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游园不值古诗的意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游园不值古诗的意思范文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学生自学能力 培养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呢?我认为学法指导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教师示范,展示学法
由于学生的认识规律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所以上课开始便向学生灌输抽象的学习方法是很难被小学生所接受的。即使接受了也只是机械地记忆,而不是理解,更谈不上应用。因此,学法指导的第一环节应先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感性认识。即通过教学中的示范性指导,让学生从教师的教学中感知学法,领悟学法。这就要求教师的示范过程必须做到两点:一是教师的教应做到线条明确,层次清楚,便于学生发现和领悟学法。二是教师的教应做到难易适度,便于学生尝试和运用学法。
如在教学第十册第三课《古诗三首》时,我将第一首诗《江畔独步寻花》作为展示学法的范例。指导学生分五步进行学习:1、初读,读准字音。1)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2)指名朗读,纠正春错误读音。3)教师示范朗读,读出诗句的停顿节奏,以唤起学生的注意。4)学生试读,达到能读准字音,会停顿的程度。2、细读,理解字词。1)学生自读诗句,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2)指导学生运用查字典、联系诗句等方法理解这些字词的意思。3、精读,体会诗意。1)指导学生再读诗句,一边读一边想每句讲的是什么。2)学生逐句讲述诗句意思,要说得通顺、连贯、明白。4、赏读,想象意境。1)再读《江畔独步寻花》,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2)自由朗读,想象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情感。3)反复朗读,欣赏诗的韵律,感受诗的情趣。5、诵读,背诵诗句。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读书声中再次体味诗的意境,欣赏诗的美感,并能熟领略了诗的意境,同时使学生从这一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清晰完整的感性认识。为下一步发现和领悟学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回顾小结,归纳学法
通过第一部分的学习,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如果不及时加以指导和归纳,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他们对学习方法的认识就不能深化,也就达不到掌握技能方法的目的。因此,当学生对学业法的感性认识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教师要及时引导他们对第一部分的学习过程进行简要回顾。使其从回顾中发现和领悟学法,再用一定的方式指导学生将发现的领悟到的学法归纳出来。使他们对学法的认识更加清晰和深刻。
如在学完《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后,我就问学生:“我们刚才是分了几个步骤来学习这首诗的?每一步又是怎样做的?通过回答问题,学生对刚才的学习过程进行回忆思索,把发现和领司到的学法简明准确地归纳出来。
三、自学实践,运用学法
通过前两个步骤,学生已经领悟和归纳了学法。但学法作为一种方法和本领,不但要靠讲授,靠理解,更重要的是要靠实践活动的训练。只有通过学生的自学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学法,也才能使学生的自学能力真正得到培养。所以,领司和归纳学法并不是学法指导的最终目标,而只是一个起始。在此基础上还应给学生自学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尝试过程中运用学法,把学法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进而形成能力。
如在教学第二首古诗《游园不值》时,我就把主动权留给学生,让出人头地通向旬才理解和归纳的学法自学这首诗。在学生自学之前,我用小黑板出示学法,强化学生的意识,防止自学过程的混乱性;同时我还向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这样,学生既明白了学习的方法,又弄清了自学要求,就能按部就班地进行自学。在学生自学焊,教师进行巡视,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和是否按上面的方法进行自学。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指导和点拨,使他们也能运用学法进行自学,逐步提高自学水平。
学生在学习《游园不值》这首诗时,自己去朗读诗句,分阅读、品味、想象、诵读,在此过程中,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使阅读的理解过程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让理性的学习方法通过实践真正转化为技能。理实证明,这样做,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效果很好。
四、检查效果,巩固学法
游园不值古诗的意思范文2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呢?我认为学法指导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教师示范,展示学法
由于学生的认识规律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所以上课开始便向学生灌输抽象的学习方法是很难被小学生所接受的。即使接受了也只是机械地记忆,而不是理解,更谈不上应用。因此,学法指导的第一环节应先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感性认识。即通过教学中的示范性指导,让学生从教师的教学中感知学法,领悟学法。这就要求教师的示范过程必须做到两点:一是教师的教应做到线条明确,层次清楚,便于学生发现和领悟学法。二是教师的教应做到难易适度,便于学生尝试和运用学法。
如在教学第十册第三课《古诗三首》时,我将第一首诗《江畔独步寻花》作为展示学法的范例。指导学生分五步进行学习:
1.初读,读准字音
(1)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纠正错误读音。
(3)教师示范朗读,读出诗句的停顿节奏,以唤起学生的注意。
(4)学生试读,达到能读准字音,会停顿的程度。
2.细读,理解字词
(1)学生自读诗句,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指导学生运用查字典、联系诗句等方法理解这些字词的意思。
3.精读,体会诗意
(1)指导学生再读诗句,一边读一边想每句讲的是什么。
(2)学生逐句讲述诗句意思,要说得通顺、连贯、明白。
4.赏读,想象意境
(1)再读《江畔独步寻花》,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2)自由朗读,想象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情感。
(3)反复朗读,欣赏诗的韵律,感受诗的情趣。
5.诵读,背诵诗句
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读书声中再次体味诗的意境,欣赏诗的美感,并能领略了诗的意境,同时使学生从这一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清晰完整的感性认识。为下一步发现和领悟学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回顾小结,归纳学法
通过第一部分的学习,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如果不及时加以指导和归纳,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他们对学习方法的认识就不能深化,也就达不到掌握技能方法的目的。因此,当学生对学法的感性认识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教师要及时引导他们对第一部分的学习过程进行简要回顾。使其从回顾中发现和领悟学法,再用一定的方式指导学生将发现的领悟到的学法归纳出来,使他们对学法的认识更加清晰和深刻。
如在学完《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后,我就问学生:“我们刚才是分了几个步骤来学习这首诗的?每一步又是怎样做的?通过回答问题,学生对刚才的学习过程进行回忆思索,把发现和领悟到的学法简明准确地归纳出来。
三、自学实践,运用学法
通过前两个步骤,学生已经领悟和归纳了学法。但学法作为一种方法和本领,不但要靠讲授,靠理解,更重要的是要靠实践活动的训练。只有通过学生的自学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学法,也才能使学生的自学能力真正得到培养。所以,领悟和归纳学法并不是学法指导的最终目标,而只是一个起始。在此基础上还应给学生自学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尝试过程中运用学法,把学法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进而形成能力。
如在教学第二首古诗《游园不值》时,我就把主动权留给学生,在学生自学之前,我用小黑板出示学法,强化学生的意识,防止自学过程的混乱性;同时我还向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这样,学生既明白了学习的方法,又弄清了自学要求,就能按部就班地进行自学。在学生自学中,教师进行巡视,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和是否按上面的方法进行自学。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指导和点拨,使他们也能运用学法进行自学,逐步提高自学水平。
学生在学习《游园不值》这首诗时,自己去朗读诗句,分阅读、品味、想象、诵读,在此过程中,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使阅读的理解过程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让理性的学习方法通过实践真正转化为技能。实践证明,这样做,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效果很好。
四、检查效果,巩固学法
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检查,可以纠正不足;通过检查使学生看到自己运用学法所取得的成绩,获得成功的满足和喜悦,激发学生运用学法的兴趣。所以在学生自学后,应采取一定的方法检查自学效果,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在教学《游园不值》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检查自学效果:
1.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不值”、“游园不值”、“应”、“怜”、“屐齿”、“苍苔”、“小扣”、“柴扉”。
2.作者未能进园赏花,但他并不扫兴,你从哪里看出来?
3.图文结合,讲述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4.感情朗读和诵背全诗。
游园不值古诗的意思范文3
一、创设氛围,提高效率
良好的课堂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精神心理气氛,有着重大的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的学习可能性的最高水平。”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可以让学生在宽松的愉悦的情境下,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开发他们的智慧潜能,从而更快更好地学习新知识,并在获得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想象、推理等创造性学习,从而逐步形成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学习方法,以真正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着重构建新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带着一种激动的、轻松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体验到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快乐。
二、教师示范,展示学法
由于学生的认识规律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所以上课开始便向学生灌输抽象的学习方法是很难被小学生所接受的。即使接受了也只是机械地记忆,而不是理解,更谈不上应用。因此,学法指导的第一环节应先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感性认识。即通过教学中的示范性指导,让学生从教师的教学中感知学法,领悟学法。这就要求教师的示范过程必须做到两点:一是教师的教应做到线条明确,层次清楚,便于学生发现和领悟学法。二是教师的教应做到难易适度,便于学生尝试和运用学法。
如在教学第十册第三课《古诗三首》时,我将第一首诗《江畔独步寻花》作为展示学法的范例。指导学生分五步进行学习:1.初读,读准字音。2.细读,理解字词。3.精读,体会诗意。4.赏读,想象意境。5.诵读,背诵诗句。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读书声中再次体味诗的意境,欣赏诗的美感,并能领略诗的意境,同时使学生从这一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清晰完整的感性认识。为下一步发现和领悟学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第一部分的学习,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如果不及时加以指导和归纳,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他们对学习方法的认识就不能深化,也就达不到掌握技能方法的目的。因此,当学生对学法的感性认识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教师要及时引导他们对第一部分的学习过程进行简要回顾。使其从回顾中发现和领悟学法,再用一定的方式指导学生将发现的领悟到的学法归纳出来。使他们对学法的认识更加清晰和深刻。
如在学完《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后,我就问学生:“我们刚才是分了几个步骤来学习这首诗的?每一步又是怎样做的?通过回答问题,学生对刚才的学习过程进行回忆思索,把发现和领会到的学法简明准确地归纳出来。
三、自学实践,运用学法
如在教学第二首古诗《游园不值》时,我就把主动权留给学生,让他们通过对前面古诗的理解和归纳的学法自学这首诗。在学生自学之前,我用小黑板出示学法,强化学生的意识,防止自学过程的混乱性;同时我还向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这样,学生既明白了学习的方法,又弄清了自学要求,就能按部就班地进行自学。在学生自学期间,教师进行巡视,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和是否按上面的方法进行自学。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指导和点拨,使他们也能运用学法进行自学,逐步提高自学水平。
四、拓宽渠道,提升能力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学法的主阵地,学法指导要贯穿、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抓好课内学法指导的同时,必须重视课外的指导,将课内指导和课外指导结合起来,把课内学到的方法灵活运用到课外中去。如识字教学,教师要抓住社会资源来识字、积累识字量,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的生活拓展,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字,用课堂学到的识字方法,在生活中主动识字。让学生收集一些广告、标牌、商标、包装袋等,边走边看,边认边读,还可让学生在班级发作业本时认识同学的姓名等,再在语文课上交流,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又能提高识字能力。
五、检查效果,巩固学法
游园不值古诗的意思范文4
“抑扬顿挫”一词,“抑”指声音降低或收抑,“扬”指声音升高或扬长,“顿”即停顿,“挫”本义指摧折、折断,这里引申指声音的断挫、急促。对于古诗而言,因有其规范的平仄声律,遵循“平长仄短入挫”的传统吟诵规则,抑扬顿挫的乐感被突显。但自从白话文盛行,否定了声韵的意义后,吟诵之美便从中国的课本和课堂上消失了。其实,古代的诗歌,原就是吟诵着创作的,所以有屈原“行吟泽畔”,刘勰则“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杜甫是“新诗改罢自长吟”。传统吟诵,本就是古诗创作、教学的基本方法。通过吟诵,使诗的音义与字义相结合,方能真正体悟出完整的古诗含义。
“抑扬顿挫”地吟诵时,有些字音拉得很长,字音本身的声音意义就被放大、加强、夸张,于是诗的音义也就突出了,表达出更内在更丰富的情感。如,我引导学生品读《红楼梦》中《石上偈》这一首七绝时,采用吟诵方法,一下子就让学生品味出了字面未表达出的作者的深层情感。
《石上偈》这首诗的内容是:“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这首平起、首句押韵的七言绝句,用的是下平的“一先”韵。“an”韵,常是用来表达深情的,这里所表达的正是深深的激愤、悲叹之情,所以这里三个韵字“天”“年”“传”要拖长音吟诵,重点突出。另外,按“平长仄短”的吟诵方法,这首诗要拖长音读的字还有:材、苍、尘、前、谁、奇。
第一句里,重点拉长的音就是“材”、“苍”、“天”。屈原满腔悲愤中有“天问”,而这里不正是曹雪芹式的愤慨的“天问”吗――“苍天”啊,你为何看不到我的“材”呢?“材”、“苍”、“天”三字的拉长突出,明确地表达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愤与悲叹。“无材可去补苍天”一句,从字面意思看,指“我”没有修补苍天的才能,这是自惭。但用吟诵的方式却读出了作者的真正意涵――这是怀才不遇的自叹,这是不随俗流的自傲。第二句读时重点突出的是“尘”、“年”,说明作者红“尘”碌碌,已浪费这么多“年”了。这是虚度年华的慨叹。第三句拉长读的字是“前”,则是说明对于幻形入世的石头来说,这是它的身前身后事,但对于曹雪芹来说,这里所讲的正是他的身“前”事。末句吟诵时需拉长音读的字是“谁”、“奇”、“传”,这样读表明了作者虽是迫于当时的社会而说这只是一个虚幻的故事,其实他是多么希望有知音啊,有“谁”能理解他的真意,能把这个“奇传”流传?
再以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为例:“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也是一首平起、首句押韵的七言绝句,依“平长仄短”的方法来读,正与前一首《石上偈》一样,相应位置上的字要拉长吟咏。这里需拉长音读的字是:第一句“怜”、“苍”、“苔”,第二句“扉”、“开”,第三句“园”,第四句“枝”、“墙”、“来”。我带着学生这样吟诵了几遍以后,一学生说:这让我感受到了作者是那么地“怜”爱“苍苔”;站在门外,他是多么希望园“门(扉)”能“开”啊;后来,虽只看到一“枝”出“墙”“来”的杏花,但在作者的心里,已有满“园”的春色。
这样的吟诵,真正体现了音义与字义的有机融合,而使诗的韵味更浓了。正如课标研制核心专家方智范教授所说:“诵读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中一种有益于积累、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办法……诵读比简单的朗读更有助于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
“抑扬顿挫”地吟诵时,顿挫感尤其突出,这就能表达出停顿时或表转折或示压抑或指期待等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言外情、音外意,表达出断挫时或断然决绝或跳跃轻快或幽咽急促等的入声字所传达的别样涵义。现在的普通话中,已没有了入声字,这也就使现在的古诗朗读缺少了顿挫之音,于是也就缺少了顿挫的节奏之美、音律之义。而用吟诵的方法,则能还原这种美、这层义。
还是以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来说。诗中有一句千古佳句,“一枝红杏出墙来”。其实前人早有类似之句。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给这句注出了前人相似的诗句,如唐吴融:“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宋陆游:“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这句呢?除了意思灵秀外,当然还有音韵的魅力。这里“一”、“出”是两个入声字,断音顿挫,前者“一”表示一枝之少、之俏,后者“出”表示伸出之动感、之鲜明,让人有眼前一亮之感。如果换了两个不是入声的字,如“几枝红杏过墙来”,少了顿挫,就没有了这种意趣。而且这里的“一枝”与前一句的“满园”也形成了鲜明的映衬,字义上用“一枝”来衬托出“满园”的春色,字音上,“一”的断音顿挫也是与“满园”的悠然绵长相映成趣。这样,“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能超过前人而千古流传,也在情理之中了。
再说说柳宗元的《江雪》。这是一首千古第一孤独的五言古绝,教学时,我们一般都只从字义入手。有的是抓一个“钓”字来突破:“钓”起一江雪,“钓”起一生愁,“钓”起一腔志,“钓”起一世孤独。有的则是抓住每句诗的首字来突破,解读出“千万孤独”的情怀。不可否认,这样的教学点抓得很准。但是,如果能将这首诗的字义与音义结合起来教学,则能品出这首诗更丰富的内涵。这首诗押的是入声韵,“绝”、“灭”、“雪”,以吟诵方法来读这首诗,则每句读起来均以急促决然的断音戛然而收,自有一股凄切又断然的情感,表达出的正是作者极绝的孤独,毅然的志行。我教这首诗时,就将这首诗每句的首字(千、万、孤、独)与每韵句的末字即韵字(绝、灭、雪)结合起来品析吟诵,这样,析字吟咏首尾呼应,字义音义互相观照,学生领略到更深妙的古诗境界。
近年来,许多专家关于古诗教学提出了这样的口号,“用古诗的方式教古诗”。这里,“古诗的方式”即“传统吟诵”。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也认为:“吟诵是诗歌活泼的声音。不会吟诵,诗歌的生命是僵硬的。”
游园不值古诗的意思范文5
古诗走进课堂,作为一名教师,经过几年来的不断探索与实践,我有了些感悟。
一、 进入诗境
带领学生进入诗境的方法有多种,可根据古诗自身的特点来选取相应的方式。
1. 探究背景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性格根源,因此,必须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作详细介绍,从中获悉作者的性情特点和写作特色,这样对于诗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而具体了,而且对情感的把握拿捏得更准,为诗歌的吟诵和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充分了解诗歌写作时的历史背景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前提,也是进入诗歌意境的钥匙。如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了解到作者与诗人一见如故,建立了深厚感情,好友此一别不知何时能再见,再去体会“唯见长江天际流”所包含的两重意思,既写景,又抒情,就更加容易了。
2. 联系现实
以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作为入境古诗的桥梁。例如教学《望洞庭》时,引导学生回忆游览南湖、净月潭等熟悉的景点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再去学习诗歌,就会兴趣盎然了。
3. 故事引入
通过一个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学《赠汪伦》时,先讲述发生在李白和汪伦之间的小故事,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对于理解诗人寄予诗中的情感也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二、解好题眼
古诗题目简洁、含蓄、深刻,弄懂题意,内容便略知一二。题意理解的关键是对重点字词的理解。如窦桂梅教学《游园不值》一课时,对于“不值”讲解得就非常有创意:“不值吗?值!”让人拍案叫绝。
三、 理解诗意
用我们的感官去参与古诗的学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看——找准关键
对于古诗中关键字的理解不应只停留在字面意思,还要挖掘其古今意思的区别,以及暗含的情感。如教学《滁州西涧》时,抓住“独怜幽草涧边生”中的“怜”,弄懂它是喜爱、怜惜的意思,“野渡无人舟自横”一句则抓住“自”理解是自在地漂浮的意思,从而体会作者对归隐山林、安闲生活的向往!
2. 听——古乐悠扬
恰当的音乐背景的播放,可以帮助学生尽快地进入古诗的意境。如在教学《春望》一诗时,播放一首《霓裳曲》让学生感受盛唐繁华,随着理解的深入,再播放一曲低沉、伤感、苍凉的古乐,诗人对往日盛世繁华的怀念,对如今悲惨遭遇的无奈,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入侵者的仇恨之情就在这乐曲中渗入到了学生的心里。
3.嗅——品味意境
品味诗境要学会赏析,整体把握,如《春晓》一诗的前一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不说春光使诗人心情愉悦,而是使飞鸟怡然自得,这就是含蓄不露,这就是诗味。同样“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也是同理,这就是借物境写心境,用声和景营造诗歌的境界。“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用一支出墙的红杏使满园春色尽现我们眼前,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有一个敏锐的鼻子,嗅出古诗中的味道。
4.想——联想画面
学生要充分了解古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去补充和领悟,这就需要发挥想象力,将诗中描绘的各种形象利用想象根据诗意把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像进行再造组合,从而在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这样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如在学习《忆江南》一诗时,“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启发学生想象在这这如梦如幻的江南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这美景怎能不令人怀念!这情怀怎不令人追忆!
5.读——诵读成韵
古诗注重音韵的和谐,所以朗读一定要讲究节奏。如五言绝句可用“二二一”节奏或“二一二”节奏,七言绝句可用“二二三”或“二二一二”节奏,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当然诵读古诗最重要的是读出情来。现在很多教师以让学生高声诵读来增加效果,我们经常会看到孩子们扯着脖子高声地吼出清新自然的《清平乐》、想象瑰丽的《将进酒》、苍凉悲壮的《从军行》、忧国忧民的《示儿》,不禁汗颜,莫让这一声声吼毁掉我们中华千年的文化瑰宝。
那么如何避免这个问题,就要我们的教师除了利用前面的方法在教学时做好功夫,还要以身示范,进行朗读指导,用我们的声音,我们深刻的体会去诵读,从而感染学生从对我们的模仿到自己心灵的进入,然后从他们喉咙中发出的就是诗人的慷慨豪迈和浅唱低吟了。
四、 用好辅助手段
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下辅助手段,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与感悟。
1. 以诗作画
“画是有形诗,诗是无形画,诗画同源”。教学中既可以借助配画插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也可以诗词为内容,任由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画心中所想,描绘出诗词中的意境。
2. 以诗写文
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古诗补白、改写、仿写、写读后感、独立创作等多种练习形式让孩子将自己的理解与想象用文字描绘出来,不但加深了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3. 以诗成戏
低年级学生形象感知能力强,所以对于他们进行的古诗教学,可以边说边唱,边讲边演。如教学《古朗月行》时,学生了解“白玉盘”、“瑶台镜”、“青云端”、“捣药”这些词意,在之后的朗读和背诵中,用手势和动作将他们形象的表演出来,恰当的肢体语言能够提高孩子们的记忆与理解。
4. 以诗放歌
古诗的语言生动,充满音韵之美, 极适合配乐演唱,谷建芬老师专门为孩子们学古诗谱的作品有二十余首。如《春晓》《出塞》《长歌行》……课外的还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岳飞的《满江红》、李煜的《虞美人》、李清照的《月满西楼》等。课堂上让学生欣赏并学唱,自然兴趣盎然。同时还可以开展给古诗配新曲的活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大的调动。同时为了给古诗找对曲子,使学生对古诗词的内蕴有了透彻的了解。
五、 创新设计作业
诗歌教学的作业,应该多层次,富有个性化,既能够对课堂学习加以巩固,又能使学生学习水平和兴趣爱好得到更大的发展。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设计如下作业:(1)说:把诗歌的内容说给家长听一听;(2)画:画一幅表现诗歌意境的画;(3)写:写一段话,将诗中所描绘的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景展现出来。多元化的作业形式激活了学生的智慧,也更增强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与信心。
当我们听到校园里回荡起朗朗的诵读声,这是古典文学生命力旺盛的体现,当我们看到课堂上学生滔滔不绝地引经据典,这是民族文化振兴的曙光!让我们引领着孩子们在古诗中漫游,用古诗的神韵去滋润他们的心田,领略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神奇魅力,充分享受徜徉古典文化的无穷乐趣!
游园不值古诗的意思范文6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对于古诗词教学而言,教师首先要对我国的古诗词有浓厚的兴趣,必须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底蕴。教师必须熟读部分乃至更多的唐诗宋词,了解主要流派代表诗人的生平及文学风格,了解常见诗人所处的朝代风貌,掌握诗人写这首诗时的历史背景及心境。教师甚至可以研读现当代名家对诗人研究的著作,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余秋雨的《东坡突围》、林语堂的《坡传》、辛更儒的《辛弃疾研究丛稿》等等,在学习与反思、联系与比较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古代文学素养。
二、整合学科资源
古诗词的学习不能孤立进行,它不仅仅局限于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还应该注重与其他学科和活动的有机整合,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我们可以在音乐、美术等课堂上积极引导:在音乐课上让学生欣赏和吟唱已经配乐的古典诗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的《沁园春・雪》、 李商隐的《无题》、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或者尝试给经典古诗配上音乐吟诵;在美术课上让学生画出古诗的意境,或涂鸦或描摹,或想象或欣赏,虽然显得稚嫩,但是从兴趣入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三、创新评价机制
在检测古诗词教学效果的方法上,要改变当前单一的书面闭卷考试形式,增大诵读、改写等开卷探究题的比例。在教完一首古诗词后布置搜集同类型的诗词,要求诵读乃至背诵,最终检查学生对于古诗词积累量,并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一首感情朗读。如在教完送别诗《赠汪伦》之后,要求学生整理出10首送别诗诵读。在开卷探究题的设计上,可以布置一些开放性的讨论题,让学生花上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去探究。在教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后,可布置这样的探究题:“诗人王维的家乡在九月九这天有哪些风俗习惯?我们家乡有这样的风俗习惯吗?这些风俗习惯的寓意是什么?你参加过哪些活动?”这一题隐含的信息量比较大。学生在完成上述题目时必须进行针对性阅读,可以借助网络搜索、可以合作交流,甚至带动父母一起加入诗词的学习。在完成上述题型的过程中,学生的收获已远远超越完成习题本身,可以取得更大的进步。
四、探索课堂教学模式
古诗词具有自身的特点,其最大特点是“文言”,对于学生而言晦涩难懂。小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直接影响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掌握。立足教学实践与学生实际,笔者探索出一套“五步法”古诗词教学模式。
一是做好预习。引导学生借助资料理解古诗词字、词、句的意思,读通读正确诗词,了解诗人生平事迹。这是课堂教学的第一前提。
二是理解诗意。在检查诗文意思预习情况的基础上形成统一答案,告知学生并要求记熟。采用“告知式”教学,这是基于古诗文字词解释的统一性,是学生积累诗词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时间不超过10分钟。
三是品诗悟境。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一首诗背后就有一个故事,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深刻感悟,使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设身处地感知古诗词中所描绘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生活,从而在潜移默化中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时间约为20分钟。如在学习《游园不值》时,让学生与叶绍翁角色互换,学生自然就能体味诗人由“满怀希望――倍感失落――欣喜”的感情变化了。“红杏出墙,那园内又是怎样的春色呢?”这一提问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空间。“面对满园的春色,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又让学生脑中的画面动起来了。在古诗词教学中,“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这一提问具有普适性,它能够点燃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古诗词充满色彩、幻化成音、舞出动作、洋溢味道。如果再用上多媒体,通过动画、图片和声音等辅助手段再现古诗词的意境,情境创设就更加美妙成真了。
四是熟读成诵。古诗词具有意境美、语言美、音乐美、形象美的特点。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如听读、范读、领读、齐读、个人表演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