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早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早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早教

儿童早教范文1

[关键词]早期教育;儿童保健; 发展; 全面

[中图分类号] R17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0-001-01

儿童保健在0-3岁城市儿童及部分0-7岁农村儿童中已广泛开展,但仍有部分流动及农村儿童未进行系统正规的保健。保健,顾名思义,防范于未然,主要起到预防疾病发生的目的,同时又起到使儿童遗传潜能在体格、精神、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这就要求保健要系统化、正规化,并且把儿童早期教育内容融入到儿童保健日常工作中,及时指导家长进行相应的科学合理地养育儿童。工作中把进行系统保健且融入早教内容和只进行系统保健未融入早教内容的儿童进行比较分析。

1 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从2003.1.1~2005.12.31期间出生的在郑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系统保健(按4:2:1体检)的1256名儿童中随机抽取317名作为研究组,191名作为对照组。两组儿童在性别、出生情况、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情况、后天生长环境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

1.2 研究方法两组儿童均进行系统保健,研究组在进行系统保健基础上,把早教内容融入每次体检中,指导家长对儿童进行科学的养育;对照组按传统模式对儿童进行保健指导,不加入早教内容。两组儿童均分别在3月、6月、9月、12月龄时采用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量表(CDCC)进行智能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DI)的测评。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处理,对资料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

2.1MDI比较研究组儿童与对照组儿童相比MDI值在不同年龄段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见表1。

2.2PDI比较研究组儿童与对照组儿童相比PDI值在不同年龄段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3 结论

~儿童保健是要努力消除疾病和致病因素对儿童的危害,并努力保障和促进儿童获得生理、心理和社会能力的全面发展[1]。随着社会发展和节奏的不断加快,家长对子女期望值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儿童保健的高度重视,儿童保健也有了更深入的发展,不单单只停留在传统模式上,而是有了更纵深、更全面的发展,如把早教内容融入日常保健中,使儿童在体格健康发展的同时,神经系统也得到充分的发展。

3.1早期教育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早期为儿童提供系统而丰富的养育环境和信息刺激,可促进其神经、心理的全面发展[2]。国内调查发现,儿童行为的偏离率高达10%-20%[3]。这很大程度上与家长教育方法有关,主要与父母的育儿态度和行为有关[4]。父母的育儿观念、育儿知识等均对儿童的成长产生很大的影响,进行科学的早期教育,可以使儿童的遗传潜能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使儿童在体格发育健康的同时,智能和心理等方面也得到全方位的健康发展。

3.2 开展早期教育在儿童保健工作中的意义

3.2.1社会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父母育儿意识的提高,儿童早期智力开发和儿童心理保健方面的知识需求越来越多,传统的儿童保健服务内容应拓宽、加深,应由原来只对儿童躯体健康保健,发展到增加儿童心理行为方面的保健,满足家长日益提高的育儿需求,这也是儿童保健的发展方向。

3.2.2 学科发展的需要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城市儿童保健已由传统的系统保健发展到婴幼儿的早期智力开发等高层次的保健。

3.2.3 儿童发展的需要大脑的潜能是无限的,2岁前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在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对儿童进行科学的智力开发、早期教育,会起到无法替代的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全面发展情商、智商等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朱宗涵.新世纪儿童健康事业的挑战和策略[J].中华儿科杂志,2000,38(5):267-270.

[2] 朱晓平,段娅莉,徐兵,等.早期教育对婴幼儿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10(6):395.

儿童早教范文2

【关键词】 早教知识;儿童保健;儿童发育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71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717-02

儿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改善儿童发育和成长情况,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社会与家庭在儿童一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所以我们应该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儿童时期是人生中发育最快的时期,但是却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生长发育因素的干扰,导致小儿生长发育异常。儿童保健早教知识可以在早期发现儿童的生长发育异常,并采取及时有效的诊断与治疗措施。在孩子身心发育和发展的过程中,儿童保健早教知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观察将早教知识融入儿童保健对儿童发育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01月到2013年01月本儿童保健门诊进行系统保健的儿童20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例数均为104。观察组中男孩64例,女孩40例,年龄在3个月到54个月之间,平均年龄为(15.93±2.34)个月。儿童的智商发育数值在70到102之间,平均智商为(88.82±10.82)。对照组中男孩57例,女孩47例,年龄在2个月到55个月之间,平均年龄为(18.93±2.09)个月。儿童的智商发育数值在72到103之间,平均智商为(84.02±12.92)。两组儿童的性别、年龄、智商发育数值等一般资料经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按照常规的方法对儿童进行保健指导,观察组将早教的内容融入到每次体检中,具体过程如下。在观察组儿童出生后的3d,采取NBNA对儿童的体格、健康、智力等项目作出全面的检查。工作人员加强与儿童家属之间的交流,使家长们了解清楚孩子的基本能力,并可以充分认识到早教在儿童保健中的重要意义。接着在之后的12个月里,给予观察组儿童随访性检测,1次/月。检测的内容项目多种多样,包括:儿童疾病情况、神经生长情况、大脑发育情况、身体营养情况等。在儿童出生的第二年,随访性检测的频率为每两个月进行一次。在儿童出生的第三年,随访性检测的频率为每四个月进行一次。之后按照早教专家鲍秀兰的早教教材,根据儿童的智力生长发育情况,针对性地为每位儿童制定一套个性化的早教方案。针对儿童语言、行为、社交、认知、体能等方面的训练,不断完善早教训练内容,并将早教的内容装订成手册,发给儿童的监护人,使家长更加了解训练方案,并配合给予儿童相应的教育与训练。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

2 结 果

观察组的发展商状况、适应能力、语言能力、交际能力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儿童,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医疗模式不断创新,为了提高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家长们希望孩子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加关注其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可见对儿童采取早期教育,为其智力发育奠定了重要的基础[1]。在儿童时期,其大脑发育非常快,给予儿童针对性、个性化的正确指导,有利于促进其智力快速发展,使儿童在成长中形成良好的行为、思想、品质。在儿童的早期教育中,应该以儿童早期的发展理论为基础,观察其成熟状况,考虑其成长需求,将早教知识合理融入儿童保健当中[2]。一般情况下,在儿童出生时期便可以开始进行早期教育,然后再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针对周岁以下的儿童,可以开展感官功能训练、语言训练、动作训练等。在周岁到三岁之间的儿童,除了可以开展以上的训练,还可以开展感知能力训练、思维能力训练、记忆能力训练等。

为儿童提供多功能的训练,培养他们的个性发展,提高其综合素质。对六岁以下的儿童开展早期教育,有利于儿童保持身体、智力、精神、人格等方面的平衡发展,促进其健康发展。早期教育对儿童以及家属形成了重要的影响,对儿童具有重要的人生意义。在儿童三岁以前,其大脑发育是最快的,而外界的环境和教育对大脑发育造成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研究,根据儿童的智力发展情况,采取多样化、个性化的刺激,在最大程度上挖掘孩子大脑潜能。同时对儿童定期实施专业的早期潜能开发课程,提供保健、教育和抚养等方面的优质服务,以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观察组的发展商状况、适应能力、语言能力、交际能力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儿童。

婴幼儿智能发育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包括[3]:遗传因素、疾病因素、环境因素、营养因素、教育因素等。对孩子开展一些亲子互动的益智游戏活动,使家长更加了解婴幼儿的正常发育过程。总而言之,将早教知识融入儿童保健中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健康发育成长,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俊红.将早教知识融入儿童保健对儿童发育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01(08):266-267.

儿童早教范文3

【关键词】 儿童 早教 儿童发育 智能发育

【中图分类号】 G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8(b)-0163-01

0~3岁不仅是儿童大脑和智力发育的重要时期,更是直接影响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阶段。重视对0~3岁儿童大脑潜能的早期发展,为其日后智能发育奠定基础,让孩子拥有一个良好的人生开端,是每个家庭的希望,也是全社会共同的希望,对于提高我国出生人口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学前社会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加,作为早期教育主要机构的幼儿园和托儿所,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0~3岁儿童早教需求。所以,应将儿童发展与早期教育纳入到社会体系中,融入到社会大环境中,在充分整合家庭、社会、早教机构等资源的基础上,采取多种灵活的教育方式,促进0~3岁儿童健康、全面、科学发育和成长。

1 0~3岁儿童发展与早期教育的特点

1.1 共性与个性差异并存

0~3岁是儿童感官、语言、动作、秩序感、习惯等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也是0~3岁儿童发展拥有的共性特征。在共性特征的影响下,儿童早期教育要立足于儿童各发育阶段的不同水平和要求,面向全体年龄段儿童开展具备普适性的教育活动。与此同时,由于每个儿童受生活环境、遗传基因、家庭教育等因素影响不同,所以致使0~3岁儿童的发展又存在着个体差异性特征,主要表现为能力倾向、学习方式、发展水平以及原有经验差异。因此,针对0~3岁儿童发展共性与个体差异共存的现状,应采取普遍的教养规律适用于每个独特的儿童早期教育中,以发展共性为主、发展个体差异为辅,在教育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施个别化、小团体指导。

1.2 发展与早期教育的全面性

0~3岁儿童的全面发展包括生长发育、语言、动作、情感、认知等领域。然而,长久以来,家长对儿童的早期发育仅仅停留在喂养、身体健康和智力发育层面,而忽视对其他领域的发展,尤其对于情感发育这一领域最为忽略,从而导致儿童早期发展过于片面化、局部化。在此情况下,我们必须认清0~3岁儿童早期保教的目标,即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培养一个完整的儿童。对于早期教育机构而言,更要渗透多领域的教育内容,包括听说环境与互动、身体与动作发展、稳定的情绪情感培养以及感知与思维培育等,促进儿童在多元化领域教育中,得到全脑开发、身心健康发展。

1.3 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并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都十分关注物质条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他们在为儿童提供充足营养的同时,还为儿童添置各式各样的玩具用品,给儿童创建一个应有尽有的物质环境。事实上,影响儿童发展的外部环境既包括物质环境又包括精神环境,而精神环境为儿童提供的情感满足是发展其他领域的前提和基础。这就要求家长、早教机构要树立以亲为先、以情为主的早期教育理念,给予儿童充分的人为关怀。

2 中国0~3岁儿童发展与早期教育策略

2.1 社区学前教育

学前儿童是社区人口的组成部分,其教育是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社区学前教育应是社区内为0~6岁儿童或全体居民设置的教育设施和教育活动,是多层次、多内容、多种类的社会教育。我们要根据他们不同的需要,力图通过多种渠道和多种方式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早教服务,让家长在参与指导的活动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育儿水平,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使家长与儿童共同成长。

2.2 以幼儿园为中心的儿童早期教育

社区内的幼儿园是社区学前教育依托的主体,处于社区学前教育的中心地位。幼儿园具有丰富和完备的人、财、物等教育资源,开展0~3岁儿童早期教育服务的运行成本相对较低。而从目前来看这些建筑场地和设施设备的利用率不高,特别是双休日、寒暑假,大多时间是闲置的。幼儿园应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物力资源,深入了解这些现场资源的闲置量和需求量,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适时适度的面向社区0~3岁儿童和居民开放其园地场所、设施玩具等,与社区共享。还可以利用幼儿园的活动室作为家长经验交流和开设讲座的场所或在添设婴幼儿活动设备后作为亲子活动的场所,在节假日、双休日等时间定期面向社区内0~3岁儿童和父母开放,让社区儿童来园共享幼儿园的这些玩具设施等教育资源,并可设专门指导人员进行现场指导。

2.3 亲子园教育

0~3岁亲子园是给家长提供一个如何养育0~3岁儿童的课堂,给0~3岁儿童提供娱乐、游戏的场所,集教育、娱乐于一体的早期教育机构。0~3岁亲子园教育是以社区为依托,以亲子活动为主要组织形式,面向0~3岁散居儿童及其家长进行教育和指导的一种社区早期教育形式。但是0~3岁亲子园作为教育机构,不是游乐园那样的娱乐设施,也不同于幼儿园等正规教育机构。0~3岁亲子园的指导对象、活动设置、时间安排、指导内容和指导形式都具有独特性。0~3岁亲子园不仅把儿童作为教育对象而更强调教师把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教给家长。教育内容的设计不仅针对儿童也重点指向家长,通过对父母的培训和提升来达到对亲子关系的调适,从而更好地促进婴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时间安排更灵活,包括半日早教活动、周末亲子活动等,以满足家长的不同需求。指导形式多种多样,如亲子活动、家长交流、家教讲座、发放指导材料等。

参考文献

[1] 田莉莉.李丽萍.韩玫.早期教育对婴幼儿智能发育状况的干预效果[J].中国临床康复,2005(40).

[2] 彭琦凡.对儿童早期教育与发展的理性思考[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3] 梁云佳.从心理发展视角审视0-3岁儿童早期教育[J].南昌教育学校学报,2011(10).

儿童早教范文4

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婴幼儿时期是神经心理发育最为迅速的阶段,发展潜能大,可塑性强。婴幼儿的智力发育不仅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还受后天是否提供良好的适宜刺激有关,早期及时提供良好的适宜刺激对婴幼儿的神经心理发育起到非常有效而重要的作用。早期教育为婴幼儿提供系统丰富的养育环境和信息刺激,对婴幼儿智能发展的影响可起到积极的作用。

国务院2001年5月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强调:“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给予儿童必需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国家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儿童享有可达到的最高标准的健康咨询及不良心理矫正服务”。儿童的健康及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重视,“每个儿童有权拥有最佳人生开端”[1]。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在我院出生的生后42天且健康的200名儿童保健婴幼儿,其中早教组100名,男49人,女51人;对照组100名,男50人,女50人。两组均为正常健康的婴幼儿,排除合并早产、窒息、先天性、遗传性等疾病。

1.2 方法

1.2.1 两组婴幼儿从出生后42天内进行20项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检查,检查后立即做评分记录,然后向早教组家长说明测查结果,使家长了解早期教育的意义,以便更好地完成训练计划,达到最佳效果。

1.2.2 早教组接受早期教育,参照鲍秀兰教授0~3岁教育大纲[2]要求制定早期教育方案, 帮助掌握对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训练的方法。

1.2.2.1 主要内容:每日2次抚触、按摩、婴儿主被动操(0~6个月做被动操,6~12个月做婴儿主被动操),根据婴儿神经生理发育规律,以游戏的形式,在运动、感知觉、语言等方面给以提前训练及刺激。

1.2.2.2 定期检查:每月来院检查至1.5岁(检查项目包括体格发育、神经系统、智力发育、营养状况和常见疾病防治)。

1.2.3 资料统计分析,将两组婴幼儿在6个月、12个月、18个月时测量的身长、体重、头围及MDI、PDI结果进行资料汇总,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3 讨论

3.1 从NBNA测查中探讨早期教育的意义。本研究对婴幼儿(出生后42天)进行NBNA检查,包括视觉追踪、听定向能力、牵拉反射、握持反射、自动踏步反射等,在测查过程中, 可以看出新生儿具有惊人的能力,如:在行为能力中,新生儿具有活跃的视觉能力和视觉记忆力;在听觉上表现出有声音的定向力,说明新生儿已经建立听的条件反射了;在主动肌张力中,牵拉反射反应出新生儿所具有的自我保护意识;在一般评估中新生儿有安慰反射,也就是说对正在哭的新生儿抱起、用语言安慰或触摸腹部、手、脚、新生儿会立即停止哭泣,这说明新生儿具有语言、情感和与人交往的能力;新生儿的吸吮动作也是他们得天独厚的最敏感的触觉动作;触觉是新生儿安慰自己、认识世界和外界交往的主要方式。通过NBNA检查,让家长了解自己宝宝惊人的表现和巨大潜能,从而加深了解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改变家长过去认为婴幼儿是看不见、听不到的“无能儿”的传统看法,为完成训练计划做好思想准备。NBNA的应用使我们认识到新生儿具有惊人能力和巨大的潜能。婴幼儿潜能的教育是构建婴幼儿神经网络、开发大脑潜能的教育;是把儿童成长规律与未来社会可预见的需求融为一体的教育;是适宜于不同儿童的个性化教育;是全面和谐的教育; 是能把握成长关键期的教育;从根本上来说 ,是使儿童拥有幸福完整人生的奠基工程。因此开发婴幼儿潜能教育的最佳时期应当是新生命诞生时就开始,充分挖掘0~3岁儿童的大脑潜能,早期教育势在必行。

3.2 早期教育重点在于神经心理发育。早教组与对照组儿童体格发育主要指标,即身高、体重、头围均在正常范围,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主要原因是两组婴幼儿均同时接受了定期的健康检查、指导,而早教组加入参照鲍秀兰教授0~3岁教育大纲所制定的内容 , 设计不同年龄段的教育训练方案,说明早期教育重点在于神经心理发育潜能开发。

3.3 早期教育在儿童保健门诊的应用是有效的、可行的。我院对>42天100名婴幼儿按不同年龄段有计划地进行早期教育,早期教育组的婴幼儿运动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及语言能力有明显的提高,证明早期教育对促进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是有效的;同时我们还进行了个性化教育,根据不同的个体,不同的生活背景,特别是其家长所代表的社会阶层及知识结构,在规范指导的基础上,对特殊的个体施以特殊指导,使早期教育工作更加人性化[6]。容易掌握,这使早期教育在儿童保健门诊的应用的可行的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 ,及早推广早期教育的儿童保健有利于促进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有利于促进婴幼儿智能发育,值得我们儿童保健工作者的推广。

参考文献:

[1] 鲍秀兰.塑造最佳的人生开端:新生儿行为与0~3 岁潜能开发指南[M].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2-3,103-106 ,242.

[2] 鲍秀兰.新生儿行为和0~3岁教育[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211-222

[3] 范有仁.CDCC婴儿智力发育测验手册[M].北京: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1988:1-50

[4] 刘湘云,林传家,薛沁冰.儿童保健学[M].第2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13-231

儿童早教范文5

一、儿童人格与品德的发展比知识灌输、智力发展更为重要

如今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正处于快速转型期,在这一转型过程中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人与人先天素质各异、不同职业间的收入差距悬殊等因素,给如今的中国社会带来了许许多多的问题。而在儿童教育方面,对这种社会现实的直接反映就是教育的“功利性(或功利主义)”。家长和教师特别注重对儿童进行早期知识的传授和才艺的培训,如:读写汉字、背读外语、做加减运算、学画、练琴、习武等,而严重地轻视了对儿童在道德行为、人际交往、合作共事、社会公德等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培养和教育,从而影响到儿童心智和心性的和谐发展。

自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人本主义思潮在西方形成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从而使世人对儿童有了更为全面和完整的认知。儿童从其降生时(甚至于在母体内),他们的生命就被赋予平等的人类个体之地位和权利,年幼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权利也被视为社会成员应得的自由和尊严。尽管婴儿在某些方面甚至比不上动物,但儿童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在其社会性培育中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可是如今的教育现实却是:教养者把对正处于成长期中的幼儿的教育,等同于应试式“知识培养”和掠夺型“智力开发”,对于儿童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中应该包含的“人格”和“品德”的培养则考虑甚少。对此,日本早期教育家井深大指出:“我强烈地感到迄今的教育仅把教育的焦点集中在智力方面,只追求了人的一半的教育,而忘却了人的精神的培养或树人的另一半教育。”他认为,如果教育者仅从增强智力的目的出发去实施幼儿教育是极为错误的,因为这种早期教育也许能让儿童成为某一专业方面的所谓“英才”,但他们却不可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他说:“教育的最重要之处并非是培养以知识为中心的能力,而应从培养精神、培养品德开始。”他强烈呼吁儿童早期教养者“要把忘记的另一半教育置于首位,而可以把智力教育放在第二位。”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在迅猛发展,产业更新的速度在不断加快。人类社会的这种变化,一方面对年轻一代的知识积累、能力培养提出了很高的标准,另一方面也对年轻一代的社会性养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复杂多变的社会生存环境既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漂泊无依、无所适从的迷惑。如今那些社会性发育缺失的年轻人,他们难以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中把握自我、难以在社会交往中扮演适当的角色,他们时时产生一种社会适应能力的危机。在对儿童的教育中,要避免这种社会适应性危机将来降临在他们的身上,我们就应该把忘却的“人的另一半教育”重视起来,加强儿童早期的社会性培养,使儿童的身心自幼年起就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教育和发展。

二、了解儿童生活、应对学习的变化,才能发挥幼儿园教育的主导作用

以往,知识、技能、文化、道德、观念等的传递都是以学校(包括幼儿园)为中心来进行的。学校(包括幼儿园)不仅垄断文化传递的专门权力,而且也垄断着文化传递的专门能力。如今,在提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知识型社会逐步到来之际,这种以学校为中心的文化传递的特权地位受到了挑战,其中心地位正在逐步削弱。

首先,以学校为中心的传递能力受到了家庭教育的挑战。如今儿童的家长都普遍地受过良好的义务教育,其中相当数量的家长还受到过高等教育。他们从社会现实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感受到了受教育早迟、多少、好坏与人生幸福与成功的关系,他们已经比自己的父辈有了更新的教育子女的意识、条件和能力。他们强烈地期望自己的儿女将来能享有超过自己在社会上的成功与幸福。他们在儿女出生后、入园前,就开始有意识对子女进行力所能及的教育了。不过,家庭对以学校为中心的教育传递能力的挑战还不是主要的,其原因在于:虽然家长已经拥有家庭教育的强烈欲望和具备家庭教育所需的一些能力,但却很少有人有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用来实施对子女的教育。家长一旦将子女的社会文化教养托付给教育机构(幼儿园、学校),他们往往会在子女面前尽量维护学校的教育权威,尽量避免子女在教育机构中过多地产生对抗和抵触行为。因此,可以认为,虽然以往幼儿园、小学坚如磐石的教育中心地位正在受到削弱,但是家长的文化传递的意识与能力的提高尚未从根本上威胁这一中心的地位。

儿童早教范文6

关键词:儿童创造力;头脑风暴法;强制联想法;训练

一、问题提出

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中,有关儿童创造力训练的研究多集中在综合训练的实验研究方面。这些研究对培养和提高儿童的创造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由于在这样的训练中集中了许多因素,缺乏能够详细说明哪种因素或哪几种因素更多地导致了创造力的提高。Baer认为,“对未来的研究而言,一种潜在的较为广阔的领域将会是这样的实验设计,即能分离出哪种发散性思维训练导致了特定任务下创造力成绩的增加”。

我们认为,对于不同创造力水平的儿童来说,若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存在着最佳的训练方法。

头脑风暴法和强制联想法是当前创造力训练中两种常用的训练方法。两者都立足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实践中被证明具有良好的效果。本研究中我们将这两种常用的训练方法分别用于训练不同创造力水平的儿童,并设置控制组、对不同训练方法对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影响进行检验。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抽取郑州大学附属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476人。采用林幸台修订的威廉斯创造性思维量表,对被试施测。根据被试创造力5个维度的标准分,按高低进行排序,取前20%(95名)的学生作为高分组被试,随机分配到控制组、头脑风暴组和强制联想组;取后20%(95名)的学生作为低分组被试,也随机分配到控制组、头脑风暴组和强制联想组。由于实验中的被试在训练中或后测中缺席,还有少量测验的答卷不合格,实际完成实验的高分组被试84人,低分组被试86人,其中男生79人,女生91人,平均年龄1067岁。

2.测量工具

被试的选取和后测都采用林幸台修订的威廉斯创造力组合测验中的创造性思维量表,该量表共12个未完成的图形,要求被试在规定的时间内,利用图中的线条,尽可能画出与众不同的或有趣的图。研究表明,该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41~068,分半信度为041~092,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40~087;同时效度显示,与托伦斯图形创造思考测验相关系数为038~073,与宾西法尼亚创造倾向量表相关系数为057~082。该量表分别从流畅性、开放性、变通性、独创性、精密性和标题6个维度计分。流畅性主要包括观念数量的扩充、思路的流利、反应数目的多少;开放性主要包括思路的开阔,内外的反应;变通性主要包括提出不同的见解、变换类别、富有变化的思路;独创性包括非同寻常的反应、提出聪明的主意、得出不同凡响的结果;精密性包括能想象与描述出事物或事件的具体细节,并能对创造出的成果进行精细修饰。标题主要考察独特的想象力、语言创造力等。考虑到创造性思维的维度,本研究只选取了流畅性、开放性、变通性、独创性、精密性5个主要维度来作为创造力的指标加以记录。

3.研究程序

(1)实验分组

将筛选的低分组被试随机分为,两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实验组各为32人,控制组31人),采用被试间设计,两实验组中一个进行头脑风暴法训练,一个进行强制联想法训练。高分95人也随机分为两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也采用被试间设计,其中的两个实验组一个进行头脑风暴法训练,另一个进行强制联想法训练。这样高分组和低分组中便各有二个实验组分别接受不同的训练方法,高分和低分各有一个控制组可以比较。

(2)实验设计

采用2×3因素的完全随机实验设计,一个因素为被试的创造力水平:分为低水平、高水平,为组间设计;另一因素为训练方法:分为控制组(不进行训练)、头脑风暴训练组、强制联想训练组,也采用组间设计。

(3)训练教学

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这种训练方法针对要解决的问题或要讨论的主题进行小组讨论,按照一定的步骤,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下,小组成员敞开思想,各抒己见,自由联想,充分发挥创造性,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可能有使用价值的设想。训练中鼓励成员充分表达思想,不管这一思想看起来多么奇怪,甚至是疯狂,都严禁批判和嘲笑。强制联想法主要根据是,联想可以活跃思维,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产生新的观念,出现创造的灵感。训练中采用焦点法,给学生一个指定的项目作为焦点,让学生再任选一项目与焦点相互联想。根据训练要求和主要理论,编制“头脑风暴训练法”和“强制联想训练法”教材,尽量控制因教师的差异而带来的影响,科学安排实验和训练的时间,是非常必要的。

(4)后测

仍使用威廉斯创造性思维活动量表进行后测。由于在训练和后测时有少量被试缺席,最后,完成实验的被试人数和开始时人数不同。

(5)实验结果的统计处理

本研究搜集的数据采用SPSSforwindows13.0进行统计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1.不同创造力水平各组训练前后成绩增加值的方差分析

由于前测和后测都采用了同一个测量量表,因此,三种训练(包括控制组,不采用任何训练方法)我们都取创造力各维度的前后测的差值(即创造力分数的增加值)作为评价指标,由于有控制组的运用,较好地控制了测量中的学习效应。

创造力水平低分组和高分组在不同训练条件下创造力各维度的分数的增加值结果见上表。

方差分析显示,在创造力的开放性的维度上,F(2,164)=2081,P<0.001,在精密性的维度上,F(2,164)=3.76,P<005,训练方法的主效应显著。在流畅性的维度上,F(2,164)=0.70,P>0.05,在变通性的维度上,F(2,164)=1.38,P>0.05,在独创性的维度上,F(2,164)=1.23,P>0.05,训练方法的主效应均不显著。

在创造力水平方面,在开放性的维度上,F(1,164)=1127,P<0.01,在流畅性的维度上,F(1,164)=5.94,P<0.05,在精密性的维度上,F(1,164)=3.91,P<0.05,这三个维度上创造力水平的主效应均显著。但在变通性的维度上,F(1,164)=0.66,P>0.05,在独创性的维度上,F(1,164)=0.67,P>0.05,创造力水平的主效应均不显著。

通过对各维度训练方法与水平交互作用的分析显示,在开放性的维度上,F(2,164)=1592,P<0.001,在精密性的维度上,F(2,164)=6.57,P<0.01,训练方法与创造力水平的交互作用显著。而在流畅性维度上F(2,164)=140,P>005,在变通性的维度上,F(2,164)=0.35,P>0.05,在独创性的维度上,F(2,164)=2.88,P>0.05,训练方法与创造力水平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2.训练方法与创造力水平的简单效应分析

为了明确头脑风暴和强制联想两种训练方法对在不同创造力水平上的儿童创造力的具体影响,在交互作用显著的维度上我们进一步做了交互作用的分析。结果显示,在低创造力水平组,开放性维度上,F(2,164)=24.92,P<0.001,精密性维度上,F(2,164)=11.50,P<0.001,表明了在低创造力水平组在这两个维度上训练效果显著。而在创造力水平的高分组,开放性维度,F(2,164)=0.20,P>0.05,精密性维度,F(2,164)=1.46,P>0.05,表明在两个维度上创造力训练的效应不显著。

就训练方法而言,头脑风暴法训练在两个创造力水平组的测试结果是:开放性维度上,F(1,164)=24.76,P<0.001,精密性维度上,F(1,164)=14.44,P<0.001,简单效应显著,表明这种训练方法是有效的。强制联想法训练在两个创造力水平组的结果显示:开放性维度上,F(1,164)=1.37,P>0.05,精密性维度上,F(1,164)=0.01,P>0.05,这种训练方法的效应不显著。

四、讨论

1.两种训练方法对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影响不同本研究发现,头脑风暴训练法在儿童的创造力训练中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在开放性、精密性二个维度上提高的幅度都明显高于控制组和强制联想法训练组。

研究结果启发我们,并非所有的创造力训练在短期内都能提高儿童的创造力成绩,我们所进行的一些创造力的短期培训采用综合的、立体的等多种方法混合,实际上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有的方法根本就难以起到有效的作用。把握创造力训练的高效性应该是今后创造力训练研究和实际操作中的重要内容。

2.短期的教学训练对高创造力水平儿童的创造力影响较小

通过有针对性的思维方法与技能的训练,可以较为明显地提高创造意识和创造技能,从而明显地提高其部分维度的创造力成绩。而对于创造力水平高的儿童而言,短期的常规性的创造性训练课对其创造力发展的作用较差,因为,这一群体已经具有较好的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技能,且养成了良好的创造性思维习惯。因此,创造力的训练应该强调个性化,对于不同的儿童采取不同的训练方式。

3.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只选取了创造力水平高低不同的儿童进行了训练,研究没有涉及对年龄和性别变量的探讨;同时在训练中只采用了两种常用的训练方法,而在创造力的训练中存在着许多有效的方式。

参考文献:

[1]CollinsMA,AmabileTM.Motivationandcreativity.InSternbergRj(Ed).HandbookofCreativity.Cambridge,England: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9:297~312.

[2]EisenbergerR,ShanockL.Rewards,intrinsicmotivation,andcreativity:Acasestudyofconceptualandmethodologicalisolation.CreativityResarchJournal,2003,15:121~130.

[3]KingN,AndersonN.Innovationinworkinggroups.InWestMA,FarrJL(eds.)InnovationandCreativityatwork.NewYork:Wiley,1990:81~100.

[4]KurtzbergTR,AmabileTM.FromGuilfordtocreativesynergy:Openingtheblackboxofteamlevelcreativity.CreativityResearchJoural,2001,13:285~294.

[5]ClaphamMM.Ideationalskillstraining:akeyelementincreativitytrainingprograms.CreativityResearchJournal,1997,10(1):33~44.

[6]张庆林,曹贵康.创造性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0~113.

[7]沈德立,吕勇,马丽.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0(4):26~27.

[8]张景焕,陈泽河.开发儿童创造力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报,1996(3):277~283.

[9]段继扬.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验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1(6):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