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练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练笔范文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A-0042-01
著名文学家茅盾先生说:“身边应当时时刻刻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你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地警觉,把你的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作为语文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要做个有心人,精心指导学生多练笔,将练笔穿插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久而久之,学生就能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技能。这样,学生写作文时就不再觉得头疼,而是一种身心的释放,是酣畅淋漓的享受。那么,怎样才能将练笔融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呢?下面就谈谈笔者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在活动中记点滴
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教师可以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参加,这些活动会让他们开阔眼界,心情愉悦,兴趣盎然。在活动中,教师适时地指导学生将练笔巧妙地穿插其中,及时记录活动中的点点滴滴,积累写作素材。如在春天组织学生郊游时,教师让他们感受家乡的小河、田野、山林的迷人风光,当学生看到美丽的风景时,教师指导他们仔细观察后用笔记下来,写下郊游中最令他们开心的趣事;在学生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时,让其及时记录下那些感人的瞬间,写下当时真实的想法;去图书馆看书时,让他们边看边摘录优美的词句、精彩的片段,写下读后感;观赏经典影片时,让他们写下扣人心弦的情节和感人肺腑的人物语言等。教师指导学生抓住体验生活的最佳时机,将练笔融于活动中,细心观察、随时记录,为习作积累鲜活素材。
二、在阅读中补空白
崔峦先生说过:“只在作文课上讲作文、写作文,每学期次数有限,学生练习的机会有限,所得肯定有限,要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在阅读课上,要有练笔的意识和策略,从读学写,读写结合。”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的“空白”,这些“空白”有的出现在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上,有的出现在课后的练习中……在语文阅读课上,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空白”,指导学生巧妙地填补,将练笔有效地穿插于阅读中。如《番茄太阳》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那位年轻的父亲拉着小女孩的手,在面前各种蔬菜上来回抚摸,耐心地说:“这是黄瓜,长长的,皮上有刺;豆角呢,扁扁的,光滑点;番茄很好看,圆圆的……”笔者先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一段话,体会省略号的意思。通过朗读,学生知道省略号省去了父亲继续向女儿介绍其他蔬菜的语言。在此基础上,笔者再让他们紧扣这一人物语言的空白,仿照父亲介绍蔬菜的句式,将省略的部分填补出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蔬菜有一定的认识,又有例句仿照,所以笔下就有写不完的话。阅读中练笔的随机进行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了练笔兴趣,提高练笔的效率,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三、在口语中抒见解
小学生习作中“语言表达不清”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关。要想克服这一现象,我们教师平时必须加强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口语交际”正是这一训练的主要形式。口语交际大多是从日常生活中提取话题,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实用性,所以学生感兴趣,乐于参与。口语交际训练虽然以听说训练为主要形式,但我们可以抓住这一训练的契机,让学生将练笔穿插其中。如在“推荐或自我推荐”的口语训练中,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把自己的见解写好进行交流,然后让他们认真倾听,迅速记下别人的见解,最后再让其调整、完善自己的推荐内容;也可以在口语交际练习结束后,让学生把活动过程、感受及时记下。这样的说写结合扎实推进,融习作于口语交际之中,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在日记中展个性
日记是练笔的最佳选择,是学生展示个性的有效平台。日记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又具有一定的隐私性,所以老师要利用好这个平台,指导学生持之以恒地写日记,让他们在日记中充分抒写自己的个性。教师可以不检查学生的日记,给学生营造自由宽松的氛围。日记的内容由学生自由选择,只要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就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将自己独特的个性无拘无束地展现出来,而且还能为学生的习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练笔范文2
前一段时间,我有幸观摩了黄老师执教的《荷花》一课,更加深了对他的观点的理解和认同。
【教学片断】
教师唰唰几下用简笔画的方式画出荷塘中各具情态的白荷花。
师:白荷花到底有哪些优美的姿势,作者并没有写出来。叶圣陶爷爷也许是想让我们通过想象去感受荷花的千姿百态,或许是故意要考考小朋友们,看你们能不能写得比他还要好。
师:有信心写好吗?
生:有!
师:写的时候要抓住原文中的哪些关键词句进行描写啊?
生:一朵有一朵的姿势。
生:还有一个“美”字。
(学生动笔写)
师:谁来读一读自己写的句子?
生: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你看,这边有两朵紧紧地依偎在一起,像亲密的小姐妹在窃窃私语;你看,那边几片大圆盘间,有一朵荷花悄悄地露出了小半边脸,正含羞地向我们张望呢……
生: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荷花躲在荷叶下面,好像是在和谁捉迷藏;有的荷花刚刚露出水面,风一吹,好像是观音菩萨的宝座在轻轻摇动……
师:请小朋友们把自己写的句子放到文章中去。现在,这篇课文的作者就有两个了,除了叶圣陶爷爷,还有一个是――
生:我!
师:真好!连起来美美地读一读吧!
在上课之前,我们以为黄老师会去抓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的“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或者第四自然段结尾的省略号,没想到他竟然抓的是我们常常忽视的略写处。
课后交流时,黄老师一句“追求教学过程与文本语境达到一个高度的契合”,点醒了我:《荷花》一文第二自然段“总分”的构段方式与“有的……有的……”并列句式虽然很好,但教师稍不注意,就会造成两种不好的情况。一是学生无话可说。有的老师会出示并列句式让学生想象荷花开放的程度接着写下去,可是,荷花除了“初开的”“全开的”“没开的”,还能有几种呢?二是据此让学生去另外写一件事情或一处景物,这样就势必造成情境的转换,显得生硬和突然。学生在课文情境和练笔情境中来回奔忙,就冲淡了对课文整体神韵的品味和感悟,有点得不偿失。这样去“写”,瞄准的只是文本语言外在的“形”,与文本内在的“神”贴合得并不好。
练笔范文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由此看来,要达到课标中的写作目标,单靠一学期的八次习作练习是不够的。为了实现学生读与写的统一,达到"课标"的要求,笔者在课堂随文练笔这方面作了一定的尝试。
1.借助课文插图,再现情节,培养练笔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图画不单是文字说明,且可以开拓儿童的想象。"我们现用的语文教材图文并茂,语言优美,情节生动,它们或引领学生感受自然美、人性美;或引领学生感悟人生哲理,感悟字词的语言美。这些插图将课文内容形象化,不仅帮助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更为语文课堂进行随文练笔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如我教学第十册《桥》,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一位老党员在山洪暴发的紧要关头,果断地指挥全村人跨越了死亡的生命桥。这位老支书让党员排到后面制止了混乱,并亲手拖出了试图插队的小伙子--自己的儿子。最后时刻,他想把小伙子推上岸,但一个浪头吞没了他。学生学完文章最后一段:"小伙子竟来推他:'你先走。'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突然,木桥轰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但,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在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情感后,我不失时机问:"孩子们,你能想象老汉这时想喊什么?又会喊些什么呢?"正当学生面面相觑时,我又说:"让我们再回到课文插图上,看看老汉是如何对待村民和自己的儿子的?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把自己心中最想说的话写出来吧!"接着,我让学生把目光定格在人物的形象上,让学生结合课文对老汉描写,从图上人物的神态、动作上再一次感受到老汉的在危急时刻舍小家顾大家的品质,感悟到课题上的"桥"所包含的真正意义。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有条理的理清图画内容,更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既降低了练笔的难度,又激发了学生练笔的兴趣。
2.发挥课文示范,提供范例,打开练笔思路
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许多课文在表达方法、表现形式上都各有特点,教师要教会学生去分析、仿照和运用。还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在教学中,我以教材为例子,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比如在教学《假如》就可以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的表达方式再写一段或几段;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就可这样设计"你还知道植物妈妈还有什么办法送出自己的孩子吗?再按书中样子说一说;在学习了《泉水》一文时,让学生想想丁冬的泉水还会流到哪里?一路上会看到什么?为大家做些什么?出示句式仿说:泉水流到 ,它看见了 。泉水说:" 。"学生通过对文中语言的学习,模仿说句子,同时也有自己创造,充分进行了语言训练。
3.填补文本空白,设计练笔,训练练笔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课文往往在结尾(或中间)的语言嘎然而止,耐人寻味,且有一种余音缭绕之感。这也是作者留下的"空白",让读者去想象、去发挥。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利用这些"空白",恰当地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地描写,会使文章内容更具体完整,从而更好地理会作者表达的意图。如我教学第九册《桂花雨》,第五自然段在描写摇桂花时是这样写的:"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这句话的"帮、抱、摇、落"几个动词写出了作者欢乐的心情。然而当时摇桂花时,母亲和孩子们的神情、动作以及场景并没写具体。于是我借机拓展学生的思路:"孩子们,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员,能想象到当时的情景吗吗?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自己的快乐及母亲的摇桂花的神情动作写具体吧!"
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意义空间,在经意与不经意间,作者都留下了一些"空白"。这些地方正是作者没有言尽,情感表达最为强烈、深沉、含蓄的地方。巧挖课文的空白点,给学生无限的表现空间,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童心童趣,既引发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又训练了学生的动笔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呀!
4.模仿文本写法,技能迁移,达成读写统一
冰心在《谈点读书写作的甘苦》中说:"我常常抄袭,就是说模仿别人更好的句子。"模仿是孩子的天性。课文是最好的写作模板。很多课文无论是谋篇布局还是段落描写,都向学生传递着最精彩、最准确的语言和表达方法。因此,学习完课文后,有机引导学生仿照课文句段进行练笔,既是对文本内容的拓宽,更是培养学生的随文练笔的能力。
如我教学第十一册《山中访友》。作者用充满灵动的文字,叙述了自己"山中访友"的经历,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课文运用奇妙的想象,把读者带入新奇的世界。其中,课文第五自然段描写了"我"跟山中的"朋友"打招呼的情境:"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这组句子内容一致,结构相似,集排比和拟人的手法。为了让学生能感受到作者与大自然之间的这一份不同寻常的独特情感,我创设了这样的练笔作业: "模仿文中的句子写一写。你好,五彩缤纷的鲜花!你
:你好,美丽的蝴蝶!你
; 你好,翠绿的树叶!你
。你好,
!
。"因为,有模可仿,学生写得丰富多彩。有的写:"你好,五彩缤纷的鲜花!你把大地点缀得多么美丽。"有的写:"你好,美丽的蝴蝶!你挥舞着翅膀,是想跟我跳舞吗?"有的写:"你好,翠绿的树叶!你让大自然变得生机勃勃。"有的写:"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邀我重新梳妆吗?"……
练笔范文4
【关键词】小练笔 资源 时机 方法 反馈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半壁江山”,源远流长。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学得头疼,老师教得无奈的一块,就是作文。学生不敢作文,不愿作文,根本原因不在“字词句段篇”积累的不足,而在于他们抓不住时机,找不着素材,摸不着方法。由此,就要求我们为学生创设一个表现自己的氛围。那怎样去创设,才能让学生轻松走上“舞台”,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呢?要从小练笔着手,使“大习作”与“小练笔”有机穿插。在阅读课的基础上,走向广阔的生活空间,课内挖掘,课外拓展,两者互相促进,学生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有法可依,练笔更轻松,更有效,发展也更快。
一、课内外结合,小练笔有事可写
作文于学生来说,最难的是无话可说,既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许多可供他们写作的材料,他们不懂得也不会去捕捉去发现,很快就成为过眼烟云。没有源头,哪有活水来?要培养学生的练笔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习作资源。
1.立足课内
教材是文学大家的经典,是语言文字的例子,教师要独具慧眼,善于根据教材特点,从留白处、冲突处、回味处、关键处、发散处、反复处、疑惑处等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练习,从而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2.拓展课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地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利用。”教学中,竭力为学生搭建练笔的活动场,从全方位多角度引导学生把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让课外生活之源泉流进每一个孩子的心田,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
(1)课外阅读开阔视眼
小学生作文应以阅读为基础,走读写结合的道路。随着传播媒体的迅猛发展,学生的课外读物范围越来越宽广,影视、书刊、杂志、报纸,包括网上阅读等,世界万物很奇妙,并不是人人都能亲自去实践的,阅读文本、影视资料,打开了生活的视野,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2)课外活动丰富生活
家庭生活温馨感人。家是孩子们温暖的港湾,每天都在演绎着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嬉笑怒骂皆文章,牢牢地抓住这一阵地,练笔的材料将会源源不断;校园生活乐趣无边。学校的生活丰富多彩,不必说学校大型的活动,就是班级这个小集体每天也演绎着许多小故事,引导学生去发现、感悟,把发生在学校的所见所闻所感及时“摄入”大脑,用笔去表达时,学生就会喷薄欲出;自然生活奇妙无穷。大自然中的万物很奇妙,引导学生带着一双发现的眼睛去感受、体验,将会乐趣无穷,就会激起学生的练笔兴趣。
二、因势利导,小练笔有情可抒
小练笔对学生来说,“限”又“不限”,“统”又“不统”。但它不是随意而定,要求我们利用有利的时机,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写,真正地让小练笔焕发出迷人的光彩,成为新课程实施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1.预设,引导随文小练笔
随文小练笔以课文内容为素材,为学生练笔提供现成的“下锅之米”。它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是在对课文内容的充分理解消化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突破了难点,有利于小学生作文素质的快速提高。在设计练笔时,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进行挖掘,抓准训练点,对课文内容进行补白、详化、延伸。理解运用二者水融,互动互促。
2.生成,诱导即兴小练笔
生活中精彩的瞬间总会让我们欢呼雀跃,多鼓励学生学会捕捉生活的精彩瞬间,在生活生成中不失时机地诱导学生练笔,把生活中的一片片散落的花瓣记录下来。
在自然变幻中练笔。春、夏、秋、冬的变化,雨、雪、风、霜的来临,既富有诗情画意,又有科学知识的内涵。这时不失时机地进行“小练笔”,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练笔水平。
(三)多维聚焦,小练笔有“法”可依
古人言:“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小练笔要重在方法的指导。小练笔写法要活,多维聚焦。
在回味处,仿写。仿,可以仿精彩的语言,可以仿精彩的修辞,可以仿精彩的写作方法……仿写给学生提供了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的“例子”,学生有例可仿。因此,对于那些初写练笔的学生来说,“仿写”是再适合不过了。
在留白处,补写。课文中由于作者构思立意、布局谋篇的需要,往往省略了一些情节,课堂上可引导学生对这些“空白”作些合理的补充。
在结尾处,续写。教材中有不少的课文故事结尾都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想象的空间,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故事结尾展开想象,让故事延续下去,使故事有个结果,这不是一次很好的练笔的机会吗?
在发散处,扩写。扩写发散了思维,同时又使原文内容更加丰满,更加生动,更具新意。
形式不同,改写。学生练习改写时,进一步揣摩了课文的表达形式,将自己选择的不同于课文的表达形式与课文的进行比较,从而从比较中领悟语言表达的方法,体会不同的表达方式的效果。
单一串联,编写。编写要求作者创造一定的情境,串联原本几个单一的东西,赋予它们新的含义,使他们迸发出别样的光彩。
丰富生活,感悟写。生活是练笔的源泉,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都是由情而联系在一起的。“情动”而“辞发”。平时,我们注重引导学生感悟,感悟自然的美丽,感悟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感悟周围环境的变化,感悟……生活是丰富的,感悟着,快乐着。
小练笔因其“小”,不会让学生感到太大的压力,打破了作文的神秘感,消除了学生写作的压力,为学生作文创设了自由倾吐的氛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创新的欲望和写作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减缓了作文教学的坡度,放飞了作文的灵性。教学中,教师要尽心挖掘练笔的资源,准确把握练笔的时机,精心指导练笔的方法,及时反馈练笔的结果,让小练笔“练”在巧处,妙“笔”生花!
参考文献:
练笔范文5
关键词:阅读教学;随文练笔;策略研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于永正老师也指出:“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课文中的大量范句、范段、范文给学生提供了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及时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练习,有效地将组织运用语言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及时运用阅读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写作,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写作方法的理解,提高写作能力。
随文小练笔对学生的写作束缚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写作实际,容易动笔,符合学生的写作心理,易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拓宽了学生写作知识和技能获得的途径,给学生的思维打开无限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得以全面的发展,所以,随文练笔对小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已经注意引导学生随文练笔,但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设计的随文练笔随意性大,缺少系列的、整体的训练目标;二是练笔的时机,方法难易度把握不当,致使训练低效甚至无效。因此,我们以中高年级课文为凭借,以阅读课堂作为主渠道进行实践与研究,寻找随文练笔的训练点,探索随文练笔中“写”的主要方式。
一、阅读课中“随文练笔”的教学模式
选择好读写结合的“点”,使“写”成为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一节课内紧紧抓住“读”和“写”两条线,从而有效实现“随文练笔”目标。
二、阅读课中“随文练笔”的教学策略
教师在钻研文本、构思教学时应思考阅读教学中如何既能让学生把握文本内容、感悟文本主旨、体会表达情感,又能让学生关注领悟文本中遣词造句的特点、作用和效果,又要让学生关注领悟文本在布局谋篇上的特点、作用和效果,设计练笔机会,在实践中运用语言,内化表达方法。
三、阅读课中“随文练笔”的教学实施方式
(1)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向课文借“生花妙笔”,如启发学生向课文借“选材”,擦亮学生发现素材的眼睛;启发学生向课文借“语言”,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
(2)在阅读教学中启发指导学生通过模仿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
(3)在阅读教学中启发指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学以致用,迁移实践活动。
(4)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在仿中求变、仿中创新、表达真情实感。
在随文练笔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习文中作者写小练笔,圆学生一个做小作者的梦,也为他们寻找一条训练作文的好途径。
四、阅读课中“随文练笔”的途径和方法
(1)思文章空白,拓展练笔。为了留给读者回味,课文中向学生提供了开放、主动思维的空间,有些内容在描写时仅用简短、精炼的词句或用省略号带过,有些文章所写的事情虽然完结了,但事态还可继续或有新的发展。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构思新情节、拓展内容,进行练笔。
(2)诵精彩语句,模仿练笔。依托文本,抓住契机,适时进行经典句、段、篇等方面的品悟、诵读,在此基础上创意仿写。
(3)观文章插图,想象练笔。课文插图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小学新课标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配有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编排,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巧看课文插图开展小练笔,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4)诉真情实意,激情练笔。课堂小练笔是随着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或预设或随机进行的一种写作训练。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把握练笔时机,情动而发,顺势而练,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品课文写法,迁移练笔。包括典型句式的迁移练笔、典型构段方式的迁移练笔、典型写作方法的迁移练笔等。
(6)观全文内容,缩改续写。立足原作、删繁就简,根据材料、合理构思、创设情境、展开想象,多种写法灵活运用。
通过形式多样的小练笔,加强读写之间的相互促进,为学生自由表达情感和思想营造宽松的氛围。
让我们立足课堂,放眼课外,为学生提供大量进行语言实践的机会,为学生多方提供写作训练的平台,让孩子们的智慧之蕾在写作中盛开。
参看文献:
练笔范文6
[关键词]读写结合 课堂练笔 一课一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1-071
阅读指向写作,在课堂上进行读写结合已经成为趋势。然而,课堂中也存在着练笔过滥的现象,或是为了练笔而练笔,过于追求教学形式,没有实质性目的;或是练笔蜻蜓点水,缺少足够的时间沉淀。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应追求读写相融,要读到好处,练有所得。
一、借鉴语言,实现对话文本
教材只是个例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挖掘文本中的语言,主动践行读写迁移,在提升学生表达水平的同时引导他们准确把握文本内容。比如《藏戏》这一课,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积累语言入手,通过模仿借鉴,推进语言表达实践。
师:在藏戏形成的过程中,有很多故事,请你们说说,哪些故事对你触动最大?
生1:“僧人唐东杰布许下宏愿,发誓造桥”这里感动了我,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唐东杰布的仁慈。
生2:“58座铁桥”这一数字感动了我,让我感受到唐东杰布做事的恒心。
师:是的,僧人唐东杰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被世人誉为“铁桥活佛”。而这最主要的还在于他有智慧、有毅力、有仁心,他还给世人留下了藏戏。谁来说说这个精彩的故事?
(同桌口头交流,先讲故事,接着给藏戏写解说词)
案例中,教师没有直接让学生写解说词,而是先让学生了解唐东杰布这个人,接着复述藏戏的故事,最后再引导学生写关于藏戏的解说词。从读到说,再到写,这个过程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的过程,也是他们的语言不断丰富、内化的过程。
二、对比阅读,深化语言表达
相对而言,教材中可借鉴的内容有很多,有语言,有布局,还有选材。对此,教师需要有一双慧眼,能够根据学段目标、学期规划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选择地开展练笔。比如《白鹅》这一课,关于白鹅走路的句子,笔者就曾引入《白公鹅》的片段,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从而理解课文中白鹅的那种“高傲”。
(投影显示《白公鹅》片段:“它走起路来慢条斯理……好像头上顶着一罐水。”)
师:这里都是描写鹅步的,谁来说说有什么异同?
生1:相同点是两位作家都采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描写。
生2:从气势上来看,这两只鹅都很高傲。
师:那谁来说说不同点又是什么?
生3:丰子恺主要是进行对比,把鹅与鸭进行对比;而《白公鹅》里则重点描写动作。
师:是的,你们观察得很仔细。同样是鹅,在不同的作家笔下就有不同的表达。现在我们也来写一写身边的小动物,最好就是鹅,想一想:你准备从哪个角度来写?
(学生练笔)
案例中,教师引入《白公鹅》的片段,重点引导学生对鹅步进行比较,让学生品析不同作者、不同角度、不同技巧,对鹅的描写也不同。这样就给学生形成了视觉冲击,使他们在练笔中也能通过不同手法强化身边具体事物的描写,从而有效提高他们的写作技能。
三、品析情感,准确把握主题
在阅读教学中开展读写结合,并不单单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习作技巧,同样还为了以写促读,引导学生通过仿写、想象等方式准确把握文本主题,实现与作者的深度对话。比如《第一次抱母亲》这一课,笔者就曾组织学生进行练笔。
师:文中哪些词语让你感觉到母亲力大无穷?
生1:“再挑100多斤”。
生2:“手里拉着”“背上背着”“最后还翻山越岭”。
师:是的,母亲很辛苦,每年都是这样,无论烈日还是严冬,她都是――
生3:“拉着我……翻山越岭”。
师:是的。母亲很平凡,但同样也很伟大。80多斤重的身子,却挑起100多斤重的担子。这里母亲是怎么想的?当“我”抱起母亲,在那一刹那,“我”的内心又会想起什么?请你们选择一个角色,写一写他内心的想法。
(学生练笔)
平凡的语言中往往蕴含着伟大的力量。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品析想象,并模拟不同角色进行练笔,目的是让学生走进文本人物,在深度对话中感知母亲的伟大,从而让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