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生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田园生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田园生活范文1

纽约设计团队——Mendelson Group完成了位于纽约帕切斯市郊的一处住宅设计。业主为一对年逾六十的夫妇。虽然他们曾在曼哈顿居住过一段时间,然而他们的心却不曾真正离开市郊。现在他们在帕切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拥有这处宽敞的住宅,用以安享晚年,还可以不时接待前来探望他们的孩子们和孙儿女们。

主设计师Gideon Mendelson将房屋定义为“细致的乡村风格”:谦逊、含蓄是这一风格的设计特征。设计师通过巧妙运用方格织布和各式印花布打造了一个和谐、温馨的居住环境。室内的每一处细节设计都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呈现出一个抛去闪光点后的传统生活空间。

设计师还通过颜色的巧妙搭配以及各式图案的趣味运用赋予了整个空间清爽、明快、活泼、奔放的气质。在配色上,业主夫妇倾向于蓝色和绿色的使用,然而设计师则建议在家庭活动室内加入其他色调以打破室内沉闷乏味的氛围,同时为居室增添一抹现代气息。设计师用不同图案和配色的靠垫和桌裙点缀其中,丰富了室内大面积的蓝绿布局。然而活泼、明亮的颜色并不是设计师唯一的配色手法。设计师在配色方案上的深思熟虑和细致用心赋予了空间更多视觉趣味的同时更营造出一个舒适、和谐的居家氛围。以餐厅为例,餐厅位于开放式布局的厨房和家庭活动室中心,这一区域由于周围大面积的窗户和天花悬挂的华丽的新艺术派枝形吊灯而格外惹人注目。该区域的配色更趋于柔和,设计师更多的是想要到访的客人、室内放置的食物和花朵赋予空间更多的色彩。楼梯在室内空间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重要角色,设计师以黑白相间的斑马纹定义这一区域,巧妙地将上下两层衔接起来。

厨房的绿色格子天花也传达了业主对于方格布的喜爱。设计师将图案成倍放大后首先将它绘制在画布上。经典的白色厨房搭配绿色方格天花,使空间不仅富有个性,同时还从视觉上降低了天花的高度,空间整体看上去更为舒适。

主卧的设计因为明亮的蓝色印花墙纸而充满生气。蓝色的印花墙纸不仅不显突兀,反而能给人带来异常的安宁和平静感。室内乌木色的四柱床与空间主色调形成鲜明对比;此外,奶油色的床头柜及其上方摆设的水银玻璃灯也为整体空间增添了一丝魅力。

田园生活范文2

大城市的建筑太硬,与人不亲近,交通流动性又太快,反而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了隔膜。如今,城市的燥火使得一部分人不得不重新选择了农村,但,又都不能离城市太远。

新田园生活,作为都市新生活,再一次开拔。

身――

故事一:现实版“开心农场”

去年底,Suki跑到青浦认领了一分地,开始了现实版开心农场的生活。

作为平面设计,她并没太多空玩开心网,但开心农场的偷菜种菜,还是随着新闻刮过耳边。她没玩过,不知道偷菜的乐趣,但现实版的农场,却真正给到了种菜的乐趣。

认领这样的地,是因为全家去青浦的另一家农家乐玩,结果路过这家农家乐,不由得停车进去看了看,发现比起其他的,看上去都要干净,于是跑去询问,得知了他家还有开心农场的认领。她花了一千元租了一分地,约66平方米的菜田边,写上了她的名字。农场有A、B、C三种套餐,她选了B套餐,属于绿叶菜最多的那套,其中还有西瓜和白瓜。菜田并不需要她自己维护,一切可以委托农场照看。她看着他们撒上种子,为自己可以做上一年的地主而开心着。

自家的田,可以让农民手把手教着种,可他们并没太多时间一直去照看,“农场就帮我们料理那些菜,菜如果可以收了,他们会发手机短信来通知,有空的时候,我们一家会开车去,别看只有一分地,收完整块地的菜,根本吃不完。没时间去的时候,他们就会把菜田里的每种菜摘一些放在一个箱子里送过来。如果自家吃不完或是遇上节假日,还可以委托农场直接送到亲戚朋友家,农场会贴心地在箱子里放上一块写有‘我家的农场今年大丰收,请你一起来分享劳动的果实,放心哦,自家的蔬菜绝对没有用农药和化肥,纯绿色蔬菜!’,这份礼物够特别吧!”

差不多每个月,她会带着孩子还有老人一起开车去青浦。“农场都有小孩子的农具,城市里的孩子哪儿看得到那么野趣的生活?一个人拿着小锹在地里玩,特别开心。”先生还会去那儿钓鱼,她则去挑土鸡,回来送给亲朋好友大家都很喜欢,因此和亲友的关系也融洽很多。

现代农业,运用了大量所谓的科技手段,使得城市里充斥着反季节蔬菜。从中医的角度看,食物和药物一样都有自己的“气”和“味”,《黄帝内经》中有一句名言叫作“司岁备物”,意思是遵循大自然的阴阳气化采备药物、食物,这样的药物、食物得天地之精气,营养价值高。甚至说如果你出生生长在此地,最好吃当地的菜,这样,自然与你是整个融合的,才会最有利你的健康。当有些城市人意识到这一点后,开始尊重自然,比如尊重植物的生长规律并顺应自己与植物之间的关系,吃当季菜就变成了日常行为。

田园生活可以不在乡间,只要有田园思想,即使在城市,生活一样田园。

Suki有了自己的开心农场后,开始不吃反季节蔬菜。“像我们这些二三十岁的人,原本不知道自然生长的土豆都是那么小小的一只,吃起来会这么糯,也不知道原来冬天是没有那么多蔬菜的。”家里的老人特别开心,仿佛时光倒流,新鲜又可以摆在桌面,健康也就不会远去。

链接:

院子里的开心农场

适合家中小院种的菜――

周期短的速生蔬菜:小油菜、青蒜、芥菜、油麦菜

收获期长的蔬菜:番茄、辣椒、韭菜、香菜

节省空间的蔬菜:胡萝卜、萝卜、莴苣、葱、姜、香菜

易于栽种的蔬菜:苦瓜、胡萝卜、姜、葱、生菜、小白菜

不易生虫子的蔬菜:葱、韭菜、番薯叶、芦荟、角菜

Tips:

种子的来源

花鸟市场可以淘到,上海市种子公司(上海市长宁区天山路780号)也有,最方便的网购也行。

心――

故事二:禅七,心灵的世外桃源

雷雅茹的人生有些许命中注定的味道。当年,她大学毕业,追随着心爱的男友跑到还很荒的海南,一心想做个贤妻良母,没想到去了海南一年间,男友却在车祸中意外丧生,而此时弟弟并不知情,正兴冲冲出发前往海南投奔姐姐。所有的仰赖,一瞬间全部失去,她自己必须成为那个被依靠的人。为了让自己和弟弟的生活可以好起来,她辞了公职,去了当时刚刚兴起的证券公司做分析员。对金融知识一无所知的她,应聘时都还不知道自己的工资是否拿得到,就凭借着温柔与钻研,认真干上了,没想到成了公司最好的一级市场分析师。随后离开证券业做的艺术品市场也如日中天,突然体检时被确诊脑中有垂体瘤,医生的话,听起来很可怕,如果是良性的发展下去最后会双目失明。如果是恶性的,后果即是一个字。

那段时间,“朋友说我是等吃等睡等死。”而后居然发觉是误诊。“很有意思的是,医生所说的症状我几乎都发生了,开着车就觉得眼睛看不清了,所以我有时候会跟朋友说,人被催眠后的力量真是不知道会有多大。”但也如此,她收获了一份真爱――男朋友得知她所谓的疾病,却愿意陪她度过一生,他们结了婚。后来,她跑到上海,运用自家七代祖传的老牌子“雷辣婆”创建了火锅店,而后由此研发的调味品在国外也销得很好,培训、文化事业做得风生水起。

如是的注定,让她不得不信佛的轮回。她记起小时候,经常看外婆念佛静思,“她一直活到100岁,吃过年夜饭,坐着走了。”

而她“每天大脑运转得太快,人也有磨损”,自己接触禅学后,她发觉“身心灵达到了和谐统一”。从2000年开始,她每年都会去寺院打七静思,禅七,成了她“彻底放下,休整回归的一种方式。”

禅七,是指用禅宗的方法打七。所谓打七,一个是指打我们的第七识。人一共有八识:前五识分别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五识是感知外在世界的识,我们看世界、听万物、闻香、尝美、感触外在一切的东西,依靠的是这前五识,第六识开始,就有了提高,第六识是意识,它对前五识的感知基础上进行分析,体味出感觉。而第七识叫做末那识,它执着于自我意识,这是轮回的祸首,由于它对现世自我的执着,不想脱离自我,所以修行即要破除此第七识达到解脱。因此打七又称为打七识。另外,打七一般以七天为期。

禅七时段,每天她4点起床,唯一做的事情就是打坐,几个小时静静坐着,聆听自己的呼吸,“就像与内在心灵的自我对话,与自我拥抱,感觉完全的轻盈,没有任何的负担”。常常,她打完坐,会认为“我就是个婴儿,没有外在的那些污浊,内在非常洁净。”

“我们都知道不干净的水,你让水静下来一段时间,你会发现杂质会沉下来,上面的水会变得干净,静思,就是如此。”

在嘉兴香海禅寺,她还设有自己的禅修房,有空时,她会去那儿,“其实,禅者是生活在每分每秒中的”,她觉得自己还未到这样的境界,但这,已让她轻装,仿佛找到了心的田园。

链接:

关于禅七

禅七,是一种比较严格的修行,一般开始于农历十月十五日,天气转凉时。对于坐禅的时间,一般讲究“四时坐禅”,即一日之中四次定时坐禅。《永平清规・辨道法》里规定,以黄昏(下午八时)、后夜(凌晨二时)、早晨(上午十时)、晡时(下午四时)之坐禅称为“四时坐禅”。在修行时期,除了必要的饮食睡眠之外,专心致志地坐禅。通常以七天为一个七,最长时间可以修七七四十九天。在长达49天的禅七中,禅僧只能在吃饭、一个礼拜一次的沐浴时间,离开禅堂。其余时间,都在禅堂内坐禅、跑香、止静等。

Tips:坐禅的物质准备

应该有舒适的床坐,有柔软的坐垫,有安静的空闲处,有一起修行的善知识;另外,还需要无所求的好护法,能够提供饮食、医药等供养。而对于修行者,则需要自身善于观察自己的思想,能够调伏自己的身心。

未来――

故事三:“7080后”回归乡野

七十多岁的“牛大姐”童正维和八十岁的老伴自称7080后,他们很早就开始了“候鸟”生活,冬天,朝南跑,夏天,往北跑。前几年,一到夏天,她跑去大连,那边有个老朋友开了个养老院,把她拉去当了名誉院长,后来朋友不愿收她钱,她不好意思,就转去了北戴河,只是上海到那边,交通实在太不便,“火车没有直达的,下车时只停两分钟,老人们跌跌冲冲地忙着拿沉重的行李往下跑,回沪时为了购卧铺票得多花80到百元买黑市的,乘飞机只到秦皇岛还得转乘大巴到北戴河,对于有较多行囊的我们很不便,所以去了一次只好拜拜了。”

从去年开始,他们就在浙江一带农家乐“避暑”,去年去的是长兴县顾渚村,900元一月,包吃包住。今年去了天目山,稍贵,但也只是1200一个月。

每天早晨,起床后打上45分钟的回春拳,老伴写书,她上网看新闻,有时更新更新博客,比起在上海的日子,悠闲很多,“不用买汰烧,都是吃现成的”。虽然农家自己种的菜不多,有的食材还要去镇上买,但吃起来就是比城市里的新鲜,也让人心安。都见过这样的山,这样的水,这样的田,这样的人,制造出的食材当然放心。

城市的焦躁,与慢节奏的老年生活格格不入,连个人行道上的绿灯,都闪得那么匆忙。村屋里的鼓腹而游,对在城市挣扎的人是一种趣味和吸引,奔向如是的田园生活,便成了他们的向往。

去年,童老师他们一行14人,都是和他们差不多年纪的老人,今年约了7人,最小的也已六十多。虽然听说山里有蛇甚至有豹,还照样挡不住自然的诱惑,穿进山林写生。

“这儿像个天然氧吧”,童老师天天吃完饭和老伴一起散步,“走到雨华亭,夜幕降临什么也没看清,只见一轮明月当空陪伴着我们,旁有潺潺流水,意境甚美。”

每天上午和下午,山民开着小卡车叫卖山货和水果,似乎离老上海的巷子并不远。

老伴几年前生了淋巴癌,做过十几次的化疗,田园生活开始后,身体很好,写起了《戏剧导演学》。

有老人因为来过这儿住上了瘾,索性在这儿买了房子住了下来,“悠然见南山”。

童老师似乎已经在上海待不住,得闲便会约上一群年龄相近的好友去往各处兜游几天,苏州西山、洪泽湖老子山温泉度假村、太仓艳阳农庄,都是天目山之前的行程。“明年准备到贵州去,那儿听说很漂亮。”而每到冬天,老人们南下避寒,也会一起相约。

“像我们这样的老年人,儿女都成家立业,不用再为他们操心,我们可以好好过自己的生活。”

住在天目山,杭州的学生会跑来看他们,儿女们工作空闲了,也会在周末从上海过来住上两天。这样距离的田园生活,与城市藕断丝连,对他们而言,恰好。

链接:

北欧四国的“田园老人”

在芬兰、挪威、瑞典和丹麦,人们崇尚大自然的习性并没有受到现代城市生活的冲击,很多状态仍然保留着以农为本的传统色彩,冬天扛着雪橇去冰天雪地滑雪,夏天躺在沙滩享受日光的热烈亲吻。即使生活非常富足的人,除了在城市享受别墅、汽车、游艇外,还以在深山老林建有自己的木房子为荣,所以,很多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非常喜欢与自然亲近,跑到乡村主动过起田园生活,一切仰赖自然的照顾,独立自足,从自然而来,最后归于自然。

Tips:

田园生活范文3

早上 ,我以为今天会下雨,想不到太阳出来了,阳光还算明媚。吃完午饭,爸爸、妈妈就说去田里种豆去,我本来不想去,在姐姐的拉扯下我只好去了。

一出家门,已经看不见爸爸、妈妈的影子了,于是,我和姐姐拼命地向前追去。追出一段路终于看到爸爸、妈妈了。姐姐说:“我们悄悄地跟在他俩后面,不要被他们发现。”我俩就不声不响地跟在后面,直到田里才被发现。

这里有好多田地,种着各种各样的菜,除了青菜认识,另外的我都不知道是什么。就像爸爸说的那样“吃过猪肉没见过猪跑。”田地里都是绿油油的,春天真的来了。

到了自己家的那块田,爸爸、妈妈准备种豆子了,首先是开始分配工作,妈妈锄地,姐姐放豆子,爸爸施肥。人手已经够了,我是多余的。我就在一旁看这他们种豆。妈妈拿着锄头在地里刨出一排的坑,姐姐紧跟在后面往坑里面放豆豆,每个放豆的地方隔一寸左右,一个地方放三、四颗豆豆,接着是爸爸在后面施肥,忙得不亦乐乎。最后妈妈又把土盖在豆上,这样就把豆子种下去了。而我却蹲在一旁发呆。

挖野菜记

姐姐看我这么发呆没有事做,就让我去挖野菜,我听了一阵窃喜。不过我不知道野菜长什么样子。姐姐就过来在地理看看了看,挖了一棵小小的草给我看。我一手接过野菜,看了看我说:“这是什么野菜啊?明明就是一颗小草嘛!”姐姐笑着对我说:“你这个小老爷连田里都很少去,怎么会知道呢!而且你都在家里吃过好几回了。”爸爸、妈妈在一旁笑。

我照着姐姐刚刚挖来的野菜寻找着,终于在不起眼的地方找到了,这棵要比姐姐挖的大多了,我得意洋洋地在姐姐面前炫耀,姐姐给了我一只塑料袋并笑了笑说:“你慢慢挖,我种豆去了!”我朝她做了个鬼脸继续挖野菜。

不知道过了多久,我挖了好多野菜,爸爸、妈妈还有姐姐已经把豆豆播种好了,过来看我的成果都说不错,决定今天晚饭的菜就是它了。

田园生活范文4

春天的早晨,太阳接着公鸡的欢笑升起来,人们从朦胧中醒来。一早起来,泥土的气息和花香交织在了一起,如同迷幻的药水让人难以自拔,沉醉在了其中。挺拔的大树、嫩绿的小草、初升的太阳和鲜艳的花朵融为一体,组成了一副美丽的画卷。

夏天的上午,火辣辣的太阳挂在空中,孩子们在水中尽情地嬉戏,过了一会儿小鱼小虾也加入到了其中。小鱼虾和孩子们玩起来捉迷藏,小鱼躲在石头缝里,小虾则去找小螃蟹帮忙,让小螃蟹挡住它。小螃蟹果然够哥们,面对孩子们的“严刑拷打”,螃蟹没有把小虾供出来,可自己却被孩子们抓去玩了。

秋天的中午,太阳依旧是那么毒辣,但好似还不肯放过人们似的,趴在空中看着果园和家中的人们。果园中的人们顾不上炎热,顾不上饥饿在果园中收获果实,收获稻谷田中的谷物。只见一层层的梯田中绿油油的蔬菜种在一起真好似那是巨人的楼梯。金灿灿的稻田,犹如一片金色的海洋。微风拂过,那金黄的稻海波澜起伏真想驾船在这上面游荡一番。再看看远方家家户户炊烟袅袅,那自然是在家中劳作的妇女。看她们满头大汗,但喜悦的表情溢满她们的脸颊。我想那肯定是丰收的喜悦冲淡了没日没夜的劳累。

冬天的夜晚,人们穿上了厚厚的棉衣在家中围着火炉取暖。外面寒风凛冽,房屋都冻得嘎嘎作响。院中是孩子们早晨堆的雪人,微风吹来雪人纹丝不动,像个尽职尽责的士兵伫立在风雪之中。

田园生活范文5

大足石刻的造像多刻在石壁,林林总总,如同旧时连环画般一字排开,大多表现宗教故事的情节。这些造像来历庞杂,起初以民间的各路神仙为主体,再加上先王圣哲以及佛教罗汉等等,大家热热闹闹,像是凑在一起开大会。之后儒、佛合流,佛道日益受宠。石刻群里的佛教队伍乘机异军突起,浩浩荡荡占了半壁江山。一干杂牌神仙纷纷让出地盘,或抹平重刻,或迁居一隅。唯独看似平凡无奇的一牛一牧童却长期占据着宝顶山圆觉洞外“最黄金”的整片石壁,千年如一日地讲述着一个个平实而隽永的故事。

图中无佛・佛在图中

这组《牧牛》雕塑能够在宝顶山存续千年的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它实际上也是一组佛学雕塑。一般认为,佛教艺术的内容,绝对不会离开佛和菩萨这类的形象刻划,尽管制作技艺有优劣之分,但历代以来所作,无非都是这类造象的翻覆。但是也有少数更高明的作品, 全画面不见佛、菩萨的影迹,表面看去很像现实生活的描写,而究其内容, 却又不脱宗教本质。《牧牛》组雕,便是后者的杰出代表。

这也正好是佛教禅宗里“画面禅”所推崇的境界。禅宗作为印度佛学与中国玄学杂交的产物,虽颇具中国特色,却也带着很多印度文化的印迹。印度人崇拜牛,把牛尊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动物,它们被称为“神牛”、“圣牛”,并受到法律保护。至今拜神许愿,买牛放生,仍是社会一大传统风习。以牛为喻,借牛说事儿的习惯自古更是根深蒂固。

唐宋年间,随着中原帝国与周边国家交流的日益频繁。这些印度人远在东方的学生们依样画葫芦地创造了许多关于牛的禅宗诗及绘画。这里面便包括了《十牛图》。此图造型生动、寓意隽永,一度风靡全国,无数自制的修改版也是层出不穷。《牧牛》组雕便是依照其中宋朝礼部尚书杨杰的版本打造,《十牛图》唯一存世的雕塑形态艺术品。

牧牛・诗意

初识《牧牛》,便可见其与众不同。整组浮雕,不像惯常那般放在封闭式的洞窟内,也不是布置在框架式的摩崖内。而是大大方方地躺在宝顶山大佛湾未经修整的南岩上。它以近乎曲尺的形状展开,“巨画”最宽处四米有余,最窄处约三米。长度则有三十余米,超越了一座标准的篮球场。画卷依山势崖面自然起伏,以高、浅浮雕、线刻为界,以崖面的自然凸凹相间,其裂缝与整块山石结合,辅以人工雕刻、疏导形成高山、流水、小泉、远山、近树、人物、走兽、飞鸟等形象。整幅作品素面未妆,画面似行云流水,连绵不断。有置身田园的意境,又颇有云雾中梵音声声之感。

《牧牛》组雕洋洋洒洒多达十二组,表面讲牧人驯牛,实是借用牧人驯牛的过程,以牛比心,以牧人喻作修行者,来讲一个人从初时的心猿意马,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故事。

头一组图题名“未牧”。画面上第一头牛受到外界刺激之后冲出栅栏,正昂头犟项拼命朝山间狂奔,后面的牧人双手紧拽缰绳,正使劲地把它往回拉。看到牧人手曳缰绳,瞪起双眼和昂头怒吼的牯牛憋劲时,任谁都会忍不住露出会心的微笑。我最初去农村看到人放牛,当那些心性蠢犟的大牯牛倔倔地瞪着双眼,牧者强拉缰绳,挥着鞭子,做出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恐吓这倔强不听调教的牯牛时,情形也正是一模一样。

佛家认为,人的心在未经过调服之前,就跟未经过驯服的牛一样桀骜不羁,很容易随外界的干扰而波动,就像没有涵养的人遇到一点小事也会暴跳如雷,无法自控一样。

接下来的二至四组都讲牧童与牛斗法的故事。第二组“初调”。在牧人的强制和鞭策下,牛虽然并未显得驯服,但头已经开始勉强转过来了。这比喻在佛门清规戒律的约束下,放任顽化的心性开始得以收敛。第三组“受制”。牧人站在牛首旁,右手牵牛,左手扬鞭,正驱牛下山,牛已能勉强顺从人意。第四组“回首”。牧人背着心爱的鸟笼,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轻挽缰绳,在风雨泥泞的山路上行走。山中狼嚎虎啸,但牛却并未惊慌奔跑。这比喻贪执顽化的心性有所转化,不易受世俗凡尘的干扰和影响,但还时时需要清规戒律的约束,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牛终究是人类的好友。日复一日,牧童调教它,喂养它,几乎知晓了他所有的习性和脾气,于是倔强的大牯牛也逐渐安分了下来。这正是第五组巨雕中塑造的情形:牧人和牧人相依相偎坐在山坡的石头上,嬉笑玩耍,露出怡然自得的笑容,脸上眼神,全然没有顾及周围牛群的意思。妙也正是妙在这里。放牧的主人仿佛将身边的牛群忘了一干二净。吃饱喝足了的牛却站在了牧人的右边,大睁着牛眼,竖起耳朵倾听着两个牧人的谈话,几乎入了神。

这一幅组雕题为“驯伏”,真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第六组“无碍”紧贴“驯服”。图中两个年青的牧人手握缰绳并坐在一起,正亲密地攀肩说着悄悄话。左边的牧人说得滔滔不绝,舌头都顶出来了。右边的牧人听得喜笑颜开,眼睛笑成豌豆角,嘴也笑得合不拢了。他们到底在说什么呢?这时的牛好像对主人的秘密已经不感兴趣,它安静地跪在一旁饮水。很明显,牧人和牛的关系已显得轻松、和谐。牧人虽然还手握缰绳,但已经不用太去在意自己的牛了。

第七组“任运”。一头牛悠闲地站立正欲饮水,牧人面带微笑,左手挽绳右手指碑。碑上刻:“牛鼻牵空鼻无绳,水草由来性自任,涧下岩前无定上,朝昏不免要人寻。”比喻此时已无需清规戒律来时时约束,但仍然要提防外界因素的干扰,从而失去了驯服无碍的心性。

说到“任运”,不得不提一提《牧牛》群雕旁的圆觉洞。圆觉洞的排水工程是其一绝。它的特点是:只听水声响,不见山水流。下雨的时候,你如果站在洞内谛听,就能听到“嘀嗒嘀嗒”向外排水的声音却看不见水在哪儿流。原来洞内东壁刻了一个托钵僧,他仰着头,左臂高擎,掌中托钵。窟顶的雨水汇集成一股细流,经孔道流进钵内,钵有孔,与暗藏在托钵僧后面的排水道相通流出洞外。而出口,便恰好是“任运”里这溪畔牯牛的大嘴。所以,如果有一天你看到这家伙嘴上真在吸水,可千万不要以为它已经化精成怪了才好。

第八组“相忘”与第九组“独照”并列。老牧人在晚霞中怡然忘情地横笛独奏。笛声悠扬动听,连天上飞过的仙鹤也为之却步。旁边年青的牧人听得如痴如醉,正偏着脑袋为老牧人击拍而歌。如此优美的笛声却没有使旁边的牛受到干扰,它依然悠闲地舔着蹄。牛的鼻绳也不用掌握在牧人手中,而是随意地绕在牛脖子上。老牧人的牛更是连鼻绳也解除了,它正在一旁仰颈畅饮山泉。这说明人的心性已不再执着于外界的诱惑而显得纯净自乐。但牛在饮水就表明它对外界还有需求。对外界还有所求,烦恼就不能净绝,所以还需继续修炼。 第十组“双忘”。绿茵茵的草坡铺满了山岭,山脚下的塘水波光粼粼。阳光很灿烂,空气中弥散着草香和湿润的气息,轻风拂过来,催人昏昏欲睡。牛不吃不喝温顺而卧。牧人也抵挡不住瞌睡,敞胸露怀地在一棵大树下畅然酣睡。牧人睡得怡然自得,树上一只调皮的小猴倒悬而下去扯他的衣襟也全然不知。小猴在此代表外界的干扰和红尘的诱惑,这一切对牧人不再起作用,说明修行到此他已是心体澄静。到了这种境界,即使出入红尘凡世也无所谓,因为他的心性已经纯化透明、清净自由,外界的一切已无法干扰他了。

牛和牧童,情景交融,青山绿水,林泉寂静,观赏着这一风趣盎然却又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牧牛石刻”,不禁让人好奇这创造《牧牛》原型《牧牛颂》的礼部侍郎杨杰大官人是否也曾有过在山野间放牛的经历。

牧牛・禅意

“双忘”之后,雕塑开始脱离生活,增添了更多抽象空灵的意味。

第十一组“禅定”。牛已经不见了,只剩下修行者结趺而坐。比喻执着贪恋的心欲已全然消失,修行者的心性已化作清风,与大自然的林间翠竹,山岩清泉溶为了一体。但这还不是最高境界,因为修行者的“本我”还存在,他的物质体还存在。按佛家的说法,物质体存在,引发贪恋执着心识的可能性就存在,如同病根未除,就有可能旧病复发,所以还需进行最后一步的修炼。

第十二组“心月图”。修炼到最后,山没了,草没了,牛没了,人也没了。修行者由定生慧,进入万象皆空的境界。世间只剩下一轮亘古长存的皓月。

人与牛,人代表修行者的物质体,牛代表修行者的心。修炼到这里,这二者已不再独立,而是融汇一体。按照佛家的说法,它们就如同被皓月寒光映照出的那些虚幻光影一般瞬息万变,刹那生灭,从一开始便只是“空”。若要再追问这“空”的个中究竟,那么便正如组图下断词所说:“若问其中意,野花自丛丛”。看看大自然中那一丛丛随缘而生,缘散而灭,来于自然,又回归自然的野花芳草,它们生过、开过、艳过,但其芳华在无垠的时间中看来也不过如皓月的光影一般虚妄、空洞。

田园生活范文6

神舟九号航天员在天宫工作休息期间,穿的是蓝色的工作服,运动时穿的都是圆领套头T恤搭配短裤,这跟地面上的运动服没有什么差别,只是舒适度更好,干爽感更强。他们每天还会穿1-2小时防止肌肉萎缩的“企鹅服”套装。

“企鹅服”是一个失重对抗防护的设备,企鹅服里面有很多弹性袋,就像地面上做运动的拉力器,航天员穿上后,这些弹力袋会通过弹性力的作用,使肌肉紧张,从而避免航天员肌肉出现萎缩。套袋用在航天员的大腿部。在太空中,因为没有重力作用,大部分体液会回流到腿部,会导致大脑血液过少,这对人体有不良影响。使用套袋后,通过加压,将防止出现这种现象。

航天员在太空驻留期间不用穿鞋,但袜子上加了一层橡胶,类似鞋子的感觉,这样航天员能把脚固定在某个位置上。

太空吃饭的一般程序是这样的:食品事先存放在一个专用的食品柜里,每一餐吃什么东西都已设定好。航天员把该吃的食品拿出来,不同的食品有不同的包装,并放在不同的格子里设好温度加热,定时结束后会自动断电。加热好后,拿出来放在餐盘当中,开袋后就可以吃了。

当然,食品和餐盘都得固定好,以防在循环气体作用下飘起来。在太空失重环境中,所谓的就餐就是把食品加热后固定在一个地方,并让航天员保持一个合适的,慢慢地一口一口地往嘴里塞。

除了吃饭,航天员每人每天大概要喝2.2公斤的水。因为太空中没有重力水不会流出来,所以航天员要喝水,不是倒,而是要挤一下,有点像地面上拿塑料瓶喝水,挤压一下水就出来了。

航天员的睡袋挂在舱壁上,因为太空失重,也无方向,因此航天员看起来是站着入睡的。睡袋外面是浅蓝色,里面是白色,头部有防护,同时配有阻挡舱内噪声和光线的耳罩、眼罩。三名航天员不会同时睡眠,要留一个人值班。

航天员钻进睡袋以后,手可以伸出来,身体舒展开来。睡觉时,睡袋有一个挂带和舱壁上的挂钩连接,防止航天员因翻滚脑袋撞到架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