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素养培训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幼儿教师素养培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幼儿教师素养培训总结

幼儿教师素养培训总结范文1

通过全面搜集和深入阅读国内外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相关文献,梳理其至今以来的发展态势与阶段性特点,深入分析其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使用信息能力的机会、相关培训机会等方面的发展现状,从而对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进展和研究走向进行系统描述。

关键词:

信息素养;幼儿教师;学前教育信息化

2010年末,为较快推进我国的学前教育发展,《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十条政策措施,并要求制定和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后又在2012年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发展纲要(2012—2020)》,对未来十年中国学前教育划定了明确目标。近年来,学前教育已得到迅猛发展,随着幼儿教育的信息化程度逐步提升,对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也必然提出了更高要求。不管是从为幼儿营造信息化学习环境角度,还是从幼儿学习特点角度出发,都需要幼儿教师在自身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自身信息素养影响幼儿的信息观念,进而潜移默化培养幼儿的信息素养。作为影响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构成、其模型构建与发展策略、幼儿教师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之间的互动和关联等方面也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新课题。本文将综合分析信息素养的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幼儿教师信息素养这一重要现实课题的研究走向。

1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进展

“当信息化研究几乎遍及教育实践中的各个领域时,学前教育的信息化建设问题却较少引起人们关注。”汪基德等认为学前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27-33。目前,国内外针对中小学教师和大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学术探讨较多,而针对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专题研究则较为匮乏。吴碧莲和潘峰楠[2]48-49、毕春霞和李新锋[3]126-130、邓红红[4]145-146等对城乡幼儿园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展开了实证研究。卢长娥和冯桢石的调查表明幼儿教师总体信息素养状况不容乐观,不同教龄、学历和年龄段的信息素养水平存在着显著差异[5]26-29。耿霞的调查显示,年龄31岁和10年教龄以上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总体水平较高[6]35-38。梅剑峰对宁波市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进行量化评价,再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其信息素养量化评价结果进行校验和修正[7]89-93,较好解决了信息素养评价中如何科学量化的问题,使此类信息素养评价能得到更客观准确的数据结果。在理论研究和实证调查基础上,诸多学者探讨了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模式问题。王佑镁初步构建了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结构模型,深化了幼儿教师作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组织者、决策者和领导者所需具备的结构内涵[8]12-16。王永军提出通过园本培训和个人进修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来提升幼儿教师信息素养[9]。刘珍芳提出了集中培训与园本培训相结合的互动培训模式[10]106-108。邓红红认为农村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缺失主要表现为信息意识缺乏、能力不强、道德意识薄弱等,须加强农村学前教育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幼儿教师的信息化培训力度[4]149-150。

关于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理论模型问题,郑频捷针对幼儿教师信息素养所设计的调查表,集中阐述了数据准备、挖掘方法选用、数据库设计、模型建立等四方面[11]158-160。胡雅萍和汪传雷梳理选取并引介综析了Bystrom模型、Savolainen模型、Krikelas模型、Johnson模型、Leckie模型等国外最具代表性的信息行为模型,并对其从研究焦点、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主要变量等方面进行比较性分析[12]8-10。彭俊英和王帆主张选择艾森堡和伯克维茨1988年首提的“Big6信息问题解决模式”作为培养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主要依托[13]71-75。Big6给幼儿教师提供了一个界定问题、收集信息和评价信息来解决问题的明确分析框架。

2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走向

2.1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文献评价总体上来说,国内外对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当下研究尚比较零星与不系统,不少研究只停留在初步构建,缺少进一步的分析与对策研究。未来应从对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结构模型着手进行研究,不断完善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优化对策,以期切实提高和优化我国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及其专业发展。为完善我国幼儿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规范性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我国应充分考虑大中小学生与教师等不同群体的信息素养差异,有针对性地制定特定群体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并考虑到不同学科的差异性和具体评估的可操作性,尽快开展针对幼儿教师这一特定群体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研制与开发。在幼儿教师信息素养具体实践过程中,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可整合成信息技术优化主题教学、信息技术促进家园共育、信息技术加强安全管理等三个部分来实施。虽然学者们研究了许多适合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模式,如“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模式、Big6信息问题解决模式、十步调查法模式、信息搜索过程模式、混合培训模式等,但要提高在职幼儿教师信息素养水平,仍需借助国家高等院校和幼儿机构等多方协同合力。2.2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趋势展望未来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研究的发展趋势,教育界应在以下几方面获得创新和突破。

2.2.1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评价维度与体系构建有必要对幼儿教师信息素养概念进行明确界定。《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将“具有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作为对幼儿教师“通识性知识”领域中的一项基本要求。然而,这个导向性要求的可操作性不强,缺乏明确界定、说明和评价。对于信息素养的评价维度,国内外学者已对其理论基础和关键技术做出了深入探讨,并建立了较为系列化的指标提取和综合评价方法,如模糊综合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等,应尽可能根据特定评价对象,比较分析多种评价体系的成败优劣,对特定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估、反馈与修正。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师信息素养的量化评价方案,应遵守定量评价的基本原则,以科学性、可测性、多样性为特征。要重视对幼儿教师获取及创造性综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其专业素养的能力评价,并在评价维度及体系的各部分权重中应有合理体现。对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量化评价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应配备有效的监管机制,包括量化评价的记录、统计、计算和分析总结

2.2.2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影响机制与运行系统从理论上探索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影响机制与结构模型。根据文献综述和实证调查得到的数据分析,并结合学前国培基地和调研基地幼儿园的实地调研,对这些因素进行关联分析,探索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影响机制以及结构模型的各个模块。构建和完善以信息文化素养、信息知识素养和信息能力素养为基础维度的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CKA结构模型(见表1),指标体系下的具体细则将针对幼儿教师的特点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可参照国内学者桑新民的“学生信息素养六标准”、陈文勇的“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和《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制定《幼儿教师信息素养专业发展自评量表》。而处于首要地位的便是幼儿教师信息素养评价体系的评价维度。应着重考察幼儿教师的信息意识与态度层面、信息技术掌握操作层面、运用信息技术实际解决教科研的整合创新能力等层面,并在评价操作层面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措施层等,定量分析应用的指标体系层次。

2.2.3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实践模式与技术支持作为一种纽带与桥梁,信息技术将幼儿教育的健康、语言、社会、艺术、科学等五大领域课程融合到一起,实现了幼儿教育各课程间的无缝整合。同时,将信息技术自然融入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使之成为儿童游戏和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将直接影响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整合的效果,明确具体探讨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实践模式与技术支持也是本研究理论探索的重要内容。全面借鉴“因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等全球性培训项目,探索幼儿教师信息素养多样化的实践模式和整合型技术支持。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这一“以技术整合的方法学习技术整合”的培训模式,为幼儿教师培养信息意识,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幼儿教育专业素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和平台。

2.3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设计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设计可按照“理论研究———调查分析———模块建构———实证检验”的思路进行,具体如下:(1)全面搜集和深入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并将对其他相关信息素养研究的研究成果,分析已有对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理论研究,综合比较已有研究。(2)通过调查深入分析幼儿教师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使用信息能力的机会、相关培训机会等方面,对幼儿教师信息素养进行系统描述。(3)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对以上所提出的各个模块进行统计分析,以了解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学前国培基地和调研基地幼儿园的实地调研,对这些因素关联分析,探索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结构模型的各个模块。(4)通过对其他层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经验与做法的实证借鉴,针对幼儿教师独特的显著特点,结合学前国培基地和调研基地幼儿园的优化实践,有重点地展开针对性的对策分析。在研究方法方面,未来的研究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自行设计分为园长卷和教师卷的《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现状与专业发展问卷》,内容保持统一但各有侧重。应利用问卷调查得来的实证资料,从幼儿教师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使用信息能力机会、相关培训机会等方面对各个模块进行统计分析,以综合分析幼儿教师信息素养各维度的模型关系与关联系数。总体纵览,未来研究将探索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影响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个关于描述分析的范例,并通过对其他层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经验与做法的借鉴,再针对幼儿教师的独具特点,提出具有较强针对性与操作性的幼儿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策略。

3结语

幼儿教师信息素养作为有效实现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战略的关键环节,应从国家战略层面上予以重视,应切实提升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为此,本文全面搜集和深入研读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并在此基础上,较为全面合理和科学严谨研究设计了初步的幼儿教师信息素养评价体系,以稳步推动我国学前教育的信息化重大进程。

[参考文献]

[1]汪基德,朱书慧,张琼.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内涵解读[J].电化教育研究,2013(7).

[2]吴碧莲,潘峰楠.泉州市公办幼儿园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及思考[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12).

[3]毕春霞,李新锋.农村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国培计划”培训学员为例[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

[4]邓红红.农村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缺失与提高策略[J].教育探索,2013(7).

[5]卢长娥,冯桢石.幼儿教师信息素养调查与思考[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2(4).

[6]耿霞.幼儿园教师信息素养调查分析[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1(10).

[7]梅剑峰.基于模糊数学及数据挖掘的幼儿教师信息素养评价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5).

[8]王佑镁.面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校长信息素养差异及结构模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11).

[9]王永军.幼儿教师信息素养及其培养初探:以安徽省委机关幼儿园为个案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10]刘珍芳.幼儿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5).

[11]郑频捷.学前教育师资信息素养的挖掘模型设计[J].咸宁学院学报,2011(6).

[12]胡雅萍,汪传雷.国外知识型员工研究分析[J].情报探索,2011(12).

幼儿教师素养培训总结范文2

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教育质量作为儿童启蒙的幼儿教师需要走专业化发展之路,这既是教师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社会地位以及更好培养幼儿的需要。幼儿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和潮流,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需要和方向。幼儿教师的专业化程度直接影响着幼儿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更影响着幼儿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幼儿教师专业化也是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保证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作为儿童启蒙的幼儿教师需要走专业化发展之路,这既是教师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社会地位以及更好培养幼儿的需要。

一、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现状

1.办园缺少特色化

面对社会的期待和办学竞争,特色幼儿园遍地开花。实际上,大部分特色幼儿园或是增设了一点新的课程内容,或是增添一些新的活动项目、聘请一位外籍教师、挂靠某科研机构等,如此特色略显不足。

2.管理理念机械化

在现行幼儿园的管理中,倾向于标准化、系统化,仍以奖惩性评价为主。教师只有被管理权,而没有相应的监督权、反馈权和参与权,这种自上而下的评价制度,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束缚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3.课程设置潮流化

在幼儿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国际化”过程中,许多幼教工作者的吸收不当,造成了现在的幼儿教育追潮流现象比较严重。重视国外先进的幼教经验,采用“拿来主义”“照搬主义”,而忽视了文化差异的存在,舍弃了本土文化。

4.家园合作形式化

目前,家庭和幼儿园之间虽然有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但存在合作内容脱节、合作不够深入,教师单向影响家长、交流仅只限于交流信息、缴纳学费等问题,致使家园合作流于形式,实质性的教育效果不大。

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施对策

1.了解“特色”实质,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幼儿园要形成自己的办园特色,创建特色幼儿园,必须脚踏实地地抓好园本各项建设,全面做好园内各项工作,让幼儿真正获得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2.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

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保障,建立县级培训基地,以各县的幼儿教育教研员为学科总负责人,组织并开展幼儿教育理论与经验交流等各种形式的培训。一是对幼儿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性的培训,达到解决共性问题的目的;二是让教师走出去参加专家形的培训,培训形式可以分为假期专修班、学期定期研讨、教研交流、岗位培训等。文化教育水平较高的专业学校毕业的幼儿教师、教学骨干教师等学科带头人可以提前培训,之后以他们为培训先导,引领普通幼儿教师积极参加各项培训活动。在学期定期研讨时以学科带头人为典范,探究教育教学新方法、幼儿教育新经验等。培训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不仅使教师在知识领域内获得补充,更重要的是使教师养成一种继续学习的习惯,在此基础上形成兴趣,从而寻求自主发展。

3.不断提高幼儿教师反思能力

幼儿教师的研究能力表现为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保教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的反思能力。反思是指幼儿教师立足于自我以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以及情景的能力。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第一步,就在于教师自身的反思。作为一项典范职业,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深厚的教育学理论基础,它是一项融实践性和创造性为一体的职业。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同时,不断反思自己在实践中出现的失误与不足,不断充实自己的教育教学新理论、新经验、新方法,努力使自己的水平逐步提高,使自己逐步靠近教研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创新型教师等,让幼儿教师在学会反思的过程中促进专业化的发展。

4.开展教研活动,增进教师合作交流

教师可通过常规教研活动如集体备课、听课、评课、讨论、准备教学比赛等随时随地进行交流研讨。交流与合作并不仅局限在校内教师之间,而且包含与别校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有关教育教学信息的交流与探讨,教师开阔视野;通过教师间的竞赛交流,教师在教育教学理论上有较大的提高,从而缩小与骨干教师之间的差距。用群体的教学发展带动教师改进个体的不足、不断进步,逐步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增强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教师间的交流,教师可以明确自己的价值定位,找到自己业务及专业发展的参照系,了解到其他教师的所作所为,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活动设计等,从而启发并激励自己,找到努力的目标与方向。撰写幼儿教育科研论文的质量是评价幼儿教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幼儿教师要善于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及时记录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平时勤于积累和乐于练笔,学习科研方法和教科研论文的撰写,勤写苦练,在总结提炼中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相信一定会“功到自然成”。

5.充分发挥幼儿园长的专业促进作用

幼儿园长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要充分发挥幼儿园长的专业促进作用,树立幼儿园不仅是培养幼儿的场所,而且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基地的理念,发挥幼儿园使幼儿和教师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功能,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幼儿教师素养培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民族地区;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016-02

一、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现状分析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颁布,明确提出21世纪我国对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是: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了建设高质量的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事业,按照会议内容,我们必须着重提升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

1.分析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现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来,全国各地的学前教育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园所数量急剧增加,入园率不断提升,幼儿园教师总人数不断增加。以为例,到2015年,将达到每个县(市、区)有一所示范幼儿园,农牧区每个乡(镇)有一所中心幼儿园,村小学和教学点都举办有学前班,学前两年入园率大幅度提高,城镇基本普及学前三年双语教育,在园幼儿达到8.1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60%以上。但是,当前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现状不能够达到幼儿全面发展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村镇教育观念、意识落后[1];民族教师稀少,双语教学难度大;幼儿教师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幼儿一日活动教育效果不理想;幼儿教师职业形象欠佳,缺乏事业心和敬业精神;职业倦怠使幼儿教师缺乏爱心;教师注重传授系统的知识、技能,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明显,影响幼儿的健康发展等方面。

2.认识民族地区学前教师教育的现状。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的招生可以分为大专层次、本科层次、研究生层次。尽管学前教育的招生层次颇多,幼儿园教师需求量仍非常大,专业素养也达不到专业标准中的指标。我国民族地区学前教师队伍不够强大是一个深远问题,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同时幼儿教师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职幼儿园教师通过培训获得专业素养的提升,这也需要较长的时间。如何提高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让教师形成专业理念、提升专业能力和丰富专业知识等,这都需要一个详细科学的计划。为此,根据中央政策的相关规定,针对民族地区学前教师数量不足和专业素养偏低等问题,制定一系列科学化的培养、培训、考核等机制就显得非常重要。

3.牢记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着力点。实施学前双语教育可以提高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质量,加强与基础教育、全国高等教育、专业教育的衔接,培养民族人才,促进民族团结和进步。学校作为教育的中心,而教师则是学校和教育的灵魂,在我国民族地区教育是基础工程,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广大群众对此也有着需求。但是当前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育发展滞后[2],突出表现在学前“双语”教育普及率低,学前“双语”教师整体素养偏低,缺乏合格的“双语”师资,学前教育资源短缺,可见,双语师资的培养也是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建设的重点之一。

二、依据《专业标准》,探讨提升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策略

1.教育部门依据《专业标准》,开展幼儿园教师建设工作。第一,教育部门应根据《专业标准》的要求,严格把控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队伍的准入标准,确保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水平。为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科学、健康、持续发展注入强大活力。第二,教育部门应该依据《专业标准》的内容,确定幼儿园教师资格的考试大纲等,并且将《专业标准》的规定有效地运用于转岗教师的培训上,普遍提高学前教师的整体水平,防止和纠正学前班“小学化”的倾向,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第三,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幼儿园教师双语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开展教师专业培训时,强化教师终身学习的理念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对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四,教育部门应该依据《专业标准》对合格幼儿园教师基本专业素养的规定,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3],制定双语教师培训工作的培训方案和课程计划。确保学前双语教育的经费,确保部分幼儿家庭可以在政策的帮助下,享受免费的幼儿园教育,同时确保学前双语教师工资和学前双语教育者的学习经费。第五,依据《专业标准》对合格幼儿园教师基本专业素养的规定,制订适合民族地区的学前双语教材和幼儿读物,各级部门要加大对双语教育课程设置、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大力促进学前双语教育的研究和应用,不断提升学前双语教育质量,努力建立学前双语教育工作的评估体系。

2.学前教育院校依据《专业标准》,培养学前专业学生。第一,认真组织研究制定双语教师培养工作的方案和课程计划。确定汉语、民族语言、学前教学法和汉语授课能力等综合性的培养方案。采取汉语水平、专业水平和汉语教学实践能力并重的评价考核方式,让准教师在院校的培养下具备和达到能够使用双语授课的能力和水平。第二,变革教学方式。《专业标准》着重提出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必须在实际操作中才能获得。因此,学前教育院校应改变传统的讲授式等教学方式,引导学习者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有机整合;采用见习实习等多种教学途径,让学习者在实践中体验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特点,提升学习者的专业实践能力。第三,学前教育院校应将《专业标准》作为自我评估的依据,作为管理和引导的指标,将其落实到人才培养质量上。《专业标准》对合格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规定,就是学前教育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

3.幼儿园管理者依据《专业标准》,进行园所教职工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工作。第一,开展园本培训,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最适宜有效的途径。要确保园本培训的科学开展,幼儿园管理者应该了解本幼儿园的现状,有效地利用幼儿园现有资源,培训教师。同时注重在教学实践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激发教师自我成长的动机。第二,幼儿园作为教师每天生活的场所,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门办园,主动与外界进行理念、模式的交流,确保幼儿园及教师群体能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保障教师拥有个人专业发展自;要使幼儿园成为学习型组织,使幼儿园集体成为教师成长的摇篮[4]。在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下,教师不仅能勤奋地工作,而且能有创造性地工作,从而享受工作,实现个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最终获得理想的专业发展。

4.幼儿园教师依据《专业标准》,促进自我专业素养的提升。第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热爱民族地区教育的事业心和不断为民族地区幼儿双语教育提高而努力的决心,克服一切教育工作和生活困难,为民族教育事业奉献和奋斗的决心。第二,作为一名现代的民族地区幼儿教师,要对自身的特点和本民族的风俗特色、经济发展、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以此,作为自身职业道路发展的指导和进行科学研究的方向,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成为一名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民族地区双语教师。第三,幼儿园教师对照《专业标准》进行自我评价,总结出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对自己的专业素养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在了解自身专业发展现状情况下,依据《专业标准》的规定,清晰地规划和设计自己的发展计划。第四,参加多种形式的研讨活动,如自主阅读学习、听专家报告、同行交流研讨、各种短期培训、学历进修等,探讨在专业成长中遇见的共性问题,在综合性的研修活动中,积极与教师、专家、家长进行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强势互补,以集体的智慧解决实际中的困惑与难题,并在过程中,获得产生处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教育情景中的实践性知识,知晓如何把那些明确的知识付诸教学实践,从而提高教育实践智慧,获得专业成长[5]。第五,反思日常生活工作中自己的言语、行为等,针对存在的不足,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不断提升自我的素养。第六,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科研、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职业道德,提高专业能力,丰富专业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学前理论,了解学前教育研究方向,对新理论和新研究具有兴趣,与时俱进,成为一名高素养的民族地区幼儿双语教师。

总之,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要成为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养的队伍,这要求教育部门、学前教育院校、幼儿园管理者以及幼儿园教师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规定,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准入、培训、考核体系计划。

参考文献:

[1]余赞,庄周赞.新课程对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新考验[J].科教文汇,2006,(8):121.

[2]邢俊丽,李雪莲.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161-162.

[3]彭兵,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障碍及对策[J].师资培养,2004,(11):54.

幼儿教师素养培训总结范文4

论文摘要:教师专业化思潮推动了各国幼儿教师教育新理念和新制度的建立,幼儿教师专业化已成为促进幼儿教师教育发展和提高幼儿教师素质的重要方略。理想的幼儿教师素质结构应包括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专业精神、人格特质。教师专业化对幼儿教师的文化水平、知识技能结构、持续专业成长、专业精神等方面提出挑战。因此,应该从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职后培训入手,提高幼儿教师文化水平,完善其素质结构。

一、教师专业化与幼儿教师专业化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通过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虽然想赋予教师专业性职业的地位,但并没有断言教师就是专业的地位,倡导“教师应当成为一门专业”。由此开始,国内外学者就“教师是否是专业人员”的展开了激烈地争论。这其中最主要的障碍在于,对教师专业的性质与内涵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大家认同的严密的.体系。因此,对幼儿园教师专业化的研究有必要从专业有别于职业的特性说起:

1984年曾荣光综合了维伦斯基(Wilen-

sky)和古德(Good)的研究,提出了七条核心

特质(专业知识范畴)和十条衍生特质(专业

服务范畴)。专业的核心特质是:(1)一套有

学术地位的理论系统;(2)一套与理论系统相

应的专业技术;(3)理论与技术的效能获得认

可与认证;(4)专业知识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

功能;(5)专业人员服务具有忘我主义;(6)专

业人员具备客观的服务态度;(7)专业人员的

服务公正不偏。专业的衍生特质是:(1)受过

长期的专业训练;(2)专业知识是大学中的一

门学科;(3)专业形成了垄断的专业知识系

统;(4)有管理控制职业群体的自主权;(5)有

制裁成员权力的专业组织;(6)专业人员对当

事人有极高的权威;(7)对与其合作的群体有

支配权;(8)专业人员对职业投入感强;(9)有

一套制度化的道德守则;(10)获得社会及当

事人的信任。

由此理论来看,教师职业还不能称为一门专业,而只是“准专业”或“半专业”。但一种职业能否被称为专业是由其自身性质及发展水平决定的。教师的职业事实上具备一切专业化的特点,只是目前自身发展水平和外部条件不成熟而已。随着对教师素质的日益关注,把教师或教学作为一个专门职业来看待,已经成为教育理论界及社会各界的共识。

(一)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1.教师专业化的含义

目前,学术界关于教师专业化的含义的讨论尚未达成一致,有以下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1)从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两方面来界定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教师群体为争取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努力和斗争的过程,前者为教师个体专业化,后者为教师职业专业化。教师个体专业化与教师职业专业化共同构成了教师专业化。

(2)从动态和静态的角度来界定教师专业化的概念。从动态的角度来说,教师专业化主要是指教师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地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实现这种过程不仅需要教师自身主动的学习和努力,以促进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而且也需要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从静态的角度看,教师专业化是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一个专业,教师成为专业人员得到社会承认这一发展结果。

教师专业化既是一种过程,教师职业在这种过程中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提升地位;又是一种目标,就是教师职业真正起成为一种专业。从过程的角度来说,教师专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和教育界及教师的共同努力。但如果没有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地位的提升是不可能的。只有教师个体专业化了,教师的职业才能社会化。

2、教师的专业特性

虽然目前教师职业尚未成为一个专业,但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具有极大可塑性和能动性的人,这决定了教师不仅具备一般专业的共性,还具有不同于医生、律师等专业的个性,具体表现在:

(1)教师除了具有专门的科学知识,还应具备实践的智慧、批判性的思维、创造性地行动和寻求变化的能力;

(2)对教师的培养方式不能只是专业技能的训练,更应强调教师对实际教育情境的反思、探究以及教师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3)与医生、律师相比,教师专业道德具有更强的利他性,这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更基本的专业特征;

(4)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还要育人,教学不仅是拥有知识技能的专业,更是一种人际关系,和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情感关系是教师工作的重要方面,因此教师的欲望、情绪、价值信仰等人格特质也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5)与医生、律师相比,教师专业组织的功能主要不在于市场的垄断和自身保护,而在于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的自主性主要应表现在教师有权决定自己发展的方向

(二)幼儿教师专业化

幼儿教师专业化基本含义:把幼儿教师视为专业人员,使幼儿教师成为专业人员。把幼儿教师视为专业人员”,即确认幼儿教师的专业地位。“使幼儿教师成为专业人员”,就是通过专业训练使幼儿教师达到相应的专业素质水平,使幼儿教师由普通人成长为专业人员。

全儿教育协会(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以下简称NAEYC)指出,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应体现在:

(1)对儿童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体悟,

将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八2)善于

观察和评价儿童的行为表现,以此作为课程计

划的依据和设计个性化课程的依据;(3)善于

为儿童营造和保持安全、健康的氛围;(4)计

划并履行适宜儿童发展的课程全面促进儿童

的社会性、情感、智力和身体方面的发展;(5)

与儿童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成为儿童发展的

支持力量;(6)与幼儿家庭家里积极的有效

关系;(7)支持儿童个体的发展和学习,使儿

童在家庭、文化、社会背景下得到充分的理解;

(8)对教师专业主义予以认同。

可见,教师专业地位的确立取决于教师专业素质水平的高低,而教师专业素质的获得是一个动态过程。幼儿教师要通过持续的学习与探究,积累并反思教育经验,才能逐渐完善自己的专业素质结构,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水平。在这种完善、提高的过程中,幼儿教师经历了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由普通人到专业人员的成长过程。

二、幼儿教师的素质结构

(一)国内外学者的主要观点

舒曼认为,教师素质结构包括的范畴分别是:一般通识教育(general liberal education)、专门的学科知识(subject knowledge )、教学原则(knowledge of pedagogical principles、教学方式与课程内容(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了解学生之差异( understanding of student persity )、教材内容( knowledge of curriculum materials )、思想表达与沟通技巧(performance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教育背景及基础知识(knowledge of educational con-text and foundation)等八个方面。司奎文在《司奎文对有效教学的观点》 ( Scriven ’ s requirements ofeffective teaching, Scriven)一书中认为,教师素质应包括学科知识、教学技巧、学生学习成果评量、教师专业精神与态度、其他有关学校的服务工作。

NAEYC在2001年至2003年制定了三套有关美国幼儿职业从业者的教育训练计划,三套计划均包含了五项幼儿教育从业候选人在知识与能力方面的核心标准。标准一:能够促进儿童的发展和学习;标准二:能够构建家庭和社区的关系;标准三:能够对支持幼儿及其家庭的措施进行观察、建立档案、开展评估;标准四:具有开展教与学的活动的相关知识和能力;标准五:应成为一名专业人士。

我国很多学者认为,幼儿教师的职业形象已不再囿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转变为与幼儿具有良好沟通、反思型的专家。例如,学者张博认为高素质的幼儿教师应具备以下特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较高的教育能力;掌握先进的教育手段和技术;高水平的活动设计能力;与幼儿进行高水平互动的能力;与家长沟通的能力;对环境的设计和使用能力;对问题和幼儿进行研究的能力。

学者张元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将幼儿教师的素质总结为: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实践智慧;合作反思能力;人文素养;批判理性,这五个方面。

庞丽娟教授也从六个方面具体地说明了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对儿童和儿童发展的承诺;全面、正确地了解儿童发展的能力;有效地选择、组织教育内容的能力;创设发展支持性环境的能力;领导和组织能力;不断地专业化学习。

(二)幼儿教师素质结构的构建

上图基本概括了笔者对幼儿教师素质结构的构想,其主要内涵如下:

1.职业知识

幼儿教师从事的教育对象是儿童,在学前阶段的儿童身心发展处于幼稚状态,体现在知识、生活经验方面是一张白纸,性情上活泼好动,自我控制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差,思维方式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学前教育教育是启蒙教育,幼儿教师有不同于其他教育阶段教师的专业特征和专业服务对象。这就使幼儿教师不一定要求掌握某一门学科的高深的知识,不要求成为某一门学科的专家,但应当成为通晓人文、自然等多种学科知识的通才,应当是音、体、美等方面有一定特长的综合性、全能性人才,应当成为深刻理解儿童心理的儿童教育专家。

另外,幼儿教师不是专业理论工作者,但是教育专业理论知识是支撑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幼儿教师应当具有拓展和培育自身的教育理论素养。因此,在幼儿教师的教育培训中要确立以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为宗旨的教育观,必须以人文、科学、创新的统一为目标,要真正把小学教师培养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统一的新型教师,必须具备一定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教育理论知识。

2.职业技能

从教师专业化对幼儿教师的新要求出发,考虑个体素质的多元化发展和自我完善,幼儿教师的职业技能主要包括:一般教育技能、基本教育技能和综合教育技能三个层面。一般教育技能是指教师指导幼儿活动所必备的弹琴、唱歌、舞蹈、绘画、讲故事、观察幼儿、护理幼儿等。基本教育技能是指教育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行为的基本要素,包括活动的导入技能、活动引导技能、衔接过渡技能、活动结束技能、讲解讲述技能、设疑提问技能、总结评价技能、教学媒体选择运用技能等。综合教育技能是协调运用各种基本技能的教育行为,包括教育科研能力、教育活动的整体设计技能、教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技能、教育分析与评价技能、家庭、社区教育资源利用技能等。这三个层面教育技能的建构,比较全面地揭示了幼儿教师职业技能的行为结构,它们既各自独立,又相互渗透,突出了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

3.专业精神

专业精神是由教师对教育专业所持有的理想、信念、态度、价值观和道德操守等构成的倾向性系统,是教师从事专业工作的精神动力。

4.人格特质

人格特质包括十项,分别是身体健康、精神饱满,情绪稳定、性情开朗,仪态端庄、举止优雅,幽默风趣、谈笑风生,好学进取、自我成长,思考敏捷、行事果断,做事积极、有条有理,做事主动、认真负责,富有爱心、耐心细心,待人诚恳、亲切友善。

三、教师专业化对幼儿教师现有素质结构的挑战

1.对幼儿教师现有文化水平的挑战

判断职业是否能够成为专业,其中很重要的衡量标准为这一职业是否形成了“垄断的专业知识系统”。一个专业对其知识的要求一般是精深的、复杂的,甚至带有垄断性,具有明显的内行和外行的差异,正所谓“隔行如隔山”。但目前整个学前教育界的情况是,人人都可以指挥教育,家长的要求和意图往往决定了某些幼儿园办园的方向和原则。出现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在幼儿教育领域里缺乏较高文化水平的幼儿教师。我国幼儿园教师大部分是中师或中师以下学历,文化、理论水平普遍不高。幼儿师范学校的招生起点低,学生在3-4年的学习中又以技能、技巧的训练为主,专业理论课基础较窄。文化底蕴的缺乏直接导致了幼儿教育话语权的转换,影响了幼儿教师专业化的进程。

2.对幼儿教师知识、技能结构的挑战

美国幼儿教育家凯茨将专业化幼儿教师形象地比喻为,“能抓住孩子丢来的球,并且把它丢回去,让孩子想继续跟他玩游戏,并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出新的游戏来”。这说明,教师专业化思想的深入,对幼儿教师出现了更高的要求。除了+A昌做舞画操”这些一般职业技能之外,幼儿教师还应具备教育活动的整体设计技能、教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技能等综合技能。然而,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人为幼儿教师的职业技能就是唱歌、跳舞、绘画等,在教育活动中往往以教师的这些技能确定教师的教育水平,而在相应的幼儿教师师资的培养中也存在“艺体化”倾向。

3.对幼儿教师持续专业成长的挑战

高素质的幼儿教师不能再仅仅满足那种按部就班的幼儿园日常生活,而必须具有自我反思、自我开发的能力,成为一名能够不断自我完善的幼儿工作者。因此,职后教育作为提高幼儿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长期以来,幼儿园教师业务培训缺乏计划性,由于受到资金、时间、人员安排等因素的限制,不能根据需要进行培训,造成培训工作的不平衡:有的教师多次受到培训,而有的教师培训机会极少,忽视对保育员的培训。特别是民办、私立幼儿园的教师继续教育的权利没有任何障,职后培训成为一大难题。

4.对幼儿教师专业精神的挑战

教师的任务是培养人,这种长期、复杂的工作需要教师付出无私的、艰辛的劳动。因此,教育专业比其他专业更强调专业精神。然而,目前我国幼儿教师的专业精神仍有待提高,其不足主要表现在幼服务意识还比较淡薄,缺乏服务意识体现在缺乏为儿童服务的意识、缺乏学前教育为儿童个体发展服务的意识、缺乏为家长服务的意识等。与此同时,教师的奉献精神也正日渐式微,殊不知,在任何时代对任何专业,奉献精神都是一个必备的要素。

四、改变幼儿教师现有素质结构的建议

综上所述,改变幼儿教师现有素质结构应从幼教师的职前教育、职后培训,以及幼儿教师自我成长、发展人手,主要措施如下:

1.通过本科层次幼儿教师的培养提高幼师资队伍文化素质

通过本科层次幼儿教师的培养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实现幼儿教师专业化的途径之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定位再不能沿袭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做法—仅定位于培养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教师、幼教管理干部及幼教科研人员,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掌握,而应以培养“高素质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为目标,并以此构建“培养人一培养教师一培养学前教育工作者”为思路的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幼儿教育师资的素质。

2.在幼儿教师教育中着眼于不同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教育内容的统筹

高素质的幼儿教师应具有较为广博的知识储备,而不是只重视某一方面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在幼儿师资培养的课程方案的制订中,应避免两种极端化倾向:偏重于艺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偏重理论知识教育。因此,在幼儿教师教育中应重视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艺术类课程四者之间的关系。

通识课程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必需的知识内容,属于幼儿教师的职业知识中一般知识,在幼儿教师整体素质结构中具有特殊价值,因此应在幼儿教师教育有一定的比重。专业课程作为幼儿教师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体系的重心。实践教学有助于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提高、理论知识的内化、专业思想的提升,可以尝试适当加大实践教学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比重。高素质的学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相应的艺术素养和艺术教育技能。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如何把握艺术类课程的比重和程度,应与注意其育艺术专业的掌握程度、标准有所区别,着眼于幼儿教育的实际需要进行重点培养。

3.自律他律相结合促进幼儿教师持续专业发展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每一个人必须终身继续不断地学习。终身教育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石。自此终身学习思潮得以形成和发展。它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使教育组织结构与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相一致,强调学前经验和学校学习相结合、学校教育和学校后教育相结合,强调各级教育在组织和内容上的一体化。

幼儿教师素养培训总结范文5

幼儿教师 新教师 专业成长 策略

幼儿园新教师在本文中是指那些从事幼儿教育不满3年的新教师,其工作的主要目标仍是尽快适应教育教学环境,与幼儿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与同园的教师建立良好的同事关系,能够合理处理教学中的一些紧急情况。而教师专业成长则是一个动态过程,是指新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专业训练,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专业人员的过程。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主要分为理性的教师专业要求,也就是学历学识、教学能力、教师道德、组织能力、科研能力、教育责任等内容,以及实践的专业教师要求,即教学能力、人文关系和师生关系等内容。

一、目前幼儿园新教师的现状

1.充满活力,富有激情

新教师在初次走上工作岗位时,往往是刚摆脱繁重的学习任务。在面对全新的工作内容时,他们更容易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的乐趣,也认识到自己已经是一个需要独立面对困难及挑战的成年人。这时,他们就会对工作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和热情,并不断地进行积极探索,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

2.面对激烈的冲突和矛盾

在生活上,新教师刚参加工作,其生活习惯和状态都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来与社会生活接轨。在工作上,对新的工作环境的适应以及学校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之间的矛盾,常会让新教师产生迷茫感,面对问题不知道该如何进行解决,并且这种迷茫不会在短期内消失,而是在新教师的自身经验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迷茫感就会渐渐消失。

3.亟需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我国著名的研究学者林沛生先生认为,教师具有“自然成熟”的倾向。对于新教师来讲更是这样。如果教师在新教师阶段没有进行系统的理论指导、教学技能技巧的专业指导和适度的心理疏导,而是任凭新教师在教学中摸索前进,那么新教师很容易产生动摇甚至放弃自己的教学理想。一旦出现教学生涯的中断,其专业成长就无从谈起。

4.非幼师专业的新教师比例不断增加

目前,国内不少幼儿园为了促进特色教育的发展,招聘一部分具有特长的非幼师专业的新教师。还有一些民办幼儿园为了能够尽快开园招生,在招聘教师时,只注重教师的五项技能,而不注重其是否接受过专业的学前教育知识的培训。所以,幼儿园招收了大量计算机专业、美术专业、英语专业和音乐专业的应聘者。这些新教师虽然在专业特长方面占有较大的优势,但是缺乏对儿童心理特点和教学技巧的掌握,因此,无法较快地融入到儿童和教学工作中去。

二、幼儿园新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针对上述幼儿园新教师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促进其专业成长。

1.经常总结分析,进行自我反思

我作为有多年教学经验的园长,经常定期或不定期的到班级观摩新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后,让新教师自我总结分析,把自己的教学感受、思考以及教学方法上遇到的问题、失误等都记录下来,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的回顾、梳理和反思,同时还应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进行请教,以此来积累经验、吸取教训,及时找到解决的办法,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此外,新教师在教学中还可根据指导教师的意见及建议进行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叶澜教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由此可见,进行自我反思是教师成长进步的关键。

2.根据自身优势和特长,明确定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所以,每位教师都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园内的设备明确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就以笔者为例,作为一名幼儿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在教学技能技巧方面比较扎实,但是在学前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方面则相对薄弱。针对这方面的不足,笔者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如平时勤于动笔,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会,对遇到的教学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探寻支撑自己观点的理论依据,然后对该理论进行学习,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教学,同时也为教学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加强与其他教师的交流

我园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每个教学班配备两教一保。其中,两名幼儿教师共同进行管理和教学的分工。在本学期,我园尝试以“师徒制”的方式来帮助新教师的成长。即以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帮扶一名新教师的形式开展幼儿教学活动。

这样在集体的合作教学中,老教师可以从新教师身上汲取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新教师也能从老教师身上获取更多的教学经验,做到交流互长,取长补短,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4.加强对新教师的专业培训

专业培训是促进幼儿园新教师专业成长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途径,主要包括幼儿园园外培训和本位培训。园外培训主要是通过教育培训、交流、专家讲座等形式,使新教师了解幼儿教育的动向和最新理论,开拓其视野,提高教学认识。通过与一线优秀教师的接触,获取更多地教学经验。园本培训是在教育专家的指导下,以教师任职的幼儿园为基本的培训单位,来提高教师的整体专业素质。

三、结语

总之,我国对幼儿园新教师的专业成长工作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有效方法的研究,以此提高我国幼儿教师的整体专业水平和素养。

参考文献:

[1]郝娜.对幼儿园新教师专业成长的思考[J].科技导刊,2011,(24).

[2]董红平.关于幼儿园新教师专业成长的思考[J].成才之路,2011,(11).

幼儿教师素养培训总结范文6

随着国家对幼儿教育的不断重视,各种指导性政策和行动计划相继出台,重视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被放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上。各种倡导让幼儿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建议不绝于耳。然而,幼儿教师专业化不只是教师个人努力的过程,更是一个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的过程。在教师专业角色定位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看到,让幼儿教师像专家学者一样,花费大量的精力,遵从严谨的学术规范和研究范式,在教育实践和教学现场,去总结或证明幼儿教育中的“普遍规律”,或者去发现新的幼儿教育原理,这都是超出了教师个人努力能达到的水平和职业角色应有的定位。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朱家雄教授曾倡导:“幼儿教育实践应着眼于最优化地解决问题,着眼于‘行得通’,而不应过多考虑是否与‘正确’的理论相符。幼儿教育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是五花八门的,没有一种或数种理论能够理想地涵盖和指导如此繁杂的实践问题。”幼儿教师在开展教育研究中面临什么困难,又该从哪儿切入,本文试图结合实际工作中的发现,予以说明。

二、幼儿教师在教育研究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研究水平低,研究议题重复、抄袭严重

从研究的成果方式来看,幼儿教师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经验总结和理论体会文章的水平上,而研究水平较高的行动研究和研究报告则较为少见。经验总结的内容也大多是对教育现场中的某些行为片段进行“想当然”的反思和解读,反映的是教师作为观察者主观的评价和判断。限于个人理论水平和思维深度的不足,幼儿教师无法通过思辨或者经验总结的方式,论证某项工作做法或论证某项教育措施的科学性。利用统计数据、遵循科学严谨的实验范式的研究,就更加难以胜任。实践中常发现,幼儿教师在选择研究议题上往往陷入雷同重复,经验总结的观点往往是直接在网络上搜索已公开的类似文章,进行改编和加上个人在工作中的具体案例加工而成的,抄袭严重,缺乏研究的价值。

2.缺乏严谨的教学反思能力和行文规范习惯,写作质量不高

目前,大多数幼师都是中师毕业后通过在职进修提高学历。由于缺乏高中和大学阶段较为系统的作文写作训练和学术论文规范,导致幼儿教师在总结教育研究成果时,出现很多概念性的错误,行文表达存在很大的问题。下面,以幼儿教师教育研究过程中的“教学反思”为例,说明其写作在行文规范和逻辑结构方面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一:说课式回顾与评价。如:“上完这节课后,我总体感觉还是有收获的,对某些问题又有了深刻的认识;本节课基本达到了课前的预想效果:活动开始前,活动进行中,活动结束后,我分别是怎么做的;针对个别孩子,我是怎么做的。”这种对教学反思的总结,其核心只是对自己做出评价和回顾,回避问题本身。行文表述时也基本上是“东一下西一下”地举例子,例子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第二:关注突出问题,但条理不清。如:“整个活动进展得很顺利,孩子基本明白老师的要求,在环节一中,孩子发言基本正确。但孩子也存在某些问题,有一部分孩子没有听清楚老师的要求,导致进行不下去,等等。”这种教学反思更像是说课式的自我圆场,把现象、分析和措施三部分混在一起,自说自话。大多幼儿教师对教育研究的问题反思水平停留在这个阶段,认为“经验总结”就是对已经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化解释。但这种“经验总结”从方式和结果看,都是无效的,甚至可能是有害的。第三:学会概括,分得清问题、分析和对策的差别,但都归咎于幼儿的问题。如:“描述问题:通过这次活动,目标基本达成,幼儿最后完成比较好,评价时幼儿注意力不集中,比较吵闹,有部分孩子没完成……分析问题:因为老师的示范讲解中,先抓住了要……(说明自己没做错)吵闹的幼儿基本上年龄较小,他们不安定影响到其他幼儿,没有完成的幼儿之前没有进行过相关准备活动,等等。改进措施:鼓励他们,用语言提示,积极表扬,进行集体检查作业等等。”这种反思和“经验总结”往往回避教师自身可以改进的地方,说出改进的措施往往都是逻辑正确、完全通用但缺乏建设性的经验做法。

3.获取不到免费的学术文献和研究规范的渠道

幼儿教师开展教育研究,最终主要是以论文为成果形式。然而,幼师在职接受的关于论文规范和写作培训,并未获得关于如何查阅和免费获取学术文献的渠道。众所周知,查阅文献的能力高低是阻碍幼儿教师是否能了解研究课题的前人研究,并按规范的论文要求写作的关键问题。培训幼师的这些专家学者,自身所在的学术研究单位定期购买了中国知网、维普网的使用权限,有足够的学术资源支撑。在培训时经常对如何获取学术文献这个问题轻描淡写,一笔掠过。除了提出让幼儿园和幼儿教师通过购买相关文献数据库的充值卡或到当地图书馆借阅帐号等建议外,没有更为便捷、免费的渠道。幼儿教师不是专职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员,获取学术文献的时间和费用难度,成为了幼儿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拦路虎。无法了解所研究课题的前人研究,无法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掌握基本的论文写作规范,再怎么培训如何成为“研究者”,也只不过是纸上谈兵,没有“授人以渔”。

三、对幼儿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的建议

1.从行动型研究切入,找到正确的研究方向

行动型研究是指教师提出并论证进行某项教育工作的设想,并按照这个设想完成该项工作获得(有物质形态的)结果。这类研究形成的成果是以准研究报告为主要的形式。幼儿教师成为“研究者”,首先是对自身教育行为是否有实质性转变的研究。当前,幼儿教师知行不合一、知行脱节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要求幼儿教师从实践中总结出“普遍规律”和“有效经验”,无异于强人所难。因此,应将教育研究的重点放在对自身教育行为是否能“最优化地解决问题”的行为历程上。行动研究是在问题产生的自然教育情境中进行,并且最好由该情境中经历到问题、体会最深的教师参与进行,最能得到结果。行动研究是以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为目的,教师愿意参与研究,就能受到研究结果影响而改变行为。这也是提倡幼儿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应有之义。行动研究也最符合幼儿教师的研究水平。传统的学术研究,堆砌了大量的文献数据,要讲究信度效度、要注意控制研究历程、讲究选择样本、要借助统计数字的证据等,甚至报告的书写格式还受到严谨的限制。行动研究不必遵循学术研究的方法理论和研究形式,研究报告也不受限于一定的格式,其研究框架简单易懂,其特点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实践,并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进行。前两步是实践阶段,与正常工作任务一致,后两步是反思阶段,对实践的结果进行观测,看任务完成得如何,然后寻找得失原因,制定出对策,以便指导下一阶段的实践。因此,这种基于幼儿教师教育反思能力的研究范式,是适用于幼儿教师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研究方向。

2.教育反思应从记录教育故事开始

幼儿教师的教育反思能力,是开展各项教育研究的基础性能力。然而,带着“反思”的压力反而是促使教师过早的对幼儿的行为进行价值判断或者草率下定义的最大动因。改变这种反思习惯,需幼儿教师放弃用道德判断代替描述行为的“标签式”的教育反思方式。如,“幼儿不听从老师的指令,所以……”,这种用老师的判断代替事实行为的反思方式,无法了解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幼儿教师应以教育观察者的角度,学会用欣赏和客观的描述,对孩子行为背后潜藏的经验故事进行合理化的假设。例如,“孩子站在群体旁边一分多钟,没有参与到同伴的角色游戏中去,猜测其原因可能是在观察别人是如何扮演的,自己还不清楚要扮演什么。2分钟后,很愉悦的选了两个角色帽子,主动要求扮演角色了(假设后通过观察不断修正和验证假设)”。这种基于客观行为的观察描述和思考,能不断提升教师对幼儿行为和教育情境的分析能力和研究意识。

3.掌握免费获取文献的渠道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