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居环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居环境范文1
人居得有土地。西沙的岛有永兴岛、石岛、东岛、甘泉岛、金银岛、珊瑚岛、琛航岛、晋卿岛、金富岛、鸭公岛、赵岛、北岛、中岛、南岛、中建岛等岛。永兴岛最大,次之为东岛。其面积都和海南岛南边的西瑁州、蜈支洲岛差不多。西瑁州过去住有一个大队居民和一个营部队,共有四五千人,还不包括其流动人口。部队住山脚下,居民住西北边开阔地上。还有西部及东部大片肥沃的土地,可以建房或耕作。按此比例,永兴岛少也可以住六七千人。现在岛上没有长住居民,多建有营房住部队,可利用盖房及耕种耐旱作物的地还不少。
人居得有淡水。永兴岛、东岛、甘泉岛、珊瑚岛、赵述岛,都有淡水。甘泉岛之所以以甘泉命名,是有人能饮用的淡水而名。在这些岛上,我国渔民早在唐、宋朝就挖有水井。有时岛上住有几百名上岛避风的渔民,饮水和给船上加水,岛上的水井能供应。如果用现代技术去探水源,定能在这些岛上找到更旺的水源。
人居离不开林木。西沙的岛并没有像一些文章里宣扬的那么恶劣可怕。西沙的永兴岛、东岛、甘泉岛、珊瑚岛、琛航岛上,都有茂密的树木,多椰子树、枇杷树、榕树、麻疯树,绦藤更是爬得满山遍野。那里的椰子树长得特别高、大、直,结的果又多,渔民说,西沙的椰子长得比海南的好。东岛长满麻疯树,一棵挨着一棵,成片大的有人腰般粗,树林里过去有一二百只野黄牛。此外,还有野羊、野猪、野猫等。野牛经常在长满青草的空地上吃草奔跑。这些适应大批牛羊生长繁衍的地方,人也是能定居的。与永兴岛、东岛相比,更小和树木更少的北礁,海南潭门港有些渔民也在那里居住,养有禽畜。
人居得能生产。西沙广阔的海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盒。海产除了居民自用,还可以源源不断地供应海南岛及大陆。更遥远的西沙群岛中的浪花礁,越南渔民这些年就在上面居住,搭架晒鱼腌鱼。
当然,人居的地方,温度太高,风太大都不行。西沙诸岛的温度是高,风是大,但它与海南岛居民稠密的潭门港、三亚港比,也只高了二三度。那里晚上由于是海洋气候很凉爽。至于风,是刮不倒房子的。西沙群岛只是遥远了些,并缺乏淡水,但这些都是可以解决的。与南沙群岛诸岛礁相比,人居环境各有好坏,而南沙诸岛更远离大陆,风更大,太阳更热。台湾当局军方一直住在太平岛,还把它建设得很美丽。菲律宾和越南,不断地往南沙他们所占的岛屿上移民,菲律宾在中业岛上建市已久,越南在所占领的岛屿上建了行政单位。
人居环境范文2
1.1从学科上的构成来看
人居环境科学是以“建筑、城市规划、地景”为核心的多学科群组,其学科涉及地理、土木、环境、生态保护、民俗、历史心理、社会、经济、交通等领域,内容包含人类社会诸多方面。
1.2从概念来看
道萨迪斯说人类聚居是“人类生活间的聚居”。根据这种解释,只要是人类生活的地方,可称为人类聚居。美好城市的营建要以人居环境科学为理论基础,要控制城市的规模、发展区域城市圈、优化城市圈交通系统、加强城市基础设计的建设与管理、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突出城市特色,城市发展战略要具有前瞻性与可持续性、优化城市管理的法规和制度、加强公众参与的力度等建设原则,最终建立起人性化、安全、健康、舒适、宜居的美好城市。
1.3从主次看
人居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层次观念,不同层次人居环境单元的居民量和具体内容有很大不同,更重要的是在变化发展部分和复杂水平存在着巨大不同。人类社会的城市化运动与工业发展息息相关,工业化带动了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现代的人居环境是一个完整的总体,尤其是随着全球逐步深入的今天,相互影响越来越广泛,甚至可以说,在现代社会中独立的人居环境单元已不存在,人类生活在一个完整的人居环境整体中。
1.4从方法论角度来看
人居环境科学不同于传统的学科合作,同样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跨学科或边缘学科,更不能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的需求层次逐渐提升,只有当较高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时,人们才能体会到幸福感。它是融会贯通与人居环境有关的学科内容而形成的一种科学理论。虽然其方法论体系仍在探索阶段,但主要方法论概念已经确立,即“融汇、集合、综合”,人居环境科学领导者称其为“综合研究方式”。
2我国城市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过度细化研究的方式和方法
受简化方法思维模式和传统的分解方法的影响,人们对城市的了解如果越多,产生的学科及分支就会越多。人居环境科学倡导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尊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研究学科越分越细往往使各专业往往只是针对某一个侧面来研究问题,而且着重探索详细规律和研究各种技术细节。造成研究结果往往也是难以相互协调,有时甚至是矛盾的。
2.2过度强调思维方式
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大致遵循的仍然是格迪斯在20世纪初提出的“诊断先于治疗,调查先于规划”的工作模式,这种分析、规划、监察的工作程序一直被广泛的运用。城市建设应该是以国家发展为基础,以区域发展为平台,走一体化发展的道路。人类认识事物的能力是有局限的,对事物的分解解析是人为地将真实事物割裂开来,使我们不能够全面掌握事物的内在联系,也就缺乏建立事物内在联系的整体思考能力。美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并不是孤立的一个城市,而是整个区域、整个国家。现代城市是一个开放而又复杂综合系统,在城市规划中仍然沿用这种思维方式,对城市各子系统有机联系的了解就会愈加困难,就无法真正理解城市的客观规律和城市基本问题,从而无法采取行之有效的行动。
2.3规划方式技术倾向较重
人类所生存的世界是知识性世界、生活的世界与意义世界三者的统一。思维方式过度解析以及研究方式的过度细化使得城市规划越来越注重体现知识世界的发展成果,逐渐成为了一门技术,也就越来越忽视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美好城市是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产物。这种纯粹技术的统治只会使城市更为物质化、感官化、形象化,人类科学精神是虽然得到体现,我们却舍弃了人类人文精神这个根基,舍弃了人类精神这个本源,不能够真正体现人类聚居生活的要求。
3人居环境科学思想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应用
3.1关于城市规划理论的重建
对城市进行研究的学科已经独立发展了许久,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现在需要考虑的是如何从“整体观”的角度和国情出发,重审已有成绩。
3.1.1将综合性城市规划做为目标,构建新的城市规划中心理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有两条并行的发展轨迹:以空间形体规划为主的城市设计和以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规划为主的综合性规划。
3.1.2构筑“地景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三位一体的模式,构建理论核心。现代建筑学、地景学和城市规划学的发展有着共同的背景和目标。通过分析城市美化运动的兴起,我们不难发现,不论东西方,也不分经济的发达程度,城市化进程所产生的矛盾是相似的。在近代西方理性思维的影响下,地景、建筑、城市规划被划分为三个独立的学科,虽然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但它们之间缺少固有的内在联系,但还远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地景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三位一体就是综合其主干得课程,形成统一的城市规划中心理论体系的核心,作为各学科、各专业拓展的根基。
3.2主要策略和步骤
3.2.1创新城市规划教育。我国现有的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科主要可总结为四类:建筑类、理学类、工程类、林学类,它们都是主要针对某一个方面来进行规划教育,缺乏整体、系统、科学的要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可持续进步,正日益成为人类努力的目标。对于城市规划工作者,应从整体思维要求的角度出发,加强其思维方式的锻炼和哲学精神的培养,并改造其传统的思维模式,培养其战略观、大局观、系统观、和独创精神,提高其运用整体或者处理系统问题的能力。
3.3两大实现途径:建立健全城市规划评价体制,加强公众和社会参与展现居民社会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公众和社会参与。如今我国城市民主化进程的发展,城市规划中公众、社会组织和团体的参与越来越广泛,并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城市即为社会的缩影,一个城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人,美好城市就是和谐社会的缩影,它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今后的公众和社会参与可以考虑这样的模式:首先是广泛深入的公众调查和社会调查,顾到城市规划需求;另外是分析研究的需求,形成城市规划中心理论体系框架,并与公众和社会进行充分交流;然后是多专业、多学科协作,充实中心理论体系,并在各相关学科之间形成城市规划基础理论;实践中,建立实时的动态交流架构,使公众和社会参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人居环境范文3
呼图壁县大丰镇红山村今年作为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按照要求在落实好院内院外三件事的基础上,今年全村为每户家庭制定卫生岗,共拆除危旧房屋9处,目前修建卫生厕所112个,新建围墙4千米,路肩硬化3千米,绿化林带约20亩地,清理农田垃圾6处,享受国家补贴万元。集体补助约40万元,社员自筹80余万元,集体投入40余万元。各个片区负责人安排党员和联户长定期对环境卫生进行交叉检查,制定红黑榜,充分利用升国旗仪式对环境卫生保持良好的进行表扬,表现差的提出批评并要求及时整改。
通过采取多种措施让广大社员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建立长效机制,让大家通过共建、共治、共享的形式,合力并举为提升红山村的村容村貌做出努力。
我村坚持联动整治村居环境面貌初见成效,“村两委”和工作队坚持以打造“环境整治,村貌优美”以加强村庄环境整治为切入点,全面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积极改善红山村生产生活环境,努力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环境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针对我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工作队和村“两委”大力实施清洁家园行动。对本村居民点内的危房及残垣断壁进行清理,对辖区居民点内院墙残缺6300米统一砌筑,对辖区居民点内南北巷道6220米进行路肩硬化,对辖区居民点内所有枯树进行砍伐清理,对一、二、三片区东西巷道7700米林带进行绿化更新,三片区塘坝周围种植树木28亩。对村主干道的林带内环境卫生进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并对路肩进行硬化。对辖区内174户居民进行厕所改造,修建双坑交替式卫生厕所。“访惠聚”工作队帮助下给本村庭院示范户15户,每户给予10-15棵的香妃海棠补助,对三片区居民点南进行绿化,共新栽680棵小叶白蜡,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打造,红山村人居环境会得到一定改善。
人居环境范文4
在印尼达雅克人的高脚屋以及菲律宾的高脚屋中,墙壁都采用原木、竹篾和芦苇为主材编制,既轻灵耐久,又可达到通风防潮的目的。印尼巴厘岛居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休息社交场所———凉亭。凉亭四面开敞,宽敞舒适,多采用原木为框架、芦苇茅草为顶,极适合热带环境特征。通过建筑物错落布设实现。东南亚民居整体而言,因地形布设,高低错落,疏落有致。以印尼巴厘岛为例,习惯大家庭居住在一起,整个家族居所以若干干栏式独立住房、家庙、巴厘岛特有凉亭构成,独立的建筑之间留出充裕的开敞空间,既达到亲近自然、促进交流之目的,也可引导自然风在建筑物之间的流动。2.水体利用在东南亚人居环境中,水是常见元素。该区域处于海洋环抱之中,降雨丰富,当地人对水非常热爱。对诸如印度教、佛教等宗教的虔诚信仰,又让他们相信水不但可营造或灵动、或禅静的美好氛围,而且具有洗涤身心不洁物的强大力量。以下所列是东南亚人居环境之中对水体利用的主要目的。(1)装饰美化,营造静谧禅境。无论是在城市公共空间,还是在私家庭院,都可见到喷泉、池塘等水体造景。水中常会放养金鱼,并有芦苇、荷花等植物,起到装点美化之功效(图略)。(2)院落生态、气温、湿度调节。水景在人居环境中的应用,除了美化功效之外,还有助于微气候调节。东南亚地区气温高,在热带季风气候区还有明显的干湿季节之分。在此区域的人居环境之中布设水景,不失为一种顺应本地气候条件的朴素策略。水景的利用,再一次印证了人居环境中人工景观形成,绝非单纯出于观赏和审美的需求,而是体现了营造方式对各种自然因素的适应。
遮荫鉴于东南亚地区强烈的日照高温气候条件,遮荫成为人居环境建设的必要需求。遮荫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1)屋檐(宽连廊)。东南亚民居建筑,多采用陡斜坡屋顶、大屋檐设计,并多附带宽阔的连廊。坡顶可满足多雨带来的屋顶排水的需要,大屋檐和宽连廊则起到遮荫之功效。此外,大屋檐和宽连廊之下的空间属于半开放空间,可满足一定的社会交往的需求。(2)阔叶高树。除了人工建筑物之外,保留与种植树形高大、枝叶茂盛的热带树木,可发挥良好的遮荫效果。除了传统民居建筑之外,东南亚建筑师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也秉承了基于本地条件的生态设计,如杨经文设计的位于马拉西亚的自然通风、自然采光而不需要空调的大厦,这是对传统经验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生态建筑的尝试。人居环境的地方性东南亚人居环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1.地方材料的运用东南亚地区出产丰富的藤、木、竹、芦苇等材料,这些材料被用作人居营建的主材。无论是房屋建筑中的原木梁、柱、门窗,还是作为墙壁使用的石材、泥土,都取自本地。日常用具和容器、装饰品,也大多由本地材料制作而成,充分发挥了物尽其用之目的。本地材料的使用,可大大降低材料成本,对植被丰茂的东南亚而言不失为一种低碳可持续的策略。2.地方工艺、手工民居建筑的模式几乎都是未经设计的传统的延续。3.而营造工艺与技术,也全凭当地人代代相传的经验习得。民居自然衰败之后重建,呈现出一种自然的生命历程,并且营建与居住的过程,赋予民居建筑强烈的记忆性特征。建造过程自身就是亲邻相聚交流的一次机会。本地生态保持东南亚民居建筑多顺应自然因素修建,诸如地形、自然水体、植被等生态背景得以最大化保持。这与当地经济技术现状相关,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本地人的文化传统与宗教信仰。人居环境的宜人性总体上而言,东南亚地区的人居环境具有强烈的场所精神,它从整体上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与自身环境特征。对传统的继承使居民在精神上有高度的归属感,并对外来游客产生独特的吸引力。东南亚人居环境的宜人性,主要体现在家族聚居的传统方面。以印尼巴厘岛为例,大家庭倾向于邻近聚居,共同在家庙里供奉先祖,便于商议家族事宜。家族聚居以及对祖先和神灵的供奉,使人们产生了家族凝聚力,满足他们的交流需求。开敞空间及凉亭的布设,满足日常社交需要。亲密的血缘关系,共同的信仰,营造出安全、舒适、亲密的人居氛围。人居环境的宗教性表现东南亚地区居民具有虔诚的宗教信仰。如泰国95%的民众是佛教信徒,而印尼虽然无国教,但法律规定“全民都必须信仰宗教”。这样的背景下,东南亚人居环境被宗教打上深刻印记。除寺庙、佛塔等宗教建筑之外,人们日常生活的装饰也多采用宗教意义的图纹,如图6、7所示。日常生活中用鲜花、净水、果品等对神灵的供奉,也构成该地区独特的人文景观。
东南亚地区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必然受到中国与印度两大文明深刻影响,并受到东西方文化交流与冲击,但东南亚的建筑人居风格至今仍鲜明维持,完全有赖于以下3个方面因素。(一)本地人对风格的遵照与坚持本地文化的内聚力以及本地人对地方性的坚持,是风格形成及存续的重要因素。以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为例:巴厘岛有过被荷兰统治34年和日本占领3年的历史,当前也是吸引来自于澳洲、中国、日本、欧洲等地游客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但“巴厘岛风格”鲜明并广为人知。在记载之中,20世纪初,荷兰人决定征服该岛,巴厘岛土着在抗争无效之后,选择大规模集体自杀,1906年登巴萨王室贵族几乎全部自杀于荷兰军队面前。这一事件引起欧洲震撼,迫使殖民者实行较人道的统治,也使巴厘岛的传统文化特色得以延续[7]。今日外来游客云集,却也并未给巴厘岛当地人的精神状态与本地景观产生显着影响。(二)宗教和传统的力量宗教与传统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同样以印尼的巴厘岛为例:巴厘岛本地人绝大部分信仰印度教,这一宗教相信万物有灵并亲近自然。因为相信椰子树上有神灵,因此巴厘岛的建筑物一律不超过4层楼高度,即使旅游业繁荣几十年依然如此,由此可见宗教与传统力量的惊人。(三)相对落后的经济状态当前除新加坡外,东南亚大部分国家与地区经济处于相对欠发达状态。而城市化的历程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必然会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在中国城市化发展的30余年里经济的发展发挥着双刃剑的作用,在城市崛起和人居环境现代化、科技化方面提供支持,同时也加速了人居环境传统与文脉的割裂。在这个意义上而言,东南亚地区普遍落后的经济状态,也是当地人居环境传统特征得以保持的重要因素。
在快速城市化的历程中,众多扩张中的城市失去传统,盲目向前,完全迷失了人居环境为人而建造的本旨。东南亚是具有鲜明特征的区域,期待唤起城市规划与设计相关管理及专业人员对人居环境生态多样性及文化多样性的重视。此外,就东南亚地区的典型地区而言,尽管当前人居环境的地方性特性得以保持,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日益变化以及意识形态的多样化进展,势必会对这些特征的传承带来挑战。这也是值得人居环境领域学者继续关注的。
人居环境范文5
关键词:人居环境园林植物造景
1、前言
自有人类便有人居环境。经历了巢居、穴居、山居和屋宇居等阶段,直到目前人类仍然在探索合宜的人居环境。现代的趋势不仅在于居住建筑本身,更着眼于环境的利用与塑造。20世纪末国际建筑师协会在北京宣告的《北京宣言》中指出,新世纪“要把城市和建筑建设在绿色中”,足见城市绿化和园林在人居环境中不可代替的重要性。未来发展的方向,则不仅在人居室内环境,更侧重于人居室外环境。
本次研究采用实地调研为主,查阅资料为辅的方法的,对现今人居环境进行了研究, 探讨如何充分体现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性,指出创建园林化的人居环境才是现今最佳的人居环境,重点从人居环境重要相关因素中的植物造景方面进行阐述,并结合济南实地园林植物造景情况来探讨说明问题。
2、植物造景与人居环境
园林是最佳人居环境,而园林环境的好坏取决于植物造景,所以我们创建最佳人类居住环境我们当前任务是把握好植物造景。植物造景设计应在尊重传统、尊重科学的基础上,摒弃原有落后的环境,注重生态及景观设计。
2.1植物造景提高人居环境的生态性
2.1.1 绿地率和绿视率。设计时应合理分配园林诸要素(植物、道路、建筑、山石、水体)的比例关系,重点突出植物造景,同时充分利用植物覆盖可以覆盖的黄土,提高单位面积的绿地率和绿视率。
2.1.2绿地单位面积的叶面积系数。运用生态园林原理,植物造景原理,设计多层结构,乔木下加载耐阴的灌木和地被植物,构成复层混交的人工植物群落可以得到最大的叶面积总和。
2.1.3物质、能量、信息的循环。在多层次人工植物群落中,通过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代谢作用,实现无废物循环生产;利用不同深浅的地下根,吸收大量的有害物质。在群落中适当多种女贞、槐树等蜜源植物,增加天敌数量,从而达到利用天敌昆虫,使环境不受药剂污染的目的。
2.2植物造景丰富人居环境的景观效果
2.2.1意境创造。园林中的意境可以通过山水、建筑、植物、山石、道路等来体现,其中园林植物产生的意境有其独特的优势,这不仅因为园林植物有优美的姿态、丰富的色彩、沁人的芳香、美丽的芳名,而且园林植物是具有生命的活机体,是人们感情的寄托。
2.2.1.1利用优美的姿态:苍劲古松――坚强不屈;青翠竹兰――气节虚心;傲霜寒梅――不畏、无所畏惧。
2.2.1.2利用丰富的色彩:色叶木――秋的联想;白花――宁静、柔和;黄花――朴素;红花――欢快、热烈。
2.2.1.3利用美的芳名:合欢――合家欢乐;桃花、李花――桃李满天下;桂花、杏花――富贵――幸福。
2.2.2植物配置。应该以生态园林的理论为依据,模拟自然环境,利用植物生理、生态指标及园林美学原理,进行植物配置,创造复层结构,保持植物群落在空间、时间上的稳定与持久。
2.2.2.1空间处理。居住区除了中心绿地外,其他空间主要分布在住宅的前后,可以充分利用植物不同组合,高低错落,打破原有的僵化格局,形成活泼、和谐的空间。根据植物的生态特性,适合于做上层栽植的植物:落叶乔木有银杏、白蜡、栾树、元宝枫、柿树、杜仲、泡桐、刺槐、悬铃木;常绿乔木有白皮松、雪松、华山松、蜀桧、侧柏、油松等。适合于做中层栽植的植物:满足于林下遮阴条件下的植物有鸡麻、连翘、大木琼花、红瑞木、金银木、麻叶绣线菊、棣棠;满足于林下半阴条件下的植物有紫荆、太平花、珍珠梅、红叶小檗、铺地柏、紫穗槐;满足于林缘或疏林空地栽植的植物有黄栌、西府海棠、紫叶李、紫薇、月季、榆叶梅、锦带花、平枝木荀子牡丹等。适合于做下层栽植的植物有紫花地丁、金银花、扶芳藤、草坪草、铺地柏、常春藤等[9]。
2.2.2.2线形变化。植物配置时可以利用植物林缘线的曲折变化以及林冠线的起伏变化等手法,使平行的直线融进曲线。一是在灌木边缘栽植,利用花灌木矮小、枝密叶茂密载,使之形成一条曲折变化的曲线。二是孤植类栽植,在绿地边缘跳出几个孤植球,增加边缘线变化。利用尖塔型植物如水杉、铅笔柏、龙柏、桧柏、蜀桧等构成的林冠线起伏变化较强烈、节奏感较强;利用地形变化,是高低不多的植物也有相应林冠线起伏变化,这种变化交织柔和,节奏感较慢;利用不同的高度,职务不同树冠构成的林冠线起伏变化,一般节奏感适中。
2.2.2.3季相变化。应该根据四季季相变化,选用不同季节开花的植物来表现四季植物景观:春则繁花似锦,夏则绿荫暗香秋则霜叶似火,东则翠绿常延。如苏州四季花园中,春以樱花为主附以棣棠;秋以石榴为主,点缀两株柿子树并配以红枫;冬以腊梅、云杉为主,并穿插红瑞木。整个四季园内以云杉及大叶黄杨互相连接,既满足了景观要求,四季皆有景,景景有不同,又紧扣了四季主题。此外,一个片、区域某栋建筑周围可以突出某种植物特点,如四季花园中,杨柳阁以杨柳为主,樱花园以樱花为主;或者突出某个季节景色,或者春、或夏、活秋、或冬,如以展现秋景为主的植物群落可采用上层为银杏+元宝枫、小叶白蜡+白皮松;中层为金银木+红王子+锦带+小花溲疏;下层为铺地柏+月季+林缘栽植+草坪,其中群落银杏、元宝枫以黄金、橘红色渲染秋景,红王子锦带沿林缘栽植,金银木疏植于上层乔木稀疏光影之下,充实春、夏、秋景观。
2.3人居环境植物造景发展趋势。从最初简单的几株树一片草的楼间绿地,到现在精心设计的主题花园和组团绿地,我国的居住环境绿化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不断走向完善,在居住区工程建设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近年来,人们一方面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对生活舒适度的要求仍在提高,为了顺应要求,居住区环境绿化呈现出人性化和生态化两大趋势。
3 济南人居环境中的植物造景
植物造景在人居环境中起着积极作用,在园林绿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它能随时间季节的变化向人们展现丰富的形态变化和色彩变化 ,而且它具有吸尘、防噪 ,净化空气 ,维持生态平衡等有益功能。笔者对济南市大明湖公园、趵突泉公园、千佛山风景区、植物园和部分绿地广场植物造景的特点及应用效果进行了调查 ,分析了济南人居环境运用植物造景的特点 ,并提出了进一步提高植物造景水平的建议。
3.1济南的自然条件与造景植物的选择。济南市位于北纬36 度、东经117度 ,属大陆性气侯 ,春季干燥多风 ,夏季酷热多雨 ,冬季寒冷 ,温度升降剧烈。年平均温度13.7 ℃,极端低温 -19.7 ℃,年平均相对湿度57.3 ℃。土壤为石灰质冲积土 ,pH7.6~8.0。自然植被类型属温带落叶阔叶林。污染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硫,近年来出现过酸雨。粉尘严重 ,自然植被特别是常绿树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伤害。
植物造景是应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坪来创造景观。不同的植物种类具有不同的生态习性和生物学特性。在运用植物造景中要根据不同植物对环境要求的特点 ,因地制宜 ,适地适树 ,才能使造景植物生长健壮 ,创造出美丽动人的景观。例如著名观赏树木海棠花(Malus micromalus Makino),喜光、耐旱、耐寒、忌水湿。如在趵突泉公园照相室东边栽植的 11株海棠花 ,其中 4 株栽于广场上 ,株距 4~5m,通风光照都很好 ,因此生长旺盛;另外 7株靠近墙处栽植 ,株距平均 2m,地面有一水门经常处于潮湿积水状态 ,因而这几株海棠长势甚差 ,根部腐烂严重 ,有的已经死亡。
另外 ,如黑松(Pinus thunbergii Parl),为喜光树种。湿润的海洋性气候适生于温暖区域 ,在沙质排水良好的腐殖质中性壤土上生长良好。因此栽植在济南一些路段上的黑松 ,由于气候和土壤条件不能满足其生长要求 ,栽植后出现叶面发黄 ,逐年衰败最后死亡。但栽植在济南市历山路段的法桐却长势旺盛 ,浓荫匝地。由此看来选择树种是植物造景的前提。
3.2 植物造景的艺术性
济南是一个文化古城 ,南依泰山北临黄河 ,城内泉池星罗棋布 ,园林植物配置注重与山水 ,泉池 ,奇石的结合 ,构成了一幅幅泉城特有的生动画面。
3.2.1 植物与水体的结合。水是济南市最具特色的造景素材。如大明湖公园 ,在湖边栽植垂柳 ,湖中局部用荷花 ,形成了“四面荷花三面柳”的独特美景。趵突泉公园里的漱玉泉是一个自然式的泉地 ,植物的配置采用自然种植手法 ,以常绿树为主 ,东面是高耸挺拔的雪松 ,南面是苍劲虬曲的黑松 ,配以迎春、凤尾兰高低错落与山石相结合 ,烘托出泉池的自然景观。而该公园的枫溪 ,则以姿态潇洒的红枫与水面相映成趣而得名。溪旁的植物配置突出了春秋两季的特色。北岸以垂柳碧桃为主 ,并配以常绿树及灌木 ,春季桃红柳绿花影婆娑。溪中的月岛是枫溪观赏视线的焦点 ,还起着分隔空间、加强景深、丰富层次的作用 ,植物配置突出秋季景观 ,白皮松作为常绿的背景 ,配以红枫、柿树、山楂等秋季观叶、观果树种 ,在浓绿的白皮松衬托下展现出一幅迷人的秋
3.2.2植物与山石的结合。用自然山石与园林植物相配组景是济南园林中常见的造景手法 ,常用植物有松、竹、芭蕉、藤本植物、卫茅及、书带草等。如趵突泉公园,进入东门转过石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个山峦起伏 ,溪流环绕、林木葱茏的开阔景区。该景区主要以雪松为背景 ,以翠竹和太湖石组成画面 ,太湖石前用紫叶小檗做底衬。植物配置简洁素雅 ,四季可观 ,更好地衬托了太湖石的美。
3.2.3植物与建筑物相映成趣。合理地运用植物衬托建筑物可起到相得益彰 ,相映成趣的效果。如李清照纪念堂是以展览李清照生平事迹为主的园林式庭院 ,在突出以建筑物为主题的前提下 ,植物选择了李清照词中所咏颂的海棠、芭蕉、桂花、竹子、蜡梅等 ,创造了一个与女词人气质相符典雅脱俗的意境 ,情景交融 ,感人至深。而在万竹园西花园长达50 多米的东墙下 ,则采用了自然山石垒成的种植池 ,时断时续 ,栽上丛丛修竹 ,构成一幅粉墙绿竹动态的翠竹园。在建筑物的角隅栽植一丛芭蕉、一丛 ,也可成为生动的小景 ,使其变得生机盎然。
3.2.4植物的色彩和季相变化。园林植物有着丰富的色彩 ,即使同一种颜色也有明暗之分 ,叶色还常随季节而变化 ,观赏花木的花色更是丰富多彩。千佛山风景区 ,山坡上采用栾树与合欢配植 ,两者花期相近 ,一红一黄、甚为可观。环城公园黑虎泉绿化带 ,运用了紫叶李的紫色与五角枫的黄色、垂柳的浅绿、黄杨的浓绿相配 ,组成一个色彩丰富的画面。在花木的色彩运用上 ,注重一种花色的大笔渲染 ,形成了热烈的气氛 ,如植物园大片的碧桃林、百花公园的白玉兰路和趵突泉公园的樱花路。环城公园的东护城河 ,则以表现植物不同季相风貌为主题建成了四季花园。春景区在起伏的地上种植迎春、丁香、连翘、榆叶梅、碧桃、海棠等春季开花的树种 ,点出春花烂漫的主题。夏景区主要配置花石榴、紫薇、凌霄等夏季花木 ,并加植白蜡、国槐、毛白杨和合欢等落叶乔木 ,寓意“夏木荫荫正可人”。秋景区主要种植黄栌、三角枫、黄连木、银杏等秋季叶色变化较大的树种以及柿子、山楂等秋实树种;配以油松、桧柏等常绿树种;缀以翠、千头菊等秋季花卉;同时利用地形的高低分层布置达到层林尽染的效果。冬景区主要配置以雪松、桧柏、黄杨为主的常绿树 ,还有蜡梅及丛植散植的竹子 ,突出冬季景观[15]。
3.3 建议
对如何进一步提高济南市园林的植物造景水平 ,创建更好的人居环境,提出以下建议。
3.3.1突出济南园林植物运用特色。济南园林 ,水多、石美 ,植物与山石水配合,形成一幅幅具有济南特色的园林景观 ,今后应继续保持和发展这一特色。要重视植物在美化环境 ,改善环境 ,健全生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防止不切实际地增加建筑物 ,占去有限的绿地面积。在学习外地绿化经验 ,在广场、庭院种植草坪的同时 ,不要忽视大树对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 ,根据济南夏季气候干燥酷热的特点 ,冠大荫浓的大乔木应是道路、广场及庭院绿化的首要选择。
3.3.2发展乡土树种 ,引进驯化外地植物 ,丰富植物景观。我国植物资源丰富 ,乔灌木种类 8000 多种 ,而用在园林植物造景上露地栽培的植物种类却较贫乏。济南市植物种类最多的植物园 ,露地栽培的植物也仅400 余种 ,其他公园都不超过 200 种 ,还需要努力丰富园林植物种类。乡土树种适应性强 ,生长健壮 ,在济南园林植物造景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应首先选用。开发利用当地野生观赏植物资源 ,既能丰富园林植物种类 ,又能突出地方特色 ,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与此同时 ,还应大量引进和驯化外地植物种类 ,对适合济南地区生长且观赏效果好的种类进行引进、繁育和推广。
4结语
通过本次论文研究,我了解了良好的人居环境必须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建设适宜的人居环境时,我们大多在建立良好的园林空间;了解了植物造景在人居环境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所以说我们要科学的艺术的运用植物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亮明,赵小平,王亚娟.园林规划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
[2]张元端.中国人居环境 从理论到实践的思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88
[3]余树勋.园林美与园林艺术.中国建筑出版社,2005:1
[4] 刘宇.景观园艺造景设计.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5
[5]程绪珂,胡云骅.生态园林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1
[6]何平,彭重华.城市绿地植物配置及其造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10
人居环境范文6
[关键词]:人居 , 环境,园林,绿地 ,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 their own human then someone in the environment. After living in nests, cave, and houses on the phases, and until now still in the exploration of suitable human living environment. The modern trend not only lies in the residential building itself, more focus on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improvement of us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ersonal understanding of human living environment and garden planning of the dialectical unification relations.
[key words] : living, environment, garden, green space, planning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随着城市的密集发展,城市居民越来越渴望回归“大自然”,提高人居环境的质量和城市的品位,园林规划自然而然的渗透到其中。本文就个人的理解论述人居环境与园林规划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园林是最佳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顾名思义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人居环境的研究以满足“人类居住”需要为目的。“人居环境”就城市和建筑的领域来讲,可具体理解为人的居住生活环境。它要求建筑必须将居住、生活、休憩、交通、管理、公共服务、文化等各个复杂的要求在时间和空间中结合起来。因此,要求规划设计一种聚居地,使得所有社会功能在满足目前及将来的发展之间取得平衡,使创造节约能源及材料的建筑设计与环境相协调,并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建筑与城市美观新颖。
社会发展到今天,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城市污染的增强,居民日益渴望回归自然,对绿色环境渴望之极,而小区园林化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它也是将来绿色人居环境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然这里所说的“园林”是指宏观的,大尺度的,正向大地景观,郊野景观和生态景观等方向发展。任何小区的园林化设计,都要有一条明确的主景轴线或中心花园,并由此轴线或中心来组织整个小区的景观设计,贯穿整个小区的始终。
近年来,笔者设计的园林景观,采用的是围绕这个主景轴线 ( 从大门到中心旱地喷泉公园的轴线 ),将欧式风格的条形住宅和各个院落空间连成一片,组合成完整的绿色景观环境,以满足居民对绿化景观的需要。
现代小区人居环境设计应尊重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尽可能避免大开大挖,这是当今开发商和设计师的公识。尊重环境不仅指用地的地形、地貌、植被,水体,气候等自然环境,还应重视包括地域文化,遗址,历史名胜、民俗风情在内的人文环境。
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的消费观念也是在日趋超前,汽车消费和旅游消费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如何解决好小区机动车行驶与停放,已成为当今现代小区环境设计中的一个新课题。小区环境设计所要追求的是安全、宁静、清新、自然、充满人情味和生活气息。其中安全是首位,因此笔者认为“人车分流”是解决交通环境问题最理想的办法之一。我们从国家“康居示范工程”中可以看出,在水平上乘的方案中,几乎都采用“车在周边行,人在中间走”的分流方式,人们可不受机动车的干扰,真正留给居民一个安全宁静的“以人为本”的绿色共享空间。
小区内部的环境要力求构筑出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氛围,实现城市大环境到人户小环境的自然、流畅、协调的过渡与对接。这就使得居者的室内外环境互相对接,彼此沟通,容为一体,又处处遵循正常生活中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习惯和行为规律,满足人们在工作之余能享有一处轻松、安逸、环境优美的舒适场所。
总之,在规划设计中,要遵循以居住者的行为活动规律为主线,以日常生活项目的停留时间为节点,划分各功能空间。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生态园林景观已成为现代住宅小区人居环境最重要的部分,直接反映处小区环境的优劣,因此,应加强小区的生态园林绿化景观设计,以改善和提高居民的居住环境水平。
二、搞好园林规划以提高人居环境的质量
人们在保护好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应该高度重视园林规划。要有良好的生态循环,高质量的人居环境,我们就必须注意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要善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利用一切可以运用的因素,高效地利用好自然资源,特别注意搞好人居环境的园林规划,丰富人们的心理效应和审美意境。
由于绿地在净化空气、降低噪音、美化局部环境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人居环境中园林规划优劣,将直接关系到居住环境的质量。为了提高人居环境的质量,在进行园林规划时,首先应突出地方特色、具有鲜明的个性,从而发挥最佳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既要最大程度的发挥绿地的生态效益,又要考虑不同的地质地貌、环境、功能、景观、居住当地人的风土人情、心理素质,进行不同的平面立体相互组合,展现层次变化、色彩变化、季相变化、图案变化。使得绿化具有整体性、连续性、艺术性。在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保持统一,体现了自然与艺术的结合,既有整体的大气,又能景随时迁,美景常在!
园林规划的植物配置应向生态化、乡土化、景观化、功能化方向发展。植物材料既是生态造景的素材,也是观赏的要素。科学地配植各种植物有利于发挥植物的特性,构成生态美景。
我们在进行园林规划时,选取本土的地被植物是最佳选择,同时,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园林规划就是随意的植物之间的搭配,这其中其实是一种合理的生态配置问题。在利用地被植物进行园林规划时,我们要根据当地的环境因子,选择能够相互搭配的地被植物。例如选用的地被植物的生长速度、生态习性和长成后可达到的覆盖面积与灌、乔、草合理搭配,各物种之间形成一种和谐稳定植物种群,这样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生态配置效果。
下面举几个具体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