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的故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华罗庚的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华罗庚的故事

华罗庚的故事范文1

华罗庚是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金坛县一个小商人的家庭。他天资聪慧,自幼酷爱数字。19岁那年,他凭着自学的数学功底,指出一位大学教授的论文有错,并写出了《苏家鸲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后来他长大后去了美国。月薪达20000美元,有小汽车和洋楼。但他常说:“梁国虽好,非久居之乡!”后来他回到回到祖国,于1958年去世,享年75岁。

读完他的故事后,我被他的故事给吸引住了。他小小年纪,就能指出一位大学教授论文中的错误,说明他的数学基础很扎实,,才会指出错误,否则一定会弄得啼笑皆非。而他的爱国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虽然他在美国,薪水很高,但他没有忘记祖国母亲的恩惠,一定要回到祖国发挥他的数学特长,为祖国争光,他这种数学造诣和爱国精神真值得我们学习啊!

在我小学的五年生活中,我一直以华罗庚为目标,每天我都做上十几道奥数题,以此增长我的题量。因此我的数学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这是因为奥数开拓了我的思维,也是因为我的勤奋。这都是我按照华罗庚写在书上教给我的人生道理。

华罗庚的故事范文2

下面就简单介绍三个与华教授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关的问题.

一、华罗庚与直接法

华罗庚曾给小学生出了一道数学题:假如我们家里有九口人,每人每天吃半两油.问,一个月要用多少斤油?(旧制16两为1斤)

孩子们用树枝在地上列式子.一个孩子是这样计算的:0.5×30 ×9÷16(两).华罗庚说:“这样算当然可以,但是还有更简捷的方法.”孩子们天真地看着华老,他扳着手指说:“每人每天半两油,每人每月就是15两,全家就是九斤差九两,总共是八斤七两,这样算不是简便了吗?”

这就是华罗庚早年倡导的“直接法”.

二、华罗庚与归纳法

华罗庚曾给初中学生讲了一个故事:

一只公鸡被一位买主买回了家.第一天,主人喂了公鸡一把米;第二天,主人又喂了公鸡一把米;第三天,主人照样又喂了公鸡一把米.连续10天,主人每天都给公鸡一把米,公鸡有了10天的经验,就得出结论:主人每天都喂它一把米.但是,就在它得出这个结论不久,主人家来了客人,公鸡被杀了招待客人.

华罗庚教授把公鸡这样得出结论的方法称为公鸡归纳法,数学上叫做“不完全归纳法”.

不完全归纳法可以引出正确的结论.比如370、480等末位数字为0的数能被5整除,故所有末位数字为0的数都能被5整除.但不完全归纳法也可以引出不正确的结论,因此我们还需要学习“完全归纳法”.

三、华罗庚与统筹法

在华教授的数学著作中有这样一个题目:妈妈让小明给客人烧水沏茶.已知洗水壶要1分钟,烧开水要15分钟,洗茶壶要用1分钟,洗茶杯要用1分钟,拿茶叶要用2分钟.小明估算了一下,完成这些工作要花20分钟.为了使客人早点喝上茶,按你认为最合理的安排,多少分钟就能沏茶了?

我们可用下图来表示:

华罗庚的故事范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情景;故事情景;角色扮演

最近这几年,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教育理念也在不停地更新。数学这门学科的作用就像是垫脚石一样,因此学好数学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传统教育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因此新的教育理念指明了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要采用情境教学法,以改善小学数学教学水平。但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该方法呢?又怎样才能使该方法的作用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呢?这是本文主要探究的内容。

一、情境教学法的内容

什么是情境教学法?它是素质教育的产物,它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其本质上就是老师通过语言描绘等方法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情境教学法之所以这么受欢迎,是因为它具备很多独特之处,比如说:形象、生动、具体客观、指导启发。

二、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情境教学法虽然对小学低年级数学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情境设置的不恰当,就会使这些作用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设置情境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实际状况,数学书本内容,小学生的内心想法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得设置出来的情境更适合数学教学,才能保证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

(一)角色扮演情境的设置

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喜欢看动画片之类的,而且还很喜欢模仿动画里的人物。所以老师就可以抓住这个点,让学生去扮演自己喜欢的动画角色,不过呢台词要有所变化。比如说:在学习人民币这块内容时,老师可以事先写好台词,然后在课堂上随机抽取四个学生分别扮演:一休、佩琪、猪猪侠、喜羊羊。一休说:我是一元钱,我可以买一支笔;佩琪说:我是五元钱,我可以买两支笔,三块橡皮;猪猪侠说:我是十元钱,我可以买四支笔,三块橡皮,一套尺子;喜羊羊说:我是20元钱,我可以买五支笔,六块橡皮,两套尺子。课堂气氛搞起来之后,老师再开始本节课内容的讲解。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有利于小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

(二)儿童歌曲情境的设置

小学生们除了喜欢模仿之外,还喜欢唱歌。儿童歌曲的歌词简单,容易被小学生理解,而且儿童歌曲可以营造出一种欢快轻松的气氛,可以打破数学课堂的沉闷。所以老师还可以采取儿童歌曲情境教学法,该方法既可以带动课堂气氛,又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比如说:学习数字的写法时,老师可以先教学生们唱一首儿童歌曲《写数歌》,歌词大意是:“数的书写从左起,哪位是几写几,没有数值就用零代替。”一首简单的儿歌就可以让同学们大致的了解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接下来的时间老师再讲重点以及做练习题,进而使课堂学习效率有所提高。

(三)故事情境的设置

每一个小学生对未知事物充满着好奇心,所以他们希望通过听故事来增加自己的阅历。因此老师在数学课堂上可以采取故事情境教学法。比如说:在学习余数这一模块时,老师在上课前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华罗庚的故事吗?同学摇头说没有,此时老师说那我给你们讲一下这个故事吧:华罗庚……这是一道非常难的数学题,只有他一个人回答对了,因此老师表扬了他。同学们被这个故事吸引了,也被华罗庚的聪明所折服,同时也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进而有利于下面教学内容的展开。

华罗庚的故事范文4

一、认识上的瓶颈及突破方法

在实施“先学后教”的过程中,有的教师就非常关注学生的自学,认为让学生回家后先自学,学好了,就不用教了。在这种认识基础上,教师大印预习资料,发给学生回家做。殊不知这种做法既费财力又费精力。其一,就每位初中学生来说,至少学5门学科,每天要5张资料,每张纸至少0.3元钱,每位学生每天需1.5元钱。如果叫学生自己承担,显然难以承受;如果用办公经费,那必会导致办公经费紧张。其二,每位学生每天要认真完成5张资料,那么要花费的时间不少于5小时,这与减轻学生负担大相径庭,更不可取。

如何让学生能先自学,不费财力又不费精力?要突破这一瓶颈,就数学而言,可让学生做一些他们自己喜欢做的。例如,学习“中心对称图形”前,可布置学生回家自己做游戏:任意抽几张扑克牌,旋转180度,找出哪些牌在旋转后不发生变化,哪些牌旋转后要发生变化,请得出结论。

中国的四大名著和金庸小说为什么会让读者爱不释手呢?笔者认为:在每一章节结束前,作者都要用一种手段迫使你急着要看下一章节。教师何不借用这一手段,让学生自觉地去自学呢?结束3.1“认识直棱柱”后,为了让学生回家能自觉地去预习3.2“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笔者启发学生把一个立方体纸盒沿某些棱剪开,且使六个面连在一起,然后铺平,把铺平的图画出来,看谁画出的方法最多。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得以提高。

二、教学过程中的瓶颈及突破方法

上课铃声响之后,如果让学生翻开书自学课本的内容,看懂的不教,看不懂的再教。想法显然不错。但认真自学的学生有多少,这样的效果可想而知。要突破这一瓶颈,教师任重道远,不妨从几个方面着手:

1.激情。激情,其中包括对人的成长的激情,对大自然的激情,对人类社会的激情,这种激情来源于对人、大自然和社会的洞察,以及对其中的美的感受。奥修说过:“你只要听你自己的心,那是你唯一的导师,在生命的真正的旅程当中,你自己的直觉是你唯一的导师,你有注意去看直觉(intuition)这个词吗?它和教学(tuition)这个词根是一样的,它来自内在。你的内在可以指引你,只要具有一些勇气,你就永远不会觉得你是没有价值的。”

我们的宇宙框架是如此的美好,一切都安排的至善至美,三角形的内角和永远是180度,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些美好的规律全通过教师的启蒙和帮助,使学生得以领略,让他们获得享受,这是何等美妙的事情。教师永远抱着对此欣赏珍重的心情,去点燃学生的热情。换句话说,如果教师自己都没有对三角形内角和的规律性的激情欣赏和感叹,那只能照本宣科。当你有激情时就会启发学生:人们是怎么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等于180度呢?同学们要去证明,去实践。让学生在教师的激情鼓励下去探索。

2.煽情。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认为课堂上最重要的教学目的,就在于去点燃孩子们的渴望知识的火花。”

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师要点燃学生渴望知识的火花。

在学习“实数”一节之时,笔者讲了一个故事:早在公元前五世纪,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最崇高,最神秘,“数即万物”。他们讲的数是整数,也就是说宇宙间各种关系都可以用整数或整数之比来表达,但是有个名叫希帕索斯的学生发现,边长为1的正方形,它的对角线是,不能用整数之比来表达,这就触犯了这个学派的信条。于是该学派规定了一条戒律,谁都不能泄漏存在。天真的希帕索斯无意中向别人谈到他的发现,结果被捆绑投入爱琴海中淹死。同学们,你想知道是什么吗?请你学习课本3.2实数这一节。

3.憧憬。数学本是来源于生活,学以致用,学好数学又为生活服务。为了让学生有学习的热切愿望,明确学习的目的,就布置让学生去搜集生活中的数学。如在“镶嵌”一节中,请学生为自己的卧室设计一个镶嵌图,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只有让学生不把所有的时间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诫教师们。

华罗庚的故事范文5

这篇文章讲的是:主人公的爸爸对他说,昨天过去了,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等你长大了,想回到那时的童年却办不到了······主人公有一次自己看到小鸟向自己的巢飞去,飞得好快呀。明天它们可能沿着同样的路线飞过,可时间已不是今天了,小鸟也不是今天的样子,它们一定变了。

读完这篇文章使我不禁想起了许多名人珍惜时间的故事。如:宋朝大将军岳飞的那句脍炙人口的诗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大数学家华罗庚与生命抢时间来完成他的巨著,鲁迅也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力量,时间就是速度,空耗别人的时间,就等于谋财害命。

对比之下,我对时间的态度与他们简直是天壤之别。记得那次我上二年级的时候,妈妈让我预习三年级的课文,我毫不在乎,根本就没做。心想,现学也不迟啊。结果到了三年级,我的学习成绩不但没有进步,反而退步了。此时我追悔莫及,这是才想起:时间不等人啊。

是的,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可以在自己拥有的时间里快跑几步,虽然这几步很小很小,但作用却很大很大。这又一次证实了古人说的那句话: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这就是时间对我的启示

;

班级:三年六班

学校:六纬路小学

指导教师:曲红梅

读完了《和时间的赛跑》这篇文章,我细细地品味了其中的韵味。

这篇文章讲的是:主人公的爸爸对他说,昨天过去了,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等你长大了,想回到那时的童年却办不到了······主人公有一次自己看到小鸟向自己的巢飞去,飞得好快呀。明天它们可能沿着同样的路线飞过,可时间已不是今天了,小鸟也不是今天的样子,它们一定变了。

读完这篇文章使我不禁想起了许多名人珍惜时间的故事。如:宋朝大将军岳飞的那句脍炙人口的诗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大数学家华罗庚与生命抢时间来完成他的巨著,鲁迅也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力量,时间就是速度,空耗别人的时间,就等于谋财害命。

对比之下,我对时间的态度与他们简直是天壤之别。记得那次我上二年级的时候,妈妈让我预习三年级的课文,我毫不在乎,根本就没做。心想,现学也不迟啊。结果到了三年级,我的学习成绩不但没有进步,反而退步了。此时我追悔莫及,这是才想起:时间不等人啊。

华罗庚的故事范文6

一、忌“多而不精,顾此失彼”

许多同学为了在高考中赢得优势,抓紧时间绞尽脑汁想要比别人学得多,这无疑是件好事。但他们最后采用的方法却往往是对他们最为不利的,那就是购买和选择大量的复习资料和讲义,花去比别人多得多的时间,没日没夜地去做题。他们精神非常可贵,但其效果却时常令他们自己失望。有些家长甚至说,我们的小孩已经尽力了,但还是没有进步,一定是太笨了。其实,他们犯了很多科学性的错误却不知道。(1)高中阶段所学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范围,再多的复习资料讲义,也只不过是这一范围内的知识的重复和变形。所做的题目都有代表相通的知识点,代表相同的方法,对于那些已经掌握的知识方法,做再多的题目还是于事无补,简单无聊的重复耗尽了精力,还使人失去了信心。(2)每一套复习资料都经过编纂人员的反复推敲,仔细研究,都很系统地将相应的知识点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方法融汇于其中。所以同学只需要研究好一两套具有代表性的复习资料,该掌握的都一定能够掌握好。(3)“丢了西瓜捡芝麻”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太贪心,好的资料太多了,题目无限,而精力是有限的。以有限的精力去做无限的题目,永远没有尽头。必然会使你对每一套资料都没有很好地完成,都没有系统地去研究,反而会因为各种资料的风格、体系不同,使你的学习失去全面性、系统性,多而不精,顾此失彼。

二、忌“学而不思,囫囵吞枣”

导致很多同学身陷题海不能自拔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而不思”,题目是知识的载体,有的同学做了很多题目,却没有弄明白它们代表着同一个知识点,不能进行举一反三。其真正的原因是他们没有形成思考总结的习惯,他们知不足,却不知道为什么不足。华罗庚先生说过:“譬如我们读一本书,厚厚的一本书,再加上我们自己的注解,就愈读愈厚,我们的知识也就由薄到厚,但这个过程主要是记忆和接受的过程。所谓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炼的过程,把那些学过的东西经过咀嚼、消化、融会贯通,提炼出关键性的东西来。”这段话充分说明了思考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以下是学而不思的几种具体表现。(1)上课以为听懂了,可是作业仍然不会做,去问老师的时候,老师会说这是上课讲的例题的变形;(2)总是感觉到有做不完的题目,觉得每个题目都很新鲜,常常遇到那种好像从未见过的题型;(3)考试的时候突然觉得这就是老师讲到的某个典型的东西,却有那种话到嘴边却说不出的感觉;(4)当老师要你总结一类题目的解题方法和策略或者要你总结某一章所学的内容的时候,你总是支支吾吾无话可说;(5)自己所犯的错误,只是轻轻地告诉自己,下次要注意,不再粗心,但下次还是犯同样的错误,病根未除。

学而不思,往往就是囫囵吞枣,对于外界的东西,来者不拒,全盘接受,这样很难做到华罗庚先生说到的由薄到厚,更不能做到由厚到薄。找不到问题的本质,学习成绩就很难取得质的飞跃。

三、忌“好高骛远,忽视双基”

很多同学都知道好高骛远对自己没有好处,但不知道什么是好高骛远。有的同学觉得自己成绩很好,对于那些基础性的东西不重视,觉得研究双基是浪费时间;有的同学对自己定位较高,认为自己研究的应该是那些高于其他同学的,别人觉得有困难的东西;有的同学总是嫌老师讲得太简单或者太慢。其实这些都是好高骛远的表现。一切高深的道理,都是由基础理论总结出来的。我们可以分析老师上课的内容,无论是多难的题目,总能归结到课本上的知识点上,无论多简单的题目,最后总能得到蕴藏其中的科学道理。而大多数同学,一听到老师讲到的题目,就认为此题已懂,不再仔细听讲,忽略了老师阐述的其他关键的地方。

四、忌“漫无目标,得过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