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观沧海曹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观沧海曹操范文1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句诗出自曹操的《观沧海》,意思是登上高高的碣石,观赏浩荡辽阔的大海。曹操观海之际,诗兴大发,以诗明志,表现自己的宏大抱负。
《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来源:文章屋网 )
观沧海曹操范文2
1、观沧海是七年级的课文,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而且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并且全诗语言质朴,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2、观沧海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来源:文章屋网 )
观沧海曹操范文3
关键词:古诗教学;有效性;鉴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147-0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歌主要任务是诵读,鉴赏的学习不多,初中阶段,语文古诗歌教学任务很重,教师应注重在教学中启发学生领悟鉴赏,才能提高古诗教学的有效性。但现实情况却让人难以接受,很多同行只是把诗歌意思翻译一下,背诵背诵就完事了;就是有鉴赏的,也是按应试教育的出题模式出个问题分析一下,教会学生应试技巧就算完成任务。这些状况对提升学生的古诗歌鉴赏能力是非常不利的。笔者结合《观沧海》一课,谈谈在古诗歌教学中如何提高古诗鉴赏教学的有效性。
1.善于激发兴趣
古诗歌是古人所为,所以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没有一定的文言功底确实不太好领悟。再加上小学古诗歌教学主要以诵读为主,诗歌的鉴赏倒在其次。这些都给我们学生在自主学习古诗歌上带来了许多障碍,所以学生不爱学习这类文章。但我们不能因为他们害怕学习古诗歌而放弃对其鉴赏能力的提高,笔者认为我们首先从兴趣抓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鉴赏每一首诗歌之前,笔者都细心制作导学案、投影课件,尽量把古人所塑造的诗境形象地再现出来,让学生好好体会感悟,进一步领会诗歌的美妙,希望通过如此来增加学生学习古诗歌的兴趣。如学习曹操的《观沧海》一诗,为了让学生了解文中描绘的壮美景色,诗人的宏伟抱负,笔者给学生投影展示了曹操讨伐袁绍归来的得胜场景,满足学生的视觉冲击,趁机让学生理解曹操写作此诗歌的背景,初步体会作者那种凯旋后志得意满的兴奋心情;然后又把诗歌中作者描绘的景物用图片的形式一一展示出来,感受一下壮阔无边的沧海,汹涌澎湃的海浪,高高耸立的海岛,以及岛上生长茂盛的树木。学生观看后,笔者让小组讨论,体会作者打胜仗后观赏美景该是怎样的心情,想象一下"日月之行"和"星汉灿烂"蕴含在大海中的博大美景与诗人心情的关系。学生很快投入到小组讨论之中,集中所有的精力积极参与,而不是像以前一样没有精神纯粹应付。
这些表现都是因为兴趣使然,所以我们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引起他们趣味的学习情境,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我想学生一定会喜欢我们的课堂。
2.关注自主预习
学生能否成功解读古诗歌,关键还有一点,那就是自主预习的程度如何。有些教师认为学生预习不好检查,再加上学生在预习时的表现不一,不好评价他们,所以一般不太重视预习,主要还是靠自己在课堂上卖力指导。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这样,学生的自主预习情况虽然不一,差距较大,但如果没有他们的自主预习,势必会占用我们课堂的学习时间,耽误教学进度不说,上课的效果也不佳。我们还是要学生能在学习诗歌之前进行自主预习,如果教师感到不放心,可以给学生布置具体的预习要求,或是制定一个适合学生预习的导学案。比如布置学生预习《观沧海》,教师可以明确预习的任务,让学生在早读课中完成这些任务,最少要让学生把基本的文学常识、诗歌意义以及诵读解决了,最好能够结合课下的注释,先行了解诗歌写了哪些事物,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或者查询工具书或者讨论了解,为下面的课堂高效学习做出积极的准备工作。
3.教会鉴赏方法
诗歌鉴赏技巧是初中诗歌教学中重要的任务之一,从新课标的要求可以看出,古诗词鉴赏重在诵读和鉴赏。所以我们要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教会学生学习古诗词鉴赏的相关技巧。
首先是学会翻译诗歌,这是鉴赏的前提。古代诗歌创作一般是先写景后抒情,可以教会学生找到诗歌中的意象,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结合诗歌中的词语进行合理想象,初步在脑中形成诗歌的形象(一般是景物,有时是事物或人物),我们一般把这种翻译叫做意译,然后进行情感态度和艺术技巧的欣赏。
如《观沧海》一诗,诗人首句破题,交作地点、事件,接着作者写了观察到的景色,主要写了两类事物,一类是观察到的"沧海"景色,一类是想象到的日月星辰出自大海的奇特景色,这里可以启发学生讨论,鉴赏这十句写景的句子,从艺术手法上进行分析。这首诗由于景物描写中蕴含情感,所以紧接着让学生继续探讨景情关系,从情景交融这种手法鉴赏其中蕴含的一统天下、希望建立功勋的伟大抱负。
最后别忘了拓展延伸训练,如结合课外诗歌进行相关训练,进一步巩固学习课堂上学到的鉴赏方法;或积累同类诗歌的意象特征,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等。
4.巧用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新课改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学讲计划"中积极倡导这种方式,让学生在小组中会合作、会探讨、会聆听、会讲解,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
一般课前小组长都能把古诗歌的诵读、意义翻译和文学知识的预习检查做好,就连"质疑"这个环节也是导学案中给学生准备思考过的,上课时就可以利用小组"讨论与展示"环节,比如诗歌中写秋天的凋零一般是表达悲伤的情绪,对于《观沧海》中的"秋风萧瑟"应该如何理解?怎么能从景物的描写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诗人情感的把握除了依据景物的描写外,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窥伺到诗人情感方向的蛛丝马迹?把鉴赏古诗歌的主要鉴赏学习任务完成。教师做的最多的就是课堂的引导工作,遇到学生做得不好的地方进行补充说明,不懂的地方进行课堂集中讲授,来加强学生的鉴赏能力。课堂的"拓展延伸"环节则需要教师引导并组织学生练习,有时也可以是知识积累工作。
观沧海曹操范文4
中学语文课本中收录的古诗文,它们琅琅上口、字字珠玑、意境优美、思想深刻,不仅能使学生开拓美的视野,陶冶美的情操,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但是,由于古诗讲究平仄、押韵,文字凝练,因此,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在古诗文教学中合理运用电教手段,则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的学生对古诗文望而生畏,一遇到古诗文,还没学就有了畏惧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巧妙地运用电教手段,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变畏学为乐学了。如我在教七年级上册的古诗“观沧海”时,课前收集有关沧海的图片,制作出在苍茫的大海上波涛汹涌的动画课件。上课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层示“沧海静态图”,显示出沧海一望无际、山岛耸立的壮观景象。然后播放动态课件,让学生感受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接着,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同学们,沧海,以它的波澜壮阔、以它的宏伟气势,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倾倒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当年曹操在征战途中,路过此地,都被沧海的壮观景象所吸引,暂置战事于一边,前去观海,由此可见,沧海的景象是多么令人震撼,你们想不想跟着曹操的笔墨去看看那壮丽的沧海?”至此,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电教手段,帮助理解字词
古诗文中的一些字词都应讲古义,用今义讲是不合适的。如果教师机械传授,学生生搬硬套,是不能真正、牢固掌握的。如在“观沧海”一诗中有这样一句“山岛竦峙”,其中“竦峙”在文中是“高耸屹立的样子”,笔者在教学此环节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一幅图画:辽阔的大海上有几座岛屿高高地屹立着。一个小小的投影,就帮助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并掌握了“竦峙”的意思,还加深了同学们的印象,以后当他们碰到此词时,他们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我出示过的这幅图片,进而很自然地说出它的意思。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三、运用电教手段,指导朗读练习
古诗文大都意境深远、含义深刻、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回味无穷。再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对古诗文的含义会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意会。而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则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
观沧海曹操范文5
摘 要: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是自古以来人们热衷讨论的对象,褒贬不一,但是其诗歌是广为流传和备受赞扬的,本文将从曹操诗歌的类型着手来探讨曹操诗歌的特色,价值和深远影响。
关键词:曹操;四言诗;五言诗;杂言诗;影响
曹操,对于我们来说,耳熟能详,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①
曹操是历年来备受争议的一个角色,他既是历史人物,又出现在文学中,所以对于他为人的评价是矛盾的,而在这里我们所说的则是他作为历史人物的文学创作方面,曹操尤其以其诗歌著称,他的四言诗,五言诗,杂言诗都有继承和发展的成就,其中四言诗以《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而闻名于世世代代,使我国四言诗的创作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有了创新和发展;五言诗则包括《蒿里行》,《苦寒性》,《塘上行》,《薤露行》,这些诗对汉乐府的继承,为乐府诗的创作开辟了更加自由的天地,又更进一步地对五言诗进行了探索;《气出唱》三首,《精列》,《度关山》,《对酒》,《陌上桑》等则是杂言诗,曹操的杂言诗对于后代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曹操的诗歌被称作“慷慨悲凉,气韵沉雄”,他的每一种类型的诗都为后世作出了贡献。
一、曹操的四言诗
曹操诗歌以四言诗最为出众,内容上分为三类:一类是以表述思想为主、一类是关涉时事的、一类是游仙诗。这三种类型的诗都具有时代色彩,影射社会现实,曹操用其简练精干的笔触对建安时期的社会动荡,百姓困苦进行了深刻地描绘,充分体现了他那种对于生命的感触,也流露出他作为英雄的雄心大志,给予我们更多的诗积极向上的奋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首驰名至今的《短歌行》诉说了多少人生慨叹,人生很短促,这首诗所告诉我们的是不要悲叹时间的逝去,即使面对此情此景,难免流露出的微微伤感,也要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样的气概。其中两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借用《诗经・郑风・子衿》里的句子,表达了他对贤才的思念之情,“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则引自《诗经・小雅・鹿鸣》,而这都体现了曹操对贤人的重视。这首诗在他文人化的气息中又增添了他远大的政治情怀,所以曹操作为一个个体存在,通体透露着他多重身份的心态。他的诗不是空体无内容的,像《观沧海》、《龟虽寿》,那种“歌以咏志”的发于内心的真情实感诗不言而喻的,他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依然让我们膜拜至今,我们现在所说的“正能量”莫过于此。这是一种宇宙的深思,虽然没有华丽,但却古朴纯正,是一种真情的流露。清人沈德潜说“曹公四言,于三百篇外,自开奇想。”曹操的四言诗从《诗经》的形式,表现手法和现实主义精神汲取了更多的精华,进行了继承和创新,他做到了不拘泥于一种形式而去发挥创造,将其变为自己的意境雄浑的风格,这不只是一种贡献,而更是一种精神所在。
二、曹操的五言诗
曹操的五言诗充满了历史气息,又多了份沉郁,他将乐府情结和对现实的深刻认识融入到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悲凉而又有震撼人心的强大感染力,其中最受关注的《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首诗则是在中平六年(一八九)战争动荡时期写的,对此曹操用其精干的字句描写了史实又诉说了情怀,一种无奈与悲壮缓缓而来。这首诗运用了很多的典故,像“会盟津”,相传周武王起兵伐纣时,中途曾和联盟反纣的八百诸侯会合于此地。这里用“会盟津”代指各路讨董卓军队的结成联盟。“乃心在咸阳”《尚书・康王之诰》:“虽尔身在外,乃心罔不(无不)在王室。”这里是化用其句。用典更有力地说明当时的情景与心态,义士们既能同心协力,有志“会盟津”,却又避免不了“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的状况,这当然是内在和外在共同的作用导致,然而最悲惨的莫过于“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样尸横遍野,生灵涂炭的这样的场景,这也流露出曹操对于受苦的百姓的深刻同情和闵怀之心。《蒿里行》运用了民歌的形式,加上对现实的批判,使整首诗意蕴深厚,沉郁悲壮,对于当时文坛和后世的创作风格都有重要的影响。其他的像《苦寒行》,《薤露行》都是这一风格的延续,曹操借用乐府古题增添时事内容,使乐府的“缘事而发”得到延展和创新,这是伟大的尝试,清代沈德潜说:“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②他对汉诗的纯正自然有多了更多人文化的情愫,所以曹操的五言诗的成就亦是让人为之一叹的。
三、曹操的杂言诗
曹操的杂言诗虽不像四言,五言诗那样卓越,那样让人熟知,但同样都属于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像《气出唱》三首,如“华阴山,自以为大……多驾合坐,万岁长,宜子孙。”还有《度关山》,《对酒》,不一样的体式,一样的雄浑浩大,“华阴山,自以为大。高百丈,浮云为之盖”“天地间,人为贵。立军牧民,为之轨则”这样杂言的体式有时更能抒发出作者心中起伏不平的感受,带有顿挫之美,英雄气概再次挥发,让我们感受到“阔”。杂而不乱,张而不扬,那种质朴与古直不会丢失在曹操的诗中,这无疑也对后世提供了范式。
四、曹操诗歌的特色与深远影响
综上,我们从体式的划分来体味曹操的诗歌,不管是什么样的类型,什么样的体式都散发着他独特的创作手法和人格魅力,我们且不看他在历史中的形象,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我们从他自身的文学创作中,在他的诗歌中去体会他的内心和精神,这是对文学的探索。
曹操诗歌中带有一种“气”,这种“气”正是形成以他为首的“建安风骨”的重要因素,既有他作为个体存在的本身独有的“气”还有他体现在诗歌中的“气”,其中包括“雄气”,“悲凉之气”,谭元春曾经评曹操的诗歌说:“此老诗歌中有霸气,而不必其王;有菩萨气,而不必其佛。”③其实曹操的诗歌就是这样,他所流露出来的霸气,雄壮不是咄咄逼人的,而是壮阔的,给人以震撼的,菩萨气也不是传递给人佛教的观念,更多的是他对生命的怜悯与感叹。刘勰《文心雕龙・时序》在谈到“建安风骨”时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这是曹操诗歌中所具有的特色。④
曹操在建安文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无论是他对于《诗经》还是对乐府的承接和创新,都可以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无论人们如何看待这位历史人物,评他为“英雄”也好,“奸雄”也好,他的诗是得到承认与赞叹的,这不仅意味着他自身的突破,对于建安文学的影响,更体现他诗歌的生命价值和时代价值,他独特的创作理念和文学思想对于后世的诗人和作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者单位:辽宁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辞海》,夏征农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2] 《古诗源》,沈德潜,华夏出版社,1998;
观沧海曹操范文6
各位先生、女士,欢迎来到碣石山景区来领略古碣石的绝美风光。
[介绍碣石山]
碣石山是古今有名的观海胜地,也是历史上颇负盛名的“神岳”。
碣石山由燕山山脉猛伸过来的上百座颠连起伏的山峦组成,群峰逶迤,绵延答数十里。它的主峰仙台顶(又名汉武台,俗称娘娘顶)位于昌黎城北这一字排开的群峰障岭正中。大家看,这仙台顶的顶尖突起于犹如刀削斧劈一般的宽阔山胸之上,呈现的是圆柱形,多像架设天桥的柱石直插云霄,显得是那样奇险、峭丽。更加神奇的是,在海上航行,又茫茫沧海向这里眺望,恰似一个天造地设的导航标石。大概正因碣石山有着如此独特的形貌,从远古时起,这座渤海沿岸的奇特山峰就成了北方沿海地区醒目的地理坐标,被古人记入了《山海经》和《尚书•禹贡》等古代地理名着。《尚书•禹贡》记冀州入贡之道时云“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说的就是碣石山为循海入河必望的目标。
[行至碣石门]
欲蹬碣石,先进碣石门。
迎面扑来的着两座椭圆形小山,夹成的是碣石山自然天成的门户——碣石门。相传,秦始皇在公元前215年来到碣石山求仙观海,就是在这里向碣石山顶礼膜拜,令丞相李斯在这里的山崖峭壁上刻下着名的《碣石门辞》。《碣石门辞》上的“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记载的秦始皇北巡碣石这一年为巩固统一而拆毁战国时留下的以邻为壑的水、陆长城等险阻的功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讴歌的是刚刚统一天下的封建社会歌舞升平的理想景象。
“往事越千年”。据史书记载,自秦始皇起,到唐太宗止,在公元记年开始前后的800年间,先后有七位帝王在这里留下旅迹游踪;如果加上领兵去辽东和高丽鏖战,途经这里的晋宣帝司马懿和隋炀帝杨广,来国这里的皇帝就有九位之多。只是,如今我们在碣石门这里倒映碣石群峰的碣阳畔,已很难想象当年秦皇、汉武等帝王是怎样前呼后拥在这里蹬临着高大而险峻的山峰了。
现在我来提一个问题,秦始皇为何要到这里,到碣石山一带海边求仙呢?
[去水岩寺途中]
这主要是因为碣石山在春秋战国时代,同中国古代的神秘文化和古代航海家的探险活动发生的密切联系,成了所谓仙人的产地,成了不少笃信神仙说的人心目中与深海中传说的三座神山紧密相连的神岳。
《汉书》的编撰者,东汉着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在其名着《西都赋》中吟有这样一句诗“扬波涛于碣石,激神岳之”。吕延济在注着句诗时明确指出“神岳,即碣石也。”
不能不令人敬佩的是,秦始皇河汉武帝来拜神岳,主要是通过求仙而求长生不死,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曹操笃信“神龟虽寿,犹有终时”,“东临碣石”时不再信拜神求仙那一套,而是为了“以观沧海”,领略大自然的绝美风光。曹操应该说是古老碣石的真正知音。
[行至水岩寺]
我们要登上千古神岳碣石山这海拔695.1米的主峰,领略曹孟德沉醉过的“碣石观海”胜境,,须由宝峰台上的这座相传始休修于唐朝以前的千年古刹——水岩寺举步攀援。
在唐朝后期有个叫刘叉的诗人曾在这上依青山,下临秀水的名山古寺,吟出一首质朴÷畅快的五言绝句《爱碣石山》:“碣石何青青,挽我双眼睛。爱尔多古峭,不到人间行。”从这首段歌中,我们不难得知,在胜唐的梦坐到尽头时的碣石山,曾给忿而离开的韩愈、独行到这里的孤傲诗人何等古老峭峻的感觉。
[行至曲径通宵处]
水岩寺东边这座山名香山,因极似一座香炉而得名。
我们可以在这香山挺秀之地“倚石听涛”赏飞来石,探龙潭洞;当然,我们若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就应把这一级级的石阶踏在脚下,品味“曲径通宵”的意境了。
[行至天门山]
这里是蹬仙台顶的第一道险隘,夕日极其险要的天门第一所在地——老鹞子翻身;如今山崖已经修整,不用在贴壁而过了,完全可以轻松自在“振衣千仞”了。
[翻过地二道险隘老虎口,至望海长廊]
不知是谁给这千仞绝壁上的怪石林立的缓坡,起了这样一个颇带滑稽味道的名字:把式场。在着能耍把式,翻斤斗的半山腰,前些年依山靠崖,修建了这座可以初品曹操诗境的望海长廊。这里已经隐隐能听到天风,约约望到海涛。只是这座修得颇有气势的长廊,是给不打算或难以再登上碣石绝顶的游人设置的。大家若不想半途而费的话,不妨在这里好好休息一下,准备一鼓作气,冲上顶峰,去淋漓尽致的领略“登碣石而小沧海”的壮阔景观。
[登上仙台顶]
“山登绝顶我为高”大家已把天阶踩在脚下,来尽情的看看“众水朝宗来眼底”俯瞰沧浪气万千“的海景吧!
对了,那里是滦河入海口,那里是七里海、翡翠岛,是黄金海岸,是南戴河,北戴河,秦皇岛,是秦皇岛港口锚地,再远是依稀可辨山海关老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