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试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一历史试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一历史试题

初一历史试题范文1

课堂上学生之所以提问少,不是因为没有问题,而是畏于教师的权威,有问题不敢提问。虽说此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他们往往担心提问过于肤浅,而不敢提问。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总是习惯于用一种“判官式”的逻辑,只用对与错、是与非去评价学生的问题和答案,严格地将学生的思维限定在教材或教师所预定的思维之内,使学生畏于教师的权威而不敢提问。久而久之,课堂上学生的提问之声也就越来越少。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就要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而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教师要尊重学生,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要视学生为学习主体,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当学生感受到这种平等后,自然会强化主体意识与问题意识,产生更多的问题。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言,为学生的主体参与提供时间与空间上的保证。教师要体现出教学的真正民主性,为学生的主体参与与主动发言提供时间与空间,使得学生敢于发表个人的不同见解,敢于提出更多的问题。这样才能彻底打破教师的一言堂,让课堂上拥有更多来自于学生的不同声音。这样民主、宽松而愉悦的教学氛围才能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才能让学生敢于提问。

二、创设有效教学情境,让学生会问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注重教师讲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剥夺了学生思考与提问的权利,使学生处于机械接受的地位。这是典型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导致学生不爱问,也不会问。为此,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创设丰富而有效的教学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关注,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得学生以主体身份来展开主动思考与积极探究。这样,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在教师的相机诱导与启发下,就会产生很多的问题,从而有问题可问,真正学会提问。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直观情境

图片是重要的承载历史信息的载体。现行教材图文并茂,图片占有很大的比例,传达着许多文字所不能传达的信息。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图片的重要功效,充分利用多媒体不受时空限制、表现效果强的特点,运用教材插图、历史图片、地图、影视剧片断等来为学生创设丰富而直观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激情,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状态中,让学生产生更多的疑问,进而带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参与到教学中来。

(二)联系学生生活创设生活情境

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学科教学与现实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要善于在现实生活与学科教学之间找到切合点,将抽象的知识寓于直观而丰富的现实生活之中,以带给学生亲切感与熟悉感。这样既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参与热情,同时又可以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展开学习。这样的过程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运用的过程,是一个主动思考与积极思维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在这个过程中会处于最为积极活跃状态,学生会不断产生新的看法与见解,教师要加以疏导,消除学生不知道如何提问、不知道提什么问题的疑虑,使得学生产生更多的问题,真正学会提问。

(三)加强知识内在联系,创设对比情境

教师要整体把握教材,对各知识点全面了解,利用各章节间的内在联系来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利用比较、联想、对比等方式来展开自主学习,这样更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这不失为增强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

三、建立科学评价机制,让学生乐问

评价不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终结,而是学生认知活动的新起点。科学的评价可以让学生看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享受提问所带来的乐趣,同时又能使学生客观看待自己,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评价的重要功效,让学生乐于提问。

(一)关注问题本身的价值,更加关注学生思考全过程。

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是与非、对与错来评判,因为这样的评价并没有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学情,会打击大部分学生提问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逐渐丧失提问的动力与学习的激情。所以,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本身的价值,更要关注学生提出问题的整个思维过程。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不要急于评价,而要多追问,通过追问让学生将整个思维过程暴露出来。这样更能深化学生的认知,拓宽学生的思维。

(二)实施赏识教育,激励学生前进。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提问的过程也是如此。教师要坚持表扬与批评并进,以赏识为主的激励性评价原则,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哪怕只是极其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学生必要的表扬与鼓励,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享受学习的乐趣。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很肤浅甚至是错误的,我们也不可以武断地加以否定,而要首先肯定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让学生自己意识到所提出问题的局限性,使得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与诱导下进行深入思考,再次提出问题。

四、结语

初一历史试题范文2

路健是03年毕业的大学生,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在学校里学习很好,毕业后,在一家公司做了两年半时间,业务上一直是公司的骨干。可是,由于人太老实,不善于人际交往与沟通,所以,没有什么提升与加薪的好事,他感到委屈,今年春节采取了跳槽的办法。没想到06年是就业高峰年,职场人流闹海啸,竞争十分激烈。凭着简历上工作经验,还拿到了三次面试机会,可是由于没有面试经验,又不善于言辞表达,不会推销自己,结果都面试失败,居然在家待业半年。

第一环节:面试整个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过程和处理,包括面试前、面试中、面试后、面试礼仪等。

第二环节:各类场景面试过关,特别是压力面试,另外还有普遍性问题、专业性问题、英语问题等。

第三环节:偏题处理技巧:偏题是路健前段面试中的主要失败原因,所以,是辅导重点。

面试遇到偏题,必然心中犹豫不决,不知道如何回答,想来想去,最后答错。其实,偏题的出现,是面试官在压力面试时,根据每个人情况不同,临时提出的问题,只不过是事先没有准备而已。回答这类问题时,就一个原则:站在公司的角度、站在老板的角度去回答问题,也就是说,让你进行一下换位思考。只要你的立场是站在公司的角度,一般就问题不大,起码正确百分之八十了。(这点千万要记住。)

偏题分析举例:

(一)如果我们公司这次没有录取你,但过一段,被录取的人中有没能渡过试用期的,腾出位置来,再通知你,你还会再来吗?

分析:这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一箭双雕,既看一看你对公司的认可程度,又在考察你的性格。

1.错误回答:

1)为什么我还要再来?我又不是找不到工作。

2)我不想等待,再说那时我可能早就被另一个公司录取了。

3)现在没有录取我,说明公司没有看好我,我来了也没有意思。

回答结果:只好带着舍不得这家公司的遗憾,另谋高就。

2.正确回答:(别忘了换位思考原则)

呵呵,老师,那就说明我是一个“替补队员”了,能给一个强队当“替补队员”,也是很光荣的事,我肯定会高高兴兴的来。再说,“主力队员”都是从“替补队员”干起来的。只要我今后工作努力,肯定会从“替补队员”升为“主力队员”的,现在,我既然是“替补队员”,就说明我还应该付出比“主力队员”更大的努力,才能满足公司的要求。我相信我肯定能努力成为公司的“主力队员”,为公司做出我最大的贡献。谢谢老师给我的一个机会。

回答结果:没准公司现在就可以录用你了。

(二)如果公司给你的工资标准,没有达到你简历上的工资要求,你还来我们公司吗?

1.错误回答:

1)这是我的工资底线,如果达不到,那我可能就会考虑另外一个公司了。

2)那我大概不一定会来了,因为我认为我的要求并不高。

3)如果那样的话,那就是我跳槽后的工资还低于原来的工资,我要考虑一下。

回答结果:因为相差无几的工资差额,永远失去一个发展机会。

2.正确回答:(别忘了换位思考原则)

工资是我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但公司更是我要考虑的问题。我更看中的是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发展前景,以及我在公司的发展平台。对于一个青年人,前途要比“薪情”更重要。再说,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工资标准,我相信,只要我的能力达到公司的职位要求,公司也不会给我比别人低的工资,如果我的能力达不到公司的职位要求,我提的工资再高,也是不合适的。

回答结果:公司的HR会投来赞许的目光。

(三)你在公司里工作,如果同办公室里的一个人,能力没有你强,但工资却高于你,你会不会有想法,心理能平衡吗?

2.错误回答:

1)我当然不平衡,那我还干的什么意思?

2)如果他的能力比我强,我不会有想法。如果没有我强,我肯定心理不平衡。(路健就是这样回答的)

3)如果公司对待员工是这样的不公平,肯定企业文化有问题,这样的公司只有走人。

回答结果:由于公司不会录取,心中又增加了一个不平衡。

3.正确回答:(别忘了换位思考原则)

工资是员工最敏感的问题,公司一般都会尽量处理好,如果那个同事的能力不如我,工资还高于我,肯定是他在其他方面强于我。或者,他能为公司解决一些我们不知道的问题,

所以,老板给他定了高于我的工资。在公司里,我不想与别人横着比,因为这里面有许多我不知情的东西。我喜欢把自己与自己竖着比,只要自己比自己过去升值了,就有成就感;只要认为公司给我的报酬与我的能力匹配,心理就不会不平衡,还会感到干的挺有奔头。

初一历史试题范文3

关键词:建筑工程;大体积砼;养护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China, large volume concrete is widely us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onstruction of mass concrete construction of large volume concret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steps, 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the author's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common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for this technology are discussed.

Keywords: Building engineering; Large volume concrete; maintenance

中图分类号:TQ17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伴随我国建筑产业的快速发展,大体积砼在建筑基础建设中被广泛的应用。但是出于大体积砼的施工特点,产生质量有时难以保证,给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与安全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所以,对大体积砼的施工应用技术进行探讨意义重大。

1大体积砼的内部结构

工业和民用的建筑结构中,通常采用现场浇筑的连续墙式结构,地下构筑件及基础设备等部分,这些容易因为温度收缩应力而引发裂缝的结构,通常称作大体积砼结构,伴随水泥水化反应进度的减缓和砼的持续散热,大体积砼从升温阶段逐渐进入降温阶段,温度下降导致体积缩小,因为砼内部的热量是通过表面由内向外散失的,降温阶段的砼表面温度与内部中心温度存在温差,若温差过大,会导致产生与升温阶段一样的表面裂缝,作者认为是结构内部的不均匀降温差导致表面的裂缝。在温度总体降低的过程中,砼总体积收缩,但是需要考虑到周边的条件和地基约束,整体上属于约束性收缩。如果砼的龄期增长,强度加大,弹性模量提高,徐变影响同时减少,同时温度降低的收缩产生的拉力比较大,除了抵消了一部分升温过程中产生的压力之外,还在砼中产生了很高的拉应力,如果拉力超出了砼的龄期抗拉强度,会引发大体积砼的贯穿性开裂,也就是结构内外部之间均匀降温差引发的贯穿性裂缝。

2 施工技术要点

2.1 一般情况下大体积砼浇筑采取的策略

对于大体积砼的浇筑通常采取总体分层,然后2次振捣的方式,砼初凝之后,要防止振动。但是砼还没有初凝,震动在技术上是允许的。2次振捣能够克服1次振捣的水分和气体上升在砼中所形成的微孔,同时克服了1次振捣后砼的下沉和钢筋的滑脱,最终保证了砼与钢筋的握裹力,确保了砼的强度,密实度和耐渗度。总体分层2次振捣方法简单来说是下层砼即将初凝时再进行一次振捣,使砼恢复和易性。这个方案技术层面上虽然可行性很高,对保证砼的质量很有利,但是人力和振捣设备的投入会相应的增加,所以选用方案是需要技术经济比较。浇注过程要同时振捣以保证密实性,振捣持续时间必须保持均匀一致,到达表面泛浆停止,间距要保持均匀,通常需要振捣力波及范围重叠的一半,浇注完成后,表面作压实和抹平处理,预防表面裂缝发生。

2.2温度裂缝的控制

首先要合理调整配合比例。精细计算砂,石配比与含泥量,在砼中添加减水剂和粉煤灰等材料,改良砼配合比,可以降低水泥用量和水化升温,既要确保设计的强度,又要保证砼拥有良好的和易性和可泵性。其次要降低砼的入模温度。降低浇筑温度可以通过选择低温水、石子洒水降温、砂表面采取覆盖等方式实现降低搅拌温度的目的,同时尽可能缩短砼运输时间,砼中加入缓凝剂,使初凝时间延长达6小时之上,降低浇筑的速度,同时采取薄层浇筑,可以加速浇筑过程在热量的散失,延后水化热峰值的出现时间,延长砼的升温期。通常大体积砼入模温度需要控制在不高于18℃,最后要控制好拆模的时间,依据测温的结果,如果砼拆模后的表面温度与砼内部温度差值不到25℃,则可以实施拆侧模;降温后的表面温度与砼内部温度差直值大于 25℃的情况下,不但不能实施拆侧模,还应采用模板上加盖保温材料等保温措施,降低温差。同时要通过监控,及时掌握砼的温度变化动态。

2.3砼浇筑的施工过程

大体积砼的配合比必须严格按照试验室试配比例,为确保立体交叉施工的实现,要求砼的初凝时间满足3~4小时。砼的运输要求是,砼从集中搅拌点运输到施工现场,所用时间不能超过30分钟,期间注意防止接触水。砼运达工地点后,要提取样本确定塌落度,塌落度如果不能符合入泵要求时,依据配合比例的需要加入高效减水剂,同时也禁止接触水。砼搅拌运输车到工地后必须在一小时内泵送完成。大体积砼的浇筑过程是将大体积砼划分成面积大致相同的几个作业区,按照作业区的分层退坡浇筑。在各个作业区的浇筑时,要严格操控浇筑的顺序。采取分段定点,同坡度分层浇筑,顺序前进一次到顶的浇筑方式。设置前后两排振捣棒,前排的振捣重点对应浇筑点砼,后排的振捣棒对应斜坡处砼。在构件的边缘处,采用振动模式的手段解决构件表层的粗糙面。振捣棒插入位置间距不能超过45厘米,同时插插下层15厘米,每个孔振捣时间要保证到10~15秒,但是不能超出30秒,标准以砼开始泛浆与没有气泡为宜。振捣棒振捣技巧要快插缓拔,让砼充分保证砼密实性。为了预防大体积砼表面发生塑性开裂,浇筑完毕后,需要分成3次抹压式成型,第三次用铁抹搓平表面,整体过程要确保在砼终凝之前实施。砼浇筑的进行需要保证持续性,间隔时间小于6小时,若遭遇意外情况,砼在4小时候仍无法连续浇筑的情况下,应该实施应急措施。在已经浇筑的砼表面插入短钢筋,长度1米,间距0.5米,梅花状布置。因为的坍落系数较大,砼表面钢筋下部容易聚集水分,会在表层钢筋上部的砼产生微小的裂缝。对于这种开裂的防止,需要在砼初凝之前和砼预沉之后实施2次抹面和压实措施。

2.4 砼的测温要点

大体积砼浇筑时需要设置专职人员负责埋设测温管。测温管的长度有两种规格,测温线需要参考测温截面布置图进行埋设,埋设时测温管与钢筋要捆绑牢固,防止位移和损坏。一组测温线有2根组成,在线上端可以胶带做标记,有利于识别深度。测温线需要用塑料带罩好同时捆绑牢固,防止测温端头受潮。同时要安排测温员操作电子测温仪,确保测温精确读数.测温人员要准时按孔的编号测温,注意防止遗漏和造假。测温记录要填写的清晰整洁。测温工作的进行需要有连续性,每进行一次,持续测温知道砼强度达到标准,需要经过技术部门检验后才可停止测温。

2.5 砼的养护和后期保护

砼浇筑和2次抹面压实后必须立即加以覆盖保温,可以首先在砼的表面加盖2层草席,之后再加盖一层塑料薄膜。新浇筑的砼水化进度比较快,加盖塑料薄膜后有保温保养的效果,可以预防砼表面因为脱水发生干缩开裂,也可以同时避免草席吸水受潮导致保温性能降低。墙插筋部位是保温过程中的难点,要尤其注意覆盖严密,预防温差较大或冰冻发生。砼浇完成后,需要将周围采用钢管扎出拦杆。上面可以行人。严禁在其上进行设线,测量标高、运输材料和搭设模等活动,防止砼遭到破坏。对刚完成浇筑的砼面如果遭遇降雨,要采取薄膜随抹面覆盖的方法,防止雨水将其冲掉表面浆。保证基坑坡顶材料堆放整齐,防止风动将坡顶材料吹得已经浇好的砼面。对操作人员要进行技术培训,搭设支模架和安装模板的过程中,严禁上下抛掷材料,防止砼面被破坏。侧模的拆除注意用钢撬由下向上托拆除,严禁用钢撬由上向下拆除模板,以免砼棱角遭到破坏。

3 结述语

大体积砼浇筑是目前建筑施工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技术。必须严格遵守施工规范,认真落实各个施工环节,作好浇筑后的保温工作,才能实现预期的施工效果。

参考文献:

[1]尹检亮.大体积砼施工技术探讨[J].山西建筑,2006,32(23):168- 169.

[2]朱新华.论大体积砼施工技术的应用[J].广东科技.2007,06:137- 138.

初一历史试题范文4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不断提升,我国各种基础建设在快速发展,而桥梁的使用也就越来越频繁。对于桥梁施工而言桩基施工非常重要,其施工质量优劣直接关系着整个桥梁的使用。但是从施工现状来看,目前桥梁的桩基施工中极易出现一些常见问题,直接影响到了桩基施工。本文就是笔者依据多年的工作经验,探析桩基施工中极易出新的各种问题,并结合实况提出合理的处理措施,为相关研究人士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处理措施 常见问题 桩基施工

中图分类号:TU4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前言

2012年12月,湖南某桥梁投入使用不到三个月桩基就开始裂缝,影响正常通车。事后对该事件调查发现问题就在于施工时忽略了一些常见问题,留下了安全隐患。所谓桩基就是埋深入土层柱形构建,主要是承载上部荷载。对于桥梁工程而言桩基施工是非常关键施工,质量好还直接关系着整个桥梁的安全。因此,探究其极易出现问题以及处理措施具有现实意义。

2 桩基施工中极易发生的问题以及处理措施

实施上桩基施工涉及都各个方面的问题,但是相比之下最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在钻孔与清理两个工程。本文就以这两个方面作为重点内容进行探讨。

2.1 钻孔中极易发生的问题以及处理措施

1)缩孔;桩基施工中出现缩孔,主要是因地层呢各种含有软塑土、膨胀土以及泥质页岩等各种不良地质所成,如果钻头的磨损比较大都能够缩小孔径。发生缩孔之后,一定要及时查明原因,比如是不是因钻头磨损较大造成缩孔现象,如果是就要及时修正钻头并及时补焊,要加大钻头。假如缩孔并不严重就要让钻头上下反复扫孔增大孔径;如果缩孔严重就应该采用钢护筒进行防护,钢护筒要依据不良地质厚度确定长度,如果有条件就应该把不良的地质部分全部采用钢护筒。

2)孔内漏浆;当钻孔达到了透水层,因为泥浆性能较差或者护筒的周围透水,也可能遇到了小溶洞就会出现孔内漏浆。一旦护筒中水头不能够保持时,就要对护筒周围进行回填土夯实,降低护筒汇总水头高度,提升护筒埋置的深度等各种措施。如果采用冲击打孔时,就应该朝孔内填上乱石、片石以及合适的水泥进行反复冲击。

3)掉钻;当钻杆磨损较多,过度磨损钢丝绳或者钢丝绳上螺丝出现松动,必然在钻孔中发生掉钻。掉钻也是桩基施工中极易发生的常见故障之一,必须要给每一台钻机配备上足够打捞工具。一旦发生掉钻之后就要及时使用打捞钩、打捞叉及绳套等各种工具进行打捞。假如打捞的时间太长就可能让钻头被埋,因此就要先清理掉泥沙,之后再应用打捞工具打捞。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当第一次发生掉钻时,孔内的钻头就应该正立,假如打捞一次没有成功就会导致第二次或多次掉钻。孔内的钻头自然就不正立,也会让打捞更加困难。

4)坍孔;当孔内的水位忽然降低有回升,孔口就会冒出细密水泡,就会增加爱出渣量但是却不见进尺,就会增加钻机的符合。造成坍孔因素比较多,但是绝大多数都是泥浆的性能和要求不相符、没有保证孔内水头、机具对孔壁造成碰撞等各种因素所致。一旦出现了坍孔之后,就应该探明发生坍孔位置并且做处理。如果坍孔的位置比较深而且也不太严重时,就应该使用粘土进行回填到坍孔位置上的2m——3m,同时还要增加泥浆的比重、加高水头及改善泥浆性能等各种措施,缓慢钻进。但是一旦坍孔严重之时,钻孔最好全都使用砂类土或者砾石土进行回填,施工中没有砂类土与砾石土,可以将5%~8%水泥中掺入粘质土进行回填,要等待孔内的回填土基本稳定之后再重新开钻;坍孔位置较浅时,应该使用加深护筒措施把护筒中填土夯实,之后再从新开钻。

5)出现斜孔;出现斜孔基本都出现在冲击钻的成孔上。导致斜孔出现原因大多是岩面倾斜、地质松软不均、钻架移位及钻架不平或者钻头上遇上探头石等各种原因所致。钻孔之时就要时常进行检查,查看钻盘在没在水平位置,查看钢丝绳是不是垂直,如果出现了偏差就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当存在斜孔之时,就需要在偏斜处将钻头掉起来反复清扫,让钻孔正直。当偏斜比较严重之时,就需要使用粘质土或者片石进行回填,一直到偏斜处的顶面,等待施工出沉积稳定、密实之后就重新开钻。

6)卡钻;开钻常常出现在冲击钻钻孔之时,首先要形成十字孔、梅花孔以及冲锤磨损没有及时补焊,钻孔直径较小并且新钻较大等各种因素造成。不宜强行提起卡钻锤,应该采用小锤进行冲击或者采用边冲边吸方法把周边钻渣锤松动之后再提出。

7)扩孔;当孔壁坍塌或者钻杆不稳发生摆动时极易造成扩孔。在处理扩孔上,如果采用最大措施就是使用失水率较小优势泥浆进行护壁,有效改善了钻机机械性能,进而空盒子了扩孔率。

2.2清孔中极易发生的问题以及处理措施

对于桩基施工中进行清孔时发生问题主要有、泥沙含砂率较大、坍孔及沉渣过大等等,因清孔诱发坍孔原因主要原因是因过快换浆降低了泥浆的密度所造成。清孔时诱发的塌孔时,就需要依据塌孔严重是否采用不同处理措施处理。如果不严重就应该加大泥浆密度对泥浆性能进行改善,之后再继续进行清孔。如果出现严重塌孔就要先回填再重新钻孔。如果泥浆的含砂率比较大以及沉渣较,清孔时出现加水过多、过快及换浆时,就可能出现捞渣不及时、不干净等各种因素造成。

因此在清孔之时需要边清边捞渣,在该过程中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灌注混凝土时要灌注坍孔;因为较大坍孔和钻孔比较接近,因此应该使用测锤或者测探仪进行探测,如果探头不能够达到混凝土的高程,就说明出现了坍孔。引发灌注坍孔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没有保持潮汐区所需水头、护筒脚漏水、孔内泥浆相对黏度、密度较低等等。假如数量不大就应该应用吸泥机将表面混凝土泥土吸出,如果没有继续发生坍孔,就继续进行灌注,假如坍孔依然在不断扩大,就要拔出导管以及钢筋加,使用粘土或者水泥把孔填满,等待孔周围的地层稳定之后再进行施工。

2)钢筋笼上升;当对混凝土进行灌注时,可能诱发出钢筋笼上升,其主要根源就是混凝土从导管底口冲出后,朝上顶托力就会上浮钢筋笼。因此要防止发生这种上浮问题,就必须要在混凝土灌注之前把钢筋笼顶端所焊接护筒或者其他牢固物体上。

3)导管进水;当混凝土在下落之后导管进水,就要把所灌注混凝土采用吸泥机全部吸出。并且要分析导管进水根源而对工艺进行改进或者重新灌注。

4)导管堵塞;如果在初灌时发生堵管基本上都是因为隔水硬球栓或者硬柱塞卡住所致,一旦出现了堵管就应该使用长杆将管内进行冲捣,或者使用振动器进行振动,使用硬物强大管子的外侧等各种措施。假如这些办法都没有什么效果,就要拔出导管将管中的物质取出,重新灌注导管中的混凝土。如果出现了中期导管被堵塞,就应该把导管和堵塞物共同拔出,进而疏通导管,如果灌注表面并没有初凝,就应该使用新导管深入到原灌注的混凝土表面两米之下。

3 结束语

总之,桥梁桩基施工中难度一直较大,一旦没有控制好施工质量就可能引发质量事故,这样不仅仅增加了施工成本,还会影响到整个施工进度。因此就需要分析施工中常见问题,并结合实况提出处理措施,才能够确保桥梁桩基的施工按质按量进行。

【参考文献】

[1] 张涛.桥梁钻孔灌注桩质量缺陷的分析与处治[J].山西建筑,2009(6).

[2] 王仁.桥梁钻孔灌注桩常见质量缺陷原因分析及防治[J].山西建筑,2010(4).

[3] 卫正红.浅谈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施工[J].山西建筑,2008(8).

初一历史试题范文5

多媒体只是教学系统中的一个要素,是架构在师生之间的桥梁,是用来传递信息、知识的。多媒体是没办法独立存在的,它是和课堂、师生绑定在一起的。多媒体手段能否发挥其最大的效用,要看使用者是如何安排使用的。笔者结合自身的课堂实践观摩和感受了其他教师的教学课堂后,发现有一部分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会有一些不正确的方式方法,这样,多媒体教学就没有办法将其最大的效用发挥出来,甚至还可能出现相反作用。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更应注重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 由“填鸭式”到“图片式”

像“填鸭式”学习的教学方法,现在的教师大多能避免。这种方式的坏处就在于: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积极性很差,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在这种模式下的学生往往是高分低能,对学习兴趣也大大降低。然而,很多教师认为,多媒体主要是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来向学生传递信息,当然,这种方能被大多数的学生欢迎。殊不知,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需要将知识穿插到课堂讲学中,再生动的图片也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

目前提倡的是素质教育,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教师更应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互动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生生互动,比较常用的方式是分组合作、讨论解疑。学习时,首先进行组内合作,对小组内部不能解决的问题要提交全班讨论解决。二是师生互动。教师选取共性的、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首先引领学生互助解决,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发言,教师要适时点拨、指导。教师需要宏观控制多媒体课堂,在吸引学会兴趣的时候适时教授知识,“图片教学”与“口述教学”相结合以达到最优效果。

例如,课程“”教授过程中可以先在多媒体上呈现《十送》的视频,伴随音乐的奏响,不仅是让学生欣赏音乐,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这首歌曲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哪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从而引出课程重点。让学生不仅能加深印象,还能将教师讲授的知识牢记于心,课堂上教师能抓住学生的“心”,自然也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 从接受者到观赏者

教学活动是一个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的双边互动活动,好的教学活动表现为师生融为一体,课堂气氛活跃、融洽,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当然不是所有课堂都是成功的课堂,好的课堂不仅仅需要教师教得好,也需要学生学得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笔者发现,在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之中,大多数情况下学生都是被动学习。虽然在教师将多媒体手段引入课堂之后,学生的学习能力会提高很多,但是教师容易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没有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事实证明,将多媒体现代科学技术嵌入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实践中去,应注重以下两点:一是从历史教材的实际内容和授课类型出发,避免舍本逐末,剑走偏锋;二是从心理学角度讲,人集中于某一时间段会经过渡期、兴奋期、疲劳期三个阶段,为提高教学效率,应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新鲜感缩短过渡期,强化兴奋期,减少疲劳期,从而尊重和适应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心理特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另外,针对学生讲课要张弛有度,既不能过分要求学生百分之百地将神经绷紧,也不能任由学生自由散漫。好比上课45分钟之后要课间休息一样,学到一定程度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消化记忆知识。久而久之,逐渐将学生的潜力与思维发散能力开发出来。

3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多媒体教学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工作就是制作课件,通常教师会做一些PPT文件。课件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教师要端正课件在课堂上的位置,它只是一个呈现知识的载体,但有些教师往往过分追课件的呈现效果,色彩斑斓,而没有实质性的东西。多彩的图片的确是能将学生眼球吸引住,但是吸引眼球并不是课件应该起的主要作用。同样,教师做课件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将学生的目光集中,传播知识才是最主要的目的,特别是整体的框架结构。

诚然,多媒体能够很全面很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将教科书上的内容图文并茂地展现出来,使内容变得活泼有趣,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在制作课件时要注意不能只有好看的外表、活泼的内容,还要结合实际,将教材中的重点内容体现出来。整个内容围绕教材来设计,但不能一味地贴合教材,要该详细的详细,该省略的省略,要符合科学性和客观实际。在设计的时候要注意简练直观易懂,有些比较复杂的也不应做得太复杂,在课堂上可以配合教师的讲解分析来完成。除此之外,设计课件时要注意科学美观,色彩的搭配要符合所讲解的内容,还要合理布局,使学生看起来能够更好地接受。总之,在设计课件时,要注意课件的设计是以教学为目的的,不能仅仅看其外表,还要贴合所讲解的知识内容。

4 盲目使用,效率低下

综合素质教育的各项指标,要求教师“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引进多媒体教学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种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但是实际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觉得多媒体设备很高级,一定增强提高教学效果,所以盲目使用的后果就是无意间忽略了教学实效果和目标。相反,如果一味地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突然插入多媒体教学,无疑会打乱课堂结构,也不可能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很多教师都喜欢在课堂上展示历史知识和推导。所以,这种做法对学生接受知识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帮助,时间长了,会使很多学生产生一种课堂厌烦感。比较好的办法就是教师边分析边在黑板上写出具体内容及分析流程,这样可以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整理笔记,以便后期复习。除此之外,还有的教师习惯把所有的知识都依赖于多媒体,熟不知在单纯的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有时候图像大小、比例会受到限制,所以并不能把知识更好地诠释给学生。所以说,在备课过程中,还不如把制作计算机课件的时间用来研究投影仪、挂图等。

多媒体教学有着自身的优点,也这并不意味着多媒体教学可以取代传统教学。教师要善于将两者有效结合,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使其运用,多媒体教学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有着传统教学所没有的优点。例如,在讲授“”小节时,教师通过电子地图,配上活动箭头,把二万五千里的过程加以演示,同时每到重要的地点(如遵义等)再附相应的影视资料;同时,请学生用讲故事的形式补充一些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讨论分析为什么开始失败?为什么是党的历史上的转折点?

总之,多媒体并不是独媒体,能把多媒体跟其他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得很好的课,才是真正的多媒体教学课。教师需要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效结合,灵活运用,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不乏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程,从而牢记知识,提升学生兴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望笔者的一些见解可以帮助大家共同进步,为教育事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邓燕敏.浅析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10(11):157.

初一历史试题范文6

[关键词]教材 问题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数学教材,但也不能拘泥于教材,有时教材也有它的局限性。所以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现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以及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和家庭背景等状况对教材不断充实与创新,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适当增删,整合教学内容,使教材显示出它的生机与活力,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我在使用教材中比较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仔细揣摩教材,理解编者意图。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仅要全面,而且要深刻。能否领会编者意图,是衡量教师理解教材深浅的一个重要标志。对编者意图领会得越深,越能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怎样理解编者的意图呢?主要是多问几个为什么。例题为什么这样设计呢?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呢?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呢?等等。经过这样一番思考之后,教师肯定会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人教版)在教学“9加几”时,课本中只提供了一幅学校运动会的全景图。这幅图究竟有什么作用?教学中应如何出示?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都是教师教学前应该搞清楚的。

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用实物投影出示全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结果说给组内的同学听。在学生初步感知图意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学生们喝了一些饮料,还剩多少盒?”这一数学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计算方法上。教师启发学生自己想出计算方法,并在组内进行交流。学生可能出现三种算法:(1)数数法:1、2、3、4……12、13,一共有13盒。(2)接数法:箱子里有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 一共有13盒。(3)凑十法:把外面的一盒饮料放在箱子里凑成10盒,10盒再加上剩下的3盒,一共是13盒。教师让学生比较各种算法,选择出自己喜欢的方法。然后,结合学具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凑十法",并从中体验出"凑十法"是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最后,再利用全景图让学生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学生每提一个问题,教师就让学生说一说一共有多少人。对于9加几的问题,还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这样安排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全景图的作用。当然,有条件的学校,如果录制一段本校运动会的场面,动静画面结合起来,可能效果会更好。

此外,不同版本的教材都有自己独特的编排特点和知识呈现方式,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博采众长,看一看其他版本的教材这部分内容是如何编排的,有没有可供借鉴的素材或教学思路,吸取一切精华,为我所用。

2.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景的。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设计的对象是学生,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将取决于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如果从实验的角度分析教学设计,那么课堂中的学生情况就是自变量,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案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调整等都必须随着学生这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

一般来讲,年级越高,课堂教学也应该越开放。“先试后讲、先猜想再验证、先独立思考再集体交流”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知识教学,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教学“计算器”一课时,根据"以学论教"的观点,我们不能把学生看成一张白纸,要教在学生需要教的地方。以往我们会教给学生怎样开机、关机,认识数字键、运算符号键、显示屏,会板书按键的程序框图。其实,这些都不需要教。这样教,并没有起到教学的促进作用。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需要教的,是储存数据和提取数据的方法,以及在使用计算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指导上。

3.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所谓教学内容的广度。是指知识的范围或知识的量,从信息论的角度说就是一节课传输给学生的信息量。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大,知识点过多,学生难以接受,而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小,知识点过少,则浪费时间,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谓教学内容的深度,就是指知识的难度,也就是教师挖掘教材的程度。教学的难度太小,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难度过大,容易挫伤学困生和中等生的学习积极性,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合适的难度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所谓数学活动教学,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即强调数学知识在人们头脑中产生和发展的活动过程的教学。其特征就是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积极地参与到获得数学知识的活动过程之中。从数学学习的真正意义上来说,学数学实际上就是学“做数学”。教师在设计一节课时,在保证知识技能目标的前提下,要尽可能深挖教材,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拓展延伸,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显得充实、丰实。

例如,“圆的面积”一课的教学,为了体现等积变换和极限的思想方法,我对教材中的推导过程进行了深度和广度上的处理,在“化圆为方”的过程中,借助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观察有限分割、拼合,想像无限分割、拼合。再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