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文字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端午节的文字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端午节的文字内容

关于端午节的文字内容范文1

1. 端午节送你五个五:祝你收获多多,五谷丰登;收入多多,五花八门;朋友多多,五湖四海;快乐多多,五彩缤纷;幸福多多,五福临门!

2. 端午祝福心意全送到:愿你“粽”是微笑,“粽”是快乐,“粽”是喜悦,“粽”是好运,“粽”是成功,“粽”是幸福, “粽”是美好。

3. 好茶清清淡淡,越品越香;好朋友简简单单,越久越真;好缘份久久长长,地老天荒,真诚的友谊叫人终身难忘,祝端午节快乐!

4. “端”着温馨祝福,“舞”起轻柔思念,“节”省所有时间,“祝”福亲爱朋友,“拟”出别致短信,“快”出动车速度,“乐”在你心上。

5. 爱-字有甜有苦,情-字有思有恋,想-字有牵有挂,缘-字有你有我,你-永远是我好朋友!祝福我的朋友,端午节开心快乐!

6. 淡淡烟雨,淡淡愁,淡淡明月,上西楼,淡淡鱼儿水中游,淡淡蝴蝶落绣球,淡淡胭脂淡淡酒,淡淡酒解淡淡愁,淡淡思念给朋友,祝端午节快乐!

7. 当你睁开眼晴时,希望你能看到我祝福,祝你有个阳光般的心情;闭上眼睛前,要你收到我的问候,晚上做个好梦,祝端午节快乐!

8. 端午到,愿你“端”起“五”好:端起吉祥,好运不倒;端起快乐,烦恼全消;端起财运,广纳钱宝;端起前途,事业走高;端起幸福,如意逍遥!

9. 端午节,送你只香甜粽子:以芬芳的祝福为叶,以宽厚的包容为米,以温柔的叮咛做馅,再用友情的丝线缠绕,愿你品尝出人生的美好和这五月五的情怀!

10. 端午节到了,悄悄的一条信息,带去我的一份最真的祝福,一份深情,一份情谊,一份如意,一份温馨,一份守望,一份牵挂,一份安康都给你。

11. 端午节到了,送你一个粽子,含量成分:100%纯关心:配料:甜蜜+快乐+开心+宽容+忠诚=幸福;保质期:一辈子,保存方法:珍惜。端午节快乐。

12. 端午节到了,送您一个特殊的粽子:里面包上了春夏秋冬四季的精华,还有我一生真情的祝福。收到粽子别偷着乐了,快点吃吧。端午节幽默短信

13. 端午节到了,我的祝福也到了,我用最简单的话语,送去我最朴实的祝福,愿此时正在看短信的你永远快乐,端午节快乐!

14. 端午节的粽子里有:一份健康的绿豆,一份开心的花生,一份美丽的红豆,一份快乐的调料,包成一个开心的粽子送给你,提前祝你端午节快乐!

15. 端午节快到了,我用幸运米+开心果+美丽豆+爱心枣+美满仁+如意蜜+健康糖+无忧水+做一个粽子送给你,愿你的生活就像它的味道一样丰富甜美!

16. 朋友,不因换季而不想你,不因路远而不念你,不因忙碌而疏远你,更不因时间的冲刷而淡忘你。你永远是我心灵深处的朋友。端午节快乐!

17. 朋友,短信会变成美味,文字会开出玫瑰,相互发送是一种约会,细读是为了体会寂寞滋味,人世间,只有朋友最珍贵!祝端午节快乐。

18. 朋友,无论茶是浓是淡,让清香永驻心间;无论距离是近是远,让记忆彼此相逢;无论联系是多是少,让祝福永远不变!端午节快乐!

19. 朋友,这次发短信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锻炼指法;二是联络感情。现在很郑重地告诉你,今天就是端午节了,送句没技术含量但是我真心的话:端午节快乐!

20. 人生路漫漫,无需惊天动地,快乐就好;友谊最珍贵,无需牵牵绊绊,想着就好;朋友如手足,无需遍及天下,有你真好,祝端午节快乐!

21、端午还未到,粽子还没裹好,艾草还没采够,香囊还在制造,雄黄还没味道,龙舟还没热闹,别人的祝福还在打着草稿,我就提前把端午祝福送到,没有绚丽的词藻,只有真诚的希望:愿你畅享日光的美妙,绽放灿烂的微笑,踩着平安的步调踏上幸福的大道!

22、端午佳节不送礼,小小短信表心意。佳肴满桌莫要贪,控制适量利身体。粽子香气传千里,不易消化莫贪食。龙舟竞渡多热闹,注意安全水边离。愿你端午人快乐,身体健康莫大意!

23、端午节到,送你八份粽子,它们是:一份粽子一份情,愿你人生笑盈盈;一份粽子一份爱,愿你幸福满满载;一份粽子一份心,愿你青春好温馨;一粽子一份彩,愿你福禄滚滚来;一份粽子一份香,愿你人生好芬芳;一份粽子一份甜,愿你长寿益年年;一份粽子一份满,愿你全家乐团圆;一份粽子一份粘,愿你好运喜连连!

24、捧一缕初夏阳光,迎着扑鼻棕香;踏上离岸龙舟,送上温馨祝福:祝你红红事业正当午,身体健康壮如虎,阖家欢乐过端午,吉祥甜蜜更幸福!

25、端午的粽子香,端午的粽子甜,端午的祝福送心间;端午的粽子黏,端午的粽子满,端午的问候不会晚。端午节假期到,祝你假期快乐,好运连连,幸福绵绵!

26、端午节到了,公司行政部给外籍员工每人发了一篮粽子,第二天一个外籍员工打电话给行政部表示感谢:“你们送来的那个东西非常好吃,尽管外面的生菜有点硬。”

27、粘粘的糯米粘粘的情,粘粘的思念诉纷呈;红红的枣儿红红的运,红红的祝福飘美味;长长的苇叶长长的彩,长长的人生乐满怀;浓浓的节日浓浓的香,浓浓的短信送悠长。端午节假期第一天,提前送你一只美味的粽子,愿你事事顺意,人生精彩!

28、端午还没到,粽子还没裹好,艾草还没采到,香囊还在制造,雄黄还没味道,龙舟还没欢闹,别人的问候还在打着草稿,我就提前把端午祝福送到,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有真诚的祈祷:愿你畅享阳光的美妙,绽放灿烂的微笑,踩着平安的步调,走上幸福的大道!

29、端午节小长假休闲指导:以自己快乐为中心,以大家快乐为基本点,坚持吃好睡好玩好的基本路线,充分运用手机这个平台,务必与好友保持联系,最后,要多吃粽子,少吃粽叶,节约环保。顺祝端午节愉快!

30、端午节,吃粽子,生活“粽”是那么甜蜜,身体“粽”是那么健康,心里“粽”是那么晴朗,幸福“粽”是那么满溢,成功“粽”是那么耀眼,好运“粽”是那么准时,短信“粽”是那么达意,祝福“粽”是那么深厚,祝愿你度过一个欢乐汇“粽”的端午节日!

31、五月初五是端午,千山万水送祝福:香囊帮你平安护,拥有如意不胜数;龙舟助你强身体,疾病永远不靠近;粽子甜蜜你心情,笑容总是轻盈盈;彩线缠绕运道来,一条丝线一种情;短信给你来传递,我的关心最实际。这个端午请你一定要和幸福在一起!

32、在每个特殊的日子,被牵挂的人总是开心的,被思念的人总是快乐的,被感动的人总是幸福的,被祝福的人总是幸运的。短信只是形式,祝福只字片语,重要的是把你惦记。端午节快乐

33、米饭和包子打群架,米饭仗着人多势众,见了包子的就打,豆沙包,糖包,蒸饺无一幸免。粽子被逼到墙角,情急之下把衣服一撕,大叫:看清楚,是卧底!——提前祝朋友端午节快乐!

34、米饭去包子那玩,包子请米饭看表演。馒头,糖包,肉包,菜包,豆沙包依次上场。米饭感慨,你们这的姑娘真够彪悍的!一会粽子上场了,米饭眼前一亮,粽子不错!粽子将外套一脱,往台下一扔,全场一片尖叫。米饭一看乐了,就一个正典的,还是我老乡!端午节快到了,吃个粽子,读个笑话,愿你快乐!

35、【端】起祝福语,【午】动小键盘,【快】速找到你,【乐】事共分享。【粽】是不常见,【粽】是都太忙,【粽】是很牵挂,【粽】是记心上。【粽】是很传统,【粽】是特别香,【粽】是为你备,【粽】是尽情尝。预祝端午快乐,祝假期愉快!

36、感谢屈原老师用生命为我们换来了假期,放假是一种很好的纪念方式。但像屈原这样的伟人,至少应该放0天假来纪念他。除此之外,我们还想纪念:孔子孟子庄子韩非子曹操刘备孙权李白杜甫白居易刘邦项羽雍正康熙乾隆等等历史名人……童鞋们端午节快乐……

37、粽子,有棱有角,有个性;龙舟,有拼有搏,有激情;美酒,有香有辣,有人生;朋友,有你有我,有风景。端午时节,祝你快乐入怀,幸福随行!

38、一样的水,沏出不一样的茶;一样的糯米,制出不一样的粽香;一样的美酒,品出不一样的味道;一样的端午节,祝福却不一样:愿快乐天天敲击你的小心脏!

39、祝福“粽”动员,愿你笑开颜:薪水“粽”是上涨,干活“粽”是不忙,前途“粽”是辉煌,爱情“粽”是如糖,身体“粽”是健康!

关于端午节的文字内容范文2

关键词:传统文化;感知认识;阅读乐趣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蕴含的是敬老爱幼、勤劳善良、与人为善、爱国爱民等优良品德。目前很多年轻的家长对传统节日的概念已经淡化,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少之又少,幼儿园在现有教材中体现传统节日的涉及面不广,幼儿接触的机会比较少。大部分孩子对我国有哪些传统民俗节日、为何过节或知之甚少,或只知与节日有关的食品,对于节日来源或背后的寓意全然不知,根本无法体验传统文化节日的内涵。通过开展以传统节日教育为主题的亲子活动,教师与家长两方面教育资源都得到充分的开发利

用,教师用其幼儿教育专业知识影响家长,家长也以所获得的有针对性的育儿经验影响教师,双方积极互动、合作,最大限度地达成一致,形成最大的教育合力,从而为幼儿创造最佳的教育环境,促进幼儿更主动、可持续地发展。

端午节留在成年人记忆中的影像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孩子的经验往往只能集中在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上,所以吃粽子成为他们对端午节最重要的记忆。端午节来临之际,我选择了《端午节》这个读本,采用亲子阅读的互动方式,设计过程中主要分为三个环节。首先,家长与幼儿一起分享过端午节的习俗。其次,家长与幼儿共同阅读读本,了解过端午节的习俗。最后,家长和孩子相互之间挂香包、缠五色线、品尝粽子。在活动中结合儿歌从饮食、配饰以及节日庆祝活动等方面将枯燥的传统节日展现在孩子面前,加强幼儿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与感受,促进幼儿社会性情感的发展,增强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

一、充分准备,感知传统文化

活动前,教师了解到幼儿对端午节的认识不多,有的还比较陌生。所以根据中班幼儿的认知特点,采用具体形象直观的办法,采取亲子阅读的形式来开展。为了让幼儿了解端午节的相关知识,感受人们欢庆节日的目的,庆祝节日的方式与特点,活动前,对本班幼儿进行一次简单的调查(见亲子阅读活动记录表一)。

调查内容有吃粽子、赛龙舟、屈原、挂香蒲、系香包、五色线的认识。通过调查,从家长反馈回来的记录表可以看出幼儿对端午节的认识并不多,有的还比较陌生,大部分幼儿只知道过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一些粗浅的知识,对端午节的意义和特色知道得并不深入。

为了让家长与幼儿在互动中感受端午节的丰富文化内涵,发动家长协助幼儿共同查阅、收集有关端午节的来历和端午节习俗的资料和图片。通过查阅资料,收集故事,幼儿对端午节的来历及习俗有了初步了解。通过家园合作的形式,不仅让家长体会到老师收集资料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让家长与幼儿在互动的过程中,激发了幼儿主动获取更多相关端午节的知识。

二、交流表达,共享相关知识

在第一个环节“交流端午节习俗”时,幼儿把自己从家长那里听到的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滔滔不绝地与同伴分享。如幼儿说:“过端午节我奶奶会包很多粽子。”“端午节爸爸带我去看赛龙舟。”教师也引导家长积极表述自己关于端午节的认识:“记得小时候每年的端午节,我的爸爸妈妈都会给我们采一些草药煮水给我们洗澡,说是会驱除百病。”“小时候一到端午节我妈妈就会用五颜六色的毛线编一个网袋,里面装上一个蛋,然后挂在我的脖子上。”在活动中,家长与幼儿一起分享儿时过端午节的记忆,家长从脑海里翻出童年的回忆,与幼儿分享自己小时候的趣事:包粽子、煮鸡蛋、插艾蒿、挂香囊……家长和幼儿安静地享受着这份浓浓的亲情和暖意。在教师提议下,大家观看视频,一起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三、亲子共读,享受阅读乐趣

通过亲子阅读,家长和孩子相互系香包、挂香蒲、缠五色线、包粽子、吃粽子、看赛龙舟等,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从而激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读本结束后,幼儿能较好地朗读这首有韵律感的儿歌,并且理解了“挂”“缠”“绕”等词语的含义。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与幼儿共同阅读,帮助幼儿理解读本内容。为了方便家长与幼儿在阅读过程中有具体的指导,如第一页:先读文字,读完后提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告诉幼儿“五月五”指的是阴历五月初五。接着让幼儿猜猜图中的小姑娘要做什么?第二页关注小姑娘在做什么?为什么要吃粽子?第三页观察妈妈在做什么?为什么要挂香蒲?(只要告诉孩子是为了纪念某个人、防病作用即可)。为什么要给孩子缠五色线呢?(五色线的寓意:戴五色线可以避开蛇蝎毒虫的伤害,扔进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保平安、健康)第四页观察小姑娘的腰间多了什么?为什么要系香包在腰间?(香包有避邪驱瘟疫之意)第五、六页知道妈妈和小姑娘要去看什么?告诉孩子一些基本的赛龙舟知识。(赛龙舟:借划龙舟驱散江中的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我们将阅读导读的要点发给家长,让家长根据教师提供的参考,指导幼儿阅读,并将文本中出现的陌生风俗习惯和孩子进行讨论,还邀请家长在表格上进行简单记录。

当教师引导说:和爸爸妈妈看了一遍端午节这本读本,谁来说说你现在对过端午节的哪个习俗最感兴趣?幼儿积极踊跃,能将自己在书中阅读到的信息进行表达与分享。而对书中各种词汇的理解也在他们表述的过程中逐渐应用起来。这一过程中,家长亲身感受到幼儿教育的流程,他们知道在提高幼儿各种能力的时候要把握好哪些点,如:如何启发、激励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无形中还把一些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通过活动渗透到家长的意识中,促进了家庭育儿水平的提高。

可见,亲子阅读活动给予家长和孩子一次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进步的机会,拉近了亲子之间的距离、增进了亲子之间的情感、养成了亲子阅读的好习惯和好方法,让平时忙于工作的家长们能静下心来走进孩子的世界,更深刻地了解孩子。

四、习俗活动,体会节日气氛

最后,教师、家长和孩子共同制作香包、五色线,品尝家长带来的粽子,寻找喜粽。感受了浓浓的节日气氛,在体验动手制作香包、五色线的过程中,家长学会了很多与孩子沟通的技巧,掌握了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家长深有感触地说,这种亲子阅读的活动方式,不仅使孩子得到良好口语能力的培养,而且增进了家庭间的亲情。

以传统节日教育活动为主题的亲子活动成功起到了互动效应,家长不是旁观者而是直接参与者,他们同时兼有被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重身份。整个活动以家长为主体,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服务者和参与者,激发他们参与幼儿园亲子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学会知识、训练技能。

五、积极反思,充分挖掘家长资源

在活动后,我们还向家长发放“亲子活动意见反馈卡”,了解对本次活动的开展有什么要求和期待,总结活动中的成与败,提

炼亮点并及时发现问题,找出不足,然后张贴在家园联系栏,让家长感受到他们也是参与活动的主人,有权利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让他们感受到参与亲子活动的意义,以便下次能更好地组织类似活动,促进了家园同步教育。

在传统节日教育活动中,我们发现每位家长都发挥了自己的优势与特点,有的家长具有较丰富的文学知识,能针对传统节日文化进行生动活泼的说明;有的家长心灵手巧,善于引导孩子制作精巧的节日作品;有的家长富于耐心,善于营造轻松愉悦的家庭环境。因此,通过这次活动,家长对幼儿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了解了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也很好地达到了家长间相互学习交流的目的。

关于端午节的文字内容范文3

关键词:培养;传统节日文化;兴趣;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111-02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俗和道德风尚,寄托着整个民族的美好憧憬。近年来由于受到西方节日文化的冲击,我们的传统节日备受冷落,一些传统节日的内涵正在逐渐淡化,甚至消失。在年轻人看来,过节就是休息,就是吃喝玩乐;在孩子们看来,过就是收压岁钱,过端午节就是吃粽子,过中秋节就是吃月饼……他们不知道,传统节日文化不仅是风俗民情,更彰显了我国灿烂文化中所蕴含的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勇敢智慧等传统美德。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节日所受到的冷落,其实也就是传统文化中美德的逐渐流失。因此,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让下一代重新认识传统节日,了解传统节日中蕴含的深厚的文化。2011年笔者申报并承担了本校校课程《中国节》的教学任务,和学生一起学习、探索、感悟传统节日文化,感受颇多。在不断地“教与学”的互动中,针对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传统节日文化,调动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传统节日文化,逐步探索出了一些思路和方法。

一、多种途径搜集资料,调动学生学习传统节日文化的积极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事之前一定要先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在最初开展传统节日教学活动时,缺乏适合教学对象的专业教材,为了上好这门课,我决定立足实际,没有条件也要为教学创造条件。首先制定教材内容,根据时令顺序,捋顺出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主要包括春节、元宵节、龙头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其次确定传统节日文化内容,如:传统节日的起源或传说、民俗及民俗的地方特色、饮食文化、文学作品、民谣谚语等;最后利用网络、图书、影像等资料,多方面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春节后的第一堂课,笔者充分利用学生们依然沉浸在春节氛围的机会,以学生熟悉的春节为例,把表现春节热闹场景的影像、音乐、图片、文字等资料做成课件在课堂上展示,而后把动画片“年的传说故事”播放给学生们观看,面对熟悉的场景和充满趣味性的传说故事,学生们的反应很强烈,生动的图片、影像信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接着笔者因势利导,号召学生们积极参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学习,并教给学生怎样利用网络、影视、书籍、访问等多种途径搜集资料。第二节课的学习内容安排的是“元宵节”,笔者布置了搜集“元宵节”有关资料的作业,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响应,很多学生也通过这种学习和参与的方式开始喜爱上这门课。随后,我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根据学生居住区域、家庭状况、学习能力等情况合理搭配,学生选定组长并完成下面四个题目:(1)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2)元宵节习俗;(3)元宵节诗词文化;(4)元宵节的地方特色。然后分发表格,让小组成员之间合作完成。由于准备比较充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特别积极,一堂课下来,学生们轻松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次教学活动让我深切认识到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多种途径搜集传统节日的资料,做好计划、准备何等重要。

二、优美的传说故事,激发学生探究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都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学习活动更是如此。小学生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怀有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但也很浮躁,做事情缺乏耐心。怎样培养学生学习传统节日的兴趣呢?怎样让学生乐意并主动地去了解传统节日呢?我发现每一个传统节日背后都蕴藏着生动、美丽的传说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大人喜欢,孩子们更喜欢。所以每一个传统节日来临之前,笔者首先启发学生搜集关于该节日的相关故事。例如:端午节来临时,我让学生搜集有关端午节起源的传说故事,其实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有源于纪念伍子胥、源于纪念孝女曹娥、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还有源于纪念屈原的。很多学生告诉我,没想到过端午节也有那么多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拓展学习“聊聊曲阜的端午节风俗”,学生通过口头访问、阅读书报、上网查询等方式,更深层次地了解有关端午节的知识。了解到曲阜人过端午节有凌晨门口插艾、挂香荷包和用艾叶煮鸡蛋的风俗,还有吃粽子、饮雄黄酒的习惯。同时学生通过学习还了解到曲阜旧民俗与新民俗的不同,以及旧时的孔府里过端午节的习俗。这些活动让学生们对端午节的理解更深刻了,也更喜欢了。

三、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传统节日文化的热情

为提高小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视及学习热情,笔者力求做到教学形式丰富多彩。授课方式既要符合实际,又要带有新鲜感,还能开阔孩子的眼界。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教学形式如下。

1.多媒体教学。观看各种有关传统文化的图像、视频等,这种展示方式能更直观、生动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

2.双向互动。如学习重阳节,带学生走进社区敬老院,与老人共度重阳节,使学生懂得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游戏教学。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趣的游戏活动。如正月十五猜灯谜,清明节放风筝、荡秋千、踢毽子、踏青等。这些教学活动更具趣味性,更能抓住孩子的心,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4.亲子互动。邀请学生家长加入活动,协助学生在家完成学习任务。如:端午节包粽子,腊八节熬制腊八粥,春节包饺子等,这样的活动培养了学生既培养了学生爱劳动的美德,同时又增加了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习俗的了解。

5.知识竞赛。节日来临之际,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传统节日文化的资料,并且通过必答、抢答等比赛的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6.远足活动。如清明节来临之际,带学生到烈士陵园缅怀先烈,让学生通过扫墓活动追念革命烈士的高贵品质,树立继承先烈遗志、认真学习、长大建设祖国的理想。

7.诗词朗诵。每个传统节日都有许多优美的诗词美文,让学生积累与节日有关的趣联妙对、古诗词名句、谚语、歇后语等,开展一个节日诗词朗诵会,有助于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关于端午节的文字内容范文4

关键词:语感能力;生活体验;语文味道

在初中语文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引领学生步入精彩的语文世界?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了一番反思,现小结如下,权且抛砖引玉,与各位同行商榷。

一、品鉴文本语言, 培养语感能力

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世界文豪高尔基指出:“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文学理论家刘勰则曰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可见,阅读教学离不开对语言的揣摩、品味、鉴赏,进而领会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标准》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坚守“以读为本”的原则,咬定文本不放松,组织学生充分朗读文本、触摸文本、熟悉文本,在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抓住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语言加以咀嚼、品味、赏析,通过揣摩、想象、比较等多种形式进行感悟与体验,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表现力和生命力,进而达成理解文章主旨,领略艺术特色的教学目的,实现培养语感能力、提高审美情趣、丰富精神内涵等多元化目标。

任何文本总是由一定的言语材料遵循一定逻辑规律组合而成,它外显为一定的语言文字形式,内含着一定的思想情感。平淡的语言中蕴含着韵味与情致,正是《端午的鸭蛋》―文的语言特色。笔者在引导学生欣赏文本语言时就曾抓住“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 有的秀气”等句子引导学生自主欣赏,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说说值得玩味的地方在哪里。 有的学生甚至连文中带有浓厚感情的感叹号也不放过, 能够言之凿凿地讲出一番让人口服心服的道理。

二、唤起生活体验, 引发阅读期待

《标准》中有样一处阐述提及了阅读期待:“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是一种探究未知、迫切求索的心理状态,它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也是阅读教学得以有效展开的前提条件。阅读的动力来源于浓厚的阅读兴趣。布鲁纳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当学生对阅读材料产生了一定的兴趣,阅读这种活动才会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阅读才会更有意义,才会走向成功。任何一种语文能力的获得与提升都离不开读。读,既是一种语文学习基本能力,也是一种学习语文的根本方法。因此,在阅读教学初始阶段,如何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应当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与积极探讨。

譬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笔者首先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姹紫嫣红、争奇斗艳的春花,聆听悠扬婉转、悦耳动听的鸟语,借此激起学生对美好春天的无限向往,然后趁热打铁,引导学生乘兴阅读朱自清先生的经典美文,与学生一同流连于优美的字里行间,最终获得阅读期待与审美心理的满足。再如,教学汪曾祺《端午的鸭蛋》,上课伊始笔者首先问学生你们知道端午节是什么时候吗?为什么在我国民间一直流传着这个节日?端午节各地有哪些习俗?当学生兴味盎然地述说端午节的具体时间、历史渊源及赛龙舟、吃粽子、插艾草等民间风俗时,生活的场景已经浮现于他们的脑海,此时笔者就顺势导入新课: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一起走进江苏高邮人的端午节去感受那里淳朴、浓郁的民俗风情吧。实践证明,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是阅读教学得以顺利展开的序曲,是阅读教学走向成功的前奏。教师要善于通过多种途径,引发阅读期待,将感情融入到朗读活动之中,引领学生步入想读、爱读、乐读、会读的境界。

三、演好“对话”之戏, 突出语文味道

关于端午节的文字内容范文5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一、作品赏析

(一)内容简介

住在树林里的老奶奶为小朋友们找到了许多故事,可是她突然生了场大病,病好后就不能说话了,这可怎么办呢?聪明的老奶奶把故事一个个全包进了粽子里,谁吃了粽子,谁就会讲故事了……

(二)主题分析

通过讲述老奶奶把故事包进粽子里,然后再寻找吃了会讲故事的孩子的曲折经历,引发孩子们对粽子的美好向往,同时激发起他们学讲故事的愿望。

(三)情节分析

密密的树林里有一座房子,里面住着谁呢?一位躺在床上、头上敷着毛巾的老奶奶进入了小读者的视线:啊,住在里面的老奶奶病了!小读者是否很担心呢?

拄着拐杖的老奶奶出现在屋外,她的病好了,可是她拿着白米和叶子做什么呢?

小动物们都来吃包着故事的粽子,可是“吱吱吱、哩哩哩、叽叽叽……”不同小动物的叫声一定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也引发了焦虑:松鼠、狐狸、百灵鸟……它们不会说话!

于是小动物们找到了会说话的小姑娘,并动脑筋把她带到了老奶奶家,小读者的焦虑此时可以放下一半了。看,小姑娘吃了香喷喷的粽子,给大家讲了一个又一个故事……小读者一定也很想听听吧!

(四)角色分析

故事中的老奶奶胖胖的身体、自自的头发、围着围裙,除了生病的那幅画面,都是笑眯眯的、慈祥的表情,让人一看就觉得很亲切。

故事中每个小动物的出现大都是笑眯眯、可爱的样子,温顺的性格一览无余。而在找不回小姑娘的那刻,每个小动物的眉毛纠结、嘴角下垂,显露出它们的苦恼。

小姑娘慌张、惊讶、开心的表情变化,正是她对“粽子里的故事”从不知道到了解的心理转变过程,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印象深刻。

(五)图画分析

1、画面构图、色彩

画面的色彩明亮,大片黄黄的、橘色的暖色基调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故事所传递的温暖、祥和的气息,凸显了故事的主题。

在构图上,作者运用了大片的、简单的背景来烘托人物和主题,使得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十分清晰,突出了故事所要表现的主要情节。

2、图画中蕴藏的细节

图画书中老奶奶的发髻、褂子和布鞋,小姑娘的朝天辫、花棉袄配小绿裤的服饰打扮,还有小背篓、小陶盆以及溪边淘米、洗粽叶的画面……这些细节的刻画与故事的主线“粽子”串连起来,展现出浓浓的民俗韵味。

(六)语言分析

故事中的文字优美,娓娓道来,其中也不乏跌宕的情节,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

“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这句话反反复复,贯穿整个故事,使小读者读上去既琅琅上口,又充分表达了老奶奶的美好心愿。

“粽叶”和“粽米”对于学生来说是新出现的词汇,但加上了“又青又香”和“又圆又白”这两对形容词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了。

“采、洗、包、吃、讲”这五个动词将整个故事的情节串连起来:采粽叶——洗粽米——包粽子——吃粽子——讲故事。

象声词“吱吱吱、哩哩哩、叽叽叽”的出现既表现了不同动物的叫声,同时也使得整个故事更具童趣。

二、活动设计

(一)活动设计1

1、设计思路

老奶奶有许多好听的故事,可是她突然生了场大病,病好后就不能说话了。为了把故事讲下去,聪明的老奶奶把故事全包进了粽子里,并在小动物们的帮助下开始寻找吃了粽子会讲故事的小朋友……优美的故事娓娓道来,不禁引发了孩子们对粽子的美好向往,也同时激发了他们学语言、讲故事的愿望。

2、活动目标

(1)听故事,理解老奶奶让大家“吃了粽子讲故事”的美好愿望。

(2)乐于参与传话、词语接龙等语言游戏,体验听说的乐趣。

3、活动准备

图画书、PPT课件

自制大粽子两只:一只用来“传话”,一只用来“接龙”

粽子糖若干

4、活动过程

(1)经验回顾,引发兴趣

出示封面:

一吃过粽子吗?粽子里有什么?

一听说过包着故事的粽子吗?今天就来听一听《粽子里的故事》。

(2)倾听、理解故事情节

①包粽子(出示第1~5页):

一生病前,老奶奶有什么本领?

一老奶奶为什么

要包粽子?她有什么愿望?

小结:原来,老奶奶的愿望是: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

②吃粽子(出示第6~1

2页):

一谁吃了老奶奶的粽子?它会讲故事吗?

一学学小动物吃了粽子后的样子。

小结:小动物们虽然吃了粽子,但是它们不会说话,所以不会讲故事。

③讲故事(出示第1

3~22页):

一小动物用什么办法找来小姑娘吃粽子?

一小姑娘吃了粽子后怎么样?

小结:小动物们为老奶奶引来采蘑菇的小姑娘,小姑娘吃了一个又一个粽子,讲了一个又一个故事。

④完整欣赏故事:

一小姑娘带着一肚子的故事回家了。如果你是小姑娘,你回家后会做什么呢?

(3)迁移运用,开展游戏

一老师这里有几只大粽子,我们一起来吃粽子讲故事吧!

①(拆开第一只粽子。)传话游戏:

玩法:将学生分成两组,将词组传给每组的第一个,学生依次传话至最后一个,公布答案,比比哪组传的准确率高,哪组便获得品尝粽子糖的机会。

规则:传话者要附在听者耳边传话,声音不能响但应清晰;听话者要仔细倾听传话内容,尽可能正确模仿并传递。

②(拆开第二只粽子。)词语接龙:

玩法:将学生分成两组,教师说出词组后,由两组学生轮流依次接龙,直到接不上为止,接上的一组可获得品尝粽子糖的机会。

规则:词头接词尾,可同音相接。

(4)延伸活动

一你们吃了粽子也练了讲故事的本领,这里还有最后一只粽子,里面有许多好听的故事。老师把它放在区角里,下次你可以和朋友一起去试试一边吃粽子,一边故事接龙哦。

(二)活动设计2

1、设计思路

孩子们见过粽子、吃过粽子,但不了解粽子。包粽子、吃粽子作为我国民间节日“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以故事主要线索的形式出现,更易于为孩子接受和理解。怎样

包粽子?吃粽子的由来是什么?端午节还有哪些民俗活动?结合“我是中国人”的大班主题,《粽子里的故事》将引发二场孩子们关于“粽子”的大讨论以及“端午”热。

2、活动目标

(1)熟悉故事情节,能学说老奶奶的心愿。

(2)了解一些端午节的习俗,和朋友一起品尝粽子,分享节日的快乐。

3、活动准备

镑图画书、PPT课件不同形状、不同馅料的粽子图片

不同馅料的粽子若干,餐刀、水果叉若干

4、活动过程

(1)导入激趣

一(播放课件。)你吃过粽子吗?粽子里有什么?

一(出示图片。)你还看到过怎样的粽子?

一听说过粽子里的故事吗?

(2)讲述故事

①完整讲述:

一老奶奶为什么要包粽子?

关于端午节的文字内容范文6

关键词 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方法

阅读是语文教学以及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阅读能够培养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更好的思想文化内涵。阅读不仅有助于语文学习,更对学生的精神面貌起着重要的启迪和教育作用。通过欣赏一些名家名篇,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文字之美,从中了解到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增强自我的感知和学习能力。

一、探究性学习的概念、特点及其意义

探究性学习来源于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采用的方式方法,探究性学习具有其不同于传统学习方法的特征,对相关的学习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探究性学习的概念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人才观念和学习观念下的产物,探究性学习讲究通过探究过程来获取相应的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方式,以及具有创新精神的思维方式,养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学生在面对未知事物时,难免会产生一些困惑和不理解,探究性学习就是鼓励学生去自我化解这些疑问,通过自身的思考和实践来对问题进行归类整理,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种亲身实践得来的知识,能够被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能动性的学习方法,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开放化以及自主化,能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1)能动性。探究性学习过程强调学生的能动性,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我的创造力以及思维方式进行学习探究,积极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改变老师的主体性教学地位,让学生通过自我的辨别和思考来进行学习。

(2)自主性。自主性指的是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是自主选择的,教学中没有强迫式的观念和方法,学生完全按照自我意愿来进行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是靠自我的实践去进行解答。

(3)参与性。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中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积极地调动自己多方面的感官,进行相应的实践操作,找到实践参与中的乐趣,也从中收获方法和知识。

3.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提倡学生主体学习地位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被动参与局面,是一种学习观念和方法的全面改革。将探究性学习法运用到具体地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能够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而且能够改善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思维的禁锢。探究性学习给予了学生更加自主的学习空间,也带来了教学方式上的改变,能够促进对教学观念的改革和创新。

二、初中语文的探究性阅读的方法

阅读是语文学科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通过阅读去具体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概念,而且通过阅读去进行思维实践,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探究性学习运用到语文的阅读学习中,能够给予学生更好的阅读理解过程,深化教学方法,提升学习乐趣和效果。

1.主体感知

探究性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探究性阅读过程中,学生接触到的课文和作品,应该进行自我的感知和分析,这个过程也可以通过老师在教学中的积极引导来实现。

例如,在读到朱自清的散文《春》时,对里面小草的嫩绿以及桃树、杏树争相开花的热闹场景会在心里产生一个大致的想象,这种想象过程能够丰富阅读过程,同时也能够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拉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

2.对比阅读

探究性阅读给予学生比较自由的学习空间以及灵活的学习方法,在探究性阅读中,可以通过不同作者同类题材或者同一作者不同时期作品的对比阅读来对相关作品进行理解和学习。对比阅读可以培养学生对事物差异的分辨能力,增强细节感知能力,同时也能够在对比中不断发现阅读方式以及语言运用上的创新。例如,在阅读到有关鲁迅早期的一些作品时,可以找到一些他晚期的作品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文人思想上的变化,也可以丰富阅读的乐趣。

3.立体化的阅读

阅读学习不应该只是单方面地从作品中了解到知识内容,而应该具有一个全方位的、立体化的阅读学习过程,阅读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学习过程。探究性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且通过资料的归类整理分析以及实践运用,来对阅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让阅读不仅成为语文学习中的一部分,也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一部分。例如,在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中有对地方过端午节的一些描写,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深入到生活实践中,感知端午节在自己的生活中与作者家乡生活中的异同,使阅读过程变得立体、丰富和生动。

探究性阅读对初中语文教学和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通过探究性阅读过程,能够丰富学生阅读的乐趣,提高其学习热情。探究性阅读能够带给初中语文教学和学习以崭新的面貌,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并且达到良好的教学、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陶永彬.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指导[J].考试周刊,2009(31).

上一篇词汇分类

下一篇车间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