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文资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文资源范文1
教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后,我要求学生课后阅读杜甫的《石壕吏》、屈原的爱国名言,随后举行经典诵读比赛。比赛过程中,孩子们一个个声情并茂、感情充沛。比赛结束后,我让学生谈感想,一个孩子说:“以前,我们总觉得爱国这个词太虚无了,跟我们关系不大,可是读了杜甫和屈原的诗句后,我们又觉得爱国是多么的真实,我们能够感受到古代圣贤们那颗赤子之心。”可以想见,如果仅仅是学了课内的一首诗,可能还不会一起学生如此深刻的触动,但是,诵读经典让爱国从抽象变得具体可感,把枯燥说教变成娓娓动听,陶冶了学生的情感。
二、积极发挥网络优势,优化育人的方法措施
当前,众多中小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迷失方向,有的甚至走投无路,选择结束生命,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何利用网络中的有利因素,渗透语文课程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深广的影响,值得每一个语文教师深思。网络资源信息量大、内容充实、形象丰富,教师充分开发、组合和利用课程资源,就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平时教学中,我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让学生进行网络资源的搜集与整理等实践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让他们了解当代的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最后的姿势》一文时,我让学生自己上网查询搜集“中国最美教师”和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格桑德吉的事迹,然后组织“最美教师事迹报告会”,不少学生听完后深受打动,学生普遍对教师的奉献有了更深的了解。
2.利用网络资源的互动性,促进学生的相互尊重网络资源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课堂内外,我充分利用网络的这一特点,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相互尊重,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教完《科学小实验》的指导课后,我让学生将自己的作文上传到班级的QQ群上交流,学生进行互评。要求他们一定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首先找别人作文的闪光点,多说一些鼓励性的语句,如“语句太美了”“人物外貌的描写真生动”等。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提高了互评互改能力,更学会了和别人相处的方法和技巧。
人文资源范文2
[关键词] 叔同实验小学;校本课程;人文资源;李叔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1] 李叔同祖籍浙江平湖,是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史上,一位学贯中西且于书法、绘画、篆刻、音乐、戏剧、诗词、文学、佛学等方面均有造诣的学者,是我国的先驱者。他的多才多艺,他的伟大爱国精神,他的凡事认真的人格魅力等都是丰富的人文资源。基于这样的背景条件,我校作为叔同实验小学,不断挖掘、开发李叔同人文资源中可供借鉴、吸收的资源,丰富我们的课程内容,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这也是我们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校发展的良好契机。
一、李叔同人文资源的内涵
李叔同人文资源是指与李叔同相关的适用于我们学校、学生教育的校园人文环境资源,学校整体优化的富有浓郁人文气息的育人资源,与李叔同相关的平湖文化名人等的人文资源。
根据我校实际,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李叔同的人文资源,开展校本课程研究,建立起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是实施优质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环节。以“传承叔同艺术精神、弘扬叔同文化内涵、开发学生内在潜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理念为指导,我们进行了叔同人文资源校本课程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二、叔同人文资源校本课程的研发
叔同人文资源校本课程的研发,以《芳草碧连天》叔同人文资源校本课程教材的开发和编写为核心,在显性课程的开发中,构建了富有叔同人文底蕴的、潜移默化式对学生进行熏陶的隐性环境课程。
(一)校本教材《 芳草碧连天 》
叔同人文资源校本课材的特点是面向学生,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层面来开展学习,这是关键,否则,再精彩的校本教材也会遭遇“退市”。我们经过实践与讨论,初定了《芳草碧连天》叔同人文资源校本教材的篇章,从全面了解李叔同出发,编写了14个各不相同的章节。具体为:《书法家——李叔同》《画家——李叔同》《篆刻家——李叔同》《音乐家——李叔同》《戏剧家——李叔同》《教育家——李叔同》《文学家——李叔同》《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的爱国精神》《李叔同的人格魅力》《李叔同的名号》《名人眼中的李叔同》《缅怀大师——走进李叔同纪念馆》《走进叔同实验小学校园》。
(二)提升资源,完善课程
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构建,以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求为导向,目的是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能够为学生提供发展空间;同时通过整合学校的多种资源优势,挖掘教师潜力,培养教师主动性、积极性;积极寻求专家指导、引领课程构建,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提升资源,完善校本课程。李叔同人文资源校本课程的构建策略是:
1.放眼整体——局部深化——整体优化
我校校本课程首要的一个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整体人文素养,同时校本课程教材内容体系具有整体性,教学课程设计具有整体化特征。
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实际上是利用校本教材的每一个章节组织主题活动。章节的实践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起点。在此基础上,设计开放性的活动,通过主题性突出的活动生成新问题与课题,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局部章节内容不断更新、改进、完善,拓展课程的内涵,促进教材、课程在课程价值体系的整体再优化、提升,如图1。
2.核心目标——分层目标——拓展目标
我校校本课程的核心目标还包括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发展。它是校本课程教材编写、课程实施的主线,教材编写、课程实施始终不能游离于这个核心。
校本课程的核心目标通过细化到每一个不同的章节来实现,引领了每个章节的核心目标,同时,我们将章节的核心目标划分为不同的分层目标。教材是一个范本,课程的实施是一个互动生成的过程。我校的校本课程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不同学生根据不同的需要层次实现自身的发展,最终实现课程目标的拓展,如表1。
分层目标是通过每个章节中具体实践活动的开展来实现的。分层目标在每个章节中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呈现。分层目标的设置要关注:
第一,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订不同的目标
校本课程所体现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价值,其核心是学生的发展和个体差异。校本课程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力求创造一种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因此,在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上必须考虑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教师要把握好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特领域,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自主选择目标层次,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校本课程的学习单元中包括普及层面的学习,这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参与的活动、必须掌握的知识。 如《画家——李叔同》有:参观李叔同艺术成就专版,了解、知道李叔同的绘画;选择自己喜欢的李叔同的美术作品进行临摹与创作,我跟李叔同爷爷学绘画——点彩画自画像。
在普及层面基础上,我们根据学生水平、能力等设置自主选择的专题性学习,如:选编李叔同美术作品集并设计一幅封面;编辑李叔同绘画作品小报;李叔同“雨夜楼藏画”的研究。
这里既有美术“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还有美术“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而“雨夜楼藏画”等是带有一定深度的专题性问题研究,是学生尝试以问题为核心的美术史研究。
第二,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比如,我们在校本课程分层目标的提出、活动建议的制订中,不仅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还关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的培养。这就是在关注课程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基础上,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关注。
3.初现文本——参与活动——提升文本
校本课程内容的构建是一个文本生成的过程,包括初现文本的提升和转变。文本提升的关键是教师、学生围绕初现文本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文本内容的扩展和深化。
第一,初现文本——鼓励教师自主选择、主动参与编写校本课程文本初稿
我校是以“叔同”命名的学校,全校老师和同学对于李叔同精神和人文资源具有较大的认同感。因此以此为主题开发校本教材可以说是“一拍即合”。在此浓厚的氛围和良好的基础上,我们召开了叔同人文资源校本教材编写的动员会,鼓励老师根据整体的框架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进行研究。音乐组的老师承担了李叔同音乐、戏剧的研究,美术组老师从李叔同绘画的早期代表作品研究到出家后笔力遒劲、线条流畅的观音像、罗汉画。有了老师们的积极参与,叔同人文资源校本教材编写研究的气氛活跃,老师们通过资料查阅编写了《李叔同的音乐艺术》《李叔同的绘画艺术》等10多个章节内容。
第二,实施文本——通过共同参与,在体验性教与学中实施文本
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是实践校本课程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重要途径是参与、体验,这也是学生得以发展的基础。校本课程教学只有真正关注了学生的参与,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否则只是依附于形式的热闹的走过场。“真正有效的学习是一种心智活动,……体验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事实、思想。只有经过体验,我们才能把一个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对象变为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2]
学生的体验性学习是校本课程实践的重要学习方式,同样,鼓励教师的积极参与体验是成功编写、实施校本课程的重要保障。因此,教材初稿完成后,必须通过教学专题讨论活动、课堂实施、课后反思、互动研讨等活动,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教材,从而达到丰富完善的目的。
第三,提升文本——实践基础上的专家引领,有效互动与提升。
师生的实践参与和专家引领都是校本课程提升的坚强后盾。我校在校本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多次主动邀请知名教授对教材的内容、史论等进行指导、考证,同时我们重视参与编写、教学的所有教师的体验和建议,重视学生的反馈,这种多元互动增进了我们对教材设计的把握,加深了对教材编写和实践的深层思考。从《李叔同的音乐艺术》《李叔同的篆刻艺术》到《音乐家——李叔同》《篆刻家——李叔同》,书名从《月满天心》到《芳草碧连天》,改变的不仅仅是每一个主题篇章的名字和书名,而是校本课程文本从幼稚走向成熟、不断提升的过程。
人文资源范文3
一、以增强凝聚力为着力点,提炼弘扬江山精神
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的精神和灵魂,是市民素质的高度提炼和升华。城市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而是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文化的积淀培育和形成的。江山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的人文历史积淀蕴涵着独特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个性特征。同时,地处三省边界的地理环境使江山人民在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中,塑成了宽大宏量、好学善跟、集成创新的人文资源禀赋,这些都是江山精神逐步形成的基础。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市首次提炼和总结了“万众一心,知难而上”的江山精神。一个时期以来,江山精神日益融入到江山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江山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正处在一个讲求多赢和合作的时代,一个文化融合成一种趋势的时代,江山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在 “兴工强市、借力发展、特色推进”三大战略的指引下,完善了新的发展目标体系。实现新的发展目标,迫切需要继承和发展江山精神,提炼更符合时代要求,更适合现阶段经济基础的江山精神,推动江山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在继承“万众一心、知难而上”内涵的基础上,立足江山实际,不断总结和延伸江山精神的实质和内涵,提出了以“刚正诚信敢创业、开放实干勇争先”为主要内涵的新“江山精神”。新“江山精神”,内容更加丰富,个性更加鲜明,它既包含江山人特有的“刚正”的秉性,“诚信”的品格和“开放”的胸襟,同时,也进一步弘扬了江山人积极进取的“创业”精神和奋力赶超的“争先”精神。
江山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越是深入人心、获得广泛认同,它一旦形成,就会内化为一种激荡和凝聚人心的力量,激发市民的自豪感、积极性与创造力,释放出城市发展的巨大空间。当城市精神真正成为文明的感召之源,软实力建设才会有生生不息的动力。培育和弘扬江山精神,使之更好地发挥催化剂、导向器作用,让城市精神变得触手可及、“润物无声”。通过各行各业,每个市民的践行,在工作中展现“江山精神”的本义,在生活中体现“江山精神”的风采,让“江山精神”真正成为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市民的思想境界,提升江山形象,增强江山竞争力的有力武器。
二、以提升竞争力为切入点,大力推广城市cis
每个城市都有自身的特质,正如每一片叶子都有独特的形状,每一朵鲜花都有独特的芳香一样,每一个城市都有自身独特的文脉。这种独特的文脉,往往凝聚着一个城市对历史的认知和对现实的感受,也往往凝聚一个城市最深层次的精髓。因此,秉承城市历史文脉,形成城市的个性与特色,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越来越多的城市注重通过城市个性化的推广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对外知名度。
江山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一直试图对个性化城市的培育进行破题,为此,通过对江山城市特征的基础性研究,借鉴现代传媒手段,江山率先在全国县市中引入cis城市品牌推广系统。力求推广应用cis城市形象识别系统,树立城市统一的对外形象,完善城市功能,形成城市整体特色文化风格,提高区域知名度,集聚人气,集聚发展合力。cis是一个综合理念、行为和视觉的形象识别系统。把cis理念借鉴到城市建设中,建立一个整体的品牌形象,是城市建设的一个新理念。在杭州、重庆等一些著名旅游城市,比较早的引入cis城市品牌推广系统。比如,杭州市拥有“生活品质之城”的城市品牌和西湖特征的城市标志。重庆市则以“人人重庆”为品牌,道出重庆的历史由来,展现重(本文来自中科-软件园,转载请注明!)庆“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
为进一步加快江山城市cis的推广,江山专门成立机构,负责城市cis的全面推广工作。从组织策划,到推广实施,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程序。目前,在江城的的公共场所、广告牌、公交车、出租车车体、视频上“中国·江山”的形象标识
随处可见,信封、名片、礼品包装袋等物品上统一印制了标识和口号。在文化活动、文化下乡等方面导入cis城市品牌形象标识等措施,加大推广力度。可以说,整个城市cis形象向城市的各个角落,向市民的工作、生活方方面面不断的延伸,并通过媒介不断向外传播。cis城市品牌形象标识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江山城市营销策略中的一张“金名片”。
三、以扩大影响力为出发点,编制传唱江山市歌
一首《好一朵茉莉花》,让我们记住了美丽的扬州。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孕育一方文化。市歌作为歌曲的一个特殊形式,凝聚着人文、地理、知识等地方特色,它和城市形象标识、地方精神、市树市花等一样,都是城市文化内涵的一种反映和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山拥有创作推广市歌丰富的人文精神积淀,这些积淀必将凝聚成一首好歌,锤炼成与时代同步、与群众和自然和谐统一的市歌,在新的发展阶段起到积极作用。
市歌作为地方文化的反映,它的创作推广不同于其他歌曲。要想创作一首具有时代性、地域性、群众性三者和谐统一的市歌,并能达到对内凝聚人心、对外展示形象的目的,难度是显而易见的。为使江山市歌更有时代性,更符合群众的需求,我们从江山实际出发,坚持“立足本地、内外结合”。首先,在创作过程中始终以江山广大音乐方面的专家为主,力求更加贴近实际,反映江山。同时歌创作要面向全国广泛征集,通过江山
人文资源范文4
我们长春市第一二三中学在校长姜金波、翟亲自领导、组织下,在校党支部书记付清华大力支持下,全校师生以满腔热情积极投入到利用学校图书资源,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课题研究之中,如今两年多过去了,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记得刚开始进入研究阶段时,大家都感觉有些茫然:进行利用学校图书资源,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课题研究应从何抓起困扰着大家。在迷茫时,姜校长首先让大家坐下来、静下来潜心研究、分析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在此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实际,根据中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特点,我校首先开发出人文教育的校本课程。局面初步打开了,于是大家兴奋地积极地投入到开展中学生人文教育的实践活动之中。同时通过对学校图书室资源的开发、利用,把它作为主阵地积极开展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及实践活动。
两年多来,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参与,共同开展探究、实践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为学生们树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学生们更加端正学习态度,刻苦、勤奋学习,为全校师生共同陶冶情操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校园生活中,很多学生面对挫折采取放弃、逃避的态度,有的甚至离家出走;有的学生由于诚信缺失造成同学间缺少互助互爱的热情,对老师缺少尊敬、对父母缺少理解;有的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缺少理想、缺少集体荣誉感,更别提民族荣誉感……在利用学校图书资源,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针对学生们这些实际情况,勇于承担起教育者的责任。
首先我校开展了全校性的、社会调查、交心等系列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掌握我校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动态、素质现状。同时积极开展引导广大学生阅读有关人文素质方面的书籍,以此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激发起他们积极投身于学校组织的读书活动之中热情。
在日常教学中,我校各学科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从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尊重学生的人文价值、提升学生的人文品位等方面着手,唤醒学生们的人文意识,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人文熏陶,形素养。同时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学校各班级相继成立文学社,每学期开展一次全校性的“读书节”、“诗歌朗诵”及以“读书与做人”、“廉洁教育”等为主题的读书征稿、演讲等活动,以此作为课题的研究载体和展示平台。
我校的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民家庭,多数孩子父母的文化水平较低,不能对孩子学习、品德给予及时辅导、教育,导致很多学生视野狭窄,上课回答问题语无伦次或,写作能力薄弱,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极为有限的较为明显的弱点。对此在利用学校图书资源,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课题研究中,我们首先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活动,使读书成为学生们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我们伟大的民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先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经典著作:《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诗经》、《三字经》、《百家文》、《百家姓》等,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的这些宝贵的资源,为学生创设文化传承的平台,在提高学生阅读兴趣、水平等方面下功夫。我们从实际出发,正确地引导学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发掘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为学生创设了宜人的读书环境,挖掘学校提高人文素养教育途径的要素、策略与实践操作,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读书的快乐。
人文资源范文5
管理过程中,成为了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途径。为了充分运用数字化资源与技术支持学习者的学习,教
师不仅要注重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益,还要注重教学的人文向度。本文系统梳理了教育人力资源人文向
度的相关理论,分析数字化环境下教育人力资源的人文期待,指出当前数字化环境下教育面临的困惑以及
人文向度下的人力资源角色的现实差距,并结合实际,提出实现教育目标的策略。
关键词:数字化 教育人力资源 人文向度 信息化 素质教育
国际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促进了现代数
字化教育技术的普遍应用,数字化技术打破了传统
教育固有的模式,在时间、空间和信息量上的突破,
使得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更加地快节奏、高效率。
数字化的时代,既带给了教育系统无数的便利,同
时,也给教育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教育人力资源,
在教育领域既是精神产品的产出者,也是教育冲击
的承受者之一。恰当地定位数字化技术在教育中的
地位,充分发挥教育人力资源的作用,有效地整合
教育信息资源及教育环境资源,追求实现基于生命
独特性的教育目标,正是数字化环境下的教育人力
资源的人文向度所体现出的价值。
一、理论概述
1.教育人力资源
在教育领域,教育的理念一直提倡以学生为
本,因此,教育人力资源应当是具备为学生的成长
提供必要的物质、精神、文化等支持,并且能够作为
教育要素投入到教育活动的中的人们的总称;担负
着专门引导和培育学生健康成长的教师,其身上具
备的投射到教育实践中的个性品质、知识、技能与
能力,也就是“教师才能”,作为个体生命独特的智
慧,成为教育人力资源中极为核心的组成部分。
2.教育人力资源的人文向度
人文向度的涵义是在教育活动中以发展基于
生命的独特性教育为目的,尊重人的价值,注重弘
扬人的精神的一个持续的过程。教育人力资源的人
文向度是教师通过人性化的选择,主动地自我提高
与发展,生动展现其教学才能,并注重对教育对象
的情感世界的理解、尊重和数字化环境下教育人力
资源的人文向度接受,在完善自身价值素养的同
时,致力于培养教学对象的人文精神。
3.数字化教育
所谓的数字化教育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的
指引下,依托和运用数字化的现代信息技术,有效
地将教育者与学习者的精神产品聚合而形成的“教
育软件”,在教学过程中搭建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平
台,营造数字化的教育与学习环境,并通过现代远
程教育等渠道提供给教育者与学习者,以满足教育
者、学习者对互动交往、学习内容等方面的需求,培
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
复合型人才的教学活动。
二、数字化环境下教育人力资源的人文
期待
在数字化的教学环境平台影响下,学生的学习
方式能够得到有效的改善,学习的模式也在发生着
转变,因此,学校应为学生营造更加先进的、新型的
学习环境,同时,也应该更加重视对师资力量的培
养,为广大的一线教师提供更好的展示自己才华的
机会,营造出良好的教育平台,从而能够很好地提
高广大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此同时,学校应通过数
字化的教育平台为教师创造良好的个人发展平台,
促进教师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同时,数字化所
体现的信息资源的开放性与共享性,能够更好地满
足教师对学习的需求,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教
学能力状态。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必须
以人的人文向度作为目标,未来社会需要的是那些
敢于承担责任,懂得自己的工作怎样同别人配合,
能承担更大任务,能迅速适应已变化的情况,以及
能够敏感地与周围的人协调一致。
1.树立并体现尊重和发展个体生命的基本理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是人与人、生命与
生命交流互动过程。在数字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
教育人力资源起到了更为积极的作用,而教育的人
力资源借助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促进新的教学方
式的产生,人们根据生命的特性,遵循生命发展的
基本原则,引导学生认知自我,让学生体会生命的
美,懂得生命的整体性,学会理解生命、发掘生命的
意义;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开发学生的
生命潜力,让学生成为最真实的自己。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对于需要开发和学习的学生来说,教育人力资
源才是信息与学生之间的传递媒介。引导学生在信
息的海洋中找到有利于自身不断发展的信息,批判
性地消化吸收,将学生自己潜在的创造力向现实转
化;以教育人力资源自身的批判精神和质疑精神,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
意识。
3.培养学生终身发展能力
如今,处于数字化的教学环境下,高频率的信
息发送与接收,要求学生具有与时俱进的自主学习
能力,可以说,我们的社会已经发展成了一个需要
终身不断学习的时代。这就要求教育人力资源利用
信息化的便利性,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自主学习并
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的能力,形成对知识的深入理
解,获得情感上的激励,从而激发对学习的兴趣,获
得为终身发展而奋斗的能力。
4.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
教育的发展方向,不是流水线式地生产出同样
规格的人才,而是在保持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的前
提下,引导学生发展独特的个人价值,关注每个学
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以针对性的教学投入,促进
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特点、类型和风格的最大
化和最优化的发展。
三、数字化环境下教育面临的困惑
1.数字化为教育带来了便利和自由
数字化使得人们脑中曾经虚拟的世界变得更
加具体化,人们曾经期望的政治、经济、种族和教育
的自由,显得更加地接近现实。千里眼与顺风耳不
再只是神话传说,信息的传播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程度大大地降低了,资源的共享由实物进一步延伸
到信息资源。这就意味着,在学习上,人们有了更多
的选择,传统的面对面集体受教的模式,受到了挑
战。网络上庞大的信息量,为教育提供了膨胀化的
学习资源。数字化所体现出来的虚拟空间,是现实
事物与场景的高度一致的“模拟”,这种高仿性的效
果,使得人们将它当成了真实的世界来对打,我们
在网络上阅读、购物、游戏和交友,获得另一种生活
体验,甚至另一种生活方式。
2.数字化也为教育带来了困扰
虚拟世界的创造力,是远远地超出我们的想
象。对于看似枯燥的传统课程教学和活泼生动的网
络世界,心智不成熟的学生们,究竟是因为对求知
欲望的不屑,转而进入虚拟世界里选择了躲避,还
是在虚拟的世界中流连忘返,而厌烦了学习,成了
教育界一直穷于追究,却不得其果的课题。但是,不
管是什么样的因果关系,我们可以肯定的一点就
是,数字化的环境破坏了学生的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状态。这种状态,成为学生今后性格形成的一个重
要因素。
3.信息爆炸不等于知识增长
由于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上,信息每天都在
呈几何级数地增长,个人接受信息的能力严重“超
载”,大量冗余信息严重干扰了人们对信息的准确
查找和正确分析。知识是不同于意见的,因为意见
是可错的,知识必须以真为前提,真正的知识,以保
护知识产权的名义,在信息的所谓“共享”上,要付
出相应的成本,这就导致了,网络上的信息量看似
庞大,但是,具有知识性的信息却未必就足够多,信
息的爆炸,并不一定就是学生知识的增长。那些以
标榜着“专业”知识的面目出现实际却是无稽之谈
的信息,不仅会对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极具欺骗性和
误导性,也可能造成青少年信仰的缺失或价值观的
异化。
4.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碰撞
数字化环境下的教育资源,是推动了素质教育
的发展,还是优化了应试教育,成了一个众多学者
探讨的重要话题。一些学者认为学校教育的目标是
在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技能和形成能力的同时,还
应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并最终形成合理的价
值观;而借助数字化的技术环境,可实现教育资源
的开放和共享,营造数字化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但
实际的情况却是,我国大多数的中小学校的教育活
动仍然处于“有素质教育之名却行应试教育之实”
的状态,偏重应考课本理论知识,忽视德、体、美和
劳方面的教育;过于强调考试成绩,并把考试结果
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不注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的培养,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育资源的总量看起
来很多,但教师在实际的查询中,会发现,可用来重
组的资源并不充裕。尽管政府部门开发了一系列的
教育资源网站,但是其网站内容也只是专为教师的
学科教学服务,而商业公司开发的学生学习资源系
统,往往突出“应试”功能。
四、人文向度下的人力资源角色的现实
差距
1.充当了执行者,而不是建构者
工业社会的教育,学生是以学习长期社会历史
发展已经确立的原则、方法为主要内容,强调学习
的继承性,为学生能够运用继承来的知识经验和原
则、方法去解决将会重复出现的问题打好基础。教
育人力资源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起到了信息的传
递作用,将规定的教学内容教授给学生,只有选择
教授的方式的权利,而没有选择教授内容的权利。
这种教学,难以实现学生主体对知识有目的、有意
义的建构,难以适应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的素质教
育的需要,更无从体现对学生生命的“人文关怀”。
2.充当了灌输者,而不是引导者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是教学过程控制者、教学
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
的评定者,主要起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强
调知识的灌输,相对而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需
要,没有注重学生自我认知和学习能力的引导和开
拓,使得学生在学习上被动接受,没有学习的主观
能动性,难以形成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
3.充当了教书匠,而不是教育家
在传统观念中,教师往往只是知识和学问的传
递者,以传授既有的知识为目的。教师们没有从传
授知识的工作中摆脱出来,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致力
于他作为一个教育家所应负的使命,没有树立符合
时代要求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没有把教育理
论运用于教育工作实践,体现他的职业价值。
五、数字化环境下人文向度的教育人力
资源优化策略
1.将数字化技术融入教学
将数字化技术转化为有效的教学与学习工具,
用计算机的先进性来更有效地达成教与学的目标。
在思想上融入对技术、教育与人的发展间关系的合
理性理解,并在教学实践上懂得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与学习理论;在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的选择上,注
重人的实体生活世界的教育资源,并能结合数字化
工具,有效地与教学结合,把数字化学习方式纳入
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
学的效果。通过将信息技术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
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既能发挥教师主
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以自主、探究、
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
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
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
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2.善用数字化学习工具
数字化本身确实孕育着极强的支持个性化学
习的因素,我们应学会并善于应用这种独特的学习
工具,来为我们的教与学服务。如,现在利用各种虚
拟学习社区进行远程教育和教师培训活动,学习以
充足的学习资源和技术工具为基础展开,教学过程
的开放性使得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大大提高,教师只
需要提供必要的引导和帮助,学习的评价完全基于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既包括他们学习的效
果,也包括他们参与讨论、提供资源的努力。数字化
的学习资源及工具解决信息冗余,方便教师和学生
快速聚合和捕捉有用信息,同时,也为学生个性化
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教育人力资源作为对教育活动的有力支撑,其
导向作用对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对个性化学习方
式、学习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在教育活动的合理利
用过程中,教育人力资源应当关注人的生命独特
性,数字化过程也应该是促进师生角色转换、提供
不同学习情境体验、加强合作交互的个性化学习过
程,以最终实现借助数字化技术极大提升教育人力
人文资源范文6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人文管理;措施分析
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现实和潜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的总和。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人力资源的竞争已成为国家之间、地域之间、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信息集散的重要枢纽,其人力资源的开发状况、综合素质的优劣对公共图书馆未来的持续发展举足轻重。公共图书馆内部人力资源的管理已成为当前图书馆科学管理的核心。作为一个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包含若干环节和要素,本文就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人文管理的措施进行了分析。
一、树立员工是公共图书馆的主体观
在公共图书馆所有的资源中,图书馆的一切工作都是由馆员来执行、完成的,没有图书馆员就不可能成就公共图书馆事业,因此依靠馆员、尊重馆员、开发每一位馆员的潜能,调动馆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馆员的管理第一”是图书馆实行人文管理的最高宗旨。图书馆员工是公共图书馆建设的中坚、核心力量,是图书馆工作的主体,图书馆文化的构建离不开员工的工作和努力。因此,公共图书馆的人文管理就是以图书馆员为中心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要求确立馆员在管理过程中的中心地位,从管理的指导思想到具体的管理原则和方法都时时处处为馆员着想,图书馆主管者要在尊重广大员工的人格独立和个人尊严的前提下,一切管理活动都是围绕调动馆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展开,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使其潜能得以有效释放,并在读者服务和图书馆建设创造更大效益,达到图书馆管理的预期目标。
二、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的环境
图书馆人才群体是一个多序列、多层次、受各种因素影响的动态平衡系统,为了合理使用人才,就必须优化用人环境,尤其是要营造和优化高层次人才的使用环境,为人才提供发展平台和创业机会,做到以事业留人,机制留人,以优良的环境吸引人。通过人力资源人文管理,可有效地开发图书馆人力资源,创造一个民主、自由、宽松、和谐的体制环境,增加图书馆内部的向心力及凝聚力,提供人才成长的工作条件,为人才的自我设计、自我实现搭建起施展才能的舞台,最终促进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
(一)公平竞争的环境
对于人来说,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和动力。因此,竞争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创造性的有效手段。同时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公正分明的奖惩制度、公开科学的考核制度,使馆员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下发挥潜能,开拓创新。图书馆的竞争机制主要应体现在职务的提拔、职称的晋升以及工作岗位的选择上。管理者应制订出科学的考核评比制度,把每个员工完成工作任务、科研任务和思想道德表现情况作为晋升职务、职称和选择工作岗位的必要条件。要建立良性的竞争机制,必须克服在职务、职称晋升及岗位安排中少数领导说了算的不公正做法,以保证竞争的公开透明,真正实现优胜劣汰。
(二)创新的环境
公共图书馆的存在与发展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是社会的需要与发展,离开了人类社会,就根本谈不上图书馆的存在和发展;二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知识内容的更新,知识传递的手段与速度都同生产力的发展息息相关;三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正是由于这三个条件的存在,公共图书馆才能得以生存与发展。公共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发展动力机制,保证图书馆具有长期发展的潜力,使图书馆内部之间、图书馆与社会之间形成和谐互动关系。图书馆职工的创新精神,是推动图书馆追求新技术,开拓新局面,实现新价值,不断发展壮大的内因所在。创造一个鼓励工作人员开拓创新精神的宽松环境,为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激发全体工作人员的创造力,是开发人力资源的最高目标。
(三)学术环境
应积极组织鼓励馆员从事科研工作,进行各种学术研究,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提高馆员自身能力和业务素质,鼓励馆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这样做不仅可以满足馆员自身晋升职称的需要,也顺应信息社会对馆员的要求,是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四)协作环境
现代化管理提倡协同配合的团队精神,崇尚社会集体的价值。一个人的能力和掌握的知识是有限的,而图书馆的工作流程和内容是复杂的,任何个人都不可能完成图书馆所有的工作。馆员必须具有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从全馆的大局出发,只有通过图书馆每个成员的协作,通过图书馆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才能增强图书馆的整体实力。因此,人文管理有利于图书馆建立团队组织,增强成员的主动性和集体感,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加读者满意度,这种团队组织可以发展成为学习型组织,以实现整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图书馆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时,不仅要对工作程序、技术细节、服务方式等进行规范,还要把道德准则、行为规范、权利和义务以及环境创造等融入规章制度当中,实行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就是说图书馆不仅要制定出各种适宜的规章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一个图书馆若能因地适宜地制定出合理的规章制度,就为人力资源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规章制度合理、适用,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和支持,可使制度更具权威性。我们管理人员必须充分考虑本馆的具体情况,如图书馆的价值观与组织群体价值观是否一致,国家宏观指导原则与本地、本馆的实际情况是否一致等,依据本馆的实际情况,找出关键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制定出适合本馆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另外在政策出台时,应有一个宣传、教育、说服引导的过程。由于各个馆员的文化层次、价值观念、人生经历、社会地位等不同,对政策从理解到接受总有一个过程。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政策的合理性和适宜性进行宣传、教育、引导。这个过程也是一个沟通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听取意见、不断改进完善政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管理人员要将政策的必要性、合理性以及政策形成的过程、背景材料等广泛地告知馆员,以求得共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不应回避问题和回避矛盾,应及时将信息反馈,找出解决办法,使政策更适宜、合理,更具权威性。
四、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
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目的即吸引、保留、激励与开发图书馆的人力资源,激励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能使馆员安心和积极工作,还在于使馆员认同和接受图书馆的发展目标,对图书馆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要构造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其一,要进行有效的利益激励。主要是指依据与业绩相配套的奖罚制度、聘用晋升制度、任期制度和津贴制度等,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标是增强职工的责任感、自尊感和成就感,使其遵循图书馆所要求的业绩规定和行为规范,提高人力资源对图书馆发展的贡献力。其二,要注意感染性的情感激励。图书馆领导要注重多关心下属,多关怀职工,在他们遇到挫折时要给以诚心诚意的同情与鼓励,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要切实予以力所能及的帮助。其三,完善考核制度,形成竞争上进的优胜劣汰制。通过考核准确地获得馆员的工作信息;可让馆员清楚地了解单位对自己的评价,同时让馆员清楚单位对自己的期望。
五、温情、人性的管理风格
在国外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管理者温情、人性的管理风格,往往能使管理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也是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应该借鉴的。要体现温情、人性的管理风格并不是要我们图书馆的管理者成为一个老好人,或在某些方面放松对馆员的约束和管理或是降低图书馆的目标要求,而是要求我们的管理者切实放下架子,与馆员群众充分交融、沟通,以达成相互的理解,同时在处理工作中的各种矛盾时,特别注意方式方法和自己的言行举止,并在日常工作中和生活中真正做到心无芥蒂的和所有的馆员群众平易相处。在当今社会提倡以人为本,尊重人权的大环境里, 管理者只有发自内心地尊重每一个馆员,才能最终赢得每一个被管理者的尊重和支持,在一种温情的气氛中图书馆的管理自然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张思辉.图书馆人性化服务理念的思考[J].图书馆学研究,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