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歇后语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歇后语教学范文1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on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Chinese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FU Ling, LIU Huan
(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0)
Abstract A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 is one kind of idiom phrases, compared with other forms, which is rarely involved in the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 some of textbooks even not choice as teaching contents. But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 from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view of child development is a very good teaching content. In this article,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 teaching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and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 teaching of primary school.
Key words Chinese teaching in elementary school;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 teaching
1 以歇后语特点为角度
1.1 歇后语独具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歇后语主要流传在老百姓的口头,所以与中华民族民俗风情有很多联系,其中蕴藏的传统民俗文化就更具独特性和丰富性。所以,歇后语作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既是使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得以继承的重要载体,又是使文明古国的历史遗产得以发扬光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2 歇后语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
第一,修辞美——歇后语语言生动,形象俏皮。巧用比喻:比喻可使事物形象描写的更加鲜明,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通过形象的比喻,让人产生丰富的美的联想,从而感悟其话语里的哲理。 如:“芭蕉叶上垒鸟窝——好景不长”。妙用双关:前一部分都是隐语,后一部分运用谐音构成双关,表层意思引出深层意义,听起来妙趣横生,让人咀嚼再三,过耳难忘。如:“黑旋风的本名——理亏(李逵)”。善用拟人:运用拟人修辞法赋予动物、事物以人的情感,使语言俏皮幽默,让人忍俊不禁。“癞蛤蟆穿大红袍——只可远看,不能近瞧”。喜用夸张:歇后语除了较多运用以上修辞手法之外,还有意识地突出、夸大事物的情状,渲染事物的本质,将抽象的道理生动化,给人以非常真实之感,能引起强烈的共鸣。第二,含蓄美——歇后语表意委婉,迂回曲折。“含蓄”是文学作品追求的艺术境界,也是文学创作追求的审美目标 。古人有云:“文贵远,远必含蓄。”含蓄被公认为汉语表达的较高境界。歇后语深得含蓄委婉之妙,含而不露。在语言活动中,或前后都说,或只说出前半段,不说后半段,而要听者通过审美联想活动,从前半段中“悟”出后半段的意蕴所在。第三,凝练美——歇后语简洁明快,词约意丰。歇后语的语言形式高度凝练,简洁明快,用字大都保持在五六个字以内,很少有超过十个字的。歇后语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谜面,隐住后面谜底部分。这种特殊的结构形式会造成一种突出的戏剧效果,不但强化了受话人对语义的了解,而且引出一种美妙的意境。第四,韵律美——歇后语讲究节奏,音韵和谐。在节奏上: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并不工整,不像成语那样整齐。前一部分有四字格的、五字格的、六七字格的,后一部分多为两字格、三字格或四字格,读起来前后呼应,自然流畅。在音律上:汉字有阴、阳、上、去四种不同的音调,在歇后语中,四种音调参差组合,平仄相间,犹如古诗词一样讲究音律,朗读起来有异乎寻常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既易诵易记,又富有音乐的韵律美。
2 以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为角度
2.1 小学生需要的特点
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有着强烈的活动需要,包括对游戏活动的需要和对运动活动的需要等。首先,对求知、认识需要。这是小学生的主导需要,表现为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小学生正处在长知识的阶段,求知欲很强,尤其在科技发展的时代,他们更渴求知识。这种求知的需要不仅是文化科学知识,还包括社会、生活等方面。其次,交往的需要。今天的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基本上处于缺乏儿童伙伴的状态,但他们从内心来讲却很需要获得同伴的支持和友谊,需要集体给予的温暖。
歇后语教学首先满足了小学生群体对知识,对认识的需要,也给学生提供了不同形式的交往的机会,实际上适应了小学生这一年龄阶段需要的特点。
2.2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在学校情景中,促使学生追求成就、希望获得成功的内在推动力量主要由三种内驱力组成,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其中,附属内驱力又称交往内驱力,指学生为了获得家长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根据以上动机特点可知,教师合理的教学引导,同伴之间良好的学习的氛围可以更好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产生,并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语言学习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对于发展小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和思维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借助鲜活的语言学习,来促进其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协调性、开放性、可塑性特点,学生可以从歇后语学习和实践中可以较好地发展个性,品德和社会性,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与行为习惯。在歇后语学习和实践过程可以加强师生之间、同伴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抓住机会进行潜移默化的传统文化教育。
3 对歇后语教学实施的构想
第一,教师进行歇后语随堂教学。即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在进行教材所编入的歇后语教学的基础上,由教师引入课外歇后语资源。小学生对歇后语这种鲜活的语言形式是非常喜爱的,教师应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积累歇后语,学习,理解,鉴赏,应用歇后语。
第二,学生自主收集,积累歇后语。引导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课余时间深入生活,收集歇后语。可以采用三种收集方式:(1)个人访问。学生以个体为单位充分挖掘社会关系网,随时随地向身边的人征收歇后语,如长辈、街坊邻居、亲朋好友等。(2)小组采访。学生自发组成采访小组,以小记者身份主动接触周围有特殊生活经历的人物、知识分子等,以获得更多更全面的歇后语。(3)到文化馆、图书馆查阅书籍,上网下载等方式拓宽各种渠道,收集各种歇后语。
第三,开展歇后语趣味活动。可以采取各种活动形式,如歇后语主题班会,办歇后语手抄报,歇后语黑板报等。这类活动对学生具有很大的自由性,自主性和趣味性。教师应在正确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小学生的最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歇后语的积累和学习融入到班级生活的点点滴滴。
第四,探究出适合小学生的歇后语校本课程,进行系统的校本课程设计开发。包括收集歇后语以编写歇后语教材,设计课程结构,建构歇后语课程模式和课程评价体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此过程是一个相对完整系统的歇后语教学过程,这一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需要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来进行和完善,但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通过以上几种途径,既可以缓解歇后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缺失,又可以使学生在开展歇后语语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走入社会,进行人际交往,养成合作品质,融入集体并认识应用社会资源,同时也认识和了解自己,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参考文献
[1] 蒋蓉.小学语文教学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3.
[2] 唐作藩.中国语言文字学大辞典[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
[3] 王岩.论汉语熟语的审美功能及其语用意义[J].汉字文化,2007(6).
[4] 温端政.汉语语汇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
[5] 温端政.中国俗语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3.
歇后语教学范文2
关键词:绘本;现代教学媒体;阅读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252-02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屡见不鲜。它不但容易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诱发幼儿的学习动机,而且可以打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够让幼儿清楚地看到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虚为实,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语言形象化,深奥的道理具体化,有利于幼儿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记忆。精彩的图画,精妙的故事,精心的设计……绘本阅读就像春天的雨露无声地渗入孩子的心田。为了更好的激发幼儿阅读绘本的热情,进一步的提高绘本教学质量,笔者在绘本教学的过程中,做了新的尝试——让精彩绘本与现代教学媒体美丽邂逅。让静态的绘本动态化,使幼儿能更加乐意主动的加入到活动中来。将孩子们带入到美丽的意境之中,感受绘本细腻、含蓄的意蕴,拓展幼儿思维的空间,从而提高他们对绘本阅读的品质。
一、动画演示,使绘本故事更灵动
笔者利用教学媒体的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等一系列的特点,通过动画演示,为幼儿创设一个非常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例如:绘本《彩虹色的花》,在课件开始时是绘本封面部分,笔者采用了FLASH动画效果。当在阳光下,一朵含苞欲放的彩虹花一瓣瓣绽放开来的时候,孩子们的眼睛是透亮透亮的,赞叹声不由而起:“好漂亮噢!五颜六色的花!五彩缤纷!七色花耶!”……FLASH动画效果在给孩子带来强烈视觉冲击的同时,也带给孩子词汇迸发的空间,他们已经被吸引住了。所以这个时候教师即使不去强调他们要认真听,他们也会带着极大的兴趣,主动跟随闪动的画面继续聆听下去。这种教学媒体使得原本静态的一种场景变成了动态,孩子们不由自主的随着场景的推移变换而心情跌宕起伏,他们迫切地想看,乐意去猜想接下来会发生的故事。活动结束了,但是孩子们的眼神透出意犹未尽的味道,笔者想,精彩的动画情景一定让一颗叫做“帮助”的种子,悄悄的埋在了每个孩子的心底!
二、背景音乐,使氛围渲染更浓厚
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如何才能让孩子感受其中的快乐呢。故事的讲述,是最合适配乐的,它可以隔离孩子与周围的联系,而使他们只沉浸于故事的情景。在带领孩子进行阅读时,我们利用电子白板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等一系列的特点,在课件中播放与故事情感相匹配的背景音乐,来渲染情境和氛围。如:在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的活动时,教师播放柔美的《Goodbye Little Susy》音乐,宁静而悠远的乐曲,让孩子感受到爱的伟大、爱的温暖。在绘本《花婆婆》中,花婆婆优雅、睿智而美好的形象,用中国乐器琵琶演奏的《琵琶语》来衬托,古典而厚实。
三、展现细节,使阅读品质更优化
绘本书中有很多细节需要幼儿进行观察,但是由于是集体活动,很多细节便不容易让孩子发现,这样往往会影响幼儿的阅读。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电教媒体的各种效果,如:放大镜、幕布、聚光灯、画面重组、记忆笔、局部画面的特写功能等,提高绘本阅读的质量。如绘本《灰狼家的小饭桶们》,灰狼们到城里去学习别的动物是怎样生活的时候,在一幅画面上有两栋楼房,每个房间里面每个动物都有不同的动作。幼儿在观察的时候很难看清楚,于是笔者使用了链接的方式,放大每个动物的动作,让幼儿可以观察得更仔细。幼儿只要说出几号楼的几号房间,教师一点鼠标,就可以通过链接放大这个房间。这让幼儿可以仔仔细细地观察其他动物都有着哪些好的值得学习的行为习惯,并大胆地讲述。
四、界面互动,使交流互动更通畅
电子白板具有灵活、随意的界面交互功能,教师可以直接在显示屏上操作,如在小班绘本《玩具火车轰隆隆》的教学中,教师结合绘本内容在白板上呈现一辆冒着红烟的小火车,火车下方有各种颜色的水果和蔬菜。幼儿可以使用白板笔上来拖动。当选择同色的水果和蔬菜时,就可以自动拖到车厢内。反之,水果和蔬菜就在原地打转,怎么也不愿意进车厢。电子白板为课堂互动提供了可行的技术和方便,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而且还能让幼儿自主知道正确的答案,充分体现了幼儿学习的自主性。
五、内容重组,使知识拓展更自然
多媒体课件可以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打破绘本书内容和顺序不能更改的束缚。拓展幼儿的知识面,更好地挖掘绘本中蕴含的教育价值,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如在绘本《小威向前冲》中,笔者在讲到小威在游泳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得到了美丽的奖品时(和卵子结合时),笔者在此处加入了“生命孕育”的视频。当音乐慢慢响起,一段视频放出,那是一个宝宝从胚芽到胚胎到成形到出生的画面,孩子见证到了那神圣的一面,深深的被吸引了。一件这么神秘的事情被老师用视频和音乐阐释的淋漓剔透,没有神秘感,留给孩子的只有感动,让幼儿能够更好地理解绘本故事中宝宝孕育的全过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适时将幼儿园绘本教育中一些教育内容具体直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地再现出来,有助于激发幼儿对绘本的兴趣,增加积极的情感体验。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并不是技术用的越多越好,手段进行得越复杂越好,我们不能仅仅关注电光、电声、电控等现代技术本身,而是关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适时适当的运用。因此,我们所追求的不应是教育的机械化,而是教育的最优化。
总之,我们不仅仅是要呈现给孩子一个个绘本故事,更是要让孩子在现代多媒体的帮助下,发现蕴含在绘本故事后的一个个精彩的世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Z].
歇后语教学范文3
上作文课了,一走进教室,充满期待的我便开始播撒歇后语的“种子”:“同学们,每当走进教室,看到你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我真是胸口挂钥匙——开心。平时,你们个个如鸭子凫水——暗中使劲。课堂上,你们针锋相对,都有一张宜兴的壶——好嘴。课外活动,你们也毫不含糊,个个生龙活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徐伶智同学的书法多次获奖,那真是鸭腿上扣铜铃——响当当;‘小博士’王歆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真可谓树梢上挂剪刀——高材(裁);顾小鸣写作文可谓妙笔生花,信手拈来,那是飞机上的热水壶——高水平(瓶)……能经常与你们在一起,我是八里庄的萝卜——心里美呀!”
一段带有歇后语的描述让孩子们迅速走进歇后语的乐园,初步感受到歇后语这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带来的诙谐、俏皮的氛围。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学生们深受启发,纷纷举手说出自己熟知的歇后语: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卖油条的拉胡琴——游(油)手好闲(弦)……孩子们越说越起劲,教室里气氛热烈极了!
歇后语一般由两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在此环节,我设计了“你说我接,你演我猜”的活动。同学们情绪高涨:表演的绞尽脑汁,竞猜的苦思冥想。在活动中,孩子们对歇后语形式、内涵的感悟又加深了。
如果说笑话让人捧腹大笑,那么歇后语会让人嘴角上翘,抚掌称妙。说话、作文适当运用歇后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艺术性和感染力。为帮助学生准确、灵活、生动地使用歇后语,先从他们身边的人、事、物说起,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丰富生活的想象,深化对歇后语的理解,准确把握其内涵。
例句一:昨天,同学带来一只陀螺,我觉得很好玩,回家后就向妈妈要钱买。妈妈不答应,说:“那是木排下水——不成(沉)。”我听后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样样有。
例句二:那些坏人成天想着干坏事,简直是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
例句三:别看陈加田怕做作业,做起事来可是八月的石榴——满脑袋点子。
歇后语教学范文4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中国歇后语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特色,是语言的精华。翻译是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的媒介。翻译活动的首要目标是文化交流和沟通。而对歇后语的翻译,要达到交流的目的,必须要克服文化壁垒。
关键词:歇后语的翻译文化壁垒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I046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作为记录人类历史及表达人类生活和思想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因此,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语言的发展常常折射文化的变迁。而翻译是在译语中用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它不仅涉及两种语言,而且还涉及两种民族文化。翻译是通过语言机制的转换连接或沟通自身文化和异国文化的桥梁;翻译是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的媒介。但翻译不是万能的,而是有限度的。翻译中存在着许多非对应关系(无论是文化、语言层次上,还是审美层次上),造成缺项,构成实实在在的障碍(许钧:《译事探索与译学思考》)。
汉语中的歇后语,正是一种独特的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在其他语言中一般找不到相应的表达方式。这种结构形式所表达的意义,又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中,具有极强的民族性。因此,在汉译英的实践中,歇后语的翻译对译者无疑是一大挑战(郭建中,1996)。由于汉语歇后语构造上的特别之处,其文化承载的厚重是其它许多修辞格所不能比拟的,我们不能把它忽略不译,而是应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采用多样化的手法,竭尽一切可能克服文化壁垒,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二歇后语的定义和溯源
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是广泛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三歇后语的分类
歇后语分为喻意和谐音两类。喻意的歇后语,它的前部分是一个比喻,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如“大海里捞针――无处寻”、“快刀切豆腐――两面光”;谐音的歇后语,它的后一部分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表达意思,这是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妙语双关的现象,如“旗杆顶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窗户上吹喇叭――鸣(名)声在外”。
四歇后语翻译中的文化壁垒
1、由于汉英两民族思维方式和习惯的不同,对于牵涉到习惯用法(语义联想)和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歇后语,为消除文化壁垒,就要采取直译加意译的方法来翻译。例如:
丈二金刚/和尚――摸不着头脑
(What you said at the meeting made me completely at a loss)
上例中的“摸不着头脑”,其语义联想对汉民族文化中理解起来是不成问题的,但对英语民族而言,就不可能产生同样的语义联想。故直译之后再加意译,并注明“摸不着头脑”是汉语中的习惯用法。
2、对一些具有强烈而浓厚的民族特色,往往涉及汉民族的历史文化、神话传说,经典著作,乃至封建迷信等的歇后语,意译往往不能说明问题,为消除文化壁垒,让英语民族的读者彻底理解这种歇后语的意思,必须加注交待文化背景。例如:他们一东一伙,都是看透《三国志》的人,要我说,那一耳括子,也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
Hard to say.The two of them are hand in glove,and they’ve both read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I should say that box on the ear was skillfully given by a Chou Yu and gladly taken by a HuangKai.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译文如不加解释,外国读者仍然是看不懂的,所以译者将这一歇后语的出处《三国志》另加了如下注释:A fourteenth century novel based on events which took place in the third century A.D. ChouYu of the Kingdom of Wu had Huang Kai, another Wu general, cruelly beaten,and then senthim to the enemy camp in order to deceive the enemy.通过这种意译加注的翻译策略,既翻译出了意思,又达到了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目的。
3、由于汉英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有些歇后语在翻译过程中,无法保留原语中的比喻形象,在英译时可将其转换为译语读者所熟悉的形象套译,虽然译后形象有所改变,但喻义相似或对应,能达到翻译的目的。例如: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这种套译策略,既巧妙地避开了文化壁垒,又达到了交流的目的,可谓一举两得。
4、对一些双关歇后语的翻译,为了消除文化壁垒,也可对其改头换面,重设意境。如:
绱鞋不使锥子――针(真)好!
A sherbet in a midsummer night"s cream: cool!
虽说直译成中文“仲夏夜梦吃果露冰糕――真爽”的时候双关丢了,但英文“cool”是双关。而如果将中文原文译成“To sew shoes without an awl, a needle is good”,不仅丢了双关,而且毫无意义。改换意境是为了在不偏主题的情况下求双关。因为这里“cool”有“凉”和“棒”的双关意思,而“cream”既有赞美“杰出”、“优秀”的意思,也可比喻物理上的人体之“精华”,可以一语双关。
“……姨奶奶犯不着骂我,我又不是姨奶奶家买来的。‘梅香拜把子――都是奴才’罢咧!这是何苦来呢。”
“……You’ve no call to swear at me,madam.You didn’t buy me.
We"re all birds of a feather――all slaves here.Why go for me?”
梅香是婢女常用的名字,代指婢女。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奴婢只能和奴婢结拜兄弟姐妹。译者改换原文的形象,套用英语读者十分熟悉的比喻来翻译。虽然梅香和拜把子等词的文化内涵受到了损失,但对译文读者而言,产生了和原语读者一样的感受。
5、由于文化壁垒的存在,在一些文学翻译中,译者有时不得不舍弃歇后语这一独特的结构形式和民族特征而采取省略译法。例如:
“我这个人你也知道,说话向来是‘袖筒里入――直出直入’!”(袁静《新儿女英雄传》)
“You know me――I speak frankly and to the point.”由于其比喻及其喻意无法为外国读者所理解,译者也就只能省略了歇后语的这种独特的结构形式和外国读者难以理解的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概念。
五结语
歇后语的文化特色无不与其丰富多彩的来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社会风俗、历史典故、思维观念和道德标准产生了许多中国式的表达方式,绝大多数歇后语正是这种典型中国文化的折射。有的歇后语还带有地区性的特点,方言色彩比较浓厚,有些偏僻的特殊意义不容易懂,因此歇后语的翻译不能仅仅着眼于语言转换,而要透过语言表层剖析歇后语的文化内涵,进行仔细的中英文化比较,并通过各种翻译手法,不拘一格地消除文化壁垒,达到文化交流和沟通的目的。在着手翻译前,先要了解歇后语的出处,然后要注意兼顾歇后语的意义、形象、风格以及英语的表达习惯等,也就是说,歇后语的翻译虽“译无定法”,但要力争达到“信、达、雅”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许钧:《译事探索与译学思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11月。
歇后语教学范文5
【关键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薄中讲;易中听
华罗庚先生说过:“把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退”成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把这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想通了,想透了,然后再来一个飞跃上升。”这是一个十分精辟的思维方法,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第一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之遇”新“不惧;第二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解决问题的习惯。教师为之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应把课本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而现在的技校生源普遍存在基础差、计算能力差、学习态度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当等方面的问题。《机械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知识量多、涉及面广,其具体概念繁杂,理论抽象,所以学生学习起来难度很大。那么定能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专业基础课的心理障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薄”即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提炼和概括。“简”即简化,就是教者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条件、自己的教学个性和特长、学生的知识基础及技能,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细节进行合理的优化,以简约化、简明性的形式把它们的本质属性表征出来。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做到“越教越薄”,学生在浅显的知识点中掌握其内在的要点,笔者认为应抓住三大要点,体现三个“一”, 教学质量会成倍地增长。
第一、浓缩一本书。《机械基础》的知识量宽而广,教学中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经济不科学的。如果能利用好绪论这第一块敲门砖,创造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恰当的取舍或调整,把贯穿书本前后、课堂内外的全部内容,用脉络分明、简明扼要的语言讲出《机械基础》这门课的魅力之处,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这正如“简笔画”能给人栩栩如生、经久难忘的印象一样,提炼后的知识能给学生清新明快、简洁明了的感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如何将一本书的内容提炼成一次绪论课呢? “疑是学之始,思之由”,由疑而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也便有了探索真理的愿望和契机。第一次绪论课中可提出问题:(1)“我国古代有车吗?都有什么车?”(2)商朝的两轮马车是机械吗?(3)现在的车为什么比古代的车速度快?(4)如何将两轮的马车转变为四轮的汽车?为什么现在的车加上了发动机就能驱动轮子旋转,靠什么传送动力的呢?”这四个既简单有贴近生活的一连串问题基本上包含了这一本书的内容。前两个问题从时间的跨度上告诉学生机械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对整个国家的发展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让他们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因此我们有必要学好机械,也必须学好这门课。后两个问题在前面问题的铺设下顺势而出,现在的车加上了发动机,由机构变成了机器,这样书中常用机构的内容自然带出,然后进一步引导有关常用机构的类型、作用等。又因为轮子上加了现代轴承,才可以使轮子减少摩擦,转的飞快,从而引出机械中的通用零件。发动机能驱动轮子高速旋转,靠的是机械式传动(变速箱、万向联轴器)来传递发动机输出的动力,由此带出机械基础中三大传动方式:机械传动、液压传动和气压传动。显而易见一本书的内容已经被精练成几个简单而有趣的问题。薄与易相辅相成,既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二、提炼每一小节中知识点,并加以串接。正如外出旅游必须选择景点,以确定最佳旅游路线一样。华罗庚和钱学森两位教授都非常强调读书要“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其中,“由厚到薄”就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提炼,使知识前后呼应、纵横联系、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机械基础教学中有些章节的知识比较零散,不太容易掌握。遇到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是将所学内容进行浓缩提炼,使琐碎的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网络。便于学生抓住重点、掌握规律,加深理解和记忆。这样知识量少了,难点突出了,学生印象深了,教学效果自然提高。比如在讲“联轴器、离合器、制动器”这一节内容时,我就制作了一段汽车从起步,行使,换挡到制动的一段动画,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其画面生动、直观有趣、表现力强的形式,将抽象难懂的知识通过动画的过程直观而形象表现出来。从而使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节省了教师授课时的板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在动画过程中学生认识到了在汽车行驶中发动机的动力通过某种装置(联轴器)输送到后桥部分;知道了在汽车换挡需要某种装置(离合器)切断动力和连接来源;在减速或制动时需要使用制动器。教学中将三大知识点联系到同一个动画中,理解各自的作用,再将各装置的结构进行比较讲解,琐碎的知识点转而排列到同一根主线上,学生觉得有头绪了,简单了,自然乐于接受,也易于接受。倘若在教学中按传统的教学方式,对联轴器、离合器、制动器的结构、原理逐一分析,学生会因大量锁碎且无系统性的知识失去听课的兴致,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老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但换个角度,联系实际,先将三种装置融合贯通,利用一定的方式进行串接,让学生有一个整体和共性的认识,再启发学生联轴器、离合器这两种装置有何区别,这种区别因哪些结构而产生。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共性,记忆个性,简化知识点,达到知一类,通一片的效果。老师不会因知识点多而一味地赶时间,学生也会饶有兴趣的从他们所熟悉的知识中探求更多所不知的新知识。
第三、简化每一个难点和重点。爱因斯坦曾主张“把自然规律归结为一些简单的原理;评价一个理论是不是美,标准正是原理上的简单性,而不是技术上的困难性。”因此,教学应该以简为美,化难为简,使深奥的理论简明化、复杂的过程简单化、繁琐的步骤简要化、冗长的表述简洁化。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所授的专业、重点的难易程度,进行删减,压缩每一个重点和难点。在讲授前找要找出问题的突破口,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体现知识点的精华部分,用精练准确、条理清楚、通俗易懂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就象人们常说的那样,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为最佳。比如讲铰链四杆机构的急回特性时(以曲柄摇杆机构为例),重点就是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摇杆往复速度不等,即可明白急回特性的含义。这样一个抽象的难点提炼成一个具体问题,只要讲明运动时曲柄和摇杆的各参数的关系,再结合动画,难点变成了一般的数学问题。其教学设计如下:
急回特性形成原因(如图1)
另外,解决难点的方法精巧简便、分析过程简要规范、教学语言简洁精炼、课堂板书简明扼要等,也是重点、难点简化追求的具体目标。
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将专业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教学过程中做到薄中讲,让学生易中听,不是一味的减少知识量,更不是一味的简单化,而是一种“举重若轻”的教学高境界。教学过程中是“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虽然讲授的知识、教学的细节在数量上大幅度减少,但这种“由厚到薄”、“化难为简”的教学方法却能起到强化的作用,确确实实的让学生掌握知识,学会学习,符合技校学生对接受知识的心理规律性,从而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森彬.机械设计基础[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胡家秀.机械设计基础[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3]房慧萍.中职学校《机械基础》教学改革的探索[J].成才之路,2011年19期.
歇后语教学范文6
关键词:日积月累;好词佳句;零落成泥;香如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用陆游《卜算子・咏梅》来形容“日积月累”在新教材中的地位和功效,我想是最恰当不过了。她以“零落成泥”的方式洒落在各个《学习园地》中,内容囊括诗词名句、对联、格言警句、成语、谚语、歇后语等类型。(注:“日积月累”和“好词佳句”为了叙述方便有时相互通用)
下面我将对“日积月累”在新教材中的地位及应对措施,尤其是有效应用的方法策略,分四个步骤进行详细阐述。寄希望于抛砖引玉,引起同行关注、研究!
一、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新教参的“教材编排”里略微提到过;“日积月累”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累“好词佳句”。具体怎样指导没有说明。在新教参《语文园地》的教学建议中,这样指出:“‘好词佳句’的教学应穿插在口语和习作的教学之中并为之服务。”所以,这种不重视的结果,导致“好词佳句”的学习似乎只能迫于无奈而圆圈吞枣。难怪“日积月累”只有“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落得个孤芳自赏的尴尬境地!
其实不然,愈是处在尴尬之境,愈要慎重待之!愈要使学生学得有兴趣!
处方一:高度精炼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好词佳句”的“词”“句”在新教参上并没有作出详细的意思解释、说明,所以,我是否可以理解为“这些内容并不全是要求小学生必须通过意思翻译而弄懂的”?譬如:古诗词、古名句和一些格言警句等。语文教学应遵循新课程下“重积累、应用、感悟、整体把握”的指导思想。所以,我们在实际教学时就有必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词句的整体角度去把握、感知。那么,在教学时,导入语的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必须具有一定的高度,而且要尽量做到简洁、精炼!
首先,高度决定视角。
导入语的高度,能够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去俯视这类知识,有一个整体意识,从而增强学生的领会力和感悟能力。例如:第一次积累“词”这种文体,因为这不是以往课本中出现的一个个的词语,而是一种文体,为了使学生对“词”有更深的认识和感悟,教师就必须站在“词”这一类知识的高度设计导入语,以一些“词”的文学常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启蒙教育。可这样导入:
“我国悠久而灿烂的文明海洋,催生了唐诗、宋词这两颗璀璨的明珠。唐有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他们的诗篇永垂千古:宋有著名的词人辛弃疾、苏轼、李清照等,他们所写的词与唐诗一样流芳千古,为后人传诵至今。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词,这个‘词’不是平常所说的一个一个的词,而是一种和唐诗一样的文学体裁!”
这样的导语会使学生跳出学一个一个词的小圈子,其思维的角度一下子站在了和唐诗一样伟大的文学体裁中,进而进入了文学历史的长河,随即有了一种居高临下之感,也就有了一个整体的意识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由原来狭隘的背诵积累上升到一种与唐诗一样可以去感悟和领会的境界。但是,也能知道“词”和唐诗是有区别的,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分辨出哪是唐诗哪是宋词,有了一种类的区别和比较,并且从老师的高度视角的导入中,获得一种学习伟大文学体裁的历史文化使命感和荣耀感,兴趣自然而生!
其次,精炼来自模仿。
经典始于模仿,贵于创新!“好词佳句”本身具备的精炼程度已经是极致了,因此,平常教学中老师的一些琐碎口头禅,引导语的冗长繁琐,与“好词佳句”的精炼一鲜明对比,显然暗淡失色。试想,这样的导入语,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心理暗示,不可忽视。而且,导入语的设计要求,在课标中就有明确要求,尽量做到“简洁有力、方向明确”。仍以学“词”为例:
卜算子・咏梅(五上)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师:风雨春归,飞雪春到。花枝冰崖俏,只为把春报。山花烂漫,她在丛中笑。“她”指的是谁?
生:梅花。
师:是的,刚才老师把的一首词《卜算子・咏梅》改编而成这首小诗,你们想不想学?
生;想!(响亮的回答)
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老师精炼的导入语中得到激发,在学习中,甚至也学着自己改编诗词。
二、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新教材按主题分组编排。每组教学内容分有“导语导学、精略读课文、学习园地”三块组合而成。如果“导语导学”是一日之晨,“精略读课文”是精彩纷呈的白天,那么“学习园地”该是一个单元知识点的黄昏了,而“日积月累”又是学习园地中的一部分,故,好比是黄昏中的一点光,也只有“黄昏独自愁”了!但是,考试中“日积月累”所占的比分与之所处于教材中的“黄昏地位”却极不相符。纵观每次考试,其所占比分在5-10分左右,这是一个很大的比重!
其所处的“黄昏地位”导致其简单教学,从而与考试之间存在矛盾,岂不是“更着风和雨?”学生以背诵、默写方式而学习以应付考试,根本谈不上延伸、拓展。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相去甚远,也失去了这些精美语言的人文性作用。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
处方二:立足课内基础,放眼课外延伸
《课标》指出:“小学语文教科书是语文教学的载体,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把语文教学与自然界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还要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发散性的教学,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在“日积月累”中进行歇后语的教学,这一原则显得尤其重要!
1.立足课内,搜集资料,延伸课外(三下园地八为例)
八仙过海一各显灵通
孙悟空大闹天宫――慌了神
韩信点兵一一多多益善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隔着门缝吹喇叭――名声(鸣)在外
师:同学们,这些歇后语中的人物你知道多少?感兴趣吗?
生1:我知道猪八戒
生2:我认识诸葛亮
生3:我还知道林黛玉
师:看来同学们课外知识知道得真多!你还能搜集到哪些人物有关的歇后语?做到以下四个要求,生活中常用的、生动有趣的、自己能弄懂的、脍炙人口的。课堂上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成果。
2.课外延伸,整理加工,回到课内
知识犹如海洋,有时也会迷失方向,而教材的安排内容就是一个很好的导航标,千万不可犯本末倒置的错误,毕竟学生的精力和认知有限,把课内的知识掌握熟练了,才能在课外知识的海洋游得更远!所以,在课外延伸的过程中,教师要起到一个导航 的作用。经过加工整理后的课外知识,几天后:
生: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猪八戒西天取经――三心二意
林黛玉葬花――自叹命薄
林冲到了野猪林――绝处逢生
师:看得出来,同学们这次作业完成得非常漂亮!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灵通”,也学到了很多书本之外的知识,真可谓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啊!
事实证明,这种立足课内,课外拓展的学习真是受益匪浅,学生兴趣盎然地搜集到更多的人们喜闻乐见的歇后语,同时在搜集过程中,对这些歇后语出自的作品也颇感兴趣!这真是意外收获!
三、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好词佳句”中的古诗词或诗词名句均出自于唐诗、宋词、元曲,具有诗韵之美。而格言警句具有励志之美、对联的对仗之美。浓缩即精华,高度提炼的格言警句和对仗工整的对联方寸之间尽显文字风流。至于其它的成语、谚语、歇后语等,或是出自典故,或是来自古代劳动人们生活经验的提炼,或是民间口头文化的传承等等,均具特色之美。
在“精读课文”的群芳吐艳,“略读课文”的姹紫嫣红,及口语交际、习作训练的落英缤纷中,“好词佳句”显得那样从容淡定,无意去争,她以其独特的语言精华之美散发出梅花般的幽香,却“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从而奠定“日积月累”在新教材中的的特殊地位――幽香地位。
处方三:形式丰富多样,生动有趣背诵
传统的机械记忆是种非常枯燥乏味的方法,显然不符合“日积月累”特有的语言精华所散发的幽香之美。如果我们能丰富背诵的形式。学生“好词佳句”的积累活动将焕发生机和活力。
1.经验交流背诵。适合较难背的部分,如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日积月累”要求学生积累以下成语:
同仇敌忾 临危不惧 勇往直前 前仆后继 力挽狂澜 中流砥柱 大义凛然 豪情壮志 不屈不挠 披荆斩棘 奋发向上励精图治 众志成城 舍生取义 任重道远 再接再厉
这16个成语互不关联,要学生一下子记住的确是一件很难的事。于是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忆,看看谁的方法最好,让记得快的学生介绍他们的经验。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其中一种方法再记忆,效率一下子提高了许多。
例如:有位同学针对以上词语进行分类,杀敌作战一类,立志图强一类;还有一位同学把每个词套用一个人物,如励精图治想到诸葛亮,豪情壮志联想到项羽,舍生取义夏明翰等等。
(记忆方法有了对比,也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就不觉得枯燥无味了。)
2.激励促进背诵。有些内容不太难,如歇后语,都是一些平时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如五下园地四: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生死之交
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粱山泊的军师――无(吴)用
孙猴子的脸――说变就变
于是我着重提高他们的记忆速度,采用激励法,尝试着让背得快的学生站起来大声背。背得又快又好的即可在软黑板上自己的照片处贴上“记忆大王”“记忆之星”等称号。
(有了这种称号的激励,小学生背诵的劲头一个比一个高!)
3.联想顺序背诵。适合有顺序的事物,如五上语文园地三:
四时之风
春风能解冻,和煦催耕种。裙裾微动摇,花气时相送。
夏风草木熏,生机自欣欣。小立池塘侧,荷香隔岸闻。
秋风杂秋雨,夜凉添几许。飕飕不绝声,落叶悠悠舞。
冬风似虎狂,书斋皆掩窗。整日呼呼响,鸟雀尽潜藏。
(学生抓住“春夏秋冬”顺序,联想到这四个季节的风各具什么特点,背诵起来自然轻松有趣!)
4.多种竞赛背诵。如诗歌名句背诵,同桌竞赛、小组竞赛、男女生竞赛法……可以是整首诗句背诵的比赛,也可以是上下句对接的比赛。这些平常用到的方法虽然不够新颖,但是很实用,不一一举例。
形式多样的背诵方法,激发了学生兴趣,使背诵成了充满激情与挑战的学习活动,而不再是机械的死记硬背。这样学生学的自然轻松,效果也显而易见!
四、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优美的诗句、精炼的词汇浓缩而成的语言精华,像一朵朵散发着幽香的腊梅,“零落成泥”地洒落在新教材各个“学习园地中”,本身散发出的气味使得人不禁的寻芳而来。通过以上几种方法,已经大大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至乐此不疲、孜孜不倦地去主动学习、探索。但是,要让学生达到完全掌握的目的,仅仅学会了还远远不够,最好的检验方法就是实践应用!只有这样,“好词佳句”这株腊梅“零落成泥”的功效才能“香如故”!
处方四:良性循环发展,促进积累应用
“好词佳句”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其积累和应用也在同时进行。积累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应用,熟练地应用反过来激励学生更加乐意的积累。
回到新教参《语文园地》的教学建议:“‘好词佳句’的教学应穿插在口语和习作的教学之中并为之服务。”
1.“好词佳句”在口语交际中的应用
学生若能够把积累到的一些诗句、歇后语、成语等脱口而出,变成自己的语言,原本简单的语言立刻就会变得,生动起来。试想,一个出口成章的,能够在口语交际练习中侃侃而谈,娓娓道来学生,哪个不羡慕?而且,学生在这样的讲话中有成就感,更能激发他们自觉积累“好词佳句”的激情和动力!达到积累与应用在口语学习中的良性循环,同时也达到好词佳句学习与口语交际学习的良性共进。(篇幅有限,此处不作举例)
2.“好词佳句”在习作训练中的应用
当积累歇后语的热情和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在一次习作训练时,我刻意地进行引导:
师:“同学们,大家掌握了这么多的歇后语,老师为你们高兴,我们积累的这些歇后语都很有意思,可是仅仅会背会填写,或者说话时能用上一两个,那还不够有意思,如果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也把他们用上,那才有意思呢!你的话语就幽默了,文章的语言也会一下子变生动形象,老师改作文写评语就不会‘外甥打灯笼――照舅(旧)’了。要不要试一试?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吧!”
我话刚落音,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连续几个歇后语一下激活了学生的兴趣,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有一位学生这样描写语文朗读课:“在语文课上,张老师教我们诗歌《枫桥夜泊》的欣赏和朗读。当老师想找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由于听课的老师太多,大家都显得有些紧张而不敢举手,真是‘孙悟空大闹天宫――慌了神’。眼看就要冷场了,看着张老师略显焦急的神情,我怕老师难堪,就勇敢的举起手来。我鼓足勇气,大声而有感情地按照老师指导的方法朗读完毕,博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心里美滋滋的。心里想:我在这么多老师和同学面前展示了我的朗读水平和勇气,终于‘黄鼠狼掀门帘――露了一小手’了。”
真没想到,平时作文不怎么样的李明星这个小片段如此精彩,我从心里感到高兴。真希望这样的学生就像“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3.“好词佳句”在生活中的应用
语文学习来自生活,回归生活。“好词佳句”的积累除了应用于学习,我还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也常常尝试应用。这样的积累与应用训练,不仅扩大了学生积累的知识范围,开阔了视野,同时也把很容易造成死记硬背的形式转化成了一种灵活多变,使学生思维活跃易于创新的练习形式。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积累与应用的良性循环,更加促使学生热爱“好词佳句”的积累和学习!
“日积月累”这株梅花,独自开放在驿站外的断桥边(单元末的学习园地),鲜有人欣赏、问津,况且还要兼受“教学和考试”矛盾的风雨,但是,其独特的芳香,吸引着老师们和同学们的喜爱。她以“零落成泥”的形式散落课文各处,碾成尘泥,如果老师能精心开发和培育,这株梅花何愁不“香如故”呢?我们的学生也会在老师的培育下,就像这株腊梅一样绽放出幽香!
参考文献:
[1]雷玲主编,《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9-1月第一版
[2]邱文伟主编,《唐诗宋词三百首》,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2009年7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