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题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题范文1

朋友请爱因斯坦在最短的时间内算出得数。爱因斯坦看了看题目,略一思索,便答出得数8 701 824。

这位朋友听后,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怎么会算得这么快?爱因斯坦笑了笑说:“这两个数的左边都是29,而它们的后两位数加起来正好是100,这样就可以用一种速算法:29×30=870,76×24=(50+26)(50-26)=502-262=1 824,把1 824添在870后面,8 701 824的得数就出来了。”

朋友似乎有点不相信,找了一些类似的题目演算起来。过了一会儿,他敬佩地说:“爱因斯坦先生,您的速算方法真是太妙了!”

看完上面的故事,同学们会有什么启示呢?大家在感叹爱因斯坦算法巧妙之余,能否对其算法进行揭秘呢?我们应该相信自己,勇敢地向权威挑战。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够快速求出两个数的乘积,主要原因是“眼中有数,心中有式”。

爱因斯坦实际上是做具有某种特点的两个四位数的速算,这两个四位数的前两位数字相同,后两位数字的和为100。按照爱因斯坦的算法,前两位数字相同而后两位数字之和等于100的两个四位数相乘的速算规律是:在相同的前两位数字乘以比它大1的数的积的后面写上后两位数字相乘的积,结果即为这两个四位数的积。

若设这两个四位数分别为abcd , abef 。abcd表示一个四位数,它的千位数字是a,百位数字是b,十位数字是c,个位数字是d,abef 的意义也是如此,且cd + ef =100,则

abcd ・ abef =(100 ab+ cd)×(100 ab+ ef )

=(100 ab)2+100 ab・ef +100 ab・ cd+ cd・ ef

=10 000 ab2+100 ab( cd+ ef )+ cd・ ef

=10 000 ab2+100 ab×100+ cd・ ef

=10 000 ab2+10 000 ab+ cd・ ef

=10 000 ab( ab+1) + cd・ ef 。

由于 cd・ ef 表示两个两位数相乘,因此它是一个三位数或四位数,而10 000 ab( ab+1)表示 ab( ab+1)的10 000倍,所以只需在 ab( ab+1)的结果后面写上 cd・ ef 的结果,即为abcd・abef 的结果。因此爱因斯坦的速算是有科学依据的。

说明:在证明abcd・abef =10 000 ab(10 000 ab+1) + cd・ ef 时,我们没有将abcd表示为10 000a+100b+10c+d,而是将 ab、 cd分别看成一个整体,则abcd可表示为100 ab+ cd,对于abef 也做了同样的处理,这样可以简化运算过程,大大减少运算量。

下面让我们再举一例速算:3 969×3 931。

解:因为这两个四个数的前两位数字相同,且69+31=100,

而39×40=1 560,69×31=(50+19)(50-19)=502-192=2 500-361=2 139。

所以3 969×3 931=15 602 139。

下面请同学们尝试对与爱因斯坦类似的问题进行探究,并用式子表示:

(1)十位数字相同而个位数字之和等于10的两个两位数相乘的计算规律,如24×26,32×38等;

(2)前三位数字相同而后三位数字之和等于1 000的两个三位数相乘的计算规律,如123 498×123 502,512 163×512 837等。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题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数学 计算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026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学习时间长,分量也最重。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有效地抓住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结合相应策略对于学生给于恰当的辅导,对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掌握情况有着十分有效的作用。

一、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

在小学阶段,学生面临各种各样计算题。要得到计算结果,首先要考虑运用什么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等等,因此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是学生能够正确计算的前提。有些学生在考试中计算题做错,并不是真正的不会算,而是由于运算定律或是运算法则没有弄清,导致计算出错。只有把有关的基础知识讲清楚,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学生计算才不会出现差错。

如学生在计算125×28时,很多学生是这样算的:125×28=125×(20+8)=125×20+125=2500+125=2625。这部分学生知道这道题能够用简便方法计算。但在计算时由于乘法分配律用错而导致最后的计算结果错误。试想,我们的老师在教乘法分配律时,如果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定律的本质,知道该定律是把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变为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的和,学生在计算时就不会出现上述错误。

特别是学生到了高年级,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已经非常丰富了,因此在教学中切不可急于求成,而应帮助学生学会整理已学的基础知识,做题时能灵活运用。

二、掌握教学策略

从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出发,对小学生运算能力的提高也应从两方面同时着手,即:情感态度方面与技能技巧方面。

(一)情感态度方面

1.培养坚强的意志。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意志。

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坚强的学习信心。计算时要求学生认真细致,碰到数据大,步骤多的题目要冷静分析,逐步计算;课堂上,多让后进生解答一些较简单的题目;课后根据他们知识和技能的缺漏,加个别辅导,逐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多表扬、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3.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在四则混合运算中,很多题目都能运用运算定律性质进行简便计算。我在教学中认真指导学生学习运算定律和性质,理解掌握它们的含义。指导学生在计算时认真审题,分析题中计算符号、数字的特征,分析是否能简算,能简算的一定要简算,并指导学生说出简算计算的依据。经过长期的训练,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简便运算的方法,并合理、灵活地运用,从中启发学生敏捷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技能技巧方面

1.培养口算能力,注重训练质量。口算也称心算,它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主要依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口算能力着手。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很注意观察作业比较慢的学生,是方法没掌握,还是计算上有困难。这时,我发现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20以内的加、减法,如:7+15、13-8等,还有简单的求积、求商的,如:13×2、60÷2等,他们还要列出竖式来计算。这多浪费时间呀!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打好口算的基础就显得十分重要。

2.要注重掌握口算的方法。例如:运用数的组成来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用凑十法来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利用加、减法的互逆来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用乘法口诀直接求积、求商;根据运算定律进行口算等。

3.注意观察口算题目的特征。如:398+45,可把398看作400的整数,去加45,然后再把多加的2减去,这样心口合一,计算起来就又快又准确。这一点我认为非常重要,但在我们的学生当中却很难做到,他们总是一拿到题目,就开始做,总觉得观察没有必要,还很浪费时间呢!在这里,我们老师则应特别注意,要做到勤提问,常提醒,严把关。

4.做形式多样的口算练习。口算能力的形成,要通过经常性的训练才能实现,且训练要多样化。每堂课上安排练。每节数学课教师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时间,安排3―5分钟的口算练习,这样长期进行,持之以恒,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多种形式变换练。例如:视算训练、听算训练、抢答口算、口算游戏、“对抗赛”、“接力赛”等等。

(三)巧妙地运用计算法则,使学生做到触类旁通

一个新的数学知识是由几个旧的知识组合和发展而成的。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促进新知识的掌握,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辨别知识点之间的差异,防止知识的负迁移。抓住计算法则,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因势利导,教会学生正确掌握运算顺序。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是计算能力训练的一大难点,在教学中必须要让学生理解掌握好运算顺序,认真读题、审题、理解式子的含义,明确式子中有哪几种运算,确定先算什么……最后算什么,才能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

三、精心设计,练习呈现多样性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题范文3

【关键词】 小学生 数学 运算能力 方法和途径

在平常的课堂计算学习中,在计算前可进行估算,使学生合理灵活地运用多种方法去思考问题;在计算后对结果也进行估算,可以使学生获得有价值的检验。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常受到学生的兴趣、态度、意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造成的。在计算教学中,我比较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其次要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再是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坚强的意志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要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我们班每天20题的口算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意志。

三、注重计算方法、思想的教学

有些计算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其实很简单,就算老师不教,大部分学生也会算。但是作为教师,决不能只满足于学生会算,而是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白算理,总结出法则,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中。比如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中,102×24,从回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过渡到三位数乘两位数,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快地把答案计算出来,并且学生在列竖式的时候习惯性地把102写在上面,把24写在102的下面。从表面看来,学生好像都会了,但如果老师对计算过程不多加解释,而突然把24写在上面,把102写在24的下面,让学生们列竖式计算,学生就开始出错了,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计算道理。所以,一节计算课决不能只停留于计算能力,要让学生参与到计算的过程,不但会算,而且要知道为什么这样算,这才是计算课应该达到的真正目的。

四、简便方法的灵活应用

很多学生认为简便方法就是计算题的一类,在表明“用简便方法计算”的情况下,大部分学生都能做,但是当同样的式子放在应用题中,学生就想不到用简便方法。如:对于38+75+62这个计算,放在应用题中,植树节,四(1)班种了38棵树,四(2)班种了75棵树,四(4)班种了62棵树,这三个班一共种了多少棵树?学生很快地列出了式子:38+75+62,然后按照从左往右的计算顺序把答案计算出来,用简便方法的学生很少。所以要让学生体会简便方法的价值,做到能简便尽量简便。此外,在四则运算中,如果学生熟记一些常用数据,则能较好地掌握计算的技能技巧,有助于学生计算能力达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要求,比如25×4=100、125×8=1000等等。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题范文4

[摘 要]目前,仍有许多数学教师认为数学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够快速、完整、准确地解答出数学问题,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应用意识”。所以,数学教材加大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而通过对比题组的教学,既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对比 题组 数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2-049

目前,仍有许多数学教师把数学教学简单地理解为解题教学,认为数学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够快速、完整、准确地解答出数学问题,于是平时总给学生布置大量的练习题,觉得只要学生多做题目就可以熟能生巧了。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数学教学除了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外,还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也指出“教材编写不是单纯的知识介绍,学生学习也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数学教学应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应用意识”。所以,目前无论是哪种版本的数学教材,都加大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但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计算就行了,很少引导学生去比一比,导致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不到发展。

下面,我结合“乘法”单元中对比题组的教学,谈一谈如何让学生在对比题组中发展自己的数学思维。

一、在对比题组教学中促进学生数学思维更有序

教学案例:

11×60

20×32

13×30

50×40

11×600

200×32

13×300

50×400

110×60   20×320

130×30

500×40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后,我发现学生全部做对了,如果按照以往的传统教学,就可以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了。但我不禁思考:“题目要求学生比一比,那就说明不能简单地对待这组题目,如果仅仅满足于学生能正确计算,那编者完全可以不安排让学生比一比。”所以,在学生交流汇报之后,我让学生比较每一组的三道计算题,说一说自己都有哪些发现。】

生1:我发现每一组题目中,第一个算式都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而第二和第三个算式是三位数与两位数相乘。

师:不错,观察得非常仔细。大家再看看,每一组题中,算式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与区别?

生2:我感觉每一组题中,每一个算式的两个因数前面的数字是一样的,就是后面的0不一样。

生3:我感觉在计算时,只要因数后面0的个数不变,那么无论如何调整,它们计算结果后面的0的个数都不变。

生4:我感觉两个因数的后面有几个0,那么计算的结果后面就有几个0。

生5:我感觉这样思考是不对的。如第四组计算题,积后面0的个数就比因数多1个。

师: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给这种现象下个定义呢?

生6:我感觉定义中应该用“可能”二字。也就是说,因数后面有几个0,那计算结果后面可能就有几个0。

生7:我觉得这种定义没有次序,有点乱,不能给人一种肯定的结果,应该这样定义:在一道乘法算式中,每个因数后面有几个0,那么计算结果后面至少有几个0;如果少于因数后面的0,那么计算就是错误的。

生7:我认为这样定义还不行,会给人一种模糊的感觉。如第四组算式500×40,计算结果如果是2000,这样计算结果的后面就有3个0,两个因数后面也有3个0,但是这个结果却是错误的。我认为计算时,因数后面的0可以不参与计算,因数后面有几个0,计算结束后就在结果后面加几个0,这样就能让人更明白如何有序计算这一类题目了。

……

纵观学生的讨论过程,无论他们交流的内容是否合理,都是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的结论。学生通过思维的交流与碰撞,既能形成有序的思维,又初步感受到积的变化规律,为后面教学积的变化规律奠定了基础。

二、在对比题组教学中促进学生数学思维更灵活

教学案例:

125×16

250×24

501×20

125×8×2

250×4×6

500×20+4×5

师:大家看看每一组题中的两道算式,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生1:我发现三组算式中,第一个算式都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而第二个算式都是连乘的,是三位数连续乘两个一位数。

生2:我还发现,每组中第二个算式后面两个因数相乘正好等于上面一道算式的第二个因数,虽然每一组中的两个算式的计算数字不一样,但是它们的计算结果都是一样的。

师:请大家分析一下,它们的结果为什么都是一样的?

生3:我认为虽然两个算式中的数字不一样,但是第二个算式是由第一个算式变形而来的,且第二个算式后面两个因数相乘正好等于第一个算式中的一个因数,这就足以说明这两个算式其实是一样的,所以结果相同。

师:那请同学们说一说,在这两个算式中,哪一个算式计算起来更加简单?

生4:我感觉第二个算式计算起来更加简单,因为平时我们已经熟记了25×4=100、125×8=1000等算式的结果,所以计算时用口算就可以完成,而第一个算式却要用笔算,太麻烦了。

师:那在第三组算式中,第二个算式是如何从第一个算式变形而来的?

生5:我觉得是先把501分成500和1,然后把500和1分别与20乘,最后再把两个乘积加起来。

……

上述教学,让学生计算结束后比较每组中的两个算式,分析两者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哪种方法比较简单。学生由于平时已经熟记了一些数字相乘的积,如25×4=100、125×8=1000等,通过比较就明白在乘法计算时,为了计算简便,可以把乘法中的一个因数变换成乘起来比较简单的两个数进行相乘。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对比题组中发现隐藏在题目背后的规律,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规律,让数学问题解决更加简单、高效。

三、在对比题组教学中促进学生数学思维更发散

教学案例:

你能在与( )里填上合适的数字,使等式成立吗?

× =1600 × =2400

(  )×(  )=1600 (  )×(  )=2400

从题目来看,每组中两道题的计算是巩固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让学生通过发散性思维来强化、拓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而每组中的第二道题的发散程度更大,学生既可以用两位数乘两位数解题,又可以用三位数乘两位数或三位数乘一位数解题,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发散,能在更加广阔的时空里思考问题。这样就让学生的思维从两位数乘两位数扩散到多位数乘多位数,使学生的思维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思考这一问题。题目出示后,学生的思维阀门一下子打开了,列出了各种各样的算式,更有一部分学生的思维超出了我的预料。其中,有一位学生竟然想到1200×2=2400、2400×1=2400这样的算式。学生还没有学习四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但是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却能够正确地计算出来了,并且有许多学生运用积不变的规律来任意更换数字,使学生再一次感知了积的变化规律。我想,一个小小的对比题组的设置,既让学生突破了固有的思维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为后继教学埋下了伏笔。所以,在学生学习新知后,教师可以适当地设计一些拓展性习题来让学生进行对比练习,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更加完善。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题范文5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探讨

计算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计算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平常的课堂计算学习中,在计算前可进行估算,使学生合理灵活地运用多种方法去思考问题;在计算后对结果也进行估算检验,可以使学生获得有价值的检验。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常受到学生的兴趣、态度、意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造成的。在计算教学实践中,我比较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1 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就成功了一半,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其次要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再是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可以把生活中数学问题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激发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 培养坚强的意志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要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我们班每天15题的口算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意志。

3 注重计算方法、思想的教学

有些计算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其实很简单,就算老师不教,大部分学生也会算。但是作为教师,决不能只满足于学生会算,而是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白算理,总结出法则,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中。比如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中,102×24,从回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过渡到三位数乘两位数,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快地把答案计算出来,并且学生在列竖式的时候习惯性地把102写在上面,把24写在102的下面。从表面看来,学生好像都会了,但如果老师对计算过程不多加解释,而突然把24写在上面,把102写在24的下面,让学生们列竖式计算,学生就开始出错了,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计算道理。所以,一节计算课决不能只停留于计算能力,要让学生参与到计算的过程,不但会算,而且要知道为什么这样算,这才是计算课应该达到的真正目的。

4 简便方法的灵活应用

很多学生认为简便方法就是计算题的一类,在表明“用简便方法计算”的情况下,大部分学生都能做,但是当同样的式子放在应用题中,学生就想不到用简便方法。如:对于38+75+62这个计算,放在应用题中,植树节,四(1)班种了38棵树,四(2)班种了75棵树,四(4)班种了62棵树,这三个班一共种了多少棵树?学生很快地列出了式子:38+75+62,然后按照从左往右的计算顺序把答案计算出来,用简便方法的学生很少。所以要让学生体会简便方法的价值,做到能简便尽量简便。此外,在四则运算中,如果学生熟记一些常用数据,则能较好地掌握计算的技能技巧,有助于学生计算能力达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要求,比如25×4=100、125×8=1000等等。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题范文6

[关键词] 学习过程;培养;数学计算;能力

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9页有一道这样的思考题:

用1、2、3、4、5这5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和一个三位数,要使乘积最大,应该是哪两个数?要使乘积最小呢?换5个数字再试一试.

课前我布置学生试做,试做的情况是大部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畏难情绪,有一筹莫展的无助,有的同学还有厌烦状态. 我们教者通常用的方法是和孩子们一起算一算,用较短的时间将结果和结论告知.

像这样的思考题,苏教版教材中还有很多,如果处理不好,会导致学习者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甚至感到学习过程苦不堪言,这就会无意中推波助澜地令许多学生对这门学科望而生畏. 为了消除孩子的顾虑,我在思考:用什么方法让学生对这个复杂的问题学得轻松一些、扎实一些?通过阅读本单元的教材,围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这条主线,渗透“在思考中计算,在计算中思考”这一思想,我设计了这一节课的学习活动:加强学生基础练习、引领学生探索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开展数学游戏活动、促进学生拓展学习.

教学活动

1. 加强学生基础练习

平时,大部分教师都是自己写一些比较复杂的计算题让学生计算,学生计算起来不仅耗费时间,而且重复、机械的计算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果教师换一种形式,让学生自己写乘法算式并自己计算,这样既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能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而且乘法算式的开放和众多习题的可选择,能增强学习的个体性.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计算能力就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如:

2. 引领学生探索学习

引领孩子们通过排列组合、分析比较、计算实践得出结论,使探索学习经验在学生“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引领学生在经历数学学习活动的基础上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不断提升数学素养.

如创设问题情境:用1、2、3、4、5这五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和一个三位数,要使乘积最大,应该是哪两个数?

板书:分析比较计算验证得出结论

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性学习能够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他们思维的发展. 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主要是通过数学学习活动来开展,一般都是分组进行,而不是让每个学生单独地学习,因为分组有利于学生互相交流和互相学习,而且能让不同的思想得到碰撞,最终形成正确的结论.

比如:用2、3、4、5、6这五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和一个三位数,要使乘积最大,应该是哪两个数?

学习活动: (1)自主练习,解决问题.

(2)小组交流.

(3)得出结论.

4.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在探索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有学习的能力,实验可以放手,但是需要在关键处进行点拨和启发,可以根据前面学习活动的经验和规律更加快捷地找到算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在计算中找规律,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规律. 这样的学习活动旨在让孩子们在计算中思考,在思考中计算.

如:用1、2、3、4、5这五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和一个三位数,要使乘积最小,应该是哪两个数?

学习过程:(友情提醒)

(1)分析推测,选出算式.

(2)实验验证,比较调整.

(3)得出结论,全班交流.

5. 开展数学游戏活动(魔幻读心术的故事)

数学有什么用处呢?枯燥的数字、巧合般的题目设计,这些似乎和实际生活相距甚远. 其实,要让数学发挥用处,限制不在数学本身,而在数学的使用者上. 让我们看看,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数学使用者们是如何让数学在生活中处处发挥作用的.

在现在的网络游戏中,有一个“吉普赛人祖传的神奇读心术”. 据说它能测算出你的内心感应. 游戏是这样的:任意选择一个两位数(或者说,从10~99之间任意选择一个数),把这个数的十位与个位相加,再把任意选择的数减去这个和. 例如:你选的数是23,2+3=5,23-5=18. 在游戏的图表中找出与最后得出的数相应的图形,并把这个图形牢记心中,然后点击网页上的水晶球. 你会发现,水晶球所显示出来的图形就是你刚刚心里记下的那个图形. 水晶球让你神奇的感应到它是如何来读你的心的!你玩过这个游戏吗?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6. 促进学生拓展学习

目的是让学生熟练计算,并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提升独立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和综合素质. 例如: 0、2、3、4、5这五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和一个三位数,要使乘积最小,应该是哪两个数?

教后反思

新的数学课程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叙述模式为呈现方式.

叶圣陶在《习惯成自然》这篇文章中写道:我们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 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 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 所以,要有计算的能力,必须真的去计算,到了真的去观察、去计算、去思考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因为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导致计算的技能和速度相差很大,在基础练习中,我设计了开放式的学习活动:“用1、2、3、4、5这五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和一个三位数,算出它的乘积.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计算训练,有的同学在规定的时间里写8道,最慢的则是3道. 在学习活动中,计算器的运用使计算显得富有生机,和学生的笔算学习相得益彰,计算器可以帮助检验和改正,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的运算能力得以逐步提高.

在探索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其思考往往拘泥于具体的、经验的层面,对抽象的或稍复杂的问题一旦找不到解释时便犹豫迷惑,另外,小学生习惯于遇到一个问题后一味地期望能套用某现成公式,不能很快得出答案时便有畏难情绪而显得束手无策,反映了其思维的惰性和数学能力的缺陷.

所以,我们应特别注重过程与方法,提倡在学习过程中引领学生的自主活动,培养学生发现规律、探求模式的能力等. 如在解决问题“用1、2、3、4、5这五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和一个三位数,要使乘积最大,应该是哪两个数?”的过程中,应引导孩子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推理能力猜猜可能是哪两个数,然后引领孩子们得出三位数的百位和两位数的十位理应是4或5,这样便自然地引出了六道算式,学生通过计算就能找到答案. 这一过程使得原本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悄然中数学教学就实现了从紧张走向舒缓,从杂乱走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