喜剧。影片中充满正能量,传达一种青春励志、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这也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商业传记类电影,反映的时代、人物、创业奋斗的过程和命运。编剧和导演把千奇百怪的传奇人生浓缩成一个个典型的片段展现在我们面前,还原了一个“创业梦”的实现过程,傲娇的青春与残酷的现实交织成趣,甘为人下的谦卑态度、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以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终于换得扬眉吐气、衣锦还乡的成功。本片投资人之一企业家王石评价:非常激动,这个题材反映了我们这代人的场景,改革开放后年轻人创业场景的真实再现。这是中国版的《阿甘正传》。

一、平凡传奇的梦想主题

《中国合伙人》讲述了在时代巨变的环境下,三个满怀青春理想的年轻人,为了改变自身命运,打拼奋斗,创办英语培训学校,最终实现“中国式梦想”的草根故事。三个年轻人“土鳖”成冬青(黄晓明饰)、“海龟”孟晓骏(邓超饰)和“愤青”王阳(佟大为饰)从学生年代相遇、相识,拥有同样的梦想。“土鳖”有“高考失败、泡妞失败、教书失败”的不平,“海龟”则遭遇“出国受挫、事业受挫、野心受挫”的尴尬,“愤青”历经“姑娘走了、兄弟走了、梦想走了”的悲剧,但他们最终携手创造了商业奇迹。

这个故事平凡而又传奇,细腻真实而充满激情,有笑有泪,有喜有悲,有苦有甜,有合有分,令人欣慰,使人回味。三个怀有热情和梦想的年轻人在高等学府燕京大学的校园内相遇,从此展开了他们长达三十年的友谊和梦想征途。成冬青从未想过要改变世界,却一直被世界推着走,但最终改变了世界。孟晓俊一心想改变世界,结果他被世界改变了。王阳一直活得像个漾荡浪子,可过得也最为踏实。三人将挫折与恐惧,迷茫与未来,诠释的很到位。影片的结尾出现了成功创业者的照片:柳传志、马云、杨澜、冯仑、张朝阳、李开复、王石甚至还有老干妈等,致敬了曾经披荆斩棘的年代,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二、青春飞扬的人物形象

如果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让人回忆起曾经念念不忘的初恋,那么《中国合伙人》似乎激活了你心中忘怀已久的青春之梦。导演给三个主人公的定位 “土鳖”、“海龟”和“愤青”,分别代表了世界上的三种男人,而三位当红影星也颠覆了各自以往形象,尽心尽情地演出了人物的风格,呈现给观众蹲在纽约时代广场的画面,虽衣着寒酸,但笑容灿烂,苦中作乐,青春飞扬。

成冬青是英语培训学校创始人,一个事业和感情双双受挫的“土鳖”,虽然土得掉渣,却有着土象星座的坚持。他来自农村,外表看起来自卑懦弱,实际上精明智慧,身上具有八十年代农村孩子的典型特质:性格执拗,不怕牺牲,坚持信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他土得可爱又真诚,喜欢上白富美般的苏梅,就拼了命去追。他克服心理障碍,拼命读英语,甚至去开创事业,才有了最后面对美国质疑所作的精彩演讲,一雪前耻(闹太套事件),诠释了中国式成功。他那翻江倒海的决心以及一根筋的毅力,正是打开成功的钥匙。所以,孟晓骏才会说,成东青才是“新梦想”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没有成东青,根本没有这一项事业。

“海龟”孟晓骏才华横溢、自大傲气,在大学校园里是偶像风云人物。初进大学,他和王阳在宿舍不同楼层隔空英文对骂,精彩的唇枪舌战让成东青等一众“文明青年”仰视。他出国留学后,在美国经历挫折和失败,无奈回国后重整旗鼓,成为创办培训学校的幕后推手和军师。虽然成东青才是创业者,但孟晓骏更像是一团火,是他彻底点燃了成东青的青春与梦想。如果没有孟晓骏,可能成东青永远只会是一个大学老师。孟晓骏的美国梦破碎,融入了导演很多个人情结,演得很真实。早年在国外求学的成功以及不成功人士,大都刷过盘子,当过服务员,历经坎坷和辛酸——美国期间的经历被移植到孟晓骏这个角色上。

·中国电影评论冯华:平凡传奇 青春飞扬 “愤青”王阳是个长发飘飘的校园诗人,个性爽朗,自由不羁,一口流利的英语。他凭借“五气:洋气、淘气、灵气、和气和福气”成功刻画出这个傲娇愤青王阳的多面性,被佟大为诠释得淋漓尽致。洋气:留着一头飘逸的长发,天马行空般自由自在。淘气:出招教成冬青追女孩,游手好闲四处混。灵气:不走寻常路,电影授课自成一派。和气:藏锋芒,淡名利,兄弟矛盾也能忍。福气:阅女无数,成功回归家庭。他的淘气最终洗练为成人的沉着,这既是对那个时代的挥手告别,也是对那个时代无声的祭奠。他是成东青与孟晓骏之间的协调人和剂,是最受学生喜爱和欢迎的王牌培训教师。他乐观,有着玩世不恭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也要欺骗回生活”的豁达。他有笑有泪有青春,青春箴言触碰观众心灵,金句频出,获封金句帝。诸如“三千万”金句以及“不让皱纹刻在你的心上”等经典台词。

女主角苏梅(名模杜鹃饰),气质冷艳,如同女神,有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孤傲。但“土鳖”黄晓明对她却情有独钟,一路苦追……上演了一幕幕“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爱情故事。她一心出国的选择,也改变了成东青的人生轨迹。

致青春经典台词范文3

“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正在强势取代管理历史上“以物为本”和“以资为本”的管理方法,而百年来林林总总的管理书籍却未能为饥渴的管理者提供人本管理的盛宴。人本化的管理就像一座崭新绚丽的魔术舞台,心理学就是这个舞台镁光灯下唯一的主角,接下来我向大家展示几个心理学在管理中产生神奇效应的魔术般的秘密。

谁记住了我的名字

上个月给北师大ZH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修正网站,耗时了一个多月总算基本完成,发给中心主任审阅,主任三天后只回复了我一句话的修改意见:“把我的照片换一张,网站上那张太旧了。”就像这个主任一样,我们所有人都无一例外的有不同程度的自恋倾向,格外关注与自己有关的事情。我们的照片、名字、经历都是自我组成的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可以轻易的在冗杂海量资料里,迅速找到自己就不足为奇了。

与此背道而驰的是,企业的组织化制度化管理当中,往往倾向于给每个人一个冰冷的编号或生硬的代码。如果你拨打客户热线,你会听到客服人员的数字编号,以便你在问题处理中方便联络接洽和对客服人员进行满意度评估。可恰恰正是这个看似便捷的编号起到了去个体化、去人性化的导向作用,导致投诉者不会把客服人员当成一名有独立人格的人,以至于沟通中缺乏必要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事件未得到满意的处理时,会更加肆无忌惮地进行无礼斥责。

同样,在企业内部,倘若上层领导能叫出员工的名字,对员工来讲就是一种关注和认可,更是一种无形而温暖的激励。既然员工对自己名字、照片、相关事件和关系如此重视和在意,那么作为管理者只要稍加留心,记住你手下员工的名字、生日,了解性格特点和爱好,并在日常管理中运用这些因素,如直呼名字,生日祝贺短信,照片上光荣榜,甚至重要节日给员工家人的信和礼物,年终嘉奖大会邀请优秀员工家人参加,就一定会令员工觉得被关注、尊重和重视,激发工作热情,产生良好的情感效果,同时,一定会使管理者在员工心目中更具有影响力,提升人本管理的领导能力和团队执行力。

忠诚来自于受益更多的一方,还是付出更多的一方

关于忠诚,需要从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说起。二战期间纳粹肆意屠杀犹太人,有一位多年生活在德国的犹太商人希望自己的两个儿子可以顺利逃往美国。于是想找生活在本地的德国人朋友协助两个儿子脱离险境。由于事态严峻,老商人叫来两个儿子和他们商量,应该找谁帮忙更可靠。在所有的朋友当中,最后锁定了两个人。一位是在犹太商人早起创业时曾经帮助过父亲的德国中学老师,一位是多来父亲一直资助的德国律师。老商人最后决定让两个儿子一起去找中学老师。哥俩在去的路上,弟弟改变了注意决定去找律师,他不同意为什么父亲让我们去找一个普通的中学老师,而不去找资源更好更富有且多年得到父亲恩惠的律师帮忙。事情的结局是中学教师百般周折最终协助“哥哥”逃离了德国,而律师却担心被牵连偷偷的举报了“弟弟”。老商人在得知了消息之后黯然神伤的讲了一句话:“忠诚往往来自于付出更多的一方”。半个世纪以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西奥迪尼在自己的研究中再次验证了这一说法,并称之为:“承诺一致原理”。

我们当对一件事情有所付出之后,就相当于做了一次承诺,而且随着我们付出的越多承诺的压力就越大,促使我们后续的行为和先前的承诺保持顽固的一致。夫妻两个人感情破裂,谁更不愿意走向离婚?回答是女人,错了。专业的回答应该是付出更多的那一方,只不过大多数情况之下,女人倾向于觉得自己的青春年华弥足宝贵罢了。回到企业组织的管理中来,你不难发现,管理者在进行员工忠诚度企业文化培训的时候,总是主观臆断的强调企业为员工付出了多少,要求员工要培养回馈的态度并提升对企业的忠诚度。实际上,类似的宣贯往往适得其反,正确的做法是要告之员工,你已经为公司付出了汗水、青春、专业且卓有成效,接下来还需再接再厉将会实现你与公司的共赢。后者,才更能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对公司的责任感,减少离职率和对公司的负面评价。

组织中我们更愿意相信小道消息

假如你有三种渠道可以获得上级领导的一次口头表扬。第一种情况,领导将你请到他的办公室,他端坐在大班椅上郑重其事的对你提出表扬;第二种情况,领导在下班后的私人时间里给你打电话,信誓旦旦的对你的工作给予肯定;第三种情况,领导没有亲口和你讲,而是你在食堂吃饭的时候,一位同事凑到你的跟前来和你说,刚刚和领导一起出差回来,而领导在路上提起你的时候,对你赞不绝口。请问哪一种情况对你更有所触动,或者哪一个你更愿意信以为真。通过以上的描述,我想你一定会坚定的回答是第三种,没错了,组织中我们更愿意相信第三方传达的小道消息。

越是在正规化等级森严的组织中,第三方的信息就愈发凸显其中立客观的价值和态度,越具有趋真性。因为在多人的群体社会中,我们得到真实信息的机会就会更低,我们倾向于认为信息是有层级的并且有一定的保密原则。另外,在组织中,信息的获得会直接影响员工的切身利益,每个人都有保护自己的天性,避免信息不对等而带来的损失。尤其是当谣传以后被证实是确切资讯的时候,这种自我保护的意识得到了强化(而且,多数情况下,我们选择性的记住了小道消息正确的事件,更何况小道消息又往往是正确的)。这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咨询小报和八卦新闻传播的速度是如此之快的原因了。一方面管理者在公司中要着力创建“桌面文化”杜绝以讹传讹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小道消息的渠道,将管理者希望传达的信息有效的散播到组织中去。

无论你是管理者还是员工,心理学在管理中的应用都可以正面回答你的困惑,同时给你的管理实践以科学有效的指导,而且每一个建议都扎扎实实的落定在行为操作层面。

如果有兴趣,你还可以继续思考“在团队合作中,每个人是付出更多了,还是更少?”、“选择中,我们是更乐于得到,还是更恐惧失去?”、“为什么我们常常觉得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提升销售业绩,我们是应该先推荐贵的,还是先推荐便宜的商品?”、“人际关系怎么才能平衡发展?”、“竞聘发言的时候,你应该第几个出场?”等等。

致青春经典台词范文4

一年一度的“圈地运动”上,篮球足球网球等运动类霸主摊位前总是围着一圈圈荷尔蒙旺盛的铁血男儿,和一帮来感受荷尔蒙的青春小女生。跟几月前当红的《致青春》的电影桥段一样,总有些社团默默地矗立在一边,闷不做声。不知道的人正同情他们的寥落呢,其实啊,这些社团的BOSS早瞅准了他们的同类,一个对眼:“嘿哥们儿,就是你了。”

在理工高校里,这类高端小众上档次的社团,往往是理工文艺青年的聚集地。诗社、舞蹈团、音乐工作室……总是聚集起一小撮独特的理工文艺青年。他们白天拿着卷尺比着比例画机械图,或者扛着测绘仪哪里有坡往哪去;晚上,三五成群的他们趁着茫茫夜色抱着吉他哼着小曲,或是躺在睡床上翻看诗集享受孤独。

音乐圈趴

适合圈子:哼小曲儿的、弹儿乐器的、搞制作的。

参与度:四星

首席趴胜地:“凌分贝”音乐工作室

这边电视圈里正黄蓝大战着,“中国好声音”、“快乐男声”号称收视神兵,说到底就是歌唱比赛,用歌声传递情绪和梦想。每个学校里肯定都有一片儿音乐圣地,在大工,这块地儿在宿舍小广场。九月里总有一个夜晚,白天的小空地突然被架上大灯、支起鼓,里三层外三层,听校园歌手们将原创歌曲一首首演绎,台下观众兴起了,直接上台唱上一两段儿也是平常。

这是凌分贝音乐工作室的户外年度演出“民谣之夜”。别看这工作室成长的土地有多理工科儿,多不文艺范儿。但丝毫不影响这棵小树的开花结果,凌分贝原名大工音乐工作室,拥有自己的录音棚和专业编曲设备。是目前高校原创音乐领域不多能做到百分之百从写曲到录制到后期全部由在校学生完成的原创音乐组织。

他们蝉联四届大连高校原创音乐冠军,已8张原创音乐专辑。2012年的夏天,他们从北京中央音乐学院抱回了高校最佳音乐社团的奖杯,东北唯一。工作室前负责人高连岳,一个传统机械男,抱着颗工程师的心“错”入了工作室的门。四年过后,在这个毕业季里,他接到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音乐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与鸟叔和王力宏同校,有点意外,有点惊喜。”他说。

工作室目前“常驻人口”25人,横跨7个年级,10个学部学院。其中一半多的人来自机械,材料,土木等最典型的工科学部。凌分贝的音乐人们不仅要整日与工程图为伍,还要与五线谱为伴。外出演出时,总有人惊异于他们是一支理工院校的音乐队伍。常听坊间有人说,大工乃至大连是文化沙漠。然而凌分贝就是沙漠中的绿洲之一。为了绿洲不死,凌分贝们拉起琴来,敲起鼓。在礼堂里办起两年一度的专场演出,在宿舍楼下设下一年一度的民谣之夜露天演唱会。每一次他们的公开表演,总能在同学们中引发一阵不小的震动。

用不上铺天盖地的宣传,更不用排票、发票之类的手段保证观众的人数。每到专场的那个晚上,整个礼堂都被凌分贝的歌迷塞得满满的。“每每站在台上,听到台下观众们发自内心的呼喊,看到他们手中拼命挥动的荧光棒,知道有人专门从别的高校赶来看我们表演,愿意听我们唱上三个小时的歌,心里就全是感动和满足。”郑毅(歌手)说。

2012年的工作室专场演出后,有大工校友在人人上写:“我能很容易地从他们的歌曲里找到共鸣,情人路上银杏叶黄了他们唱,二馆前的玉兰花开了他们唱。我不懂音乐更不懂编曲,但我很清楚,谁的音乐离我最近。”

所以说,凌分贝的圈地运动总是如火如荼,生生羡煞他人。去年两个歌手的名额,三百人PK争夺,150:1的录取率,也算是大连理工校园社团之最了。

30%的趴参与几率,代表这不是个大众化的派对圈儿。小众而高端。

但又不能否认,没了诗歌的校园,没有灵气,也不可能太生机勃勃。最现实的理工学校里,还是得来点儿理想之风。

太阳帆诗社成立于1986年,恰赶上诗歌热潮的尾巴。第一任社长赵也是大工社会科学系87届毕业生。27年过去了,赵也还清晰地记得诗社成立大会的场景:1986年10月11日,参会人不多,会员只有8人,但代表面很广:有大连市当时很有名气的诗人、校团委的老师、校报的编辑、兄弟院校文学社团的代表等等。《当代诗歌》主编阿红先生是诗社的顾问。大连诗坛前辈于汪惟老先生、著名诗人阿拜先生和任慧敏女士,都前来参加成立大会。

“那时不像现在,都是坐公交车来的,既没有纪念品,也不管饭,还占了人家休息的时间,当时一周可是只休息一天啊,现在想起来还是心存感激的。”赵也说。

1980年代,学生宿舍晚上定时拉电闸。大工诗社根据地八舍是研究生宿舍,当时校团委、学生会也在八舍办公,所以有长明灯的待遇。到了周六晚上,几个诗友聚在一起,几包廉价的香烟,偶尔也买点面包和榨菜,再偶尔还能有点啤酒,谈文学、谈人生、编诗报,一侃一个通宵。

今天的太阳帆,依旧坚持着这份诗歌的冲动。十年里社团先后出版了十本作品集,毕业时带走一本太阳帆的诗集,成为众多大连理工学子的习惯。

陆陆续续地,校园诗人不断从这里走出。化学工程专业的谭帅今年大三,是豆瓣认证作家,作品《马匪》收于漓江出版社所出的“全国高校文学排行榜”一书。今年夏天拿下由上海作协和《零》杂志举办的90后创意小说冠军,现师从《收获》杂志执行主编程永新。个人文集正由图书工作室策划,预计明年出版。

谭帅拿过最大的一笔奖金是2012年12月的 “全国高校文学征文”小说类二等奖,“7000块,稿子在截稿前一天递送出去的,16000字。从来没想过自己的文章能值那么多钱。后来全被我拿去享受生活了。”

“荒谬”是谭帅曾经听到过最多的评价,他说:“我一点也不意外,当你获得一些建树之前,周围的很多人会觉得不可思议,认为我这是必然走不通的一条路,比如我写小说写诗歌,我在这个理工学校,学着离文学极为遥远的一个专业,别人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南京大学中文系的,我这实在太荒谬了。但我觉得很多事情不是看到希望才走下去,而是你走下去才能看到希望。”

在2012年的海子读诗会上,学校里小众的诗人们,吟诵,怀想,甚至嘶吼,动情落泪。就像死亡诗社里那句经典台词:诗歌、美丽、浪漫、爱情,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理工院校的文艺类社团总是很低调,像是一块璞玉等着被发现。

唱歌,写诗,跳舞,这不仅是文科生的专利,也是理工院校的我们宣泄、挥洒青春的方式。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三万人的大连理工校园,礼堂总是少不了热闹。每年的四五月里,平均三天一场大型演出在山上礼堂上演,其中舞蹈团专场演出的票总是抢手货。一到发票日,从早上八点起就有人搬着小板凳,边打着扑克边等放票。

舞蹈团成立于1999年,现在近200名团员,没有一名是专业舞者。然而,在2012年的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上,男子大舞《勇往直前》突出重围,摘得全国一等奖的桂冠。想知道这些舞者们都是学什么的吗?他们的专业有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机械与自动化、化工机械与材料物理……这就是大工的理工文艺青年。

今年大工校园里舞蹈队的专场结束后,随着人人网一张照片的广为流传,大工舞蹈团让大工人狠狠地感动了一把。舞者叫高瑜辰。照片上的她在舞伴的搀扶下站起来向台下谢幕,灯光下她面容像纸片一样苍白,但她还是嘴角上扬着笑得一脸温暖。大幕合上后,她被紧急送往医院,那时,她连用吸管喝水的气力都没有。

致青春经典台词范文5

成长

帕迪1923年出生于纽约一个典型的犹太人家中,父亲乐观、缺乏上进心,母亲则雄心勃勃,想要的东西就一定能得到,得不到的就让儿子得到。犹太民族热爱书籍,她也不例外,总是一边做饭一边捧着《安娜・卡列尼娜》,所以小时候的帕迪每天的任站褪桥吭诖疤ㄉ铣甯绺缑谴蠛埃骸拔梗伙计们,菜已经糊了,进来吃饭吧。”妈妈鼓励帕迪读书,但不许他读童话,而是和他一起阅读现实主义小说。她只喜欢那种教人如何直面生活的艺术,这一点对帕迪影响至深,他的作品都具有批判现实的色彩。

小帕迪一直顺风顺水。他成绩优异,词汇量巨大,不管谈论什么话题,都能像机关枪一样说个不停,让同学们惊叹不已。老师喜欢,同学崇拜,家人疼爱,啊,美好的童年!――却养育了脆弱的心灵。

帕迪在同学中个头最矮,为了长高,他多吃饭,多锻炼身体,果然长了,不过是横着长。美国的高中生毕业前都会举行舞会,帕迪为这件事花了很多心思:舞会那天,他穿上妈妈买的新衬衫、新鞋子和熨好的西服,借了爸爸的纯金袖扣,又练习如何绅士地鞠躬。鼓捣了好一阵子,跑到学校时已经是第二支曲子,意味着轮到女生邀请男生了。帕迪紧张地站在角落里,看到周围的男生被羞答答的女孩挑走。这时有三个女生向他走过来了,他摒住呼吸。其中一个指指他,问另一个女生:“他怎么样?”人家回答:“这个,算了吧。”

日后,帕迪常常向儿子回忆起这件事,讲述他是如何逃离现场,在地铁站想象跳下铁轨自杀的情景。他性情大变,常常做噩梦,变得不爱说话。也就在这时,他发现了“止痛”的良药:写作。他把一切烦恼都倾诉到纸上。不久之后,帕迪就完成了一次否定之否定,重新振作起来。他学会了在别人拒绝自己之前先拒绝别人,以坚强、骄傲的姿态面对世界。在学校里,他总是穿着毛线背心,大摇大摆地走着,就跟他才是校长似的。他染上了拿破仑情结:越是矮小,就越想征服世界。但伤疤犹在,而且伴随他一生。

1943年,20岁的帕迪从纽约市立学院毕业。“二战”正打得白热化,他被征兵入伍。帕迪在军中的着装相当“非主流”:衬衣从不扎进裤子里面,总有一条裤腿没有塞进靴子。由于他会说德语,长官让他负责审讯战俘,指示说如果战俘不开口就不许他们上厕所。心软的他违背了军令,长官生气地把他派到侦察连,负责在大部队之前勘察有无地雷和狙击手,并回来汇报――如果能活着回来的话。在侦察时,他跑到树林里去方便,结果踩了地雷,把屁股炸开了花。在医院里,他的风趣和幽默引起了一位长官的注意,把他调进了特殊部队,负责战争宣传和娱乐活动。这是非常幸运的,因为同一批入伍的战友们大都在进攻柏林的战役中牺牲了。

1945年“二战”结束后,帕迪回到了纽约。像《君子好逑》中的主人公一样,陷入迷惘的他不知道该干些什么,只能将就着在叔叔的印刷店里当一名普通工人。帕迪在一次送纸的途中遇上了成为导演的战友,战友推荐他到好莱坞当电影编剧。他同意了,带着一部写好的剧本飞往美国西海岸。

彼时的好莱坞尚处于大制片厂时期,编剧的地位比秘书还低。主管们拒绝剧本带有作家的个人色彩,坚持要以流水线的方式进行生产:有人负责故事,有人负责结构,有人润色对话。举例而言,一部《古庙战茄声》居然有11个编剧!帕迪在无意中发现自己的剧本正在经过同行的润色,不禁大发雷霆,他跑到制片人的办公室里大喊大叫,然后撂下狠话就飞回了纽约。

《君子好逑》

20世纪50年代在媒体发展史上被称作“电视的黄金时代”,拥有电视机的家庭属于中上阶层,电视台也很少;电视观众不如电影的多,但其节目质量却高于电影――与今天正好相反。电视的风格比较高雅,每天滚动播出的是莫扎特和瓦格纳的音乐。一部电视剧只有一两集,制作难度大,像舞台剧一样现场直播,演员为了节省时间不得不套三件衣服,在换幕时直接脱下来以节省时间。在剧本方面,由于好莱坞视电视为竞争对手,所以拒绝将剧本的版权卖给电视台,在这种情况下,电视台就不得不想办法吸引和培养自己的作家。

黄金时代的电视剧非常严肃。制片人提倡的节目都是话题性的,先提出一个社会问题,比如酗酒、离婚甚至人生的意义,然后编剧去写一个剧,以此来帮助人们反思生活。这种模式很快就被消费主义打破了,赞助商们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人们在看电视时进行反思,他们希望观众在轻松娱乐的过程中接受他们的广告,在关上电视之后能去购买产品。这最终导致了电视从神坛上跌落下来。

不过这都是后话了。帕迪进入NBC电视台时恰逢黄金时代。电视编剧工资低,但地位非常高,他们不仅可以独创剧本,而且可以参与演员的选角,并且在片场盯着。在写作了《假日之歌》等练笔之作后,帕迪推出了具有自传色彩的《君子好逑》(1955),大获成功,它被视为美国电视史上的巅峰之作。

联艺制片厂的制片人哈罗德・赫科特看了《君子好逑》之后非常感动,提出要翻拍为电影。帕迪同意了,但条件是他参与选择导演和演员。这是他第一次逾越编剧的权力,以后他的权力越来越大。

帕迪在原来的基础上把《君子好逑》扩写为90分钟。它与好莱坞的爱情片完全不同,讲的是两个相貌普通甚至有点丑的人的爱情故事:屠夫马蒂长得又矮又胖,虽然勤劳善良,但没有姑娘能看上他。所有的亲戚都在唠叨他为什么还不结婚。在绝望中,他去参加了一次相亲舞会,仍旧没人跟他跳舞。舞会上有个长相平平的大龄女教师克拉拉被约会对象抛弃,跑到阳台上哭泣。为了帮克拉拉挽回自尊心,马蒂假装不知道她被人抛弃,并请她跳舞。两颗孤独的心灵因经历相似而互生好感,约好第二天再见。但马蒂的亲戚朋友们却阻挠他,母亲担心自己会孤独终老,朋友们则不停地说克拉拉长得丑。马蒂在痛苦中犹豫不决,直到最后一刻对朋友爆发:“你不喜欢她,我妈不喜欢她。没错,她长得丑,我又矮又胖。那又怎么样?我只知道我们昨天在一起很开心……如果我们能一起度过更多的开心时光,我就会跪下来求她嫁给我。”影片结束时,他拿起电话,打给了正在落泪的克拉拉。

说来好笑,联艺一开始就打算毙掉这部电影,之所以会拍摄是为了骗税:小成本制作之后,上映几天就撤下来,对外声称票房惨败,少报公司的总收入。而且公司上层本来就看制片人哈罗德・赫科特不顺眼,想除之而后快。但内部试映时他们改变了主意,这部感人至深的电影令在场者热泪盈眶。以硬汉形象著称的明星兼制片人博特・兰开斯特在看完之后扯着赫科特的领子把他举了起来,吼道:“为什么不往下拍?”赫科特吓得直哆嗦:“导演和编剧不让。”

《君子好逑》没有明星,没有钱拍彩色片,只能拍成黑白片,因而评论家们一致认为它获奖的可能性极小。结果《君子好逑》成为当年的黑马。它让美国在戛纳国际电影节第一次获得金棕榈奖,而且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剧本等四个奖项,还在1959年美苏关系解冻时被选为第一部文化交流的电影。《君子好逑》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触动了多数人内心深处脆弱而温柔的一根弦。

《医生故事》 《君子好逑》电影海报

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尼克告诫盖茨比:“你不可能重复过去。”盖茨比回答:“不能?我当然能。”然而,盖茨比重建辉煌的尝试还是以失败告终。有很长一段时间,帕迪也被菲茨杰拉德的“美国人的生活中没有第二幕”的格言诅咒着。他写了电影剧本《单身汉派对》《红颜泪》《艾米莉的美国化》,还携《午夜》《第十个人》《基甸》进军百老汇,但结果不尽如人意。“帕迪证明了自己不是契诃夫。”评论家幸灾乐祸地暗示他没有剧作家的才能。帕迪陷入了人生的低谷,整夜整夜地失眠,在客厅里喝酒抽烟,愁绪满怀。

帕迪的婚姻也M入了困境。他在一穷二白的时候遇上了苏珊・萨克拉,两个人情投意合,很快成婚。帕迪向她许诺:给他半年时间尝试写作,如果失败,他就去卖鞋油为生。苏珊给了他3年,他才终获成功。伴随着成就而来的是更大的雄心。帕迪并无生活上的恶习,但他是个工作狂,常常忽视妻子和儿子。苏珊本来就有精神问题,这种忽视使她的癔症加剧,患上了社交恐惧。为了出一次门,她要提前打扮上一个星期;有时终于出门了,又待在车里不肯出来。一旦歇斯底里发作便大声尖叫。最后心理疾病发展成病理性质,甚至有瘫痪的危险。

忧心忡忡的帕迪将妻子送入了医院,但医生们向他保证苏珊没有问题。“没有问题?那她为什么总是疼得在地板上打滚?”气愤的帕迪决定写一个讽刺医院的剧本。当他完成的时候,讽刺剧却变成了黑色幽默剧:一位身体健康的病人进医院例行检查,结果被一群唯利是图、不负责任的医生莫名其妙地切除了一个肾并且损害了另一个。为了报复当事医生和护士,病人把他们打晕,然后跟将要动手术的病人掉包,这样医生和护士一个个被送上了手术台……

帕迪非常清楚自己剧本所具备的潜力,以此为筹码与制片厂交涉,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控制权:对于演员和导演,他有选择和开除的权力;他不仅参与中期拍摄,而且参与后期剪辑。简而言之,他的权力凌驾于导演之上。

最终,帕迪以《医生故事》(1971)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他在奥斯卡典礼上发表获奖感言:“两年前有人说我已经江郎才尽。现在我又回来了。”

《电视台风云》

尽管帕迪已经叱咤好莱坞,但他发现自己的剧本反而在起家的地方――电视台――不吃香了。他告诉电视台想写一部关于更年期妇女的情绪问题和一部同性恋内心世界的剧本,人家告诉他没有哪个赞助商会支持这样的节目,现在流行的都是有枪有马有动作的西部片;人家还告诉他,如果非要写同性恋题材的话,可以写一对有同性恋倾向的马的西部片。

帕迪早就注意到了电视台从大众教育到大众娱乐的腐化。他把什么问题都归因于电视,当儿子感冒、长青春痘或拉肚子时,他就骂儿子是“电视看多了”。最令帕迪恼火的是新闻节目:“新闻让我们失去了对邪恶、残忍、谋杀和死亡的敏感,我们不再对受难者感到同情。这就是电视的问题所在:我们失去了惊讶的能力。”帕迪看到新闻就忍不住大喊:“老天,这些播音员怎么能受得了他们自己,整天播放这些破烂儿居然能不受影响?”为此,帕迪专门采访了电视台的朋友,问他新闻播音员有没有可能发疯。朋友回答:“怎么不会?我们每天都发疯。” 《医生故事》电影海报

《电视台风云》(1976)就围绕一个发疯的新闻播报员霍华德・比尔展开。他的新闻栏目由于收视率低而即将被电视台毙掉,步入老年的他破罐子破摔,在播报新闻时宣布他将在节目中开枪自杀,还大骂新闻节目全都是狗屎。由于他说出了人们的心里话,所以节目收视率飙升至全国第一,引发了一系列闹剧。帕迪借霍华德・比尔之口控诉了大众媒体对人思想的残害:“听我说,电视不是真理,电视只是个游乐场,电视是马戏团,是流动的杂技班子,是讲故事的、跳舞的、唱歌的、变戏法的、杂耍的、驯狮子的。我们的工作只是打发无聊……你永远也不会从我们这里得到真理,我们会告诉你你爱听的。我们说谎眼睛都不眨……你像电视里一样穿,一样吃,像电视里一样养孩子,甚至像电视里一样思考。这就是民众的疯狂,你们疯了你们知道吗?”

《电视台风云》成为帕迪一生中最伟大的成就,他所面对的问题也是我们时代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消费主义利用大众媒体对人的异化,让我们都成了“电视的孩子”。电视的威力如此强大,现代人根本意识不到它对思维方式的腐蚀――人们不再以文字来思考,而是像小孩一样以图像来思考,或者用图像来代替思考。娱乐至死是电视的标语。电视界称不知该杀了帕迪还是感谢帕迪,因为《电视台风云》构思了很多全新的娱乐节目,有评论家称帕迪提前20年就预言到了真人秀的出现。

在《电视台风云》的制造过程中,帕迪的完美主义达到令人发疯的程度。他不仅插手拍摄的细节,甚至连片场的停车位都得由他分配。当电影在纽约上映时,他亲自到所有的电影院去视察,保证放映机的镜头上没有灰尘。在这样死钻牛角尖的精神下,《电视台风云》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等四项大奖。

《变形博士》

作品如人。帕迪喜欢说话,该他说的时候说,该别人说的时候他也说,只不过声音小一点而已。他很吵,坐在汽车副驾驶上,到了十字路口就激动地大喊:“红灯!红灯!”他的剧本也充满了喋喋不休的对话和独白。帕迪说起话来像怒吼,吼叫起来像尖叫。相应的,他的每个剧本都有大发脾气的主人公,《电视台风云》中比尔的“我快气疯了,我再也忍不下去了”甚至被选入美国电影学院100句经典台词中。因为语言色彩过强,所以他的电影被称作“编剧电影”,而非“导演电影”――除了《变形博士》(1981)。

帕迪用3年时间写出《变形博士》的剧本,讲的是生物学家杰瑟普对科学真理过度着迷,抛弃了妻子和孩子,当生物实验导致他开始基因退化时,他方才醒悟,意识到这个世界上没有终极的真理。为了搜集资料,帕迪去了近10所大学,采访了无数的科学权威,准备了8个版本的结尾。过度的劳作使他心力交瘁,第一次经历心脏病发作。

帕迪出品,必是精品。哥伦比亚制片厂向帕迪开出的条件令人瞠目:以100万美元买下剧本的“首读权”,也就是说,哥伦比亚可以抢在其他制片厂之前先读剧本,如果不想拍摄,就得把剧本还给帕迪,100万仍由帕迪留着。此外帕迪还有票房分红,有权选择和开除导演、演员,全程参与拍摄。帕迪选择了阿瑟・潘恩做导演,但不满意,随后将其开除,在制片人哥特弗里德的推荐下选择了英国导演肯・罗素,因为他擅长处理视觉效果――但这是个灾难性的选择。

肯・罗素,电影史上绕不开的大人物,他胆子大、独树一帜,以华丽古怪的风格和令人神魂颠倒的影像闻名。此外,他拥护“电影导演作者论”,即一种认为导演是电影的唯一作者的极端理论。编剧在他手下很吃亏,有时连署名权都没有,因而罗素对帕迪有如此大的权力十分震惊。但他并不愿放弃这次执导,因为这是进军好莱坞的好机会。当他对妻子抱怨说帕迪有些自大时,妻子回答:“那你俩应该很对脾气。”

让人“佩服”的是,罗素能够假装自己不是“导演作者论”的拥护者――在签约之前他显得十分温顺、谦逊,在签定之后便放心大胆地施展拳脚了。罗素铁了心要把帕迪从团队中挤对出去,在这场战争中,帕迪扮演了暴躁的军人,而罗素则是老谋深算的政客。

演员第一次通读剧本时,帕迪听完后评论:“念得很完美。肯,你的意见呢?”罗素轻蔑地说:“既然已经完美了,还要什么?”帕迪没想到罗素对他有如此的恶意,他握紧了拳头,眼睛圆睁,浑身哆嗦着破口大骂,但很快又平静下来。罗素锲而不舍,在片场不断挑剧本的毛病,讥讽帕迪的写作能力。问题就在这个地方:罗素自大,他是真的自大;帕迪的自大只是一种假象、一个面具,他拥有大多数作家都有的那种自卑感,对作品并无绝对的自信。为了强调图像的作用高于对话,罗素让演员们一边喝酒、吃三明治,一边含糊地咕哝出帕迪的台词:“佛教中没有上帝。有的是自我、个人的思想,在其中包含了不朽和终极真理。”这种画面不仅不可信,甚至十分可笑。愤怒的帕迪想开除罗素,但已经来不及了,开支已经超出了预算。在一次大吵之后,罗素达到了目的:帕迪离开好莱坞,回纽约去了。 《变形博士》电影海报

但罗素并未大获全胜。帕迪对剧本有绝对的控制权,罗素连一个“哈喽”或“嗯”都没法加。在纽约,制片厂按帕迪的要求把每天的样片寄给他,帕迪边看边气得哆嗦,对朋友艾迪・怀特说:“你看看,他们这是弄的什么玩意儿?艾迪,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对我!”然后打通制片人的电话开始大骂,一骂就是两个小时。艾迪劝他:“帕迪,别这样,放手吧,只是一部电影罢了。”帕迪已经失去了理智,启动了自我毁灭程序,违背医生的劝告,开始胡吃海塞……

《变形博士》最终成为一部肯・罗素风格的电影,不过,这也是唯一一部他没法在开头添加“肯・罗素作品”的电影。

结束

帕迪开始意识到“自卑――自大”的两极分化所导致的人格分裂了。他开始跟自己做斗争,努力压制自己的暴躁,对家人和朋友变得温和了。内心趋于平和的帕迪定下了5个剧本的写作计划,然而他却得了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