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护理培训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心理护理培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心理护理培训总结

儿童心理护理培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新护士;护理培训;儿科心脏监护病房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11(b)-122-02

儿科涉及面很广,并且专业性很强,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医护人员不仅要有内外科的知识基础,而且要有儿科的专科知识。CCU即心脏监护病房,是高风险、高技术科室。它需要素质很高的护理人员。因为,护士素质、护理质量直接影响着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所以,儿科CCU对护十的护理技术操作要求很高。既然护士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患儿救治水平的高低,所以十分有必要加强儿科CCU新护士的培训工作。我院心脏中心自成立以来,领导一直重视和强化护士,尤其是新引进护士的培训工作。笔者结合护士培训工作的切身体会和经历,谈一谈儿科CCU新护士专业化培训中的一些问题,以期与同行交流和分享我们的经验。

1 一般资料

1.1 我中心CCU护士的选择标准

由于监护室的护理工作需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有机结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熟练的监护技能,而且还必须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所以,我们心脏中心选择儿科CCU护士时采取了比较严格的标准,不仅要求每一位新进的护士拥有护士职业资格证书,而且还要求她们具有如下素质:①健康的身体;②高度的责任心和高尚的职业道德;③对患儿要有爱心、耐心和细心;④要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慎独精神和工作自律性;⑤要有平稳自信的心态和积极且稳定的情绪;⑥敏锐的观察力;⑦娴熟的技术和敏捷的行动能力;⑧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

1.2 我中心CCU新引进护士的构成

由于我院心脏中心规模很大,所以笔者仅就所在的心脏中心外科病房的基本情况加以探讨。下文若没有特别说明,均指心脏中心外科病房。自2006年以来,我们共引进护士18名,年龄19-24岁,均为女性。其中,中专学历6名,大专学历7名,本科学历5名。大专以上学历占新护士的2/3。新引进护士中,独生子女14名,占绝大多数。

2 培训依据和目标

我中心外科病房新引进的护士都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并具有极强的求知欲和工作热情,而且具有接受能力快、应变能力强等优点。但是,她们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缺乏儿科CCU专业知识以及临床护理经验;对一些仪器的使用不熟练,对个别仪器甚至不会使用;对病情判断不够及时、准确,操作技能亟待提高。我们心脏外科病房针对新护十的不同特点、存在的不同问题,对照儿科CCU护士的要求和标准,开展十分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以促使新护士尽快达到熟练掌握儿科CCU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和独立处理临床问题能力的培训目标。

3 培训方法

3.1 分阶段理论培训

我们心脏外科病房对新护士进行分阶段理沦培训,从儿科专业知识到CCU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采取逐步提高式培训。每一个阶段都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都有明确的培训目标和考核标准。只有通过上一阶段的培训,并且考核合格达标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培训。这种分阶段理论培训能够使新护士循序渐进地进行理论学习和掌握专科知识。

理论培训具体由主管护师、护士长或专业医生每周进行定期讲课。为了加强新护士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我们会安排相应的考核和考试,并要求她们结合临床病例进行分析和讲解。这种护士参与式理论培训方法可以很好地调动她们学习的积极性,并能够强化她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2 分层次操作技能培训

根据新护士的不同特点以及对仪器熟练掌握程度的差异,我们为每一位新护士配备1名年长且经验丰富的主管护师或护师为其指导教师,进行一对一的帮带和技术指导。我们心脏外科病房还将全体护士分成若干个技术操作小组,每一名新引进的护士都会被归人不同的技术操作小组中去,让她们在团队的帮带下尽快成长。这样做不仅能够提高新护士的临床护理工作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她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3.3 提问和积极参与讨论

结合临床上所遇到的新的或疑难病例、新仪器、新治疗方案以及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等,要求新引进的护士在护理查房前查阅资料,在查房时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每日早晨床头交接班之后,主管护师会对当日接班护士尤其是新护士,针对看护病人的前一天病情、特殊检查、手术方法、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应对措施进行现场提问。若发现存在疑难问题,大家一起来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方案,或者向主治医生、科主任请教。这种与临床相结合,学以致用的方法,能够很好地培养新护士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她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训内容

4.1 上岗培训

我们心脏外科病房在第1周会对新护士进行上岗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职业职责的培训,另一个是规章制度的培训。前一个方面培训要求新引进的护士增强护士职业责任感,忠于护理事业,尽心尽责履行护士职责;并要求她们尊重患儿及其家属,维护患儿的合法权益;在护理活动中,要求做到仪表端庄,举止稳重,语言文明,热情耐心,细心,作风严谨,刻苦钻研业务,对护理技术精益求精。后一个方面的培训要求新护士遵守护理人员行为守则,熟悉儿科CCU的工作流程和各种制度、急危重症急救处理原则、操作流程、交接班制度、医嘱执行查对制度、仪器使用保养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护理文件书写及管理制度等,进行规范服务。

4.2 儿科CCU培训

4.2.1 儿科心理知识的培训 对新引进的护士进行儿童心理知识的培训,就儿童体格、精神、心理发育中可能遇到的障碍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培训。例如,在生病的时候,儿童与成人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不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疾病,尤其是婴儿,只能用哭声反映出来。根据听不同儿童哭声的录音,分析哭声的高低(频率变化)及其变化模式、强弱(音量变化)及其变化模式、速度等不同,来判断其是在撒娇、饥饿、困倦、生病或者是已大小便,因为婴儿在撒娇、饥饿、困倦、已大小便、生病等所发出的哭声存在差异。再如,对于3岁左右的幼儿,此时其离开父母时已可产生分离焦虑症,此时要正确对待刚入院儿童的哭闹等。

4.2.2 CCU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训通过采取科主任、医生就新

业务、前沿知识授课,外请专家进行业务讲座,定期学习和进修学习相结合等方式,让新护士尽快掌握先天性心脏病基本知识、心血管疾病护理知识、心电图的识别、常用药物的计量方法和途径等知识。经过培训,新护士能够很快掌握CCU专业知识,能熟读各种异常心电图,能够把握常用药的剂量知识。

心脏外科病房特别强调新护士对基本仪器和专科仪器的操作技能的培训。例如,培训新护士对监护仪、除颤仪、呼吸机、血气分析机、心脏临时起搏器、心电图机、各种输液泵等仪器的操作技能,要求她们熟练掌握。此外,新护士还要求熟练配合床边心脏,临时起搏术,掌握心肺复苏术、腹膜透析术、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掌握专科疾病护理,如急性心包填塞、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重症的观察与护理,心脏介入的观察及护理等。

4.3 人际沟通能力的培训

由于现在毕业的新护士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里所有的事情几乎都由家长包揽,动手能力较差,且时常不能进行有效的人际沟通。针对这一问题,心脏外科病房每月进行1次集体室外健身活动,包括打羽毛球、踢毽子、跳绳等,在繁忙的工作中既不占用大家太多的休息时间,又能达到健身与交流的目的。此外,要求护士尤其新护士要注意自己日常的仪表、姿态、动作、神情、气质等;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遇事沉着冷静面对、稳重且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要保持良好的心境投入工作,待人要热心、热情、诚恳、乐于助人等。

5 培训考评

儿童心理护理培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孤残儿童;特殊教育;探索实践;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2

一、把握机遇,量质并举,扎实推进孤残儿童特殊教育工作

(一)不断完善教育设施,为孤残儿童营造优美的教育环境。

福利院现有孤残儿童76名,这些儿童98%都存在不同的智力和身体残疾。为了更好地提高这些孤残儿童的教育质量,福利院根据智障残疾儿童特殊教育的需要开展多元化教育,设立了手工坊、模拟超市、绘画室、运动室、多功能厅、情境教室,并不断配套完善相应的设施设备,充分开发孩子的智力,激发孩子的潜能。同时,福利院根据孩子需求重新布置室内环境,用生动有趣的儿童卡通绘画装饰墙壁,在不同楼层设计不同的主题,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室里悬挂以孩子活动为中心的图片和孩子们的作品,创造一切对孤残儿童成长有益的教育环境,增强孩子的主体意识和“家”的归属感。

(二)转变观念,重视和支持孤残儿童的特殊教育。

福利院积极从自身观念入手,主动打破在服务理念上仅仅满足于能够使孤残儿童吃好,穿好的现状,努力探索适合我院的特殊教育途径和方法,把对孤残儿童的特殊教育工作列入日常管理重要内容。成立了康复特教室,聘请专业的康复特教教师,并注重加强特殊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采用请进来、走出去和内培的方式,为职工开展特殊教育技能培训,提高特教队伍的专业技能水平。近年来,福利院选派特教教师外出培训5人次,并组织特教人员先后赴标杆单位、兄弟单位学习特教经验;同时挑选特教骨干人员在全院开展定期特教教学活动,建立长效机制。

(三)改善教育模式,全面提升孤残儿童的教育水平。

1、开设特教班,开展个性化、多元化教育。福利院于2012年9月开设特教班,根据儿童年龄、智力情况和接受能力,对儿童进行分班教学。课程以实用语文、实用数学、蒙氏教学为主,结合手工、音乐、美劳、品德教育等辅助课程开展课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流程。教师通过情境观察、记录、与多元智力测验相结合的方式对儿童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结合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为儿童拟定包括年、月、周多层次的教学计划和个别教学辅导计划,按计划实施课堂,根据课堂进度、学员接受程度进行课堂记录,并及时总结评估。目前福利院开设4个班级,分别为特教一班,特教二班,蒙氏教学班和语训班。一共有15名收养人员参与到上述班级中进行学习。

2、适龄儿童进入学校,接受义务教育。进入学校学习是孤残儿童融入社会最关键的一步。对一些有就读能力,可以进入高层次学习环境中的收养人员,福利院院主动为他们联系附近的学校,让他们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同时院内提前为这些孩子制订入学前个训计划,有针对性的将一些入学前能力训练一对一进行强化,针对孩子们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树立自信心,使孩子们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中。目前已有2名儿童进入张家港市特殊学校就读,1名儿童进入梁丰幼儿园就读,4名大龄收养人员接受义务教育后,已成功走向社会。

3、大力发展早期教育。从“零”开始,抓好婴幼儿的早期教育。一是对0―3岁的婴幼儿开展启蒙教育。通过音乐、图画、游戏等形式寓教于乐,培养婴幼儿的肢体运动和语言能力。开展了“爱德祖母育婴”项目,培训并聘请当地的退休人员充当特殊“祖母”,每天花一定的时间负责照料3-5名孩子,通过抱、亲、逗、做游戏等方式,使孤残婴幼儿的身体、认知、情感等方面发育有进一步提高。二是对3―6岁的适龄儿童进行学龄前的教育。以儿童为主导,老师为辅导,主要从语言、知识、日常行为及动作等方面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早期教育。2014年,福利院院进一步推行“微笑妈妈“行动,使护理员与孤残儿童间形成稳定的、积极的情感依恋,满足了孤残儿童情感需求,实现了由按需喂养向回应式抚育的转变。

4、开展大龄儿童技能培训。培养教育孤残儿童不仅教他们学习文化知识、培养优良的个人品德,更为重要的是教他们如何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为此,福利院在征求大龄儿童个人意愿的基础上想方设法使其接受职业教育,培养基本的生活实用技能。一是持续开展各类手工艺品制作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二是送孤残儿童去苏州学习刺绣,并进行展览义卖;三是开展“类家庭”项目,筛选出3名大龄儿童进行类家庭生活体验教育;四是联系爱心企业,为大龄儿童提供学习就业机会。通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我院有3名残疾儿童掌握了一技之长,开始独立生活,其中一名已经组建家庭,育有一子;1名脑瘫儿童可以较熟练地弹奏电子琴; 3名儿童的油水分离画在“《少儿画苑》第18届国际少儿书画大赛暨第44界世界儿童画展览大赛”中,喜获一金二银的好成绩。

5、注重孤残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福利院的孤残儿童,他们从小失去了父母和家庭,大多数还要遭受病痛与残疾的折磨,外加上从小生活在福利院这样单一枯燥生活环境中,造成他们在心理和性格的健全发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进而使他们养成一些自卑、孤僻、不合群的行为举止。为此,福利院将孤残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放到同生活照料、知识学习同等重要的位置,从孤残儿童心理障碍的共同点的基础上出发,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进行分别施教,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进行心理咨询和请专业爱心人士有针对性的对儿童进行适当心理疏导、开展心理关爱活动等方式提高孤残儿童自我价值认同感,促进孤残儿童人格的健全发展。

6、特殊教育与康复训练相结合。福利院脑瘫儿童的比例相当大,针对每一位脑瘫儿童的具体情况设计特殊教育课程,吸收现代康复技术的新成果,融入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咨询和辅导等相关专业的康复知识,实施一对一和小组化相结合的训练模式,在保证对其肢体训练的同时,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智能训练,以增强脑瘫患儿的自身适应能力。同时融合音乐与游戏的配合教学,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探索的欲望。让孤残儿童在学习中得到了康复,康复的过程中也在学习,使儿童在运动、语言、机能、社交、个性以及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地弥补了孤残儿童的缺陷。

7、探索家庭式养育模式。回归家庭对于福利院的孤残儿童来说是最有利于其全面健康成长的,但福利院集中供养的大部分孩子因残疾、患病无法被正式收养,从而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为了打破福利机构集中养育的局限性,福利院积极探索家庭寄养养育模式,建立跟踪回访制度和规范,定期回访,追踪服务。同时,为了让孤残儿童既能感受家的温暖又能享受到院内专业的医疗、康复、特教服务,2013年福利院探索启动“爱心助养项目”和“类家庭”项目。目前已有16位爱心人士与我院签订了《爱心助养协议书》,成功与8名儿童结对,并开展了畅游欢乐世界、制作月饼、庆祝生日等20余次活动,使儿童开阔了眼界,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与关爱,弥补了机构集中养育的不足。

8、开展社工项目,促进孤儿成长。福利院充分利用元旦、春节、元宵、中秋等传统节日的不同意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节日间社会爱心捐赠活动,根据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如春节期间开的“迎新春联欢会”活动,五一期间的“亲子运动会”活动,“六一”儿童节开展的“爱心同行”主题开放日活动,“小小故事会”活动等等,使孤残儿童在参与活动时既感受到了快乐又增长了知识。同时,组织儿童走入社区感受居民小区的生活气氛,带领儿童参加相关单位的联谊活动,使孤残儿童更广泛地参与社会活动,提升对社会的认知,进一步完善其心理和情感。

二、孤残儿童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践探索,福利院的孤残儿童特殊教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由于经验的不足、条件的有限及人力资源的缺乏,致使该项工作还存在很多不足,有很多可见的制约因素使该项工作距离理想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一)专业特教师资力量不足。目前,福利院3名特教教师中仅1人是专业的特殊教育院校毕业,教师专业训练经验不足,仅凭着工作热情和责任心为儿童传授知识,缺少系统科学的方法,长远来看,我院的特殊教育没有得到教育部门指导、帮助,缺乏充足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特殊教育的教学质量。

(二)幼龄儿童家庭式抚育跟不上。虽然开展了“类家庭”“爱心助养”等项目,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项目开展以来,只在一些残疾程度较轻的学龄儿童间开展,一些重度残疾幼儿还没有享受到稳定、温馨的小家庭式生活,没有感受小家庭的爱和温暖。 应建立幼儿教育模式,再配套适合幼儿成长的家庭式抚育生活照顾模式。

(三)心理辅导专业化程度不足。由于孤残儿童多半有很多心理问题,随之表现行为问题,心理辅导工作显得尤为迫切,但福利院没有专业心理辅导人员,工作人员只能依靠长期的工作经验开展该项工作,虽然成效不错,但亦显不足,常常遇到一些棘手问题。解决儿童心理问题不仅能解决很多行为问题,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从教学计划上来看,整体设计上缺乏前后呼应的整体连贯性,教学内容的目标模糊;从教学过程来看,课堂开展略显单薄,不能生动活泼的开展课堂;从总结评估上来看,不管是学习方面还是学生方面,发现问题后不能及时找到好的解决办法,并且在特教、康复、养护上不能有效融合,缺乏沟通。

三、孤残儿童特殊教育的完善与发展

(一)不断完善配套教育设施。完善对孤残儿童教育的基本保障,有步骤、有计划地建设和完善福利院的教育设施。在设计上要符合特殊教育工作开展的要求,要能够按照不同孤残儿童的不同需求,不同功能来配备,实现孤残儿童特殊教育的设施规范化建设。

(二)大力培育优秀特殊教育人才。加强现有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力度,让特殊教育教师能够及时接受最新的、丰富的特教信息和知识。一方面强化教师的政治学习。首先要求教师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把“爱心”教育作为教师发展的灵魂工程来抓,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另一方面加强教师业务能力培训。包括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残缺的能力培养、特殊教育教案的制定和实施个别化教学的能力培养等,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三)积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积极争取上级领导重视,通过协调人力资源部门,招募志愿者等形式,为我院输入具有正规教育学历的幼龄和学龄教育、心理辅导、社会工作等专业人才,弥补我院专业力量不足问题。同时,积极争取教育部门和专业特殊教育机构的指导,拓宽特殊教育信息。与救助管理站共享资源--“阳光心灵”心理咨询室及配套建立的心理沙盘游戏室。

(四)将特教工作贯穿于机构养育工作。特殊教育与其它服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互为补充、相互增效。从模式、时间、空间和形式上,优化人员结构配置,组建特教老师、社工、保育员、志愿者四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以缓解特教人员紧张局面。强化生活教育,带着孩子做游戏、踏青游玩、做家务、及各种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实现德育的制度化和规范化,逐步引导孩子的思想发展,实现儿童文化知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心理疏导、课外学习、生活管理的全覆盖。

儿童心理护理培训总结范文3

目前关于医院健康教育发展方向引起了众多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但关于儿童专科医院的文献报道尚不多见。武汉市儿童医院是一所规模较大、设施较现代化的儿童综合性专科医院,日门诊量超过3000人次,年均门、急诊量约计130万人次,年均出住院患儿近5万人次。作为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所医院,如何根据综合性专科医院发展和患者需求,寻求新的健康教育模式是我们近期的主要任务。现将湖北省武汉市儿童医院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探讨报道如下。

1 领导重视,健全机构

由于领导的重视,该院建立了院科两级健康教育管理网络。

1.1医院明确由一名副院长负责,健康教育科牵头,承担对医院内外健康教育的任务,结合专科特点和病人需求制定工作计划,实施对健康教育内容的培训和指导,并督促各项工作的落实。

1.2医院在各病区设兼职健康教育辅导员一名,按照要求落实本科室的健康教育具体工作。包括定期编辑宣传刊,参与培训,定期组织门诊、病房患儿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收集、反馈家长和患儿的意见和建议,归档、保存健康教育资料。

通过院科两级管理网络,全院各临床科室广泛参与,职能部门与临床科室之间职责分明、通力协作,有力地保证了医院在计划、组织、协调、实施和评价这一系列过程的和谐运作。

2 目标管理,落实责任

自2003年医院实行临床、医技科室健康教育考核以来,医院着力抓好了目标管理责任制的落实。

2.1结合医院门诊就医患儿中有40%左右需要输液的特点,定期为其播放健康知识录像片,让患儿在候诊中接受宣教,将门诊健康教育任务落实到输液室。

2.2针对不同专科病人的生理、心理需求,通过责任制护士零距离的交流与传播,将在院专科病人的健康教育送至患儿床边,融入病区责任制护理的工作之中。

2.3扩大健康教育信息量,在门诊、病区醒目位置放置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制作专题宣传展牌,为患儿拟订《专科护理手册》,将健康教育责任落实到门诊、病区。

2.4定期组织各种类型的义诊咨询活动,为省内外及贫困边远山区群众送去医疗信息与医疗保健知识,将送医下基层的目标任务落实到相关职能部门。

3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几年来,该院开展健康教育的形式不断增多,按传播方式来分,有语言、文字、形象化、摄影、电化、广播电视、报刊等;按场所来分,有门诊(候诊、随诊、咨询、讲座)健康教育,住院(病房、出院)健康教育,社区(地段保健、计划免疫、居委。会、上街宣传)健康教育。日常工作中该院较多见的文字、形象化教育及电视教育,在内容上结合各科专业特点,向群众宣传消化道疾病、呼吸道疾病、急救常识、儿童心理、预防传染病等健康教育知识。该院开展健康教育的专科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健康学校

医院成立健康学校,利用双休日,选派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免费为患儿家长传授健康知识,发放讲稿,并将健康学校搬到社区,为更多的群众传播健康教育知识。

3.2校医俱乐部

为幼儿园和小学校医提供健康教育服务的“校医俱乐部”,在城区内已有54名成员,医院定期组织校医集中授课,无偿向俱乐部成员提供健康教育资料,疾病流行信息,极大地提高了校医的职业水平,并为校园意外伤害提供急救绿色通道。

3.3患儿之家活动

每年“六一”“元旦”等节日,医院都要举办不同专科的“患儿之家”活动,在讲授专科知识的同时与患儿及家长互动,医务人员在轻松的氛围里与病人交流沟通。2006年1至9月,共举办讲座15场。同时,医院围绕儿童的健康问题开展了“为孩子健康加油”“儿童保健,有我关爱”等义诊咨询活动,收到了较好效果。

3.4设立互联网站

充分利用媒体和公众互联网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发挥媒体的高覆盖率和高效性作用。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大众传媒的同时,医院于2004年4月建立了网站,设置了20多个健康教育栏目和咨询信箱,利用现代化工具向社会广泛传播健康知识。

4效果评价,持续改进

评价是考核成效、提高健康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步骤。然而,健康教育效果如何,关键要看是否满足了患儿需求,是否为疾病的诊治与康复提供了有效帮助。通过回顾总结,评价该院在健康教育工作中取得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点:

4.1良好的健康教育效果使住院患儿在疾病的治疗期与康复期正确理解健康教育的意义,掌握健康教育内容,主动与医护人员默契配合,从而提高了疗效,缩短了病程。

4.2由于医护人员耐心细致的宣教,告知病人疾病预防的注意事项,避免了疾病的复发,减轻了患儿痛苦。

4.3通过对门诊患儿的健康教育,使患儿及其家长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客观过程,选择最佳治疗方式和时间,取得了较好疗效。

4.4宣传预防保健知识,对健康、亚健康人群提供疾病的预防保健医疗信息,满足了广大群众的医疗保健需求。2006年1至9月份,患儿及家长对医院综合服务满意度评价达95.89%。

但是,医院在实践中发现,患儿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与其年龄、文化程度有密切关系。患儿家长的年龄越大,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对健康教育工作的期望值也越高。当前,随着群众对医疗保健需求的不断增长,健康教育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①健康教育在方式上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缺乏通俗化,不易于被患儿家长所接受;②健康教育在内容上细化、深化不够,缺乏深度;③健康教育在模式上过于简单化、程式化,仍存在“见病不见人”的现象,对患儿的心理、生理、社会需求给予全面指导、满足不够。

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健康教育的质量与效果,急需解决。医院必须根据患儿需求和疾病诊治需要,持续不断改进。可通过定期发放病人问卷调查表,收集患儿及家长意见,及时调整健康教育计划和方式,尤其要注意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实施人性化的交流与传播,使健康教育内容更加贴近患儿,易于接受。

5思考和探讨

5.1随着医学社会化进程的加快,医疗工作模式从单纯医疗型服务向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综合型发展。在对病人和社会人群进行健康教育时,应将临床与预防保健有机结合起来,及时发现、纠正病人和保健对象的不良生活方式、不健康行为,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2医院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此项工作的好坏,关键取决于队伍建设和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素质,仅依靠少数兼职人员是不够的,必须让广大医护人员参与到此项工作中,并将健康教育纳入每位医护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定期实施业务培训与考核,使他们掌握健康教育计划的设计、组织实施及效果评价,成为医院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

儿童心理护理培训总结范文4

[中图分类号]R-05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5(a)-111-02

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在创建卫生城区活动中,健康教育工作不断趋向深化,坚持实行以普及为主,提高为辅,并以提高推动普及,再以普及引向提高,循环往复,相互促进。以预防为主和社会大卫生为指导,充分发挥大众媒体作用,开展健康系列化活动,并结合各行业特点,进行多种形式的卫生科普宣传,提高人们自我保健意识。

1 健康教育组织网络建设

1.1 建立健全健康教育组织网络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传播是健康促进工作的最基本手段[1]。

金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科肩负全区47万人口的健康教育工作,是全区健康教育业务指导中心。由于健康教育不仅在创建卫生城区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位置,而且在初级卫生保健的八要素中居第一要素[2]。为适应工作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健康教育作用,金州区从2001年以来先后建立健全了健康教育网络,并成立了“亿万农民健康促进”领导小组,在建立网络的同时注重基层的组织建设,在各乡镇、街道、学校、医院都有专(兼)职健康教育成员。共设有乡镇专兼职10名,街道社区专(兼)职12名,医院、卫生院专(兼)人员15名,学校专兼职人员50名,全区(包括卫生所)共有专兼职健康教育人员212余名。

1.2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健康教育科学化

健康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有效果评价的一项社会性、科学性较强的工作。多年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注重抓好专业部门社会行业健康教育建档工作。档案工作内容包括:单位自然情况、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身体状况、单位开展健康教育各项规章制度、工作计划及总结、工作过程记录、资料积累等,并同区爱卫会工作相结合,对基层单位制定考核标准,考核分数同全区两个文明百分考核挂钩,由于领导支持、措施得力、配合完善,金州区健康教育在2003年获得辽宁省大连市“先进集体”称号,并先后两次代表大连市接受辽宁省“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试点工作验收,并受到好评[3]。

1.3 充分发挥大众传播媒介作用,印制和购置必要宣传资料和设备

电视、报纸、挂图、卫生科普小册子、宣传单、挂板等构成大众传媒,具有传播面广,直观形象群众喜闻乐见的效果,疾控中心根据这一特点先后购置录放机一台,照相机一台,特别是非典期间,印制宣传单33 700余份,制定宣传手册80余册,防非培训手册15 350余份,发入社会各单位、各类人群手中,深受社会欢迎。卫生新闻和科普知识1 200余条。

2 城市社区健康教育

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是世界健康发展趋势之一,以“健康教育进社区”为主题,通过各种方法把卫生知识传授给广大居民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组织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实行社区健康教育化。金州区各街道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开展了健康教育,区6大街道都成立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和健康教育学校,并以街道为单位,坚持走政府推动基层,基层带动党员、党员联动群众的工作思路,开展辖区健康教育,利用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放录像、卫生科普画廊、科普之窗进万家等多种形式,普及饮食卫生、环境卫生、女幼卫生、卫生法规、青年保健、劳动卫生、家庭道德化卫生、心理卫生等方面的卫生宣传。同时注重不良卫生行为改变,指导居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据调查,金州区城区居民的卫生知识普及率95%以上,卫生知识知晓率达到86%,卫生知识形成率达到80%。对社区60岁以上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健康卡,同时对肿瘤、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脑卒中等慢性病,做好随防记录、定期检查,给予相应健康指导,深受百姓欢迎[4-5]。

3 医院健康教育

在“大卫生观”的指导下,特别是“非典”那年,金州区医院及卫生院领导观念转变,把健康教育纳入医院管理之中,抓好医院健康教育,采取多种形式,普及卫生知识,为患者开好健康处方[6]。

3.1 门诊健康教育

门诊健康教育包括候诊教育、随诊教育、咨询教育、健康教育、健康处方教育,主要在候诊大厅采取图文并茂的宣传橱窗,发放卫生科普小册子,充分利用电视,向患者放映卫生科普录像,向家属宣传对患者日后护理等相关知识。

3.2住院健康教育

住院健康教育包括医生查房时一对一教育和病房讲座教育,主要由主治医生负责,针对病人的病情,定期不定期地举办同类讲座,指导病人行为的改变。

3.3建立健康档案

全区各医院在做好本职工作同时,开展了慢性病普查工作,对辖区所患慢性病如:肿瘤、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脑卒中等疾病,建立健康档案,做好随访记录,为患有相关疾病患者送去一份爱心和健康处方,帮助患者规划合理饮食,坚持锻炼和科学生活方式及战胜疾病的信心。

4 中小学健康教育

我区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开课率达100%,做到有课本、课时、教案,有教学研究,有考卷,工作记录,有效果评价,健康知识知晓率达95%以上,学生健康行为形成率75%。全区共有4所学校获得国家级健康教育金牌学校,金州区实验小学为了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学生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学校领导要求每个教师要学习儿童心理学,掌握儿童发展规律,及时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5 广泛开展控烟活动

近年来,金州区控烟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中心成立了控烟监督领导小组,制定了控烟措施、计划、总结,重点抓公共场所、学校的控烟工作,要求窗口单位和公共交通,大型娱乐场所都要有禁烟标志,通过无吸烟单位,无吸烟家庭,无吸烟学校等竞赛活动不断扩大。金州区先后有11所中小学获得“大连市无吸烟学校”,1所工厂获大连市“无吸烟工厂”。农村控烟工作也有重点地逐步开展,金州区二十里堡镇富岭村结合健康教育有7名农民戒烟,有26名农民做到逐渐减量,在农村产生了很大影响。

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采取各种形式,对创建卫生工作进行广泛深入地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真正认识到创建与实现现代化城市的密切关系,明确了创建卫生城区是改善群众生活质量,满足群众健康需要的好事。

[参考文献]

[1]黄敬亨.健康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58-174.

[2]阿拉图宣言[OL]1991,12:21.who.int/topics/primary-health-care.

[3]卫生部.全国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规划(2006-2010)[S].2006,(267号).

[4]辽宁省爱国卫生管理标准[S].2007-07-11.

[5]辽宁省城乡卫生检查评比标准[S].2006-05-16.

儿童心理护理培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 移民搬迁社区;七堰社区;社区服务体系

移民搬迁社区是区别于城市社区和传统农村社区的一种新型社区,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七堰社区就是这样一例,其前身是位于安康市大竹园镇的几个自然村,但当地在2010年遭遇了重大泥石流灾害,灾后地质地貌损毁严重,不再适宜居住,于是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为恢复生产与避灾减灾重新选址建立了七堰社区这一新型农村社区。社区成立后设立了党总支和居委会,这样的组织形式便于社区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管理和活动,社区内还配置了各种专项服务室,如阅览室等,以满足居民的不同需要。然而由于社区居民原本来自不同村落,彼此有着一定的背景和习惯差异,因此,居民对于社区服务的需求就相应地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

一、移民搬迁社区存在的问题

显而易见,移民本身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群体,离开故土乔迁新域的他们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上都会面临一定困难,为解决这些困难,社区管理部门除了要不断巩固经济基础外,还要大力完善社区服务体系,从心出发,真正让移民在新社区中稳得住,能幸福。在初期搬迁后三年左右的时间内,居民在精神文化、社会心理等方面都面临着一个适应性的过渡期,这一时期非常关键,若处理不好,极容易诱发一系列危机。新农村社区绝不仅仅是一个居民的住宅集中地,其更注重的应该为居民在心理调适、文化适应等方面提供有效服务,让居民对社区有一种归属感,从而更好地安居乐业。经过实地调查研究,笔者发现七堰社区虽然已经平稳度过“过渡期”,但其仍存在一些社区服务体系构建不完善、功能有所欠缺的问题。

一是社区内并未建立一个针对留守老人和儿童的专业社区照顾机构。由于七堰社区地处山区,资源有限,大部分青壮年都在外务工,导致社区内常住人口多为老年人和未成年人。老人们经常遇到一些烦心事不知该找谁沟通,儿童更是存在着隔代抚养以及心理问题不受重视的情况。隔代抚养带来的弊端显而易见,对老人来说由于代沟和自身局限导致他们对如何引导孩子的心理成长几乎一无所知,只知道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祖辈的教育思想难以跟上现代教育思想的潮流,这样的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自然极为不利,而孩子长期离开父母也容易出现很多心理问题,这些都需要社区工作人员提供专业服务,也需要专业机构提供资源支持。

二是社区工作人员对于危机管理的认识不足,缺乏忧患意识。危机管理的定义为:危机是一种对于组织基本目标的实现构成威胁,要求组织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关键性决策和进行紧急回应的突发性事件。七堰社区的工作人员在社区内较为缺乏对居民认识各种灾害的宣传和应急演习,这反映出的问题就是对公共安全意识重视不足。

三是社区在提升居民公共参与意识与实践方面的服务还亟待提高。七堰社区由不同的自然村合并而成,居民成分的多元、价值观的迥异造成了其参与社区事务的认知度和执行力都较低。居民参与社区活动还停留在被动层面上,大多数居民较为依赖政府权威,对社区事务缺乏责任感。另一方面,社区工作人员对于社区居民参与性的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居民对于社区事务的参与性高低,这显然也是七堰社区工作人员迫切需要重视的一个关键问题。

二、加强移民社区服务的建议

一个现代化的新型社区需要有专业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管理人员能够更好的倾听民意,并且上传下达,而服务人员则能够将社区居民所需福祉落实到居民手中,二者的责任都很重大,因此都需要由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人来从事,因为他们可以利用专业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完善原有的社区服务体系。有鉴于此,笔者尝试为七堰社区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对策。

1、进一步提高七堰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程度和责任感。工作员要以社区安全为己任,加强区内宣传,固定时间开展安全演习,使社区居民对各项灾害有正确的防范意识,加强社区居民对各项灾害的自身救治能力;在社区内大力宣传公共安全教育,提高社区居民公共安全意识;纠正社区居民对教育的错误观念,注意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改变社区管理人员对于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不重视的观念,提升社区居民对于社区事务的知晓度与参与度。

2、积极组织居民建设社区文化。这项工作可以分为三方面来进行:一是大力发展具备区域特色的文化建设,像是建立广场舞队,由社区提供设施和场地,这不仅可以锻炼社区内老人的身体素质,也可以丰富居民文化娱乐生活;二是利用公告栏、广播站等地方大力宣传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重要性,号召和鼓励居民将社区真正当作属于自己的家园,而自己就是主人翁,以提高社区居民的社区参与意识和自身责任感;三是敦促社区管理人员的观念要坚持与时俱进,例如为社区管理人员开设各种专业讲座,提供丰富的资料和可供借鉴的案例,为社区服务体系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3、引入“邻里守望”机制,采取“赋权”方式增加居民的归属感。鼓励小家庭之间多沟通、多交流,社区工作人员牵头传授一些专业的照顾老人和儿童的技巧,以便家家能够互相扶持,共同为社区留守老人和儿童提供情感慰藉和生活支持,这也可以加深邻里之间的亲密度,更好的实现互利共赢。此外,社区管理人员还可以将社区图书室、老年人活动室等服务室的管理权交给居民代表,通过这些方面的居民自治,在某种程度上加深居民对于社区的归属感,只有让社区居民感到社区是自己的,自己有话语权,才能从根本上塑造居民的主人翁意识。

4、切实加强“专业服务”。以期不断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和功能。七堰社区可以和本市高校或其他有专业社工的机构开展合作,充分借助外力弥补自身不足,引进专家和专业人士帮助自身建立一支由专业人员组成的社区服务队伍,定期对这些人员开展诸如老人护理、儿童心理疏导、危机管理、心理咨询等方面的培训,还可以利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在社区内开展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等专业服务项目,真正为满足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提供更为科学的支持和服务,使其生活更加幸福和美满。

本文以安康市汉滨区七堰社区为样本进行了定性研究,总结了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并提出对策,虽然七堰社区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的移民搬迁社区中只是沧海一粟,但是对其进行的研究也可以在其他类似社区的研究中予以参考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刚.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3.

[2] 万小艳.乡村治理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秭归杨林桥社区建设与治理的实践探索[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3] 夏建中.社区工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64.

【作者简介】

儿童心理护理培训总结范文6

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培养计划中,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三大板块,分别是基础理论课、技能课及教育实践实训。基础理论课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通识公共课,一部分是学前专业理论课。通识公共课中,重点应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以知识的工具性为切入点,淡化理论知识的推导,注重对教学知识的挑选和更新,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如在《法律基础》课程当中,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性应重点突出对我国《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和运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除掌握基本计算机知识外,可重点突出运用各种软件进行教具教案的制作,如运用PPT等软件制作动态动画等。对于公共课教学重点应放在针对专业的实用性上。学前教育的专业理论课程是职业素养培养的关键,是学前教育课程的一大主体。把这部分知识放在低年级开展有利于学生后期在技能和实践课程中对知识的领悟和升华。这部分知识主要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幼儿园课程论、幼儿营养与保健等课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这些知识学生必须牢固掌握。在开展核心课程的同时,可根据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相关要求和标准,将相关从业资格证课程与专业课程衔接。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大致有幼儿教师资格证、保育员证、育婴师证等。

幼儿教师资格证是从事幼教工作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职业资格证,因此可设置相应的课程帮助学生丰富知识结构。针对一部分学生在毕业后因各种原因不到幼儿园教学的情况,可设置保育员、育婴师的专业知识,如早期教育的生活保健与护理,早期教育教学组织等课程,以此帮助学生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并适应除幼儿教师以外其他工作岗位,加强职业性训练。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课是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也是培养的重难点。技能课属于实用技术,重点强调应用性和实施性,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化的重头戏。这部分课程主要包括教学技能如幼儿语言、数学、音体美的教学法和教师口语;音乐技能如钢琴、声乐、视唱练耳等;舞蹈技能如舞蹈和少儿舞蹈创编等;美术技能如简笔画和儿童画的创作辅导;幼儿游戏设计、手工制作等。在这部分课程中,应注意本土文化与教育技能的融合,可以开展相应的舞蹈、声乐和手工课程,如藏族的舞蹈、东北的剪纸、民族地区的蜡染、雕刻等。在课程中除了重点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以上技能外,还需注重培养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把这种能力综合运用到教学中将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如在美术课上,除欣赏经典作品外,还可启迪学生进行绘画构思与设计;舞蹈课上除了让学生会跳会创编外,还应让学生认识“身体语言”并将该语言带入教学中,提高教学组织管理能力;音乐课上注重培养学生爱弹爱唱、敢弹敢唱、弹好唱好的能力;手工课除了锻炼学生利用日常物品制作作品的能力外,重点要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总之,技能教学不仅是基本教学技能的熟练和习得,更应是艺术素养的熏陶,使学生在几年职业化熏陶之下以饱满的职业姿态走上工作岗位。实践和实训是学前教育专业的第三大核心课程。实践实训对学生的知识促进作用非常显著,学前教育专业更是如此。

在实践和实训中,学生不断丰富感性经验,体验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领悟和升华已习得知识,同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升自身职业化技能。真正的职业化培养应该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始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和实训课程应该贯穿三年学习整个过程,统筹安排好各阶段的实习活动,而非毕业前的突击实习。实践实训课程可以由教育见习、课堂观摩、案例报告、社会调查、毕业实习和实践报告等多种形式呈现。如在第一学期设置1至2天到幼儿园的教育见习,重点是了解和熟悉学前教育活动,增强对幼儿园环境和教学等方面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和理解;第二到第五学期每学期设置一周到一个月的时间到幼儿园进行专项教育实习,如幼儿园的教学安排、环境创设、一日活动安排、游戏活动的组织和设计、幼儿的卫生保健与健康教育等;第六学期全学期安排顶岗实习。同时在第二到第五学期安排校内专项技能的实训,以观摩教学录像、教学比赛等形式开展。在寒暑假安排学生自主实践,并以报告形式总结假期中实践的困惑和经验,开学后由教师及时指导和帮助。通过一系列实践实训,学生始终保持对幼教职业的接触和认识,不断体验、升华、总结和提高,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幼教职业角色的历练中。实践证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只有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要为基本依据,使岗位所需职业技能得到落实,才能更具针对性和适应性,才会更具生命力。

二、培养职业认同,进行职业教育指导

职业认同感指工作者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在内心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从中体验到乐趣。职业认同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前提与基础,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因此学生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感对其职业化有重要意义[4]。大学是学生形成职业观的重要时期,具有高度职业认同感的学生会建立起积极的职业价值观,在今后职业生涯中体验到更多积极情感。在新生入学时即可进行系统的职业认同教育,且贯穿学习生涯始终。如在入学之初,集中开展专项活动,由领导、专业教师和辅导员从不同层面对学前教育的职业特性、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和就业前景等方面进行教育。值得指出的是,教师对于本专业的肯定十分有利于学生职业认同度的形成与提升。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职业认同熏陶,强调职业特性和良好发展前景。职业教育指导通常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针对学前教育学生而言,从入学初就应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指导,使学生对未来职业有清晰的意识。通过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和合作,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有助于学生依据自身个性特质、社会现实等因素选择职业生涯道路和目标,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义地开展学习和实践活动。

三、多元化的师资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