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生理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生理想范文1
1、理想是需要的,是我们前进的方向,现实有了理想的指导才有前途;反过来,也必须从现实的努力中才能实现理想。
2、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
3、女人装饰自己,是为了把自己握得更紧。
4、希望是生命的源泉,失去它生命就会枯萎。
5、理想必须要人们去实现它。这就不但需要决心和勇敢,而且需要知识。
6、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你要了解生存与生活的不同吗?
7、一个人专心于本身的时候,他充其量也只能成为一个美丽,小巧的包裹而已。
8、你们朝着伟大的目标前进的理想,将是使你们勇敢地走进生活中去的鼓舞力量。
9、一个人向着目标迈进的时候,应当笔直地朝前望的。
10、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
1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丘
12、理想是有层次的,实现了初级理想,才可能去实现高一级的理想。
13、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14、字典里最重要的三个词,就是意志、工作、等待。我将要在这三块基石上建立我的成功。
1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16、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萧楚女
17、人非无血,人非茶凉。我坚信自身的力量,坚信永往无前继往开来的人生华章!
1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
19、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
20、沉沉的黑夜都是白天的前奏。——郭小川
21、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雪莱
22、自己不弄清楚,还说别人欺骗你。
23、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郭小川
24、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
25、花儿愿为一只蝶,碟儿愿为一朵花。
26、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以象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
27、大树紧紧地抓住土地,像人类紧紧地抓住爱情。
28、有的人爱说目标很难达到,那是由于他们的意志薄弱所致。
29、生活好比旅行,理想是旅行的路线,失去了路线,只好停止前进。
30、志向是天才的幼苗,经过热爱劳动的双手培育,在肥田沃土里将成长为粗壮的大树。不热爱劳动,不进行自我教育,志向这棵幼苗也会连根枯死。确定个人志向,选好专业,这是幸福的源泉。
31、只要坚持积极的理想,就能产生奋斗的勇气。
32、希望是漠漠沙海中的一片绿洲,昭示着新的生命;希望是茫茫狂涛中的一盏明灯,指引着前进的方向;希望是生命的发动机,源源不断地输送着能量;希望是困难时坚韧的拐杖,是忧愁时鼓舞人心的乐曲,是绝望时振奋人心的强心剂。
33、风说:虽然我没有颜色,但我很自由。
34、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35、工作中,你要把每一件小事都和远大的固定的目标结合起来。
36、志不强者智不达。——墨翟
37、婚姻像家务活一样,需要常常整理。
38、把意念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把意志奋发得起,何事不可为。
39、如果一个人的头上缺少一颗指路明星——理想,那他的生活将会是醉生梦死的。
40、理想就象星星——我们永远到不了那里,但是象水手一样,我们用它们指引航向。
41、果子熟透了,就蹲下来。还没熟的,都踮起脚尖。
42、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
43、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屠格涅夫
44、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雨果
45、失败——对强者是逗号,对弱者则是句号。
46、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47、没有理想,即没有某种美好的愿望,也就永远不会有美好的现实。
48、我们如果没有理想,我们的头脑将陷入昏沉;我们如果不从事劳动,我们的理想又怎样实现
49、必要是最确切的理想。
50、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
51、我们曾经为欢乐而斗争,我们将要为欢乐而死。因此,悲哀永远不要同我们的名字联在一起。
52、每一个结局都是自己亲手裁缝的。
53、一个人若是没有确定航行的目标,任何风向对他都不是顺风。
54、地球是滚动的轮子,太阳是年轮的轴。
55、理想并不是一种空虚的东西,也并不玄奇,它既非幻想,更非野心,而是一种追求真美的意识。
56、生活真象这杯浓酒,不经三番五次的提炼呵,就不会这样可口!——郭小川
57、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纯洁。——伏尼契
58、理想是人生的太阳。
59、每一种人生都是大家建筑的。
60、许多人奋斗,是为了有稳妥的归属。
61、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吉鸿昌
62、我们唯一的悲哀是生活于愿望之中而没有希望。
63、有理想的生活,即充满了公共利益,因而抱有高尚目的的生活,便是世界上最优美,最有趣的生活。
64、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
65、理想并不能够被现实征服,希望的火花在黑暗的天空闪耀。
66、在生活中是没有旁观者的。我爱生活,并且为它战斗。
67、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
68、对于一艘盲目航行的船来说,所有的风都是逆风。
69、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
70、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
71、人应该在失败中挖掘成功,在争取成功中洞察挫折。
72、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
73、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74、理想是指路明星,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75、在这一人航海的人生浩瀚大海中,理想是罗盘针,热情是疾风。
人生理想范文2
关键词: 沈从文 人生形式 自然
沈从文写作《边城》的动机说得很明白:“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于人性”是他所想表现出的人生形式的完美状态。而这种状态在《边城》中也得到了非常完美的诠释。
作为小说,沈从文在《边城》中表现的湘西世界是虚构的。虽然他的湘西世界融入了家乡的真实,也表现了乡土作家的乡愁,但在《边城》中展现的人性美、人情美和自然环境美还是从它们的过分理想化中明显看出了虚构的成分。
可以说,“边城”是沈从文虚构出来的,他心目中的“桃花源”。陶渊明的桃花源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得”的场面,在沈从文的“边城”中多有体现。比较来说,二者都有道家“无为”“道法自然”的思想意识存在,陶渊明表现的这些主要从民风中得以体现,沈从文则是从民风民俗到个人品性都做了具体生动的阐述。而我所认为的沈从文笔下的理想人生形式最主要的就是“自然”的人生形式,这种人生形式既是产生于自然,与自然和谐相融,也是不悖于人性的。
一、自然的生活环境
《边城》开篇对环境的描写花了大量的篇幅:“小溪流下去,绕山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这些富有韵律美的环境描写中,表现出的是一个山清水秀的世外桃源,是一个“人类诗意的栖居地”。这样的环境才孕育出健康自然的湘西人。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所谓自然的环境,并不仅仅是完全“大自然”的,这其中无处没有人类的身影:“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仅从这一点来看,沈从文的描写与魏晋陶渊明的描写异曲同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在湘西世界中,人类与自然是和谐相处的,正与陶渊明笔下的“外人”一样,湘西世界的人几乎是与世隔绝的。在当世动荡,人心不古的时局之外,保持着出世的淳善和原始。这与现实形成的对比鲜明地展现了作者的理想。
因此这种所谓的“自然”,是相对于沈从文另一类小说中病态的都市来说的。在外人眼中,这样的环境中,人类自然地融合其间,成为了自然的一部分。而正如误入桃园的武陵人(或者说是陶渊明自己)一样,沈从文对于这样的自然环境也是无比向往的。
二、自然的民风民俗
自然环境的优美健康孕育出了茶峒田园牧歌式的风土人情,他们“聪明,正直,勇敢,耐劳”,“也好利,也仗义”,养成了一种乐天知命,不怨不尤的性格。文章中最不乏对于茶峒民风民俗的描写。
民风方面,文章中有大段关于地方特殊风情的正面描写:“某一年水若来得特别猛一些,沿河吊脚楼必有一处两处为大水冲去,大家皆在城上头呆望。受损失的也同样呆望着,对于所受的损失仿佛无话可说,与在自然安排下,眼见其他无可挽救的不幸来时相似。”这段遭遇洪水冲击下的茶峒描写尤其突出了这个湘西小镇上的人们“自然”的性情,他们安于接受自然的安排,不怨天不尤人,像动物群族一样在灾难中互相扶持,却又区别于野性的拥有重利的本性,这样的人性是最自然的人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文中对、水手和军人这些特殊人群的描写。“由于边地的风俗淳朴,便是作,也永远那么浑厚,遇不相熟的人,做生意时得先交钱,再关门撒野,人既相熟后,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这样对于的称赞实在少有,足可见边城民风是多么的淳朴,也可看出茶峒社会环境不仅没有沾染上现代文明,就是传统儒家正统思想和等级观念也是十分稀薄的。这便也反应了边城百姓的自然之美。
这种自然的民风正是沈从文所憧憬的社会美。对于社会美,罗宗宇在《沈从文思想研究》中将其界定为“一种不悖于人性的社会生活,存在在湘西社会中尚未受到现代文明侵蚀亦少有封建儒文化影响的‘边城’社会是其典型”。沈从文生活在新旧交替的年代,旧文化腐朽麻木,摧残人性,新文化又过分偏激,他在这样的社会中所幻想的理想人生形式正是返璞归真的自然人性,是一种少有文化熏陶而多由自然生成的人性。
民俗方面,“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这里具体描写的赛船和赶鸭子,不仅推动了文章情节,成为文中的一条时间线索,也将湘西的民俗展现无遗。湘西人依水而居,文中展现的民俗无不与水有关。这些民俗都彰显了湘西人与自然相处的和谐以及在湘西的山水中怡然自得、快活健康的神态。
三、自然的人物个性
老船夫,翠翠,大老天保,二老傩送,顺顺,杨总兵……这些人物的个性鲜明,也正是这一个个自然健康的个体,组成了湘西自然健康的民风。“沈从文‘回归自然’中的‘自然’指文化意义上的自然而然,即人性与人格的自然。”(罗宗宇《沈从文思想研究》)
这种自然人格的典型就是翠翠。“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翠翠的性格正如文中所说,是由自然孕育而成的。她生活在老船夫的身边,没有玩伴,只有黄狗和周边的环境,这样的生活经历使她成为了一个“小兽”一般纯真的女孩。她从不动气也不发愁,但当她误认为傩送轻薄她时表现出的防备又是那么地自然可爱。对待爱情,没有人教授她如何处理,她只能稚嫩地羞涩地回应祖父一次次的试探。但尽管如此,她却还是表现出了对傩送爱情的专一。她的性格没有一丝做作忸怩,完全是女孩子最真实的表现。但也是这种自然的表现,成为了她爱情悲剧的一个重大成因。
傩送、天保和顺顺作为父子三人,虽然性格大有不同,但父子三人却是一脉相承了湘西人民的“健美”。“沈从文对人的精神信仰的强调,目的在使人实现从‘生活’向‘生命’的提升。在健康人性的探求中,他还强调个体人格扬雄性去阴性,希望用生命意志去反抗前现代文明与现代文明对人的压抑,使人格走向健美。”(罗宗宇《沈从文思想研究》)现代文明建立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商业成为金钱的重大来源。顺顺作为一个商人,却没有资本主义文明中商人苛刻薄情的形象,反之他“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便不能同贩油商人一样大大发作起来”,他富有威望,同时继承了湘西人擅长泅水的本领。他的形象正是湘西人“健美人格”的完全体现。而他的两个儿子更是承继了父亲健美的人格,成为了充满血性的好男儿。当二人同时爱上翠翠后,他们既没有酸腐地互相谦让,也没有反目成仇,反而光明磊落地公平竞争,这样正直健康的性格正是沈从文想表达的人类自然的个性。这种个性来自于自然健康地滋养,不受文化的侵蚀。
四、自然的命运悲剧
亚里士多德的命运悲剧认为悲剧应当是良善者因错误而受到惩罚结果,使人们产生同情与害怕。
而在《边城》中,傩送天保和翠翠之间的爱情悲剧主要来源于个人性格综合的结果。无疑,他们都是善良健康的人,那么他们的悲剧就只能用“自然”的悲剧来解释了。老船夫的处处试探是悲剧的成因之一,但老船夫的试探却完全出于人性中最自然的自尊与对翠翠真挚的爱,这些本都无可厚非。而最大的悲剧天保之死除却其负气离去来说,更多是造化弄人。但这些都是导致傩送出走的不可或缺的原因。文中人根本无法掌控命运,因为人生来的自然个性往往就是命运悲剧的始作俑者,这正是自然命运最大的悲哀。
“作者的人物虽说全部良善,本身却含有悲剧成分。惟其良善,我们才更易于感到悲哀的分量。这种悲哀,不仅仅由于情节的演进,而是在于带在人物的气质里。自然越是平静,‘自然人’越显得悲哀:一个更大的命运影罩住他们的生存。这几乎是自然一个永久的原则:悲哀。”(刘西渭《与》)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样的结局似乎有种顺应天命的含义,使全文都笼罩在哀而不伤的基调中。这样的结局也正是自然赋予的充满希望的结局。
人生理想范文3
关键词苏格拉底人生理想善美德知识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第一次将哲学从天上请到人间,建立了一种融认识论和道德哲学为一体的人生哲学。在对人的研究中,他非常重视人的教育问题,力图通过教育培养优秀的公民,重振雅典城邦。尽管没有达到目的,但是,他教育人们以求知为前提、有德为根本、向善为目的,使人达到真善美相统一的人生理想境界,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特别是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善的目的论教育智者和苏格拉底都以人为主要研究对象,确立人在哲学研究领域的中心地位,甚至都主张人要“认识你自己”。然而却形成了两种对立的人生观。智者所说的“人”是只有自由意志的“自我”个体,只凭个人的感知经验和欲望、利益行事,只从个人出发评判存在,没有绝对的价值标准,这种“人”的形象是不确定的。因此,智者以追求现实利益作为人生目的,以满足个人欲望和利益作为道德的自然法则,不承认个人应有更高的人生目的和价值追求。苏格拉底所说的“人”是理性的人,以智慧和知识为其本性,以善为人生的最高目的。在《高尔吉亚篇》中他指出:“善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目的,其他一切事情都是为了善而进行的,并不是为了其他目的而行善。”①也就是说,诸如自制、快乐、理性等都是以善为目的的。“正是为了善我们才做其他事情,包括追求快乐,而不是为了快乐才行善。”②善不仅是单个人人生的最高目的,而且也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目的,治理城邦的目的就是要使城邦和公民们尽可能成善。善是一切合理行为的目的,也是最高的道德价值。
苏格拉底并未给善下一个十分明确的定义,但是透过他关于美德和善的各种讨论,我们可以把他的“善”概括为三方面含义。
首先,善是有秩序的安排。苏格拉底说:“任何事物的美德无论实现在身体、灵魂或其他事物中,都不是只凭任意偶然性而能最好地得到的,只能由通过适合于每一事物的秩序和条理性才能得到。任何事物的美德都是一种有规则有秩序的安排,所以正是这种适合于该事物的秩序的出现才能使任何事物成为善的。”③也就是说,任何事物只要安排得和谐有秩序就是善的。对于个人而言,只要节制,不贪欲,身体就和谐有序;对社会而言,只要和谐有序,就变得稳定、繁荣,就是善的。
其次,善和自由、自制联系在一起的。苏格拉底在教导欧绪德谟时指出,自由对个人和城邦都是高贵而且美好的财产,能够做最好的事情即从事善就是自由,反之,受到阻碍不能从事善也就是没有自由。相应地,凡是不能自制的人也就是没有自由的人。那些不能自制的人不仅受阻不能去从事善,还被迫去从事恶。只有那些自制的人才能重视实际生活中善的事情,避免恶的事情。
最后,善是使事物成为有益的原因。苏格拉底认为善是有益有用的,但绝不是把一切有益有用的东西都当作善的纯功利主义。相反,他认为,善之所以为善,是使事物成为有益有利的原因,并不是事物的有益有利就是它们成为善的原因。他反对一般人为满足个人的情感和欲望需要的功利观,他要求人们追求真正的最高利益。这种最高利益,就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说,应该是个人利益服从城邦利益;就个人说,个人的最高利益应当是满足灵魂需要的而不是满足肉体需要的利益。所以他认为最高的善(至善)是和知识、真理、美相一致的,是真善美相统一的功利观。
苏格拉底按照自己对善的认识,把劝人从善确定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一生孜孜不倦地从事教育,找人谈话,讨论问题,就是引导人们追求和认识道德的善,改善人们的灵魂,达到拯救雅典城邦的目的。具体地讲,就是教育人们不要多想个人的实际利益,而要多关心城邦的改善,把城邦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个人利益服从城邦利益,即使是个人利益,也是应该满足灵魂的需要,而不是仅仅满足肉体的需要,就是为了肉体需要,也要加以节制。因此,他在法庭投票判决其死刑时,依然沉着地侃侃而谈,申述他以改善人们的灵魂为毕生志向,至死不渝。他说:“我个人献身为你们从事最伟大的有益的服务,我力图规劝你们每个人不要多想实际利益,而要多关注灵魂和道德的改善;或者说不要多想获利,而要多关心城邦的改善。”④
二、美德根本论教育当苏格拉底把善作为人生最高目的时,也就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善的追求和实现叫作美德。他认为,人在生活行为中表现的所有优秀善良的品质,诸如正义、自制、智慧、友爱、虔诚等均是人的美德。这些都是高尚的、善的,体现了人的道德本质。
在苏格拉底看来,由于智者的相对主义感觉论助长了个人主义、享乐主义道德观的盛行,使人们的道德本性丧失,社会道德混乱,把种种不是美德的东西当作美德看待,弄不清什么是真正的美德,致使雅典城邦衰落。因此,苏格拉底认为,重振雅典城邦的根本出路在于道德教育。因为人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美德,也可以通过教育改造社会状况。在他看来,智慧和知识能力是人人皆有的天赋本性,有些人缺乏美德是由于感觉的迷误和欲望的膨胀以至扭曲了人的理智本性,所以通过知识教育和道德陶冶可以恢复他们的理智本性,培植美德。推广到社会,可以通过道德教育匡正祛邪,使城邦社会生活确立在严整规范的道德价值基础上。因此,他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在城内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进行辩论,就是在进行道德教育,并把道德教育看成树人治国之根本。
在他的道德教育中,他比较重视以下几方面。
首先,自制是一切美德的基础。苏格拉底在强调“自制是一切美德的基础”的同时,他还认为,“一个不能自制的人”,“象一个贪得无厌的人掠夺别人的财物来饱自己的私囊那样,而是对人既有损对己更有害,的确,最大的坏处不仅毁坏自己的家庭,还毁坏自己的身体和灵魂”⑤。苏格拉底不仅这样说,而且也这样做。正如色诺芬尼在《回忆苏格拉底》中所提出的那样:“他的实际行动比他的言论更好地表现了他是一个能自制的人”。苏格拉底之所以强调自制是一切美德的基础,是因为不能自制使人远离智慧,缺乏健全理智,受身体支配,不择善行事甚至去做的事。而自制表现为以理智克服欲望,使欲望以适度的方式得到满足,才能给人最大快乐。
其次,勇敢是善于应付、临危不惧。苏格拉底认为,勇敢是一种高尚的品质,但勇敢并不是天生的勇猛,而是一种需要经过教育获得知识才能培育起来的美德,勇和智不可分,勇敢出自智谋。不能简单地说勇敢就是对可怕的危险事情无所畏惧,如果对这类事情的性质无知而无所畏惧,只能是鲁莽。只有在大难临头时有知识有计谋,善于应付危险,临危不惧,才是真正的勇敢。
再次,交友要以善为根据。交友是当时希腊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苏格拉底很重视,他教诲人们要懂得友爱和友谊的价值,要懂得怎样择友。他自称不象别人那样喜欢声色犬马,“我喜欢的乃是有价值的朋友。”⑦他十分崇尚友谊的价值,他说:“一个真心的朋友比财富更宝贵”⑧,因为友谊更持久也更有益有用,友谊的价值是相互的,不仅朋支对自己有不可用金钱估量的价值,而且要使自己对朋友有尽可能多的价值。他还指出,交友之道,一是交能控制、忠诚公正、知恩必报的人为友。二是使自己的言行从善,有“善待朋友胜过朋友善待自己”⑨的品格,言真意诚待友。
最后,美德的整体性。通过对诸如正义、智慧、勇敢、虔诚、自制、交友等具体美德的讨论,苏格拉底认为,虽然各种行为美德之间有差异,但它们都根据源于知识,也是一种知识,它们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只有在美德的整体性中才能揭示各种美德的性质。
三、知识前提论教育由于美德都根源于知识,知识是它们的共同基础。因此苏格拉底得出“美德即知识”的结论。为了说明这个结论,他对情感道德论作了有力的批驳,认为是知识支配人的行为,不是情感支配人的行为。因为道德行为中需要选择,面对各种现实的和可能的快乐和痛苦,人们总是选择较大份量或程度的快乐,较小份量或程度的痛苦;当面对快乐和痛苦交叉的事情时,总是选择快乐超过痛苦的事情而避免痛苦压倒快乐的事情。人们对快乐和痛苦作选择时必须对它们作衡量和测度,这种测度本身就是知识,只有知识才能保证作出正确的选择,保证我们获得善的生活,使恶的生活得到拯救。因此恰恰是知识支配快乐和痛苦等情感,知识是培养美德的前提。
苏格拉底所说的知识既不同于他以前自然哲学家的自然知识,也不同于智者的变动不居的具体的感觉知识。因为早期自然哲学家的知识主要是通过对自然界的直观认识得来的,对人们的理性的自觉反思较为薄弱。智者的感觉知识只能是流动变化的认识,不能得到确定的知识。因此苏格拉底明确指出,只有常住的绝对的认识才是真正的知识。这种真正的知识主要是他们的善的知识、美德知识,只有通过认识理性才能得到。
认识理性就是认识你自己,求得真正的知识也就是认识你自己。认识你自己首先要承认自己一无所知,对自己以前获得的那些外在的具体的意见进行充分怀疑,才不至于妄自武断地拿自己曾有的各种意见来冒充关于人的真知,也才能求诸自己内在的灵魂而取得真知。因此,认识自己就是认识自己的无知,自知其无知才是真知之始。对此,苏格拉底在《申辨篇》中作过这样的说明:德尔斐神庙传神谕的女祭司告诉凯勒丰说,苏格拉底是最有智慧的人,苏格拉底知道后大惑不解,认为自己大小智慧都没有,怎么会是最有智慧的呢?但又认为神是不会说谎的。于是,他走访各种以智慧著称的人,有政治家、诗人、手艺娴熟的工匠,与他们对话,以验证神谕。结果,他发现那些自认为有知识的人其实没有什么真正的知识,他们实际是强以不知为知。苏格拉底正是在自知无知这点上,比其他人更明智,被神认为是最有智慧的、最聪明的。因此,苏格拉底悟出了神谕的本意是:“在我看来神不是真的说我最有智慧,而只是用我的名字作例子,仿佛对我们说:人们中最有智慧的就是象苏格拉底那样,认识到在智慧方面自己实际上是不足道的。”⑩所以,苏格拉底声称,他忙碌一生,四处奔走找人谈话,不理家事也不从政,以致一贫如洗,就是为了根据神的旨意去考察人的智慧,指明人实际上还处于无知的状态。
综上所述,苏格拉底关于人生理想教育的思想,就是教育人们从无知出发,考察自己的本质而获得真知,认识各种美德并施行各种美德,以通向人生理想境界———至善,从而为城邦培养有知、有德、向善的优秀公民,达到重振雅典城邦的目的。
注
①②③柏拉图《高尔吉亚篇》,转引自汪子嵩等著《希腊哲学史》第2卷第441页,第444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
人生理想范文4
这是我这些年来最宁静素雅的生活,宁静得近乎奢华。早上赖床,吃各种各样的水果,喝单调的白水,百无聊赖地把春夏秋冬的衣服一箱一箱地投入洗衣机,迅速整理好该送人的那部分。曾经很多友人不解,那么多钱都花到哪里去了,看到这一套套、一件件就会明白,有太多不是真实的需要,而是巧立名目买下只供穿一次或一次也未曾穿过。有一些衣服是越存越显名贵的,以前我常想这与价格有关,如今也不得不信,还是有经典的便宜货与昂贵的倒霉货之说。前天买了L ILA14.8折的毛裙子,第一次试那裙子时是在中秋,那时不知怎么一心想帅起来,拒绝风情暧昧的衣物,即便身边的友人一再劝说,却还是忍住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套ONLY。可是圣诞再试那条裙子,却又爱不释手。可能包含了小小的虚荣,我穿着它在镜子前左顾右盼,没几分钟就招惹来很多女人。售货小姐说你别走,就穿着它帮我们卖货。购物欲这件事,就是如此被培养出来的,小虚荣,加上对少年时期的心理补偿感。
在整理衣物时发现好些有趣的事:比如第一批被扔掉的,多是与心情有关而购买下来的衣服。当时的心情和发生了什么事已经忘得差不多了,那件衣服也就成为一般,没有留下的必要。我曾买过一件特别不适合自己的天蓝色体恤,如今我连洗它的心情都没有。我那挥之不去的感性控制着消费。第二批扔掉的,是那些被突然而来的寒流或暖流袭击而心生害怕所产生的衣物。我就是会在突发事件时显得紧张,然后为了单纯的目的而忘记好看。到现在我都还是个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人,心智不太成熟。最终留下的衣服,它们有差不多的颜色,有一些款式一样,洗涤方式也大体相同。可以成群结队地放到洗衣机里,有微小的色差,却不会造成彼此的侵害。它们多是浅浅的米色,蓝灰或白灰,杏色或淡橘色。它们是一些个性全无的颜色,却一而再地罩住华年里的江河日月。或者,我心中隐隐藏着些淡定安然的想法,希望今后的时日是沉静又清白的光阴。
不知从何时起,我越来越在意好看这件事。前日与好朋友匆匆一面,想说的话都没说,在仓促中竟说:我只听说你到上海后越来越好看了,就想着见你该穿什么样的衣裳。那天,我穿了一色的黑。她说果然很好看。这对话之中,隐藏了很多外人不可能听懂的玄机,眼波流荡处,只有我与她是明白的。好朋友欣欣家的公主据说最喜与我见面,喜欢我的水晶和指甲,一天有女孩送她假的水晶项链,她扔到一边,我要200万的。仅仅是6岁顽童,见识与我当年真是不同。可我想,能要200万水晶的女孩,日后是不会因一勺羹而下嫁一个男人的吧!女孩,能守住自己已经算好。
有没有人把穿好衣裳当成人生理想?这个理想是不是太浅薄浮荣?要我说,这也是个不错的理想,人世间,更符合心性或更接近私欲的理想,实现起来才犹如一棵有根的树。容易存活并不显突兀。
人生理想范文5
关键词:单纯信仰;回归自然;理想化人生
综观徐志摩如此短暂的一生,可以发现他对“爱、自由、美”的追求一直伴随着他,直到生命的结束。对这种理想化人生的追求,导致他大量的诗文创作,而理想化人生的破灭是缘于这种追求的不现实,这样一个轮回,造成了诗人云游而永远不归。为了更好的说明“单纯信仰”在诗人生命中的重要,将他的一生分为:系烦恼结,留学美国(1918-1920);遭遇爱情,再系烦恼结(1920-1922);月下待杜鹃(1922-1924);我不知道风向哪一个方向吹(1928-1931)这样四个时期。
一、系烦恼结,留学美国
这个时期是徐志摩思想的初步形成时期。众所周知1915年10月25日徐志摩与张幼仪结婚于石夹石。对于此,思想幼稚无力的徐志摩毫无办法,只能屈从于几千年的父母包办婚姻。他对左梅与蒋百里冲破国界、冲破宗法观念束缚去争取爱情十分赞赏,他同时哀叹自己屈服家庭、与一个没有爱情的人结婚,这为他后来勇于与张幼仪离婚奠定了基础。
为了寻求自己朦胧的信念,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离沪赴美留学。他抱着实业救国的宏愿向往做一个
当然,在徐志摩的诗文中,“爱”除了指向“爱情”外,还有“亲情”、“同情”、“怜悯”等含义。
三、月下待杜鹃
月下待杜鹃
看一回凝静的桥影,/数一数螺细的波纹,/我倚暖了石栏的青苔,/青苔凉透了我的心坎;/……水粼粼,夜冥冥/何处是我恋的多情友?/风飕飕,柳飘飘,榆钱斗斗,/令人长忆伤春的歌喉。
——徐志摩《月下待杜鹃不来》
此时的徐志摩进一步通过对爱情的歌颂,对自由的追求,对现实社会不满的控诉,来表现自己对理想人生的追求。诗人始终在凄冷美艳的日光下,等待杜鹃的声声歌唱。正如徐志摩在一诗中所说:“水粼粼,夜冥冥、思悠悠,何处是我恋的多情友?”
徐志摩在1923年11月28日《努力周报》上发表《就是打破了头,也要保持我灵魂的自由》,支持北大校长为追求理想主义,孤身为天下光明精神勇气,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自己从孤苦深寂中喷射出的一腔幽情和激情,而徐志摩的这种激情来源于他对理想的追求,是“爱”“自由”“美”的汇合而已。
徐志摩追求自由还表现在他的“诗化生活”的文艺美学观,在1924年燕京大学的讲演中,他这样阐释:“要使生命成为自觉的生活,不是机械的生存,是我们的理想。要使我们的心灵,不但消极的不受外物的拘束与压迫,并且永远在继续的自动,趋向创作,活泼无碍的境界,是我们的理想。使我们的精神生活,取得不可否认的存在,使我们生命的自觉心像大雪滚雪球一样愈滚愈大,不但在生活里能同化极伟大极深沉与极隐密的情感,并且能领悟到大 自然 一草一木的精神,使我们的理想。使天赋我们灵肉内部的势力,尽性的 发展 ,趋向最后的平衡与和谐,是我们的理想。” 可见,徐志摩文艺创造的理想是灵魂的自由、生命的自由、灵与肉、物神的和谐一致,平衡发展的人生。
对于爱情,徐志摩依然找不着北,他抛弃康桥 政治 经济 学博士的头衔回国,原因只有一个:徐志摩倾心的林徽音随父回国,他无心在英伦逗留,遂乘船东行。说徐志摩是一个有着单纯的爱、自由、理想的人,为了自己的追求可抛开一切,因此做出此番惊世骇俗之举也在情理之中。“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用在徐志摩身上相当贴切。实际上,在英伦留学期间,他受拜伦,雪莱影响颇大,徐志摩曾和狄更生说过:“我不喜欢歌德的恋爱观,因为他常常在热恋的时候,悄悄溜走;我喜欢雪莱,他爱的深爱的火热。”为此,他不惜和发妻张幼仪离婚,他甚至认为与张幼仪的离婚是转夜为日,转地狱为天堂,是彼此重现生命之曙光的荣业。
四、我不知道风向哪一个方向吹
在充满悲哀与绝望之感的诗人的心灵之中,在经历了一次比一次惨痛的爱情与婚姻的折磨和苦痛之后,徐志摩写出了《我不知道风向哪一个方向吹》一诗。他说:“要从恶浊的底里释放圣结的泉源,要从时代的破烂里恢复人性的尊严——这是我们的志愿……生命从他核心里供给我们信仰,供给我们忍耐与勇敢……”
这里可以看出徐志摩最高的诗歌理想,即人生理想,那就是:回到生命的本体中去!歌颂生命、赞美大自然的与人和谐是他诗歌的主旋律。
人生理想范文6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拥有理想,精彩人生》。
在如今人心浮动、信仰缺失的年代,在拜金主义、金钱至上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的今天,有不少人的价值观发生了扭曲,不劳而获,一步登天,一夜成名,一夜暴富已经成为许多人的投机心理。现在,我一个学生怯生生的问一句“人生还需要理想吗?“
细心观察—下,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生都在平庸中度过,尽管他们也在辛勤劳动,终身奋斗不止,但是只能扮演无足轻重的次要角色,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缺乏真正的内动力。社会的要求,别人的约束,使他们对待生活、工作还算尽责,却很少去想怎样才能够让自己的人生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就是说,处在金字塔底部的大多数人与处在金字塔顶部的少数人相比,差距就在于眼光的高度,在于人生的目标。而此处所说的目标,就是我们要谈论的理想。
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所谓志,就是指—个人为自己确立的“远大志向”,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
俄国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英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佛来明曾说过:“人一旦失去理想,失去了精神上的追求,人类就变得无知,社会也将会变得漆黑一团。”同学们,还记得那首诗吗?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世界上总有人抛弃了理想,
理想却从来不抛弃任何人。
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
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说了这么多,那我们怎么确定自己的理想呢?理想可以分为总的人生理想和某一阶段的理想,。如果—个人没有总的人生理想,那么他的人生将是盲目的,—切的努力都将是无用功。但如果—个人没有阶段性的理想,他将不知道自己每天要做些什么,脚步不知道朝什么方向迈出。将人生的总的理想划分成—个个节点,就成了每—个时期的阶段理想,仿佛人生的驿站。所有的阶段理想都指向同—个方向,为总理想做基础,这就是所有成功的人所遵循的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