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教学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片段教学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片段教学教案

片段教学教案范文1

关键词 教案;教学设计;中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6-0133-02

1 问题的提出

教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对教学思路的显性化过程,有利于教师对课程设计的梳理。在阅读中学教案设计大赛的教案过程中发现,中学信息技术教师所编写的教案普遍存在有悖于教学设计理论的设计点,对这些错误点进行归纳分析后发现它们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进一步对中学各个学科的教案集和网络中所出现的教案进行检索分析后发现,这种普遍性存在于中学各个学科的教案中。对这种现象所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索,并相应地提出解决方案,对于提高整个中小学教师编写的教案质量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2 中学教案编写的现状及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很少教师会坚持每次课前编写教案以此来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显性化。教师会编教案的情况主要有三种:公开课、教师技能大赛和学期教案审核时。鉴于对教案本身对课堂教学的作用持有一定程度上的质疑和教案编写需要花费很长时间等种种原因,多数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不会将其视为备课的必须步骤。缺少教案引导的教学可能会使教学过程发生种种意外,教师偏离教学目标,同时不利于后期教师的自审,阻碍教师本身的专业发展。同时,由于平常缺少教案编写的锻炼,关键场合(公开课、技能大赛)下,所编写的教案存在很多的教学设计理论上的错误点。

中学教师的受教育水平比较统一,多为大学本科毕业,在大学期间接受过教学系统设计课程的教师比例较高。但从收集的具体教案上来看,中学教师对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本身的掌握情况不是很乐观,具体体现在教案中的是设计的不合理和描述性的错误。

3 中学教案常见问题分析

教案中涉及的教学系统设计的概念较多,从分析的结果来看,当前教案里出现的概念性错误比较多,并且呈现出知识点上的聚集效应。教案在形式上并没有统一的规定,从收集的教案来看其形式呈现多样化,但教案所涉及的本质内容是固定的,主要是对教材、教学目标、学生特征、教学方法等进行分析。本文把常见的问题汇总为教学设计知识错误点和整体设计不合理两大方面,对一些常见问题进行举例和说明。

教学设计知识点错误

1)教材分析环节。在对教材的分析中,有些教案不指明所使用的教材名称和所要讲解的章节,只对所要讲解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更多的是只说明教材名和课程的章节名,对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做分析和解释。

2)教学目标分析环节。

片段一:教案《写秋抒情――制作模仿写字效果的动画》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操作,学会对文字进行分离;学生能够对选定的帧进行翻转,并理解其原理;使学生认识“橡皮擦工具”,并能灵活地使用。

②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与同学的交流体验协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能够通过自主学习Flash的其他功能,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任务去探究学习。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体会Flash的作用,用该软件来展示自己的想法,从而产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

上述片段一的教学目标阐述中出现几种常见的概念性错误。教学目标的主语是学习者[1],“使学生认识‘橡皮擦工具’,并能灵活地使用”,此教学目标的主语却是教师。“过程与方法”阐述的应该是过程方法类的教学目标,但在很多教案中,编写中不能明确区分过程和结果,易将结果表述为过程。上述教学目标的“过程与方法”第三条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结果而非过程。

此外,对各教学目标的排序混乱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很多教案在对教学目标阐述过程中缺少层次性,没有遵循教学目标由简到难、层层递进的原则[1]。片段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中“帧翻转”比“认识和使用橡皮擦工具”这一教学目标更具有难度,且对帧翻转的教学应该是建立在会用橡皮擦工具的前提上的,而片段一对这两个教学目标的表述违反了递进原则。

3)学情分析环节。

片段二:教案《我要做策划――数据的简单计算、统计和直观表达》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七年级的学生,七年级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具有学会和掌握Excel数据处理的能力。

在对学情的分析中,由于对学情分析的理解不够,常会出现着重阐述同一年龄或群体的共有特征,而忽视具体对象所具有的特殊性,并忽视对教学前学生所拥有的与当前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及环境的分析,即忽视入门技能和从属技能的分析。上述片段二对学情的分析看似是说出学习者的特征,但并不符合学情分析所要真正阐述的含义,只是对七年级学生进行了特征的概括,没有具体说明教学班级的学生特征,同时对该教学对象没有进行教学前的从属技能分析,即没有分析这些七年级学生对Excel这个软件在教学前是否接触和学习过,以及该学校学生所处的计算机环境如何。

4)教学方法分析环节。

片段三:教案《用数据来说话》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示范模仿、小组合作。

混淆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也是教案中常见的错误点,在具体的教案编写中经常出现两者互相取代。如上述片段三所示,对教学方法的概括中所提到的示范模仿就是一个教学策略而非教学方法。

有些教案的教学设计中会脱离教学内容,对所使用的教学策略做术语解释。如下片段四所示,对情境―陶冶教学策略做了一个简明的解释。教学策略只是一个框架,具体的应用过程会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不同,教案编写时应着重解释具体教学时对策略的采用和设计,而不是单纯地进行术语解释。

5)教学策略分析环节。

片段四:教案《故乡》

教学策略:采用情境―陶冶教学策略,实行创设情境―自主活动―总结转化三步曲,让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精神放松的情境中学习。

教案中概括的教学策略和具体应用的教学策略不相同也是教案中常出现的问题。最易混淆的是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和抛锚式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是一个重难点,很多教师在学习时没有真正理解其本质和区别,导致在教案中发生相互混淆,影响教案的科学性。

以上几种教案编写中常见的错误点的本质原因都是对教学设计中的相关理论知识缺乏本质的理解和认识,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学教师的教学设计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不够。提高中学教师教学设计理论知识水平是提高中学教案质量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最基本的问题。

整体设计思想不合理

1)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只提出课时所用时间,不对时间进行过程细分;对教学过程中的时间分配不合理,教学前准备和教学后总结所分配的时间过长;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时间不好分配,给不是教学重点的教学难点分配时间过多,给简单的教学重点分配时间过少,不易强调出教学重点;分配的时间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实现。

2)教学过程设置不合理。导入新课时,缺少引导学生将案例与所教新课内容进行联想的关键引导语,使得整个课前引导案例与课程脱离,从而没有实际性的引导用途;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所使用的教学案例没有连贯性,各个环节所使用的案例单独存在、没有联系,使得整个教学过程不完整连贯,教学缺少层次感;对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常见情况没有做估计和提出解决的方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阐述过于理想化,增加了实际教学时的难度;教学任务和教学的次序没有遵循由易到难的次序,使得教学过程不合理;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学阶段所教学的内容完全一样,没有相应地增加新知识,单纯性地巩固知识,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教学过程中,对教师引导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没有设置解答的教学过程,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构建。

3)教学总结缺少科学性。教师自己做总结,没有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总结性思考,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只让学生做总结,教师没有进行总括性的归纳,使得知识的传授缺少聚焦点。

4 总结

教案中出现问题群聚的现象反映的是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不足,提高教案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分析教学任务、分析教学对象、设计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选用教学媒体、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评价的能力[2]。学校在教师正式入职前应加强教学设计能力的统一培训,并在教学过程中设置评价和审核教案的相关机制。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齐媛,张生.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述评[J].现代教育技术,2009(1):43-46.

片段教学教案范文2

思考与实践:下面是我们实践中的两个案例片段:(在一次校内课堂中两位-教师在教学“分数意义”的两个教学案例片段。)

案例一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简单的分数,请大家说说下面这些图例所表示的意义(书中3张图)。

生:填写后交流(师板书: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

师:上面都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我们还可以把许多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比如一堆桃子、一批玩具、一个班级的学生等。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师:出示桃子集合图。

师:这张图把什么看成一个整体?

生:把五个桃子看成一个整体。

师:每个桃子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生:每个桃子是这个整体的五分之一。

师:2个桃子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生:2个桃子是这个整体的五分之二。

师追问:这个五分之一表示什么?五分之二又表示什么?

接着师出示8个泥人集合图。(问法与上相同)。

师: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把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案例二

师: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什么?

生1:我知道分数的读法,如3/7读作七分之三。

生2:我知道分数的写法,如3/7应先写分数线,再写7,再写3。

生3:我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分数线上面的数叫分子,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分母。

师:这样吧,老师请大家小组合作,用老师提供给你们的材料(一张长方形纸,一米长的绳子。8枝铅笔)尽可能多地创造出一些分数。

学生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生1:我们组把8枝铅笔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1/4。

生2:我们组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2。

生3:我们组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2份是2/4。

师:随机板书:一米长的绳子,一张长方形纸,8枝铅笔。

师:像把一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我们称它为把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那么,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我们可以称之为把什么平均分?把8枝铅笔平均分又可以称之为把什么平均分?(生答)

师:我们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称之为单位“1”,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

师:刚才我们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1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那么,怎样的数叫分数?请同桌两人交流一下,全班汇报。

这两种教法引起了我们思考:

思考一:“教案的设定”封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案例一还是以“学生的视听为主”的封闭式教学,教师授课忠于自己的教案,按“套路”引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走向教案,诱导学生回答出老师早已准备好的“最好的答案”直至全部走完。这中间,往往有多处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可以争论、讨论的地方,也就是有多处学生可以创新、应用知识的时机,却被教师的教案给挤掉了。教案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经常与授课时学生的实际表现或状态产生矛盾,如果不根据学生需要及时调整,死死地忠于自己的教案,随着教学的进程,学生学习的热情逐渐被消耗掉了。

思考二:“假设型教案”唤起学生的创造性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的教学方法就应冲破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模式,拓宽“开放型”教学的广阔天地。在案例二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学习材料(一张长方形纸、一米长的绳子、8支铅笔),让学生自己创造分数,学生在创造分数的同时个性得到了发展,创造欲望得到了满足。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得到互补。这一点在课中交流时,学生创造各种各样的分数就是很好的证明。实践证明,实行“假设型教案”有利于学生广泛参与,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的主动权,拥有更多的自我探索、自我表现的机会,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思考三: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师生教与学的中介,但只是提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材料,它需要每一个教师实践、丰富、完善。在教法一中,教师完全是按教材内容编写教案,教学就是“走教案”,学生是在听数学、看数学。而在教法二中,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组织,使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真正使学生在“做中学”。小学生已经具有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有较强的求知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以教材为依据,但又不拘泥于“依纲靠本”,大胆处理教材,使问题情境尽量贴近学生身边的事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利用自己的经验,探索新知识,研究新问题,掌握学习的本领。

实践一:从教案走向学案

一切知识经验的获得都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建构,自我内化,离开了“学”再精心的设计也没意义。因此我们应当努力改变以往为“教”而“写”的潜在意识,将主要精力用于服务于主体学习的“学案”,在设计中“突显”出有利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质性环节:1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本课学生要学什么,学会后将知道什么,能做些什么。2 知识连接。分析学生学习这节课知识需要哪些知识基础,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还需补充什么。3 活动设计。针对知识点可准备或设计哪些相应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操作、探索、交流、体验的情景。4 质疑。对于新知识学生要有哪些疑问,怎样解释。5 应用于生活,生活中有哪些实际情景与新知识对应。

实践二:从“教案设定”到“教学策略”

评价一个教师教学的好坏,并非看他对既定教案执行得如何,而要看他能否根据具体情境快速与学生学习相匹配的教学策略。所以写教案时,要突破对课堂进行程序的设定,如:这节课什么时候进行什么环节,这一环节如何过渡等传统备课。要进行“假设型备课”。如:1 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什么情境下适宜采取用自学?什么情境下适宜小组学习?2 同一个问题,如果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太容易时该怎样调整,如果来自学生反馈信息太难时又该怎样调整,3 对于特殊学生采用什么方法能获得较准确的反馈信息,4 怎样组织学生倾听别人的发言等。

片段教学教案范文3

在片段教学兴起之前,中小学学科教研与教师评价主要方式是说课,说课是说明教学设计的理由,重在说清备课的根据与道理,说课更多地反映教师的理论功底和对课程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而片段教学是相对于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而言,是真实教学场景的一个片断,即一节课的教学片段的展示,一般说来,截取某节课的某个局部的教学内容,让教师进行教学,侧重于教师的教学技能的展示,主要反映教师处理教材、教学设计、驾驭课堂的实际教学能力和水平,这是在课程改革推进到深层次后教研及教师评价的一种新形式,已经成为教育行政部门选拔优秀教师和评价教师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那么,片段教学这种教研方式可以考核和评价教师哪几方面的能力呢?

首先,片段教学可以考核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这三次全省片段教学考核统一采取虚境型模拟教学,选题是由评委命制提供,参赛选手在进入教案编写室之前对选题是一无所知,拿到赛题后要在60分钟时间内,在没有课标和教学参考书的情况下恰当处理好教材并进行必要的教学设计,是有很大难度的。以我参加的历史学科片段教学考核为例,特级教师参评人员考核时评委命制的题目是“按下列内容要求编写片段教学教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之二《卓尔不群的雅典》之三‘雅典民主政治的得失’并分析其对中国现代政治文明建设的借鉴意义”;教学名师培养对象参评人员考核时评委命制的题目是“按下列内容要求编写片段教学教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三册(岳麓版)第11课《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第二目‘知识即美德’”;福建省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高中组题目是“请按提供的教学设计参考格式编写下列指定内容(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岳麓书社)第七单元第24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片段教学内容:‘北约和华约’(一目)”;福建省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初中组题目是“请按提供的教学设计参考格式编写下列指定内容(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历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九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7课《疯狂的战车》,片段教学内容:第一目‘和平到来吗?’”通观以上历史学科片段教学的命题,应该说评委命题时都是有选择和考虑的,一是选取的教学内容往往都是比较不好处理但又有可拓展空间,参评选手要有过硬的教学功底、知识积累及拓展思维;二是选取人民版与岳麓版两种不同版本教材相近的、内容又有一定差异的教材片段,参赛选手既有一定教材依据但又不能以本为本来进行教学设计与片段教学,要在准确理解课标要求的情况下来处理教材,在淡化版本差异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三是考查教师学科知识功底,如特级教师参评考核题目仅给本目教材,选手要依靠知识积累进行前后知识承接和拓展。以特级教师参评考核题目“雅典民主政治的得失”为例,课标要求“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人民版教材比较侧重分析其局限性,而岳麓版教材对其进步意义分析比较到位,参赛选手如能对雅典民主政治进程进行适当回顾,同时把两种版本对民主政治评析的优点揉合起来分析并注意联系现实政治,教材的处理可以说就比较成功了。

其次,片段教学可以考核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教材分析是教学设计和片段课堂教学的前提,参赛选手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要获得片段教学的成功,教学设计是一个关键的环节。片段教学虽然不同于平时的整课教学,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不管是教学技能大赛的整课教学设计或是特级教师、教学名师培养对象选拔考核,教学设计同样要考虑如何落实《历史课程标准》及《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的具体要求。一是要表现崭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不能满堂灌,教学内容也要采用新视角挖掘教材,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价值取向,而不能老生常谈;二是要根据教材内容选用合适教法和设计好教学流程,教法可以体现参赛选手的教学理念,是突破重难点实现课标要求的途径,教学流程则是教法的具体操作程序,安排好步骤可以使教学过程合理流动,有条不紊,富有层次感。三是要考虑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及合理的时间安排,片段教学不等同于教学片段,教学片段是课后从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截取某一部分记录,是课堂某一子目的教学实录,而片段教学教学设计要考核到上下子目联系,同时应把课堂教学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之内,时间超时或过短在评选中都是犯忌的,在评审中都会扣分的,因为这反映出教师课堂调控能力存在弱点。如“雅典民主政治的得失”教学设计,可以先设计必要环节引导学生回顾雅典民主政治进程及具体内容,而后引入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分析,同时在联系中国现代政治体制的基础上布置学生进行课外调查的作业,来进一步理解雅典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

片段教学教案范文4

关键词:电子备课;案例;整合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备课已经不能仅限于对书本教参的简单迁移,更多的要参考丰富的教案、多媒体素材、优秀的教学课件。为满足这种需要,结合我校的教学实际,我们独立开发了一套地理电子备课系统。

该系统是专为地理教师开发的电子教案创作工具。它可以让教师不用借助其他软件或书籍,完成备课的全部过程。

本系统由借鉴、资源、备课、管理四个模块构成:

借鉴:提供精品教案,并可对教案进行浏览、输出、打包、上传及下载。

资源:提供学科博览、多媒体资料、教学论文、参考试卷、各类地图资料和课件等与教学过程联系极其紧密的教学内容,可进行分类查找,检索方法简单、快捷。

备课:提供标准编辑功能,辅助教师制作图文并茂的电子教案。

管理:提供素材库的维护、系统日志管理等功能。

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简要介绍一下怎样使用该系统备课和上课。

一、备课是开展多媒体网络教学的脚本

备课充分与否,关系到能否正常开展教学,以及教学效果的优劣。备课时,我充分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明确的教学目标,对创设教学环境,选择教学网络功能,调控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提供了分配教学时间和确定教学策略的途径。

2.教学资源诸要素的搜集、整合

课件制作需要的教学资源往往比较零散,不成系统,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对包括文本、视图、音像等教学媒体资源进行合理的组合设计,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课堂网络教学系统,储存到资源库中,以备教学时调用。对网络教学资源的选择,应基于教学实际,该多则多、该少则少,切不可心中无数,更不能本末倒置。

3.教学操作的设计

教学操作的设计,也就是教学流程的规划,应从实际出发,遵循教学原则,合理分配时间,以提高教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对各教学环节进行周密安排、精心设计。

教师可直接选取备课范例,完成备课工作。备课范例由经验丰富的教师依照课程标准要求,通过精选课件,组织安排课件的播放顺序来构建完成。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和自己的教学需要,

到资源库中选取相应课件,组织、完成备课,也可选取用户自制的课件,丰富授课内容。

二、通过电子备课进行教学容易使教学模式雷同

1.切忌整个教学过程教师都在教师机位置,单纯地操纵机器。应适当走动,尽量用身体语言来提示、交流教学信息,调动课堂气氛。

2.利用心理学、现代教育学原理,在教学活动中,融合体现个性风格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使教学生动活泼,富有特色。防止教学思路被电子教案所左右,让原有好的教学风格被流水线的程序湮没,从而影响自己的教学风格及随堂应变的能动性。

我们在使用电子备课系统进行教学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浏览、筛选网络信息;其次要考虑网络信息与讲授内容如何组合,以什么方式呈现给学生最为恰当;第三,教师可以下载筛选后的网络信息,然后剪辑编辑,组合成教案,也可以在网络环境中用软件平台写成教案;第四,教师在网络上进行备课将不受地域的约束,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能上网,就可以处理教案、教学资料和教育事物。如果我们都熟练地掌握了网络上进行教学设计的技能,每堂课都会呈现给学生最新的科技知识、新闻动态、素材图片等,这样教学内容就会显得更加生动活泼。

备课系统具有强大的多媒体功能,能够支持绝大多数多媒体格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备课系统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料,同时又解决了复杂的技术问题。

教师不仅可以将网上教学资源应用于自己的教学中,还可将视频课件片段插入自己制作的课件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备课。而且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在校园网上的多媒体教室里,点播任一教学内容,可控制性强,更新方便。对学生来讲,能有效地解决来不及记课堂笔记的问题,有助于学生集中精力听课,课后及时预习、复习,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片段教学教案范文5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120页。本文语言优美,富有童趣。其中也包含着一定的科普知识――借小松鼠找花生这件事间接地告诉学生花生是在地下结果的。这一知识点对于在城镇里长大的孩子来说,一般没有生活经验。

二、片段描述

在公开课上,学生在朗读表演了课文内容后,讨论课初提出的问题“小松鼠为什么找不到花生”。

简短的讨论后,学生代表发言。

学生一:“是其他动物摘走了。”

学生二:“花生没长果子。”

学生三:“果子可能长在地里吧。”

……

老师:“……说实在的,我也没看过种花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花生是怎么长的好不好?……”

坐在第一排的最后一位孩子高高举起手,边叫边跳:“我看过!我看过!”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老师漫不经心地看了一眼这个在公开课上毫不识趣的孩子,继续着自己的话:“老师从网上下载了一些图片,咱们一起来看看吧!”

屏幕上精美的Flas演示了花生的生长过程,学生们都发出了兴奋的叫声。只有第一排最后这个小男孩怏怏不乐,埋头剪起纸来,且一直剪到下课。

三、几点思考

1.倾听学生,避免学生边缘化。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因为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在课堂上,尊重学生,首先表现为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认真倾听学生的言语。新课程强调不仅要让“学生倾听教师”,更强调要让“教师倾听学生”。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在《小松鼠找花生》的教学片段中,这位学生几次叫着“我知道!我知道!”,不难看出,这位学生知道花生的生长过程,而且急于想把这鲜为人知的“秘密”告诉给大家,以使大家对他刮目相看(课后调查证实了这一点,这位学生的外婆在山区,家里每年都要种一些花生,而且这位学生经常和外公一起去种花生、收花生)。但老师继续说着自己早已准备好的话,始终没有理睬学生。这多让好表现的孩子失望与伤心啊!老师的冷漠是对他无声的伤害!他感到自己在课堂上不受重视,心中的不满情绪激发他的逆反心理:既然你不听我说,那我也不理你。所以后半节课该学生游离于课堂情境之外。课堂教学中,一旦学生游离于课堂情境之外,那么我们的教学流程即使设计得再好,情境创设得再好,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摆正师生关系,用一种民主性指导取代权威性来组织学习”不是仅仅表现为老师表面上态度的和蔼可亲!而是多一份耐心,多一份诚心去认真地聆听学生的声音,真正地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尊重我,我是学习的主人。如果我们教师每次都能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就不但避免了教学中的学生边缘化,而且对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兴趣的激发,都将产生长远的影响。

2.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片段教学教案范文6

一是备教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尽管新课程理念主张教师应该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教材的作用不可忽视。首先,教材的系统性、典型性、普及性是其他资料所不可比拟的。其次,教材是联系教师、学生、生活的桥梁,教材还是课程标准的载体,是学习的引入、扩大、深化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全面深刻地把握好教材。我认为教师应从三个层次把握教材,首先是基础层次,即全面准确地把握课文的作者、写作背景、字词、句段、内容、结构、体裁、作者的感情倾向、写作特点等文本意思。其次是发展层次,即教师要充分调动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历,多角度多方位地分析教材,深挖教材特有的本质,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三是创新层次,即跳出文本看文本,从更大的范围来阅读理解运用课文,审视课文,以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须要有一桶水。”教师备课必须达到这三个层次,才能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

二是备学生。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只有全面掌握学生的特点,才能更好地实施有效课堂教学。备学生,既要长期对学生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更要结合具体的课堂进行分析和预测。首先要考虑的是教材的内容,学生是否熟悉,在学生的阅读经历和生活经历中是否遇到过,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考虑的是教材的写作手法、谋篇布局等特点学生是否已掌握或熟悉。第三要考虑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参照教师对教材把握的三个层次,学生对教材的掌握也有三个层次:优秀学生可能达到创新层次,而后进生可能只达到基础层次,甚至有些学生基础层次都达不到,只理解个别的片段。当然这也不是截然分开的,有些优秀生可能对某些基础知识不理解,有些后进生在某些方面也有创新思维,但不管哪个层次我们都必须分析其达到这个层次的原因和发展的可能性以及解决的方法。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就基本上能掌握学生与教材的关系,为课堂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三是怎样备。传统的备课是写教案,写教案本无可厚非,但写教案太注重形式化,比如说写教案一定要字迹工整,一定要达到多少字数,一定要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过程、反思等内容。这样会造成教师很多不必要的负担,比如很多内容在书上或参考资料上有,但为了应付检查不得不抄写下来;教师很多有创意的设想,在教科书上批注就可以了,但为了应付检查,不得不一字不漏地写下来,并且这样的“写教案”,其实是“抄教案”,这种纯粹抄的教案,除了能应付检查外,只能成为一张废纸,几乎没人按这样的教案上课。