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驴翻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黔之驴翻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黔之驴翻译

黔之驴翻译范文1

一、我国高职旅游教育不适应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业作为20世纪的新兴产业,在新的世纪正日益显示出它作为“朝阳产业”对于一国国民经济的巨大意义。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业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当前我国高职旅游教育的人才培养,却明显表现出与市场的不适应。

培养的毕业学员不少,能适应市场要求的人才却不多。一方面,专业人才过多,英雄无用武之地;另一方面,旅游专业毕业生越来越多,但真正能从事旅游行业的不多,每年实习期间,许多高职旅游专业学生满怀着憧憬和兴奋,可许多人都坚持不到实习期满,更不用说毕业后流向了其他行业。在这时候学生会很困惑: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怎么一点也用不上?许多学生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这种感觉也必将导致学生对自己、对专业和行业失去信心。

二、外国旅游教育启示

旅游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我国高职旅游教育担负着培养旅游行业应用人才的重要职责。如何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旅游人才,我们不妨先借鉴国外同行的经验。

1.瑞士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

饭店教育是瑞士旅游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正规饭店式教育的国家,它继承了欧洲的教育模式,更加注重实践,为世界饭店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和专业人士。其培养目标是:培养有国家思想,敢于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挑战的高素质人才。

2.美国旅游专业课程设置

美国的旅游教育和别国不同,是拥有大学学历教育的直接进入,有着许多不同的背景,所以学科管理方面也显得比较杂一些。但是在专业课方面又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其课程设置的特点表现为: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学生科学、人文素质的培养及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理论基础的夯实;专业课方面,更加重视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选修课所占的比例居多,涉及的知识面更广。

3.日本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

日本的旅游教育作为独立学科的四年制本科始于1967年立教大学旅游系,其学科的设置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日本旅游学科建设的方向,成为这一领域的先驱者。

三、职业旅游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1.具备应有的职业道德

因为旅游是一种异地型消费,具有“一次性消费”的信息不对称特点,游客对异地信息缺乏了解,容易产生欺客、宰客等现象,这极易损坏旅游企业的声誉,造成很大的经济和声誉损失。诚信是企业的生存之本,是旅游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旅游职业道德还包含敬业、尊重游客、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精神等内容。

2.良好的文化素质

旅游产品是一种“商品化了的文化”,旅游的本质决定了旅游业具有较强的文化性,要求其从业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和宽广的知识面。一方面,旅游业的服务对象来自四面八方,人员较多,有不同的文化层次和兴趣爱好、不同的个性特征和心理需求,甚至不同的国别等,需要根据情况为游客提供服务。

3.良好的心理素质

这是一个旅游专业人员必备要素之一,一方面要经得起各种挑战,包括游客各方面的误解、埋怨;另一方面要经得起诱惑,经得起赞赏而不失自我。必须做到在任何情形下都能保持一种积极的、良好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

4.熟练的操作技能

旅游行业所包含的技能包括饭店、旅行社各个部门最基本的操作技能。

5.良好的人际沟通技能

旅游行业是一种国家第三产业,更是一种服务性行业。最基本的是要做好与人沟通,必备良好沟通的技能。一方面,保证好服务质量,保证与游客之间良好的沟通;另一方面,团结就是力量,保持好协商一致原则,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

四、我国旅游教育的改革

1.课程设置的改革

首先,必须尊重高职旅游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本质。本科教育应当培养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其次,应很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的应用性特点,面向行业市场,使职业教育与市场零距离。职业教育是以特定职业为目标的课程计划,它为特定职业培养人才,因此,强调知识的实践性是必要的。当前,旅游行业内部分工日益细化,但饭店管理、导游和景区管理仍然是基本的三大核心板块。应因时、因地根据所在地区和培养计划的具体情况,突出特色,如,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可以加重“会展经济”内容的权重;国际化城市的旅游职业教育,可以突出外语和外国历史地理教学的比重;人文景观资源丰富的地区,应培养学生对本地历史、地理和风俗人情的深入了解。总之,课程设置内容上要一般与特殊相结合,设置目标上要面向行业的需求,与市场需求零距离。

2.教育方式的改革

黔之驴翻译范文2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翻译策略 文化交流

一、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学这门学科最早是由Edward Hall提出的。跨文化交际学是研究世界文化交流,研究解决由交流产生的东西方文化和文明冲突的产物。这门学科除了研究文化的定义与特点,交际的定义与特征以及文化与交流的关系之外,重点研究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因素,以求交流能够顺利进行。旅游文本的使用面比较广,应用性很强,且旅游本身也是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旅游文本翻译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对翻译工作者的要求要相对严格一些。

二、跨文化交际指导下旅游文本常用的翻译策略

1.直译。在忠实传达原语材料信息的前提下,语言形式结构上不会产生太大差异且能够被目的语读者接受的一种翻译策略称为直译。

例1:Stockholm’s subway is sometimes called the world’s longest art gallery.

译文:斯德哥尔摩的地铁有时会被称为世界上最长的艺术长廊。

分析:例1中可以说是字字对应,原句句首的“Stockholm’s subway”对应译文的“斯德哥尔摩的地铁”,被动句式“…be called…”对应译文的“……被称为……”,句末的“the world’s longest art gallery”对应译文中“世界上最长的艺术长廊”,完全保留了原句的语法结构,未变语序,且原句的字面意思也完全表达出来了,客观的陈述了斯德哥尔摩地铁的长度之最。采用直译既不会影响原文内容的表达,也使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显得方便容易,便于中国游客理解。

2.语序转换。语序转换是指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行文习惯常常调整词语的顺序重新编排避免译文过分生硬,导致两国之间的文化不能有效的交流传播。语序分为顺序和逆序,顺序即译文按照原文的语言顺序,没有调整或调动单词、短语或小句的顺序直接翻译。逆序是指译文的顺序与原文在表达上不太一致,会适当的调整语言的顺序,重新编排,使之与目标语的行为习惯相符。

例2:The exciting atmosphere will make the visit an experience for young and old alike.

译文:年轻人和老年人都会想去体验一下这个美丽的地方。

分析:句首“the exciting atmosphere”代表地点、地方,句子中作宾语的成分,“make the visit an experience”是“进行旅游观光”的意思,句子中作谓语成分,句末的“young and old”在句子中充当主语的成分,是动作的执行者。如果按照原句字面的顺序翻译肯定不符合汉语的行文习惯,造成译文生硬难懂,不知所云。适当的调整句子的顺序,将宾语置于句末,主语提前,构成“主+谓+宾”的结构,使语义表达通顺流畅,才符合中国读者的语言习惯。

3.分译。分译,顾名思义,是指将原文中的一些词、短语或者从句拆分出来单独译出,或者是将原文中的一个句子译成两个或以上的句子。英语中的长句比较多,且句中的修饰语不仅多而且长,使得句子的结构比较复杂。所以将英语翻译成汉语时,要根据汉语的语法特点和行文习惯将一个句子分译成两个或是两个以上的句子,这样也会使得句子条理清晰,显得有层次感,便于中读者更好的理解。

例3:It sells interior decoration accessories,china and clothes,with a clean design made by Swedish designers.

译文:店内经营室内装饰品、瓷器和服饰。并且这些东西设计简单,都是出自于瑞典设计师之手。

分析:此句由with连接前后两个小短句,看似只有简单的一句话,但是表达了两层含义。前句说明了店内经营商品涵盖的范围,后句说明了这些商品的特点和设计出处。笔者将后句单独成句,且通过连词“并且”作为衔接手段,承接上一句,使句子在结构上更加紧凑,语义逻辑关系更加分明。如果杂糅成一句话会显得句子杂乱,前后没有层次感。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散句较多,句子结构有层次感,便于理解。

4.零翻译。所谓“零翻译”就是不用目的语中现成的词语译出原语中的词语。而是直接翻译成原语,不做任何改变。零翻译主要用于名称的翻译,特别是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地名、店名、服装名牌名等。采用零翻译的方法不仅能够保留斯德哥尔摩的特色和文化,有助于跨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对于中国游客而言,也能体会到当地的异域风情。

例4:PUB is a department store at H?torget with a long and interesting history. Today it features an exciting and creative mix of new fashion and vintage,art and design,cosmetics,jewelry and interior decoration. Sl?jdgatan 9.

译文:PUB是一家位于H?torget广场且历史悠久的百货商场。现在这里有着将时尚与复古相融合的服饰、艺术设计品、化妆品、珠宝以及室内装潢。位于Sl?jdgatan 大街9号。

例4中出现的两个单词“H?torget”、“Sl?jdgatan”,是采用的零翻译,首先这两个词语都是斯德哥尔摩的地名,H?torget在当地是一个著名的广场,Sl?jdgatan是一条街道名。对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当地人来说耳熟能详,直接用其原来的名字,而不采用音译过来的汉语名字更能保留当地的文化特色。如果将其翻译成音译过来的汉语名字,对于中国游客来说,去了当地不仅找不到对应的地方,也影响了异域文化的传播。

三、结语

旅游文本的翻译会涉及到两种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表达习惯。翻译旅游文本就是在传播异域国家的文化知识。因此,对于翻译者来说,要保持一种严谨的学习态度,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翻译旅游文本之前,先应该全面的了解景点信息,不仅仅局限于原文本,要广泛的收集相关的资料,帮助理解文字深层内在的含义。翻译之前多阅读平行文本,学习相关文本如何表述更为专业,更能吸引游客,打动读者。

黔之驴翻译范文3

【关键词】《黔之驴》;文言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8-0048-02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并不浓厚,甚至还有一定的排斥心理。究其原因,既有学生主观上的原因,也有文言文本身的因素。但笔者认为,这与语文教师不恰当的教学也或多或少存在着关系。那么,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如何科学、高效地开展文言文教学呢?笔者认为应做到“真、活、实、简”。下面结合《黔之驴》教学案例,简要阐述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遵循这个四字诀。

一、教学目标要真

“真”即科学、准确、合理,文言文教学涉及文化、文学、文字等诸多知识,教学内容务必准确。王荣生教授说过,“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诚然,教学内容的科学、准确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位教师无论他的教学方法如何,至少在课堂上不能有知识性错误,这是教学原则性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立足教材,依据学情,务必在课前多方查证,去伪存真,而不可将错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在最近一次同课异构活动中,笔者听了几节《黔之驴》,其中就有不“真”之处。例如,教师让学生谈谈由本课演化而来的成语,学生大多能回答出“黔驴技穷”和“庞然大物”,但对“黔驴之技”知道得却不是很多。接着,教师就在黑板上板书“黔驴之计”4个字。当时,笔者以为该教师的错误是紧张或笔误所致,但他再三提醒学生注意“计”的写法,可见其根本未能意识到自身的错误。由此可见,教师备课还应该更加充分,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新课结束后,该教师又启发学生说:“在课文中,体形庞大的驴子最后被老虎吃掉了,请同学们想一想,驴子能否避免被吃掉的悲剧呢?”遗憾的是,多数学生都没有认真反思,而是进行随意调侃。有的说:“让驴子长出翅膀飞回去。”有的说:“让驴子有特异功能,一脚把老虎踢飞。”……整个课堂笑声不断,很是热闹,但这样的讨论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毫无关系,教学效果自然无从谈起。

二、教学氛围要活

“活”即活力、活泼,文言文教学因文字层面存在阅读障碍,教学内容相对枯燥、乏味,导致课堂气氛容易陷入沉闷。如何解决文言文教学的这种尴尬局面呢?笔者认为应该在“活”字上下功夫,精心营造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一种兴奋、快乐的情绪支配下完成学习任务,进而提高学习效果。教学过程,就是“人”活动的过程,所以要想让课堂充满活力,洋溢激情,教师的情绪就应该饱满,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出充满活力的课堂。

相对来说,本次所听的3节课中,也有较为成功的案例:比如,有教师在上课伊始,为了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就先用幽默的语言调节气氛,待学生调节好情绪后,再适时鼓励学生好好发挥。结果,学生个个跃跃欲试,一下子就被带入了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之中,整节课,学生主动举手近30人次,合作探究的热情十分高涨。

此外,“活”还可理解为教法灵活。文言文的教法因为有着文字阅读的障碍,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也相对传统,缺乏创新,很多老师基本上是边读边讲,一串到底,这样的教学缺乏活力,更缺少张力。

而黄厚江老师在教学《黔之驴》时,则注重启发、诱导及课堂生成,他的教学方法灵活、巧妙,值得借鉴。同样是读,黄老师先借助读书检查预习效果,解决字音问题,然后提醒学生要读出文言文的味道,这个阶段的读,解决了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重音问题,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老虎传神、细腻的心理描写。接着,黄老师又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自主思考并发现问题。此外,黄老师对文言文翻译的处理,也有别于传统的串讲式,其方法巧妙,颇具匠心,把枯燥的翻译转变成分角色讲故事,即请同学们在驴和老虎中选一个角色,然后从这个角色的角度出发,讲述故事,要求如下:①贴近原文;②有适当的想象;③有明确的中心。实践证明,这种复述让枯燥的翻译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很乐于尝试,且3点具体要求又提醒学生紧扣文本,教法之巧妙、灵活,实在令人折服。

三、教学过程要实

“实”即扎实、有效,文言文的教学要追求扎实有效,切不可像有些公开课那样,只追求表面的热热闹闹。笔者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在某次文言文公开课后,随机抽查了几个学生,询问他们本课若干个重点字词的意思,结果发现很少有学生能回答出来,可见这节公开课是没有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因此,笔者认为,教学固然要考虑方法和艺术,但是最基本的教学效果更要保证,比如,应该积累的实词、虚词,需要背诵的片段,等等,都要不折不扣地去完成。

例如,在某节公开课上,课一开始,教师就提问:“大家课下预习好了吧?”还未待学生回答,便立刻进行内容和文法方面的教学,而完全忽视了文言文对学生来说首先有“言”的困惑。这种教法架空了文本,且违背了文言文阅读和学生认知的根本规律,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文言文教学应做到“文”“言”合一,以语言为抓手,在阅读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字、词、句的意义。此外,还要在“言”和“文”之间多走几个来回,帮助学生积累言语经验,培养他们的文言语感,以切实提高其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要简

笔者认为,根据新课标精神,文言文教学应从两方面做到简单化:

1. 教学内容简单化

通过学习,学生只要能读懂文章的意思即可,要求简单、明了。以《黔之驴》为例,教学目标就可以设定为:①积累船、稍、且、益、蹄、尽等文言字词,弄懂与本课有关的几个成语的意思。②能够多角度理解故事的寓意。③背诵课文。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课堂学习,以上3个目标基本能够轻松完成,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开心。

2. 教学过程简单化

在40分钟的课堂学习中,教师可以以“读”为手段,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实现教学过程的简单化。比如,默读,扫清字音障碍,同时明确重点字词的含义;朗读,培养语感,同时帮助学生加强对“虎”与“驴”形象的感知;自由读,彰显个性,同时实现背诵课文的目的。整节课以“读”贯穿始终,实现了教学过程的简单化,学生也能够保持一种昂扬的学习兴趣。

有别于此,某位老师在教学《黔之驴》时,就把教学内容安排得过于复杂。例如,在介绍教学背景时,该教师不仅提到柳宗元的《三戒》,还滔滔不绝地补充了《永州八记》,如果说前者还有一定的必要,那么后者完全就是画蛇添足,对于该课内容的教学几乎没有任何帮助。因此,笔者认为,面对七年级学生,该教师不顾学情把教学内容复杂化的做法,除了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增添其畏难情绪外,还减少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时间。

总之,针对文言文这种承载了我国优秀古代文化的文体,在教学时,教师必须秉承研究的精神,遵循文言文阅读的规律,探求最佳的教学模式或方法,以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黔之驴翻译范文4

一、读通文字

古代私塾中的传统语文教育,主要是通过吟哦朗咏、诵读背诵让学生直觉体悟言语规律,这是传承近千年的教学方法,而且教学成果是显著的,所以文言文教学的第一步还得正视实际学情,遵循文体的特点,帮助学生首先读通文字。

怎样读通课文?课本上的文言文已经是给出了标点符号的文章,而标点符号不仅和语句的结构和意思有密切关系,而且能够表现语气、心理或神态。所以学生初读文言文的时候,应首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一些特殊的标点。例如感叹号、反问号,并随时提醒学生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语调,表达何种感情。例如《爱莲说》的第二段,连用感叹号、反问句,学生初步朗读,读出情感,就能把握文意。

学生读了加标点的课文以后,再让他们尝试着以竞赛的形式读一下没有标点的文章。但在某种程度上,读通的过程也是对文章意思把握的过程。

二、读出情境

文言文教学有三大主题:文言、文学、文化。在引导学生读通文字,利用工具书翻译理解后,学生还应该学会分析全文,如分析人物形象,分析文章的艺术特点。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去读文本,披文入情,由情入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和感受,在情感和认识活动中获得自然而真切的感悟。笔者认为,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读通文字后,由教师引导去读出情境显得犹为重要。

海明威曾经说过,好的文学作品像冰山只露出一角,百分之九十藏在水下。古诗文当然是这种“冰山”型的作品,所以教学中抓住这“一角”,让学生寻找和想象那藏在水中的“百分之九十”,是引导学生能“读出情境”的生长点。如教学《黔之驴》,如果让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什么,学生朗读后会回答:老虎通过深入了解逐步看清了驴,最后吃掉了驴。至于怎样逐步了解的,学生也许会一知半解地找出文中的句子,但印象不深。此时不妨因势利导,先让学生找出老虎对驴子逐步了解的词语,如“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远遁”、“又近处前后”、“稍近益狎”,通过这些词语,学生会想象它们之间的斗智斗勇,会形象地把握两者的形象。如此,在学生读出情境的前提下解读文体的主旨,主旨即使深邃,也比较容易让学生理解并吸收。

引导学生找出冰山中的“百分之九十”,除了抓诗文中的关键词、意象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外,必要时还可以在授课中讲述一些和课文有关的轶闻趣事,来拉近学生与课本的距离,吸引学生,使学生急切地去关注古人的命运遭际、生存状态、心理情感和灵魂世界。

例如整体感知《屈原列传》,谈到张仪“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秀”时,老师如果不怕旁逸斜出地讲些《张仪列传》中张仪怎样通过用靳尚来蛊惑郑秀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学生不仅能切身地感受到屈原当时所处的社会氛围,而且能明白屈原历史悲剧的必然性,甚至对于那个能把稻草说成金条的战国名士张仪也会充满好奇之心。此时再适时地给学生印发《张仪列传》,学生定会先睹为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只有人们自愿做的事才做得好。”有了对古文阅读的兴趣,古文阅读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三、巧妙翻译

现行的教育,从实质上说始终是围绕中考这一指挥棒在转,语文教育也不例外。为了能在中考古文翻译题中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取得好成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了解特殊句式,把握关键字词,逐句逐字地翻译。但从语感的角度考虑,过多地遵循文言文的翻译规律,可能会破坏原文所表达的韵味。长期以平铺直叙的方式来翻译古文,尤其是李白、杜甫等大家的作品,学生必然会产生审美的疲劳。如果翻译时灵活变动,把书面语换成生活语言,把作品中高深难懂的字眼转换成相对通俗风趣的口语,也许可以深入浅出地向学生阐释文本意义,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作品所表达的感情和意义。

黔之驴翻译范文5

初中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薄弱,对于学习文言文困难较大,如读音、字义、句式等方面理解存在差异,尤其是顺通文意,翻译成现代汉语时感觉到吃力,但只要教者注意引导,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规律,积累一些基础知识,就会逐渐度过这个难关。从教多年,现将我的一些教法浅谈如下:

一、对文言文翻译时有些词语“保留”。(文言文中的专用名词或古今相同的词“保留”下来)例如:

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做巴陵郡太守。“庆历”宋仁宗年号,“滕子京”是地名,这些专用名词在翻译时可以保留。

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陋室铭》)――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蛟龙就灵异了。“山”、“水”、“高”、“深”古今意义相同,所以翻译时可以保留,不用另行翻译。

二、对于文言文中一些特殊句式,翻译时应予以“调整”。

文言文中常出现一些特殊句式,如:倒装句、互文现义句、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在翻译时,要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跟我一样喜爱莲的人还有谁呢?这句为倒装句,宾语“莲”借助“之”放在动词“爱”之前,翻译时要把“莲”调整到“爱”之后。“祭以尉首”(《陈涉世家》)――用尉官的头作祭品,介词结构“以尉首”放在动词“祭”后作补语,“以”相当于“用”,翻译时将“以尉首”调整到“祭”之前

2、“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过:有什么简陋的呢?这句翻译时应把宾语“何陋”调整到“有”之后。

3、“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乡的时候,到处狂喊乱叫,四处骚扰破坏。这句话应用了互文,并不是说“悍吏”只在东西“叫嚣”、南北“隳突”,而是说他们到处“叫嚣”、“隳突”。翻译时应调整次序,把两句连在一起翻译。

4、“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您可怜我,使我活下去吗?这句话中的“生之”即“使之生”翻译时应调整顺序,译为“使我活下去”。

5、“与同人饮楼上”(《山市》)――和朋友在楼上饮酒。“楼上”前省略了介词“于”,译时要补上介词结构。

三、对文言文中的一些词翻译时要进行“替换”。

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虚数词等,在翻译时应该用现代汉语里的与之相应的词来替换。例如: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盛的原因。这句中的单音词“亲”、“远”翻译时应换成现代汉语与之相应的双音词“亲近”、“疏远”。

2、“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走出门与伙伴相聚,伙伴们全都吃惊忙乱。这句话中的“火”是通假字,翻译时应换成本字“伙”。“舟首尾长八分有奇”(《核舟记》)――船从头到尾约八分多一点。“有”通“又”,用在整数或零数之间计算数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论语十则》)――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自远方来,不也愉快吗?“说”通“悦”,愉快。翻译时应分别换成“又”和“悦”。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这句中的“妻子”古今意义不同,是两个词,应译为“妻子儿女”。

4、“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代说的有什么不同呢?“恶”,怎么,读“wǘ”今常用于“罪恶”、“厌恶”等义。本句属古今异义。

四、对文言文中的有些部分翻译要“删减”。

文言文中的偏义复合词,同义连用的实词或一些虚词在翻译时要相应地删除。例如:

1、“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山上有一个小口,里面好像有亮光。这句中的“仿佛”和“若”意义相同,翻译时取一即可。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作战是要靠勇气。这句中的“夫”是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可删去。

五、文言文中的省略部分或根据文言文用法不必用的成分在翻译时应增补出来。例如:

1、“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病)在肌肉里,用针灸能够治疗。此句为省略主语,翻译时应补充出来。

2、“放之山下”(《黔之驴》)――(就)把它放(在)山下了。动词“放之”后省略介词“于”。翻译时应补充出来就可以了。

3、“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为学》)――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自己到过南海的事告诉了富和尚。这句中介词“以”后面省略了代语宾语“之”,“之”代穷和尚到过南海这件事,翻译时应补充出来。

黔之驴翻译范文6

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我们需要学生掌握的主要就这几个方面:字词解释、句子节奏、句子翻译、思想主题等。而其中难以理解的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都能运用语法知识很简单的解决。所以说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从小处来说,可以提高语文考试的成绩;从大处来说,也为学生进入高中学习语文提供方便。

一、运用语法知识巧解文言字词

考试中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的文言文,一定要考到字词的解释,而这些考到的字词往往涉及到的是: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等现象。这些字词中,部分是课文中出现过的,有些学生凭勤奋熟记能拿到分数,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平时对老师讲解的内容只是死记硬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到考试时,一紧张,就想不起来了,只能听凭分数丢失。实际上可以运用语法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常见现象,也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这类词最大的特点是它的临时性,而这一点是受一定的语言环境限制的,在分析时要注意活用词前后的修饰成分以及它们的结构关系。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来找到词类活用。一般情况下,主语和宾语一般都是又名词或代词充当,而谓语一般又动词或形容词充当,修饰谓语的为状语,修饰主语和宾语的为定语。在一个句子中,主语和宾语有时可以省略,但谓语一般都不能省略的。所以当一个句子没有动词或形容词时,那么就可能存在有词语活用为动词或形容词的现象。如:“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这个“蹄”就属于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可解释为“用蹄子踢”。这类现象的词在课内文言文中出现得比较多,如《马说》中“策之不以其道”中的“策”就属于这种情况。如果一个句子中一个名词放在动词前面并且修饰这个动词我们就可以很轻松的知道这应该是名词作状语。如:《狼》中“其一犬坐于前”中“犬”,我们翻译成“像狗一样”,它是用来修饰后面的动词“坐”的,所以它是名词作状语。其他的一些活用道理相似,只要我们能弄懂各部分在句中所作的成分就很容易理解了。

这里着重区分一下名词活用为动词和名词作状语的情况。如:《狼》中“其一犬坐于前”中“犬”与《送东阳马生序》中“腰白玉之环”中的“腰”,这两个词都是名词,但用法不一样了。第一句中“犬”后面有动词“坐”,所以它是名作状,像犬一样。第二句中“腰”后面没有任何动词了,所以它担负着做“动词”的责任了,即名作动,“腰佩”,要体现出“佩”这个动作了。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带领学生分析一下前后词的组合关系,再讲活用现象,学生就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了,记忆也一定能保持得持久些。当然学生如果养成了分析的习惯,有些东西也就无须死记硬背了。

其他,像一词多义现象也可以运用语法知识轻松搞定。如“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乐其乐”中,两个“乐”各是什么意思?学生没有“动宾短语”的知识储备,往往讨论半天也说不清的;学生如果掌握了“动宾短语”这一知识点,则能很快说出:“乐其乐”是一动宾短语,所以第一个“乐”是动词,意为“以……为乐”;第二个“乐”是名词,意为“乐趣”。

二、运用语法知识分析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主要有这么几种: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等。我们要弄清文言句式,我们先根据语法知识弄清文言句子中各部分词语在文言句子中所充当的成分。然后我们就可以确定是否为特殊的文言句式。下面就几种普遍的特殊句式举例说明:

宾语前置句,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在这个句子中,“晋”是主语,“有”是谓语,“何厌”为宾语。宾语放到了谓语的前面,由此我们可以确定这个句子是宾语前置句。

状语后置句,如: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兰亭集序》)。在这个句子中,“会”是动词作了谓语,而“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是用来修饰“会”的,所以他作了状语,状语放到了谓语的后面,由此可知这个句子是个状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在这个句子中,动词“求”是谓语,“人”是宾语,“可使报秦者”是用来修饰“人”的,所以它是定语成分。定语放到了被修饰词的后面,由此可知这个句子是个定语后置句。

根据分析句子中的各个词语所充当的句子成分,我们可以很容易判断该句子是不是特殊的文言句式。从而在文言文翻译时能够使整个句子很完整,不至于支离破碎。

三、运用语法知识巧断停顿节奏

在文言文阅读中,常会涉及文言句子诵读节奏内容的考查,其目的就是考查学生是否读懂了语句,理解了句意,掌握了句子的结构。事实证明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对划分文言句子诵读节奏很有帮助。要正确解读这类试题,前提是应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弄清了句意,在此基础上,考虑到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等,就能正确划分了。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找宾语,再旁及其他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首先,可以运用现代语法知识辅助解读。

“主语――谓语”之间有停顿。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食之/不能尽其材。

“动词――宾语”、“动词――补语”之间有停顿。如:亲/贤臣,远/小人;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修饰语与动词中心语之间有停顿。”如:吾与汝/毕力/平险;但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其一犬/坐于前,应为“其一/犬坐/于前”。

修饰语与名词中心语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更加紧密。如:醉翁之意/不在酒。

其次,可以运用古汉语语法常识解读。

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及全段,如“至”、“夫”、“盖”、“若夫”、“是以”、“又”、“故”等,诵读时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如“夫/战,勇气也”。

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可/以一战;中/间力拉崩倒之声。这些一定要分开读,否则,会误解句意。

另外,在不影响对句意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停顿应当还要照顾到上下文的整体节奏。特别是句中的一些虚词“之”、“于”、“而”等,可起到平衡音节的作用,读时根据需要其位置可前可后。如:小大/狱、马之/千里。这些句子的停顿,既体现了句意,也突出了其节奏。

上一篇春节手抄报

下一篇人生理想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