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什么是两弹一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什么是两弹一星范文1
1、什么是喜剧人生?我觉得我的喜剧与别人不一样,别人的喜剧是快乐的,但我却一直处于矛盾、冲突和撞击之中。就连成功时,我也没有过喜悦。我只觉得自己实在太渺小,因为所有的喜剧是一群人帮我完成的,我不过只落了一个名字而已。我的喜悦在哪里?在于可以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论道,然后大行其道。这个时候,我在精神上是愉悦的,是幸福的。
2、我非常开心得看到,抵制日货的少了,关注腐败的多了;武统台湾的少了,追求民主的多了;憎恨美国的少了,问责政府的多了;自愿五毛少了,明白人多了;逃避社会的少了,站出来问责的多了。感谢网络和自由的言论带给中国的巨大变化,我对明天依然乐观!
3、我觉得艺术也是科学,我们创作话剧,和科学家造两弹一星没有什么区别。就像打太极,在切磋中瞬间发力,非常好玩。
4、什么是戏剧?剧的繁体是‘劇’,‘虍’是一只老虎,‘豕’是一头野猪,旁边一把刀,表示它们在打架、冲突,这种冲突就构成了剧。而‘戏’的原意则是装扮的意思,所以,装扮的冲突就是‘戏剧’。
5、他们不是冲我来的,是冲着笑声。因为我曾经给他们带来笑声,他们对我就有一种期待。
6、我们全社会的价值判断也出了问题了,把骗、把被骗当做可笑,把骗人当成成功和胜利,这个就是道德判断和价值判断上出现问题了,()这是全民族的问题。
什么是两弹一星范文2
1 相濡以沫,营造和谐情感氛围
物理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氛围,对教与学的成功具有极大的作用。很难想象一个学生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的课程会有多大的兴趣。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贴切的语言感染学生,以娴熟的技巧做好演示,引导学生驾驭教材所孕含的真谛,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爱。课外常和学生促膝交流,及时把握他们的心理需求,建立起了很深厚的师生感情,营造了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在愉悦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发展。
2 春风化雨,激励学生“我要学”
教学过程内在规律之一,就是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物理教材中蕴含丰富的教育因素。纵观物理发展史的巨大成就,无不深深地影响着学生。从中国古代指南针的发明闻世,到现代“两弹一星”、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等都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是德育渗透的好材料。因而老师要充分把握教材的教育因素,以丰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去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情达理,以情感人,情理交融而产生教学的“共鸣”,巧妙地寓思想教育于艺术性的语言中,虽不露痕迹却会震撼学生的心灵。如学习“浮力”时,教师通过富有表情的阿基米德巧测皇冠的故事介绍,使学生感受科学家善于观察和研究的科学精神;学习“电路”时,渗透发明家爱迪生电灯发明的不畏艰难,勇于探究的精神等;这些犹如一个个载体,如春风化雨般的“随风潜入夜”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引发学生奋发学习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迸发出“我要学”的心声。
3 激发兴趣,引发学生“我乐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兴趣是创造思维的内驱力,是主体发展的金钥匙。兴趣是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养成的。因而我们在教学设计上,注意根据学情对每节课都给予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加工处理,创设情景激活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学习机械运动时,先向学生讲述了一个小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的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他以为是只小虫子,敏捷的一把抓了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子弹。这名法国飞行员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呢?学生带着探求这个故事答案的强烈兴趣一下子进入了课堂教学,这节课效果极佳。
4 “授之以渔”,指导学生“我会学”
“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教学中,教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新课程也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要求——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精神。新教材里有不少章节,内容通俗易懂,这样可由教师拟定导学提纲——“学海导航”,引导学生自学,以此达到基本掌握的目的。如在“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时,出示“学海导航”——①什么叫电路?②什么是串联电路?什么是并联电路?③用什么方法连接两个灯泡能同时亮?④商业网点用的小彩灯是怎样连的?他们能不能像家用电器那样,各个并联起来呢?⑤如果两个家用电器分别以串联和并联的形式连接在电路中,在相同电源和电压的情况下,每个用电器上的电压相同吗?通过课堂阅读自学、讨论、验证和教师画龙点睛的点拨,揭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其求异思维能力。通过上述的学生的自学、讨论分析和教师画龙点睛的点拔引导,即可达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5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创造性”学习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奇幻,生动、鲜明的物理现象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引发学生在自然奥秘的神奇感,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新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学生实验,在有计划地完成教学物理实验的同时,抓住学生喜欢实验的心理,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趣味实验,让他们亲手创造大自然的奇妙。如“筷子提米”、“蜡烛翘翘板”、“巧找重心”等一些真实的魔术将学生带进了奥妙无穷的物理王国,极大地吸引着学生学习和探索。
什么是两弹一星范文3
关键词:自然社会环境;教育资源;体育教学;启示帮助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家耳熟能详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就说明此理。影响教育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环境是影响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孩子在他周围、在走廊的墙壁上、教室里、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他精神面貌的形成有重大意义。这里的任何东西,都不应是随便安排的,孩子周围的环境对他应有所诱导、有所启示。”
一、场区环境对比优势
1.偏僻的地理位置
东风场区,地处祖国西北边陲甘肃和内蒙交界之处、中央戈壁巴丹吉林沙漠腹地,距离最近的两个城市――甘肃省酒泉市、内蒙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各约280公里、140公里,交通单一,环境封闭,地理位置偏僻,远离社会干扰,是一片难得的净土、乐园。生活在这里的孩子都很快乐幸福,也很淳朴,同学之间的友谊单纯、感情深厚。
2.恶劣的自然环境
东风场区建设在戈壁滩上,沙漠之中,可以想象自然环境多么恶劣。场区四周遍地沙砾,少自然植被绿荫,夏季酷暑、冬季严寒,春秋两季大风不断,沙尘暴漫天飞舞,一年之中难得有一两场雨雪天气。要对抗、征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在一无所依的戈壁沙漠搞建设、育人才,势必要求在这里居住的师生队伍具备大无畏的精神气概,敢于向艰苦环境挑战的英雄气魄,敢于战胜各种困难的自信乐观,以及百折不挠的坚韧品质和风雨无阻能经得起摔打的强健体魄,既要求独立又注重团结的人格,并且在实践生活中不断地培育锻造。
3.社会环境对比优势
高度军事化的独立小型社会环境东风场区既是军民百姓共同的生活区,又是军事管辖区,双重身份让它既能保持相对独立完整,享受军事管辖区带来的纯净、整洁、有序,又不至于与现实社会脱节,可以说是兼得社会便利和军营高效管理优势。如:军人每天的早操风雨无阻,清晨走在场区的马路上,随处可见军人晨跑统一的步伐,听见他们富有激情的口号,令人不由得加入其中,尽情地享受体育锻炼的乐趣。学生从小生活其中,体育锻炼的意识强烈。
二、自然社会环境的对比优势对体育教学的启示、思考
1.什么是体育课堂教学
体育课堂教学是指以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学习形式,以身体健康知识获得、运动技术技能传授、心理健康水平增进为主要学习内容,为增强学生身体健康和运动能力而进行的师生多边互动的教学活动
2.体育课对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
体育教学比赛以竞争的魅力吸引学生参与,通过体育竞赛,使学生增强自信,获得奋进向上的积极性情绪体验。体育对于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的培养,是任何其他方式、其他手段所无法替代的。
3.体育教学的有效合作学习的培养
由于地处边远的戈壁沙漠,我们的学生较少,都以小班化教学来设置课程。例如,在800米跑中,将男女分成同一组,这样学生为了发挥更好成绩,男孩子为了面子,就会更加拼命地跑动。女孩子为了表现自己也会更加努力地拼搏。又如,每学期我会让学生按自己组员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分组,以组为单位编一支5分钟的舞蹈,期末纳入学生的体育成绩考查中,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爱上体育课的热情又能团结同学之间的友情,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这样的教学理念不仅增强了学生锻炼身体的意识,也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处在航天卫星发射中心的孩子们从小熏陶着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而航天精神和体育精神是相通的,航天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它和体育的天然联系。学生从小就磨练出了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热爱体育运动的精神,孩子们更加健康快乐地生活学习。
总之,自然、社会环境对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上述内容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其他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总的来说,由于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环境的影响作用并不都是有意识的和积极的,有时候环境的影响是自发性的,甚至是消极的。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合理的调控了。当然环境是可以创造的,也是可以改变的,并且环境这些外在因素不是影响一个人受教育的主要因素,但其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忽视的,对其予以相当的重视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什么是两弹一星范文4
Abstract: Humanistic quality refers to a person with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r its development degree in the humanities, while the environment of campus culture is important external factors in students' humanities education, especially the soft factors of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would directly affect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humanities accomplishment. Of course, the system of rules and regulations in implementing students' humanities education is also needed. Therefor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se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nning a school and carry out the education of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
P键词: 人文素养;高职教育;校园文化
Key words: humanistic quality;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campus culture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6-0192-02
0 引言
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是近些年广受重视的问题,不少人都认为现在的大学生最缺乏的就是人文素养。对于高职大学生来说,这样的状况可能更为突出。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认识到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大学之基本功能在于教育,在于引导青年生命的成长”,而“人才培育尤以价值观之建立为其核心。”[1]王锡耀等人通过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知识是欠缺的,并影响着他们的人文修养与良好品格的形成,”认为“高职教育在重视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切忌忽视对学生品行、修养、人格和文化等素质的教育,让他们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大学生毕业时间越长,就越感到基本素养对其事业成功所发挥的作用。因为大学生是人,在对人的教育和培养中知识技能只是要素,而人的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才是关键和核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强调育人是教育的根本要求。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教育不仅要关注人的当前发展,还要关注人的长远发展,更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如果片面追求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率,而忽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就会导致培养的学生成为“有技能无素质”的“生产工具”。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培养学生的不仅仅是职业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1 什么是人文素养教育
在古代汉语中,“人文”一词有三层含义:一是与“天文”相对,指诗书礼乐等以人自身为观察和思考对象的文化活动;二是泛指人世人伦之事;三是与人道相通,指人的道德规范。在汉语词典中,“人文”一词被界定为“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3]素质是一个人思想成熟程度、心理和人格发育健全程度、知识结构合理程度、为人处事通达程度等诸多方面表现的总和。人们通常所说的素质,指的是积极乐观向上的气质,是自尊、谦卑的精神,是文明教养、懂得敬畏、懂得尊重、懂得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和自然的情怀。而这种气质、精神和情怀是通过教育和环境氛围的渗透逐渐养成的。综合起来讲,所谓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精神。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和人文方法。
人文素养教育,就是培养和塑造人的人文素养的教育实践活动。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途径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其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活动。对于学校而言,人文素养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育和校园文化氛围熏陶进行的。学校人文素养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具有一定人文科学知识水平的,具有以人为本意识和价值观的人,具体体现为人文知识传授、人文意识提升、正确价值观建立、良好人文习惯养成等。高职学生应具有的人文素养有:踏实做人的品质、诚实守信的品格、专注做事的习惯、精益求精的追求、遵纪守法的观念,等等。
从实践来看,由于高职教育普遍起步晚,发展时间不长,历史和文化积淀不够,人文环境缺乏;同时,高职教育学制短,生源较差,学生文化底子薄弱;而高职人才培养的普遍现状是实用主义,即重视学生职业技能教育,忽视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因此,高职院校比普通高等学校更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更应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
2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文素养教育的关系
2.1 校园文化环境是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外部因素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文素养教育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众所周知,上世纪90年代,涂又光先生提出了著名的“泡菜理论”――即泡菜的味道取决于泡菜汤,校园环境好比泡菜汤,它影响和决定了浸泡其中的学生的精神风貌和行为风格。“泡菜理论”生动的阐释了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文素养教育之间的关系。
好的校@环境如同一缸好汤,学生进了这个环境,好比泡菜原料投入汤料之中,时间一长就会发生化学反应,最后形成具有完整人格、健康身心、满腹经纶、能力达标的高级专业人才。
校园生态环境指的就是校园环境。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与配合,除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之外,还需要环境育人。校园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等都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具有陶冶人、启示人、激励人、塑造人的巨大作用。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对于高职学生的培养来说同样如此。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虽办学条件极其艰苦,但是却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成了中国大学历史上的传奇。
西南联大的成功主要在于这些因素:学养深厚的教师及教师们严谨认真敬业的工作态度、自由民主的教学及管理模式、“严进更严出”的教育要求、勤奋钻研刻苦学习的学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全国抗战的背景环境。这更反映了软性因素对于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
2.2 校园文化软性因素的建设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
高职院校在提升整体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校园环境的建设。校园环境当然包括一定的校园面积、建筑规划、教室实训室还有实验室的布置、体育场地及设施、校园绿化等硬件设施,还包括学生群体、教育管理者队伍、教师队伍、后勤保障和管理人员队伍等人员构成。除此之外,还包括学校的校风、学风、文化活动、制度建设、人员整体精神风貌等等软性因素。
其中,对学生教育培养发挥重要作用的当属后者,而这些软性因素的形成就是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应该是制度建设、校风学风的形成、文化活动的开展等等。这些校园文化软性因素的建设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西南联大的成功就得益于制度。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生动地体现在每一位西南联大人身上。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西南联大没有放松和降低对学生们的要求。联大的大考小考不断,要求极其严格,涉及基础理论的课每月考一次,工学院、理学院每月考两次。
联大办学8年,近8000名学生通过了入学考试,但仅有3800人毕业。[4]联大的管理制度是民主管理,教授治校。从成功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出认识:好的制度是建设好的校园文化、养成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
2.3 学生人文素养教育还需要制度的严格落实
其实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制度,高职院校虽办学历史不长,但也积累了很多制度。制度的关键,一是要好,二是要严格落实。高职院校不乏好制度,但是在严格落实方面却常常打折扣。
比如,在招生环节上没有底线的补录,在教学管理上对问题学生没有原则的宽容大度,在课程考核上对不达标学生的迁就纵容,在学生培养质量上的宽进宽出,等等。这些状况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招生规模就是生存”的制约。
久而久之,制度形同虚设,不能起到支撑良好环境氛围的积极正向的作用,反而起到了败坏校园风气的反面作用。因此,高职院校要形成良好的学风,还需要在制度上下功夫。不仅要做好制度的顶层设计,更要一丝不苟地落实好制度。
3 抓住高职办学特色,开展学生人文素养教育
高职校园文化一定是具有鲜明的高职特色的。高职特色就是突出职业性、技能型、专门性。而这些高职特色都是与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分不开的。职业性要求学生具有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的精神;技能型要求学生具有诚信求实、注重质量的品德;专门性要求学生具有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品质。因此,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一定要紧紧围绕高职特色进行。
①做好制度的设计和落实。从各类学生管理制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考核制度、学生文化活动开展等相关制度入手,既宽松管理又对学生的学业严格要求。从高职生源实际出发,在制度设计中注重对学生学业严格管理,加强监督落实。
②通过开设人文选修课弥补专业课程中人文知识的缺乏。受学制短的限制,高职学生的有效课时相对较少,这可以通过开设人文选修课进行弥补。而开设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是课堂讲授式的,也可以是在线课程式的,还可以是活动式的。
③重视专业课程中对人文精神的渗透。职业性离不开人文性,专业课教师也应在教授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育人工作。任何专门性、技术性的知识都能找到与之对应的人文情怀,专业课教师在教授学生技能知识的同时一定要将人文精神贯穿其中,引导学生树立人文情怀。
④通过课外文化活动营造人文氛围。强调,高校“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5]通过开展人文知识竞赛、科技节、读书节等活动,营造人文氛围。
参考文献:
[1]黄俊杰.二十一世纪大学生的培育理念与人文素养教育:通识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北京大学教育评论[J].2006,7.
[2]王锡耀.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人文素养教育,教育与职业[J].2012,1.
[3]《辞海》[M].辞书出版社:1999:372.
什么是两弹一星范文5
关键词:技术进化;社会选择;自组织
技术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同样久远,已有几百万年的历史了。当第一件用于砍砸的石器握在原始人手里时,原始技术就诞生了。从原始技术到现代技术,走过了漫长的道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技术走过了一条怎样的道路,有无规律可循,我们能否引导技术的合理发展并促进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这无疑具有理论研究和现实价值。本文分析了技术的进化特征,探讨了技术进化社会选择的主要形式,论述了技术进化与社会选择间的互动关系,提出实现技术进化与人类进化协同共进的可能。
1技术的进化特征
“进化”概念来自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巨著《物种起源》,以自然选择为中心,从变异性、遗传性、人工选择、生存竞争和适应性等方面揭示了生物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由种类较少到种类繁多的进化规律。考察技术的历史发展,透过纷纭复杂的技术表面现象,我们可以看到技术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化特征。
(1)技术产物的多样性 地球上的生命种类之丰富、形态之复杂,令人类世世代代为之着迷,也大惑不解。19世纪中叶,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以新的阐释告诉我们,生命形式的多样性都是进化过程的结果,都是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结果。我们常常惊异于自然的无限创造力,却对技术产物的多样性熟视无睹。“仅美国1790年以来就了470多万项专利。假若这些专利中的每一项都可以看作相当于一个生物物种的话,那么就可以说技术品种的多样性比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大三倍。”[1],卡尔马克思在1867年惊奇地了解到,在英国伯明翰就生产五百种不同的锤子,而且每一种都派上不同的用场。[2]我们要问:为什么有这么多种不同的技术产物存在?人们常常把这归因于人们的不同需求,认为是需求决定了技术产物的多样性。这初看起来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难以解释一切。汽车的发明并不是由于全球范围内严重的马匹短缺,人们急于找到一种新的代步工具或运输工具。实际上,在汽车发明后的头十年里,即 1895-1905年,汽车一直是一种玩具。有人可能会说,正是人们玩乐的需要才刺激了汽车的发明,但是人们汽车玩乐的需要难道不依赖汽车的发明吗?从原始人最简单的基本生理需求到现代人各种各样的希奇古怪的需求,难道不是技术的进步在刺激、引导并作为保证的吗?技术产物的多样性并不能由人的需求单方面决定,它有技术自身的内部原因。技术作为体系的存在并不是静止、僵死的,每一单项技术间都有可能聚合、嫁接而衍生出新的技术,而随着技术的不断积累,技术间组合出的技术可能性就空前膨胀,技术产物的数量就呈几何级数增长。正像生物进化需要有生物的多样性作保证一样,技术产物的多样性既是技术进化的结果,同时也是技术进化的前提条件。没有技术产物的多样性,就谈不到技术进化的社会选择,就谈不到技术乃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2)技术发展的延续性与非延续性 技术发展的延续性或称连续性,技术发展的非延续性或称阶段性,表现出生物进化中的遗传与变异的特征。所谓技术发展的延续性,是指每一新技术都是在已有技术基础上,或者是沿袭了已有技术的某些技术结构,或者是对已有技术的某种综合,表现出技术发展的累积性和遗传特征。不论是从带刺的灌木、石块或木桩到用带刺的铁丝作篱笆,还是从“PⅢCPU”到“PⅣCPU'’,都能看到技术发展的延续性。所谓技术发展的非延续性,是指新技术不是在原有的技术原理基础之上的简单调整、改进,而是对原有技术的超越、突破,表现出技术发展的变异特征。从水轮、蒸汽机到发电机,从日晷、摆钟到原子钟,这些技术产物在技术原理上都有一定的不同,表现出技术发展的非延续性。技术发展的延续性与非延续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任何技术的发明,其中既有技术的延续性,又有技术的非延续性。对于一般的技术改进,主要表现出技术发展的延续性,而对于某些具有重大突破的技术发明,技术发展的非延续性则表现得更突出一些。在整个技术发展史上,重大的技术突破相对较少,而更多的是一般的技术改进,表现出技术发展的延续性。技术发展中的重大技术突破虽然不多,但它却能够打破原有的技术极限,开拓新的技术生长空间,引导新的技术发展方向。正像遗传与变异的矛盾作用推动着生物进化,技术发展的延续性与非延续性的矛盾作用也推动着技术发展。
(3)技术系统的自组织性 生命体具有生命活力,可以自身繁衍,表现出某种内在目的性。同样,技术系统也具有类似特征,表现出系统的自组织能力。第一,技术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结构,任何技术系统都不是孤立的、封闭的,都处于一定的自然、社会环境之中,都要与外界环境进行一定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这是系统实现自组织的首要条件。第二,技术系统是一种处于“远离平衡态”的耗散结构。技术系统的耗散性主要表现在技术系统总是紧随外界自然条件、社会需求的变化,从外界汲取有益的养料不断地调适自身,追求更好地适应于外界变化,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技术系统这种远离平衡态的耗散结构的形成,有赖于技术系统结构内在的随机性和非线性相互作用。技术的发明不是简单的逻辑推证,也不是线性的简单积累,而是技术、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等各方面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结果。第三,技术系统具有自组织性。技术系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干扰,而是主动地进行必要的自我组织,调整、协调系统内部诸组成要素,使其增加适应外部干扰的能力。即通过调整,同化外部的干扰,这就是技术系统的适应性自组织过程[3]。
2 技术进化的社会选择形式
技术发明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进行的,所以,技术发明总要受制于一定的自然规律、科学定律以及自然资源的限制。自然条件限定了技术上什么是不可能的,而技术上可能的发明能否发芽、成长,最终为社会所接受,则是技术的社会选择问题。技术系统不论它有怎样的自组织,表现出怎样的合目的性,但这种合目的性只是一种技术趋势,技术趋势能否以及如何实现最终还要看社会的选择。技术进化的社会选择形式主要有三种,即市场选择、政府选择和文化选择。
(1)市场选择 波顿在开始与瓦特合作时写给他的一封信中说:“只为三个郡制造(蒸汽机),是不值得我浪费时间的,但是如果是为全世界而制造,我就觉得非常值得。”可见,一项技术能否破土而出成长起来,与市场的现实需求或未来前景有直接的关系。在当今市场条件下,一项技术如果缺少了市场的需求,不能为社会所承认,也就难以收回其研制、开发阶段的资金投入,也就失去了继续开发的经济追求动力,也就缺少了其生长、存在的最肥沃的社会土壤,不可能长久维持下去。目前商用客机所使用的最现代高速喷气式飞机,平常都是以远低于最高速的速度飞行,以节省燃料和延长引擎的寿命。英国与法国政府必须为它们为数甚少的民用商务客机营运支付补贴。“飞机制造商坦白承认,新的超音速运输飞机必须得到类似的政府补贴,才有可能起飞营运。支持发展超音速飞机的人士已经因为不可能取得专利权而放弃了任何应用于商业用途的做法。”[5]协和 (Concorde)公司某种程度上的失败证明了民用航空对高速飞机的市场需求是有限的,也表现出市场选择的某种客观性和无情性。但是,技术进化的市场选择以经济利益为中心,是技术市场中各种相关因素间相互斗争、倾轧的结果,常常表现出市场选择的短见局限性。
(2)政府选择 技术进化的政府选择一般分两种情况,一是计划经济条件下所有技术项目的国家统一计划、控制,这种情况现已少见;另一种情况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国家技术发展的整体性布局的战略性政策调控以及少数重大技术项目的重点扶持,这是最为典型、普遍的技术进化的政府选择。政府选择行为主要出于对国家安全以及国家未来发展的前瞻性考虑。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以及策划的“星球大战”计划,我国搞的“两弹一星”,以及诸如火箭技术、雷达技术、导弹技术、潜艇技术等的诞生就是政府出于战争以及国防实力的考虑而做出的政府决策。这些事关国家安危的军事项目一般具有投资大、风险大的特点,无法纳入一般的市场经济运作机制,只能由政府出面组织、实施。在20世纪末期面对着新技术时代的来临,世界各国又相继提出了新的技术振兴计划。美国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欧洲提出了“尤里卡”计划,我国提出了“863”计划,这些都是着眼于21世纪的大战略,旨在抢占技术制高点,为国家实力的全面提升奠定技术基础。
技术进化的政府选择不仅表现在对某些重大技术项目的扶持,也表现在对有损环境、资源和违背人类伦理道德的某些技术项目的禁止,如对生化武器及克隆人研究的限制。技术是行为,是实践,而不仅仅是思考或知识,所以,技术后果关涉到人的利益,技术是有禁区的。技术进化的政府选择不同于市场选择,它不再以局部的、短期的经济利益为准绳,而是以本国的长远持续发展为基准,同时还要兼顾其它国家及全球资源、环境的长远发展。政府选择可以较为合理有效地引导技术进化方向,成为技术进化社会选择中的序参量。如何正确认识技术进化中市场选择与政府选择的关系,政府选择到底应在技术选择中发挥怎样的作用,这是我国技术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实际问题。
(3)文化选择 技术进化的文化选择不同于市场选择的无情,也不同于政府选择的直接,而是表现出它的悠远绵长。文化是人类的创造,同时它也创造着不同国家、民族、社区人们的性格、心理、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种种价值观念。文化以其特有的弥散性的渗透力,在观念、制度、器物层面上制约着人们的技术选择。我国自11世纪开始活字印刷的试验,起初为陶土字、后来为木活字。到1403年,朝鲜开始用金属字模印刷。但一直到19世纪,在我国一直流行的是木板印刷。为什么活字印刷技术在我国迟迟不被接受?这主要受我国文化审美趣味的影响。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活字版书籍从未达到木版类书的精致程度。这在把 书法视为艺术的人民来说,活字印刷的实用价值被看低了。1543年,欧洲的枪炮被引入日本,起初受到了欢迎,后来又遭到抵制,限制使用。这是因为随着好奇心的满足,文化的力量开始发生作用。“日本的贵族和有影响的武士阶层都偏爱用剑作战。日本剑作为武器的角色,在其历史传承中具有其象征意义和文化教育价值。它是武士的英雄主义、荣誉和地位的体现,因为它是与强调身体优美运动的美学理论相联系的。”[6]而枪作为一种外来的器械,则远没有这样多的文化内涵。
文化虽然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民族化的特点,但也有一定的普遍性、相通性,这也正是技术转移、文化交流的基础。伴随着技术的引进可能会带来一定的文化冲击,这就需要技术引进方要做好文化和心理的准备,将这种可能的文化震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以确保技术引进工作的最大效益的实现。文化虽然有很强的历史传承性,但也要随着技术的进步、时代的变迁逐渐完善自身。如果说传统文化倾向于稳重、保守的话,那么,现代文化则更强调速度、创新。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应培育一种怎样的文化氛围来滋润技术的健康成长,这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
3 技术进化与社会选择的互动
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技术进化与社会选择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制约、互为条件的,是两者的共同作用决定着技术乃至人类的进化形式,一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技术的产生、进化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要,在这个意义上说,社会的需要就是技术进化的动力。但事实上,尽管有了某种社会需要乃至十分迫切的社会需要,并不一定会产生某种技术发明或者技术产品。“嫦娥奔月”的幻想少说也有千、万年的历史了,可“阿波罗登月”的实现也只是几十年的事情;人类征服癌症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事情,可如今还没有找到根治的方法。可见,社会需求并不能成为技术进化的直接动力,社会需求只有通过技术自身的内部矛盾运动才能发挥作用。这些矛盾例如有:①技术规范与技术实践的矛盾;②技术继承与技术创新的矛盾;③技术方案与技术试验的矛盾;④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的矛盾;⑤技术结构与技术功能的矛盾;⑥技术的专门化与技术的综合化的矛盾等[7]。技术内部的矛盾运动是技术进化的直接动力,在这个意义上讲,技术进化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但是,技术内部的矛盾运动也不是纯粹技术性的,同样表达着一定的社会需求。比如,技术基本矛盾方面技术目的与社会需求就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社会需求通常是原则性的、定性的,技术目的则是具体的、明确的和有定量指标的,表现出技术性。但所有技术目的的追求无非是两条:一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解放,即通过技术不断地减少人在劳动过程中直接参与的作用;二是效率,即通过技术,人们可以用较少的劳动投入(包括活劳动和已物化在物质手段上的 劳动)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品[8]。正是技术目的这一社会需求的技术性表达,沟通了社会选择与技术进化的中间环节,使社会选择约束技术进化方向成为可能。
技术的自身结构、技术原理,限定了技术进化的可能性空间,也就给出了社会选择的可能范围。技术不仅是以被选的姿态与社会发生联系,同时,技术进化也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通过使以往不可能的事情成为可能,技术向个人和社会提供了新的可能选择。[9],例如,太空技术使得人类登月和卫星通信成为可能,为人们提供了新的选择可能,也诱发出人们新的行为方式。以往,太空遨游只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宇航员的专利,而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则是可望不可及的幻想,然而美国人蒂托(Dennis Tito)的太空旅游的顺利完成证明太空旅游在技术上没有障碍,太空旅游成为大有前途的旅游开发项目。蒂托宣称,他要开发太空旅游市场,看是否能够成为新的财源。[10]当人们认可、选择了太空技术的旅游用途、商业目的,也就为技术进化开辟出新的方向,它就会在这一新的生长空间内得到不断提高、完善。最初为政治、军事目的而开发的太空技术,没有人想到竟会用于旅游。这不是单纯的社会选择结果,也不是单纯的技术进化的内在逻辑所规定的,而是技术进化与社会选择二者间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技术系统是一种处于“远离平衡态”的耗散结构,所以,技术系统存在着偏离稳定态的涨落。涨落对于技术稳态来说是一种反常,也是技术进化的基础和根据。但是,对于绝大多数涨落来说,技术系统都会通过自身的自组织能力而予以削减、克服,不能对技术系统的核心技术原理构成威胁,技术还会在原有基础上维持、成长。在这种情形下,技术呈现出技术稳态和技术进化的遗传性。然而,当技术环境、条件、社会需求有了较大的变化,或者技术系统已经进化到了某一个临界点,技术系统中的涨落就要被放大,技术自身的修补、调试根本无法削减这一涨落,技术系统就面临着新的突破。技术进化的临界点也就是技术进化的“分叉点”,技术进化面临着新的选择。系统将走向何方要在一个有多种可能性的空间中选择,这一可能性空间不是外界强加给系统的,而是由系统的内在性质决定的。但是,系统进化究竟选择那种可能性,则取决于系统所处的环境条件以及环境条件与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技术系统中任何一个环境因素,例如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等等,都有可能影响到每一具体选择。技术进化的社会选择,就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技术基础之上,社会环境各方面与技术系统之间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技术进化有自己的内部根据,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但是,技术的这种自主性又是有条件的,很有限的。技术进化不能违背科学规律,要以一定的自然条件作基础,还要适应于一定的技术风土、社会民情。在技术进化的“分叉点”上,社会的选择作用是很突出的。但我们也不能陷入“社会需求”决定论,因为社会需求总要受制于一定的自然条件和技术基础,技术的进步一直在推动着社会需求的转换,社会选择也不是纯粹自主的。技术进化与社会需求间的互动,推动着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我们之所以坚信技术进化与人类进化间一致的进步趋向,是因为我们坚信人类具有最高智慧,爱、憎、美等高级情感是人所独有的。人类不但具有理性更具有理性反思的能力,人类不但可以选择更重要的是可以反思选择,这是决定性的。
参考文献
[1][2][6] [美]乔治巴萨拉. 技术发展简史[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 2, 205.
[3] 陈来成. 技术系统进化的动力机制初探[J]. 系统辩证学学报,1995(4):48-49.
[4][5] [美]欧文佩基. 进步的演化[M].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93, 120.
[7] 陈昌曙. 技术哲学引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137.
[8] 远德玉,陈昌曙. 论技术[M].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