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竞争力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市场竞争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市场竞争力

市场竞争力范文1

关键词:资本结构 市场竞争力 EVA 双寡头垄断模型

一、引言

我国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过程。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全部利润都要上缴国家、亏损全部由国家弥补,形成“财政主导型”的经济环境。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拨款转贷款”的政策指引下,企业的资本结构特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企业负债率越来越高,已经达到资不抵债的境地。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改革全面深入,大规模国有企业先后在境内外上市,企业的资本结构从国家融资逐步走向市场融资,企业的市场竞争与资本结构相应增强。21世纪初叶,我国成功加入WTO 世界贸易组织,随着市场大门的进一步打开,如何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已经变成企业管理者越来越关注的话题。因此,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竞争力和资本结构的双向关系所具有的特殊性,对于提升企业价值就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Modigliani与Miller(1958)作为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先驱者,在《资本结构、公司财务与资本》一文中,阐述了完美资本市场假设下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无关论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无关论(MM理论)。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完美的资本市场,最初MM理论推导出的结论并不完全符合现实情况,但这已经为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奠定了基石。到20世纪80年代,资本结构理论逐步得到国内外学者关注,资本结构与市场竞争力之间的关系也逐步成为学者研究的焦点。以Brander & Lewis为代表的学者,运用古诺模型,在完全债务契约条件下,对资本结构与产品竞争战略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得出资本结构具有战略承诺效应的特征。而另一类研究学者以Poitevin为代表,他们运用掠夺性定价理论,在不完全契约条件下,对资本结构与掠夺性竞争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认为资产负债率高的企业容易陷入财务危机,企业利用负债很难达到战略承诺效应,反而容易遭到来自竞争对手的掠夺性竞争,削弱企业竞争力。到20世纪90年代,Kovenock & Phillips (1997)等人研究表明,市场竞争条件下,一旦市场出现衰退,低财务杠杆的企业会利用价格竞争的优势逼迫高财务杠杆的企业退出市场,从而高财务杠杆的企业更容易陷入财务危机。Zingales(1998)研究表明,不论企业效率高低,当行业竞争加剧时,高负债企业一律难逃厄运。在资本结构方面,国外学者已经形成的一套相对成熟的资本结构理论为我国学者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但是国外资本结构理论大多都建立在完善的资本市场和高度发达的商品市场基础之上。国内的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尚不完善,企业融资的来源和渠道十分有限,国外的理论成果在我国国情之下很难发挥作用。国内学者对资本结构与市场竞争力相关关系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朱武祥(2002)利用两阶段模型,以燕京啤酒为例,对市场竞争与财务保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试图利用市场竞争来解释财务保守的合理性。刘志彪等 (2003),通过理论假设,论述了资本结构与竞争战略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资本结构的选择是对市场进行的一种承诺,具有战略效应,经分析得出企业资本结构与其市场竞争强度正相关的结论。目前,关于资本结构与市场竞争力之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向影响上,观点未能达成统一。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种观点认为高财务杠杆会使得企业具有侵略性,加剧市场竞争,而降低价格是竞争的最常用手段,但降低价格会在财务杠杆的作用下使企业很容易陷入财务危机;另一种观点认为,资本结构是一种战略信号,向市场传递企业的战略意图,表明竞争力的强弱。传统的财务理论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最终财务目标,本文运用EVA评价指标及双寡头模型,对企业价值最大化实现过程加以剖析,从新的融资能力视角,论证了资本结构与市场竞争力之间的双向相关性,以期为转型阶段的国内企业在资本战略选择上提供新的理论参考。

二、企业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作用机制

(一)企业资本结构作用于产品市场竞争力 融资活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融资活动指资金的需求者与供给者之间的资金融通,狭义的融资活动单指资金融入。企业在融资前,首先会分析所处行业的竞争情况、自身生产经营状况及未来经营战略的需要,进而制定资金的预算,确定资金需求。为了解决资金需求,企业可以选择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两种,既权益融资和债权融资。此处,研究产品市场的狭义融资活动。在狭义融资活动的概念之下,融资能力就可以被分为权益融资能力和债权融资能力,来源不同的资本的组合构成了不同的资本结构。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与此相适应,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最佳资本结构的决策标准,这一点在财务学界基本达成共识。从营运过程来看,企业的价值可以看成是初始投资成本和未来价值增长的合计。财务上,企业核算净利润时,没有考虑权益资本成本。事实上,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企业家投入的资本是需要计算机会成本的,如果企业家自己投入资本进行生产还不如为他人打工赚的多,那么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他不会继续生产,尽管他账上的净利润很可能是一笔很客观的收益。因此,企业的资本不论是股权融资还是债权融资都是要付出成本的,EVA从经济学的角度运用财务指标衡量企业价值的得失更为合理。EVA等于资本收益减去资本成本,即:EVA = 资本收益―资本成本。EVA为正,说明企业创造了价值;EVA为负,说明企业损失了价值;EVA为零,说明企业的收益只能满足债券人和投资者的预期收益。闲置的资本不会带来任何经济效益,因此资本A等于投资I。如果采用预期的资产收益率ROA度量资本收益,加权资本成本WACC度量资本成本。则EVA公式表示为:EVAt=It×(ROAt-WACC)

企业价值表示为:Vt=It+■■其中,C表示加权资本成本。

进行简单的替代可以得到:Vt=It×(1+■■)(1);

对公式(1)中,It求解偏导数得,■=1+■■=0(2)

在企业价值最大化一阶条件下,如果加权资本成本C由企业资本结构确定,那么预期的资产收益率也随之确定,那么企业在产品市场经济增长能力其实最根本的决定因素就是加权资本成本C。加权资本成本正是由企业资本结构决定,更确切的说是投入资金的来源成分操控了企业市场竞争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假设就是,预期的资产收益率ROA能够合理的替资回报率。企业要想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就必须寻找到合理的投资项目,使得投资回报率达到预期的水平,但是企业的投资能力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或限制,比如企业会出于对现金流的需求而保有一定的流动资金等,使得企业无法将投资回报率达到预期资产收益率的要求。为实现弱化投资能力下的企业价值增长,企业需要根据当前水平下的投资回报率重新框定加权资本成本,按照目标加权资本成本,进而改变资本结构以实现新情况下的最大化企业价值。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的融资能力和投资能力共同影响着资本结构,资本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价值增长,也就决定着企业在产品市场上竞争力的强于弱。

(二)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反作用于资本结构 现代战略理论认为,企业资本结构决策被看作市场决策行为,市场竞争力被看作市场绩效,市场竞争力必然影响着企业资本结构决策的选择。产业经济学认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会因为市场竞争程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完全竞争市场,各企业的竞争是充分的,由于企业产品的同质性和市场占有率相对较小,企业对市场价格不具有掌控力,因此企业市场竞争力不会有差别。垄断市场,企业对市场的价格具有掌控力,对市场价格有绝对影响,但垄断寡头之间会达成价格协议,从而使垄断市场失去竞争。为简化计算过程,本文建立了一个两阶段双寡头垄断模型,阐述了在双寡头垄断到双寡头竞争的过程中,企业市场竞争力变化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在模型中假设:①有两家企业A和B参与垄断,并假设A、B企业同时进入市场;②进入市场时,A、B两企业均无负债,并且A企业观察到的自由现金流与高于B企业。期初,A与B达成价格协议,由于价格相同且产品的可替代性,两个企业都占有与其出资规模相应的市场份额。为了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企业A与B都有可能增加投资扩大产出。B企业观察到的现金流较少,预示产品市场份额较少,市场竞争力小。B企业为了接近或者超过A的市场份额,B企业必然的选择就是加大投资力度追平或者赶超A企业。同时,根据优序融资理论,A企业的现金流较多,内部留存收益也多,A企业很可能选择内部融资来扩充自己投资所需要的资金;B企业的现金流较少,扩张压力较大,在既定份额下B企业为了获得目标市场份额下的发展资金,就不得不采取更多的融资手段,如果股权融资有限,就不得不进行债权融资来。在这一阶段,企业扩充市场的手段是扩大出资规模,从而增强自己在市场中的占有率,依据优序融资理论,股权融资是企业在考虑现金流之下的首选,那么随着企业融资脚步的加大,负债比例(DAR) = 负债合计资产总额,必然随之下降。这样,资产负债率会随着市场占有率的增长而呈现下降的趋势。在第二阶段,产品市场的竞争程度继续加剧。两家企业的投资金额都会明显增多。由于上一阶段,两家企业都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从而进行大规模投资,那么现金流势必会降低。假定企业A观察到的现金流量始终高于企业B。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A必然会在某个时间范围出现内部留存收益不能满足扩大生产所需资金的状况。这样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价值,提升竞争优势,企业A和企业B都会在有限责任之内通过债务追加投资。由于企业A可观察的现金流高于企业B,一定程度上企业A会得到较低利率的贷款。相比之下,企业B债务风险就会相对加大,进而增加了破产的可能。在持续经营的策略下,企业B可能采取提高价格降低产量等措施,以避免现金流量下降造成的财务风险。在反复博弈之后,产品市场达到均衡。两家企业的价值都到了提升。在这一阶段,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与资本结构决策水平正向相关。从整体角度看,企业市场竞争力与资本结构决策水平之间呈现非线性关系,具体表现为先负相关后正相关的U型关系。

三、企业资本结构与市场竞争力关系的特殊性

(一)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使得市场竞争力决定了企业资本结构 各行业的资产收益率不尽相同,具体说来,相比于竞争行业而言,垄断行业的资产收益率是相对较高的。垄断行业内竞争小,政府支持优势强,收益水平比其他行业要高很多。资本收益率和资本成本匹配,那么,规模就是决定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关键变量。而垄断行业有政府的政策作为保证,银行对其提供贷款的门槛就是会比竞争行业低很多。另一方面,不论垄断行业还是竞争行业,在上市融资这条道路上,却要面临同样的待遇,中国证监会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其财务指标实行统一标准,对已经上市的公司实行统一的监管政策。对于垄断行业的企业来说,股权融资渠道必然并不如债务融资那么有得天独厚。因此,很多垄断企业在较高的资产回报率之下,宁愿选择银行融资,也疏于到股票市场融资再投资。这样,导致我国企业资产负债率普遍偏高。徐春立(2009)在其所著的《企业资本机构战略规划》一书中,搜集并整理了我国三种所有制企业1998年至2007年资产负债率的相关数据。经比较发现,我国企业的国有控股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虽然处于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是仍然维持在59%以上的水平。居高不下的资产负债率表明,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是举债经营的。这样的结果,使得垄断企业出现这样的状况就是,竞争力小,负债率高,常此以往,我国垄断企业难以全面的提升自身的产品竞争力与国外市场相抗衡,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与垄断行业相比,竞争行业的企业就不那么受政策的扶持。他们在银行贷款方面往往要受到诸多的审核,很难大规模长期从银行取得企业所需要的资金。债券市场方面,我国《证券法》、《公司法》对公开发行债券的公司做出要求,其连续三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不得低于6%,债券发行后累计公司债券余额不得超过最近一期期末净资产的40%。这样高的要求使很多中小企业转而发展股票市场融资的道路。很多企业在发行股票后,仍然难以解决自身发展所需资金为题,不得不增发股本,从而竞争行业的资产负债率相对较低。朱武祥(2002)在其文章中论述了财务保守的合理性。本文认为,财务保守是竞争企业在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条件下的无耐选择。

(二)经济的周期波动性使得低负债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经济周期是国民收入或总体经济扩张或者收缩的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一般可以把经济周期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以来周期最长的一个经济轮回。2008年至2010年为新一轮经济周期上升阶段的收缩期,2010年至今为新一轮经济周期上升阶段的扩张期。经济的收缩期,各行业的经济都处于低迷状态,资本市场出于收缩资金防范风险的目的,资金的供给将会大大减少。此时,对于获得良好投资机会的企业来说,不论是内部融资还是外部融资,要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都十分不易。在这种条件下,负债率低的企业,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自有资金对有价值的项目进行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在这一经济阶段,负债率低的企业更有机会通过企业并购,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得到一个战略调整的有力契机,市场需求力并不旺盛,盈利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以较低的资本成本实现企业的价值增长。与收缩期不同,在经济的扩张期,企业可以有更多的融资渠道选择,企业的资本收益和资本成本之间的差别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在经济扩张期最大程度的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在竞争性行业,由于市场需求量是有限的,消费者能够接受的价格水平也是在一定范围之内的,那么企业的规模不是越大越好,企业管理者在选择负债规模的时候,就要最大限度的考虑到产品的需求量,不要一味的扩大规模增加产量。这样,在经济周期中,低负债企业能够在收缩期以较低的资本成本继续保持较强的竞争能力,在经济扩张期就可以释放这种积蓄的能力与其他企业竞争。由此,可见低负债企业在经济中期更具优势。

四、结论

在不同竞争程度的产品市场之中,企业通过调节自身资本结构已达到最优的竞争战略状态,而战略的选择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高下。在市场之中没有一成不变的定律,只有经过分析之后得出的借鉴经验。本文通过正反两个方面验证了企业资本结构和市场竞争力相互匹配的双向互动关系。企业的EVA增长主要依赖资本收益、资本成本和投资规模三个因素。如果资本成本既定,根据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企业的目标收益就是被锁定的。资本结构是决定资本的最终因素,因此,资本成本在一定条件下决定了企业的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在不同竞争程度的产品市场之中,企业会选择不同的资本结构战略,企业的战略选择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企业的资本结构。由此,资本结构和市场竞争力是双向互动,相互匹配的。另外,我国企业资本结构和市场竞争力的关系具有特殊性。首先,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使得私人资本很难通过资本市场转化为企业资本。目前,垄断行业和竞争行业受政府政策扶持程度不同,导致他们在融资渠道偏好选择上有所不同。融资能力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资本结构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大小。同时,我国经济也处于周期性波动之中,经济收缩期使得低负债企业较高负债企业更具有竞争优势。综上所述,在市场竞争越加激烈的今天,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作为企业财务战略的一部分,资本结构通过与融资能力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企业的产品市场竞争力。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势应制定与竞争战略相配合的资本决策,才能更加有效地实施企业财务战略,从而达到战略目标。只有拥有良好的竞争力,才能让企业在竞争中取得优良的业绩和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武祥、陈寒梅、吴迅:《产品市场竞争与财务保守行为――以燕京啤酒为例的分析》,《经济研究》2002年第8期。

[2]刘志彪等:《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业绩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

[3]徐春立:《企业资本结构战略规划》,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年。

[4]Modigliani F. & Miller M. The Cost of Capital, Corporation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8.

[5]Brander & Lewis, T.R.Oligopoly and Financial Structure: The limited Liability Effect,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9.

[6]Poitevin,Financial Signaling and the Deep Pocket Argument,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9.

[7]Kovenock & Phillips, Capital Structure and Product - Market Behavior: an Examination of Plant Exit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1997.

市场竞争力范文2

据统计,世界500强企业的平均寿命是40岁至42岁,1000强的平均寿命是30岁。在中国集团公司的平均寿命7至8岁,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9岁。由于中国90%以上的企业是中小企业,据此推算,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约3.5岁。我没有看到关于中国上市公司平均寿命的统计,如果要有的话,凭直觉,一定会长于中国企业的平均数,因为在中国真正把公司治理放在公司事务重要位置的只有上市公司,因为上市公司的监管机制、市场压力使其对公司治理既内有动力又外有压力。

企业只有长青才可能伟大,综观我国企业的发展现状,不能长大的原因很多,但普遍存在的原因是战略缺失、系统决策机制不完善、创新能力不足、急功近利等等,而这些因素中,核心问题依然是一直为国人天天讲而落到实处少的公司治理。目前,中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仍有诸多不到位的,突出的是董事会的作用、董事的作用没有真正得到发挥。要么有名无实,要么有实无名,要么无名无实,更多的是有名无实。根植于中国土壤的公司治理文化的缺失可能是很多现象的根源。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公司治理的历史还很短,虽然在形式上上市公司都建立了完善的公司治理架构,但在董事会作用的发挥上,依然存在控股股东代替董事会、管理层内部控制、董事不尽职、董事责任不明确等现象,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存在类似的情况。都说国有企业的资产因为股东缺失而存在这样那样的公司治理问题,但在我与一些民营企业的非股东管理者交谈过程中发现,他们真实地感受到在公司治理不到位的某些方面比国有企业还要严重。都是没有真正建立起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管理层互相制约的委托制度,是信任缺失?机制、制度缺失?还是公司治理的市场缺失?都有,在不同的企业表现的侧重点不同。缺失治理的公司有可能因为一个决策或一个风险使公司毁于一旦,或可能因为内部互相推诿的而丧失机遇。

就中材国际来说,作为在全球市场上迅速崛起的水泥工程业强有力竞争者,如何保持持续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虽然中材国际连续多年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但还不是大公司,离大很远,离伟大更远,但董事会一直具有做一个俱备持续发展能力公司的意识,在向这个目标努力迈进。

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发展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也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非常重要的环节。中材国际设立之初,公司主要在国内市场做水泥工程单项的研发设计、建设安装和装备采购制造,业务分散、融资能力不强、公司信用也不高,企业成长的空间十分有限,市场天花板离企业的极限触手可摸。经过对内外部环境的审视和分析,董事会就确定了专注主营业务,大力发展工程总承包业务,全面推进公司国际化进程,成为全球水泥工程建设市场一流企业和公众公司的发展战略。

目前公司的海外业务已经占到公司业务总量的70%以上,市场区域遍及五大洲的近40个国家,2007年底,中材国际主营业务收入123亿元,利润总额近6亿元,当年新签合同额240亿元,分别比公司设立时的2001年底增长了15倍、13倍和15倍,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在20%以上。中材国际用了6年时间,成功实现了由国内市场为主转型为国际市场为主(每年新签合同的80%和实现销售收入的70%来源于国际市场),成为国际市场份额占有率第二名的公司。如果不改变传统的业务模式,公司可能还在10亿、20亿的规模上徘徊。董事会如何在公司战略这一重要问题上发挥作用,就需要董事具有独特的能力。

中材国际是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但和传统的国有企业相比,股权结构、决策、监督、执行体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材国际坚持规范运作、依法经营,通过几年的探索,初步建立符合公司业务发展和股权结构特点的可操作性强、责权明确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体系。中材国际的董事会在实际运作中,通过强化董事会的责任,引进外部专家进入董事会,大大提升了科学决策水平,充分发挥了对公司战略批准和监督执行功能,董事及时审视和监督公司战略的执行情况;董事会依照公司章程和议事规则的规定,对重大事项进行审批,公司的重大投资、担保、贷款、收购、重大合同签署、关联交易、开立保函等事项均由董事会作出决策,确保公司有限的资源用于实现战略目标;董事会负责聘任高管团队,董事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负责对公司高管人员进行考核评价并决定其薪酬;同时,董事会通过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定期检查公司财务并指导公司内外部审计机构开展工作,有效控制和降低了经营风险;通过及时准确地进行信息披露,自觉接受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监督。通过董事会上述作用的发挥,杜绝了长期困扰传统国有上市公司发展的乱投资、乱担保、大股东违规占用资金等问题的发生,为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内部环境。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完善公司治理没有止境,我们还没有建立长期的激励机制,我们的组织结构还需要进一步调整,董事会对高管人员的选聘和考评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市场竞争力范文3

关键词:产品设计;市场竞争力产品设计不是一种孤立的设计活动,它和整个企业的营销、开发、生产、销售、服务工程有着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产品设计活动贯穿于企业营销――开发――生产――销售的始终。产品设计不像一般理解的那样以简单的表面形态和设计风格为目的。它是即利用科学技术成果,又以本身所具有的功能来满足人们的生活。它是通过观察人们的生活和活动,掌握人们的欲求与价值观,考虑技术的可能性和技术对人们的影响,为满足人们的需要进行的活动。从这种意义出发,产品设计不外乎是技术大众化。

当今中国很多城市把工业定位于生产力的第一目标。作为设计对象的工业产品,它的构成并非由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由方方面面多层次、多方位,错综复杂的因素组成的。而作为产品设计的一般方法,则是要将这众多的因素各自协调到一个最佳点上。阿切尔从产品的使用观点出发,对产品作如下描述:“设计起源于需要,并以满足这种需要为目的,创造出产品;产品产生出某种效果,这种效果作用于环境,环境反过来作用于人。”在社会的发展中,我们不难发现,不断出现的新产品给人们的各方面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快捷。举个简单的列子,洗衣服都是一项最普通的家务劳动,对大多数家庭来说,它并不像古代诗人描述的那么富有诗情画意……它留给人的感受常常是:辛苦劳累。1858年,一个叫汉密尔顿?史密斯的美国人在匹茨堡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洗衣机。到现在的全自动洗衣机,人们已经从这种繁重无聊的洗衣工作中解脱出来,洗衣服变成了很简单的家务劳动。同样,电饭煲、电冰箱、笔记本、空调、电话等产品的出现,也使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方便快捷,人们抽出了更多的时间去做他们认为更有意义的事情。1945年以来,日本经济百废待兴,政府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引入现代产品设计,将设计作为日本的基本国策和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从而实现了日本经济20世纪70年代的腾飞,使日本一跃而成为能与它过相比的经济大国。积极家的分析认为日本经济之所以发展得如此之快是因为他们把产品设计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随着设计越来越得到各国的政府的关注与大力支持,先后许多国家崛起,很多国家先后投入到产品设计的过程来,亚洲四小龙就是成功的经验。

进入了21世纪,市场竞争越来越细化,新产品开发的味道也就越来越浓,当今世界是变化多端的。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纷纷都把产品设计作为跨世纪的经济发展战略。很多大的集团都提出“产品设计治公司”的口号,将设计视为提高经济效益和企业形象的根本战略和有效途径。电子计算机的广泛运用又极大地方便了设计比重的提高。

在工业设计极度发达的今天,人们生活中的产品越来越多,同时不断地有具备新的功能、新的造型的产品出现,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方便。生产者通过准确的市场定位,锁定特定的人群,为他们设计更符合他们要求的产品。在服务与产品的使用者的同时,达到了成功获得经济利益的目的,是谓双赢。而产品设计是将抽象的设计理念转换成具体产品实体的过程,设计师扮演着介于消费者与生产厂家之间、产品、消费者、使用环境之间相互沟通的角色,其对产品的结构、材料、制造及使用状态的认识,赋予美学价值,将心中的产品形象予以具体化。设计师透过产品与使用者做思想上的沟通,但是否能使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达到协调融合之地方,即看产品能否对使用者发生意义。产品设计一般情况下要满足使用者得两种需求,功能需求和审美需求。功能需求要产品造型设计师与工程设计师通力合作,而审美需求则一般有产品造型设计师独立完成。

产品设计就是为人类而设计,协调社会和谐与平衡。在今后的发展中,人类生活和社会将更加依赖于技术的进步。设计的根本目的就是增加市场的竞争力。在产品造型设计中,市场调查、分析消费者需求占有很大的分量,在设计上,很多的设计纯粹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人们需要什么样的设计就会有什么样的设计出来,在这里,商业化的经济利益占有绝大部分的导向作用,设计师的思想也是服务于市场经济。

在设计的一般程序被人们了解掌握之后,决定设计优劣的关键通常在于设计师们的思考方法和思维习惯。设计师思维的多样性、扩散性、逆向性等,及对问题所把握的程度是衡量设计师水平的重要依据。产品设计师的特征在于用常人想不到的方法来实现人们想得到的需求。目前我国的产品设计仍然比较薄弱。比如我国风电技术竞争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关键部件技术缺失及整体设计技术薄弱两个方面。我国已实现商业化生产的风电机组,基本上都是在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通过部分自制加外部采购关键零部件,进行整机组装而实现批量化生产。主轴轴承、齿轮箱轴承等风电机组的关键零件,风机、变流器和整机控制系统等风电机组中技术含量最高的关键部件等的设计制造技术,我国还没有完全掌握。风电机组整体设计技术至今仍然是薄弱环节。目前,我国新机型开发基本采用与国外公司联合的方式,合作开发过程中仍然以国外设计机构为主,尚未完全形成我国企业的设计理念和方法。

一个公司只有设计取得领先才能够赢得市场能力。市场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把握设计与消费结合。企业只有在了解消费者和市场动向的前提下,才能正确制定设计目标,广告政策、销售政策,决定市场需求。正如撒切尔夫人所说:“优秀的设计是企业成功的标志……它就是保障,它就是价值。”据美国2001年的统计,如果在产品设计投入1美元,则其产出就会增加2 000美元,可见设计的经济回报率之高。美国苹果电脑公司的产品售出价历来高出同类产品市场价格的26%,却保持了极大的市场份额及客户的忠诚,其原因在于公司向用户提供了以设计更新和开发为中心的高文化服务。苹果电脑通过高品位的设计服务开发带动高科技的潜在市场开发,创造出可观的和超额的综合经济效益。

产品设计行为,对每个企业的经营而言,有着相当大的影响,整个企业的运作不应是按照某个人的主观意志去做,企业是以较高利润和发展的因素去实现创造性的生产行为,使用低成本去生产能发挥出最高机能的产品,利用现有的科技手段和富有创造性的形态设计来促进企业产品的销售。产品设计是一个体系,是由许多要素组合成的一种新的工业技术。产品设计的根本方法在于科学合理地应用、协调这些要素,使之发挥到所需的最佳状态。

参考文献:

市场竞争力范文4

关键词:旅行社经营体系目标模式市场竞争

1我国旅行社业经营体系剖析

我国旅行社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并在行业法规、行业制度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下形成了自身的特征:三类旅行社占压倒优势、规模旅行社占绝对多数;在全国的分布基本合理;行业利润逐年下降.我国旅行社业正逐步成为一个低利润行业。我国旅行社业现行经营体系是行业政策法规、传统经济体制和现行市场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尽管这一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就我国旅行社业发展的趋势而言.其最大弊端是造成下述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和不断恶化:

1.1大型旅行社没有实现规模经济。其规模优势得不到发挥

大型旅行社在经营中具有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服务采购、旅游市场拓展、旅游接待以及资金、信息、人才和抵御风险等多方面的优势.因此易于实现规模效应.而在我国旅行社行业中,大旅行社的规模效应并不明显.优势也远未得到充分发挥.这主要表现在:①我国旅游业近几年一直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市场持续扩大,旅游收入尤其是国际旅游收入增长很快。而在此情况下。一些大型旅行社的业务发展缓慢,在竞争中面对众多新的商业机会,自身却处于保市场或无奈于市场份额下滑的困境之中;②大旅行社未能在旅游市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即未能平抑市场的过度竞争,未能起到引导和稳定市场的作用.致使市场的混乱无序成为困扰我国旅行社业发展和造成旅行社资源浪费的顽症。大旅行社自身也未能避免这种市场混乱所带来的负面效应;③在旅行社的内部管理方面,一个突,自出现象是一些大社内部普遍实行部门承包或变相部门承包,强化部门权益,使得部分大型旅行社实际上成为一些业务上相对独立的小旅行社的集合体,在这种格局下,大旅行社当然发挥不了应有的优势,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1.2中小旅行社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发展可谓举步艰难

就目前我国中小旅行社的总体情况而言.其特点集中表现为有限的接待数量和低下的利润水平。在接待数量方面,近年来我国许多小旅行社处于发展无望而又能勉强支撑的境地。自国家旅游局在旅行社行业实施旅行社质量保证金制度以来.很多小型旅行社不堪重负.纷纷退出。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了众多小型旅行社的经济实力和经营状况.另一方面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业主对行业和自身未来发展的理性预期。在利润率方面,我国以经营国内旅游业务为主的众多中小旅行社多为二类社和三类社。根据国家旅游局提供的资料,这两种类型旅行社的平均利润率不足8%。且只是税前利润,如果再扣除所得税,则这些旅行社所剩净利润更是微乎其微了。

1.3旅行社业恶性价格竞争盛行。市场秩序混乱

国家旅游主管部门对旅行社类别的划分和对旅行社业务范围的规定,其初衷或许在于通过这种形式的分工来起到规范市场和保证产品质量的作用。而在我国旅行社业后来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一、二类社比例失调造成二类社业务量明显不足。致使许多二类社为谋求生存而违反国家规定超范围经营.直接在海外招揽客源。在此期间,国家主管部门在执法方面的乏力,使得这种现象迅速蔓延,而部分一类社贪图蝇头小利.通过为二类旅行社代办签证通知赚取不义之财的做法无疑对此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终致使许多三类社也开始从事外联和国际旅游接待业务。除此之外,这种现象的出现和普及无疑也包含着旅行社实业界对我国以水平分工为基础、以各种特许经营权为特征的旅行社人为市场分工模式的否定。

除以上几个问题与我国当前旅行社的经营体系直接相关之外,行业内许多其他问题的存在也与目前的经营体系有很大的联系。如旅行社产品的重复雷同,旅行社促销能力尤其是海外促销能力薄弱和旅行社总体接待能力低下等。其中,旅行社产品的重复雷同是我国旅行社业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旅行社产品由于缺乏诸如商标权、专利权这样的进入限制.又无太多技术可供保留和垄断,使得一些有开发能力的旅行社一旦开发出某种能够迎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众多中小旅行社便一哄而上,竞相模仿或参与经营,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有实力的旅行社向深度开发和促销产品的积极性.而一些既缺乏必要的硬件设备,又不具备藉以保证接待质量的“软件”基础的中小型旅行社的存在必然会降低旅行社的总体接待力量。

2加强我国旅行社竞争力的目标模式

我国现行的旅行社经营体系造成了众多难解的问题,而通过前面的分析得知,目前我国旅行社业的行业特点是以三类社为主体的小规模旅行社占绝对多数,但并没有否定少数大规模旅行社的存在。事实上,正是为数有限的大规模旅行社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上升,但他们却不能改变行业利润率逐年下降和我国旅行社业正逐渐成为一个低利润行业的事实。此外,我国旅行社行业的另一突出特点是其基本合理的地理分布特点。据此,笔者认为.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调整势在必行.考虑到行业当前的现实.同时考虑到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旅行社业面临的国际竞争态势,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调整的方向是通过对现有旅行社的改造、分化、组合以及增设等方式实现大型旅行社集团化、中型旅行社专业化和小型旅行社通过制形成网络化的目标模式。

2.1大型旅行社集团化

在设想的目标模式中,大型旅行社所要解决的重心问题是规模经济问题。根据这一构思.应使目前约占旅行社总量1%强的规模较大的旅行社通过合并、兼并或其他方式重新组合,形成一定数量人、财、物一体化的紧密型旅行社集团。旅行社集团的构架可以承袭现行一些大社采用的总社和各热点地区分支社的形式,但总社和各分支社在人、财、物等资源上应是一体的,组织管理采用集团企业的管理方式。从微观角度讲,这种旅行社集团有利于真正发挥其在采购、预订、营销、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有利于实现规模经营,获得规模经济:从宏观角度讲,这些有限的大型集团企业的存在可以引导和稳定市场,克服旅行社市场因过度分散和紊乱造成的问题。

2.2中型旅行社专业化

大型旅行社在整个市场内通过重新组合实现集团化之后,市场上一些中等规模的旅行社(不排除小部分小型旅行社)应相应调整其经营方向.避开其在经营标准化产品方面的比较劣势,实现专业化经营,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特定细分市场旅游者的需求。中型旅行社的专业化主要体现在所经营的产品上。与旅行社集团凭借自己实力通过经营标准化产品达到规模经济的指导思想不同.中型旅行社应针对某些细分市场,对某些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形成特色产品或特色服务。在我们的目标体系中.中等规模旅行社的专业化发展是一种必然的理性化选择:专业化经营集成本优势与产品专业化优势于一身,解决了这类旅行社因规模较小形不成规模经济、因而也难以亘按与旅行社集团竞争的问题。而对行业来说.专业化的特色经营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中型旅行社的专业化开发会使旅游产品更加多样化.从而增强旅游产品的总体吸引力。

需要指出的是,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专业旅行社可以采用连锁经营的方式实现联合。联合以前。各单体连锁旅行社可能规模不大.但连锁经营是把这些中小规模旅行社的力量集中起来.使其可以像旅行社集团那样拥有在产品开发、采购和促销等方面的优势.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规模经营.符合利用规模经营提高低利润行业经济效益的原则。当然,由于受单体旅行社规模的限制,连锁社所经营的产品类型不可能太多,而只能是专业化和特色化的旅游产品。

2.3小型旅行社通过实现网络化

与大型旅行社实现集团化、中型旅行社实现专业化和连锁经营相适应,我们设想的目标模式对众多小旅行社的调整是通过内部改造或增设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网络化,成为旅行社业面向旅游者的窗口。旅行社的网络化实际上是由旅游需求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旅游需求在我国也将日益普及,其结果是旅游需求可能在任何一个地方产生,为了便于消费者的需求和购买,旅行社营业的场所必须广泛设立于消费者便于购买的所有地方,即所谓的网络化布局。

市场竞争力范文5

关键词:出版发行;企业;市场竞争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100330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竞争国家化趋势的不断加剧,我国的出版发行企业面临着一个竞争激烈、竞争层次更高的竞争氛围。提高出版发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于出版发行企业的发展壮大、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出版发行企业面临着哪些市场竞争呢,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1 出版发行企业的市场竞争分析

(1)读者的竞争。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结构的调整,人们用于娱乐、教育和文化方面的消费越来越多,这给出版发行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是,因为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对于出版发行书刊的选择越来越理性,对于书刊的内容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给出版发行企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新的出版发行企业进入市场有限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出版业的准入门槛不高,资金、人员、规模、技术、品牌等的构建和筹集都不会成为阻碍出版发行企业进入市场的障碍。但是,开放市场需要一个过渡期,我国目前的开放的局限性得以凸显。随着我国进入WTO之后,出版发行市场的开放性过渡期很短,这使得一流的跨国出版集团进入了市场,而我国的出版发行企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3)新的出版物替代品的出现。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出版发行企业生产的出版物受到了一些替代品的冲击,这显然对于出版发行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新兴媒体的出现,特别是网络第四媒体的发展,给了传统的出版强烈一击,使得传统出版处于信息服务不到位、信息反馈不及时的劣势地位。如何面对新的出版物替代品的挑战,已经成为了出版发行企业面临的重大难题。

(4)同行业的竞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发行市场已经呈现了开放化,这里面对的是同行业之间的正面战争。一个出版发行企业的图书数量、图书质量、图书价格、图书服务、出版周期、发货运货速度、促销宣传、分销商、营销队伍等都会成为影响竞争力的砝码。对于批发商、分销商来说,图书的种类、质量对于下一步市场的选择、控制又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出版发行企业面临着同行之间的激烈竞争。

2 分析如何提高出版发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1 调整产业机构

目前我国的出版发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足的原因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中小学教材、教辅资料占据着出版发行市场的大部分位置,垄断了出版发行企业的市场。然而,在目前的社会市场中,除了中小学生是出版发行市场的消费群体之外,还有一些各行各业工作者、家居生活女士男士、幼儿老年人等消费群体,而这部分群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专业化的书刊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出版发行企业可以实施计划性业务与政策性业务分开的原则,根据行政区划和地区发展情况调整出版发行图书,实行职能单一化、图书专门化的出版方针,在保证出版发行事业支援教育事业的同时,走入市场,实现“自治”。

2.2 打破出版企业的行政配置

为了提高出版发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国家要打破出版发行企业的行政配置,坚持政企分开原则,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和国家的宏观引导作用,逐渐由行政配置向市场配置转变。首先,坚持政企分开,就要逐渐取消主导和管理的关系,让出版发行企业自行走进市场,自行管理,在市场中不断调整和改革,提高竞争力。其次,充分发挥市场决定出版发行企业的产权组合形式,允许企业的跨地区、跨所有制、跨行业的组合,让企业具有良好的竞争、融合、结构优化氛围,进而打造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高水平的出版社、书店、印刷厂、物资公司等出版发行企业。

2.3 实行产销一体化发展模式

在市场化的今天,出版发行企业要坚持产销一体化原则,加强出版的上中下结合,积极融资并购、将企业做大做强,努力建设成为出版行业的龙头型企业,打造生产、营销、服务一体化的营销模式,提高市场竞争力。总之,要坚持“不均衡发展战略”,积极鼓励大型出版集团的发展工作,促进出版集团与发行集团合作,打造出几个像“时代·华纳”的规模大、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出版发行集团。

2.4 培养复合型人才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提高出版发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关键是抓好人才环节。在出版发行企业中,要加大对高级专业编辑、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信息技术、外贸、投资理财等复合型人才的选拔、培训和更新,促进出版发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坚强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中长久不衰。

参考文献

[1]杜一娜. 美数字出版发行专家9月抵京谈数字化[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0820(003).

[2]陈奇亮.打造教育出版核心竞争力[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1126(006).

[3]程孟辉.关于出版社“核心竞争力”问题的若干思考[N].中华读书报,20020703.

市场竞争力范文6

[关键词]电视 专题片 竞争力

在全媒体信息传播时代,生产和传播市场不断分化,传统媒体“一家独大”的局面将不复再现。加上各传媒广告公司纷纷抢滩传媒市场,让生存环境已经遭受严重挑战的传统媒体更是雪上加霜。由于市场化步伐滞后,昔日的“朝阳”产业,而今不得不面临“求生存”的尴尬。这种情况,在基层城市电视台专题片生产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仅以湖北省十堰市专题片生产为例,2014―2016年,十堰地区企事业单位电视专题片、纪录片年供需量在200部以上(不含栏目播出类专题节目),年收入达1500万元。而作为电视专题片生产的专业单位,十堰广播电视台专题部每年只生产12部左右,收入也仅70万元多一点,产量和收入仅占整个市场份额的6%和4.6%。绝大部分市场被央视、省级电视台和传媒公司夺走,且情势愈演愈烈。

造成城市电视台专题片生产生存空间的日益萎缩,除市场分化因素外,也与城市电视台自身市场化程度不高密切相关。在结构模式上,目前,城市电视台还“没有从根本上以市场化治理替代行政化治理,未能真正做到事企分开。同时,由于其间涉及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文化体制等诸多方面,城市电视台无法进行自我完善”[1]。生产管理机制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从而使生产活动在市场分化越来越严重的环境中,显得被动而无所适从。因此,对城市电视台电视专题片生产实施市场化运作,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媒体市场竞争,无论是从战略上还是战术上,都将是有益的尝试,其探索并形成的经验,将对深化机制改革,促进基层城市电视台事业全面快速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城市电视台专题片生产市场化运作的必要性

为解决城市电视台专题片生产现实存在的问题,更好的适应市场竞争,使专题片生产成为广播电视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对专题片生产实施市场化运作很有必要。

1.生产活动的市场性。

一方面,城市电视台专题部是以生产电视专题片、纪录片、宣传片为主的生产单位,其生产活动源自市场的需求,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另一方面,专题片、纪录片生产也是收益高,但同时也是费用支出相对较高、劳动强度高、艺术含量高、拍摄制作质量要求也高的业务,选题需要精心策划,拍摄人员需要长期下点蹲守;制作过程中需要反复修改,制作人员需要经常加班;外请演员、劳务人员的劳务费需要及时核销。所以,依据市场标准,制定相应的收入与支出比例,将更有利于适应灵活多变的市场需求。

2.职能的特殊性。

城市电视台专题片生产与新闻及其他栏目化节目生产部门的职能不同,其生产任务虽然也很重,但是,没有被迫性、强制性的宣传任务;没有固定的播出栏目及时段;生产活动的时间和周期也完全不一样;大量承接的委制片在质量要求上也以委托单位满意为目标。所有这些,很难跟其他栏目化节目生产部门等同考核。以市场化运作,构建符合市场规律的契约型、市场化治理制度,将更符合专题片生产活动的实际,也更实事求是。

3.省台及兄弟台市场化运作的启示。

目前,许多省级电视台对原专题部进行改组,重新组建“纪录片工作室”、“精品创作室”和“影视制作中心”,实行制播分离,全方位与市场对接。以灵活的机制和市场化运作,吸引民营机构、社会新生力量不断加入,不仅迅速提升了专题片制作水平,还强有力地深耕纪录片、微电影、MV等各类市场,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与日俱增。湖北广播电视台自从以公司化运作成立“影视制作中心”以后,焕发出勃勃生机,不仅在省内与各城市电视台抢占市场,还将业务拓展到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江苏无锡电视台以内部公司化运作,培育节目制作市场主体;以跨区域协作、定向定制,拓展合作制片新渠道,在激活节目创新能力和提升节目原创水平方面都取得显著效果。“2015年,有30―40部(集)纪录片、专题片在央视、地方电视台及黄河电视台、中国长城电视台播出,年营销额约600万元,今年(2016―笔者注)可望突破1000万元”。[2]

4.创新机制,激活生产力的需要。

规范的专题片、纪录片生产需要专业的策划、撰稿、编导、摄像、配音、制作队伍,这是保障质量、提升水平、扩大影响的必须要求。然而,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城市电视台目前面临的普遍问题。一方面,城市电视台现有的结构模式和治理体制在人才选择上无法任用市场的 “丛林法则”;另一方面,低劳效低收入的分配格局,使一些具备专业素质的人才相继流失。人才的短板,使城市电视台专题片生产市场开拓方面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许多可以承接的业务白白流失。实行市场化化运作,可以“海纳百川”,吸纳社会人才为我所用。

二、城市电视台专题片生产市场化发展之路

2010年,国家广电总局出台《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纪录片(含专题片)产业被提升至国家文化发展战略高度。国家层面对纪录片产业的政策扶持,促使“资本市场对纪录片(专题片)未来的信心正在攀升,资本融入正在加速”。[3]在国家政策引领下,纪录片(专题片)产业正面临极好的市场发展机遇。作为基层的城市电视台,在专题片生产方面应该尽快融入市场,通过市场化运作,闯出一条发展之路。

1.实行制播分离,建立全方位的对接市场竞争的市场化营运机制。

专题片、纪录片的生产部门,不仅要有独立的财务权、人事权,在生产的选题策划、质量考核上也应该具有决策权。央视记录频道及一些省级卫视及地方城市电视台的实践表明,制播分离不仅有利于激活节目创新能力,提升节目原创水平,同时,也有利于专题片生产从策划、生产及融资、推广等各个环节与市场全面对接,为专题片、纪录片生产的市场出路提供有效保障。

2.集中精力,打造专题片生产的精品平台。

精品永远是市场有效的“通行证”。虽然专题片生产市场分化严重,但是,就地方而言,作为专题片生产的专业单位,城市电视台在专业创作人才、专业经验、地方影像资料储存、技术设备等方面仍然具备一定的优势,这是打造精品的保障。打造精品平台,其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充分发掘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制定符合本土特色的专题片生产品牌化策略,以当地品牌首先吸引当地受众,抢占本地的收视份额,然后逐步向域外推广。江苏无锡电视台凭借地方品牌优势推出的《太湖画面》、《阿炳传奇》等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韵味的专题片,就是先吸引地方受众,然后再登陆央视各频道,其经验值得借鉴。

3.树立专题片生产的产业意识,建立从生产到经营的市场产业链。

荆州电视台的《垄上行》,原本是一档对农节目,后来经过深耕经营,由栏目衍而生出大型媒体行动《春天垄上行》、《金秋垄上行》,打造了较为完整的对农服务产业链,发展成为包括覆盖全省的垄上频道、垄上行新公社和新农会在内的“湖北垄上传媒集团”。《垄上行》栏目的成功探索,为专题片生产的产业建立供了有益的启示。任何市场化的生产活动,其功能都不是单一的,完全可以深耕发掘。就专题片生产而言,则可利用自身品牌的影响,与资本市场、销售市场和传媒市场深度合作,延伸开发创作专业人才培训、与专题片生产题材相关的产品销售、举办大型活动等附属产品,在扩大专题片的市场影响的同时,建立从生产到经营的市场产业。

此外,城市电视台还可以利用“主流”媒体的优势,在专题片生产与传播方面,加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盟互动,实现优势互补;同时,加速与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的合作步伐,提升专题片生产的传播影响力,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注释:

[1]王忠云:《新媒体时代城市电视台的转型与发展》,《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年第8期

[2]仲倩:《央视记录频道的发展及其对城市台的影响》,《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