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调歌头朗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水调歌头朗诵范文1
(男)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女)国学经典,
(合)是镶嵌在传统文化上的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男)经典与我们同行,经典我们每天诵读。
(女)经典与我们同在,经典是我们人生的指南。
(合)经典诵读,让传统文化的种子撒播在我们的心里,生长在我们人生的路上,让我们一生受用。
(男)今天,我们站在红旗下,
(女)今天,我们沉浸在国学经典诵读中。
(合)金堂县赵镇杨柳小学国学经典诵读展示活动现在开始!
(男)“人之初,性本善。”这是《三字经》中的第一句。在他们的童声中我们还能感受春天的美景,走近《春晓》《春夜喜雨》。请听一年级一班的同学为我们诵读国学经典。请大家鼓掌!
(女)蒙学《三字经》琅琅上口,我们意犹未尽;《池塘边的叫声》和《绝句》,让我们从中感受到天籁的声音。请一年级二班的同学为我们诵读经典。请大家欢迎!
(男)“人之初,性本善。”将再一次响在我们的耳畔。不同的民族只有“妈妈”的发音是一样的,让我们感受《妈妈的爱》。请同学们聆听二年级二班的同学为我们诵读的国学经典。请大家鼓掌!
(男)《*规》是具体列述我们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规范。请二年级二班的同学为我们诵读《*规》,感受《瀑布》的壮美。请大家欢迎!
(女)春将匆匆去,而春天我们收藏在记忆里。请听三年级一班的《*规》和春天诗句的朗诵。请同学们欢迎!
(男)《对韵歌》我们大家都熟悉,听一听三•二班的诵读,我们将有另一番感受。《游子吟》中的母爱,《赠汪伦》中的朋友情,将使我们感动。请大家鼓掌!
(女)《*规----泛爱众》告诉我们“施比受更有福”。在《小池》边,四•一班的同学将为我们吟诵《夏日绝句》《七步诗》。请大家欢迎!
(男)《朱子童蒙须知----读书写文字第四》告诉我们学习的习惯,该怎样养成。在《夏日绝句》中明白人生价值的取向。在《卜算子》里感受诗人的惜花。请听四•二班的同学朗诵他们的国学经典。请大家鼓掌!
女)他们也偏爱《*规》,偏爱苏轼的几首诗词。请欣赏五•一班的国学经典节目。请大家欢迎!
(男)岳飞是爱国的,他的词《满江红》千古传诵。范仲淹也是爱国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虽经千年,读罢,还让我们感动不已。请听五•二班吟诵的这两首词。请大家鼓掌!(女)孔子的《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思想。三首古诗让我们进入了如梦如幻的过去,我们在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请大家静下心来,去感受五•三班同学给我们带来的国学经典。请大家欢迎!
(男)感受四季,欣赏四季,在诗歌中与古人一样去赞美四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将使我们有另一番滋味在心头。请听六•一班的诗歌朗诵。请大家鼓掌!
(女)文天祥的气节在《过零丁洋》里,文天祥的以死明志在《过零丁洋》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他豪放词的代表作,宋朝是词的岁月。让我们听一听六•二班的大哥哥大姐姐为我们朗诵这两首词。大家欢迎!
(男)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篇以月成景,由月生情,又以月明理,寄寓着词人的人生理想。让我们在六三班同学的诵读中去感悟苏轼在节日里的心情吧。请大家鼓掌!(女)我国是诗歌的国度,是亚洲文明的摇篮。
(男)我国是儒家思想的起源地。
(合)今天,我们诵读国学经典,就是在传承文化,复兴中华。
水调歌头朗诵范文2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传统文化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有了明显改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就当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实际情况而言,仍然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而这些不足之处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开展。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应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就加以解决,让初中生能够在古诗文传统文化教学中获取充足的知识,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1.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1.1学生缺乏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
部分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认为古诗文教学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价值,古诗文的学习纯粹是为了应付相关内容的考试,思想层面的懈怠,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出现懈怠,进而失去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造成了古诗文学习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不断降低,而具体原因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古诗文内容和现代生活内容相差甚远;第二,语法知识的应用理解起来难度较大;第三,古诗文的教学方式比较单调,死记硬背的环节比较多。
1.2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落后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几乎都是以“单向式”知识灌输的形式,向学生传授古诗文相关知识,只注重如何去理解陌生字、词、句的意思,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面对考试的时候取得理想的成绩。但是,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却忽视了古诗文内容中蕴藏着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由于没有充分挖掘,再加上不注重学生的思考理解,只注重学生的记忆理解,导致古诗文教学效率的低下,进而造成了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不理想。
2.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探讨
2.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方面,认识到只有学生兴趣有了提升,古诗文传统文化教学才能更好地开展。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唯美情境,逐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水调歌头》一文时,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发挥出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之前,收集和文章有关的资料,如文章、图片、视频等,然后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由于《水调歌头》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逐渐能够感受到文章蕴藏的意境,进而将注意力完全投入其中,尤其是关于苏轼背景的介绍时,学生一定会非常感兴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逐渐提升了古诗文内容的学习兴趣,传统文化教育也就更好开展。
2.2朗诵古诗文,感受形式之美
古诗文作品拥有自身的特点,通常都会运用到押韵,因此在语言上具有极其丰富的韵律,每一个字每一词甚至每一个音节都存在节奏上的变化,平仄音调抑扬顿挫[3]。所以,初中语文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这方面的教学,通过不断的朗读,引导学生对古诗文作品的韵味进行体会。以《水调歌头》为例,在学习这篇古诗文的时候,语文教师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反复朗读文此文,正所谓“书读百变,其义自见”,通读多变之后,学生逐渐把握了苏轼“苦闷-向往-矛盾-豁达”的情感变化。之后,语文教师再对文中难以理解的、比较重点的字词句进行剖析,指导学生进行朗读,从而体会苏轼复杂的心理变化。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水调歌头》的形式之美,有利于今后对古诗文的进一步理解。
2.3特殊节日开展实践活动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结合我国的民俗文化开展教学,通过民俗文化,学生能够很好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氛围,进而对古诗文的理解更加容易,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在中秋节前夕,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自习课的时间,让学生展示事先收集好的关于中秋节的文章,然后在课堂上以朗诵的形式分享给大家。
3.结语
水调歌头朗诵范文3
关键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7-066-01
现代教学论重视学生主体作用,注重学生智力、能力、创造力的培养,并以学生自主性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整体提高,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方面,我做了如下一些努力和尝试:
一、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前提。
教师充分调动学生们的自主学习积极性,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中去,体现师生“导”与“演”的关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在“自主”上下功夫,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水调歌头》的教学中,学生在熟练与理解词的内容的基础上,我安排了一项活动。学生知道《水调歌头》是宋词中的名篇,就是现在所指的歌词,是能够和乐而歌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演唱比赛,利用已学过的音乐知识以及流行歌曲的曲调,学生们自谱成曲。这次活动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这不仅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而且加深了对«水调歌头»的理解与记忆,真正做到了教师“导”而学生“演”,取得良好的收效。
二、以爱促学,创设和谐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
陶行知先生讲,“如果你按着鸡脖子喂米给鸡吃,他就乱挣也不吃。如果你松开鸡,他就会自己主动吃米。”喂鸡如此,课堂教学更应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自觉实践,从而使之生动活泼地发展。教师整个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情感智慧的培养,为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创设氛围,创设条件。譬如教师的形象,要面带微笑,充满自信、要及时引导学生、肯定学生,爱生之情溢于言表,为创设轻松,积极生动的学习氛围奠定基础。
三、激发兴趣,挖掘潜能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关键。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怎样使学生以学为乐呢?那就是要求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从根本上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在«乡愁»教学中,我和学生一起来进行配乐诗朗诵,学生非常踊跃地朗诵诗歌。他们读得抑扬顿挫,特别是有几个学生读出了诗中淡淡的思乡之情,浓浓的爱国之情,给人以美的享受,课堂上时时响起热烈的掌声。于是我放开手让学生来理解。没想到他们对诗句的理解如此透彻,如此深刻。见他们兴致勃勃,我就顺水推舟,发挥他们的联想与想象,用诗中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几个词写成一段。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写成一段段合情合理的优美文字,充分展示了学生的自主风采,挖掘了自身潜在的能力。
四、以质疑为突破,探究为平台,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体。
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质疑探究过程。学生只有在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学会独立思考,勇于创新。例如,在«走一步,再一步»的教学中,我和学生们一起进行分角度阅读文章,对课文进行质疑探究。学生们积极踊跃地提出问题,其中有一位同学提出“如果父亲不来,我会怎么办?”;“父亲为什么不来直接抱我下来”;“假如是我,我会怎么办?”等问题。学生们提的问题很具代表性,从不同角度反映文章的中心。然后由不同的学生来回答提出的问题,揭示了文章的内容及中心,并且学生们都身有所感。这样一下将课堂气氛带动起来了,同时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创设情境,会问悟道,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水调歌头朗诵范文4
一、结合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
我国一直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节日文化资源,除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外,二十四节气也是节日文化的组成部分。除夕吃年夜饭体现了家庭和睦的精神,清明节的禁火寒食体现了尊老敬祖的精神,端午节相传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重阳赏菊据说是由晋代陶渊明而起……但很多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基本停留在“元宵吃汤圆,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上,未能体会到传统节日更深层次的意味。而现行语文教材中,以传统节日为题材的课文也为数不多。在人教版七年级至九年级的六册语文课本中,只有《过故人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社戏》《端午的鸭蛋》《春酒》《游山西村》《阿长与山海经》共七篇(首),但涉及的传统节日较多,有重阳、中秋、社日、端午、春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课文,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比如教学汪曾祺《端午的鸭蛋》,适逢端午,家家户户吃粽子。我从这一点导入,引出汪曾祺在文中谈到的江苏高邮地区的端午习俗。在体会了作者借端午习俗抒发浓浓思乡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家乡潮汕地区的端午习俗。由此引发学生探究各地端午习俗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端午节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
二、广泛挖掘阅读与写作教学的资源,提高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关注度
为了弥补教材中传统节日题材较少的缺陷,语文教师还应广泛挖掘阅读与写作教学的资源,来提高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关注度。教师首先应广泛搜集以传统节日为题材的名篇佳作、优秀书籍,推荐给学生阅读。如丰子恺的《过年》、钱钟书的《辛巳除夕》、哈尔滨出版社的《中国传统节日民俗》、知识出版社的《清明节·中华传统节日诗歌选》……其次,在课后阅读训练中增加有关传统节日的内容,多设计与节日内涵有关的练习题。比如教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后,要求学生收集、诵读有关中秋赏月的诗文,在同步训练中选择《中秋咏月诗三首》作为拓展阅读的材料,设计与中秋节“月圆人圆事圆”的精神内涵相适应的题目。除了挖掘阅读资源,有意地引导学生关注传统节日文化外,还可以把传统节日文化作为写作教学的资源,在节日到来之际,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搜集作文素材,将自己对这些传统节日文化的感悟真切地表达出来。我在初一学生的课外写作训练中,就设计了《清明情思》《端午粽香》《中秋月色美》《登高说重阳》一系列题目,既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将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渗透其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关注度。
水调歌头朗诵范文5
一、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对于一些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课文,诗歌,如《三峡》,《济南的冬天》,《使至塞上》要引导学生感悟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从而产生一种身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对于教材中写人的文章,要引导学生体会到课文中人物的美好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或者其他的爱国情等,使学生在体会到作品人物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美,人情美,从而受到感染,进而引导学生去感悟自己身边的人,身边的情.关爱父母,关爱同学,做一个有爱心的人.语文课本还很多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过零丁洋》等,要旨、引导学生感悟并学习古仁人的理想,情操,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理想观。
二、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德育的渗透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渗透美育、德育。下面我就以八年级下册《古诗苑漫步》为例,谈谈我是如何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渗透美育、德育的。
1.分门别类集古诗--展示诗集《古香文墨》。
这个环节,是在课前完成的。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织学生收集各类古诗,分别按“游子思乡”、“友谊长青”、“自然景物”、“忠君爱国”、“孝顺父母”、“豪情壮志”等几个主题编辑在一起,用打印文稿或演示文稿的形式向同学们展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又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也让学生了解了古人朴素的忠君爱国思想以及孝顺父母、尊老爱幼、宽容友爱的为人处事原则,很好的渗透了德育。
2.声情并茂诵古诗---积累背诵,读中悟情比赛诵读。
把课堂变成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比较、评比,展示朗诵才华,提高朗诵水平,感受诗歌的魅力。组织学生通过诵读、默读、分角色读、领读、齐读、小组读等各种形式的赛“读”,触动学生的情感,创造诗歌的意境,创设共鸣的氛围,使教学渐入佳境,沉浸在诗人所创造的艺术世界里,爱诗人所爱,恨诗人所恨,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
古诗赛读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古诗词,充分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意境美,提高学生朗诵古诗词的水平。更为重要的是,诗歌赛读不仅培养了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还能改善学生的性情涵养,也有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3.醉月听花唱古诗――快乐学习,以歌传情。
收集谱曲的古诗词(要求有简谱),如《长亭外》、《水调歌头》要求学生充分体会作者情感,全身心投入,唱出离别之情,思乡之情,这也是一种最朴素的情感教育。
水调歌头朗诵范文6
敬老院在小山上,弯弯曲曲的“公路”伸向山顶。这条“公路”有一千米长,三米宽。交通极不方便:如果从山顶上驶下一辆车,就会与我们乘坐的校车互不能行,甚至相撞。
到 了敬老院,我们看见了一栋占地约三十平方米的长满青苔的“小青瓦”。“那就是大厅。”何老师锁着眉头说,神情露出到达的喜悦与淡淡的怜悯交杂……等了许 久,怎么不见老人们呢?突然,一行去的同学扶着老人从右旁幽静的树林中走出来。这时,我才发现除了我和几个举大队旗的哥哥,其余人都去老人们的住处扶老人 了。只见一位老人目光黯淡,脸上毫无光泽,松弛的皮肤,密布的皱纹,在三位同学的搀扶下一步一步地向前挪去,后面有二十来位老人缓缓地跟着。
我 们踩着泥巴到了阴暗的大厅。狭小的空间散发着酸臭味,四五个长椅占了三分之二的空间。坐在长椅上,椅子“吱吱嘎嘎”地响。老人们坐在长椅上,等待着我们为 他们准备的节目。我忽然注意到了那一双双带点浑浊的眼有着我意想不到的期盼。三年级的小朋友表演了一个小品,那滑稽的动作把许多老人都得哈哈大笑,风干的 橘子似的脸上皱纹立即舒展开来,像一朵朵怒放的花朵。四、五年级学生代表们朗诵得十分好,琅琅的声音在这简陋的大厅里回响。轮到我们六年级了,我们完美地 将唱和朗诵结合在一起,“唱诵”著名的诗人苏轼写的《水调歌头》。老人们那陶醉的样子好像在听音乐会,不知不觉地摇头晃脑。高中部的大哥哥大姐姐表演了鲁 迅的《呐喊》中的孔乙己。他们逼真的表演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节目表演完,我们送上了我们的一点心意:牛奶、核桃粉、芝麻糊、蛋糕……这虽然不是什么高级营养品,却也代表了我们的心意。学校也给老人们送了三件水果和一千元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