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诗歌散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诗歌散文范文1
我觉得当前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中的重中之重,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其它问题也就很难解决,如果农民增收的问题解决了,其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从浦口农村情况看,农民增收的情况仍然不容乐观,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收入仅有1701元,其中从一产中获得的收入731元,占43%,从二产中收入为450元,占26%,从三产中获得的收入为520元,占31%,从各业所占比例看,一、二产业仍然是农民收主的主要途径,说明农业民致富的门路还不多,增收的难度还很大。
回顾一下历史,不难看出,我们党过去在农村推行的一系列政策都是行之有效的,如建国初期的,80年代初期在农村推行的,以及后来大力发展的乡镇工业等,为繁荣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为农民增收,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现阶段农村如果还是沿袭这一套来增加农民收入,恐怕就行不通了,政府又不能单纯靠为农产品提价保证农民增收。同志在关于农业问题的论述时,主要强调三大问题:一是农业结构调整问题;二是推进城镇化建设问题;三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政策。我理解,同志谈到的农村这三大问题,其最终目的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让农民兄弟钱包鼓起来。从近日报载获悉,有关专家指出,当前中国经济活动中存在两大突出矛盾,一是农民收入速度下降,二是城镇化的压力加大,受SARS疫情影响,农民工大量返乡。上半年农民现金收入人均减少35元左右,与去年同比下降了3个百分点。显而易见,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务之急,是全面实现小康的关键,增加农民收入可采取的措施固然很多,但归结起来主要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其目的就是要优化品种、提高农产品质量,达到优质、高效。市场经济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只有优质、才能价高,政府不可能为了增加农民收入,通过提价的途径来解决,同时要扩大对初级农产品的转化和加工,通过农产品产业化经营来实现,我认为,要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首先要做活三篇文章,一是要在扩大规范上做文章,建设产业化基地,如退耕还水、退耕还林,退耕还果和退耕还草等。做大做强水产基地,林果基地、畜产基地;二是要在产品加工上做文章,培植一批产业龙头,要把建设龙头企业视为农业产业化的重中之重,以龙头带动千家万户、精心培植一大批典型户、要注重农产品深度加工,努力培植一批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辐射范围广、具有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形成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农、科、技一体经济转变。三是要搞活市场流通,实施品种战略、培植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要通过建立健全网络,引导农民进入市场。
二是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鼓励农民进城安家落户,现在可喜地看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农民进城的好政策,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实践也充分说明,大搞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如果一个农户有一人在外务工,一般年收入在6000-8000元左右,有技术的农民如小瓦匠、小木匠等小五匠收入就更高,有的可达万元,数万元一年,以我们这个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左右计算,一个外出务工人员可抵上2-3个纯农劳力的一年收入。实践还表明,农民外出务工不仅可以直接增加经济收入,务工农民开拓了视野,转变了观念。更新了思想,不少有头脑的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后,利用自己闯荡几年学到的东西、办起了工厂,自已当上了老板,反过来带动了当地农民走上了富裕路,带动了家乡的发展,如利用本地优美的山水资源开办旅游业,观光农业,农民度假村等。
三是要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同志早就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党在农村的政策很多,如土地政策,农民负担政策,费改税政策等,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很受老百姓欢迎,得民心、顺民意,但有的政策贯彻得也不够好。有的也不尽人意,如个别地区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有的乡村干部任意侵犯农民的利益现象时有发生,农民意见很大。减负好比是一道小学生的算术题,农民总收入是被减数、减数是负担、差是结果、三者就是这种关系,农民的负担越大、差就越小、纯收入就越低、反之,负担越小,减数越小,差就越大,农民的纯收入就越高。因此说,在致富招数不多的情况下,为农民减负确实是上策,通过费改税,农民负担大大得到减轻,以本地区为例,农民负担由前几年每亩100元左右,下降了50多元左右,下降了50%。现在农村为什么没出现土地抛荒现象,就是因为农民负担轻了,土地又吃香了,种田人有利可图了。因此说,人喊人一个人,政策喊人一大片,就是这个理。贯彻落实好党在农村各项政策,不仅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经济收入问题,同时也是关系到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大事。
四是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资金的投入,其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农业基础实施建设,增加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要努力为农民服务,特别是农业上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提供市场信息,要帮助农民找市场,同时还要有科技、物力、人力的投入,走科技兴农之路。要为农民营造良好的处部环境,坚持打击坑害农民的假化肥、假农药和假种子的不法行为,为"三农"保驾护航。
五是要培植和树立一大批农民致富带头人。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农村是村看村、户看户,小户看大户、群众看干部,有的农民不是不想富,而是不会富。如果有了示范户,有了致富的带头人,农民就有了镜子,有了目标。从目前农村情况看,大多数农民是缺点子、少路子,缺票子,没法子,目前当务之急就是要培养一大批有经济头脑,有较高的技术技能,能带领大伙致富的带头人,领路人,一花不是春,万紫千红才能春满园。
我认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好"三农"问题,关键是要处理好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观念问题。如果没有全面建设小康这个全新的思想,不从大局出发,人人都把局部利益,本地区利益放在首位,全面建设小康恐怕只能是一句空话,以我们江苏为例,如果苏南不支持苏北,即使苏南现代化了,苏北恐怕只能算解决温饱;只考虑到城里人奔小康,把广大农民关在城外,关在门外,不能主动接纳他们进来打工、经商,那也只是城里人的小康。
现代诗歌散文范文2
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诗歌部分”共计五个单元,《井》处在“生命的律动”这个起始单元,与之相配合的单元知识是“走进诗的世界”。问卷调查显示,刚刚“走进诗的世界”的学生一旦大量接触中国现当代诗歌的经典,真有些“乱花渐欲迷人眼”,手忙脚乱:无论是心理上或者知识储备上他们都显得准备不足。因为他们只懵懵懂懂只知皮毛地了解了一些关于中国现代诗歌的知识。而且部分教师自己也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如杨匡汉先生的《中国新诗学》一类的学术专著,当然也只好求助于“教师用书”上那“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资料了。实践证明,任何不顾及学情的生搬硬套,在教学上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
【教学目标】
1.体会中国现代诗歌《井》的韵律和节奏;
2.领悟中国现代诗歌《井》奇特的思维方式;
3.获得赏析中国现代诗歌《井》的审美愉悦;
4.领悟中国现代诗歌《井》所包含的人格魅力的内涵。
【教学难点、重点】
1.借助对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特殊小节”的分析,领悟体现中国现代诗歌“内在律动”的奇特思维方式;
2.借助对“特别句子”的剖析,体味诗歌精妙绝伦、隽永醇厚的语言;
3.借助介绍“诱导效应和美感效应”这一中国现代诗歌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初步了解诗歌的美感来源。
【教学方法】诵读法 替换法 对比法 质疑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众所周知,中国现代诗歌的教学,总是要剖析文本,诵读它的诗句;由一个小节到全诗,总是要理清它的思路,咀嚼它精美绝伦、隽永醇厚的语言,体悟它所包孕的感情,总是要从中受到美好情操的熏陶,进而引起共鸣。《井》的教学就是如此。
一、诵读:把握全诗的韵律和节奏
师问:[复习“走进诗的世界”,要求学生复述单元知识要点,初步把握中国现代诗歌的定义(广义和狭义)、特征(外形上的分行,体现韵律节奏的押韵,发抒情感、表达哲理、描绘场景的精美、隽永的语言)。]同学们,你们诵读了《井》这首诗,请你们找找看,它是怎样押韵的?(学生可能一时找不到,即使找到了,答案也一定是五花八门,不一定全都符合标准答案,此时不要强求一律)
明确:《井》它的外在形式是比较自由的,但它仍然严格地按照“抱韵、换韵和交叉韵”的方式押了韵。全诗的“生命律动”就是通过押韵的形式体现出来的。
按语文教学的常规做法,在剖析文本之前,不外以诵读为先、为主,现代诗的教学当然也离不开去诵读诗歌的文本,进而把握其思路。如果说古典诗歌是以其对仗的工整、用典的巧妙和严格的押韵以及语言的含蓄取胜的话,那么,现代诗歌就只能凭借其意象的选择、诗歌的内在律动(押韵)和明白如话的语言夺人眼球。基于此,并参照课后“导读提示”的要求,教学《井》应该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诵读,把握好这首诗歌的内在节奏和韵律,并通过诵读来理清诗歌的思路。无论是集体读、个人读或是教师的范读、学生的仿读,都是为了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为把握诗歌的思路、体味诗歌的意味和韵味服务。我们知道,《井》这首诗的“生命律动”与前面郭沫若《天狗》“狂飙突进”式迥然有别,它是内敛的,“静默”的,虽然它的形式是比较自由的,但它是严格地按照“抱韵、换韵和交叉韵”的方式押了韵的(见教师用书p7,兹不赘述),表现出了一种坚忍不拔的品质。
二、静思:领悟全诗奇特的思维方式
师问:同学们,你们诵读《井》这首诗,发现没有:它有几个在韵律、节奏和结构上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特殊小节”,你们能够找出来吗?
明确:诵读《井》时,细心的学生会发现,第三小节和第六小节共有四处的停顿不合常规。分析好了这些“特殊小节”,就可以较好地把握全诗的韵律、节奏,进而领悟中国现代诗歌奇特的思维方式 。
譬如“但我只好被摒弃于温暖/之外,满足于荒凉的寂寞:有孤独/才能保持永远澄澈的丰满”(三节)“但我将默默地承受一切,洗涤/它们”,“我将永远还是我自己(六节):静默……,……也苦笑几声”(七节)。
前三处属于切断句子的非常规的停顿,后面一处是借助标点符号(冒号)使结尾的那个小节独立成章。这里的第三小节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分析好了它,整个全诗就豁然贯通了。第三小节的“之外”之所以提行,是为了突出“人们”有温暖而我(井)没有,但人们在饥渴之时,便“满面烦忧”,“前来淘汲”,因而打破了“我完整和谐的世界”,使我感觉到了自己被荒废于寂寞的荒郊野岭和“被摒弃于温暖之外”,而我对如此险恶的环境并不像人们那样忧心忡忡而是对此感到满足。因为只有这样的孤独,才能使我保有永远的纯洁,永远充满生命的活力。至此,“井”的乐观、自信、纯洁高尚的精神境界就被突出出来了。而且和上一小节对井的描绘连成一体:虽然平时“我是静默”(内心宁静),但并不妨碍我充满信心地对理想的追求(井口虽小,但水面有小草,还映出了飘着浮云的高远的天空,井的追求不可谓不高远)。与下一小节写人们的自私和悲观相衔接:人们只顾汲取我的水而不了解我的内心、我的追求,更不了解我的乐观自信和纯洁的内心世界。因为在我被人们汲取之后,我在“剩下冷寂的心灵深处”是对现实环境(四方飘落的花叶腐烂、垃圾)的纯化(洗涤),以使我“保持永远澄澈的丰满”。而这种丰满是因为“我的生命来自黑暗的地层,那里我才与无边的宇宙相联”。这样很自然地推出最后小节的我自己:洗涤旧物,沉淀杂物,保持清澈,不改初衷和追求,对命运的不公不逃避,对赞扬不兴奋,保持自己内心的宁静,不忮不求,做永远的自己,有坚定的信念和理想的追求,不卑不亢,豁达大度。当然几处非常规的停顿,只是为了强调诸如此类的内容而已。如此分析、引导学生共同剖析这里的诗歌节奏、韵律,得到的不仅仅是对现代诗歌特征的了解,而且可以借此深深地体味出现代诗歌这种节奏、韵律所产生的诗歌意味、韵味。
三、共鸣:引导学生获得阅读诗歌的审美愉悦
师问:同学们,除了通过诵读体味出现代诗歌这种节奏、韵律所产生的诗歌意味、韵味之外,还有别的方法可以取得同样的效果吗?请同学们说一说,好吗?
明确:通过体味诗歌精妙绝伦、隽永醇厚的语言,用增删比较法,分析“特别句子”就可殊途同归。
设计理念:一般地说,通过对于现代诗歌的学习,总是由体会美好的语言为桥梁,向往、通往美好的事物和坦途,使自己在思想感情、审美情操上得到提高,进入一种极高的境界。《井》的美美在其感情的深沉,感性的细腻。“就创作而言,从审美主体的需要来看,一首诗歌应该具有两个基本的效应:诱导效应和美感效应。”杨匡汉教授认为,所谓“诱导”,是指诗歌不能明白地说出生活和情感,它只能通过它所反映的生活和传达的情感去诱导读者体验、理解历史的和现实的生活。所谓“美感”是指成功的诗歌必须要调动起人们各种心理功能的和谐运动,产生一种美感愉悦。“无论是‘诱导’或者’‘美感’,都以陶冶人们高尚的心灵为艺术的目标”。而要引导学生获得阅读诗歌的审美愉悦,除了体味诗歌精妙绝伦、隽永醇厚的语言,分析“特别句子”,别无他法。
陈军老师认为,“读新诗,最终全都立足于‘特别句子’和‘时代句子’。”下面我们选几个《井》里的“特别句子”来剖析一番。如“你们可用垃圾来使我被遗弃”,如果去掉“可”和“来”,情形会怎样呢?不用“可”和“来”,是被动的承受,写出的是我的埋怨和悲观;用了“可”和“来”,是主动地要求,写出的是我的挑战和乐观,其韵味天壤之别。又如“你们也只能扰乱我的表面”,去掉“也”字,陈述的是客观事实,语气平淡,除此之外,没有言外之意;保持“也”字,陈述的是主观看法,语气强烈,含有充其量你们扰乱了我的表面,但对我的内心一点也没有损伤,反而是我笑对你们的扰乱,体现出井的乐观、自信、不畏艰难险阻的大无畏气概,韵外之致十分深厚。这样对“特别句子”的分析,既诵读了诗歌,又理清了思路,还体悟了美好的情感,当然,也得到了美的熏陶。
四、质疑:促进学生的思想飞跃
师问:基于中国现代诗歌的“ 当代视角”来审视《井》,除了我们已经获得的审美愉悦外,我们思想上是否能够相应地得到提高呢?也就是说,除了接受《井》一诗教材要求我们懂得的思想内容外,与时代同步,作为当代人,我们还有哪些新的认识呢?
明确:我们应该有基于当代人的当代视角。
设计理念:我们知道,虽然学生们学习的是现代人认识生活的现代诗歌,但应该“用当代眼光认识当代生活,用当代观点思考当代社会,用当代精神担当当代责任,用当代思维培育当代智慧”。杜运燮的《井》以“井”喻人,写出了一种不事喧哗、甘于寂寞、默默承受的生命形态,它的生命律动是内敛、“静默”的,表现了一种坚忍不拔的品质。这无疑是诗人所尊崇的一种人格。这首诗写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当时的特殊背景下,它无疑起到了一定的鼓舞人心的作用:鼓励大家众志成城、同仇敌忾,顽强乐观地应对民族的苦难。我们今天读这首诗,当然除了继承杜运燮所倡导的人格外,我们还可以读出:在艰难险阻面前,我们除了忍受,还需起而抗争,努力去改变恶劣的环境,创造美好的生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教学反思】人教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的“诗歌部分”,共计二十五首诗歌,五个单元知识的介绍。对于这些诗歌的教学,在常规的教学中,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就是所谓的优质课竞赛中诗歌的教学也不令人满意,教学现状堪忧。
据笔者调研的资料显示,教学中存在的较大问题主要是缺乏宏观视角、微观视角、当代视角、审美视角。具体地说,有以下六点:①诗歌阅读缺乏“整体性”,分析支离破碎,随意性大;②单元目标意识不强、单元任务没落实,只是在一课一课地“教教材”,而没有从宏观上、前后勾连地“用教材教”;③教学方法单一,以诵读法为主,虽然有教师范读、学生学读,个别读、集体读等形式,虽然辅之以声、光、电的多媒体,但方法仍老套,毫无新意;④体悟语言的任务被虚化,学生因为没有体会到诗歌精妙、隽永的语言魅力而缺失诗歌美好情操的熏陶的训练。⑤教材里的教学资源没有较好地利用,虽然运用了教材以外的资源,但舍近求远,白白地浪费了专家教授们可贵的心血;⑥诗歌解读缺乏“当代视角”,没能引导学生“初步学习用当代眼光认识当代生活,用当代观点思考当代社会,用当代精神担当当代责任,用当代思维培育当代智慧”。教师们据此设计出的教学方案也参差不齐,有些甚至还平庸得很,就是一些优质课的获奖的教学设计也不免瑕瑜互见。
笔者在校教科室从事校刊编辑、负责修改教师的教研论文、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等工作,对一线教师的教学情况比较了解,也参加了一些教师的赛课活动,由于是“旁观者清”的缘故,看问题自认还比较客观。我的这个教学设计是有感于大多数教师的同类教学设计的不完善而作的,也难说有多完善,但至少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邹小千,教师,现居重庆。
现代诗歌散文范文3
在课程标准当中明确写道:选修课程的开设依据是“本校教学资源和学生的需求”,“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变通实施”。但受当前教学评价机制和社会因素影响,选修课开设与否、如何开设、开设什么内容等等都是由学校领导或语文教师“一手操办”的,学生除了接受别无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选修课”也就成了“选教课”。在上述情况下,新课程理念在实施过程中严重变形,课程标准的规定与实际教学之间各行其事,课程改革无疑又是“水中月”“镜中花”。当然,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任课教师有义务、有责任帮学生作出正确选择,但如果不重视学生的实际需求,完全由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教师单方面设计课程内容,用选修课的形式来装门面,有何意义?
二、关于选课标准与高考改革
要使选修课发挥其最大功效,选修模块的选择至关重要。而选择选修模块,就离不开选择标准。南宫碑体书法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内外艺术界享有较高的声誉。鉴于此,南宫市奋飞中学开设以南宫碑体书法选修课,试图引导学生更多地了解南宫文化。但是,实际选修这一门课程的人少得可怜,使之“中道崩殂”。究其原因,就在于课程本身缺乏趣味性,也忽略了学生和家长以升入理想大学为最高目标的社会现实。显然,我们并不能因此而一味地埋怨和指责学生和家长的思想过于功利化,更多地应该是思考当前以考为本的考核机制和成绩第一的价值取向有问题。对此,我们应该认识到高考与课程改革之间的矛盾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的现实,但也应该看到选修课对于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当中,脱离高考谈语文教学,无疑是不现实的。因此,笔者认为,选修课的设置与实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但受现实条件所限,我们在选择课程模块时,更应同时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和高考考查内容,避免出现“曲高和寡”的现象。虽然这样做无异于“戴着镣铐跳舞”,却也是委曲求全的最佳出路。总之,选修课的开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采取冒进式改革,否则就会自己设置新的绊脚石。最好的办法是两者兼顾,更多地引导学生去理性看待选修课与高考之间的联系,做到尊重事实,言行一致、有序推进。从上海和浙江2014年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话:语文学科“仅设合格性考试”“遵循科学的人才选拔与培养规律,逐步建立多元多维评价体系,充分体现学生全面发展导向,科学评估学生综合素质状况,更多展示学生个性特长”(上海);“强化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机制,增加学生的选择性,分散学生的考试压力”。从这些话语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强化学生的选择性,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将是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必然趋势。我们有理由相信,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选修课的探索与实践必将是今后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三、各选修模块之间冷热不均的差异
在教学实践当中,我们精心设置的选修模块常常会处于一种尴尬境地。
(一)内容过度集中化和同类化的尴尬
选修模块的过度集中化和同类化容易引起学生的审美疲劳。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内容的集中化和同类化,这一点不管是苏教版、人教版、鲁教版教材,都相同的,其选修部分都是以文体类型为标准进行的。而这些选修模块一学就是36学时,师生都容易产生疲惫感,容易形成厌烦情绪。或者说,如此密集地围绕同一种文体进行教学,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怀疑的问题。对于上述问题,我们不妨采用不同模块交叉组合的方式来解决。如在人教版教材,我们可以选择《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和《语言文字应用》两个模块进行组合,也可以选用《先秦诸子选读》《文章写作与修改》和《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三个模块交叉组合,这样一来,就实现了阅读与写作、文言文与现代文的有机组合,既符合新课程的精神理念,又能使师生保持教学的激情。
(二)部分模块由于高考不考或偏难而倍受冷落
现代诗歌散文范文4
【关键词】诗歌;意象;教学;美
现代作家叶圣陶提出:“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叶老的一语便道出了诗歌的灵魂——意象。那么,什么是意象?意象分为哪几种类型?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象之美?作为一名多年来奋斗在教学一线的任课教师,下面仅就此问题简要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歌意象的涵义。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它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
比如:《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意象是具体事物,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美景,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这些词汇就是诗人在头脑中所显之象,即意象。
其次,让我们再来熟悉一下意象的几种类型。
意象的选择和营造是诗歌创作的关键和基础。准确而独特的意象,可以引导学生更便捷更顺畅地进入诗人所营造的艺术天地,更深入地抵达诗人的内心世界。
1.直接意象。即诗人头脑中直接浮现的关于某一事物的表象,诗人的思想感情直接渗透到具体的表象之中。在全部的意象中,直接意象是最基本、最常见的,占有极大的比重。有时以一个单纯意象为基础就可以构成一首诗,比如:“风吹绉了的水/没来由地波呀,波呀”——(汪静之《小诗二》)。
诗人以一个单纯意象为基础就构成了一首诗。
再比如:“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坟墓”、“瓦菲”、“园地”、“石椅”,这些事物都在大堰河生前或死后涉及的狭小的生活范围内,因空间接近的原因,被联想到一起来了。字里行间流溢着诗人对养育他的乳母的深沉的爱。
2.间接意象。间接意象即间接的表现诗人心灵世界的喻体和客观对应物,而不在是诗人思想感情的一对一的体现。这类意象蕴含更丰富,更耐人寻味。
间接意象又可分为比喻意象和象征意象。①比喻意象,简单说就是同某种事物、理念或情感有某种相似点,因而拿来做比方的意象。比喻意象可以用来摹状人或事物。如:罗长城的《脊梁》是这样描写田野间一位老年农民的脊梁的:“一条力的弧线/一道破土的犁圈/一条飞来的彩虹/一架厚的青峦。”
四个比喻意象就像四盏强烈的探照灯,同时把光聚到这位老农的脊梁上,凸显出多年与自然奋战的劳动者内在的力和美。
还比如冯至的《蛇》:“我的寂寞是一条蛇/静静的没有言语/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啊,不要悚惧!”
作者把青年人的寂寞附在蛇的意象上,运用了直接比喻,借助那“秀丽无邪”的蛇展开艺术想象。
②象征意象,就是代表某一实体事物或某种内容的意象。由于出现在诗歌中的只是象征体,而被象征的本体则隐去了,这样就使诗歌更耐人寻味。如《艾青》的礁石:“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的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诗人写的是礁石,但又不仅是礁石。说它是礁石,因为它生动地体现了海边礁石的特点;说它不是礁石,诗人的命意不在写一块石头,而可看成诗人自身不屈不挠的精神的象征。
诗歌创作过程中,作者对外界事物心有所感,需要借助于某个特定具象,然后融入自己的情感,才能营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读者阅读时才能在这个艺术天地里进行二次创作(审美过程),还原诗人所见所感,以获得内心的共鸣和审美愉悦。
第三,从教学的角度来赏析意象之美。
诗歌以心灵为殿堂,诗歌意象比其它文学体裁更具有浓烈的主观色彩。因此,它是一种具有独特审美心理效应的艺术。好的诗歌呈现出鲜明的意象美。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只有设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感情,沉浸于诗歌的气氛和意境之中,才能让学生体验认识想象与诗意发生共鸣。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先找出诗中的意象,然后,指导学生按作者的情感流露把这些意象串联起来,再使头脑中浮现出相关的意象,犹如身临其境,从而进入审美阶段。
比如:在赏析马雅可夫斯基1927年写的长诗《好》时,我让学生深刻体会旗的意象:“歌声/压倒/枪声,红旗/漫卷/战场”。同时赏析艾青在1949年也写的国旗:“美丽的旗/庄严的旗/团结的旗/四颗金星/朝向一颗大星/万众一心/朝向人民革命”。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作者是怎样把旗作为革命的象征来写的,体会诗人采取的仰视角度,旗上面似乎也放射着神圣的灵光。
在学习柯岩的《,你在哪里》时,刻画人们对着高山、大地、森林、大海呼喊,任悼念的情思飞腾。寄托于高山、森林、大地之上,赋予山河同悲的感情。最后在天安门前“深情呼唤”,表达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意境。此诗以意象塑造出深邃感人的意境,产生了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由此,一首好的诗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不在是按一定的语法规则排列的、具有一定声音和意义的词语,而是染有情感色彩的一系列意象。由于不在受语言的羁绊,学生的想象可以凌空而起,乘风翱翔,从而使诗人植在诗行中的种子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使诗歌的万花筒中的玻璃屑呈现出变幻无穷的图案。
目前,现代诗歌发展很快,各种流派写法都在互相交流互有穿插,“写无定法”!所以往往很难来衡量,也是当今高考至今仍然将诗歌排除在外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诗歌教学不仅仅是为了高考,更重要的是在诗歌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因此我在诗歌教学中,还会经常找一些课外的优秀诗歌叫学生体会,比如:在欣赏现代著名诗人万一波的《藏羚羊跪倒在你面前》时,让学生体会诗人是以敏锐的笔触深邃的思考为我们做出了表率:藏羚羊穿越一枚戒指/远渡重洋,去满足英国贵妇/深渊似的、无止境的、没落/时尚。仅就一个意象——戒指,就让我们似乎看到了藏羚羊无奈的眼神,站在风中瑟瑟发抖……自然的和谐是我们人类的梦想,可是恰恰是我们自己要打碎这个美梦!
再比如:著名诗人佳卉的《黄河岸边》中的最后一个意象,“……抽出在水中已有凉意的双手/我知道/我一滴水也抓不住”,诗歌的主题在这里得到体现,诗人的情绪也在这里被推向。虽然握不住一滴水,但仍要将手伸进去,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华夏文明的温度与走向。
这样的构思真的很巧妙,会让读者怦然心动,然后为诗人的独具匠心而拍案叫绝。
因此,意象是诗歌的主题,有美好灵魂的诗歌会被大家记住。那么就让我们怀揣满腹柔情,通过自然流畅的文字,将生动而富于生命的意象一点点打开,别有洞天!诗歌便真的会成为生命中心灵的航标和世界的点缀。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2-36.
[2]62840y9.诗歌中的意象选择和构建[J].讲义教程,2012,5.
现代诗歌散文范文5
就本质而言,探究式教学就是创设一种研究的情境,教师不是直接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指导、引领学生自主地学习掌握有关知识,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探究式教学更看重的是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是要通过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养成敢于质疑的习惯。因此,实施探究式教学,必须有适当的问题来引领学生的学习与探究活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起点。必须有合理而适当的问题指导并引领学生去学习去探究。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探究式阅读教学时,要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课文与学生的实际,研究设计出具体的可引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探究的问题。
那么,在高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中,应该怎样去设计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索研究的问题呢?
一、问题设计要选准时机和内容
高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要站在课程的高度,从全局出发,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选择确定可供探究且有探究价值的课文,深入分析研究,设计出供学生学习时探究的问题。
一般说来,在高中三年的语文教学中,高一第二学期和高二,是实施探究式阅读教学的最好时段。因为这一阶段的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了相当的知识基础和较高的认知能力,尤其是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这就为实施探究式阅读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离高考还有一段较长的距离,学习上虽然有一定的压力,但还能应付得过来,因此,有时间和精力来探究一些问题。
就教学内容来说,选修内容比必修更适合开展探究式阅读教学,比如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小说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等。文学作品比实用类文章更适合开展探究式阅读教学,文学作品蕴含丰富,在创作手法、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探究空间,能够为探究式阅读教学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问题设计要联系课文实际
联系课文的实际,就是以课文为依据,深入研读思考,选择合适的探究点,精心设计供探究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差不多每一课的课后都有“探究・讨论”练习题,但这些练习题,有的适合指导学生去探究,有的不太适合。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对课文进行深入地研读和思考,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出供教学时探究讨论的问题。课后练习题需要思考甄别,可用的拿来为我所用,不可用的就大胆舍弃,再重新思考拟定。
三、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
问题的启发性主要是指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启发作用,以及能启发学生适当地拓展迁移,联系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人或事。问题设计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和取得怎样的教学效果。问题设计得好,具有启发性,才能使探究式阅读教学顺利而有效地开展,并能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四、问题设计要适当和适度
这是指立足学生实际,紧扣课文,有明确的目标和指向,不能脱离原文而漫无边际地探究,更不能无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而无限拔高。
五、问题设计要有预见性
现代诗歌散文范文6
一、利用晨读时间进行朗读训练
晨读不仅是小学生、初中生进行朗读训练的最佳时间,高中生也是如此,语文教师应用好晨读时间,督促学生大声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必要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进行朗读练习,为学生做好示范。为了让学生多开口读书,教师可以适当地给学生布置背诵任务,让学生在练习背诵的过程中增加朗读的机会。背诵任务完成的关键在于检查,教师应让学生相互合作,分组检查,做到全员参与,人人达标。背诵的多了,学生参与朗读的积极性也会随之提高,既积累了习作素材,又提高了朗读水平。
二、提出要求,训练朗读技巧
在学生朗读时,教师要及时给学生提出基本的朗读要求,首先,朗读课文必须做到语音准确,无添、漏、错字现象,正确停顿、不重复;其次,要做到句子流畅,全文通顺,运用恰当的节奏表现文章;最后,就要提高要求,做到用不同的语气与音调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生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之后,教师要有重点地逐步对学生进行技巧训练。教师可以结合课本上的相关篇目,带领学生进行句子的停顿、重点词语的重读以及不同的语音语调、朗读的速度等进行训练,还要关注学生在读书时的表情等。
三、多种形式练习,掌握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