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课程设计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据库课程设计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据库课程设计报告

数据库课程设计报告范文1

【关键词】基于项目;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研究

数据库课程设计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实践课,该课程总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熟练掌握数据库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数据库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分析、设计和编程实现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能力,让学生具备较好的数据库项目实践能力,掌握过硬的职业技能。本文对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提出了基于项目的数据库课程设计的详细教学方案。

1.数据库课程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参与数据库课程设计的积极性不高、知识和技术储备不够。

(2)学生重编程实现而轻分析和设计。

(3)课程人员组织和时间安排不太合理,任务设计和要求偏低。

(4)课程考核方式、评价体系和管理过程不够科学。

2.基于项目的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2.1 基于项目的数据库课程教学方案

本文提出的基于项目的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方案是指设计能够吸引学生兴趣、难易适中、选题丰富并且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的项目设计任务,参照软件公司分析、设计、编程实现应用软件的基本步骤和人员组织形式来安排和组织学生进行数据库课程设计。其重点在于把学生的课程设计任务提高到软件工程项目的高度,并通过模拟实训加以实施。按照软件工程传统方法学的思想,结合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将数据库应用软件的开发简单划分为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和测试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任务均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由项目组成员通力协作、自主完成。在每个阶段结束后,采用项目评审的方法,对每个小组每个学生的具体工作进行阶段性评审,学生分组汇报工作成果,并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提交阶段性技术文档。项目模拟实训根据课程设计选题采用项目小组的形式进行分工,项目规模和难度由指导老师和项目小组全体成员根据课程设计指导书协商决定。每个项目小组由一名同学担任项目组长,项目组长可以根据小组内每个人的能力和经验合理分配任务。每个学生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担任不同的角色。在工作中,项目小组的成员相互沟通和交流,组与组之间也可以相互借鉴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2 基于项目的数据库课程教学方案的实施

2.2.1 课程设计的选题

数据库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其设计题目应该具有一定的应用背景,让学生能够遵循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设计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数据库应用系统,使所学知识能够融会贯通。

精心准备和策划设计适当的项目,是实施基于项目的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的关键。在确定项目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1)能将数据库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技能较好的结合在一起;(2)所选项目数量要足够多,涉及面要广而且是学生比较熟悉和有兴趣的应用领域;(3)项目的难易程度要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4)项目的整个开发流程要规范,以项目为主线,引导学生把掌握的程序编程知识、数据库和软件工程等理论应用到软件开发实践当中去,让学生掌握软件开发的整个开发流程,具备项目开发的实战经历。

2.2.2 课程设计的人员组织

按照开发流程,参照软件公司的人员组织形式,将班级的学生分组,每组5至6人,以学生自由组合为基础,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编程水平、知识结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男女搭配等因素进行调整。每个同学可以担任不同的角色:如项目管理员,系统分析员,系统设计员,系统开发员等。

每个小组由其成员推选产生一名项目组长,负责制定本小组的开发计划、工作任务的分配和调度、监督实施等工作。在组长的指挥下,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语言表达能力强善于沟通的同学负责联系工作和调查研究,美工好的同学负责界面设计,编程能力强的负责代码的编写,程序设计能力强的负责系统的整体设计和程序调试,写作能力强的负责技术文档的书写等。教师要负责帮助把握进度,提醒学生合理分配工作时间等。

按小组形式开发项目,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而且更接近工作实际。

2.2.3 综合设计过程

学生发挥各自的特长分工协作,运用已学软件工程、数据库理论思想和数据库设计理念、C#或C++等编程语言,具体设计实现一个小型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设计过程按以下顺序进行——自选课程设计课题,调查用户需求,总结归纳数据流程,分析性能,书写需求分析及总体设计报告(包括数据流图、数据字典、数据库概念模型、逻辑模型、系统功能模块),完成应用系统的开发,进行系统整合和测试,功能完善,汇报设计成果(包括撰写设计报告、系统验收、结果汇报)。主要分为需求分析、项目设计、项目实施和成果展示。

(1)需求分析是保证项目顺利完成的前提。需求分析做得不好,甚至会导致整个系统返工重做。因此,在课程设计环节中学生必须根据教师提供的项目背景资料,通过图书馆、网络或相应的组织、部门、企业去查找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数据和处理进行分析,画出各层数据流图,做好详细地需求分析。教师要对学生的需求分析报告进行指导和评价。

(2)项目设计是关键。本阶段主要包括数据库的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和物理结构设计。要求学生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设计E—R模型,详细描述实体的属性及实体之间的联系;实现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并对关系模型进行优化;定义主键、外键、视图、索引等。此外学生还应该设计出系统的功能模块图。教师通过检查学生设计的E-R图、关系模型和功能模块图,对每个组进行分析、评价和指导。

(3)项目实施。项目实施即数据库的实施、运行与维护阶段,主要包括应用系统的编程与调试。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适时组织讨论、讲解和归纳总结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

(4)成果展示。学生以项目组的形式完成了项目的整体设计与开发后,各个小组将在课程设计末期进行成果汇报和展示,接受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评价。通过作品展示和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项目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2.2.4 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

针对课程设计时间安排上的不合理问题,采取双管齐下的方式。首先增加教学计划中数据库课程设计的教学学时,由原来的2周改变为4周,使得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课设任务。其次,提前让学生进入分组和选题环节,并将每个人要完成的任何合理分配,让学生提前进入做好项目的知识储备、调研等前期准备工作。

2.2.5 课程设计的考核与评定

加强过程考核,提高对课程设计的总体要求,细化评价指标。学生在课程设计结束后,不仅要提交软件系统,还要提交课程设计报告,并进行分组汇报。课程设计的最终成绩由以下几部分组成:考勤lO%,平时抽查1O%,答辩20%,课程设计报告30%,系统演示30%。其中前四项由教师评分,系统演示由学生评分,每组各选派一名代表给大家演示系统并介绍基本情况,由各组分组讨论,对其它组开发的系统进行评价和评分,最后取平均分并公布成绩。

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建立完善的考核指标和体系,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数据库理论实际问题的能力。

3.总结

通过基于项目的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研究,不仅使学生能够在理解数据库理论的基础上,实际动手开发一个实际的应用系统,而且在一系列的开发设计过程工作中能够树立学生的项目开发管理思想,能够培养学生应有的团队协作、自主管理、主动学习、创新思维、综合运用、动手实践等能力。使数据库课程设计真正成为学生验证理论的“实验场”,成为开发学生潜力、培养实战能力的“战场”,成为体验项目开发过程的“运动场”。

参考文献

[1]王艳红,章小莉,姜湘岗.在数据库课程设计中培养学生项目开发能力[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13.

[2]杜华.项目驱动教学法在数据库课程设计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12,5.

数据库课程设计报告范文2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策略;项目驱动

随着信息技术在各行业中的普及,数据库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数据库技术及应用是计算机核心课程之一,相关教学大纲给出了数据库技术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1]。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据库技术,绝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开设了数据库课程设计相关课程。通过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根据具体需求,独立地设计一些实际应用系统[2]。课程设计的开设不但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本文探讨了基于项目驱动的数据库课程设计的教学策略。

1目前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从计算机类专业培养方案来看,大多数应用型高等本科院校都开设了数据库课程设计实践课程。但在实际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对数据库相关教学内容进行简单重复,无法培养学生利用数据库相关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达不到市场对专业技术型人才的要求[4-5]。目前,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重要性认识不足

数据库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应用领域也相当广泛。目前,很多高校开设的数据库课程设计学时不一,教学时间安排上也不集中。此外,很多院系仅把课程设计当做一般性实践课程,没有专门的教学大纲,导致很多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明确。师生均对课程设计重视程度不够,不仅使得教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学效果较差,而且也无法很好地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据库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选题质量不高

选题是课程设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好的选题不仅可以提高课程设计作品的质量,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目前课程设计选题往往质量不高,存在以下不足:(1)选题陈旧,缺乏新意。每届学生都会开设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师每年都提供同样的几个选题供学生选择,这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也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要求。(2)选题过大过难。很多同学比较喜欢选择网上购物系统、火车订票系统等作为课程设计题目,尽管这类选题来自于实际生活,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并有一定的应用经验,能够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开发能力,但是这么大的题目使得学生这短期内仅凭个人力量没有足够的精力去高质量地完成。

1.3考核方式不科学

当前,对课程设计的评价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教师主要是通过学生的上课考勤、设计报告、实际作品等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的加权成绩来评价。显然,这种简单的考核方式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团队协作、创新、编码等综合能力。因此,一套完善合理的考核机制不仅能有效提高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效果,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明显地促进作用。

2基于项目驱动的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

为了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们采用项目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2.1合适的项目选题

一个高质量的项目选题是实施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的关键。在确定项目选题时主要了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1)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否将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在一起;(2)提供的项目选题数量足够多,而且主要是学生比较熟悉和有兴趣的应用领域;(3)项目难度顾及到学生能力的差异。以兴趣为导向,结合能力差异,理实结合,难度适中,通过合适的选题奠定课程设计实践课程的基础。

2.2项目团队人员分配

很多教师为了给予学生更加公平的评价,规定每个学生单独完成一个选题,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因此,我们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根据学生专业技能的差异,搭配分组,由4-5名学生组成一个项目团队,并任命一名团队成员担任组长。同时,组长根据成员的兴趣和能力分配不同的角色,团队成员通过分工协作完成作品的设计。充分发扬团队精神,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2.3改进项目实施环节

在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中,课程组注重如下几个方面的考虑:(1)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动态跟踪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并要求每个团对在项目不同的阶段递交相应的方案等,教师适时根据项目实施的情况进行针对性指导;(2)鼓励学生通过模仿来创新自己的项目,全面创新对于该阶段学生很难实现,采取该策略一方面降低创新难度,树立学生自信,一方面也能有效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改进;(3)组成团队后,教师要求每个项目成员之间相互监督、帮助和学习,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共同参与课程设计。

2.4课程设计的考核标准

数据库课程设计在考核时,不仅考核学生的理论和动手能力,而且还考核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课程组制定了如下考核标准:(1)项目技术:①检验数据库表设计是否满足规范化理论的要求;②数据库设计是否考虑了安全性和完整性等因素;③项目是否采用索引等技术优化数据库性能;④检查项目是否依据软件项目规范来开发等;⑤根据作品采用技术的新颖性程度等方面增加附加分。(2)团队成员:在考核时,教师不仅考虑出勤和遵守纪律情况,还综合考虑项目质量、工程实践能力、新技术运用能力、协作能力等。(3)文档质量:文档必须符合软件工程相关规范,能够清晰地对项目的设计和功能进行描述,教师根据文档质量给出相应的成绩。

3总结

基于项目驱动的数据库课程设计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旨在通过开发实际项目等形式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相较于传统的理论教学,课程设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周爱武,汪海威,肖云.数据库课程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詹瑾,古俐明.基于项目驱动法的“数据库技术”课程教学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8):106-107.

[3]刘建峰,吕佳.基于项目驱动法“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46):98-99.

[4]党小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驱动法在MySQL数据库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18):82-83.

数据库课程设计报告范文3

摘 要: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对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系统设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使学生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面向系统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本文主要介绍东南大学面向系统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探索经验,以供相关教学研究人员借鉴。

关键词:面向系统;实践教学;课程设计;系统综合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如何提高竞争力,是计算机教育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对计算机专业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思路是分类培养[1]:培养将来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研究人员和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解决实际领域应用问题的计算机应用人员。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人员,需要加强对计算机系统的理解,以更好地设计出新型计算机系统。对计算机应用人员,若能对计算机系统深入理解,则可在计算机应用系统架构时,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本身的特性,提高计算机应用系统的性能。因此,让学生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是计算机教育的重要内容[2-3]。让学生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探索面向系统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 东南大学面向系统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对于硬件,其核心是CPU;对于软件,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可延伸包含网络操作系统)、编译软件和数据库系统。

对面向系统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建设,东南大学的目标是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的深入理解,希望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创”,能设计自己的计算机系统;主要方法是强调三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根据“强化基础、软硬结合、立足系统、面向应

用、加强实践”教学理念,东南大学形成了如图1所示的面向系统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该实践教学体系以硬件系统综合实践和软件系统综合实践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系统综合课程设计”课程加以综合,通过学生科研实践和毕业设计强化“面向系统”的理念。

硬件系统综合实践包括硬件实验和接口实验。硬件实验主要是让学生运用EDA技术、采用软件设计一个指令集自定义的模型计算机,并下载到FPGA芯片,让学生深入理解CPU结构、会设计一个CPU。接口实验主要包括存储器扩展、定时器、串口、并口、中断、A/D、D/A、DMA控制器、小型微机应用系统的综合设计与测试等实验,通过实验,学生能够理解微机接口及其应用技术。

软件系统综合实践主要包括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和数据库系统课程设计。对编译原理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能设计可生成编译程序的程序,也就是编译程序生成工具程序(包括Lex和Yacc),加强学生对程序设计语言本质和编译软件的理解,进一步提高程序设计能力、特别是大型软件的设计能力。对于操作系统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在阅读Linux操作系统源代码的基础上添加新的系统调用,修改调度程序的代码,扩展一个新的调度算法;或者基于Java虚拟机,完成基于Java虚拟机的线程调度及请求页式管理的Java实现,以加深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系统内核的理解,提高对操作系统内核的分析与扩展能力。对于数据库系统课程设计[4],通过设计一个小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为今后从事数据库系统研究和开发、充分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的各种特性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实验内容主要包括数据库事务处理系统设计与实现、SQL语言解析与执行以及索引优化技术的实现。

对于计算机系统综合课程设计,从系统设计的角度,通过对SOC(片上系统)的硬、软件设计,将学生带进计算机系统硬件和系统软件综合开发的领域,让学生初步理解软件、硬件协同设计,给学生一次综合的训练的机会,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的理解。

2 典型实践课程建设探索

这里主要介绍东南大学硬件实验、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数据库系统课程设计和计算机系统综合课程设计建设探索经验。

2.1 硬件实验实践课程

东南大学长期重视硬件教学。东南大学硬件课程群是江苏省优秀课程群。1985年,为了加强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综合实践,我校开始独立设置计算机硬件实验实践课程。硬件实验实践课程内容是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简易的CPU,可以完成七条基本指令。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初步改变了惧怕硬件的心理,在对课程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自主设计自己的CPU,不设条条框框,学生实验完成情况令人满意,改革初现成效。部分学生的课程设计在全国相关教学会议上被作为样板,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由于课程建设成效显著,“模型计算机系统课程设计”(硬件实验)课程建设于1993年被评为东南大学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从1999年开始,我们探索在原有CPU设计基础上增加接口部件,并将EDA技术引入到课程设计中,为开设“计算机系统综合课程设计”打下基础。

经过长期的建设,硬件实验实践课程目前将着眼于CPU的组织和严格的时空安排,着眼于计算机硬件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基本电路的实现方法,由小型部件实验和大型课程设计组成。课程目标是通过实验,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加深学生的整机概念,进一步弄清计算机的内部结构和时空关系,学会指令功能的电路实现方法和技巧,掌握运用EDA技术进行设计和调试的工作方法,提高学生自行设计、调试分析的独立工作能力。

小型部件实验用传统的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完成,使学生对运算器、存储器、数据通路、总线等基本概念有感性认识,对数据流和控制流的关系、计算机主要部件的工作过程有较清楚的了解。

大型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运用EDA技术,采用ALTERA公司的MAX+PLUSII软件或Quartus II软件,自己设计一台指令功能完备的模型计算机,下载到本实验系统提供的FLEX10K系列芯片上,并调试成功,最后通过检查验收程序,写出报告。对于模型计算机设计,分为两个层次:微程序控制的模型计算机设计与调试和复杂的模型计算机设计与调试。对于微程序控制的模型计算机设计与调试,可自行规定数据格式和指令格式,在所提供的条件范围内设计一台能够实现基本指令的微程序控制的模型计算机。对于复杂的模型计算机设计与调试,要求具有多种寻址方式、中断系统、16条以上指令,掌握用Verilog语言设计计算机硬件的能力,掌握用软件工程的思想设计计算机硬件的工作方法及工作过程。

该课程不安排考试,学生成绩以其学习态度、设计能力、实验结果以及实验报告情况评定。具体分配如下:学习态度10分,设计水平和实验结果

60分(设计方案30分、实验结果20分、创新10分),实验报告30分(方案和电路10分、文字表述10分、总结和分析等10分)。总分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评分。

2.2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

编译程序是重要的系统软件,其设计理论基础涉及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理论。编译程序设计的简单方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设计语言描述规范进行相应的词法、语法分析和目标代码生成。主要不足是程序设计语言描述规范发生改变时不能做快速适应。因此,在编译程序设计时,一种新的方法是使用编译程序生成工具生成编译程序。典型编译程序生成工具有Lex和Yacc。为了使学生对Lex和Yacc的实现机理有深入的理解,东南大学从2005年开始独立设置编译原理课程设计实践课程。

该课程的设计目的就是通过设计一个通用的能够自动根据正规表达式生成词法分析程序的工具程序SeuLex和一个通用的能够根据上下文无关文法及其语义规则自动生成语法分析程序的工具程序SeuYacc,使学生深入理解编译原理,为在大型软件系统实践中设计性能优良的软件系统打下基础。

SeuLex设计的主要内容是给定一个语言的Lex完整描述,通过程序实现对应的正规表达式集分析、相应非确定的有限自动机构造、确定化和最小化;根据最小化的确定有限自动机生成对应的词法分析程序。对于SeuYacc设计,主要内容是给定一个语言的Yacc完整描述,通过程序实现对应的LALR(1)分析表构造过程;输出基于LALR(1)分析表、具有LALR(1)分析总控程序和LR(1)分析表查表程序的语法分析程序。

该课程考核根据每个学生小组必做实验和选做完成情况、实验结果的正确性、选做实验的数量和完成情况进行小组评分,作为该小组成员的最高得分;对小组内各个成员评分,结合学生小组分工情况和组内评价进行评分。

学生普遍认为,该课程设计对加强学生对编译理论的理解、提高大型程序的设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2.3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软件,对操作系统的深入理解,可帮助学生充分利用操作系统提供的功能,提高计算机应用系统的效率,从而使学生能够“做好应用”,更进一步设计自己的操作系统软件。

为了加深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系统内核的理解,提高其对操作系统内核的分析与扩展能力,东南大学从2005年开始独立设置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实践课程。

该课程主要是为学生将来在基于Linux的嵌入式系统开发或在Java虚拟机上的软件开发工作奠定基础。

该课程提供两类难度相当的实验,学生可按照自己的兴趣选做A类或者B类。

A类:本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在阅读Linux操作系统源代码的基础上完成两个主要项目:在Linux2.4的内核中添加新的系统调用,以理解系统调用的工作机制,掌握扩展内核功能的技术;在Linux2.4中修改调度程序的代码,扩展一个新的调度算法。

B类:在Java虚拟机上完成两个项目:基于Java虚拟机的线程调度;请求页式管理的Java实现。

该课程考核根据每个学生小组必做实验和选做完成情况、实验结果的正确性、选做实验的数量和完成情况进行小组评分,作为该小组成员的最高得分;对小组内各个成员评分,结合学生小组分工情况和组内评价进行评分。

学生普遍认为,通过该课程设计,对操作系统的理解有一个较大的提升,对构建自己的操作系统有了一定信心。

2.4 数据库系统课程设计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信息处理的重要系统软件,充分理解数据库管理系统,对提高信息处理应用系统的性能和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了为学生今后从事数据库系统研究和开发、充分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的各种特性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东南大学利用在各种数据库系统开发方面的长期科研积累,从2005年开始独立设置数据库系统课程设计实践课程,安排学生3~4人一组,分配角色,不限机时,遵循软件工程的要求自行设计并实现一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MyDBMS,通过实践,使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数据库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内部实现技术。

该课程实验将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数据库事务处理系统设计与实现;二是SQL语言解析与执行,以及索引优化技术的实现。对于数据库事务处理系统实验,主要是实现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中的两步提交事务处理系统;对于SQL语言解析与执行实验,主要实现标准SQL语言的解析,以及执行控制模块;对索引优化技术实验,主要实现B+树索引结构并优化。

该课程考核根据每个学生小组必做实验和选做完成情况、实验结果的正确性、选做实验的数量和完成情况进行小组评分,作为该小组成员的最高得分;对小组内各个成员评分,结合学生小组分工情况和组内评价进行评分。

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按要求完成任务,学生普遍反映虽然很辛苦,但收获很大。该实践课程所依据的理论课程“数据库原理”于2010年成为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2.5 计算机系统综合课程设计

计算机系统综合课程设计是软件综合实践和硬件综合实践的集成,要求学生从CPU 设计、接口设计到BIOS设计、汇编器设计、编译程序设计和应用示范程序设计,需要软硬综合。东南大学从2003年开始探索计算机系统综合课程设计实践课程建设。

2003年,东南大学按照计算机专业课程群的总体大纲,以及“软硬结合、立足系统”的教学指导思想,参考加州大学伯克力分校以及日本法政大学的课程设计实践的经验,独立设置了“计算机系统综合课程设计”实践课程,将“计算机系统综合课程设计”定位在采用EDA、OO(面向对象)、SOPC等技术,综合软硬件实践,形成小型嵌入式系统的设计目标。将学生5~6人分为一组,设计内容包括嵌入式CPU设计、接口电路设计、BIOS设计、编译器设计、简单应用程序设计等,真正将学生带进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与开发领域,让学生得到一次全面综合的实践训练。

该课程硬件部分实验是设计一个可运行指定的31条MIPS指令的RISC型MIPS16微处理器,具有32位指令、16位地址线和数据线。实验要求包括处理器采用哈佛结构,有独立的2KB的指令存储器和2KB的数据存储器;具有2个中断源入口,两级中断优先级(可选);具有2个16位定时/计数器;具有一个4×4键盘控制器和4位7段LED控制器;具有一个简单UART串行通信控制器或一个SCI串行通信控制器;具有看门狗功能(可选);用不同的方法实现移位指令,并分析对主频和功耗上的影响(可选);增加乘法器、除法器、标志寄存器等(可选)。

该课程软件部分实验包括含有编辑功能的MIPS16汇编(编译)程序;含有基本输入输出系统BIOS(可选);含有硬件各部件测试程序;MiniC编译器(可选);集成开发环境IDE的设计(可选);含有一个应用程序范例(可选)。

在多年的课程设计中,学生们不仅完成了简单的SoC设计,更不断进取,分别完成了流水型、超标量型、带分支预测的流水、带指令预取的流水、双核等多种先进的设计。2005级学生的课程设计成果MiniSys IDE已作为东南大学硬件基础课的实验工具。2006级学生尝试了增加鼠标、黑白液晶屏、彩色液晶屏、步进电机、点阵LED等外部设备的接口电路、并初步尝试了3核处理器的设计。该课程于2009年成为教育部―Intel精品课程。

3 保证实践教学效果的建议

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但教学工作量较大,需要教师有很大的投入,才能保证教学效果。东南大学为了保证实践教学效果,首先从实验实践教学考核政策上予以倾斜,学校实验教学与技术岗位编制中,充分考虑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的需要,重点建设的实验中心,改革与建设编制岗位数所占的比例可以达到中心实验技术岗位的20%以上。

另外,针对独立设置的课程设计[5-6],有如下建议。

1) 任务布置阶段,因人而异,避免一刀切:对基础较差的学生――给出基本任务要求,鼓励学生向更高目标走,绝不降低基本要求;对于大多数学生――给出的任务比基本要求略高,鼓励他们多进行讨论,让这部分学生能“吃饱吃好”;对于能力强的学生――让他们自行组织讨论,充分发挥能动性,提出自己的方案,可以四个不限定(不限定学生设计的总体结构,不限定学生具体实施设计的步骤,不限定最终的目标与验证方法,不限定学生实施自己设计的时间和地点),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任务执行阶段,做到教师全程跟踪: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讲清楚基本原理和设计中要注意的关键问题,必要时给这部分学生补一点基础的知识;大多数学生――引导学生能够更为完善地完成设计,并在设计中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一些自己的特色,这部分学生要多做一些启发性的工作;能力强的学生――放手让他们去做各种探索性实验,要经常参加他们的讨论,听取他们的思路,并及时为他们提供有关的资料。

3) 任务验收阶段,采用招标式课程设计验收方案:各组展示本组的设计,组长做总体性介绍;成员展示自己设计的特色;各组之间展开竞争和互评,用自己的最优秀部分赢取验收教师和其他组成员的好评。

4) 严把设计质量关:杜绝抄袭现象;规范设计报告格式,提高设计报告质量。

4 结语

提高学生系统认识能力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具有重要意义。东南大学面向系统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探索经验表明,面向系统的综合实践很有必要,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计算机系统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兴趣,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够很快适应新环境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当然,面向系统的综合实践对理论基础不够扎实的学生还具有较大难度。如何使所有学生均有很大的收获,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希望本文对相关教学研究人员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杨全胜,王晓蔚,任国林,等. 计算机专业研究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内涵与人文内涵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9(16):72-74.

[3] 翟玉庆,邓建明. 计算机学科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5(1):33-35.

[4] 徐立臻,王伟. 软件学院数据库原理课程实践环节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7(11):141-143.

[5] 杨全胜,王晓蔚,吴强. 对提高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质量的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7(22):38-41.

[6] 杨全胜.强调系统综合观,鼓励创新精神:记“计算机系统综合设计”课程改革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23):25.

System-oriented Practice Training Curriculum for Students Major in Computer

ZHAI Yuqing, YANG Quansheng, WANG Xiaowei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1189, China)

数据库课程设计报告范文4

关键词:翻转课堂;任务驱动;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263-02

20世纪中后叶以来,网络、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在其影响之下,教学方式也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不断引入更加信息化的新型技术。最近十年来,伴随着网络的进一步普及,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学校采纳并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而存在[1-6]。

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是指在信息化环境下,授课教师课前提供相关课程的教学视频资源,可以是带有声音的PPT或者真人录像等多种形式,学生在每堂课前,先自学相应的视频内容,理清课程基本内容。在课堂上,授课教师的上课重点则放在答疑解惑、协作交流以及成果展示。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提倡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前视频资源学习阶段,学生有任何不清楚的地方,可以采用反复重看视频、网络查询解惑等方式来厘清困惑。课堂上主要是知识内化的过程。老师进行答疑,课程中,老师更像是一个教练或者引导者的身份。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这门课程主要让学生了解数据库在当下信息化环境中的应用,要求学生必须要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概念,还要懂得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维护等内容。必要时,学生需要进行课程设计来巩固学习所得,并加以展示。鉴于数据库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数据库类课程在高校中普遍开设。又由于数据库本身涉及到的知识点繁杂众多,课堂上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细述每一个命令的具体操作,或者概念的具体内容。高校对于课程的安排一般又比较分散,一周一次的课程教学并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数据库的相关知识和应用。可见,传统的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是并不太适用于数据库这类多信息量、高实践性的课程的。

在数据库课程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是该课程教学上一个创新。引入翻转课堂之后,教师不仅会通过视频的方式提前讲授数据库的具体知识和使用工具,还会引导、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数据库更深的课程之外的内容,并对学生提出课程设计的任务,让学生进行课堂展示相互交流。

一、翻转课堂式改革

鉴于传统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满足数据库的高度信息化的要求,我们在该课程中引入翻转课堂的教育理念,与数据库课程要求相结合,对传统课堂提出了一系列的具有实践性的改革。下面将对改革后的课堂模式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课前学习

近几年,伴随着网络教育的不断发展,mooc大学、百度传课、网易云课堂等网络教育媒体都有着大量受众。现在的大学生对于视频学习也越来越适应。数据库授课教师可以借鉴这类网络课程的形式,录制一些微课。微课可以是真人录像,也可以是带有声音讲解的PPT视频,形式不限。课前学习内容也可以是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的某一部分内容。

传统课堂一节课45分钟,教师真正用来讲授知识的时间也许还不到一半,课堂提问学生作答效率也不高。在翻转课堂的数据库教学中,教师可提前制作15~30分钟的视频内容来对数据库基本内容进行讲解,包括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关系数据模型,关系数据库的设计方法,或者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技术,并留下基础问题和进阶问题供学生课下作答。

学生在观看视频的时候,与课堂授课不同的是,他可以后退、快进、重复观看。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程基本内容的把握。如果学生有不懂的地方,他们可以网络查询解答,也可以保留疑惑课堂提问。

基本内容的讲解不必过分深入,要注重循循善诱。课后进阶题目需要有一定的发散性。

(二)课堂进阶讲授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需要数据库授课老师在课堂上抓住学生在第一阶段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去解答他们的疑惑,并对课程难点进行讲解。如关系数据模型中的设计重点难点问题、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中的疑点等。除此之外,授课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第一阶段中的学习内容。

(三)课程设计阶段

数据库是一个重实践性的课程,学生所学到的所有知识,最终都是要转化为能够实际进行项目操作的技能。因此,数据库授课教师可以安排一次课程设计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阅,并督促他们自主学习更多的数据库知识。

由于在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中,学生的主要学习场景在课下,课程设计的完成时间也是在课下,教师可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拟出若干个数据库课程设计题目让学生自选。题目可以是常见的图书管理系统、医院就诊管理系统等,也可以是新颖的具有社会应用潜力的新题目。在这一阶段中,老师也可以准备一些具有挑战性开拓性的题目随课程设计任务一并布置。学生在课程设计中,不仅要运用到关系数据模型、流程图,还要涉及到具体的数据库设计。课程设计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测,也是一种督促。

课程设计考核,可以设计报告的完善程度和课堂展示为主要参考因素。课堂展示主要是为了促进同学们之间的相互交流,提升对不同数据库系统的理解程度,相互学习,互通有无。

引入了翻转课堂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大致可分为以上三个部分,授课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受众的接受程度的不同,在不同阶段中进行丰富和着重。翻转课堂强调高度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但是又并不完全受制于信息网络,主要还是依靠授课教师的指引和提点。

二、优点和不足

在《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可以将功能全面的学习管理系统来将线下课堂和先进的网络空间进行整合,通过线下学习的安排为正式课堂留出时间进行课程的深度拓展和答疑解惑,通过课程设计的任务安排增强学生在数据库系统设计方面的实践能力。同时,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对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较大的要求,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一个良好契机。

但是引入翻转课堂之后,《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这里需要进行讨论以便授课教师提前做出更好的应对。其一就是学生自学的难度比传统课堂要大。这就要求教师在第一阶段的教学中,要从最基础的开始抓起,循序渐进,并引导学生利用学习材料和网络资源自主解决疑惑。其二就是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程度难以明确把握。因为第一阶段的学习中教师没有随程参与,这样导致第一阶段很容易成为教学的盲区。因此教师最好能够在这一阶段利用一些比较好的在线学习平台,类似mooc等,教师能够在后台查看学生的学习进度并布置小测试。同时,精制教学视频也要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三是教师的教学效果得不到及时的反馈。教师无法像传统的F2F教学中一样能够通过表情或者学生课堂提问来获得反馈,并改进教学方法。学生的疑惑是在后续的第二阶段的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其三是课程设计的小组成员表现差异无法直接量化。由于课程设计强调组内合作,集中展示,因此教师会对成员的具体参与程度把握不清。这就需要教师改进评价方式,尽量公平客观。

三、总结

本文提出的基于翻转课堂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的课程教学是具有一定实践性的改革措施。它满足了数据库课程对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还有学习时间高投入的要求。虽然也有一些弊端,但是教师如果对于课程教学具有丰富的经验,又善于利用网络教育形式来激活线下教育,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而且翻转课堂的优势将得到很好的体现。

参考文献:

[1]J. Bergmann,A. Sans. Flip your classroom:Reach every student in every class every day [M]. Washington DC: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2012.

[2]赵军合,贾丽敏,武丽丽.翻转课堂学习有效性评价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10):165-166

[3]赵兴龙.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过程及教学模式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55-61.

[4]何朝阳,欧玉芳,曹祁.美国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148-151.

数据库课程设计报告范文5

关键词:信管专业 社会需求 数据库 课程群 体系结构

文章编号:1672-5913(2011)18-0065-0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陕西理工学院2010教改项目(XJG1034)。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的要求越来越趋向于管理与技术相结合;通过对职业岗位的社会需求调查,信管专业的大部分毕业生从事的是信息系统的开发与信息系统的应用(信息管理)类工作。由于“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是信管专业的基础和核心课程,而数据库技术又是从事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的重要核心技术基础和支柱,所以,系统地掌握数据库类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课程是提高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根据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人才岗位的需求及我校的办学定位和指导思想,在2010版的培养计划里,我们围绕“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提出了数据库类课程群的建设思路,通过对课程群的研究与实践,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1 数据库类课程群提出的背景

教育部对于信管专业的解析是用信息系统的手段进行信息管理或对信息管理领域中信息系统进行研究,人才培养的总体方向和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1]。而“数据库原理及应用”作为信管专业的基础和核心课程,无疑对这一目标的发展起到强烈地支撑作用。而数据库技术作为信息时代最活跃、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泛的分支,已经成为计算机信息系统和应用系统的重要核心技术基础。

我们通过对智联招聘网、中华英才网等各大人才招聘网站2010年的调查分析发现,招聘信管毕业生的各单位对本专业的职位要求和具体描述为:需要管理(包括企业、经济、人事、项目管理等)的比例占41.93%,需要信息系统(包括信息系统开发、信息系统维护、软件测试)的占20.68%;需要ERP的占15%,可以看出企业最迫切的还是需要本专业的学生去做信息系统的管理与维护工作及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而国家出台的《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也说明了该专业人才培养3个基本方向:信息系统设计、开发的技术人才培养;企业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人才培养。因此,作为信管专业的学生应该能在各种各样的企业中完成各种不同的信息化工作,而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必须依赖于数据库技术的强有力支撑。根据我校信管专业近3届毕业生的一次和二次就业岗位,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事的都是软件开发类工作和信息管理类工作,而这两方面都离不开数据库技术。因此,为了提升信管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我校信管专业在2010版的教学培养计划中,设置了网络信息系统开发和企业信息管理两个方向,这两个方向均离不开数据库技术,同时结合我校的办学定位、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在进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时提出了数据库类课程群的研究思路。

2 数据库类课程群体系研究的基本思想

2.1 我校数据库类相关课程的教学现状

我校在2006版的教学培养计划中,现有课程内容存在重复或遗漏,没有形成课程内容的合理划分,缺少有效地整合,课程体系不够完善、课程特色不明确,注重强调基础知识和理论、实践环节单一、同时缺少有效的实习环节。导致学生毕业后,自认为满腹经纶,但都派不上用场,与应用实践存在较大的差距。对大部分企业调查的反馈信息是:信管专业的学生是什么都会一些,而又什么都不精深,不能从事相关岗位,直接影响学生就业。

2.2 课程群建设的基本思想

课程群建设的基本思想是把内容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同属于―个培养技能范畴的课程作为―个课程群进行建设,打破课程内容的归属性,弱化课程的独立性,强化课程之间的亲和性,强调课程知识的集成和综合,体现课程群内课程间的知识逻辑关系和能力支撑,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一门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整个课程群的关系,从而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

针对信管专业的特点及社会需求,我们以“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为核心构建一个课程群时,要注重把握同类课程之间的融通和衔接,拓宽课程实验的设置目标,调整课程内部结构,以计算机应用为主,强调以企业运作和管理的信息化应用为目标,通过连贯性、系统性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开发与管理能力,提升信管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在确保学生有扎实的基础和科学的知识结构的前提下,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综合应用,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从知识结构上保证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2]。

3 数据库类课程群体系结构

课程群的设置必须以课程体系的具体培养目标和具体课程为基础来完成。数据库类课程群紧密围绕培养学生数据库系统管理、维护与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能力这个中心点[3],确定的群内课程与实践环节包括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数据库建模技术、数据库课程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ERP技术及应用、网络数据库编程技术和信息系统课程设计。因此,我们确定的数据库类课程群的知识层次以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包括SQL Server)的基础层次为重点,以掌握数据库设计工具的应用和数据库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开发、以及数据库系统管理与后台数据库的维护为目标,构建面向信息系统实践需要的教学内容体系,确保课程内容的层次性、逻辑性和递进性。

其中,数据库类课程群的支撑课程包括管理学、信息管理学、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其延伸课程可选大型关系数据库技术(Oracle)、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确定群内课程时,我们没有把实现数据库技术的工具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单独作为一门课程开设,而是对数据库原理进行整合,依托SQL Server平台开展教学和实践,使学生体验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将抽象的数据库原理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对利用数据库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这使得数据库原理课程更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增加学生对课程群后续课程的学习兴趣。

同时,学习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后,在2010版的培养计划中,我们专门独立开设了“数据库建模技术”课程,主要学习数据库分析与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数据库建模工具Power Designer、ERWIN的使用;为了避免内容上的重复,在2010版的培养计划中,我们去掉了2006版中的“软件工程”课程,没有单独开设并不意味着删减了这部分内容,而是把“软件工程”课程的相关内容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从知识结构上保证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再者,我们通过招聘网和毕业生的调查,根据ERP方向的岗位需求和就业率,我们把“ERP技术及应用”加入群内,成为网络信息系统开发和企业信息管理这两个方向的必修课,主要原因是:

1) 其先行课程“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仅仅是对企业管理中的某些子系统或某些功能进行设计,加入“ERP技术及应用”课程可以使学生建立企业整体信息化管理的知识结构,毕业后能在各种各样的企业中完成各种不同的信息化工作。

2) 信管专业培养的目标是管理与开发并重,全面提升能力。对网络信息系统方向的学生来说,没有深厚的企业管理知识,就不能深刻领会管理问题的实质,更不可能开发出具有实用性的信息系统;同样道理,不精通技术,就不知道如何设计合理的技术方案以支持管理,更不能胜任ERP软件的研发、实施工作。

4 课程内容体系及教学安排

为了实现课程群课程体系的教学目标,最终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将群内课程进行整合,构建三个知识层面,即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的基础层面、数据库设计层面和数据库系统开发、管理与维护的应用层面。下面我们以三个知识层面,按照群内课程逻辑的先后顺序对课程内容体系及教学安排加以说明[4]。

4.1 核心课程内容体系

4.1.1 数据库基础层面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属于基础层面,它是整个课程群的基石,其主要内容涉及到数据库原理、数据库设计和数据库应用三个方面,主要研究的是如何利用有效的数据模型描述现实世界中各种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解决基于实际而提出的各种需求。教学中要求掌握的主要内容包括:数据库系统结构、关系数据模型、关系数据库、关系数据库的规范化理论、数据库设计理论,并依托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平台掌握SQL语言的应用、数据库安全性、完整性、并发控制和数据库恢复技术以及存储过程、触发器的编程技术。如果学生不能较好地理解原理、设计和应用三方面的内容就很难进行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开发以及数据库系统的管理维护。因此,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对其先行课程和后续课程的知识点具有衔接作用,对数据库的设计、应用和开发起着指导作用。

4.1.2 数据库设计层面

“数据库建模技术”与“数据库课程设计”属于数据库设计知识层面的课程。

“数据库建模技术”课程主要学习数据库的建模工具Power Designer的使用。通过Power Designer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据库分析与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提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对实际数据库的分析与设计能力,通过建立学生个体感性的认识,使数据库的创建过程和应用变得相对容易理解。教学中要求掌握的内容包括:Power Designer业务处理模型,概念数据模型,物理数据模型,面向对象模型以及数据库的生成与修改,正向工程、逆向工程,触发器及存储过程的创建,模型文档编辑器的使用等。学习了Power Designer建模工具,后续可以利用相应的开发工具结合Power Designer的设计结果进行前台开发。

“数据库课程设计”是课程群中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之一,是一门实践性都很强的、面向实际应用的课程,是学完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数据库建模技术课程后的一次全面的综合练习。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数据库系统的分析、数据库的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以及数据库的建立等。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能够通过数据库建模工具,进一步掌握数据库原理、数据库技术及其应用,从而能够适应从事复杂信息系统研究、设计工作,为后续数据库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工作的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4.1.3 应用层面

应用层面针对数据库系统开发、管理与维护的相关课程,包括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ERP技术及应用、网络数据库编程技术和信息系统课程设计。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为培养学生系统分析、设计、应用和管理方面的基本素养与能力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对专业发展、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具有决定性作用。该课程以“管理信息化”为主线,围绕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结合结构化和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从软件工程的角度系统阐述如何对社会、经济、管理、工程领域中的信息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主要内容包括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和开发方法、信息系统分析、信息系统设计、信息系统实

施、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最新进展等。分析与设计的过程既是对管理流程、管理业务深入理解的过程,同时也是思考技术架构的过程。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备承担企事业单位信息系统的规划、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的实施、信息系统的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ERP技术及应用”是信管专业提升的一门课程。课程的理论教学主要解决“什么是ERP”的问题,而实践教学主要解决“如何做ERP”的问题,主要内容包括:ERP活动中销售管理、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需求计划、采购管理、库存管理、财务与成本管理、ERP的实施。并通过ERP的软件操作和技能的一系列训练,使学生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网络数据库编程技术”要求学生在学习完群内的先行课程后,系统地掌握数据访问技术,C/S模式、B/S模式和多层模式的开发技术。课程开发工具的选取和内容的设置没有固定的模式,一般尽可能的采用主流的开发工具,使得学生毕业后所学的知识和开发工具与时俱进,尽可能地使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就能够直接上手,实现专业与社会的直接对接。

“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是在群内基础实验验证的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一门综合实践课程。对两个方向的学生要求有所不同,对网络信息系统开发方向的学生,要求采用团队合作的形式,采用主流的开发工具、技术和体系结构进行网络信息系统的具体构建,按照工程化的思想,设计并实现一个基于特定平台的实用信息系统,以培养学生基本的信息系统开发能力。而对于信息管理方向的学生要求采用一定的开发方法,进行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4.2 课程群课程教学安排

针对课程群各门课程体系,在2010版的培养计划中,我们重新制定了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

在设置群内课程内容体系时,注重数据库原理的基本知识的同时,我们加大了实践环节的比例和力度,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形成一个“验证―设计―综合”的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扎实掌握群内课程的基础上,可以选择数据库技术应用的不同方向。

5 结语

数据库类课程群的建设,对我校信管专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符合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需求,符合我校的办学定位和指导思想。今后,我们将从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网络教学平台等方面完善课程群的建设,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开发与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课题组. 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李洪波,邹海林.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职位强适应性的课程体系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10(4):86-90.

[3] 王晓敏.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课程体系结构研究[C]//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 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33-136.

[4] 陈慧萍. 数据库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群建设实践与探索[C]//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 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8-22.

[5] 魏玲,张铁柱.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6):109-111.

Research about Curriculum Group of Database Series i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XIAO Hairong

(Dept.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zhong 723000, China)

数据库课程设计报告范文6

【关键词】团队学习 软件工程 评价

【基金项目】本文受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XJK08BGD017支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218-01

引言

软件工程专业是为了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具有竞争和团队精神,具有良好的外语运用能力,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高素质软件工程专业人才[1]。针对这个专业培养目标,各高校对软件人才培养思路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2,3]。南华大学从国内知名、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办学定位出发。针对软件工程专业,提出应培养“基础扎实、专长突出、动手能力强,勤勉务实,甘于奉献,追求卓越,面向未来”的应用型高级软件工程师。

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课题组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团队构建、学生实训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4,5],强调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其中课程设计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但现在各种课程设计一般都安排在期末两周内进行。期末学生需要进行英语四、六级备战和准备多门课程的考试和考查课程的报告,如果再加上两三个课程设计和一些实验课,学生在这段时间内的任务就会很重,可能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完成相应的课程设计,往往敷衍了事,达不到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目的。

一、课程改革探索

为此,本文以团队学习理论[6]-[8]为基础对软件工程专业的有关课程从项目选题、学生分组及考核评价等方面做了如下探索:

(一)选题紧贴实际

为了使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获得工程实践的经验,题目需要来自实际的工程项目。但这样的项目通常都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相当的工作量,需要较多的精力和时间的投入。

而现在期末学生都很忙。学生往往没有办法集中时间去完成一个工作量较大的项目。以往的课程设计题目都比较容易。

第四学期软件工程专业有软件工程和数据库原理与技术课程设计。这两门课程都要求综合运用软件工程的方法完成一个项目。但这两者有不同的侧重:前者侧重于使用软件工程的方法学去解决实际的问题;而后者则侧重于数据库的分析与实现。但数据库的设计和实现又是基于需求和分析的。因此,本文结合这两门课程给出几个由实际项目改编而成的题目,由学生分组完成一个。针对需求分析、设计和测试阶段,形成相应的工程文档作为软件工程课程的报告;数据库的设计和实现部分则形成数据库原理与技术课程设计的报告。在第10周就完成分组,选题等工作。题目是从实际项目南华教务在线中提取出来的:学籍管理、课程管理、排课管理、排考管理、成绩管理、教材管理等相对独立的子项目。

(二)分组高低搭配

让学生自由组合,可能会造成各组实力不均,个别组无法完成项目。团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习团队最好由不同层次的成员组成,处于不同能力层次的团队学习成员有利于发展所有学习成员的“最近发展区”。同时学生需要完成的项目可以由两门课程的任课教师一起指导,这也有利于发展学习成员的“最近发展区”。

因此,以学生以往的成绩和宿舍住宿情况为依据,将学生分成高低搭配的项目组。一方面,可以通过团队成员的“传帮带”学习法,使得成员能缩短学习的时间,较快地进入角色,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另一方面,通过高低搭配,基本上可以保证每个组都能完成项目,避免出现组间的两极分化和某些组消极的对待项目任务等现象。

团队内除“传帮带”学习法还有很多其他的学习方法。例如,在项目初期的分析和设计阶段,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来形成系统的整体设计思路;在遇到分歧时,可采用讨论法来形成较为统一的观点。对话法在团队学习过程中也是经常使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小组成员在例会时,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敞开心扉,讲出自己的解决方案,通过交谈和倾听,形成最终的实施方案。

(三)评价客观公正

团队学习的共生理论认为:团队学习的学习主体是具有共生关系的团队,它追求的不仅是每位成员的发展,更注重团队整体的表现。

因此,首先把团队作为一个共生体来评价,同时也充分考虑团队内的激励机制,以及各成员对项目的贡献大小。故采用以下方案对项目组进行评价:首先由组长根据每个成员对项目的贡献大小给每个成员一个调节分,但要求各成员的调节分之和必须为0。然后,由指导教师组根据小组的现场演示和答辩情况给出该小组的基准分。小组基准分即为组长的分数,其他成员的分数为基准分与调节分之和。例如,某组长给成员甲、乙、丙的调节分为10分、-3分和-7分;指导教师组给该组的基准分为80分;则组长的分数为80分、甲的分数为80+10=90分,乙的分数为80-3=77分,丙的分数为80-7=73分。

该评价方法,一方面将团队作为整体考虑,所有成员都有一个相同的基准分;另一方面为使项目组长能发挥相应的组织作用,以及充分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

二、结论与展望

在软件工程和数据库原理与技术课程设计的改革实践,受到学生的欢迎。一方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另一方面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得到了锻炼。如果能推广到更大的范围,将会使更多的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编制.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齐治昌. 示范性软件学院验收评估的思考与体会[J]. 计算机教育. 2006,(12):4-7

[3]胡洋, 苏琳. 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J]. 中国成人教育,2008,(5):1445-1446

[4]刘征海. 普通本科层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长沙大学学报,2008,22(5):175-177

[5]阳小华, 李萌, 刘志明等. 软件工程学生团队构建的案例分析[J].计算机教育, 2011,5:57-61

[6]高宏卿,王新法.团队学习层次模型研究[J].软件导刊,2009,(1):7-8

[7]牛继舜.试论团队学习的方法[J].现代管理科学,2004,(8):29-30

[8]吴铁钧.大学生团队学习:模型建构与团队效能[D].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11

上一篇投标文件

下一篇阳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